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服插圖
1、找一本紅色封面,插圖很唯美的格林童話書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吧。
http://www.shangxueba.com/book/842129.html
http://shop1.paipai.com/cgi-bin/creditinfo/seo?p=1&id=
2、關於中國古代服飾分類
還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闕翟,純衣等。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2)禮服插圖擴展資料: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漢服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上衣下裳:那時的常服還是上衣下裳為主流,款式不變。只不過袖日趨發展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漸變寬。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
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3、將帥出征時要穿,嫁閨女也離不開的披風,古人穿它難道只為好看?
披風算的上是現代大眾對古代將領最深的印象之一,在現代人的想像中,古代將領都是面容堅毅身著堅甲,胯下一匹高頭大馬。鋒銳長劍出鞘在手,背後大旗迎風飄揚,再來個畫龍點睛的披風在風中獵獵作響,就是一個字:帥!其實除了帥,披風還有其它的作用,並且披風也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無論是在軍營,還是在民間,我們都能經常看到它的身影。
披風真的是披風嗎
想來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傻,披風不是披風,還能是什麼,怕不是在戲弄我們?非也非也,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披風是披在肩上向後隨風擺動的一塊薄布,材質先不說有綾羅綢緞麻葛粗布,重點就在於它薄,風可以吹得起來,一定要帥。而在實際上,這種想法雖然不能說是錯的,但一定可以說是片面的。
1、不是所有披風都很薄
披風是指披用的外衣,又稱「大氅」。披風一般分兩種,即薄厚兩種。披風沒有袖子,是通過把上端的兩根帶子系掛在頸部來穿戴。而在軍事方面,普通兵士的披風多傾向於實用,往往會在鎧甲的肩部有兩個鐵環。那些厚實的披風就系掛在這兩個鐵環上。披風之短者曾稱帔,長者也稱斗篷。在民間應用中斗篷一般連帽,以起到更好的禦寒作用。
因為地域與氣候原因,披風往往在北方使用更多。而且就朝代來看,披風在明代比較流行。所以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的男主在夜裡為風中賞月的女主披上披風的情景,可能在明代比較多見哦。
女子披風
2、披風的作用是逐漸變化的
出於實用主義,人類的每個新創造新發明基本上都是以實用性作為要點。我們現在所知的披風實際上是由能夠遮風擋雨的毯子變化而來。在古代,出於戰事的需要,軍隊往往需要在野外露營。無論是寒冷的北方還是潮濕的南方,保持身體健康是必要的。隨身攜帶鋪蓋卷也不現實,因為要保持一定的行軍速度。這樣,一張或厚或薄的毯子就顯示出它便攜實用的優點。慢慢地,毯子逐漸發展成披風,並拓展到民間使用。也可以說披風正是從軍營中一步步發現出來的。
軍事行動中將帥必需品,取暖禦寒、急救保命
瑞士軍刀之所以享譽世界,得益於它優良的品質與多樣的功能。把古代披風與現代瑞士軍刀進行類比,就足以說明披風在古代戰爭中用途的多樣。單論功能數量可能披風遜色於前者,但重要性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1、抵禦風寒
第一實用功能自然是禦寒。事實上,在披風發明後至它擁有其它特殊意義之前,它都是用來給士兵們抵禦風寒的。就像是食物之於人類,一開始都是為了填飽肚子,後來才有味蕾上的追求。這種帶有禦寒作用的披風一開始在全軍適用。上至將帥,下至小兵,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東西。直到後來披風變得更薄,更具有某些象徵意義,擋風的大衣已經與醒目的披風不再是同一件物品。但盡管如此,披風還是能夠稍稍起到一些禦寒的作用。
2、掩護主將
戰爭中穿著越是醒目的人越容易招致敵人的攻擊。但作為將領,他們的鎧甲一定是比較閃亮的,況且在東方的戰術思想中,「擒賊先擒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只要在戰斗過程中發現了敵方主將所在,一般都會集結兵力猛攻。而暗色的披風能夠遮擋住閃閃發亮的鎧甲,有效降低我方將領被敵人發現的概率。而具有這種功能的披風往往都是暗色的披風,如果是紅色等醒目顏色,反而增加了被敵人發現的風險。
我們在《三國》中看到的:曹操與馬超交戰,結果被馬超大敗,被馬超帶兵追殺。馬超曾大喊:「穿紅袍的是曹賊,追殺曹賊。」迫使曹操丟下身上的紅色披風。這就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例子,假使當時曹操穿著黑色披風,被馬超發現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也就不會有了「割須棄袍」的狼狽。
3、指揮引導
深色的披風有利於主將隱匿,亮色的披風則有利於主帥指揮,提升士氣。古代戰爭中指揮系統並不完善,士兵們大都是些粗人,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種戰術。只知道「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一沖入戰場殺紅了眼之後,眼中就只有敵人。很多人在戰斗已經進入尾聲之後都不知道我方到底是勝是敗。這種情況在幾百人的小規模遭遇戰中仍有發生,更別說在動輒幾萬人的超大戰場上。
實際上就是打個群架很多人都會「上頭」。而如果此時戰場有身披紅袍的主帥,本方士兵就能聽從調度,有利於主帥統一指揮,進行對敵戰術。同時主帥醒目地在戰場上殺敵,對本方士氣的提升與對敵方的震懾力也是很強的。
主帥都在戰場上殺敵,你小兵不得更賣力?身先士卒向來也是中國對將領弘揚的一份美德。但需要主帥們注意的是,如果自身武藝不太行,最好還是慎用此招。萬一稍有閃失,對本方的軍心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主帥重傷則軍心不穩,若主帥被擒或被斬部隊更是可能直接潰逃。
將帥
4、表明身份
最開始披風是全軍通用的,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它們只有將帥或禁軍才能使用。這就發掘出了披風的新作用:表明使用者的身份。在披風已經高端化的年代裡,軍中只有校尉以上的軍官可以穿戴披風。且披風越是華美,身份地位越高。通過大致看一下兩人是否佩戴披風或者兩人披風的比較,就可以大概得出這兩人的官職誰更高。
同樣的,禁軍作為護衛皇城的精銳之師,是皇權的象徵與體現,自然也需要用某些特徵將他們與普通部隊分開,披風就是其中的一項。其實披風的製作與價值並不是很高,而在於其象徵意義。就像傳國之璽,本質上不過是一塊不很大的玉塊罷了,甚至也可說是一塊石頭(石之美者玉)。但它所代表的皇權,才是人們重視它的原因。
其實除了以上的幾點作用,披風還有更多的作用如受傷時包紮傷口、死後辨認身份等其它功能,在這里不再贅述。披風在軍隊中的象徵意義大過實際意義,這點是無可辯駁的。關於古代軍事方面披風的應用是好是壞,也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民間頗為喜愛,也是結婚標配
相對於軍隊,披風在民間應用廣泛,也沒有那麼多所謂的象徵意義,實用性大過象徵性。據本人所知的,披風在民間也只有保暖與婚嫁方面用的更多。
1、保暖
民間使用的披風就沒有那麼多花里胡哨,一般都是以厚實作為第一目標。因此,民間的披風厚度普遍超過軍隊中的披風,但厚度也正合適,與一件衣服的厚度差不多,不會有披掛一床棉被的情況出現。
2、嫁妝中的一種
基礎的禦寒功能不再多餘介紹,而令人稱奇的是,披風在婚嫁中竟然也有應用。也許你沒有參加過豪華的中式婚禮,但中式婚禮中鼎鼎大名的新娘飾品你卻一定有所耳聞——鳳冠霞帔。在古代作為富家千金出嫁的標配,鳳冠霞帔可謂是豪華的象徵。
而帔按照定義,正是短披風的意思。霞帔也叫做「霞披」或「披帛」,它的形狀像兩條彩練,上面印畫圖紋,穿著時把它繞過頸部,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曹麗芳老師介紹,霞帔大約起源於晉代,據《事林廣記·服飾類》記載:「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白居易在他的詩句中也有過「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的描寫。但其實不僅在婚嫁方面,霞帔在平時也可由貴族婦女穿著。
北宋時期的貴婦們按照丈夫以及兒子的官職穿著不同的霞帔。霞帔也不是每個貴族婦女都能穿著的,按照規定,霞帔「非恩賜不得服」,如果沒人賜予你,你就算有權有勢,也是不能穿的。到了明代,帔也成為了後妃們在某些重要儀式中禮服的組成之一。
鳳冠霞帔
總結
披風我國服飾文化中的一抹亮色,通過各種影視作品、插圖以及文字描述,我們在頭腦中構建出了一幅身披披風的英勇的軍人形象。披風的「帥氣」也隨之定格於我們的腦海之中。在中國古代,披風逐漸由厚變薄、由實用主義向象徵主義變遷。它所承擔的的軍事作用也從單純的保暖變成一種標志、一種身份的象徵。它具有引導的魔力,它擁有了令人醉心的味道——地位與權力。
不過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只要有不同的階級,總要有不同的表現將兩者區分開,披風只是其中之一。而在民間,披風雖然仍然側重於實用的保暖,但它的華麗程度仍然表現出家庭的富有程度。而除了反映階級差別,不同的披風衍射出的服裝與搭配文化,也是披風所承載的東西。作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一部分,披風文化雖已漸漸遠離我們的實際生活,但仍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4、高中生國慶節的手抄報啊! 誰提供點圖片和版面給我啊!
9月10日 07:12 朋友,我有關於「國慶節」手抄報的製作方法,希望對你有用啊!!!
國慶節手抄製作過程:
每逢遇到國慶節,學校總要要求我們畫國慶節手抄報,我真是覺得又麻煩又擔心,可是在創作設計國慶節手抄報的過程中我卻十分愉快,因為我很喜歡畫畫,我把畫手抄報,看作是正在畫一幅五彩繽紛的畫,當成是我的一種興趣、愛好。
10月1日,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國慶節。學校要求我們每人出一份手抄報,假期回來後交齊。「真倒霉,我又要開始忙個不停了」,不過,還好國慶節七天的假期還長著呢。等我選定了適當的時間,便要開工了。
