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藏裝婚紗

藏裝婚紗

發布時間: 2022-11-18 14:34:20

1、弱弱的問下西藏拍婚紗照哪裡好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中心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具有很強的歷史感。所以各位姐妹兒想去西藏拍婚紗照,那麼布達拉宮將是首選之地。如果不相信,那麼就看一下其他姐妹兒在布達拉宮拍婚紗照的效果吧!
大昭寺
這是遊人大愛的拍攝點,主要是為了拍攝虔誠的朝拜者,坐在艷遇牆前慢慢等待你心中最感動的畫面吧!如果要拍大昭寺,最好是太陽落山時候,這時,紅牆金頂都籠罩著一種神秘的氣息。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是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內陸湖泊,據民間傳說,它是天上一位仙女下凡變成,那裡,湖光山色之美,非常適合拍浪漫柔情的婚紗照,尤其是藏裝婚紗照。(羊卓雍措最好的拍攝點是岡巴拉山口,不過風很大。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築之一,具有濃郁的西藏文化氣息。雍布拉康最佳拍攝點有兩個,一個是澤當方向離雍布拉康700米左右的公路旁的坡上,可以將其與山一起拍出來,很有氣勢,時間最好是下午和傍晚。另外,還可以在雍布拉康北邊的山上,以雅礱河谷為背景拍攝。
納木措
納木措是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風景相當之壯觀,其最佳拍攝時機是清晨和傍晚,被金色陽光籠罩的雪山襯上純凈珍珠般的納木錯、弧形的湖岸線。傍晚,天空的雲彩很多變,也值得等候。所以說任何時候到納木措你都不會失望,但是因為冬天太冷,不能住宿,所以除非自己開車,不然是等不到夕陽或日出的,有時候還會大雪封山,去都去不了。
桑耶寺
桑耶寺位於山南市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桑耶鄉的哈布山下,周圍河渠索繞,樹木蔥茂,密集成林。它自創建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西藏文物古跡中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最壯麗的建築。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俗稱拉薩的頤和園,藏語為「寶貝公園」。其建築以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登明久頗章為主體,有房374間,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的、古跡最多的園林,已被辟為人民公園。

2、我7月西藏遊玩需要准備哪些

選擇7月份去很明智,因為7月份是全年氧含量最高的月份(60%)。到西藏旅遊,要看你到哪些地方,如果在海拔4000左右的地方(山南、拉薩、靈芝),跟內地沒有多少差別(氧含量稍微少點);如果要到海拔5000米以上,如喜馬拉雅山大本營(5200米),那曲地區等,就要考慮多帶點保暖的衣服和鞋,早晚溫差大;另外,西藏的陽光很厲害,注意防曬。西藏最大的好處,沒有小蟲子騷擾你,不擔心這點。在西藏,但要注意千萬不要感冒,因為西藏無小病(得病就是大病)。如要爬上,注意保護好手,在西藏,劃破手指血都難止住的。高原反應要看個人的體質,體質好,恢復要三天,體質不好,要7天。

3、圖片上看到西藏有婚紗攝影 風景還蠻不錯的 就是不知道大概價格是多少 可以穿藏裝拍婚紗嗎?

不知道價格。
但是你不能穿藏裝拍婚紗,除非你是藏族的。
平時拍照可以穿藏裝,結婚的時候,最好穿本民族的服裝,絕對不能為了好看穿其它民族的服裝。

4、四川省哪裡有藏族服裝出租啊?謝謝!

當然是阿壩州、甘孜州有了,離成都近一些的就去康定,肯定有出租藏族服裝的,因為有的人去拍藏裝婚紗照就在那裡可以租的。

5、哪些家鄉民風民俗因為人們的觀念在轉變,正在悄悄地發生變革

正在變化中的民風民俗
(作者:馬文傑)
當代藏族人已經越來越強烈感覺到民風民俗的漸變。從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起居說起,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發現,這些不變當中的萬變,竟是如此的迅速和普遍。

