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禮服的起源

禮服的起源

發布時間: 2023-01-14 11:16:37

1、旗袍起源於哪個朝代呢?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二、旗袍概念

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

改革開放後早期,為了證明旗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學者有意識地把民國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飾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聯系起來。

比如《辭海》中有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

但是「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從一開始就在學術界受到質疑。「在整個清代浩瀚的文獻中,『旗袍』一詞從未出現。

在清代旗人稱呼自己所服袍服為旗服或旗裝,滿語稱呼為『衣介』。旗袍二字作為一個具有特定意義詞出現,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當今學術界主要的觀點認為旗袍指民國旗袍,在民國時期發展成熟並形成較穩定形態的女子袍服。旗袍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三、旗袍與祺袍之爭

袍服是中國女性服飾的代表,雖然袍服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受清朝旗人袍服影響,從民國至今開始將女袍統稱為旗袍,受當時環境影響,一般人都知道滿清時代的旗人婦女有其特有的旗袍,而誤認為漢人婦女只服裙裝,不同於旗人。

於是今人皆曰裙是漢人婦女的服裝,卻不知兩三千年來中國的婦女們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長衣為傳統的禮服,但因時代變遷,便有袍裙夾雜的糾葛,亟待澄清。

台灣就曾針對旗袍的問題有過一場正名運動,將對近代漢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為祺袍。去其歧義,取其吉祥之意。顧證名實,澄清訛誤庶幾名歸實至,順理成章。

中國婦女有多種袍服,上下兩三千年一脈相承,更不應只以旗袍一詞涵蓋一切。為何必改旗袍為祺袍,因中國婦女之袍服,乃兩三千年來的古禮,而旗袍一詞起源甚晚,只三百餘年,和可當三千年女袍之實?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各位看官,你說呢?

2、旗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中國旗袍
起源與發展

起源
旗袍屬於袍服類中的一種,它是從春秋戰國時期(2700年前)的深衣發展下來的。所謂深衣就是中國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為一體的衣服。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20世紀20年代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漸形成的時期。旗袍開始普及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把旗袍(還有中裝)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當時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是藍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下著綢裙。

20世紀30年代
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海派旗袍無論是裁剪還是設計都更加西方化,採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開衩,更加符合東方女性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20世紀40年代
40年代,抗日戰爭的開始,打亂了30年代人們對服飾的追求。旗袍向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夏季傾向於取消袖子,領子減低。簡便、樸素、適體從而成為40年代旗袍的獨特風格。

建國後,旗袍進入了它的冰凍期。但是,旗袍在海外依然受到青睞,許多從國內去國外的上流人物和名媛都把旗袍作為自己最喜愛的服裝,許多華人都會穿著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旗袍參加許多重要的節日。

風姿再現
旗袍以影視作品、時裝表演、選美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旗袍的基本特徵和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款式、細節推陳出新,日益精美。

民國及今,旗袍文化有了新活力。除旗袍仍是女人專屬以外,款式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在沈陽很多家庭都有旗袍裁剪、製作的高手。那細密平整的針腳幾乎看不到。那新穎獨到的盤扣、精緻的滾邊、得體的啃腳,舒服得體令人嘖嘖稱贊。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我國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在大陸內地舉行的奧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都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旗袍已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符號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3、中國古代服裝起源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服裝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

拓展資料: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王室公卿為表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最著名的為《尚書·益稷》所載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十二章紋遂成為歷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遜位、袁世凱復辟稱帝。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

隋唐服飾(581~907)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蟹)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

4、燕尾服是禮服,它是由什麼服裝演變而來的

燕尾服是由英國騎兵的長衣演變過來的,脫胎於中世紀歐洲的宮廷禮服。燕尾服起源於英國。在十八世紀初,英國騎兵騎馬時,因長衣不便,而將其前下擺向後捲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花色的襯里,沒想到這卻顯得十分美觀大方。於是,許多其他兵種相繼仿效。十八世紀中葉,官吏和平民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服裝作為一種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國。到了十八世紀晚期,燕尾服已經在歐美大部分國家風靡起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燕尾服發展成兩種樣式。其一為英國式。英國式主要為高翻領,且是對稱的三角形,扣上扣時為對襟形狀。它一般與白色的短外褲一同穿,如是穿緊身褲,就應以黑皮靴相配。其二是法式。法式的主要特點
燕尾服是歐洲男士在正規的特定場合穿著的禮服。其基本結構形式為前身短、西裝領造型,後身長、後衣片成燕尾形呈兩片開衩,源於歐洲人馬車夫的服裝造型。色彩多以黑色為正色,表示嚴肅、認真、神聖之意。

5、誰知道晚禮服的起源??

