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騎兵禮服
1、燕尾服是禮服,它是由什麼服裝演變而來的
燕尾服是由英國騎兵的長衣演變過來的,脫胎於中世紀歐洲的宮廷禮服。燕尾服起源於英國。在十八世紀初,英國騎兵騎馬時,因長衣不便,而將其前下擺向後捲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花色的襯里,沒想到這卻顯得十分美觀大方。於是,許多其他兵種相繼仿效。十八世紀中葉,官吏和平民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服裝作為一種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國。到了十八世紀晚期,燕尾服已經在歐美大部分國家風靡起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燕尾服發展成兩種樣式。其一為英國式。英國式主要為高翻領,且是對稱的三角形,扣上扣時為對襟形狀。它一般與白色的短外褲一同穿,如是穿緊身褲,就應以黑皮靴相配。其二是法式。法式的主要特點
燕尾服是歐洲男士在正規的特定場合穿著的禮服。其基本結構形式為前身短、西裝領造型,後身長、後衣片成燕尾形呈兩片開衩,源於歐洲人馬車夫的服裝造型。色彩多以黑色為正色,表示嚴肅、認真、神聖之意。
2、燕尾服起源於哪國
燕尾服的由來
燕尾服是一種用呢料製成的前襟齊腹、後襟至膝關節的禮服。因後身下 端開叉像燕尾而得名。
燕尾服起源於英國,是 18 世紀由騎兵服演變而來。當時,騎兵騎馬時, 將長衣前下擺向後捲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彩色襯里,顯得十分漂亮。這 就使得其他兵種仿效起來。在 18 世紀中葉,平民和官吏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 騎兵服裝成為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流行於英國及其殖民地。到 18 世紀末,燕尾服已成為風靡歐美的流行時裝。
燕尾服最初是硬翻領,領下是披肩,到了 18 世紀末發展為兩種式樣:英 國式和法國式。英國式是對稱三角形寬折高翻領,燕尾服在扣上扣時成對襟 形狀,它與有白護套的短外褲配套穿,如穿皮褲或緊身褲時就要與黃翻口或 不翻口的皮靴配套。法國式的燕尾服帶有下前擺,在拿破崙帝國初期時的隆 重場合下,它與黑天鵝絨短褲配套穿。
19 世紀 30 年代,各種配色的黑燕尾服獨占歐洲男子時裝鰲頭。此時的 燕尾服式樣是單排扣和不剪下擺,它不再與靴子配套。從 50 年代起,燕尾服 僅在隆重的場合穿著。制式燕尾服的興起,促使燕尾服的再次流行。
3、歐洲的騎士裝束是什麼?
每座城堡都是騎士學校。這些侍從在青年時代完成訓練後,經過成人禮就可以成為正式的見習騎士。有些人無法承擔騎士的高額開銷而終生作為侍從,當然,有來頭的王子和大貴族子弟一生下來就是騎士。
有升級自然就有降級,但極為罕見。截至1793年,英國共發生過三例降級事件。1621年FrancisMichell爵士被褫奪騎士頭銜,在威斯敏斯特大廳舉行,可見何等嚴重。他的馬刺被收回,劍帶被割斷,簡直是奇恥大辱。
與此相對比的,是騎士命名儀式,常常有兩種。第一較為簡單,也較為普遍,多在戰時舉行:候選人單膝跪在軍隊首領或者有聲望的騎士面前,主禮人用劍背輕觸其肩部三次,贈送一段箴言諫句,整個儀式就算完成了。這樣從11到16世紀每次大的戰役後都會產生一批騎士,簡單的形式被更多的接受,在和平時期都廣泛採用。
當然也有更加隆重的儀式,在15世紀的英國,騎士的頭銜必須由領主頒賜:主持人用劍背輕觸對方的後頸和兩肩,接著以守護聖徒名義起誓(英格蘭人是聖喬治,蘇格蘭人是聖安德魯),起誓謹守忠誠與榮譽。然後主禮人高唱:"Avencez,RiseSir某某",一般是該騎士的教名。"整個
