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周朝禮服

周朝禮服

發布時間: 2022-11-23 22:14:44

1、周朝服飾的女服服飾

鞠衣:為王後率領民婦禮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也是諸侯之妻幫助君王禮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後禮見君王及大宴賓客的禮服,也是卿大夫之妻幫助君王禮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也是士之妻幫助丈夫助祭的祭服。
唇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2、中國式嫁衣,不同朝代色彩搭配,你認為哪種更潮?

在我們印象當中古代女子甚至八九十年代,女人出嫁都是穿著大紅嫁衣,有些北方地區還披著大紅蓋頭,那麼在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女子出嫁婚服又是怎樣的呢?在古代《禮記.郊特牲》中有記載:"說婚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意思就是說當時也相當重視婚禮,人們辦婚禮不奏樂,一切講究低調,所以新娘出嫁不用紅色,原因是因為太搶眼,不用紅色那用什麼顏色呢?

《儀禮.士婚禮》中有記載:從周朝開始,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婚服的色彩遵循的是“玄纁制度”,婚禮當天新郎官頭戴“爵弁”,身穿"玄端禮服",新娘則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玄纁指的是黑色和淺紅色的搭配,黑色為主,淺紅色為輔,比如電視劇《羋月傳》中羋姝嫁給秦王嬴駟的禮服就是如此。

黑色的禮服看起來有些深沉,為啥周朝王朝婚禮禮服要選擇黑色呢?在周朝人眼中,黑色最為尊貴,玄纁為天地之色,玄為天的顏色,纁為大地的顏色。

隨著朝代變更,古人對嫁衣的色彩喜好也慢慢變更,到了魏晉南北朝玄纁色嫁衣不再受歡迎,而是喜歡上了白色嫁衣,據晉朝古書《東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有白紗,白絹紗,並紫玉維”,有點奇怪的是從古至今都有白喪紅娶的說法,為什麼南北朝的人結婚卻偏愛白色嫁衣,因為在當時人們熱愛玄學,追崇以人為本、返璞歸真、清新淡雅的境界,而白色尤其是無暇的白色正是這種意境的最好體現。白色嫁衣穿著有一股仙氣。

隋朝之後,歷史上最大膽最奇葩的婚服配色:紅配綠,新郎穿緋紅色的袍子,新娘穿青綠色的衣裙,這可謂是將中國古代婚服推上了潮流的浪尖,並將這種時尚一直持續到了宋朝,比如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六姑娘和顧廷燁的紅配綠婚服,歷史背景正是北宋。

那為什麼當時流行這種“紅男綠女”,原因是當時朝廷頒布了一項極其重要的制度:科舉制度,男人這個時候都喜歡紅色,代表地位和成功,青衣黛眉多用來形容女子的婀娜與美麗,所以女子的嫁衣就成了青綠色。

這之後到了明朝,有趣的是婚服配色來了個對調,由紅男綠女變成了紅女綠男,新郎穿青綠色狀元服,新娘則頭戴紅蓋頭、身穿紅褙子、紅羅裙,直到清朝男女才開始都穿紅色婚服,今天的中式婚禮也就是從那個時候傳承過來的。

無論是黑配紅,還是白紗裙,紅配綠,亦或是紅配紅,有一點始終沒變:那就是對婚姻的期盼,對幸福的渴望。對於婚服色彩的搭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知道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更鍾意哪個朝代當時婚服的潮?

3、周朝的服飾

促使服裝發揮它的功能,達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兩大功能:一是區別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處的場合。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諸候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定,他們幾乎是穿著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屬上層階級,是人們企羨的對象,因此制服服色強烈地影響一般的流行服色。時代不斷變遷,中國文化中不斷加入外來文化,流行服色也會反過來影響制服服色,在這兩種服色文化互相激盪的結果,產主了這段看似變化不大,事實上又有翻天覆地改變的服裝史。古代的服裝,依穿著場合,主要可分為:禮服、朝服、常服叄類,每類又可分幾種,原則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種類愈多,可以用的顏色愈多。就讓我們看看中國之服裝史吧……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里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發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外國,這種帥氣的服裝穿著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女服服飾:
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其實,百科裡都有詳細的介紹啦~

4、周代冠冕服那些制形成的重要史實有哪些

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西周的社會生產力比商代有了長足的進步,

等級制度逐步確立,產生了與此相適應的冠服制度,表現在貴賤有等、衣服有別。王室公卿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的形式、顏色和圖案。祭祀有吉服,朝拜有朝服,喪葬有凶服,根據地位高低,在服飾的裝飾紋樣和顏色上也各不相同。周王朝還設有司服一職,掌管王室服飾。冠服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服飾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
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
以上各類服裝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對象及服用場合,《唐書·車服志》都有詳細說明。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燕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半臂、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後,也在不斷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漢傳統,從服裝配套、服裝質料、紋飾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對後世冠服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

