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後禮服
1、明代皇後,太後,太皇太後的服飾有什麼區別
後冠服:
洪武三年定,受冊、謁廟、朝會,服禮服。其冠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數如之。兩博鬢十二鈿。禕衣,深青繪翟,赤質,五色十二等。素紗中單,黻領,朱羅縠逯襈裾。蔽膝隨衣色,以緅為領緣,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朱里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玉革帶。青襪、青舄,以金飾。
永樂三年定製,其冠飾翠龍九,金鳳四,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珠結,餘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數如舊。三博鬢,飾以金龍、翠雲,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花十二,翠鈿如其數。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環一對。
皂羅額子一,描金龍文,用珠二十一。翟衣,深青,織翟文十有二等,間以小輪花。紅領褾襈裾,織金雲龍文。中單,玉色紗為之,紅領褾襈裾,織黻文十三。蔽膝隨衣色,織翟為章三等,間以小輪花四,以緅為領緣,織金雲龍文。玉穀圭,長七寸,剡其上,瑑谷文,黃綺約其下,韜以黃囊,金龍文。玉革帶,青綺鞓,描金雲龍文,玉事件十,金事件四。大帶,表裡俱青紅相半,末純紅,下垂織金雲龍文,上朱緣,下綠緣,青綺副帶一。綬五采,黃、赤、白、縹、綠,纁質,間施二玉環,皆織成。小綬三,色同大綬。
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沖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瑑飾雲龍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組五,貫以玉珠,行則沖牙二滴與二璜相觸有聲;上有金鉤,有小綬五采以副之,纁質,織成。青襪舄,飾以描金雲龍,皂純,每舄首加珠五顆。
皇後常服:
洪武三年定,雙鳳翊龍冠,首飾、釧鐲用金玉、珠寶、翡翠。諸色團衫,金綉龍鳳文,帶用金玉。四年更定,龍鳳珠翠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冠制如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用織金龍鳳文,加綉飾。永樂三年更定,冠用皂縠,附以翠博山,上飾金龍一,翊以珠。
翠鳳二,皆口銜珠滴。前後珠牡丹二,花八蕊,翠葉三十六。珠翠穰花鬢二,珠翠雲二十一,翠口圈一。金寶鈿花九,飾以珠。金鳳二,口銜珠結。三博鬢,飾以鸞鳳。金寶鈿二十四,邊垂珠滴。金簪二。珊瑚鳳冠觜一副。
大衫霞帔,衫黃,霞帔深青,織金雲霞龍文,或綉或鋪翠圈金,飾以珠玉墜子,瑑龍文。四衤癸襖子,(即褙子。)深青,金綉團龍文。鞠衣紅色,前後織金雲龍文,或綉或鋪翠圈金,飾以珠。大帶紅線羅為之,有緣,餘或青或綠,各隨鞠衣色。緣襈襖子,黃色,紅領褾襈裾,皆織金采色雲龍文。緣襈裙,紅色,綠緣襈,織金采色雲龍文。
玉帶,如翟衣內制,第減金事件一。玉花采結綬,以紅綠線羅為結,玉綬花一,瑑雲龍文。綬帶玉墜珠六,金垂頭花瓣四,小金葉六。紅線羅系帶一。白玉雲樣玎榼二,如佩制,有金鉤,金如意雲蓋一,下懸紅組五貫,金方心雲板一,俱鈒雲龍文,襯以紅綺,下垂金長頭花四,中小金鍾一,末綴白玉雲朵五。青襪舄,與翟衣內制同。
皇妃、皇嬪及內命婦冠服:
洪武三年定,皇妃受冊、助祭、朝會禮服。冠飾九翚、四鳳花釵九樹,小花數如之。兩博鬢九鈿。翟衣,青質綉翟,編次於衣及裳,重為九等。青紗中單,黻領,朱縠逯襈裾。蔽膝隨裳色,加文綉重雉,為章二等,以緅為領緣。大帶隨衣色。玉革帶。青襪舄、佩綬。
常服:鸞鳳冠,首飾、釧鐲用金玉、珠寶、翠。諸色團衫,金綉鸞鳳,不用黃。帶用金、玉、犀。又定山松特髻,假鬢花鈿,或花釵鳳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裙,褙子,衣用織金及綉鳳文。
永樂三年更定,禮服:九翟冠二,以皂縠為之,附以翠博山,飾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皆口銜珠滴。冠中寶珠一座,翠頂雲一座,其珠牡丹、翠穰花鬢之屬,俱如雙鳳翊龍冠制,第減翠雲十。又翠牡丹花、穰花各二,面花四,梅花環四,珠環各二。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飾,俱同中宮,第織金綉瑑,俱雲霞鳳文,不用雲龍文。