典禮結束。之後還有不同的慶祝,比方說國王的賜宴,授予披風、盔甲和馬刺;或者是教會的模式,騎士團的每個兄弟為新人祝福,賜給聖經和十字架,新加入者自己表示,要放棄人世間的尊崇與俗名,等等。
後一種頒賜典禮漸漸地與別的重大儀式相結合,比方說,在英國,騎士的授勛常常伴隨著王室的慶典。所謂巴斯騎士就是在國王加冕禮上被冊封的騎士,這種規定始於亨利四世,在查理二世加冕時巴斯騎士團才成立,這些騎士又被稱為馬刺騎士,因為他們被賜予金和銀的馬刺。
一般而言的騎士道神髓與精華,結合了當時貴族化的氣度,基督徒的美德,以及對女士的尊重。理想的騎士不僅要孔武有力,更要求絕對的忠誠、慷慨、與寬容。如同史詩中的英雄一般,用胳膊為善良的民眾效勞,以教會的名義行俠仗義,保護去東方的朝聖者。
十字軍運動之後,騎士道漸漸失去了宗教色彩,僅僅代表著貴族階級的榮譽感。這種世代相傳的氣魄在英法兩國百年戰爭中被廣為傳頌,雙方的騎士都謹守古老的禮儀。血腥的戰斗之餘偶爾安插槍術比賽和閱兵式,實際上這樣的場合也很少。英國從愛德華一世去世後就全面取消了槍術比賽,法國更是發生了不得了的事故:1559年7月1日,亨利二世與蒙哥馬利伯爵比試時,槍頭上的護套突然脫落。正如諾查丹瑪斯所預言的那樣,這位國王被刺穿了大腦。教會遂發布禁令,禁止所有的槍術比賽,長達兩個世紀之久。
不管騎士們所取得的輝煌業績,戰爭總是不結果的血紅色花朵。國家機器的碰撞引起廣泛的經濟衰退,真正受苦的只是低等級的老百姓。於是兩國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特別在英國和戰爭的中心--佛蘭德爾,他們有很好的理由抗議暴政與不公,全國的稅收和資源都被用於貴族們的戰爭游戲和奢華鋪張。所以戈蒂埃堅持認為,騎士文化的黃金時代在十二世紀,畢竟打殺異教徒對歐洲人來說,更加富有傳奇色彩。
隨著阿克的陷落,東方的最後一個拉丁王國被消滅,八次十字軍東征終於以失敗告終。不管它給後世造成的巨大影響,騎士精神還是要延續下去。效忠國王的動力在百年戰爭中消耗殆盡,雙方從貴族到貧民都厭倦了反復的拉鋸。於是法國南部的吟遊詩人為騎士精神上了最後一次發條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文學中的愛情題材使得騎士道極大偏離了初衷,受其影響,理想的騎士應該忠誠於理想中的女性。請注意,理想中的女性,為他深愛但又得不到。也許只見過一面,甚至從未說過一句話,這都不重要。用純粹精神上的戀愛來表現自己的痴情,理想的愛人是供膜拜的聖女而不是褻玩的對象。唐·吉柯德的故事並不可笑。這樣的偶像在現實中要有所指代,多為另一位騎士的妻子。對貴婦人彎腰邀功的最大成就,便是確立了歐洲的一夫一妻制。這時代理想歸理想,現實是現實。實際情況多少有些偏頗,封建制度是騎士文化根殖的土壤,極大的局限了種種對騎士的過高要求,下面撿兩個具體的例子來說。
提到對女性的尊重,基督教的興起多少提高了婦女的地位,但如同戈蒂埃所說的,封建制度把土地和女人捆綁在一起,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被她的父母或者監護人所出賣。理論上講,騎士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孤苦的寡婦和孤兒。但也僅限於此。實際上,這種保護是像商品一樣出售的。較小的領主常常出賣自己的女兒,以聯姻來換取更大的利益。這樣的市儈合同隨處可見,我們震驚於其中言語之露骨的同時,更加震驚於這種現象的普遍。這種包辦婚姻,或者說合同婚姻預示著婚後的不幸,家庭暴力屢見不鮮。騎士們殷勤效忠的對象可不是自己的妻子。戈蒂埃的《LaChevaleries》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香檳地方的騎士LaTourLandry,在大街上目睹了他的朋友痛揍妻子,回家對著女兒總結道:「傲慢與無禮可不是婚約中的內容。」這種現象不僅是那個年代處處要求自律的結果,也是包辦婚姻的惡果。
