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交領禮服

交領禮服

發布時間: 2023-01-11 00:42:16

1、武則天真實的相貌還原是什麼?

名身材高大,身穿青色交領禮服,頭戴珠寶鳳冠,腰系雜配,足穿裝飾珠寶的雲頭履的高貴婦人,她就是武則天。《唐後行從圖》出自唐朝宮廷畫家張萱之手,描述的是武則天出行的場景,此畫早已失傳。據《宣和畫譜》記載,張萱曾繪《唐後行從圖》五幅,目前存世的很可能是宋朝時臨摹的。

這幅千年名畫中,在武則天的周圍,大臣在前面引導,執傘的官員跟隨在左右,要職官員或在左右或居後,甚至還出現一個手捧茶托的侍女,總共28人,這是大陣仗。

軼事典故:

一、女主武王——當武則天還在幼年襁褓中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

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武順(後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後由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襁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但又遺憾地說:「若為女子,前程不可限量,將來必為天下之主!

二、情詩訴衷情——唐太宗駕崩後,作為才人的武則天居感業寺為尼。此前,武則天就和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有過感情。在感業寺,武則天寫下了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則天到晚年,還常默誦這首詩。

武則天與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夥伴。在李治駕崩後,武則天撰寫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規格建造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則天

2、古代漢服禮服的特徵

漢服主要特點是平面剪裁下身較寬系帶。漢服作為一套完備的服飾體系,其中的禮服必須具備這樣的特徵:交領右衽、袖寬且長、隱扣系帶、上衣下裳(cháng音常);其中的常服在此基礎上又有多種變化,比如,除了交領之外,還有盤領、直領等作為補充,其實,常服的袖型、領型、束腰高低、配件搭配、穿著方式、裁剪方式等非常豐富多彩。希望對你有幫助

3、交領襦裙是從什麼時期開始流行的?

交領襦裙是從漢代開始流行的,形式是上裝窄袖右衽,矩形交領;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絹帶。 因為漢代流行 深衣,穿這種服式的逐漸減少。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

在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理性之美的影響下,服裝一反唐朝的艷麗之色,形成淡雅恬靜之風。 此時的上襦多為大襟半臂,下裙時興「千褶」、「百疊」,腰間系以綢帶,裙色一般比上衣鮮艷,其中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

明代盛行 襖裙,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領中腰襦裙逐漸消逝。漢族男子穿裙子的歷史也很悠久. 雖然後來 直裾、圓領袍等出現,襦裙所著減少,但官方的最高規格男子禮服,仍然是衣裳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男式襦裙多為交領襦裙。其他襦裙有對襟襦裙等。

就算是以現在的眼光,看那時候的交領襦裙都不覺得落伍呢,還是特別好看的,給人一種移不開眼睛的感覺,有時候漢服的魅力不在於漢服本身,而是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

4、漢服基礎常識

1.漢服知識知多少
一、漢服的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1、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滅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另外一種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2、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其實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並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這樣。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准樣式就是圓袂收祛,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來,除了唐以後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

「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較多見。主要有這幾種用法:參與日常體力勞動的庶民服裝、軍士將領的戎服、取其緊袖保暖的冬季服裝等。有時候歷史上各朝代的經濟文化和審美關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漢唐時期貴族禮服多用寬廣大袖,宋明時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3、系帶隱扣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所有的帶子都是用製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徵性意義,象徵著權力。漢服的大帶與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寬。
2.關於漢服文化的知識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

它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興盛於明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綉於一身,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徵,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民族服裝。雖歷經變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始終未變。

(4)交領禮服擴展資料

漢服文化的現狀

隨著傳統文化回歸潮漸盛,漢服婚禮、漢服開筆禮、漢服祭祀大典等形式多樣的漢服「秀」在中國內地頻頻上演。「漢服」熱折射出民眾對文化傳統關注度的提高,但無論是羽扇綸巾、峨冠博帶的「穿越」體驗,抑或是對傳統文化的喚醒,文化傳承中「形」與「質」之爭日益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漢服早已從小眾青年群體的文化表達符號逐步走入大眾的審美視野。在審美變化的背後,迴避不開的是蘊含在漢服中綿延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推動青年群體走向潮流前沿。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漢服風韻驚艷潮流 傳統文化得到青年認可與挖掘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香港大學生「秀」漢服 文化傳承引「形」「質」之爭
3.漢服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請告知漢服的基本常識
一,漢服定義: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漢民族的民族服飾」。