九嬪冠服:
嘉靖十年始定,冠用九翟,次皇妃之鳳。大衫、鞠衣,如皇妃制。圭用次玉谷文。
內命婦冠服,洪武五年定,三品以上花釵、翟衣,四品、五品山松特髻,大
衫為禮服。貴人視三品,以皇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為禮服,以珠翠慶雲冠,鞠
衣、褙子、緣襈襖裙為常服。
宮人冠服,制與宋同。紫色,團領,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以金圈之,珠
絡縫金帶紅裙。弓樣鞋,上刺小金花。烏紗帽,飾以花,帽額綴團珠。結珠鬢梳。
垂珠耳飾。
2、關於古代皇後的服飾描寫!
她的手甚為靈巧,為我挽了一個牡丹髻,在發髻的左右插上鮮紅無比的牡丹花,然後再在中央穩穩地帶上鳳飛九天如意瑪瑙鏤空冠,金色鑲紅寶石的鳳凰,左右是瑪瑙翡翠為點綴,相為呼應,光澤萬丈。若桃又打開一個檀木首飾盒,把裡面的煙柳碎晶紫色流蘇簪戴在我的牡丹髻上,長長的流蘇墜在肩上好生風華絕代。然後再用孔雀藍寶石十二鎏金簪反別安插與發髻之間。發髻間的金步搖細細碎碎的響著,沒行走一步便是鳳儀萬千,風華絕代。再套上一對千絲若藍赤蝶耳環,步步生輝。身上的百年朝鳳朝服更是鑲有3萬多顆五色寶石,翱翔的九隻鳳凰正要遙相呼應皇後的寶座,這是後宮多少女子的夢想,只有登上後位才可主宰自己的命運,成為天下二主。
————————貌似是選自《宮斗不如養條狗》
一襲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下罩流彩暗花雲錦裙,外披蘇綉月華錦衫、墨發只簡簡單單的梳了一個垂雲髻流蘇髻、水晶藍晶御鳳釵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素手戴尊藍夜水晶玉鐲、白青玉鑽石項鏈緊緊的貼在細脖、青曦幻幽穆耳墜搖曳在耳間、勝雪的肌膚只畫淡淡煙熏,螺子黛勾出的柳眉勾人心魂、殷紅的薄唇扯出一抹弧度、刻金盾謝踩踏出聲音。媚眼攝人心魂。
穿著艷色的碧霞羅逶迤拖地粉紅煙紗裙手挽羅翠軟紗鳳髻霧鬢斜插一朵牡丹花身子輕輕轉動長裙散開舉手投足如風撫楊柳般婀娜多姿妖媚浮華五官立體,大眼如琥珀般透徹,小嘴如櫻桃般誘人。
萬千青絲挽成了朝天髻,戴著兩朵一大一小的百合花,看起來素有淡雅、瓜子臉,小巧而挺翹的鼻尖,眉間畫著梅花印著實漂亮,細長的柳葉眉和一雙似有靈氣的目瞳、帶著點點嘲弄中透著黯然的眼神又叫人不由得憐惜,脖子上帶著金絲盤雲鏈。一身簡朴的長裙,內穿薄蟬翼的霞影紗玫瑰香胸衣、淡綠色紗衣披在外面,粉色的紋理綉在領子旁,芊芊玉手捏著淡粉色的秀帕,嫣然一笑如牡丹初綻,舉手回眸間無不流動著和潤和輕靈。
一襲淡粉色荷葉流雲拖尾裙、裙尾綉上幾朵淡黃色的蝴蝶。琵琶紅杉上裳、外罩蕾邊淡蘭色紗衣,背後綉著幾朵淡紫色蝴瓊花...隨、盤發。將三千青絲綰成流月髻、斜插司珍房所制的梅蝶彩珠澤雲發簪。後、描柳眉、撲胭脂、點朱唇。眼皮上用胭脂花磨製成粉、輕輕點在上面。
走進內殿,換上明黃色的朝服。朝服的鳳紋尾羽上鑲滿了一粒粒細小的珍珠,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再配上極盡奢華的黃金頭面,孟桑榆整個人都散發著金光,彷如一枚小小的太陽,叫人不能直視。
若是常人將金色深深淺淺的堆砌在身上必顯得俗不可耐,可她通身的貴氣和艷麗無雙的容顏卻將金色的霸氣和雍容彰顯的淋漓盡致。這是一種鋒利而尖銳的美,能夠將人的眼球都刺傷。
明黃色的身影在璀璨的陽光中逶迤而來,黃金步搖叮咚作響,引得眾人不自覺抬頭探看,然後齊齊閉了閉眼,心中震撼。
有些人的確很美,本以為她的美就是一種極限,難以超越,可見了她才知道,有一種美不在容貌,而在於氣質。她的眉毛不似時下最流行的柳葉眉,很粗很濃,幾分霸氣在略微上揚的眉梢跳躍;她的眼睛狹長,眸色黑白分明,犀利的眸光仿若能穿透人心,叫人不敢逼視;她的嘴唇略厚,塗上殷紅似血的胭脂就像一團烈火。
這是一種極盡張揚霸氣的美,能夠焚燒一切,那些美女站在她身邊顯得那麼單薄無力,正如出現在漆黑夜空的皓月永遠不能與暢行天際的艷陽爭輝。
——————————《宮斗不如養條狗》
3、求明代宮廷妃子以及宮女的衣服的名字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古代留存至今的資料中,大部分是宮廷中命婦著裝形象。命婦著霞帔時,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定。一般在大紅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掛霞帔時,要用深青色綉花霞帔,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如下分別列數。
一、二品命婦霞帔用蹙金綉雲霞翟紋(即長尾山雉)。
三、四品命婦霞帔用金綉雲霞孔雀紋。
五、品命婦霞帔用綉雲霞鴛鴦紋。
六、七品命婦霞帔用綉雲霞練鵲紋。
八、九品命婦霞帔用綉纏校花紋。