5、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紋樣分別是什麼 有何寓意

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紋樣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通過十二種不同寓意與寄託繪或綉在衣服上,多元的展現帝王風范與威嚴。

冕服作為古代最為隆重的禮服,其隆重之處並非僅僅是它外在視覺的美,而更為重要的是它的象徵性——象徵著帝王權力、地位的至高無上,象徵著帝王尊貴的身份、象徵著美好品德等。

(5)周朝禮服擴展資料:

夏代出現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代可能已經擁有冕服制度,至周代定製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范圍、章紋的分布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復,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剃發易服」在中國亦隨之終結。

晉、宋、南齊時期都是用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為十二章紋,其中沒有宗彝。

到了梁朝,上衣有日、月、星辰、龍、山、華蟲、火、宗彝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天監七年,龍紋改為鳳凰。

6、周朝男女都穿什麼衣服?

衣服的顏色分正色和間色。 赤,青,黃, 白,黑是五種正色。 綠,紅,碧, 紫,赤紅為五種間色。上衣下裳不同色。朝服君臣同色都是 黑衣素裳。只有失去官位的大夫才穿上下顏色相同的衣裳。但天子朝服卻是衣裳同色素衣素裳。

布料按貴重依次為粗葛布,細葛布,細麻布, 帛(絲織),繒(粗綢),織緞等。每個階層的人穿用不同的布料。 《禮記》上有「士不衣織」的規定。織是高級面料,一般士大夫是不可以用它來做衣服的。 衣服的穿著還要里外一至,裡面的衣服和套在外面的衣服布料要一樣。 不能外穿帛服里著布衣。

一般情況下士大夫以上直至君王在朝上及其它正式場合均穿三件上衣:外衣, 中衣,內衣。

內衣冬穿裘皮,春秋有繭,袍,炯,褶。繭是用新棉做的, 袍是舊絮 為之, 炯是單層無里之衣, 褶是表裡皆用帛制的雙層上衣。夏天則穿細葛布或粗葛布做的衣服。

外衣也稱禮衣,即朝服, 祭服,喪服等。 外衣皆直領,對襟,衽在左襟之上。衣衽通常情況下 總是摺於衣內,而露出中衣,這叫裼。如遇重大庄嚴場合,則合衽掩其中衣,這叫襲。中衣衣領多以華美貴重之物為之,且花紋圖案綉於中衣之上,故常裼露而顯其美。

7、周朝與漢朝的服飾區別

一、西周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有著十分嚴密的階級制度,無論是禮儀,還是服飾。尤其是服裝。作為劃分階級的標志,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更是非常嚴格。

這個時期的漢服,大致沿襲商代服制,但在細節上略有變化。首先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發展成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

二、春秋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即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而得名。

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

除此之外,由於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相較以往,漢服出現了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三、漢朝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平民開始穿著精織服飾。

漢代曲裾深衣和直裾,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首先是曲裾深衣,具有通身緊窄、長可曳地的顯著特點,其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靜與優雅。衣袖方面,有寬窄兩種樣式,袖口大多鑲邊。同時,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而直裾這種服飾,雖然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由於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因而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

穿著這種褲子,就必須用外衣掩住,否則褲子就會外露,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不過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加上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同樣是在漢朝,作為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的襦裙,其樣式也發生了改變,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不過,襦裙的樣式盡管有所改變,但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間,有所變化的只是長短寬窄,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服發展到漢朝,已經可以說基本奠定了以後各朝代的服裝的基礎,往後各朝代漢服的改良和發展,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融合變化的。但在後代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也創造或者衍生出了新的樣式。

8、周朝服飾的介紹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志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吊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採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製成,寬四寸)、玉(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系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9、周朝服飾制度是什麼?商周時代的服飾有何特徵?

周朝服飾制度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貢獻以及對於後世的影響就是禮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時期的禮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過頭要戴冠(那時的各種冠已發展完善,並延續後世),衣裳要有等級,要有章紋,出現敝膝,組玉等相關禮服配件,這樣完善的禮服系統一直延續到明。當時禮服的主要等級,有冕服弁服,之所以這樣叫,取決於相關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們仍舊是上衣下裳制,只不過是冠與章紋,配件等級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為禮服的高等級別,一直延續到明。只不過那時天子,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後來中央集權的加強,只天子,諸侯王能穿了。那時的女子禮服,王後已經開始穿翟衣,當時王後有六種翟衣類禮服。

上衣下裳:那時的常服還是上衣下裳為主流,款式不變。只不過袖日趨發展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漸變寬。

發型:當時西周的男子無論各地大部分都已將辮盤到頭頂,而無再有商時披頭散發的習慣,當然一些偏國除外,不過束發已成為全國統一推行的標准,對於漢民族男子千百年來的發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時的冠已發展齊全完善,基本後世的冠在當時都可以看到,有鵲尾冠,尚冠,長冠,筒冠,冕,弁等。帽類在當時也有了雛形。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里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發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這種帥氣的服裝穿著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