陶質器具的使用有5000年歷史

人類使用陶質器具的年代,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距今一萬年左右。目前發現的西藏區內人們使用陶質器具的年代,約當距今5000年左右。陶器的發明,是人類又一次征服自然的標志。這是土與火的藝術,是人類學會用火後第一次使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實踐。一般認為,陶器是隨著史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現的。它與磨製石器、弓箭等工具的同時或先後出現,成為考古學文化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志。經過上千年陶器製作的發展,中原地區到公元前10-11世紀的商代後期,開始出現原始瓷,從而使陶器產品的製作漸漸變得衰落起來。目前西藏境內還未從地下發掘出瓷器完形器,殘片以及瓷窯。據《漢藏史集》記載,松贊干布曾孫都松芒布傑時期,瓷器製作技術從漢地傳入吐蕃,贊普命漢地派來的工匠在索那唐波燒制了上、中、下三等32隻大小不同的瓷碗。當然,目前我們還不能說這就是西藏瓷器的起源,但是對山南地區扎囊縣普布瓷器作坊的考古發現,則說明我們對西藏瓷器生產的研究已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扎囊縣普布瓷器作坊應興盛於明代晚期和清代早中期,清代晚期開始衰落以至於廢棄。其產品的高腳杯或矮腳杯均無記載,但有時卻帶有一個家庭的標志。這里生產的瓷器流傳於整個西藏,甚至一直到尼泊爾。而今,陶瓷器的使用正在悄悄消隱,悄悄發生著變化---

塑料酒罐、酒壺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質酒罐

傳統藏族盛酒器中最為常見的莫過於陶質酒罐,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越來越難見到這種盛酒器了。不論是拉薩市、山南或日喀則市,賣傳統飲料青稞酒的人不少,可他們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背上陶罐來盛酒銷售。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製作的酒罐、酒壺以及玻璃製作的啤酒瓶。如果說玻璃啤酒瓶與我們傳統的飲料青稞酒沒多大關聯,那麼盛青稞酒的陶罐被塑料酒罐代替應當說是一種與我們傳統有關而正在發生變化的民俗現象。

熱水瓶代替陶茶壺

陶制茶壺與茶爐配套器具,是傳統藏族家庭中最常用的茶具了。現代,一般藏族家庭中偶爾能見到這種茶具,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很少見到。取而代之的便是玻璃瓶膽的熱水瓶,這種熱水瓶的好處顯而易見,它的保暖功能是任何陶制茶壺所不能相比的,因此熱水瓶的普及速度比想像的要快得多。

電動攪拌器代替木質酥油桶

我們最熟悉的木質器具,也許應首推木質茶碗。從實際生活當中,我們會觀察到,很多的木質器具的使用頻率,已日漸下降,這種使用頻率下降的最典型的器具 代表,應為酥油茶桶。
酥油茶是藏族非常喜歡的家庭飲料之一,頗受藏漢人民的喜愛,就酥油茶的營養價值及其對生存環境的適應程度,大家都有親身體會。但是,我們通過觀察發現,如今,除了在很偏遠的農牧區仍使用傳統的竹木酥油桶來製作酥油茶外,城市居民中已是鮮見這種方法了。而且,有的地方即便還用酥油桶打茶,酥油桶本身漸變為材料輕便的小型塑料製品了。在拉薩市的家庭里,電動攪拌器已代替了酥油茶桶。

塑料、金屬酒壺代替木質酒壺

對於很多當代藏族青年來講,木質酒壺是較難見到了。木質酒壺外形與木質酥油桶差不多,只是其體積小,適合於盛酒之用,它的口部有一塊能封住五分之一左右的木板,有的還帶有流嘴,其用意與打制酥油茶不同,是為便於盛酒、打酒。如今,這種木質酒壺真得成了「古董」,在街攤上被那些「古董商」進行著販賣,許多藏族家庭中,可以說幾乎見不到這種器具的使用,更多的恐怕是塑料酒壺與鋁制壺了。
傳統金屬器具的中,金器、銀器的使用,被視為尊貴與富有。一般金屬器的使用常見於酒器、餐具和裝飾品。這種到現在依然存在,但部分金屬器具的使用卻正在發生變化。
近幾年來,後藏日喀則居民在逢年過節按傳統禮俗必須在飯後喝青稞酒,所用盛酒器大部分為一種稱為「齊木」的塑料酒壺,而見不到過去所使用的銅壺了。十多年前,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飯後必須喝青稞酒時,還能較經常地見到這種銅酒壺。如今平時映入我們眼簾的已不再是銅酒壺,而是塑料酒壺。至於銅壺還是有的,一般只有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時才能見到。顯然,這種酒具已成為傳統儀式的一部分了。