禮服:
褘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比甲的名稱,見於宋元以後,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系。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並不斷有所變革,後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制而成的。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4、古代皇後衣服描寫
禮服是明代後妃的朝、祭之服,皇後在受冊、謁廟、朝會等重大禮儀場合穿著禮服。洪武元年,朝廷參考前代制度擬定皇後冠服,以褘(huī)衣、九龍四鳳冠等作為皇後禮服。洪武二十四年對冠服制度進行了修改,定皇後禮服為九龍四鳳冠、翟衣、黻(fú)領中單等,此後一直沿用。
九龍四鳳冠
即皇後禮服冠,明初參考宋代皇後龍鳳花釵冠而設計,所用飾件雖不如宋代鳳冠之繁多,但整體仍十分華麗。《明會典》對禮服鳳冠的細節做了詳細記錄(永樂三年制度):
「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為圓匡,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珠結,余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皆牡丹花,每樹花二朵、蕊頭二個、翠花九葉);小珠花如大珠花之數(皆穰<rang>花飄枝,每枝花一朵、半開一朵、翠葉五葉);三博鬢(左右共六扇),飾以金龍、翠雲,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diàn)花十二,翠鈿如其數;托里金口圈一副。」
鳳冠用漆竹絲編成圓形冠胎,表面冒以翡翠紗。冠頂原定用翠龍九條、金鳳四隻,但從明代皇後禮服畫像和出土實物看,冠上的龍都為金質,鳳則用點翠。明初鳳冠正中為一條大龍,口銜大珠一顆,珠上有翠蓋,下垂珠結一串,其餘龍鳳口中銜有珍珠寶石製成的珠滴。冠身上部鋪有四十片點翠鑲珍珠的如意雲。下飾大珠花十二樹,即用珍珠串成牡丹花,兩朵為一樹,飾有蕊頭二個、點翠花九葉。小珠花(飄枝花)十二枝,每枝有珠花一朵、半開一朵、翠葉五葉。大珠花綴於冠身下部、口圈上沿,小珠花在大珠花之上,綴於珠翠雲之間。冠底口沿外側為翠口圈,上綴珍珠寶石鈿花及翠鈿各十二個,托里鑲金口圈一周。博鬢安在鳳冠後部,前端如橢圓形,往後漸收,左右各三扇,嵌在金鈒龍吞口中,每扇上皆飾有金龍、翠雲、珍珠等。博鬢朝向下方(或前方)一側的邊沿綴有珠絡,並垂珠滴。
5、皇後穿的衣服是什麼
肩部襲朝褂處加緣,披領及袖皆石青色,不飾十二章,所飾龍紋。
典 制
其制一:皇太後、皇後冬朝袍色用明黃色,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加貂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領後垂明黃絛,其飾珠寶惟宜。
其制二:皇太後、皇後冬朝袍色用明黃色,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加海龍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領後垂明黃絛,其飾珠寶惟宜。
其制三:色用明黃,片金加海龍緣,中無襞積,裾後開,余俱如前。 皇太後、皇後夏朝袍色用明黃,片金緣,中有襞積。緞紗單袷各惟其時。余俱如冬朝袍。
皇太後 皇後冬朝服之一(前式)
(5)明代皇後禮服擴展資料:
皇後冠服
在清代各等級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皇後的服飾。皇後冠服,禮制上與皇帝差別甚微,只是在形式上有男女的區別,見於《會典》的有禮服和吉服。清代皇後冠服從款式、質地、紋樣、色澤到各種裝飾,都有嚴格而詳細的規定。
皇後禮服(即朝服)包括朝冠、朝褂、朝袍、朝裙、金約、領約、耳飾、朝珠、采帨等,在祭祀
和重大慶典時穿用。穿著時朝裙在里,再穿朝袍,外加朝褂。皇後吉服有吉服冠、龍褂、龍袍、吉服朝珠等,常朝和一般節日時穿用。
皇後常服在服制中不見記載,但從實物和文獻記載來看是存在的。它的形式應和皇帝常服相類似。即常服袍的色及花紋隨所御,常服褂色用石青,應是日常穿用的。到清晚期又出現了氅衣、襯衣等漢化的博衣大袖形式。
傳世的清代帝後服飾絕大部分都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數萬件之多,它們是研究清代服飾制度、織綉工藝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寶貴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代冠服
