禮服貴族
1、古代皇族,貴族,平民穿的都是什麼衣物
明朝的工作和生活的衣服基本不區分,因為貴族的工作就是生活,全部都是華麗的衣服.而平民窮得很,買不起幾件衣服,基本上衣服上身就不怎麼脫,不分場合地穿.
皇族、貴族一般穿綢子和棉布衣服(明朝時棉布衣服很貴),顏色多以較艷的紅色為主.皇族可以穿黃色和紫色,其餘勛貴如果得到特許也可以穿,算是榮耀.樣式以長衫為主,右衽,寬袍大袖,袖子里可以放東西.
平民一般穿麻和棉質衣服,棉要貴一些,窮一點就穿麻.平民的衣服一般都是灰褐色,耐臟不需要反復清洗.一些貧民乾脆自己紡織自己穿,不染色,就用麻線的原色.樣式五花八門,但總體上以短衫為主,便於勞作.平民除非豪富,一般沒幾套衣服換洗的,除了冬天的襖子以外,春夏秋基本上衣服混穿.書上曾經有記載說某人的妻子有5套衣服,所以就是不賢惠,意思是說她敗家.汗.
另外還有些規矩,比如說明朝商人雖然有錢,但是不可以穿絲綢的衣服,穿了是要以謀逆論罪的,所以明朝的商人積極推動棉布.另外一般人都不穿白色衣服,因為這是死亡的意思.只有吊喪和表示自己死意已決的時候才穿.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淡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恆帝時,大將軍梁翼之妻韓壽,自創一中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髻,自行折腰步,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髻相逆.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的服飾與東漢基本相同.但從東晉起,便追求起所謂的風流放達,本就比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為博大的方向發展.
頭部的裝飾有的系巾子,有的則帶小冠,到南朝後期還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漢以前本為庶民所戴,東漢末和魏晉時,一些名士也開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來.小冠一般為中空,可綱椎髻,用簪子由後貫入,把小冠和發髻固定,是由漢代的平巾幘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的婦女的服裝已從漢代的深衣向衣,裳分開的方向發展,上衣下裳的裝束成為主流.兩晉時,還出現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長的裝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書上稱為"上檢下豐".
在北方,十六國後期後,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由於它們行動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漢族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方常用的頭飾,除小冠,巾子外還有氈帽.巾子發展到北周時,常常是以三尺皂絹向後襆發,名為"折上巾",實為以後的襆頭 很′安靜的感言: 謝謝! 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採納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國歷史五千年,從傳說中的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總共更替了18個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歷史中,各個朝代「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過了一把主角癮。他們演繹過的故事大多煙消雲散,而他們曾經穿過的行頭——歷朝衣飾,究竟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五帝時期,生產力極為低下,大部分人穿獸皮麻布,僅勉強遮羞保暖,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穿上柔滑細密的絲綢,沒有什麼特別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時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為主,並且逐漸規定了誰應該穿什麼樣的衣飾,使衣飾開始具備了區分等級地位的政治功能。因為生產力仍有限,夏商時代能用衣裳來臭美的只有少數的上層人物。大禹治水的時候,還經常穿著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現在蘇格蘭男人穿的裙子裝差不多。後來衣料越織越多、越織越輕便,衣裳才越做越長,終於一次性蓋住手腕和腳腕,使遮羞蔽體不再成為問題。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極為推崇的「周禮」,完善了衣飾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為主,但男裝的衣襟和腰帶比以前寬大很多,跟當時注重「文質彬彬」的禮儀不無關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即東周),群雄割據,百家爭鳴,既有魯國的古典禮服,又有趙國的短衣長褲(胡服),還有鄭國衛國的輕紗長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這個時期出現了上衣下裳相連的大袖交領曳地「深衣」(有將身體深藏的意思)——可稱為古代長袍,奠定中國服飾的基本樣式。當時深衣的衣襟做得極長,穿時在身上纏繞數道,每道花邊顯露在外,因之稱為「曲裾袍」,風格十分獨特。