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女子漢服禮服

女子漢服禮服

發布時間: 2022-12-11 08:27:01

1、女子笄禮該穿什麼漢服

1、采衣:采衣即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據冠禮的資料:樣式是短褂褲,緇(黑)布為衣,朱紅色的錦邊——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議可以穿明麗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雙鬟髻。

2、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3、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4、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1)女子漢服禮服擴展資料

笄禮儀程:

1、初加

笄者轉向東正坐;有司奉上羅帕和發笄,正賓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然後跪坐下(膝蓋著席)為笄者梳頭加笄,然後起身,回到原位。贊者為笄者象徵性地正笄。笄者起身,賓向笄者作揖祝賀。笄者回到東房,贊者從有司手中取過衣服,去房內更換與頭上發笄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2、一拜

笄者著襦裙出房後,向來賓展示。然後面向父母親,行正規拜禮。這是第一次拜。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養育之恩。

3、二加

笄者面向東正坐;正賓再洗手,再復位;有司奉上發釵,正賓接過,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贊著為笄者去發笄。正賓跪下,為笄者簪上發釵,然後起身復位。贊者幫笄者象徵性地正發釵。賓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東房,贊者取衣協助,去房內更換與頭上發釵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4、二拜

笄者著深衣出來向來賓展示。然後面向正賓,行正規拜禮。這是第二次拜。這次是表示對師長和前輩的尊敬。

5、三加

笄者面向東正坐;正賓再洗手,再復位;有司奉上釵冠,正賓接過,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贊者為笄者去發釵。正賓跪下,為笄者加釵冠,然後起身復位。贊者幫笄者正冠。賓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東房,贊者取衣協助,去房內更換與頭上釵冠相配套的大袖長裙禮服。

2、古代女人服飾有哪些名稱

1、春秋戰國——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3、南北朝——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下擺寬松,俊俏瀟灑。加上豐盛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4、唐——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5、宋——襦裙外穿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3、漢服是什麼服裝啊,有哪些?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朝鮮族: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蓋)。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凈。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衣領同襟連成一條斜線,衣襟右掩,沒有紐扣。朝鮮族傳統女性服裝,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紐扣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襖袖呈圓弧形肥大,左右衣襟以兩根長長的結帶在右胸前打一個蝴蝶結,長長的飄帶給人以飄逸的美感。襖的領口、袖口多以不同顏色的布條鑲邊。年輕婦女和少女在襖(則羔利)袖口和衣襟上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
年輕婦女襖的面料色彩繽紛,亦有專一諧調、淡雅為基本格調的筒裙和纏裙。纏裙把裙子的右側下擺稍稍提起,掖在左側後背腰帶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優美的線條。朝鮮族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穿纏裙時,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色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紐扣,穿時從頭部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
朝鮮族老年婦女舊時衣著以白、灰最常見,襖裙外多配以帶兔毛等毛邊的坎肩,坎肩兩襟由一瑪瑙橢圓形墜子連接。現在,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喜著五彩繽紛、質地精良的短襖長裙,卻很少有人系白頭巾。
朝鮮族的童裝,不論男女,以顏色絢麗為特色。童裝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裝的衣料多選用粉、綠、黃、藍等色彩的錦緞。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這種衣服被稱作是"彩虹襖"。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年輕的朝鮮族婦女在喜慶的節日和娛樂場合也喜歡穿這種衣服。)
朝鮮族的鞋,有個演變的過程。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婦女多穿白色或天藍色船形膠鞋,現在則普遍穿布鞋和皮鞋。

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4、漢服的主要禮服有哪5種

漢服禮服主要有以下5種:

1、三重衣禮服 : 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襖裙 : 琵琶袖+馬面裙袒領錦半臂裙。

3、結婚禮服(漢服婚禮) : 主要特色紅色(漢制:紅黑搭配,唐制:紅男綠女,明制:紅色)。

4、祭祀禮服(玄端)。

5、喪服(純黑或純白色)。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4)女子漢服禮服擴展資料: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5、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里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么鮮艷,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女子服裝介紹

說完漢服,那咱就來說說漢朝服裝。「漢服」並不等同於漢朝服裝,漢朝服裝是象徵著一個朝代的傳統服裝。漢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曾經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漢朝傳統服飾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樂漢衣服制度主要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那麼在這種嚴苛的思想下,又會產生怎樣的漢朝服裝呢?

在獨尊儒術思想的影響下,漢朝服裝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服裝的色彩、紋飾都因為等級有著嚴格的界限分明。而今天,筆者將主要為大家帶來漢朝女子服裝介紹。

漢朝服裝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氣明亮的風格,在圖案的選擇上,提高了審美價值,充滿了濃郁的神話色彩。但當時手工業並不發達,因此服裝大多以儉朴為主,端莊而典雅,是漢朝服裝典型的特點之一。

漢朝女子的主要服裝大致分為三種:曲裾深衣,漢代直裾女服,襦裙。

第一種,曲裾深衣。曲裾深衣是漢朝女子最常見的服裝之一,這類服裝相較於其他兩種比較緊身且窄,長可曳地,並且不露足,下擺一般呈喇叭狀。從西漢初年始,貴族婦女的禮服開始採用深衣制。

《禮記·深衣篇》有言:「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采者。」

曲裾深衣的衣袖有寬和窄兩種樣式,袖口大多鑲邊,或者綉以精緻的花紋,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非常的低,以便露出裡衣。