電燈、應急燈或蠟燭代替銅燈

城市生活中,雖然在寺廟里能見到佛用供燈,但已很少見到民用銅燈了。燈光閃爍的美麗夜晚,都是電能的神奇創造。平時,既便因故停電,不能照明,大多數居民使用的燈也不是傳統的民用銅燈,而是蠟燭或應急燈了。

婚禮形式和內容的明顯改變

現代藏族人的觀念,正在發生著變化。尤其是拉薩的藏人舉行婚禮時,其內容與形式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婚紗、啤酒、流行歌曲等已經注入了時代的特徵。雖然婚禮中也不缺少傳統婚俗的某些內容,即獻哈達、穿藏裝、唱歌敬酒、送親時跳鍋庄舞等,但就其內容與形式的改變已是很明顯了。民風民俗的種種變化是不勝枚舉的,它是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歷史演變、進化的特徵。

社會發展是民風民俗改變的主要原因

從民風民俗上看,無論是傳統的木質酥油桶被電動酥油攪拌器代替,還是陶質酒罐被塑料酒罐和玻璃酒瓶代替,或是「齊木」的塑料酒壺代替銅壺,都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它說明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為一個藏族學者,對種種悄悄發生在身邊的變化,我的看法是:
第一,民俗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產物,是人與環境形成的一種特殊關系,當整個社會發生變化的時候,各種文化要素也會隨社會發生著某種特徵與功能上的變化。照此而論,上述所有變化當中的民風民俗,是固有傳統文化要素在新的外部環境中發生著某種遞推演進。假如能這樣認識民風民俗的變化,我們就能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和欣賞正在變化當中的民風民俗的意義。
第二,民風民俗發生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生產力。人們在選擇一種新的工具時,首先是對其功能的選擇。一般來講,人們使用工具的心態是寧願使用笨拙不便的舊有工具,也不願用輕便好用的新工具,這是人類認識所決定的行為方式。但是工具的功能會作用於人們的選擇。另外在新舊工具交替時,還會有一種心理上的習慣過程,就像有些老人認為用電動攪拌器打的酥油茶不如木製酥油茶桶打的茶好喝。但是新工具會以自己功能上的優勢進行「優勝劣汰」。就這個意義上講,上述塑料酒罐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質酒罐也好,電動酥油攪伴器代替木質酥油桶也好,「齊木」塑料酒壺代替銅壺等都經歷了人們選擇和適應的過程。
第三,社會觀念的轉變也是上述民風民俗發生變化的一種原因。觀念的轉變,是由於人們對外部環境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如果說幾千年封建社會所傳播的觀念,是禮制與等級森嚴的社會關系,那麼與這種制度相配套的物質產品,也應當有其最嚴格的規定或法度。這種事實,我們不難從歷史學研究成果中獲得。現代藏族人的觀念,發生著很大變化。所謂新舊融合也好,所謂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也好,人們不知不覺地改變著很多觀念。這種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而發生的觀念變化,是民風民俗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6、旅行是一場修行,旅拍攝影是記錄每一場修行

有人說:「人生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和一段走就走的旅行。」

我想在每個人的青春年歲里,都曾有過一段關於旅行的憧憬,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在現實里,因為種種的原因,這個美好的希冀變成了每個午夜夢回的美好夢想。