我急匆匆地買來4開後便馬上一頭鑽進書堆,用了著整整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尋覓自己需要的東西。我如飢似渴地吮吸著精神的養料,最後我把所要的資料都找好了,書里夾滿了紙條,我把找到的內容全都翻開放在書桌上,然後精挑細選出設計美觀,插圖合理的版面,接著拿出一張白紙,把參考設計出來的版面大略畫一下,把需要改進的地方重新畫一下,最後,我終於胸有成竹,要正式畫在4開紙上了。
我拿著鉛筆全神貫注地把設計好的版面畫在4開紙上,接著把「慶國慶」三個大字畫在空白處,然後畫上各種插圖,最後把需要染色的地方塗上顏料。嗯,就這樣,國慶節手抄報的版面設計和主題就完成了。
不過,這樣還不算完成,必須進行下一步,總不能讓版塊空著不管吧!所以還要寫上些有關的內容,嗯,這次主題是「慶國慶」,我就應該寫些有關國慶這方面的內容,幸虧我已經把內容找好,要不然啊,我就又要像沒頭蒼蠅似的一頭扎進書堆去翻翻找找了,不過我還得好好安排一下,版塊有大有小,寫進的內容必須適當,還有標題的字數必須與小標題的紋制設計合適,不能張冠李戴,力求每一方面都比較大方得體。內容寫好了,整張手抄報也就基本上完成了,但最後還有一點可不能疏忽了,就是要認真檢查,看看需要染色的地方局部有沒有忘了染,小標題有沒有忘了寫,有沒有地方是鉛筆跡還沒擦掉……
OK!總算把手抄報創作好了。
附:手抄報的編輯方法:
手抄報,也稱手寫報紙,它具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顯示創作風格,製作過程簡便的特點,因此,在大、中、小學廣為普及。編輯出版手抄報能培養我們寫字、畫畫、排版、信息處理等綜合能力。交流手抄報,能讓同學們取長補短,豐富課餘生活。
手抄報的編輯出版一般為一個月一期,下面談談製作過程中的一些基本要求。
定人員。出版手抄報一般由一個假日小隊構成一個整體單位。在確定人員後進行分工:1、主編。他是總設計師、總負責人。2、欄目責任編輯。負責一個或幾個欄目的材料採集、審核、編輯工作。3、謄寫。負責文字內容的抄寫工作,要求由寫字美觀、整齊的同學擔任。4、美工。負責小報整體、局部的美化策劃工作。當然,大、中隊輔導員仍然是中隊手抄報出版工作的輔導員,在具體製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可別忘了他們。
定報名。報名的確定要醒目,文字簡短,有小隊特色,能明確小隊奮斗目標,思想內容要健康積極。如「春筍報」、「雛鷹報」、「新世紀報」等等。
定材料。出版手抄報,首先要選擇適合的紙張,一般為150克繪圖紙,每份8——4開大小。其次選擇一些長短不等的刻度塑料尺,必備的有50厘米直尺、20厘米三角板。第三裝飾材料及工具以及謄寫筆,其中包括黑色墨水、普通鋼筆、美工筆、鉛筆橡皮、水彩筆、水彩或水粉顏料等。材料可以集中保管,當然各小隊之間也可以互相調劑使用。
製作方法。1、報紙格式。報頭及其位置確定,包括出版單位、出版日期、期號、分工人員等。另外欄目分類時,將整張報紙定好合適欄目,分類選擇內容。2、排版。排版是報紙的總體構思,要求有新意,做到整體中求變化,板塊之間方圓結合、大小結合、橫豎結合,同時可以借鑒其他報紙及黑板報的排版經驗。3、插圖。插圖是小報中不可缺少的「味精」。具體操作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先用淡彩畫背景圖案,然後進行文字謄寫;二是在文字謄寫後再用水彩筆畫插圖。4、題圖和尾花。題圖的設計很重要,一篇文稿,給它一個醒目的題目,能增強它的表現效果。題圖設計的時候,一要重視對題目文字的設計,字型大小要明顯區別於正文,字體可以由內容來確定;二要重視對圖案的穿插,要圖文並茂;三是題圖的位置擺放可靈活處理,上下、左右兼顧。尾花的設計同樣具有裝飾效果,一篇文稿的中間或最後,有意識地空下一些位置,畫上一些裝飾圖案,效果往往很別致。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可以將平時收集的裝飾圖庫進行交流或選用,做到資源共享。5、內容采編。文稿來源途徑主要有:自己寫稿,包括好文章及老師評語;資料整理稿;剪輯有關刊物內容;其他來源稿。
以下三個網址都有現成的資料和圖片,歡迎參考:
http://www.shw.cn/Article/msjy/xy/200604/23146.html
http://www.nctc.cn/info/news/2003/09/30/200309301451125347259.htm
http://www.blsy.net/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27
國慶節黑板報設計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興趣放在首位,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生才會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國慶節黑板報設計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具體訓練教學上,宣揚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艱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另外,還可以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結合其他學科,如:語文、歷史、自然等和社會上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現象進行一些簡筆畫創作,這樣既幫助了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又提高了學生實際應用的表現能力。圖案、美術字等方面結合課堂教學進度,採取課堂教學、課外提高的辦法,給學生定予適度的量,通過教師的精心輔導,要求學生按質完成,這樣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使學生熟練掌握表現要領。在書法訓練方面,採取先讀帖、再臨帖、後脫帖的反復過程,使學生逐步提高欣賞水平和書寫能力。
通過讓學生分析或評價美術作品,涉足於美術鑒賞領域。使學生在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和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掌握藝術史知識、藝術表現手段的基本規律及其藝術語言,領會藝術作品產生的時代,作品內容的思想傾向及其由民族傳統所決定的表現形式,從而感知美,創造美。通過吸收和借鑒藝術的精華,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啟迪智慧,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使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華,藝術修養得到提高,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審美觀和勞動觀奠定科學的基礎。
利用黑板報長廊開辟一個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的心得窗口,正是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的一條不可多得的渠道。這對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活力,掌握學生的學習實情,提高教學質量和加深師生感情起著橋梁紐帶作用。教師利用這個窗口不斷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學生通過這個窗口談論學習中的體會、收獲及對教師教育工作的建議和要求,大家都暢所欲言,把教學的實際問題擺在桌面,這為學校加強教學工作管理,教師業務能力的自身建設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同時也增強了教學的透明度。
美術學科在黑板報長廊上開展多方面的素質教育,前景是廣闊的,只要正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特徵,合理安排和穿插教學的內容,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尊重教育發展的規律,就一定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
1、國慶節小知識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2、世界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3、國慶節歷史由來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4、國慶節有關稱呼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每逢國慶日,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逢五逢十的國慶日,有的還要擴大慶祝規模。為慶祝國慶日,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節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外國國慶節摘要
(1)慶國慶樂曲聲聲焰火騰空
法國是以7月14日法國大革命時巴黎群眾搗毀巴士底監獄這一天作為國慶日的。1989年,正值法國革命200周年。為此,法國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祝活動。當天,在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閱兵式上,300多輛裝甲車、5000名士兵、250架飛機及直升機接受了檢閱。33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1萬多位外國來賓應邀參加了慶典儀式。在現場,有80多萬觀眾觀看了儀式。當天晚上,在雄壯的《馬賽曲》樂曲聲中,20萬支焰火騰空升起,8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個民族的演員參加了在協和廣場舉辦的大型國慶演出。
(2)國慶節大典舉國歡騰
每逢8月9日,新加坡都會舉行國慶大典,舉國歡騰。同時還有國慶檢閱典禮,有戰機和跳傘表演。當總統檢閱儀仗隊後,3架f-16型獵鷹戰斗機、6架f-5s/t型戰斗機及5架a-4su超級天鷹戰斗機,共14架戰機排列成五星與彎月形飛過,隊形就像是國旗上的五星彎月。步兵隊伍走過檢閱台後,組成五星彎月隊形的14架戰機,又與3架軍機——1架c-130大力士運輸機、1架e-2c鷹眼空中預警機及1架福克50海事巡邏機飛越上空。接著,7架直升機,包括切奴克、超級美洲豹及uh-1h型直升機以v字隊形飛過