6、古代皇後嫁衣的都有什麼款式
中國古代婚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爵弁(bian)玄端——純衣」、「梁冠禮服——釵鈿禮衣」和人們較為熟知的「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古代婚服的發現脈絡是這樣的
周制上衣下裳式婚服→漢制深衣式婚服→唐制紅男綠女式婚服→明制婚服。漢制到唐制中的南北朝曾有白色婚服,唐時因為外交,所以日韓婚服是效仿唐制婚服的
下面是周制婚服
婚禮古稱「昏禮」,由於舉行於黃昏而來,「婚」字乃後所造。透過《儀禮》士昏禮篇等文獻記載,一個屬於士階層的婚禮可見一斑,基調庄嚴肅穆而全無現在的喜慶、熱鬧和喧鬧。《儀禮》所述的整個過程其實包含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昏禮舉行之日前,新夫家當以媒拜會新婦父親。媒著玄端衣。婚禮當日,新夫著爵弁服迎娶新婦,新婦由姆(即教導新婦的年長婦女)陪同,並兩名隨嫁女子到達夫家,新夫頭戴爵弁形似無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徵天,下裳纁色(淺紅)象徵地,有黑色緣邊,喻陰陽調和。蔽膝隨裳,棕紅色。大帶黑色。鞋履為赤舄,即紅色復底鞋。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
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帶黑
隨嫁者亦為黑絲衣裳,披綉(披肩)有黑白相間的黼紋
新婦上車時由姆為其披上由黑色素紗罩衣以防風塵,此衣名「景」
昏禮中使者、侍者均著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黃色裳、黑舄
在周代尚無深衣,而以上衣下裳分開的服裝類型為宜。紅色衣緣應僅施於裳下緣,而非全部衣緣
總的來說
新郎服飾是由爵弁,玄端禮服,緇衤也(我打不出來就分開打了)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韓,赤色的舄組成的。
新娘的禮服在正婚時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是宵衣。頭戴「次」以「繼」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在華夏禮儀中,昏禮祭禮等大禮場合,可以向上越一級,就是說,士正婚禮,可以假越大夫級別,用纁色帷裳(一般士級別不用纁色)
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黃色的婚禮服,象徵著天地的神秘色彩
婚禮當日,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看到這里你們應該看出來了,周制禮服就是三大類中的「爵弁玄端——純衣纁袡」————周制禮服到這里就算完了,現在是唐制婚服————
「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唐代是士假絳公服親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稱「從省服」,是指在一般場合穿著但又並非燕居家中所著的日常服裝。公服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例如在昏禮中穿著,但又不及朝服(又稱「具服」)所服用的場合來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幘和簪導、絳紗中單、白裙衫、革帶、方心、襪鞶囊、雙佩和烏皮履等
女服「花釵青制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則從其夫之品服)」,頭上的配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自漢代以來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屬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質連裳」指的是青色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大盛,以沈從文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持「唐代士女嫁衣系分裁製」的觀點。制同翟衣,加雙佩、一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有人認為翟衣系深衣制,既然「制同翟衣」則鈿釵禮衣也是深衣制,目前主流觀點認同沈從文先生的觀點。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唐制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是也