這要從晚裝的起源說起,晚裝這種專為晚間的社交活動而准 備的奢華服飾是由當時奢靡一時的巴黎社交圈向外蔓延開來的。在中國的傳統服飾中並沒有晚裝的概念,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晚裝逐漸出現在了白皙、小巧、含蓄的東方女子的生活中,設計師們也根據東方女子的特點,不斷推出專為她們設計的晚裝作品。 當然,如果你不喜歡那麼暴露的也可以選一些稍微保守的,活著帶領一套衣服去出來的時候披上就是了。詳細的搭配心得你就參考這個吧

6、晚禮服穿過一次就不能再穿第二次了,不浪費嗎?

我覺得可以穿第二次,畢竟我們國家的國情和西方國家不同,穿晚禮服的場合是很少的,而每次都要買新的這真的是太浪費了,而且也沒有規定說晚禮服只能穿一次,只是在某些社交場合中 ,會有參加同一主辦方的不同活動、出席賓客有交叉人員不穿同一件禮服以示尊重的不成文規定而已。但是我覺得作為普通人完全可以搭配不同的配飾,鞋子妝容發型來彌補穿同一件禮服的尷尬,只要搭配好,也會有非常不錯的效果,畢竟晚禮服最主要的是理想的效果,和對主辦方的一種尊重和禮儀。還是要根據個人情況,和具體環境而定,沒必要過於浪費。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晚禮服,晚禮服的起源是在源於歐洲宮廷和貴族,當然晚禮服不僅是女士的服裝,對於男士來說也有各種場合穿著晚禮服的要求,比如大禮服,小禮服就有不同的場合要求,而相比女士的晚禮服,男士的晚禮服真的就沒什麼花樣了。女士的晚禮服隨著款式與顏色多變,在有些場合真的需要換禮服才行。 這對於貴族來說完全承擔得起這項開支,而且在他們的開支中,並不算多。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就不同了,絕大多數人是可以重復穿晚禮服的 ,而有些人所說的不能再穿第二次,我覺得就有些矯情了,她們無非是從有些場合畢生只有一次與浮華炫耀的上流社會人群的攀比心理流傳出的而已。 所以,作為普通人完全沒必要過於在意這些。

當然,這是在國外的貴族或者有錢階級會有這種潛規則,像我們國家,所說的禮服就是平時不穿,每當舉行祭祀大典時才穿 ,有的禮服確實只能穿一次,但是大多數還是可以重復穿著的。對於我們不常穿晚禮服的話,完全可以租一套就行。

7、傳統中式婚禮婚服起源

傳統中式婚禮婚服受到清朝婚服的影響。

清代在少數民族的影響下,漢族新娘禮服為上襖下裙,襖為紅色或石青色,裙為大紅顏色,叫做「紅喜裙」,頭戴鳳冠,新郎禮服為長袍馬褂。富裕者,材料講究,有刺綉等裝飾。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綉花鞋。  

滿族新娘頭戴「大拉翅」頭飾,兩側懸掛紅花穗,上面蓋有紅色「蓋頭」、身穿紅緞綉花傳統大襟旗袍,腳穿紅色旗鞋。滿族男子頭戴紅色官帽或瓜皮帽,紅色團花長袍馬褂。

(7)禮服的起源擴展資料:

中式婚禮整體還原了古代婚嫁娶親的過程,同時寓意喜慶熱鬧的紅色主基調更符合咱們當地人的傳統觀念,尤其深得老一輩人的喜愛。一場婚禮下來,不僅新人會有一段特別而深刻的記憶,參加婚宴的親友們也會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婚禮地點上,身著鳳冠霞帔、頭頂紅蓋頭、腳蹬綉花鞋的新娘由新郎上前迎下花轎,隨後過火盆、跨馬鞍、拜堂、掀蓋頭等傳統儀式讓在場的親友們看得目不暇接,現場氣氛喜慶而熱鬧。

