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禮服皇

禮服皇

發布時間: 2022-11-13 19:06:17

1、南北朝皇後禮服的規定,你有哪些了解?

魏晉服制規定:後夫人之服,魏初因襲秦漢舊制。皇後謁廟服,皂上皂下。親蠶則青上縹下,用以文綉。至晉元康六年,改皇後蠶服服純青,以為永制。三夫人、九嬪助蠶,服純縹,皆深衣制。其首飾:三夫人太平髻,七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嬪及公主、夫人五,世婦三。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一、南北朝皇後禮服的規定,你有哪些了解

北齊服制規定:皇後助祭朝會以褘衣,祠郊謀以褕狄,小宴以闕狄,親蠶以鞠衣,禮見皇帝以展衣,燕居以衣。首飾假髻、步搖、十二鈿,八雀九華。內外命婦從五品以上蔽髻,惟以鈿數花釵多少為品秩。二品以上金玉飾,三品以下金飾。內命婦、左右昭儀、三夫人視一品,假髻、九鈿,服褕翟。

二、南北朝皇後禮服的規定,你有哪些了解

九嬪視三品,五鈿蔽髻,服鞠衣。世婦視四品,三鈿,服展衣。八十一女御視五品,一鈿,服衣。外命婦:一品、二品七鈿蔽髻,服闕翟。三品五鈿,服鞠衣。四品三鈿,服展衣。五品一鈿,服衣。北周服制規定:皇後之服有十二:翚衣、蒼衣、青衣、朱衣、黃衣、素衣、玄衣等。諸公夫人九服,無翚衣、蒼衣及青衣。南朝服制規定:皇後謁廟,服袿,謂之褘衣,其餘服飾仍舊。

在清朝,皇太後和皇後的等級是後宮中最高地位的。所以皇太後和皇後的服飾面料是最高檔,而且做工最講究的。皇後的服飾從外觀上來看,跟滿族貴婦的服飾有一些相似,在圓領大襟衣袖的地方都有,用寬花邊來裝飾,只是圖案會有一些不同。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太皇太後的朝褂會按照《大清會典》的規定來製作,根據出席的場合,不同服飾的款式與細節都會有所變化。

2、宋代皇後禮服是什麼樣的?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披、背子、比甲、裙子等。衣服的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是右衽。

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分為命婦服裝和一般婦女服裝。命婦服裝又為禮服和常服、便服,禮服是朝見皇後,禮見舅姑、丈夫的以及祭祀時所穿的服裝,一般以寬衣大袍的大袖衫為主,由鳳冠、霞帔、大袖衫和背子組成,常服、便服則為合身、窄瘦、修長的長襖與長裙為主,明代女性服飾,以合領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瘦長的百褶裙為主。

大袖衫是明代禮服的主要形式,形制為對襟式,襟寬三寸,用紐扣系合。袖子很長,長度達到三尺二寸二分,袖寬三尺五分,名副其實的大袖衫。

霞帔作為命婦的禮服,始於宋代。以狹長的布帛為之,上綉雲鳳花卉。穿著時佩掛於頸,由領後繞至胸前,下垂至膝。底部以墜子相連。原為後妃所服,後遍施於命婦。明清時期承繼宋制,霞帔用於皇後、命婦禮服。明代按照品官的秩別,霞帔各有差別。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六記載:「國朝命婦霞褙,皆用深青段匹,公侯及三品,金綉雲霞翟文,三、四品,金綉雲霞孔雀文。五品,綉雲霞鴛鴦文。六、七品,綉雲霞練鵲文。」

明代霞帔

背子、比甲是明代婦女的兩種主要服裝,穿著比較廣泛,其形式與宋代相同。背子一般分為兩種式樣,一是合領、對襟、大袖,屬於貴族婦女的禮服;二是直領、對襟、小袖,屬於普通婦女的便服。