直升機飛過後,接下來就是令人屏息仰首,由5名武裝部隊突擊隊員呈獻的跳傘表演,他們在1500米的高空,從大力士運輸機上跳下,他們身上都背負著40公斤重的裝備,政府大廈周圍摩天大樓林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
(3)人潮花海慶佳節
5月17日是挪威國慶節(又叫憲法日)。在這個盛大的節日里,你會看到成千上萬的人穿著民族服裝,歡度佳節。街上,從少女到老婦幾乎都是背帶式拖地長裙,紅色、白色、黑色、綠色,在厚厚的毛呢或棉布上綉著鮮艷的花朵和圖案,每個人的胸前都有漂亮的銀制飾物,有的還披著配套的斗篷,戴著不同色彩的民族小帽,真是絢麗多彩。男士的服裝則從中世紀的宮廷禮服到21世紀的紅色流行時裝都有,也是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有許多老人胸前戴滿了各種各樣的勛章,手拿文明棍,頭戴高筒禮帽,頗有紳士風度.
這天,通向王宮的卡爾·約翰大街變成了人的海洋、花的海洋、國旗的海洋。路兩邊臨時豎起的高大旗桿上、樓頂上、陽台上、窗戶上都飄揚著國旗
國慶遊行開始的時候,國王穿著黑色禮服,站在觀禮台中央;右邊是身著紅色禮服的王後;王後的右邊是王子和公主。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純朴,一切都體現了人們發自內心的對祖國、對民族的無限熱愛。
4)各州首府輪流坐莊
德國10月3日的正式名稱叫「統一日」,是法定節日,但並非「國慶日」。與法國把7月14日、美國把7月4日、瑞士把8月1日作為國慶節不同的一點是,德國這個類似國慶的重要日子裡並無重大事件發生,不像法國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眾攻佔了巴士底獄、美國在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瑞士在1291年8月1日締結永久同盟。按照1990年統一後的規矩,各個州的首府輪流舉辦慶祝活動,如2000年輪到了德累斯頓。所以,盡管是逢五逢十,首都沒有舉辦隆重庄嚴的慶祝活動並不奇怪。首都市民照樣可以在秋季少有的明媚陽光下,盡情在勃蘭登堡門前玩樂一番。
(5)國慶節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奈及利亞的民族獨立日為10月1日。它是非洲古老的、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奈及利亞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濟相當落後,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奈及利亞人民經過長期英勇斗爭,終於在1960年10月1日贏得了民族獨立
6、國慶節愛國教育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該法於當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旗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稿啟事。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關於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全體代表通過決議,選定了由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決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更換國旗旗桿
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的旗桿曾更換過一次。
第一根國旗旗桿是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桿,高22米。
1991年5月1日重新修建了國旗旗桿,高度達32.6米。更換旗桿基於兩種考慮,一是已站立了42年的國旗旗桿確實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修建起來了,旗桿的高度已明顯顯低,與之不相襯。
改建後的國旗桿基座頗有講究,共分為三層:內層四周是高80厘米的漢白玉欄桿,東西兩邊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岩帶,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四季常青,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徵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升降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升旗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衛士們在降國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桿底座時,一名戰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後另一名戰士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折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至15把之間。
更換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不得升掛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為確保國旗的聖潔和完整,天安門廣場上空的國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換一面。每逢重大節日,必須更換新國旗。即使國旗不受損,懸掛的最長時間也不能超過10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91年3月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並於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徽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工作小組。第6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馬敘倫,副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組長
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擬就《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對國徽設計提出要求:「(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須庄嚴富麗。」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會議,協商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這次會議上,大家對國徽應征圖稿都不滿意。毛澤東最後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9月27日召開的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4個決議案。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收到了政協的邀請,分別組成了由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和以美術家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展開設計競賽。
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後一次評審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提出的方案,最終確定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送政協大會表決。此後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改進了國徽的稻穗細部形象。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製作國徽的任務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床廠。1951年5月1日,由沈陽第一機床廠青年工人焦百順、裴慶江、朱風儀等鑄造出的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國歌的誕生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人民政協開會商討國歌。著名畫家徐悲鴻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委員力薦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毛澤東、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有人認為新中國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時了,主張改詞。周恩來發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這句話,讓我們耳邊警鍾長鳴。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聶耳(1912-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部電影故事以後,便遭反動派逮捕,主題歌詞是寫在一張香煙的錫箔襯紙上。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譜初稿,到日本後不久,把歌譜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揪錯 ┆
5、請問誰有插畫大師多里安·克里文格的個人簡介!