 如果,你還沒有踏上那條夢寐的旅途,那麼不妨先來聽聽我的話,聽聽我在旅行中使用的哪些器材以及對旅行的一些感悟。

我是一個旅行博主和旅拍攝影師,可以說,旅行攝影占據了我拍攝題材的大部分時間。

 但是要說旅行拍攝和商業棚攝以及純風光拍攝哪裡不一樣,那就是旅行拍攝有很多偶然性,有很多不確定性。

 但也不是所有拍攝都是毫無頭緒的。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拍攝電影都要導演等人員提前到沒有去過的地方勘景,反復尋找拍攝角度、機位、拍攝時間,光線狀態……但是旅行攝影不可能提前到某地去勘景,所以就需要攝影師盡可能提前做好旅拍攻略(可以通過互聯網或者之前去過的攝影朋友了解),知道本次旅行可能或者需要去到的某些拍攝點,以及最佳拍攝時間。

 我去過很多地方,不止是人煙稀少的大漠荒原、高原雪山,也去過熱鬧的都市,穿梭在高樓大廈,走在望不到邊的鐵軌線旁。

針對旅行拍攝,我建議是自由行,因為如果是自由行,那麼可控程度會高一點。

 如果是跟著團隊行動,那麼很難把控時間和地點。

 另外如果需要拍攝人物和景色融合的照片或者視頻,那麼提前要了解拍攝的狀態,並和旅拍客人溝通服飾和化妝來更加貼合場景的氛圍。

 在旅拍過程中很多有意思的場景,是需要攝影師有預判性的,通過預判現場光線變化、人物運動軌跡等多方面,可以提前在某個地點某個時間等待到你腦子里想要拍攝的那些畫面,而這些畫面並不是你自己去擺拍的,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說到相機的選擇,我認為旅行攝影在相機的選擇上主要突出的兩點就是輕便和耐用。尼康Z系統在相機的體積重量方面無疑比原本的單反系統要好很多。

 旅拍攝影師出門的相機包不光是需要背負相機鏡頭,還需要攜帶運動相機、無人機、麥克風、電池、筆記本電腦等設備,每一樣器材的重量降低都會換來途中行動輕松的感受。

 同時,旅行攝影不是棚內商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戶外使用。戶外的空氣、沙石、溫度、濕度對相機的影響也比室內拍攝大很多。

另外很多商拍都有雙機或者多機拍攝,以保證工作順利無誤,旅行攝影不光條件艱苦,也不可能攜帶多台相機以保證萬無一失,所以相機的耐用可靠性非常重要。 

我用的是尼康全畫幅Z系統的相機,有時候有人問我,你不會是一個尼康粉吧,也會問我和尼康的關系,說實話,還真是一個尼康的鐵桿粉絲,其實早在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膠片單反攝影,用的是國產海鷗和鳳凰的相機,當時自己還在暗房裡沖洗膠卷,心裡就已經有了購買尼康相機的想法,特別羨慕當時一個朋友的朋友擁有一台尼康FM2T,非常經典的一款尼康單反,還是鈦合金紀念版。此外,還看過一位同學的爸爸當時使用F90X。

我清晰的記得有一次,在沒有尼康機身的情況先行購買了一支50/1.8D的鏡頭,隨後在生日的時候,意外收到朋友贈與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台尼康D7000相機,至此,我也正式和尼康數碼單反開始他們的篇章……而後接觸到尼康全畫幅Z系統之後,當時就覺得彷彿是開啟了另一扇世界的大門。 

做為一個多年的尼康用戶,我覺得尼康的菜單UI一直是我喜歡的,到了尼康Z系統更是如此,菜單簡單明了!很方便就能找到想要的參數調節。拍照和視頻的撥桿也是很方便的一個設計,兩種拍攝模式切換自如,操控以及按鈕的分布,菜單設計等都與傳統尼康單反接近,設計人性化,上手容易,沒有陌生感,電池和主流尼康全幅單反通用,還支持USB充電。觸摸屏靈敏迅速,取景的同時,直觀快速的調整白平衡、光圈、快門等參數,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對比尼康Z系統和尼康單反系統,我覺得最大的提升點除了重量和卡口這些之外,應該就是視頻的拍攝性能和機身防抖了。

 有時候所以視頻拍攝在我的工作中佔比有時是超過拍照的,Z系統在我的實際拍攝中,認為相機在視頻上提升為4K畫質,1080P畫質下有120幀的升格,同時視頻的連續追焦也得到長足的提升,配合人臉識別功能,以及先進防抖技術,拍攝視頻的體驗感和成功率都非常棒。