明代背子為貴婦常服,後妃著紅色,普通命婦著深青色。《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三年(1370)和永樂三年(1405)定皇後常服,真紅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背子。品官的祖母、母,以及子孫、親弟侄之婦女禮服,除了本官衫、霞帔,也有背子。

明代女性服飾是什麼樣的?明代女性服飾流行什麼

明代窄袖背子穿戴展示圖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為長,長度超過膝蓋,至小腿部位。比甲產生於元代,先為皇室成員所用,漸漸流傳與民間,至明代中葉已經成為一般婦女的主要服裝之一,並且在社會上形成穿著的時尚。《金瓶梅》就有「月光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綾襖兒,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滿,粉面朱唇。」「潘金蓮上穿著銀紅縐紗白絹里對衿衫子,豆綠沿邊金紅心比甲兒」等服飾的描寫。

明代長比甲

明代的女子的下衣仍以裙為主,很少穿褲子,但是常在裙內穿膝褲,膝褲從膝部垂及腳面。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式,但是並不明顯,到了明末,裙子多用素白色,即施紋綉,也都在裙幅下邊一、二寸處,綉以花邊,作為壓腳。裙子的製作比外衣還要考究,多用五彩紡織錦為質料。

常服由長襖和長裙組成,長襖衣長過膝,領口分為盤領、交領和對襟等多種形式,領上用金屬紐扣固定,袖窄、領、袖均有飾緣邊。長裙的裙幅多為六幅,當時有「裙拖六幅湘江水」的說法,到了明末出現八幅甚至更多幅的裙子,腰褶趨向繁密、細巧,裙身上綉有艷麗紋樣。

一般婦女的服裝,除了法令規定的禁忌外,如禮服只能用紫絁(一種次於羅絹,類似於布的衣料),不準用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等淺淡顏色,不許用大紅、鴉青、黃色等;帶則用藍絹布。

明初服飾尚儉,到了明中葉則風氣大變。簡朴風尚受到沖擊,代之以奢華風尚。明人顧炎武指出:「宏治年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者用羅紗絹紡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惟用金彩補子。」明人顧起元《客座贅言》也說:「正德前後,婦女的服裝由樸素而華麗。」表現出明中葉奢侈浮華之風已深入市民生活。

3、唐朝服飾與其他朝代服飾相比的特點

竟然是唐朝,唐朝那就應該非常的華麗,非常的好看,也就是那種風流翩翩的那種。

4、皇帝穿的禮服又稱為什麼,包括袞服和冠冕?

皇帝穿的禮服,又稱朝服,包括袞服和冠冕。

解析:

袞服 gǔnfú,簡稱「袞」,古代漢人朝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用的禮服。

中國傳統的袞衣主體分上衣與下裳兩部分,衣裳以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為飾,另有蔽膝、革帶、大帶、綬等配飾。

(4)禮服皇擴展資料:

相關延伸:朝服形制

在周代以前,中國的服裝主要採用一種形制,即上衣下裳制。《禮記·玉藻》中就有"朝玄端,夕深衣"的記載,意思是說早朝為大禮,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採用輕便一些的深衣。諸侯以天子之燕服為朝服。朝服雖然可代替祭服用於祭祀,但主要用途還在於朝會,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先秦以皮弁、玄端為朝服,皆以十五升夏布為之,即二尺二寸幅內含一千二百縷的薴麻布。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

大唐開元禮規定朝服包括:冠,幘,纓,簪導,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白裙襦,赤裙衫,革帶,鉤觫,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襪,舄,劍,雙綬。韠長三尺,上廣一尺,下廣二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

5、帝王王後禮服都有什麼樣的呢?