多里安·克里文格出生於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長大後,則是在新澤西州度過他的年輕時代。
很小的時候就在其作品中創作出了獨一無二的混合多變的奇怪生物,顯示出其藝術思想中神秘而詭異的風格。起初,他還創作一些遙遠古代的恐龍和怪獸,不久,他就掙脫了傳統科幻/幻想美術的羈絆,運用自己無窮的幻想能力去開發個人化的作品主題。
在學校中,他就展現出出眾的藝術才華和與眾不同的觀察視角,高中畢業後,他來到了Newark美術與工業藝術學校,但呆了沒有幾周,他就十分沮喪地退學了,原因很簡單,他厭煩學校里一成不變的枯燥課程,但即使這樣,美術老師一提起他,總是贊不絕口,在課堂老師出的測驗題中,老師經常批評別的學生的作品,唯獨對於多里安的畫老師們常掛在嘴邊說很好。在以後的日子裡,多里安經常為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他的代理商工作,並得到了很好的評價,他成了一名成功的自由科幻插圖畫家。
多里安·克里文格基本上算是一個恐怖藝術家,但其作品無疑是唯美的——現代意義的唯美,帶著怪異的妖媚。看他的作品敏感一些的觀者會覺察到畫中透著一種強迫症與焦慮症混合在一起的、烈酒一樣辛辣卻又爽口的味道。
他的筆下充斥著美女與令人生畏的甲克綱動物的結合體,以及刺蝟般布滿倒刺與鐵棘的鎧甲。《Flight》中的美人魚是海洋中最危險的動物之一——蝠鱝,而她在水中翩翩起舞的姿態又是毫不含糊的最美的,如同穿著優雅的禮服款款移步滑行在豪華舞會上。想要瀏覽更過精彩的插畫或者CG作品的話,藍鉛筆上面有很多,相信你會喜歡。
附上一幅插畫大師多里安·克里文格的插畫作品——蝠鱝。
6、時裝插畫:那個有著500年歷史的」時尚女魔頭「
時裝插畫已經存在了將近500年,自從有了衣服以後,就需要將設計衣服的思想或形象轉化為時裝插圖。這種視覺形式起源於插畫,繪畫和油畫,也被稱為「時裝素描」。時裝設計師主要使用「時裝素描」在紙上或數字方式上集思廣益,它在設計中的主要作用是在縫制實際衣服之前可以預覽和可視化最後的結果。
接下來,我們就分階段的看一下時裝插畫這個有著500年歷史的」時尚女魔頭「有著怎樣的歷發展進程。
一. 時尚插畫的開始
時裝插畫始於16世紀,當時全球的探索和發現導致人們對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們的著裝而著迷。印製了說明不同社會階層和文化適合穿著的書籍,以幫助消除對變革的恐懼和這些發現所造成的社會動盪。
在1520年至1610年之間,出版了200多種這樣的版畫,蝕刻版畫或木刻作品集,其中包含穿著特定國籍或等級的人物的圖板。這些是最早的服飾插圖,也是現代時裝插圖的原型。這些插圖很可能會被禮服設計師,裁縫師,及其客戶所使用,以激發新的設計靈感。
十七世紀的藝術家雅克·卡洛(Jacques Callot)和亞伯拉罕·博斯(Abraham Bosse)都使用現代雕刻技術來製作逼真的時代服裝和服飾細節。
這些期刊從1670年代開始在法國和英國開始發行,被認為是第一本時尚雜志,其中包括Le Mecure Gallant,The Lady's Magazine,La Gallerie des Modes,Le Cabinet des Modes和Le Journal des Dames et des Modes。 在此期間,出版期刊的數量有所增加,這是對市場中越來越渴望了解最新時尚新聞的女性讀者的反應。直到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男性風格的插圖才變得與女性插圖同樣重要。
二. 十九世紀的時尚圖樣(The fashion plate)
時裝圖樣(The fashion plate)在18世紀後期獨占鰲頭,在巴黎風靡一時,期間諸如Horace Venet的《 Incroyables et Merveilleuses》等出版物,以及在拿破崙一世時期的喬治·雅克·加丁(Georges-Jacques Gatine)雕刻的一系列水彩時裝圖都名噪一時。
法國作為時尚仲裁者的地位確保了國內外對時尚插畫的不斷需求。這種對流行服飾的興趣以及對流行服飾的獲取日益廣泛,導致在19世紀出現了150多種時尚期刊。這些高度詳細的時裝插圖捕獲了時裝趨勢的信息,並提供了一般的制衣指導。
高級服裝定製也是這個階段出現的(出現在1860年代),時裝公司聘請了插畫家,他們將與女裝設計師直接合作,設計師將織物掛在現場模型上時,插畫家則會勾勒出新設計的草圖。他們還會在完成的系列中繪制每個設計的插圖,然後可以將其發送給客戶。
到19世紀末,手工彩色印刷被全彩色印刷所取代。 時裝圖樣開始使用兩個人物,其中一個人物可以從背面或側面看到,以便可以從更多角度看到服裝,從而使復制更加容易。19世紀插畫家的重點是准確性和細節性。他們遵守靜態的圖像約定,以便為觀看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指導。
三. 二十世紀的時尚雜志和插圖
二十世紀初期的幾十年來,現代意義上的時裝插畫首次開花。 隨著最新時裝樣式的發行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時裝插畫師的工作成為一種職業。 時尚以前是單個藝術家的作品,現在正成為一個行業,以前所未有的數量生產新商品,以填補百貨公司的空缺。這些商店發明了一種新的全名消遣方式-購物文化。
法國奢侈雜志《憲報》(Gazette bon ton)於1912年至1925年出版,匯集了一群年輕藝術家,他們在詮釋時尚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伊里貝(Iribe)是這些時尚插畫家之中的領軍人物,為著名的出版物做出了貢獻,其中還包括查爾斯·馬丁(Charles Martin),愛德華多·加西亞·貝尼托(Eardo Garcia Benito),喬治·巴比耶(George Barbier),喬治·勒帕佩(Georges Lepape)和翁貝托·布魯內萊斯基(Umberto Brunelleschi)。他們為《憲報》製作的印版展示了日本木刻版印刷品的影響,以及裝飾藝術風格新的變化。
在美國,大眾市場時尚雜志《 Vogue》和《 Harper's Bazaar》涵蓋了社交場合以及當代服裝的流行趨勢。 Harper's Bazaar雜志與鬼才埃特(Erte)簽訂了獨家合同,該合同從1915年持續到1938年,是出版歷史上最長的合同之一。
從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Vogue》雜志的封面始終帶有插圖。 Vogue的早期封面展示了由美國插畫家海倫·德萊頓(Helen Dryden),喬治·沃爾夫·普朗克(George Wolf Plank),喬治·勒帕佩(Georges Lepape),萊恩德克爾(F.X. Leyendecker)創作的藝術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藝術家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其中包括愛德華多·貝尼托(Eardo Benito),查爾斯·馬丁(Charles Martin),皮埃爾·布里索(Pierre Brissaud)和安德烈·馬蒂(Andre Marty)。
四. 時尚插畫的黃金時代
1920年代到1930年代代表著時裝插畫的「黃金時代」。 每個商業藝術家都被認為是時裝藝術家,都是完美的繪圖員。許多人能夠憑權威和信念來代表織物的質地,光澤甚至重量。
攝影和印刷的新技術發展開始將照片的復制直接放置在雜志的頁面上,這意味著時尚圖樣不再是現代生活的代表。到1930年代初,照片開始成為雜志的首選,Vogue雜志在1936年報道說,攝影封面的銷售情況更好,插圖開始被放入到內頁。
隨著1929年股市崩盤後的經濟衰退,美國時裝業對巴黎時裝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服裝製造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改進了大規模生產方法並標准化了尺碼。中產階級婦女依靠熟練的裁縫師以負擔得起的價格可以購買最新的時裝設計,而諸如Vogue和Women's Journal這樣的雜志出版的圖案對於家庭裁縫師來說是無價的。