 旅拍很多時候時間很緊張,並不能把設備裝好慢慢的擺拍,先進防抖的機身就非常重要。在某些環境下,防抖機身的加持使得手持拍攝也能獲得比較理想的畫面。 

Z卡口系統最大的特點當然就是口徑大,法蘭距短,這樣的卡口給了新系統無限的可能,口徑越大,意味著進光量可以大幅提高;法蘭距短意味著新卡口可以通過轉接,包容更多的鏡頭,讓機身的可玩性翻倍提高。

 陳明認為尼克爾Z 14-30mm f/4 S是他最喜歡的一支Z卡口鏡頭,因為在旅行攝影的兩大重點是風光和人文,14mm端的焦距非常適合拍攝大場面的風光以及室內空間的展現。30端的焦距因為接近35端人文視角,在街拍的時候,也能從容應對。雖然恆定光圈是f/4不是f/2.8,但是拿f/2.8光圈燈泡頭和f/4光圈非燈泡頭相比,所以我寧願選擇後者。 

之前我給朋友分享過一個拍攝痛點,就是使用D750相機搭配某品牌燈泡超廣鏡頭時候,只能使用150mm 大方 片濾鏡,還要帶上濾鏡支架,攜帶不方便(有過 大方 片濾鏡在路途中因為擠壓破碎的傷心往事),使用也非常不方便。

 但尼克爾Z 14-30mm f/4 S只需要一枚圓形濾鏡就可以輕松解決問題!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使用中發現尼克爾Z 14-30mm f/4 S鏡頭的畸變很小,幾乎可以不用調整,提升了其在拍攝時的效率以及社交網站分享的及時性。

 當然對於一個旅拍攝影師來說,一支鏡頭往往是不夠的,我覺得旅行攝影最好是一台機身加3支鏡頭的組合。 比如 我會使用尼康Z6、尼克爾Z 14-30mm f/4 S、尼克爾Z 24-70mm f/4 S以及尼克爾Z 50mm f/1.8 S。因為真的很輕便,如果你想要高像素,可以將機身升級為尼康Z7。 

會有人問我為什麼你不會推薦選擇尼克爾Z 24-70mm f/2.8 S呢?我只會說:「因為我個人覺得旅拍是要走過很多地方的,旅拍的輕便高效勝過大光圈的虛化魅力,有的時候需要將相機和鏡頭裝在電子穩定器上拍攝視頻,那麼尼克爾Z 24-70mm f/4 S的輕便性更好的能夠搭配穩定器使用。」

當然,我是一個旅拍攝影師,在我旅拍的過程中,肯定需要有大光圈的拍攝,所以在我的旅拍行程清單里也配置了一支f/1.8大光圈的鏡頭,適合拍攝一些特寫和人像。

 如果旅拍視頻比較多的攝影師,我建議用一支尼克爾Z 20mm f/1.8 S定焦替換掉尼克爾Z 24-70mm f/4 S,這樣視頻掛機可以直接用這支鏡頭。 

我因為工作的緣故,常年駐扎在 西藏 ,其餘時候會去 青海 、 麗江 、 大理 、 新疆 、 香格里拉 等等地方,走過這么多地方,各有各的特色,但是 西藏 這個地方,一直讓我感慨「洗滌靈魂」不是說說而已,所以在這篇游記里頭才會放這么多藏裝婚紗照。

 一直都怕自己忘了很多事,希望能在時光生銹前,把故事用光影進行記錄,然後寫在紙上,讓歲月驚艷。

 所以後面會陸陸續續分享其他地方和主題的旅拍攝影大片——

7、想去香格里拉拍攝婚紗怎麼辦呢?