根據《論語》記載,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禮服、在家穿便服,已經非常講究,可知那時候物質水平總體上已經比較豐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來養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層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類似於現在穿西裝露出裡面的襯衫一樣。秦朝崇尚黑色,當時朝廷開會,用「黑鴉鴉一片」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據說秦國五分之一的人口是軍人,軍裝(跟趙國的胡服差不多)是當時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軍裝就相當精良。在無處不在的黑色與軍裝中,秦代的衣飾是比較單調的。
漢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裝樣式基本沿襲,只是顏色與裝飾豐富多了。漢朝中後期「絲綢之路」開通,各民族、各國交流活躍,衣冠服飾日趨華麗。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動,逐漸被衣襟豎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為主流。此時還出現了上身為短衫下身配長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兩千多年。由於漢朝比較開放,女性也沒有「三從四德」和「閨房」、「小腳」來約束,衣著自然色彩紛呈、紋路精美、千姿百態。
三國兩晉時期,一部《三國演義》已經寫得很明白了。當時的盔甲戰袍精美異常,可以想見貂嬋之類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雲的。東晉顧愷之有一幅名畫《洛神賦圖》,描繪三國時曹植在洛水遇見洛神的情景。圖中洛女神綵衣飄飄,如燕子飛舞;曹才子長袍曳地,如玉樹臨風。衣服美則美矣,就是行動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國的倒有9個。這一時期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都掌過權,胡漢服飾進一步融合,增強了服飾的實用性。
隋唐時期是我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鼎盛時期,各民族、各國交往廣泛。受北方胡服的影響,初唐衣裙流行緊身窄小。中唐以後,服裝中加強了華夏傳統審美觀念,衣裙樣式越來越寬大。唐代社會開放,當時的女裝微露酥胸,有一種雍容的曖昧,與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絢麗,造型豐滿。唐朝男裝是襆頭(裹住長頭發的頭巾)、圓領袍衫、平底靴,有鮮艷的色彩、華貴的圖案、寬大的樣式,表達了一種民族的自信、自強和大度。唐代的服裝有如一部《全唐詩》,格式漸漸推進,內容精采非凡,不負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風流倜儻,女的絢麗多姿,定然美不勝收。
五代十國只有50多年,北有五個朝代南有十個國家,走馬燈似地更換國號和皇帝,對衣飾的主要影響是使衣服漸漸趨向窄細合體——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名揚天下,一部《水滸傳》盡人皆知,現實的氣息無處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這個朝代出現了一種很有特色的新服裝:背子——窄長袖,衣長及膝,腋下開襟,男女皆穿。總體上,宋裝簡潔流暢,色彩明快,有規有矩,不事張揚,感覺跟宋詞差不多。至於與宋朝大致同時代的遼、金等國,都屬少數民族,服飾特徵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區別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窄袖、開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讓史學家有些尷尬的一個朝代,雖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但更為之驕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冠、衣、履從上至下都用一種顏色,很單調。好在當時還可以穿保留唐宋遺制的漢服,但這種漢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個人感覺,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簡短,可添加襯字加以發揮,但整體水平低於宋詞,彷彿進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穿著唐、宋傳統的寬松圓領袍衫,穿長統襪、淺面鞋。但依照律法,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藍、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闆是貧農出身,奪得天下後對官史的要求很嚴,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就要砍頭。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後來法治鬆了點,但理學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裝反而拘謹質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後補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飾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調居多,標志著那個循規蹈矩的時代。