「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現在要講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明制婚服。明朝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同。其中一項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艷麗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一般來說這是貴族所擁有的特權: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綉雲霞翟紋(翟意為長尾山雉);三品四品為金綉雲霞孔雀紋;五品綉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綉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綉纏校花紋
以下是各個朝代的穿法
在漢朝,姑娘們出嫁之時,身穿紅色深衣,足著翹頭履,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
與開放大膽的唐朝服飾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唐朝時期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宋代婚服則是花釵大袖禮服。宋代婚服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由於蒙古人崇尚騎射,因此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此禮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賜梁儲貴的女兒絲線綉的龍鳳褂裙為禮服。
清朝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到了晚清,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倡導下社會掀起了移風易俗思潮,男子反滿要求恢復漢裝,而辛亥革命以後女子反以穿旗袍為時尚。特別是到晚清末期,婚禮中新娘常常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紅鞋綠襪一概不用,在往後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婚禮了。
7、明朝後妃和女官服飾,男性服飾為何這么繁瑣?
自古以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服飾,一直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體現之一,每當歷史更迭,服飾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改正朔,易服色”,這是統治者為維護統治、維持社會穩定採取的必要措施之一。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服飾的改革,服飾變革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研究歷朝歷代的服飾,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國家社會的發展變化。因此,想要研究歷史的變遷,免不了要研究歷朝歷代的服飾。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政權王朝,君主加強專制,商品經濟空前發展,明朝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市民文化發展迅速,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奢靡之風出現,服飾的發展也非常活躍:服裝色彩由素淡轉向明亮,質地由棉麻轉向綾羅綢緞,款式由千篇一律轉向千姿百態。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明朝的服飾,了解為何服飾如此繁瑣,並從中了解明朝的社會吧!