上層社會的貴婦人尚且會遭拳腳,幼兒也受到畸形的待遇。JohnSymth記載了Berkeley地方一個古老世家的歷史,從1288年到1500年間,總共有過5例包辦婚姻,新人的平均年齡只有11歲。該家族的Thomas勛爵在1476成為騎士時只有5歲!6歲時就舉行了婚禮!Mautice子爵在1338年成為騎士時只有7歲,這些都是因為父親早死,如果由父系的親戚來監護,毫無疑問的,會收取高額的費用,甚至是領地的吞並。成為騎士則象徵著成年,但當時的規定成為騎士的法定年齡最早是21歲。Berkeley家族那樣的大貴族竊取了榮譽來逃避孤兒監護,但年幼的孩子就得過早的承擔家業。Symth不止一次提到,這是對孤兒不人道的虐待。
同時,經濟原因造成了騎士文化中浪漫成分一定的衰退。就以Berkeley家族而言,從13世紀中期開始,爵士們不僅是朝臣和戰士,也是平凡的鄉村紳士,他們出售城堡花園中出產的水果,主婦們則四處巡視收取地租。
此外,上面我們提過Escuage免役稅,佃戶或貴族都不能倖免。於是13世紀上半期,許多小領主加入軍隊以逃避高昂的賦稅,照騎士的道德標准來看,他們原當是為了榮譽、為了表示忠誠而戰的。無論如何,這為王室提供了穩定的收入和兵源。有錢的平民和鄉紳時時覬覦著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便自己購置了裝備加入隊伍,也有機會因戰功而晉升為爵士,於是減少了騎士文化中的貴族色彩。當然這些麻雀變鳳凰的情節也被普羅旺斯的吟遊詩人改編,成了浪漫小說的好題材。家道中落的窮貴族成不了騎士,於是只能無奈抱怨,榮譽的大門居然對新進的暴發戶敞開,絲毫不考慮自己的祖宗也不過是職業文盲而已。
於是戰場上的軍事浪漫主義也漸漸褪色了,不再有堂堂正正的決斗,騎士們縮在觀察哨里揣測著對手的兵力,而不像前輩那樣站在突擊隊的前列。百年戰爭帶來了新的作戰方式,弓箭手成了戰場的主宰,一部分騎士淪為僱傭軍。
戰事的急迫取消了騎兵身上多餘的裝飾,也取消了只准貴族參加的戰前動員。雙方著名的司令官,如英軍的羅伯特·諾爾斯(RobertKnolles)出身就很含糊,雖說是爵士,卻是冊封的Sir而不是世襲的Lord。法軍總司令蓋斯林(DuGuesclin)等了很久才得到騎士的頭銜,因為他出身於破產的低級貴族家庭。愛德華三世不光挑起了這場戰爭,還全面禁止馬上槍術比賽,法國的約翰卻大力提倡,高下不久分了出來。法國人在克雷西戰役前夕給對手送去了充滿騎士氣概的戰書(當然是在知道自己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而英國人卻利用停戰的間隙悄無聲息的脫離了絕地,無愧他們承自海盜先人的本色。草草收場的百年戰爭也宣告著騎士的時代臨近尾聲。
騎士道盛行的那個年代,距離現代人如此遙遠。那種矜持與高傲,對碌碌的我們來說,帶著些許刺激,幾分神奇。要把握騎士精神的本質很難,因為無法將自己溶入過去。即使在那樣偉大的歲月里,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當時社會意識的限制。正如希臘羅馬時代的高度繁榮是以奴隸制度為基礎,騎士文明提倡的忠誠、自律已經悄然褪色,因為現代文明的發展要求著不斷打破限制。實際上,最重要的精華即使在中世紀的全盛時期都未能達到頂峰;作為一種將宗教與生活結合的運動,騎士做的並不比清教徒更成功。但是那些高貴的品質,卑謙、寬容、誠實、公正,作為一種精神遺產,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平的銹蝕,經歷了人類社會種種短暫無常的變化,還將一直生存下去
4、燕尾服在國外是一種標准禮服,這是怎麼興起的?