清朝的統治者滿族入關後,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關內各個民族剃發易服。「衣服騎射,不可輕變」是皇太極入關之前的祖訓。清朝的服裝大部分是按統治者的意思去設計的,政治性(清代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開四衩,官吏開兩衩,平民不開衩)、實用性(主要是騎馬作戰的實用性)遠強於舒適性、觀賞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裡去。滿清統治了大約300年,他們的瓜帽馬褂長袍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響到民國,基本上把「寬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殺殆盡,使漢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裝,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國的人開始穿西裝、打領帶,向西方學習,走的差不多是兩千兩百多年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那一路子。這個時候,中國已經基本擺脫幾千年的繁重衣飾,開始輕裝前進了。我們應該感謝這次服裝的改變,它雖然沒有恢復各個民族的服裝,還帶有滿清的特徵(男子穿窄袖對襟馬褂長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卻奠定了我們今天穿沙灘褲、吊帶裙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間,中山裝與綠軍裝鋪天蓋地。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槍桿子里出政權,怎能不憶苦思甜?改革開放之後,服裝的國際化趨勢極為明顯。除了重要的會議和節日,各個民族已經極少穿傳統的衣服。從衣著上看,我們已經與世界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
歷史一頁頁翻過去,朝代一章章跳出來。各朝衣飾則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隨朝代所處的背景而演變。如果我們至今還穿著唐宋時代的大袖寬袍,未免太過不合時宜。只是我們應該記住那些真實而全面的歷史,記得曾經有過的衷心之喜和徹骨之痛。 ??「北京」在各個朝代的名稱 ??從古到今的朝代名稱是什麼?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誰有朝代從古到今的名稱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沒穿衣服的樣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樣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脫光衣服的樣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樣子古代衣服的圖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飾與代稱
古代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人們因以不同服飾的名稱來作為不同階層的人的代稱。
烏紗帽:自南朝劉宋以來,烏紗帽便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不分貧富,都戴烏紗帽至明初,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
搢紳:搢為插,紳為大帶。舊時高級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
紈袴:古代貴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引申以稱富貴人家的子弟。
青衿:舊因以指讀書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
巾幗: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後作為婦女的代稱。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2、中世紀歐洲貴族的服飾是怎樣的?
3、19世紀的歐洲貴族的禮服為什麼像軍裝呢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軍功出生,在歐洲大多貴族子弟都會送去軍隊混一段時間,表示這個人很男人能打仗。二是因為19世紀歐洲的軍隊可以說的私有的,很多貴族會自己組建軍隊,國家徵召你的時候你就必須去給國家打仗,國家付錢給你,所以說歐洲的貴族基本上都是軍官,從而禮服基本上都是軍裝了。
4、鳳冠霞帔本是貴族婦女禮服,為何後來成為了嫁衣?
鳳冠霞帔是古代皇後為代表的高等級命婦所穿戴的品級服飾,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服制金字塔上最頂端的衣冠,男性的是皇帝的冕服,那女性的就要數皇後的鳳冠霞帔了。而我們看到鳳冠霞帔,更熟悉的是婚禮場景,無論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新娘裝扮,還是親朋好友拍婚紗照、舉辦婚禮時的中式禮服,常常用的都是鳳冠霞帔。那鳳冠霞帔是怎麼從高等級命婦才能穿戴的品級服飾流傳演變到民間女子的婚服的呢?
自古以來,婚禮上的新娘都是衣裝隆重、極盡奢華,但平民女子和後妃的身份、地位差距豈止是“九品十八級”,難道真的能夠在婚禮上穿著和命婦禮服一模一樣的的“鳳冠霞帔”嗎?而且,鳳冠、霞帔絕對算古代女性的奢侈品,無論其制式、工藝還是價值都非同小可,普通百姓有怎麼可以負擔得起呢?
那麼古代的新娘們在婚禮時究竟穿的是什麼呢?