Vogue雜志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向讀者展示時尚,攝影使插畫家擺脫了對服裝進行精確記錄的需求,而更傾向於詮釋時髦的服裝。 據該雜志的出版商抱怨說:「藝術家們主要是對獲得有趣的圖畫和裝飾效果感興趣,他們被忠實地報道當代時尚精神的任何事情所累,因此感到無聊。」
迪奧在1940年代後期的「New Look」為戰後時尚復興提供了靈感。從許多方面來說,這是一種倒退的風格,回到過去而不是對未來進行展望,但它也象徵著回到更加開朗,樂觀的時代。
五. 時尚插畫的毀滅與復興
到1950年代,時裝編輯已經將更多預算用於攝影的編輯傳播。隨後將時尚攝影師提升為名人,這意味著插畫家必須滿足於製作內衣和配飾的文章,或從事廣告活動。
1960年代,時尚插畫在雜志出版業中的地位不斷消失,這一趨勢在面向青年的青少年雜志的新類別中有所體現,1960年代發行了許多此類雜志,所有這些插圖都將插畫作為攝影的廉價替代品。
安東尼奧·洛佩茲(Antonio Lopez)是這期間唯一在Vogue雜志上定期亮相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始於《女裝日報》。
在20世紀下半葉,時裝插圖一直難以生存,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復興。新一代藝術家在諸如La Mode en peinture(1982),Conde Nast』s Vanity(1981)和Visionaire(1991)之類的雜志中都有發行。這種復興歸功於廣告活動,特別是Barney在1993-1996年的紐約廣告活動。
六. 今天的時尚插畫
介於精美藝術和商業藝術之間,時裝插畫在最近被重新評估為一種重要的流派。由於美麗和優雅在時尚和藝術領域都已過時,因此時尚插畫有時看起來像是回到了更早的時代。
攝影術非常擅長記錄服裝的詳細信息,因此插畫家的重點不再是服裝的精確呈現,而是解釋服裝和可能的穿著者。 在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由於數字工具和社交媒體平台的支持,它發展出了一系列獨特的藝術風格。 1990年代,先驅插畫師Ed Tsuwaki,Graham Rounthwaite,Jason Brooks和Kristian Russell等在計算機繪圖領域開始興起。
這一時期見證了計算機設計程序Adobe Photoshop和Illustrator的出現,也見證了傳統的基於藝術的時裝插畫形式的復興。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和FIT學院開始提供插圖作為其時裝課程的專用元素。手工製作的「傳統」插圖一直在復興,時裝插畫家經常回望過去的大師,尋求風格靈感。以經典方法為基礎的時裝插圖已成功地與更現代的流程所創造的插圖相得益彰。
最近,插圖通過時裝設計師和插畫家之間的合作而流行。 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時裝插畫家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時尚插圖充滿活力色彩,錯綜復雜的圖案和無窮無盡的個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歡迎圍觀公號『繪實踐』,可免費領取插畫師繪畫秘籍大禮包,了解世界商業插畫價格行情。
7、日本和服是什麼樣的
和服(吳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和服上。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
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從價格上來說它和真正出席宴會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萬日幣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則至少要100萬。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國"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
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相當實用。
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演經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紀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
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
當時和服的名稱,如"唐草"、"唐花"、"唐錦"等。"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南亞的中國唐代服裝的影響。但是在裁剪和製作上,和服卻有其獨到之處: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
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
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對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點綴有精緻的花紋,它是中年婦女的禮服,一般在比較隆重、庄嚴的場合,如婚禮、宴會時穿著。
3."色留袖"是有各種顏色的和服,穿著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輕,也是隆重場合時穿著的禮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婦女的傳統服裝,比較豪華,一般只在慶賀典禮、畢業,以及新年時穿著(今天,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很少有人穿著這種和服)。
所謂"振袖"就是長袖,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
5.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色無地"的和服,在平時穿著。"色無地"沒有花紋圖案,但有顏色。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
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
【和服的歷史】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舉行祓除(用齋戒沐浴等方法初災求福)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袴、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採集(不要總是想到帝國時代去)。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 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一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採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初用細繩系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一種襠布,但是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一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系於上衣,由於系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一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裙"其瑪"頗為相似。