那麼如何區分身份等級呢?曲裾深衣雖然是漢朝自上而下都可以穿的禮服,樣式基本相同,但卻可以通過不同的顏色、質料和配飾來表明身份的不同。

第二種,直裾女服。在西漢時期便已經出現了直裾。(直裾指漢服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

漢代字書《急就篇》就曾有記載:「襜褕,直裾禪衣。」

但是直裾在當時並不能作為官方的禮服,因為古代的褲子大多是沒有褲襠的,如果這種褲子穿在裡面,不用外衣遮擋的話,很容易露出來,這在當時規矩森嚴的封建社會,是被認為不雅也是不敬的表現。

直到後來出現了有襠的褲子,直裾才逐漸取代深衣,開始變得流行。

第三種,襦裙。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作「襦」,下身則叫「裙」,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絹帶,款式就像現在的裹裙。

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上襦下裙的服飾,雖然到了漢朝時期,當時深衣已經普遍流行,但襦裙依舊是漢朝女子主要的服裝之一。

漢朝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服裝的進步,相信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古代的內褲正是由漢朝的權臣霍光發明。當時霍光的女兒霍成君是皇後,可是皇帝並不寵愛她,為了幫助女兒獲得寵愛,霍光便對皇帝說:宮中女子衣著太過隨便,如果穿上改良版的臀衣,那便再好不過,這便是中國古代內褲早期的雛形。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6、漢服女子穿著禮儀

漢服女子穿著禮儀

漢服,是我們民族歷史的反思,前途的追問。那麼你們知道漢服的女子穿著禮儀是怎樣的嗎?下面是為大家准備的漢服女子穿著禮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漢服女子穿著禮儀

漢服是什麼?是不是指漢朝的服裝?這是很多人接觸到漢服後最容易產生的錯誤認識。

就如同和服的「和」指大和民族

旗袍的「旗」指旗人,也就是滿族同胞

漢服的「漢」指的就是漢族

如同漢人不單指漢朝人,漢服也不單指漢朝服裝,而是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在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環境中,按照漢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審美理想,結合經濟條件和生產水平,自前而後自然形成的具有歷史傳承及鮮明民族特徵的服裝。

需要注意的是,唐裝的唐指的並不是唐朝,實際上,它仍舊脫胎於旗袍,只是設計師自己進行的再命名罷了,並不能作為漢族的傳統服裝。

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必須具備的.必要條件是「具有歷史傳承性」,不是隨便創造的一件衣服如「唐裝」,旗袍或者有點中國風元素的衣服都可以冠之以「民族傳統服裝」一詞,傳統傳統,即傳承的是一個民族的習慣,就表明必須是修飾民族一詞,限定民族傳承這一重要條件。

漢族,全世界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絢燦的民族。上溯炎黃二帝,族稱華夏,五千年文明由此展開,歷至漢朝,因其強盛一時,異族始稱中原華夏人為漢人,從此「漢」成為這個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名號。同時,這個民族的傳統服裝被廣泛稱為——「漢服」。

襦裙類

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面裁剪,多緣邊,綢帶系結;上襦變化主要在領型及門襟上,下裙長至鞋面。

齊胸襦裙

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

齊胸襦裙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襟齊胸襦裙,一種是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范圍更加廣一點。常見直袖和廣袖上襦,也可搭配大袖衫。裙分為一片式和兩片式,穿法不同。

對襟襦裙

對襟襦裙其上襦為直領,衣襟呈對稱狀,故稱對襟襦裙

交領襦裙

交領襦裙特點是上襦為交領。交領襦裙在宋代頗為常見。按風格分,可大致分為唐式交領襦裙,宋式交領襦裙、明式交領襦裙等。按穿著對象分,可分為男式交領襦裙、女式交領襦裙。

曲裾類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曲裾是漢服深衣的一種,秦漢時期常見服飾。

曲裾樣式繁多,按繞數可分單繞、雙繞、三繞;按長短可分長曲、短曲;袖子可以是垂胡袖、廣袖。襖裙這里說的「襖裙」是明代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語,襖是襖,裙是裙。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漫長的演變,它們的具體意思和細節都會有差別,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襖」為有襯里或夾層的上衣,「衫」為單衣。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襖衫長度有長有短,有交領、豎領、方領、對襟等。此外,明代的女襖衫和男襖衫一樣,也有直袖和箭袖。

其他

直裾

直裾指漢服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

早期的直裾袍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到了東漢,直裾出現在宴會等正式場合。

裋褐

又稱「豎褐」、「裋打」。(這里的「短」不是長短的意思。「短」「豎」「 裋」三字同音,都讀作「shù」。)以勞作方便為目的,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百姓最常穿著的衣服款式之一。與常服和禮服相區別。

褙子

褙子,又名背子、綽子,綉。是古代女子的常用服飾,屬於漢服。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逐漸成為後世女子的一種常禮服。

斗篷

斗篷,披用的外衣。又名「蓮蓬衣」、「一口鍾」、「一裹圓」。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斗篷。

披風

披風是披用的外衣,大多直領對襟,頸部系帶,有二長袖,兩腋下開衩。流行於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內穿著。

半臂

半臂是短袖式罩衣。這種款式的衣服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半臂有對襟半臂、交領半臂、坦領半臂。圖為坦領半臂,僅能女子穿著。

比甲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通常較後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

;

7、女子漢服的款式及分類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採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於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秦漢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不同時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於勞動。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