恩就是你說的那家的話在天津挺好的,
他們的服務很熱情,上次和老公一起到三亞旅行拍照的。

8、變革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當代藏族人已經越來越強烈感覺到民風民俗的漸變。從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起居說起,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發現,這些不變當中的萬變,竟是如此的迅速和普遍。

陶質器具的使用有5000年歷史

人類使用陶質器具的年代,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距今一萬年左右。目前發現的西藏區內人們使用陶質器具的年代,約當距今5000年左右。陶器的發明,是人類又一次征服自然的標志。這是土與火的藝術,是人類學會用火後第一次使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實踐。一般認為,陶器是隨著史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現的。它與磨製石器、弓箭等工具的同時或先後出現,成為考古學文化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志。經過上千年陶器製作的發展,中原地區到公元前10-11世紀的商代後期,開始出現原始瓷,從而使陶器產品的製作漸漸變得衰落起來。目前西藏境內還未從地下發掘出瓷器完形器,殘片以及瓷窯。據《漢藏史集》記載,松贊干布曾孫都松芒布傑時期,瓷器製作技術從漢地傳入吐蕃,贊普命漢地派來的工匠在索那唐波燒制了上、中、下三等32隻大小不同的瓷碗。當然,目前我們還不能說這就是西藏瓷器的起源,但是對山南地區扎囊縣普布瓷器作坊的考古發現,則說明我們對西藏瓷器生產的研究已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扎囊縣普布瓷器作坊應興盛於明代晚期和清代早中期,清代晚期開始衰落以至於廢棄。其產品的高腳杯或矮腳杯均無記載,但有時卻帶有一個家庭的標志。這里生產的瓷器流傳於整個西藏,甚至一直到尼泊爾。而今,陶瓷器的使用正在悄悄消隱,悄悄發生著變化---

塑料酒罐、酒壺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質酒罐

傳統藏族盛酒器中最為常見的莫過於陶質酒罐,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越來越難見到這種盛酒器了。不論是拉薩市、山南或日喀則市,賣傳統飲料青稞酒的人不少,可他們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背上陶罐來盛酒銷售。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製作的酒罐、酒壺以及玻璃製作的啤酒瓶。如果說玻璃啤酒瓶與我們傳統的飲料青稞酒沒多大關聯,那麼盛青稞酒的陶罐被塑料酒罐代替應當說是一種與我們傳統有關而正在發生變化的民俗現象。

熱水瓶代替陶茶壺

陶制茶壺與茶爐配套器具,是傳統藏族家庭中最常用的茶具了。現代,一般藏族家庭中偶爾能見到這種茶具,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很少見到。取而代之的便是玻璃瓶膽的熱水瓶,這種熱水瓶的好處顯而易見,它的保暖功能是任何陶制茶壺所不能相比的,因此熱水瓶的普及速度比想像的要快得多。

電動攪拌器代替木質酥油桶

我們最熟悉的木質器具,也許應首推木質茶碗。從實際生活當中,我們會觀察到,很多的木質器具的使用頻率,已日漸下降,這種使用頻率下降的最典型的器具 代表,應為酥油茶桶。
酥油茶是藏族非常喜歡的家庭飲料之一,頗受藏漢人民的喜愛,就酥油茶的營養價值及其對生存環境的適應程度,大家都有親身體會。但是,我們通過觀察發現,如今,除了在很偏遠的農牧區仍使用傳統的竹木酥油桶來製作酥油茶外,城市居民中已是鮮見這種方法了。而且,有的地方即便還用酥油桶打茶,酥油桶本身漸變為材料輕便的小型塑料製品了。在拉薩市的家庭里,電動攪拌器已代替了酥油茶桶。

塑料、金屬酒壺代替木質酒壺

對於很多當代藏族青年來講,木質酒壺是較難見到了。木質酒壺外形與木質酥油桶差不多,只是其體積小,適合於盛酒之用,它的口部有一塊能封住五分之一左右的木板,有的還帶有流嘴,其用意與打制酥油茶不同,是為便於盛酒、打酒。如今,這種木質酒壺真得成了「古董」,在街攤上被那些「古董商」進行著販賣,許多藏族家庭中,可以說幾乎見不到這種器具的使用,更多的恐怕是塑料酒壺與鋁制壺了。
傳統金屬器具的中,金器、銀器的使用,被視為尊貴與富有。一般金屬器的使用常見於酒器、餐具和裝飾品。這種到現在依然存在,但部分金屬器具的使用卻正在發生變化。
近幾年來,後藏日喀則居民在逢年過節按傳統禮俗必須在飯後喝青稞酒,所用盛酒器大部分為一種稱為「齊木」的塑料酒壺,而見不到過去所使用的銅壺了。十多年前,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飯後必須喝青稞酒時,還能較經常地見到這種銅酒壺。如今平時映入我們眼簾的已不再是銅酒壺,而是塑料酒壺。至於銅壺還是有的,一般只有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時才能見到。顯然,這種酒具已成為傳統儀式的一部分了。