先秦的昏禮
自先秦以來,婚禮就是儒家禮儀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儀禮》是儒家的十三經之一,記載了周代的士冠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覲禮、士喪禮等各種禮儀規定,其中“士昏禮”部分,記錄的就是先秦士大夫階層舉行婚禮的各種禮俗。
為什麼稱“昏禮”,而不是“婚禮”呢?在傳統的觀念里,一男一女的結合,不僅標志著一個新的小家庭的誕生,還是一個大家族擴充人丁,延續血脈的重要節點。《儀禮》中說:“……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婚禮被看作社會倫常的基礎。按照先秦人的世界觀,男為陽,女為陰,婚禮意味著陰陽相合;而白天為陽,夜晚為陰,黃昏是陰陽相交的時間,所以為了使人的陰陽相合與天地萬物的陰陽相交同步,婚禮就選在黃昏時舉行,也稱之為“昏禮”。
“昏禮”上,新郎在迎接即將成為他妻子的女性時,要有“親迎”的儀式。《儀禮註疏》記載:“天子親迎當服袞冕”,“卿、大夫通玄冕”,“士變冕為爵弁”,總之,新郎是要穿著盛裝,鄭重其事地進行這個儀式。而婚禮上的新娘,則“純衣纁袡”,就是穿通身黑色的禮服(即純衣),裝飾有深紅色的邊(即纁袡,纁指絳色,袡指邊緣)。
這男子的“爵弁”和女子的的“純衣纁袡”,實際上都是越級的穿著。玄冕、爵弁是士大夫們參加君王主持的國家祭祀活動時的穿著,結婚是私人的典禮,本不應當穿用;而純衣纁袡本是王後之服,士庶之妻除了在助祭時穿著之外,在婚禮的親迎當日穿著也屬特例。除了衣服,婚禮最後的士人還可以乘坐日常大夫以上才可以用的墨車(不加紋飾的黑色車乘),也是超越規格禮儀的現象。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注釋《儀禮》時將這些情況稱為“攝盛”,即為了顯示婚禮的貴盛而臨時性地超越了日常禮制規定。
所謂“攝盛”其實很好理解,因為這種習俗流傳千年,時至今日,在婚禮的大喜日子裡,也仍然有一些可以稱之為“攝盛”的做法。例如今天迎娶新娘的婚車,大多數新郎是不會開自己平日里代步的車子的,或租或借總是要用些“高級車”。這“高級”,其實就是超越了新人自身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水平的意思,也就是“攝盛”。如果新人平日里開普通家用車,婚禮當天可能會租借“名牌車”;如果平日里就開“名牌車”,那婚禮時估計就要用“豪車”了。總之標准就是要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級,否則就好像失去了婚禮隆重、慎重的意味。
既然是“攝盛”,是暫時性的,就僅限於在婚禮進行的過程中才能使用,婚禮一旦結束,一切就要變回日常的樣子。先秦時婚禮結束後的第二天早上,新婦沐浴更衣,穿著“儷笄、霄衣”去拜見公婆,而那身婚禮時的“純衣纁袡”就不能再穿了。對此,鄭玄解釋:“不著純衣纁袡者,彼嫁時之婚服;今已成婚之後,不可使服,故退從此服也。”
唐代的攝盛
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七年頒布的《武德令》中,對各個階層的女性盛服都做了明確規定,皇後有褘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禮服,皇太子妃有鞠衣和細釵禮衣,內外命婦在儀典場合,五品以上服花釵翟衣,七品以上服禮衣,九品以上則“大事及尋常供奉並公服”,但士庶女子婚禮時也可以穿花釵禮衣。按照《舊唐書》記載,五品命婦花釵翟衣的構成,包括了頭上裝飾的花釵、花鈿各五樹和兩博鬢,身上穿的繪有翟紋的青色衣、裳和蔽膝、大帶、革帶、襪、舄、佩、綬等。而庶民女子的婚服,依《新唐書》的記載:“庶人女嫁有花釵,以金銀琉璃飾之。連裳,青質,青衣,革帶,襪、履同裳色。”正因為唐代婚禮時新郎無論身份,都可以穿本是五品服色的絳色紗袍,新娘穿青質連裳,所以才有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如何能看一看唐代的婚嫁場面和當時的新人衣飾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所幸在敦煌壁畫中發現的四十六副婚娶圖,讓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婚禮風采。可是由唐至宋,建造敦煌石窯的人除了雕刻、繪制被供養的菩薩、出資修建的供養人之外,為什麼會在壁畫中繪制這些婚禮圖景呢?