燕尾服是一種很正式的西裝禮服,由於背後有一個高開叉的部分,看起來就像燕子的分叉的尾巴一樣,就被取名為燕尾服。這種取名方式特別形象,我感覺挺有意思的。
據說燕尾服是當時歐洲的騎兵穿起來而後流行的。騎馬的時候衣服太長不方便表演,他們把衣服捲起來卡住,露出好看的內搭,顯得很有精氣神,而後很多其他人都開始模仿,就開始就行了。
燕尾服一般以黑色巨多,面料好像有呢料,也有普通的西裝布料,在我的印象里它是前短後長的。前面一般是一個黑色的袋子包住腹部,背後的是很長的燕尾拖到膝關節。上衣一般都是白色的內襯,露出來黑白搭配顯得很精神。很多人都喜歡帶著高禮帽,穿著尼龍褲,腳上穿著一雙皮靴,手上拿一根拐杖,整個穿起來就是歐洲典型的紳士形象。在上世紀歐洲這種穿著也是身份的象徵。
現在還有很多表演場合,人們也選擇燕尾服,有些跳舞的場合,音樂劇的場合,都可以看見穿燕尾服的人。家常生活中可能會見得比較少,但是一到一些表演的正式場合,它就是常見的服裝搭配。最近風靡一時的深入人心節目,很多選手就是穿燕尾服表演的。小哥哥一個個都是海拔很高,穿起來顯得很精神,很挺拔。唱起歌來非常有感覺,會給人眼前一亮,十分陶醉的感覺,完全會讓人成為他們的迷妹。
5、在社交宴會中,應該選擇怎樣的禮服才能不失優雅?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各種各樣的情況,尤其是針對在社交宴會之中,應該選擇怎樣的禮服才能夠不有失優雅,也是很多朋友對此表示非常疑惑的,實際上我們要知道,在社交場合之中,我們一定要挑一套合適的禮服,尤其是針對於參加大型的宴會更是如此,接下來小編就帶領大家來看一下。
首先就是我們所說的長禮服,這種禮服其實非常的好,而且不會分白天和晚上,可以說是我們不會搭配人的福音,這種禮服與很多禮服非常的相似,但是只是取消了我們晚間禮服象徵的錦緞,如果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不會搭配,那麼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來去選擇這樣的長禮服,尤其是在結婚的時候,也是可以選擇這樣的禮服的。
除此之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燕尾服,其實這種禮服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禮服,而且也是最為人們所知的一種禮服,這種禮服起源的時間是在英國18世紀早期的英國騎兵所穿的,並且這種禮服的面料和維多利亞六生開始結構,裁剪了自己專屬的特殊的禮服,非常的優雅,具有相映的魅力,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參加一些重大的社交宴會,那麼我們可以選擇這樣的禮服,能夠讓自己看起來非常的高雅不失低調,這就是塔士多禮服也是非常好的,這種禮服在美國甚至歐洲國家都是深受很多人的歡迎的,尤其是很多重大的場所的時候,都是會穿這樣這樣的禮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顯的知道,當我們需要穿一些禮服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相合適的,畢竟現在的禮服非常的多,而我們一定要挑適合自己的。
6、近衛擲彈騎兵的制服
1806-07年服裝1、1806-07年的近衛擲彈騎兵團士兵,著常服。整個帝國時期內,近衛擲彈騎兵一直使用著很早就被執政官近衛軍所使用的服裝和裝備而甚少變化,這使得他們看起來有點過時。反倒是1814年皇帝第一次退位,該團穿上胸甲騎兵正裝以後,他們的外表才顯得時髦了些。插圖中的這位士兵像大多數情況下那樣穿著一件常服外套。1809年之後,如上文所述,只有軍士才穿著常服外套,下發給士兵的是更低檔的次等正裝。軍士和士兵一樣,穿著常服和禮服時佩戴相同的肩章和肩帶。
2、1806-07年的近衛擲彈騎兵團號手,著禮服及大衣。