漢服樣式: 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二,漢服的基本問題以及解答 2006-4-18 中國服裝款式網 1 漢服的來源 由於我們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民族,所以盡管商周確實存在過較為接近對襟的式樣,但整體上我們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選擇……這是交領右衽的由來。

至於長袖和寬袖,可能是在財富積累後上層產生的習俗,但由於當年孔子重視大袖(縫掖之衣)所以成為了士人裝飾的必備元素和突出特徵(當然,也反應了我們的生活觀念)。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原始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出現了一個質的變化,從無階級社會過渡到了階級社會。從此,衣冠服飾便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黃帝時代冕冠的出現 志著等級的差別.開始有了區別貴*的黼黻,尊卑貴*,各有分別,服飾制度逐漸形成。 2 漢服的概念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

漢服為漢族民族服飾,曾一度為滿清所滅。漢服目前依然處於艱難的恢復期,遠未到達國人盡知的程度,作為漢服指導者的網站,不能淡化漢服的消亡史,這是尊重客觀歷史,揭示漢服現實地位,警示民族未來的需要。

漢服的確是漢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與琴棋書畫等漢族其他的民族文化相比,漢服一度滅絕達三百餘年,在民族文化界,漢服依然缺乏其應有的地位和榮耀。 在這樣的情況下,僅僅把漢服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來宣揚漢服,顯然為時尚早。

若非要以漢服的文化意義為主旨,不妨以「漢服興趣」為名,而不該冠以所謂的「漢服運動」,或者「漢服復興」來吸引眼球。 來源:本站綜合 三,藏族服飾文化的結構 2006-4-18 中國服裝款式網 日漸完善的藏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層次多樣,既有一定的結構特徵,又有許多等級和地域性的差別,還有一些特定的服飾制度。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 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差異並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

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與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這幾乎已是史學界的共識,而無論是古羌人中的發羌,還是卡若、曲貢等文化的創造者,他們都生活在地勢高,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業、農業為主,這就決定了藏族先民們服裝基本特徵是厚重保溫,寬大暖和的肥腰、長袖長裙。

為了適應逐水草而居的牧業生產的流動性,逐漸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酥油、糌粑、茶葉、飯碗,甚至可以放幼兒,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露右臂或雙臂,將袖系於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不必全部脫穿,非常便當,夜晚睡覺,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成了一個暖和的大睡袋,可謂一物多用,當然,這些穿著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備,也不必詳考。 然而藏族的這種基調形成久遠卻是不難想像的。

有人曾研究過西漢前後的青銅器圖像及古代壁畫,發現古羌人與今天的藏族服飾極其相近,都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露臂、以毛皮製衣等,驚人的相似,說明藏族服飾有著很強的穩定性,這正是生態環境與生活方式決定服裝形制的最好說明。 在等級差異方面,貴族藏袍與民間藏抱的結構並沒有根本區別。

差異主要表現在質地和花紋上。貴族服飾質地精細,花紋講究。

一般有蟒緞袍,由黃、紅、藍、綠、白、紫等色作基調,上面有「間希」紋祥(龍、水、魚、雲等紋)。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員或重大節日舉行禮儀時穿用。

「寸扎白瑪加加」袍(蓮鳳錦緞袍)是一種有蓮花、鳳凰紋祥的緞袍,它和「寸扎花爾白。
4.求漢服達人給我科普一下漢服知識
漢服,漢族的民族服裝,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自然跟其他55個少數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的華美的民族服裝。