敦煌壁畫的婚禮圖,並不是修建洞窯的人為了讓後世可以看到當時的婚禮景象而繪制的,它們不是世俗的紀實性繪畫主題,而胡思來源於《彌勒下生經變》的佛教主題繪畫。《彌勒下生經》講述彌勒降生成佛,說法度眾出家,並描繪了彌勒世界的太平景象。在《彌勒下生經》中記載:“人壽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爾乃行嫁”,就是說彌勒世界裡人的壽命有八萬四千年,女子要到五百歲的時候才到婚齡,才會行禮出嫁。於是,石窯中那些描繪佛國世界的壁畫里,就有了彌勒世界的婚娶場面。當然,佛經里也沒有具體描述佛國世界裡的婚娶場面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與人世間的婚禮有哪些不同,所以那些在敦煌繪制壁畫的畫工們,就只有以現實生活中的婚嫁習俗為藍本去創作,也就為後世留下了唐代敦煌地區婚娶風俗的珍貴圖像。
在唐代婚禮中,“攝盛”之俗仍被繼續使用著。例如敦煌文書中發現婚嫁詩詞一首《封鎖詩詠》“鎖是銀鉤鎖,銅鐵相絞過,暫請鑰匙開,且放刺史過。”詩中“刺史”說的就是新郎,但又不是確指新郎的官職是刺史,而只是一種尊稱,以抬高身份,表明婚禮當日新郎的重要地位。《下女夫詞》是唐代敦煌地區有關婚俗的詩歌,其中反復提到新郎是“馬上刺史,本在沙洲”,“馬上刺史,本是敦煌”,“馬上刺史,望在秦州”,這些個馬上刺史們都只是婚禮當日的“一日刺史”而已。同樣,在婚禮當日,新娘也是盛裝打扮,花釵、鳳冠是常見的首飾,只為享有一日的榮耀。
宋代的女性婚服
宋代女性婚嫁禮服的形制是身穿大綉衫,下著長裙,外披霞帔。霞帔是宋代正式成為命婦服制的一部分,是宮廷命婦的日常著裝,外命婦只能在祭祀典禮等重大的正式場合穿著,而平民女子則只有在婚禮出嫁這個特殊的時間場合下,才可以穿用,不算是擅越。
宋代婚服的用色也與唐代大致相同,女子仍以青色為主。例如宋代皇後像中皇後穿深青色翟衣,、腰帶、蔽膝、鞋襪也都是青色調的,領口。袖口、下擺有紅色雲龍樣的鑲邊,這便也是宋代女性婚服的配色色系。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婚禮前男方送女方的催妝禮為“冠帔花粉”,而女方則回贈“公裳花襆頭”之類,說明這就是當時婚禮上男女穿著的衣飾。宋末元初吳自牧在其著作《夢梁錄》中,記錄了當時臨安城(今杭州市)富貴之家婚嫁時為女兒准備的嫁妝:“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若鋪席宅舍,或無金器,以銀鍍代之。否則貧富不同,亦從其便。”可知雖然宋代朝廷明文規定,只有命婦可以佩戴金銀玉飾件,霞帔非恩賜不能使用,但在現實生活中,經濟實力才是決定新娘會使用何種材質嫁妝的最主要因素。富貴人家女子就會在婚禮時用霞帔,佩戴金或鍍金的霞帔墜飾和其他飾件,而家貧的女子則只能放棄這個展示榮耀的機會。這可能也就是宋代士族墓葬多出土金、銀材質帔墜的原因。
明清時期:深入民間的鳳冠霞帔
中國古代的婚禮禮服服色,自周代的玄纁開始逐步演變,南北朝時一度出現了白色的婚服,到了唐宋用青色,最早在明代變為大紅色。並在民間盛行開來,明初律令里還明確規定,民間女子的禮服不許用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等淺淡的顏色,不可以使用大紅,鴉青(黑而泛著紫綠)和黃色,所以普通百姓就算是婚禮、壽誕等大喜的日子裡,也不能穿大紅衣裳。但到了明末,規定以及逐漸松動。
清初葉夢珠的《閱世編》中記載了明末婚禮的隆重場面,稱在崇禎朝初年,婚事當天的禮服還用的是藍色綢緞,只在喜轎的四角掛上桃紅色綵球以示喜慶。之後不久就開始突破了服制禁忌,先是在婚服上使用刺綉,然後開始有人用紅色綢緞做婚服,再之後甚至使用大紅織錦和滿綉的大紅紗綢了。於是,先前對民間婚禮禮服用紅和用刺綉的禁忌被全部打破,此後“真紅對襟大袖衫”加“鳳冠霞帔”的裝扮,成為至今國人對“喜慶”“中國式婚禮”“中國新娘”的標准認識。
在清代,雖然服制變更,但關於服飾的“十從十不從”原則里,有一條:“男從女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即民間婚嫁時漢族的婚禮服飾,仍可沿用明代傳統。根據匯編清代掌故逸聞的《清俾類鈔》記載:“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相傳謂出於明初馬後之特典。然《續通典》所載,則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於典制實無明文也。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正如清代小說《紅樓夢》里,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見到十二釵正冊里李紈的畫像,也穿著鳳冠霞帔:“後面又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雲: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還有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惲來與鹹水妹“擇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樂彩輿,鳳冠霞帔,花燭拜堂,成了好事”。可見那時候鳳冠霞帔已經是民間新娘的標准。
5、英國女王加冕禮服竟然數百年歷史,貴族裝飾品都是怎樣的?