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領巾,以示依依不捨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一樣的。於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蒙在頭晌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藍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一些印紋,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藍、忍冬等。
1.奈良時代: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使之制度化的,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的服裝,按行業分類。總體而言,奈良時代的服裝色彩還是較為簡單的。 平安時代:到了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國風的盛行,日本和服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其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里也可略窺日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2.鐮倉時代: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當時,元朝統一中國,並連續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便於戰爭,服裝又回復樸素,寬袖又變回窄袖。
3.室町時代:室町時代,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而女裝則更朝簡單化發展。
4.桃山時代: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
5.江戶時代: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其時,男裝、女裝雖有變化,(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我們現在今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
【和服的美術】
日本的繪畫史一直是與中國的美術史同步的,特別是在中國唐代的時候,佛教藝術傳人中國及日本,無論是寺廟中的壁畫塑像還是生活中的肖像畫,兩個國家都有相似之處。
真正反映日本和服的繪畫作品主要是日本的風俗畫。日本的 風俗畫興起於室盯時代(1392-1573年),相當於中國的明代。 當時有許多中國的風俗畫傳入日本,如反映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生 產過程的《耕織圖》,被日本畫家作為一種模式來效仿,以致日本 也出現了許多版本的《耕織圖入有獰野永納本,也有和歌山縣高 野山遍照尊院的彩繪屏風《織圖》等。但日本風俗畫的真正興起是在江戶時代,當時雖然有一派古典畫派專以傳統物語為繪畫題材,如源氏物語、凈琉璃物語等都相繼出現於當時皇宮貴族的屏風上,這種傳統題材一般用傳統的繪畫手法來表現。畫中人物穿著的都是當時宮中的華麗衣服,造型風格有些類似有職雛人形。 但當時更多的是同時繪於這些屏風上的風俗畫,這是江戶初期 (16世紀初)的一大特色,其繪畫中心在京都,當時正值廣仁文明之亂之後,京都的經濟正在復興,作為復甦象徵的明廣九年的 園祭活動也在京都一年一度地舉行,正因為如此,一系列的屏風圖大量出現,如獰野永德的《洛中格外圖》,此圖有三種版本,盯田本、歷博乙本、上杉本,此外還有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洛中風俗圖》屏風(17世紀前半)、靜嘉堂文庫的《四條河原游圖》屏風,這些屏風的題材頗有些類似於唐代的游春圖,但人物更為眾多,場面更為宏大,其中突出的是歌舞伎的內容。如四條 河原和六條柳叮。前者是歌舞伎興起的中心地,後者是游女歌舞 伎雲集的地方。開創於慶長八年(1603年)的北野社頭歌舞伎在一夜之間流行起來。慶長末年在四條河原常設舞台,供六條柳町游女們來表演,當時有大量的文字記載了這一風俗,當地成為京都的文化中心地。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和服的穿著情況。
但是,歌舞伎的盛況為當政者所反感,寬永十六年政府下令禁止歌舞伎,所以在寬永年間大量增加的是室內游樂圖。
到江戶中期,與風俗畫相對應的是桃山時期的浮世繪,浮世繪是從室內游樂圖中抽出單獨的一個美人進行描繪,這種形式在寬文時代特別流行,因此稱為寬文美人圖, 其中的《八千代大夫圖》是特別優秀的作品。
17世紀中葉,在江戶的出版物中出現了版畫插圖,繪制這些插圖的稱為板下繪師,大多都是無名的繪師,其中脫穎而出的是菱川師宣(-1694年),師宣曾擔任進原西鶴《好色一代男》江戶版的插圖作者,其中的每一幅插圖都能獨立欣賞。師宣是一枚繪的創始人,他所作的《見返美人圖》中的美人身穿紅色小團花地的刺綉大團花圖案的和服,美人回首,巧笑倩今,極為動人。
明和二年(1765年)開始流行以俳人為中心的繪畫。用豪華的多色摺招版畫來製作,其中優秀的作者是鈴木春信(1725-1770年),其版畫有如錦之美,故稱錦繪,其所繪美人尤以柳腰為美,風靡一時。春信以後的美人畫代表有勝川春章、鳥居清長等,但最為有名的浮世繪大家則數喜多川歌磨(1753-1806年),其畫大多是半 身繪或大首繪,如《婦人相學十軀》等。此後有許多反映蠶桑或紡織生產的風俗畫也用了這種浮世繪的風格,畫中的女性穿的則是下層勞動婦女的和服。
日本到現代還有美人畫這一專門畫派,所畫大多都是穿和服的日本婦女。
從明治三十年開始,日本的畫家開始創造了新的美人畫法, 大約可以分成三個流派,一是從浮世繪中脫胎而出的近代美人畫派,以關東鏑木清方為代表;二是以貴婦和上流社會的太太們為主的美入畫,以圓山四條為代,其中上襯松園的作品中有著成群的穿和服的日本太太,豐姿綽約,臉龐豐潤,所描繪的和服製作方法也十分清楚,是絞纈還是友禪,都能分清;三是東西合壁的美入畫,以西洋畫的風格來描繪穿著和服的日本婦女。
上述與和服有關的美術作品。不但保存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和服的色彩、面料、圖案、款式和配飾,還反映了和服的穿著方法,以及穿了和服的日本人的舉手投足的千姿百態。此外,這些作品事實上是藝術家眼中的和服,流露了藝術家及其同時代人對和服的態度和感情。
【和服的種類】
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較單調,多深色,腰帶細,穿戴也方便。 女性和服款式多樣, 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拜訪、遊玩和購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1.留袖和服:女性參加親戚的婚禮和正式的儀式,典禮等時穿的禮服,主要分為黑留袖和色留袖。以黑色為底色,染有五個花紋,在和服前身下擺兩端印有圖案的,叫"黑留袖",為已婚婦女使用;在其他顏色的面料上印有三個或一個花紋,且下擺有圖案的,叫"色留袖"。