漢服的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其中以圓領、方領、直領等作為有效補充,寬袍大袖主要為禮服)漢服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知道明朝末年滿清入關之前作為漢服的服飾,經過「剃發易服」之後,漢服雖然從人民大眾中消失,但是在成人禮之前的小孩兒服裝、逝者的喪服、佛教僧人服飾和道教道士服飾幾大方面至今仍然著漢服。漢服不分朝代,它有一個完整的演化體系,漢服的主要款式有衣裳、直裾、曲裾、裋(音述)褐、朱子深衣、圓領袍、齊胸襦裙、齊腰襦裙、衫裙、襽衫、禙子、大氅。

(純手打,望樓主笑納)。

5、漢服的主要禮服有哪5種

漢服禮服主要有以下5種:

1、三重衣禮服 : 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襖裙 : 琵琶袖+馬面裙袒領錦半臂裙。

3、結婚禮服(漢服婚禮) : 主要特色紅色(漢制:紅黑搭配,唐制:紅男綠女,明制:紅色)。

4、祭祀禮服(玄端)。

5、喪服(純黑或純白色)。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5)交領禮服擴展資料: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6、漢服的幾點疑問,大氅和大袖衫的區別,直裾和直裰的區別,褙子是不是也有交領的?

褙子也有交領的。

1、性質不同:大氅屬於一種禦寒的外套,一般有一定的厚度,可以理解為一種寬大的冬大衣,其主要特點是衣領一直到底帶緣邊。大袖衫一種是背後帶三角兜,用來儲放霞帔末端,一種是前短後長的形式。僅有極少的商家在做,一般作為婚服使用。

2、外觀不同:直裰一般認為是兩側開衩且無擺,所以比有擺的道袍還要更低一個穿著層次。在一些畫像里僕役或庶民所穿的,很有可能就是直裰。直裾是華夏衣冠體系中的一種,其短者謂之裋褕,衣襟裾為方直。

3、特點不同:裾是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兩宋時期的直裰是。元明時期的直裰只有領子有邊緣,其餘部分沒有,部分明制直裰有護領。

(6)交領禮服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選擇適合體的漢服:選擇適合體的漢服,個子嬌小可能要少穿齊胸,骨架大且豐滿少穿宋制,氣場偏弱要注意明制的選擇。

2、忌衣冠不整:話說君子大都衣冠楚楚,穿漢服一定要整潔大方與得體,參差不齊、皺皺巴巴的會給人一種萎縮的形象。所以在穿著漢服時,必須要保持漢服服飾整體的整潔,服飾要沒有污跡和褶皺。

3、穿禮服最好不要素顏,常服妝不要太濃。平時也應保持整潔,無眼垢、耳垢,面色均勻,男子胡須要定期修剪;女子要化淡妝,在發型上,頭發雖然沒必要盤的跟古裝劇似的,但切記不要全部披下來,因為全披發穿漢服是很失禮的。

7、漢服不都是交領嗎為什麼古代有的官員穿的服裝不是交領??難道古代也有T恤?而且還是袍子版的T恤。。

首先,第一張圖里是唐朝官服,要注意的是,這種官服叫做圓領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細麻布製成,領、袖、襟加緣邊,在衫的下擺近膝蓋處加一道橫襕,故又稱「襕衫」。服和衫是兩個概念。用現在的話說,官服屬於今天的風衣范疇,是袍而不屬於衣裳。而官員在重要官方儀式上是不能穿這種袍衫的,也要穿傳統對襟交領的禮服。


唐官服袍衫

唐大袖禮服

其次,這種袍衫也是交領,只是交領處不做明顯掩襟,同樣是交領右衽,但是掩線從右鎖骨掩向腋下,搭襻不明顯。有學者認為盡量掩飾掩線的目的是為了突出束帶和橫襕,盡管唐代官服沒有補子。


再次,漢服這一名詞最早見於漢書,最早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制。今天我們所指漢服,是泛指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前者有固定的形式和嚴格的理法要求,而後者則是漢民族傳承五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有諸多的時代特色和形制體系,不應該用一個籠統的標准來衡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