都是和女王差不多的,是一種僅次於女王的服飾的存在。這也向我們說明了一個問題,這些貴族和女王管理的國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每年女王生日時,要舉行閱兵儀式,而今年女王的91歲慶典上充滿了鮮衣怒馬的皇家騎兵、金光璀璨的奢華馬車、隆重繁復的皇家禮儀,英國總是熱衷於在各種慶典活動中,展示自己綿延近千年的王室傳統。
人們也在這樣的時刻最容易勾起昔日大英帝國的榮耀記憶。她於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2016年6月,《福布斯》公布,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100名女性,伊麗莎白二世排名第29位。2017年5月4日10時(北京時間17時),英國王室宣布,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2017年秋天將退休。
不再參與公共事務。2017年11月20日,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親王迎來結婚70周年紀念日關於女王的黃金馬車,在加冕的時候,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女王乘坐的黃金馬車,這輛黃金馬車是1761年為了喬治三世的加冕禮打造的,加冕禮當天,8匹駿馬拉著馬車從白金漢宮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
雖然女王在用非常幽默的語言回憶這場加冕禮,但實際上,她也不止一次地提到這是她生命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而對於加冕禮本身,女王也提到,加冕禮是一種騎士精神展現,是一種傳統的傳承。這是我君主生涯真正的開端。
6、貴族高級的晚禮服有哪些品牌?
christian Dior——大師&迪考
的確很Dior,這回鬼才算是大張旗鼓的將christian Dior先生的作品抬到前台,每一個模特造型似乎都能從逝去的歲月中找到範本。二十年代的迪考裝飾主義風格,是近期John Galliano的靈感來源,而誇張的幾何造型裝飾,正好是時下最流行的,從高級成衣到fast fashion無處不見的亮閃閃的幾何形狀玻璃或者仿寶石。
Armani Prive——歐普&浮雕
Armani的秀場總是少有色彩,黑白灰藍是永恆的主角,看Armani如何日復一日的來駕馭這些固定的色彩。這次則將黑白條紋扭曲錯位排列對比,產生了歐普藝術效果,而更加誇張的圓形變形圖案更有視錯覺的感覺。而另一個裝飾方式則是淺浮雕,褶皺的變化被作為裝飾附著於服裝外表之上。
Elie Saab——漸變&流動
受到好萊塢明星追捧的黎巴嫩設計師,總是在展示婚紗禮服,因為他的顧客喜歡,會蜂擁而至。作為婚紗禮服的趨勢應該是另外一個話題,不過,08年絕對流行的漸變的色彩,他運用的非常得當,而且這也是體現高貴禮服的很好方式。閃亮的裙擺入瓊漿般流動,體現出多麼優質的面料和設計師高超的裁剪。
Givenchy——男人&女人
去年秋冬的Haute Couture秀場上就出現了身著古代王子禮服的公主,這次Givenchy則將更加現代的男性化裝束賦予女兒身。一直以來Haute Couture一直都只有高級女裝而從未涉及到男裝,現在設計師們開始變相的設計起男裝來了,或者說雌雄同體仍然是趨勢。然而透明的印紗被披掛在外層,最終還是回歸到女性身上。
christian Lacroix——浪漫&色彩
高級女裝設計師總是從歷史中找影子,而christian Lacroix特別偏愛新浪漫主義,維多利亞樣式不僅雍容華貴,而且也是保守的,荷葉花邊總是簇擁滿脖子,修身的上衣與鍾型的裙撐,一絲不苟。另一個特點就是色彩斑斕的羽毛和毛皮的運用,christian Lacroix總是那些宮廷里穿著層層疊疊的貴婦人。
Chanel
Valentino(所有明星嫁衣都是這個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