電燈、應急燈或蠟燭代替銅燈

城市生活中,雖然在寺廟里能見到佛用供燈,但已很少見到民用銅燈了。燈光閃爍的美麗夜晚,都是電能的神奇創造。平時,既便因故停電,不能照明,大多數居民使用的燈也不是傳統的民用銅燈,而是蠟燭或應急燈了。

婚禮形式和內容的明顯改變

現代藏族人的觀念,正在發生著變化。尤其是拉薩的藏人舉行婚禮時,其內容與形式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婚紗、啤酒、流行歌曲等已經注入了時代的特徵。雖然婚禮中也不缺少傳統婚俗的某些內容,即獻哈達、穿藏裝、唱歌敬酒、送親時跳鍋庄舞等,但就其內容與形式的改變已是很明顯了。民風民俗的種種變化是不勝枚舉的,它是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歷史演變、進化的特徵。

社會發展是民風民俗改變的主要原因

從民風民俗上看,無論是傳統的木質酥油桶被電動酥油攪拌器代替,還是陶質酒罐被塑料酒罐和玻璃酒瓶代替,或是「齊木」的塑料酒壺代替銅壺,都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它說明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為一個藏族學者,對種種悄悄發生在身邊的變化,我的看法是:
第一,民俗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產物,是人與環境形成的一種特殊關系,當整個社會發生變化的時候,各種文化要素也會隨社會發生著某種特徵與功能上的變化。照此而論,上述所有變化當中的民風民俗,是固有傳統文化要素在新的外部環境中發生著某種遞推演進。假如能這樣認識民風民俗的變化,我們就能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和欣賞正在變化當中的民風民俗的意義。
第二,民風民俗發生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生產力。人們在選擇一種新的工具時,首先是對其功能的選擇。一般來講,人們使用工具的心態是寧願使用笨拙不便的舊有工具,也不願用輕便好用的新工具,這是人類認識所決定的行為方式。但是工具的功能會作用於人們的選擇。另外在新舊工具交替時,還會有一種心理上的習慣過程,就像有些老人認為用電動攪拌器打的酥油茶不如木製酥油茶桶打的茶好喝。但是新工具會以自己功能上的優勢進行「優勝劣汰」。就這個意義上講,上述塑料酒罐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質酒罐也好,電動酥油攪伴器代替木質酥油桶也好,「齊木」塑料酒壺代替銅壺等都經歷了人們選擇和適應的過程。
第三,社會觀念的轉變也是上述民風民俗發生變化的一種原因。觀念的轉變,是由於人們對外部環境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如果說幾千年封建社會所傳播的觀念,是禮制與等級森嚴的社會關系,那麼與這種制度相配套的物質產品,也應當有其最嚴格的規定或法度。這種事實,我們不難從歷史學研究成果中獲得。現代藏族人的觀念,發生著很大變化。所謂新舊融合也好,所謂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也好,人們不知不覺地改變著很多觀念。這種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而發生的觀念變化,是民風民俗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9、吳江金家壩的民風民俗

吳江風俗與養生

被譽為「吳根越角」的吳江,人文萃集,醫道廣播,在老百姓的日常風俗中,滲透著豐富的養生文化。現拾取幾例,以饗讀者:

第一, 吳江的「住俗」中蘊涵著養生文化。

吳江的老房子,跟江南其它很多地方一樣,瓦片是黑色的,牆是白色的。《易經》泰卦「 」顯示:陰在上,陽在下。陰氣重而下沉,陽氣輕而上升,這樣就是一種陰陽交泰的狀態。而粉牆黛瓦的房子上面的黑色為陰,下面的白色為陽,也是泰卦的演繹。這就喻示著人的生理與心理應該如所居住的房子一樣,保持陰陽和合的狀態,才能保持健康。吳江的老房子盡管門前有照壁的不多,但很多都有高的門檻,門兩側還有石鼓鎮守,對著道路的牆壁上還嵌著沉重的磨盤。這些都表示要抵禦房屋外界,特別是經由道路而來的邪祟,喻示著人應該預防疾病,特別是出門行道,更要嚴把預防關。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吳江民間分家後,房子東邊住兄,西邊住弟。因為哥哥年長,身體逐步走向以收斂為主,需要補充青春的生發之氣;弟弟年少,血氣方剛,身體以生發為主,需要用收斂加以約束。而東方屬木,能見到朝陽,主生發;西方屬金,能見到日落,主收斂。因此要用「哥東弟西」的風俗來補益其缺。

第二, 吳江的「食俗」中蘊涵著養生文化。

吳江人遇到農歷「二月二」,要吃撐腰糕。這撐腰糕好比是腰部肌肉。吃撐腰糕的風俗是要我們做好下田勞動的思想准備,並鍛煉好腰部,增強腰背肌的力量,到時候就不怕腰酸,也不怕「閃腰」了。吳江人有立冬吃雞的風俗。立冬開始,天氣轉寒,而雞與本地原本缺乏的牛羊肉一樣,是熱性的,可以助人發熱禦寒。這個習俗重要的不是吃雞本身,而是通過立冬吃雞這種行為提醒人們冬天來了,要注意溫煦身體。吳江人常說「冬吃蘿卜夏吃薑,四季不用請醫生」,也是一條寶貴的養生經驗。夏天人的陽氣散發在體外,而體內相對寒濕,需要補充溫熱驅寒的東西,就要多吃薑。冬天陽氣收在體內,體內需要清涼通氣,就要多吃蘿卜。每逢楊梅上市時節,吳江人會買來楊梅食用,楊梅有生津止渴、健脾開胃之功效,多食不僅無傷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楊梅可止渴、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吳江人還習慣把楊梅浸泡在高度白酒里,等到腹瀉時,取酒浸楊梅食用,止瀉效果比葯還好。我還注意到,吳江西南地區在新年裡流行喝「三道茶」,它們分別是簞底茶、熏豆茶、茶葉茶。第一道簞底茶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可以為天寒地凍中遠道而來的親朋「加油」;第二道熏豆茶有熏青豆、胡羅卜、桔皮、蘇子、芝麻等很多茶料,色、香、味、形、養俱佳;第三道茶葉清茶上在餐後,可以解油膩、助消化。

第三, 吳江的「事俗」中蘊涵著養生文化。

吳江一些養蠶的地區,除夕的守歲蠟燭不點燃到「蠟炬成灰」,而要在其燃至一半時吹滅,在來年開始養蠶時點燃,這才讓它燃燒到底。這個風俗就喻告時逢年末的人們,不可縱欲狂歡,要留下一定的精力,准備投入到來年的生產勞動(主要是養蠶)中去。另外,吳江人常說「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是為了提醒人們,端午之後,盡管自然的陽氣已經占據上風,但陰氣還很厲害,還要注意飽暖,以免遭受風寒。吳江人形容一個人專心致志會說他「人中吊起」。什麼是「人中吊起」呢?我們做教師的會發現,學生在專心聽講時,下嘴唇會托著上嘴唇向上努,這就是所謂的「人中吊起」。因為從中醫的觀點看,人中是人體最重要的兩條經脈:任脈與督脈的交匯處,我們在需要集中注意力時不自覺地抬起人中,目的就是使任督二脈的運行更加通暢,從而把氣血調用起來。老百姓在人暈倒後掐他的人中,用的也是這個原理。

總之,吳江風俗中蘊涵養生文化的地方,是不勝枚舉的。在我們高度重視生命健康的今天,繼承這筆豐厚的養生文化遺產,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10、拉薩哪裡的婚紗照拍得好還不太貴啊??

建議你千萬別再拉薩拍婚紗照,貴也就不說了,主要是拍的太沒有藝術效果了,拍出來的照片就像平常的生活照那樣。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