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婚禮服
1、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啥
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鳳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傳統嫁衣便是鳳冠霞帔:頭戴鳳冠,臉遮紅蓋頭,上身內穿紅絹衫,外套綉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戴照妖鏡,肩披霞帔,肩上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綉花鞋,千嬌百媚,一身紅色,艷紅艷紅,喜氣洋洋。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純衣纁袡: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為周禮昏禮禮制中新婦的禮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淺紅色等釋義。袡:衣邊。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禮服中沒有明確記錄關於的蔽膝的配件,作為衣緣理解更為普遍。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
鈿釵禮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是唐代命婦禮服的一種。鈿釵禮衣包括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並以鈿釵數目明確地位身份。
唐代禮典史書如《通典》、《會要》、《舊唐書·輿服制》等中都有記錄。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質孫服,古代服裝名,又稱"只孫"、"濟遜"。漢語譯作"一色衣",明代稱"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種衣式。元、明時都有服此者。質孫的形制是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且下裳亦較短,在腰間作無數的襞積,並在其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質孫本為戎服,即便於乘騎等活動,在元代的陶俑及畫中都可以見到此種衣式。 "質孫"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
(1)鳳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明朝皇後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著,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現代披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1)中國古代婚禮服擴展資料
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六禮」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漢以後,六禮逐步形成定製。這六禮的前五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統稱締約之禮,男女雙方家庭通過媒妁進行帖約和相關的
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禮節溝通,經平等議婚,最終雙方在禮尚往來中締約成婚。
2、我國歷史上各朝代婚服名稱
1、周朝,女性婚服並非今天的大紅色,而是端莊的玄色(黑中揚紅)禮服。是象徵著天的、最神聖的色彩。特點是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2、漢朝,女性婚服的標準式樣是夾裙(即襦裙),體現為上襦下裙的形制,上襦短不過膝,下裙長及地。
3、魏晉南北朝,魏晉時期女子婚服在一段時間內崇尚白色,注重飄逸,呈交領或直領廣袖衫、對襟廣袖襦裙。
4、唐朝,唐朝的婚服崇尚絳紅和青綠,所以有「男紅女綠」的說法,也就是說男子的婚服為紅色,女子的則為綠色,配以金銀琉璃等釵飾,用「雍容大氣」形容最適宜不過。
5、宋朝,與開放大膽的唐朝服飾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還出現了鳳冠霞帔,紅蓋頭。
6、明朝,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
7、清朝,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濃厚的漢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滿族旗人特徵、長期騎射生活形成的袍服、馬褂、坎肩等服飾漸漸取代了傳統漢服。
3、古代結婚的服飾叫什麼
<
4、中國古代的婚服知識有什麼?
新娘禮服
顏色: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專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屬大紅色已成了定製,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原屬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對普通平民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其上 布滿了珠寶錦綉,容雍華美至極,表達了民間對權貴的仰慕,因而逐漸演變成豪門閏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綉花 鞋,並用大紅花轎抬進婆家門。講究的就是個「紅」字。
頭飾: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髻,區別於未婚女子。
紅頭蓋:新娘子在婚禮當天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徵著童貞、年輕、純潔。婚禮後由新郎親手揭開。
5、誰知道中國古代婚袍上面有哪些什麼圖案
中國古代婚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爵弁(bian)玄端——純衣」、「梁冠禮服——釵鈿禮衣」和人們較為熟知的「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古代婚服的發現脈絡是這樣的
周制上衣下裳式婚服→漢制深衣式婚服→唐制紅男綠女式婚服→明制婚服。漢制到唐制中的南北朝曾有白色婚服
周制婚禮服,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於君子風范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幾乎是《尋秦記》的差不多的款式:)
周禮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間最高貴的色彩為之。也就是崇尚黑色,配紅邊。
唐制婚禮服
士假絳公服親迎,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釵青質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則從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飾以以金銀琉璃等釵飾。大膽的色配沖撞,不愧是絢麗的大唐氣象,同時也造就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紅倌綠娘子」也就是如此吧。
明制婚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綠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註:是海中的
馬,不是我們熟悉的海洋小動物海馬。),婦則著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同夫級別)、大紅褶裙。有點像韓國古裝戲的樣子,這也跟歷史有
關。
宋代婚服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
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由於蒙古人崇尚騎
射,因此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
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
花鞋象徵吉祥。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此禮服可追溯至清代,皇
帝賜梁儲貴的女兒絲線綉的龍鳳褂裙為禮服。
清朝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
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
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