2.振袖和服:又稱長袖禮服,是小姐們的第一禮服,根據袖子長度又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主要用於成人儀式、畢業典禮、宴會、晚會、訪友等場合。 因為這種和服給人一種時尚的感覺,所以已婚婦女穿"中振袖"的也越來越多。
3.訪問和服:是整體染上圖案的和服,它從下擺,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後是一幅圖畫,近年來,作為最流行的簡易禮裝,訪問和服大受歡迎。開學儀式,朋友的宴會,晚會,茶會等場合都可以穿,並且沒有年齡和婚否的限制。
4.小紋和服:衣服上染有碎小花紋。因為很適合用於練習穿著,所以一般作為日常的時髦服裝,在約會和外出購物的場合,常常可以看到。小紋和服也是年青女性用於半正式晚會的禮服。
5.喪服:連腰帶在內全部為黑色,喪禮時穿。
6.婚服:結婚時穿的禮服。
7.浴衣:沐浴之前所穿。
8.男式和服: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為正式禮裝。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為簡易禮裝,可以隨便進行服裝搭配。
9.素色和服:這是一種單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紋可以作禮服,如果沒有花紋則作日常時裝服。
10."付下"和服:袖子,前後身,領子的圖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總稱。比訪問和服更輕便舒適。
11.十二單:乃是古代婦女進宮或節會時所穿的盛裝禮服。分為唐衣、單衣、表著等,共十二層
【和 服 的 穿 法】
和服的穿法
練習和服的基本穿法,熟練後,會穿得很漂亮。如果讓別人穿,穿時容易,解時難。 穿出和服的韻味要掌握以下要點:
首先第一步是穿上足袋(襪子),然後按順序整齊穿上,帶子不能系得太緊。
1. 披上和服,把內襯衣的袖子套進和服袖裡。把和服的背縫調整到後背中心,然後用夾子把襯衣與和服的領子固定住。
2. 用手提起領子並調整下擺的長度,以不接觸到地面的長度為止。
3. 打開和服把前領放到腰骨的位置,決定正面的幅寬。和服邊緣與身體側邊對齊為宜。
4. 決定幅寬後,慢慢把正面打開,接著把底面合身定寬,然後把右手所拿著的領子下部提高10公分,使下擺線程傾斜狀。
5. 重復正面,把左手所拿的領子下部分提高5公分,注意不要錯位。腰間出現後皺折往上調整。
6. 在腰間繫上第一根細繩。帶子從身體正面往向系,在背中交差後線回到前面打結。
7. 把腰間的皺折拉平。手從和服袖裉下的開衩處伸進去檢查和服是否被帶子夾住,弄平背後多餘的部分。
8. 同樣把胸前多餘的部分平整好,把皺折拉到腋下,兩手抓住兩袖邊,輕輕拉袖口。
9. 檢查兩領子是否整齊交差好,如有錯位,把手從袖裉下的開衩口伸進去調整。領口開衩不能太在也不能太小。
10. 在胸下繫上第二根細繩,多餘的部分一定要拉整齊,正面重復的部分程水平狀。
11. 端正腰身,在胸前繫上一條叫"伊達"的小帶子,因為小帶子有伸縮性,注意不要系得太緊。
12. 檢查胸前和後背是否有折和鬆懈,有的話,往腋下這邊拉平整。
整體完成後用大鏡子檢查是否有差錯,然後摘下領上的夾子。
和服帶子的系法
下面介紹一種基本的系帶方法,操作簡單易學,使用場合較廣。如果是你一個人系帶的話,可以在胸前打結,然後右手拿著結子,左手拿住後背的下側,從右方向把結轉到背後。
1. 把腰帶寬上下對折,貼在腰上,取好打結眼的長度,結眼長以20公分為宜。
2. 把打結眼的部份掛在肩上,剩下的部份嚴整地圍腰兩圈。
3. 圍腰兩圈後剩下的帶子對折後與掛在肩上的一端打結。
4. 兩腳稍分使身體穩定,然後用力勒緊帶子。
5. 拿起打結眼的部分疊成三折。
6. 用一條繩子繞兩肩一圈系好,用夾子把結眼部份固定在繩子上。
7. 把結翅部份的皺折拉平整。
8. 結翅的長度與兩肩同寬,正面朝上卷好。
9. 拿起結翅,在帶子襯墊上放入帶枕後卷好。
10. 把結翅疊成漂亮的褶,貼在後背上。
11. 把結翅打開整理漂亮。
完成後再做一次檢查調整好結翅的角度。
【和 服 的 禁 忌】
和服的著裝禁忌
據說,周武王氣絕後,有12人小臣分別拿著武王常穿的冕服,分頭爬上各處屋頂上面,面向北方大聲叫喊:"天子回來啊!"連叫三聲後,又回來把冕服蓋在武王身上,希望武王的魂魄可以跟了衣服回來。(想起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里公瑾死掉後一幹人等一邊用衣服招魂一邊大叫"都督歸來"的情形沒有......) 日本也有用衣服"招魂"的習俗:人們或者在死者的枕邊,或者登上房頂朝向高山大海,或者揮動死者衣服大聲呼喚死者回來。為死者洗用過的衣服時,要面北而洗,夜半晾曬。洗完晾乾後,必須整整齊齊疊好,收藏一段時間後再用棒敲打幾下,生者才能穿用。因此,人們在日常漿洗衣服時,都絕不朝北晾曬,而且夜間也不掛在外面。
在城市,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都不洗衣服。古俗,每月的一日、十五日、二十八日,甚至彼岸等祭日也不得洗衣。這固然是節假日需要好生休息,也是畏懼這一天祭祀對象的魂靈飄游而過時附在晾曬的衣服上。新穿剛做好的衣服時,有的地區(如紀州)先將衣服披在柱子上;有的地方(沖繩)要口唱"我也千年,柱也千年"、"衣服單薄,身板結實"。即使不先給木柱穿,也要疊好後敲打兩下再用。這都是出於擔心衣服上藏有某種魂靈的緣故。收藏一段時期後用棒敲打,或者先給木柱穿,從主觀願望來講,希望起到化解的作用,去災避邪。
《無何集》載:"毋反懸冠,為似死人服",河南沁陽一帶有"反穿羅裙,另嫁男人"的傳說。由於死者去的是一個與陽世截然相反的陰間世界,所以死後要反穿衣,反戴帽。日本習俗,人死了下葬時,要左向掩衣襟,意味著死者的一切裝束都與生者相反。所以,平時人們穿衣服時,最忌諱領子窩在裡面,或者以後為前,以里為面。
同樣,由於"萬物有靈"思想,人們認為自己穿用的衣服必然寄存有自己的靈魂,把自己穿用的衣服贈給最親近的朋友,意味著把自己的魂魄也贈給了對方,足見一片誠心。有的人贈衣時,還在兜內放一枚五圓的日幣,這是取五圓的諧音,表示"御緣"(與您有緣)之意,目前還存在的贈"買衣服錢"、"買腰帶錢",都是這種習俗的表現。
和服的色彩禁忌
《中國民間禁忌》一書中曾將服飾的顏色歸納為四:貴色忌、賤色忌、凶色忌、艷色忌。
《禮記》載,天子彈服裝因季節不同而顏色不同,按季節的陰陽五行,分為青、赤、黃、白、黑五色。
唐太宗貞觀四年定百官朝服顏色,紫列朱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
可以這樣說,日本歷史上的色彩禁忌與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處。
推古天皇十一年(605年),聖德太子頒布"冠位十二階",按階位用冠。
從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禮(赤)、信(黃)、義(白)、智(黑)。這六種顏色和冠位又分別細分為大小兩種,共十二階。
日本歷史上曾定桔黃色、深紅色、青色、深紫色分別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親王的禮服用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深紅色和深紫色,更不準皇室以外的人使用,這種規定一直持續到1945年。
在日本高松冢古墳壁畫上,除有唐裝男子和女子畫像外,尚有作為四方守護神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黑龜)畫圖。直到今天,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穿著和服時,非隆重儀式,一般不選用白色和紅色。因為白色代表神聖、純潔;紅色象徵魔力。
8、《美麗女孩兒》培養女孩正確的審美觀,到底有多重要?