一、明朝後妃和女官服飾,男性服飾
明朝的服飾是隸屬於漢族傳統服飾的。自朱元璋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建立明朝以後,便恢復漢族的傳統,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整頓被破壞的禮制,恢復漢文化,朱元璋上采周漢,下鑒唐宋,禁胡服,重新制定了適合漢民族的服飾制度,也奠定了以後服飾變革的基礎。
談起官服服飾,必須從禮文化談起。在我國古代社會,“禮”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同時也是統治者維護階級統治和等級制度的重要“工具”。
明代婦女服飾的基本樣式,有著嚴格的規定,大致可分為常服和禮服。明代貴婦一般是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普通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以及一些淺淡的顏色。
明朝後妃的便服和官員士民女子的服飾區別不大,款式為上衣下裙。明朝後妃的吉服主要用於吉慶的場合,吉福和便服沒有嚴格的硬性規定,只是紋飾工藝更加精緻考究,布料材質、樣式、顏色等等多種多樣,緊跟時代潮流,也反映了明朝社會的發展色彩。
明朝皇後的常服可謂是“繁瑣復雜”了。戴龍鳳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明代皇後常服也叫“燕居冠服”,它的功能僅次於禮服,用在各類的禮儀場合中。
談起官服服飾,必須從禮文化談起。在我國古代社會,禮制在歷朝歷代中都有著突出的作用,“禮”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同時也是統治者維護階級統治和等級制度的重要“工具”。
明朝官服種類也是豐富多樣的,大致分為朝服、公服、常服、賜服等。朝服實是參加各種禮儀活動時的衣服,公服就是面見皇帝時的衣服,常服是官員處理平常公務時所穿的官服,賜服是蒙恩特賞時的衣服。
朝服以袍衫為主,文官是綉禽鳥,武官是綉獸,明朝文武官員服飾等級差異還體現在腰帶、佩緩花紋、烏紗帽上,我們可以在看電視劇時認真觀察一下,通過他們的服飾差異來判斷到底是文官還是武官,是什麼等級的官員,相信這一定很有趣。
8、「燕居冠服」是什麼服飾?明朝皇後的服飾是什麼樣的?
“燕居冠服”是皇後常服,只要不是什麼超級大的場合,皇後都穿它。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朱元璋制定了明朝的服飾制度,其中,皇後的常服為雙鳳翊龍冠,外衫則是雙層的,表層為綉龍紋的金色大袖衣,里層為真紅色大袖衣,再加上霞帔、紅色羅布長裙和紅背子,腰帶則是金玉帶。在經歷了多次修訂以後,永樂年間皇後常服的規制才確定下來,一般為雙鳳翊龍冠、霞帔、大衫和鞠衣等。
燕居冠的冠口一般比較小,只有束發冠那麼大,只堪堪將發髻束起來,上面綴以薄紗、點翠、珍珠和鈿花,十分華美精緻;大衫是黃色的,材質比較輕薄;霞帔是並列的兩條,上面綉了龍紋,兩側再點綴上珍珠的綉樣;而鞠衣則是大衫之下的衣物,一般為圓領,寬袖窄口。皇後常服應用於在各種禮儀場合,比如說在冊封禮之後或者宴會之上。冊封禮結束後,皇後需要換上常服,到後宮接受諸妃、女官、太監的見禮和慶賀。
除了常服,規定的皇後服飾就只有冠服,皇後只有在冊封禮、拜見祖先和參加朝會的時候才會穿冠服,其禮儀規制一般為九龍四鳳冠、翟衣和黻領中單等。鳳冠是以圓形的漆竹冠為框架,然後不停的往上面填充翡翠紗、點翠、珍珠、寶石、鈿花和翠鈿,再加上九條翠龍和四隻金鳳,比起燕居冠要更加華麗繁復。
而翟衣則是直領大襟,寬袖大口,在領口、袖口和衣擺處都綴以紅邊龍紋,長度堪比到腳踝的長裙,因此沒有下裳;而中單跟翟衣相似,也在領口、袖口和衣擺處縫以紅邊,再在領口處綉以黻紋樣,其材質為紵絲、紗或羅,輕透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