在拿破崙時代的軍隊里,為了和普通士兵區分開來,號手的著裝總是非常醒目,法軍號手服裝的基本顏色是綠色和藍色。號手和士兵一樣把禮服正裝保存在補給倉庫中,而穿著常服外套參加了1806-07年的戰役。外套上隨年代不同可能有七或十粒鈕扣。注意圖中號手所穿的禮服正裝是鮮艷的天藍色,並且立領和袖口上(圖中看不到)有22毫米寬的金線鑲邊。肩章用金線和紅色絲線按一比三(1809年之前)或一比七(1809年之後)比例編織,在肩帶的製作中這個比例則分別是二比三和六比七。他穿著一件和士兵相同式樣的天藍色的「四分之三式大氅」,這個式樣一直被擲彈騎兵號手用到1814年,而沒有在1813年換成上述的另一種有袖式樣。
3、1809-1814年的近衛擲彈騎兵團軍官,著常服。
近衛擲彈騎兵軍官的軍服式樣和普通士兵基本一樣,但軍官制服有著包金鈕扣和更優良得體的剪裁,配套的金質肩章和肩帶顯示出他們的軍階。在穿著全套盛裝的時候他們會在熊皮帽上加上猩紅色的羽飾以及金線編織的飾索和流蘇。參謀軍官的羽飾是白色的,以示區分。在行軍時,軍官們像他們手下的士兵一樣,穿上套褲以代替皮革或者亞麻制的馬褲。套褲一般是灰色的,在側面靠包布鈕扣扣好。但深藍色的套褲也並不罕見。 (habit)
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近衛擲彈騎兵制服的銅紐扣隨著他們加入皇帝近衛軍的編制而換成了有帝國之鷹圖案的型號。他們的上衣是深藍色的,有著同樣顏色的領及猩紅色的袖口,袖口蓋片cuff flap是白的。折邊是猩紅色,大翻領則是白色。上衣尾部的折邊開始時只是簡單地折過來再縫在一起,1808年以後則是密密地縫上再接合起來,縫在白色綴布上的亮橙色的擲彈兵標志裝飾其上。他們本來只使用亮橙色的三葉形肩章,但到了1806年左右,就被各種無穗式樣的肩章所取代了,但這些式樣都由一根系於右肩的橙色肩帶作進一步的裝飾。 (surtout)
為了防止華麗昂貴的正裝磨損變舊,除了需要穿禮服的場合,擲彈騎兵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穿著一件單排扣的外套。和正裝相比,這件外套用次等的面料做成並且只有樸素的圓形袖口翻邊。帝國早期的外套有7粒銅鈕扣,但1808年增加到了10個。從1809年起,這種外套只單獨發給軍士們(NCOs),士兵們得到的則是被稱為「次等正裝」(habit de petite uniforme)的上衣,這種上衣和禮服正裝類似,但有著外套那樣的樸素的深藍色袖口翻邊。所配的肩章和肩帶和正裝的類似,而且很可能就是同一套東西。(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兩套金線編織的東西的) (stable jacket)
主要在做軍中雜役時和非值勤期間穿著的一種無尾短上衣。配發給擲彈騎兵的這種上衣完全是深藍色的,1809年之前配9粒銅鈕扣,之後增加到11粒。 habit-veste(不知如何翻譯好,暫時定名為短尾正裝)
上文提到皇帝陛下第一次退位以後,近衛擲彈騎兵被改編成了胸甲騎兵團,隨之下發了胸甲騎兵的短尾正裝以代替以前的長尾式樣。這種正裝也是深藍色的,也有猩紅的袖口翻邊和白色的袖口蓋片以及橙色的擲彈兵標記裝飾。不同之處在於折邊較短,並且胸前增加了一條細長的裝飾性的紅色滾邊,制服銅鈕扣上也加上了波旁王室的標記——鳶尾花。肩章和肩帶仍然保持以前的樣子不變。
這些名不副實的「皇家胸甲騎兵」從來就沒有得到過和上衣配套的胸甲和頭盔,於是當皇帝再次歸來時,他們只好就穿著這種質地粗陋的制服走上戰場,追隨皇帝陛下度過了百日王朝最後的歲月。 像那個時代的大多數騎兵一樣,他們在行軍和戰斗時都穿著套褲以免弄臟或磨損昂貴的馬褲。近衛擲彈騎兵的套褲由白色布料製成,在每邊側面開口的部位由十六個骨制鈕扣扣好。1813年下發了新的灰色布料製成的套褲,易受馬鞍摩擦的腿內側由兩層布料加強,腿外側則由於受到馬刀和火槍持續不斷的碰撞和摩擦,所以也有一塊相同面料的綴布起保護作用。
另外有一種做馬廄雜役時穿的由粗糙的未染色的布料製成的套褲,每邊側面有十八個鈕扣。 (cape):