法國健康雜志《TOPSANTE》曾對來自14個不同國家的10—17歲的5165位女孩進行調查咨詢,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其中只有46%女孩對自己的身材表示比較滿意,而在剩下的54%的女孩中,70%的女孩已經開始節食,80%的女孩甚至拒絕與親友見面。
通過這些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看出 超一半女孩對自己的身材不滿,甚至為此感到自卑。
對此,專家給出建議:應努力幫助女性增加抵抗力,以克服因追求美麗帶來的壓力。此外,還需改變社會文化環境,做到不以外貌評價女性。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更多的贊美女孩的外表,但很少注意女孩的內在,而對男孩卻恰恰相反。
所以受社會文化的影響, 女孩會不自覺地重視外在美,忽略內在美。
為了讓女孩改變對外在美的過度執著,幫助她們樹立強大的自信心,美國作家斯泰茜·麥克安爾蒂聯手馬來西亞插畫家喬安妮·盧·弗里特霍夫共同創作了繪本《美麗女孩兒》,在書中兩人顛覆了傳統的審美觀,對美進行了全新的定義。
斯泰茜·麥克安爾蒂是2017年度以斯拉·傑克·濟慈新作家獎優秀獎獲得者。喬安妮·盧·弗里特霍夫多次獲得插畫大獎,包括2015年度媽媽選擇獎金獎,2015年IBPA本傑明·富蘭克林獎金獎等。
兩人用簡潔生動的文字和絢麗有趣的插畫, 展現了不同膚色、不同風格的女孩的生活趣事,旨在說明每個女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堅持做自己才能活出最美的樣子。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這是曹植筆下洛神的美。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時似弱柳扶風。」這是曹雪芹筆下林黛玉的美。
「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磁,現在由磁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上頷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的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的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這是張愛玲筆下白流蘇的美。
古往今來,作家們用精妙絕倫的文字,塑造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女性形象。
這些作家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成長於不同的環境,但是他們對女性美的定義,卻是驚人的相似。簡單總結一下,無外乎嫻靜端莊,溫婉柔順,身材苗條,膚白貌美……
這種審美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美的認知和追求。
《美麗女孩兒》打破了這種固化的審美觀, 書中的女孩不是傳統意義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窈窕淑女,而像是無拘無束野蠻生長的男孩子。
書的第一頁是五個可愛的小女孩,她們膚色不同,表情各異,裝扮時尚,悠然地趴在牆頭上,渾身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顯而易見,個個都是漂亮自信的女孩。
翻到下一頁卻是真相大揭秘,圖中展現的是趴在牆頭上的五個小女孩背後的景象,有人蹲在舊紙箱上;有人踩在箱子上;有人掛在牆上,襪子馬上要從腳上脫落下來;有人正往牆頭攀爬,褲子破了一個大洞;有人踩在桶上,腰上別著一把劍。每個人身上污漬斑斑,顯然這是玩樂打鬧留下的痕跡。
配文卻非常耐人尋味,說她們「擁有無可挑剔的模樣」。
她們究竟是怎樣的女孩呢?書中從多個角度對她們進行了描述。
在運動場上她們努力拚搏,即便坐在輪椅上也毫不氣餒。
在游戲中她們全情投入,即便扮丑扮怪也毫不在意。
無論是昆蟲研究,還是科學實驗,她們認真鑽研,耐心專注。
無論是捕魚,還是種花,她們不怕臟不怕累,從中找到樂趣。
玩滑板、才藝表演,她們大方展現自己的特長,毫不羞怯。
書中的女孩雖然膚色不同、風格不同、愛好不同,但是她們都朝氣蓬勃,活力四射。所以說,每個女孩都是獨一無二的美麗存在。
小侄女3歲的時候,看到我往臉上拍保濕水,她就會說:「姑姑,我也要。」
我往她的手心裡滴兩滴,她就會認真地往臉上拍,然後笑盈盈地端詳著鏡中的自己,一臉的滿足。
開始愛「臭美」,是因為孩子對自我產生了審美要求,所以此時家長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
早教專家李芷怡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一書中指出:
3-4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這個敏感期有助於培養孩子不一般的個人氣質,提高孩子的個人素養,讓孩子將來很容易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所以,父母應該支持孩子的這種成長需要,並適當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使孩子漸漸形成自己的個人魅力和個性。
然而,什麼是正確的審美觀呢?
《美麗女孩兒》原版封底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決定你美麗與否的,不是衣著、發型和風格,而是你自己。
簡而言之,所謂美麗,就是做自己,活出真實的自我。
我們可以看到,書中的每個女孩都樂觀自信,活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模樣。
她們大口大口地吃橙子,雖然汁水流得全嘴都是,但是她們並不覺得難為情,依然展露出甜美可愛的笑容。
她們下河捕魚時,雖然全身濕透,頭發上沾滿雜物,但是她們並不覺得糟糕,依然開懷大笑。
她們無拘無束地載歌載舞,盡情與他人分享快樂。
她們開心地玩滑板,即便坐在輪椅上依然舞蹈,爬到大樹上去幫助小鳥……她們勇敢地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並不在意世俗的眼光。
她們對著鏡中的自己做鬼臉,雖然並不完美,卻依然喜歡自己獨特的模樣。
她們像山間的花草,不懼風雨,恣意生長,盡情綻放自己的美麗與芬芳。
講真, 這種由內到外對自己的認可,才是真正的美麗。
從小引導女孩樹立這樣的審美觀,那麼無論她們相貌身材如何,都不會自卑怯懦,而是自信樂觀強大。
《美麗女孩兒》無論是文字還是插圖,都極具特色,又富有韻律。
斯泰茜·麥克安爾蒂在文字的創作上十分巧妙,不僅簡短,而且富有節奏;喬安妮·盧·弗里特霍夫的插圖風格鮮明,用大膽的線條圖和豐富的色彩,賦予每個女孩不同的個性和魅力。同時,簡短的文字可以激發讀者的想像,從而達到圖文互補的藝術效果。
比如:
「美麗的女孩兒,舉止優雅又大方。」如果只看文字的話,一般會認為配圖應該是女孩穿著漂亮的禮服正在參加宴會的一幕,插圖中卻是女孩在踢足球、打棒球、打橄欖球、打籃球。她們的身上臟兮兮的,卻毫不理會,仍然在運動場上盡情地揮灑汗水。
「美麗女孩兒,有著甜美可愛的笑容。」如果只看文字的話,一般會認為配圖應該是文雅得體、笑不露齒的女孩,插圖中卻是兩個女孩在狼吞虎咽地吃橙子,汁水順著嘴巴流到了衣服上,牙齒大面積暴露出來,並且其中一個女孩的牙齒上還帶著牙套。
「美麗的女孩兒,有著鮮花的芬芳。」如果只看文字的話,一般會認為配圖應該是打扮時尚、明艷照人的女孩,插圖中卻是三個女孩在種花,她們身上沾滿泥土,卻專心勞作,沒有一絲抱怨。
文字雖然清晰地羅列出美麗女孩的多重定義,但是插圖中的女孩形象與傳統意義上美麗女孩相去甚遠,這種有趣的圖文組合帶給了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然而,我們需要明了的是,作者的目的是贊美書中這群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喜歡冒險、勇於探索、獨立率真的女孩。
很多家長習慣用碎碎念的方式教導孩子,你要這樣要那樣,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譬如:你要好好學習,要大方得體;你不要把衣服弄臟,不要參與危險的游戲。其實,孩子們早就厭煩了這一套說教。《美麗女孩兒》卻顛覆了這一切, 鼓勵女孩盡情釋放天性, 刷新了家長的教育觀。
這部勵志又美麗的繪本,不僅適合女孩和家長閱讀,也適合男孩閱讀。男孩可以通過本書認識到,女孩的美沒有單一的標准,每種風格的美都值得尊重和贊美。此外,男孩也可以從中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
總之,本書不僅幫助女孩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也刷新了家長的教育觀,同時還可以幫助男孩正確地認識女孩。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是中英雙語繪本,所以十分適合3-6歲的孩子雙語的學習。
《小婦人》里有這樣一句話:「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你可以用心書寫下屬於自己的生命印跡。 」
你會為自己寫下什麼樣的生命印跡呢?
願每個女孩都能為自己寫下最美麗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