記者有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渴望有一場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專屬婚禮,而中式婚禮在傳承古老傳統文化的同時滿足了當下年輕人的個性需求,逐漸形成一種復古新時尚。

8、西服的起源

西服顧名思義,是西方人穿的服裝,它是有別於東方人民的服裝。它是怎麼發明的呢?
大家知道,古代西方人的服裝也和東方人一樣,是一種比較粗糙簡陋的長袍。
至於今天風行世界的西服,據說是法國一個叫菲利普的貴族從漁民和馬車夫那裡學來的。
有一年秋天,天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中飄盪著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那樣與湛藍與天空比美相映。這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
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繹爾。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
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
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今天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9、什麼是晚禮服?

你這個問題范圍很大哦~~如果想要了解晚禮服,那就要從十八世界的歐洲開始說起了: 

先介紹禮服詞語的名稱解釋吧:

禮服即禮儀服裝的簡稱。禮服即禮儀服裝的簡稱。「禮」表示敬意的通稱;「儀」值人的外表、舉止、態度。所謂禮儀服裝是指在典禮、婚禮、祭祀、喪禮等鄭重儀式時穿著的服裝及服飾的總稱。

 1)禮服的產生與發展

禮服的產生與人類早期的各種祭祀、慶典等活動有關。由此可以推斷,禮服形成的最初目的在於對鄭重儀式的尊崇。影響禮服發展的因素很多,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環境中,因歷史、文化、經濟等條件的限定及變化,人們對禮服的需求也會不同;具體到服裝款式造型、面料材質、色彩圖案及搭配方式也會截然不同;同時禮服還因身份、階級、職業、年齡、性別禮儀輕重、時間早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2)從禮服款式造型角度來看

禮服多以裙裝結構為主,因此禮服的起源可追溯到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女子服裝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廣泛流行的撐箍裙,據說法國亨利四世的妻子瑪格麗特想用膨大的撐箍裙來掩飾她那不太豐滿的臀部,於是將西班牙的錐形(即上小下大)撐箍裙改為在腰部添上輪形撐箍架,使臀圍非常豐滿,使腰肢更加顯得纖細。同時,為了使腰肢更加纖細,各式緊身衣也相繼出現。洛可可時期的禮服, 由宮廷貴婦率先穿起,在洛可可纖巧與富麗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東方的景物紋樣和吉祥文字等元素,以表現禮月浸的精緻秀麗之風。直到1868年,裙撐仍被使用,裙子的外部形狀完全依靠裙里起控製作用的支撐物來保持。

3)發展結果

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還是「洛可可」時期的女裝,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即「蜂腰」和「裙撐」,以展示女性美。但是那個時期的蜂腰是通過緊身胸衣來完成的,可以說對於女性身體健康的傷害是巨大的。直到19世紀末期,出現了替代緊身胸衣的胸罩,才使女性從禁錮中解放出來。「蜂腰」「裙撐」對於後來服裝的發展影響巨大,裙撐至今仍是一些禮服造型的必要手段。

4)近代史發展

在中國,殷商時代就有穿用禮服的記載。周代在祭祀、會盟、朝見、宴飲、田獵、婚娶、喪葬等場合對所穿用的服裝加以制度化。以後的各朝各代在沿襲祖先傳下來的禮服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修改、調整,規定出繁縟、森嚴的服裝禮規。如周代禮服規定冕服為玄衣而纁裳,玄衣象徵未明之天,纁裳表示黃昏之地,寓意君王為開天闢地之人。漢代根據戰國哲學家鄒衍五行學說,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以東青、西白、南朱、北玄四方位而立中央為土,即黃色,從而確定了以黃色為中心的主旨,因此從漢代初期皇帝服裝顏色開始使用黃色。到了明清時期,官服上採用縫綴補子圖案,以區分地位等級。補子圖案以動物作為標志,文官綉禽、武官綉獸。也因此,中國古代禮服在色彩、圖案以及配飾方面都有著極強的象徵意義。

以上都是經過 易瑟.梵晚禮服 上的考察欄目結果得出來的,有興趣不防去看看!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