擲彈騎兵最初穿著一種由天藍和白色兩種紗線交叉織成的布料製成的大氅,稱為「四分之三式大氅」(manteau trois-quarts) 這種大氅有著深藍色的領子,前後的開口(後面的開口起通風作用)兩邊都有猩紅色斜紋嗶嘰的襯里。1813年下發了新的帶袖子的式樣,顏色和之前一樣,但有深藍色的鑲邊,而且披肩較短。進一步的裝飾有寬23MM,帶垂穗流蘇的亮橙色勃蘭登堡鑲邊(什麼東東?)和三粒披肩上的禮服鈕扣。整個大氅應當由六粒包布的鈕扣系好。 作為精銳部隊,近衛擲彈騎兵有三種常規式樣的靴子供選擇:全硬皮製作並拋光的整體式樣皮靴,主要作禮服儀仗之用;由軟皮靴筒和硬皮護膝兩部分組成的半硬皮靴,主要在作戰時使用;以及在步行執勤或者穿便服時使用的、靴筒和護膝都由軟皮製成的全軟皮皮靴。此外擲彈騎兵們還經常私人購買另外一種小牛皮製作的匈牙利式皮靴,主要搭配便服使用。
擲彈騎兵的鋼馬刺外覆青銅,由靴面上下的兩條皮帶系緊固定。 (bearskin)
擲彈兵最引以為驕傲的標志莫過於他們高高的黑色熊皮帽了。近衛擲彈騎兵、擲彈步兵以及1812年以前的火槍騎兵佩戴相同式樣的熊皮帽。根據共和十年(1801-02年)的一項相關條令,這種熊皮帽應該為318毫米高,但是為了和同樣驕傲的火槍騎兵們攀比,實際列裝中其高度很少低於350毫米。
這頂榮耀的冠冕上有大量的裝飾。一塊猩紅色的綴布裝飾著帽子的頂部,兩條亮橙色的飾帶交叉其上。此外還有亮橙色的飾索,流蘇和球拍狀飾物(raquette)。整個帽子由兩條有銅片加強的皮質顎帶固定(銅片能起到一定的防護冷兵砍劈的作用)。事實上以前沒有銅片的時候那條飾索就是圍在固定帽子的顎帶外面的。帽子側面有半球形的三色帽章,帽章中央帶有一個黃色毛織品刺綉的帝國之鷹圖案。最後,那叢猩紅色羽飾是插在三色帽章後的一個座孔里的。 (bicorn chapeau)
穿著便服時,擲彈騎兵習慣於戴一頂黑色的雙角帽,其上有一枚由一粒禮服鈕扣和一個橙色鑲邊圈固定的三色帽章。帽角由縱向的橙色滾邊(僅1811年之前才有)和紅色的羊毛織物作為裝飾。
由於熊皮帽沒有下發給輕裝見習中隊,所以這種雙角帽同時也是輕裝見習中隊和正裝配套的帽子。
7、二戰英國裝甲騎兵裝備
1.二戰英國坦克
輕型坦克
Mk.I-V · Mk.VI · Mk.VII領主
巡航坦克
Mk.I · Mk.II · Mk.III · Mk.IV · Mk.V盟約者 · Mk.VI十字軍 · Mk.VII騎兵 · Mk VIII人馬座 · Mk VIII克倫威爾 · Mk.VIII 挑戰者(A30) · 彗星 · 謝爾曼螢火蟲 · 白羊(加拿大) · 灰熊I(加拿大) · 哨兵(澳大利亞)
步兵坦克
瑪蒂達 I · 瑪蒂達 II · 瓦倫丁 · 丘吉爾
租借的坦克
M4「謝爾曼」 · M22蝗蟲
2.二戰英國驅逐戰車、自行火炮
「主教」 • 「司事」(加拿大)• 「射手」 • 「阿基里斯」 • 「主祭」
3.二戰英國裝甲運兵車
通用載具(布倫機槍車) • 萊得載具 • 袋鼠裝甲運兵車 • 水龜兩棲運兵車
4.二戰英國試驗性車輛
A43黑王子、TOG1、TOG2、A38「勇氣」、A33「奮進號」、A39「土龜」、「阿萊克托」、Mk.VIII「哈里·霍普金斯」、「斯科菲爾德」(紐西蘭)
8、燕尾服是禮服,它是由什麼服裝演變而來的?
軍服燕尾服是由英國騎兵的長衣演變過來的,脫胎於中世紀歐洲的宮廷禮服。燕尾專服起源於英國。在十八世屬紀初,英國騎兵騎馬時,因長衣不便,而將其前下擺向後捲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花色的襯里,沒想到這卻顯得十分美觀大方。於是,許多其他兵種相繼仿效。十八世紀中葉,官吏和平民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服裝作為一種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國。到了十八世紀晚期,燕尾服已經在歐美大部分國家風靡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