王後禮服有很多樣的,比如宋代的皇後服是深藍色的,上面有翠齋(一種小而亮的鳥)。衣領飾有黑白圖案,袖口和下擺飾有紅色羅,腰間系一條大腰帶,與衣服同色。以裳遮膝,以齋為紋,藍襪,飾,佩。皇後吻蠶時,穿的是制的蝴蝶結衣服,形狀像彝族的衣服,但沒有的圖案。平日在宴會上見面的客人會穿任何顏色的衣服,沒有特別要求。但是皇後穿彝服時,頭上也要化妝,並配以插十二花、兩鬢寬的四鳳冠。


一、宋代皇後服飾細節

鍾丹是由玉紗或線製成的羅,衣領、袖子和裙子上有紅色的邊,衣領邊上有十三條黑色的線。遮膝為深藍色,材質也適合絲、紗、羅前面織有三排翟紋,每排兩雙。大豎帶部分與腰部相連,豎帶的末端切成尖角,上下兩邊都有邊。部開口處裝飾一對紐扣,不裝飾假結、假耳。輔助帶是輕騎做的,其扎的部位和作用沒有明確記錄。



二、宋代宮廷服飾
宋代服飾基本上繼承了唐代封建等級制度的服飾原則,對皇帝、王侯、皇族、官員、士人、士兵等各種服飾的樣式、顏色和附加裝飾作了進一步的具體規定,以表現各種人物的不同身份。皇帝和宮廷服飾宮廷服飾是宋代最高的服飾,外觀最豐富,質地最好。他們在不同的場合穿不同規格的衣服,戴不同規格的皇冠。


按明代制度,皇後霞帔用於常服中,禮服並不使用,且光宗孝元貞皇後與孝和皇後禮服像上也沒有畫霞帔。禮服用霞帔或許只是隆慶、萬曆年間的一時之制。 看完了以上這些內容,是不是覺得古代的帝王往後都不容易呢?歷史發展到今天,雖然當下的服裝越來越開放、新穎,但是也不能忘記初心,傳承歷史服飾的文化。

6、英國皇室的爵位排位是怎麼排的?禮儀有哪些?一般的禮服是哪幾種類型?

女皇是在皇室裡面的,而現任最大的英國皇家成員就是女王。
通常是這樣排的:King,Queen 國王,往後 -> Duke 公爵-> marquess, marchioness 侯爵-> count, earl 伯爵-> viscount, viscountess 子爵-> Baron 男爵
和中國不同,英國時常有女人執政,如瑪麗1世,伊麗莎白等1世等。所以最高貴族通常是英國的國王和女皇。而它周圍的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皇家領導者們卻只能被稱為公爵。有些皇室家庭成員和王子也會被封為公爵。
在稍早以前有東羅馬帝國皇帝,排位在國王之上。但因為之前一些插曲使得英國背棄了羅馬(皇帝再婚違反天主教教義),因此之後就沒有皇帝了。
英國皇家禮服大多是紅色的,時常可以看到紅長袍和白披肩。
至於禮儀,你時常可以看到封爵儀式上,皇後用她的劍在你的兩個肩膀和頭上個點一次。
ps.如果說皇家成員,其實還有騎士 knight。

7、唐朝的服裝形制有哪些?

唐朝服飾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宮廷服飾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宮廷日常服裝稱為常服,常服具有時代的特徵。
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律」,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
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
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
天子服飾
按照服裝的穿著場合,唐朝天子的服裝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
其中,唐朝天子服裝,又可以做如下分類:
冕服: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綉冕、玄冕,統稱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發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這里指皮製的弁服)
幘服:黑介幘、平巾幘
帽服:白紗帽
大裘冕,是天子服飾中規格最高、最為莊重的一款衣服,只在天子祭拜天神、地神的時候穿。「大裘冕」,顧名思義,就是身穿「大裘」,頭戴「冕」。
《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六寸,玄裘纁里,已下廣狹准此。金飾,玉簪導,以組為纓,色如其綬。裘以黑羔皮為之,玄領、褾、襟緣。朱裳,白紗中單,皁領,青褾、襈、裾、革帶,玉鉤、暐,大帶,素帶朱里,紺其外,上以朱,下以綠,紐用組也。蔽漆隨裳。鹿盧玉具劍,火珠鏢首。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六彩,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廣一尺。小雙綬長二尺一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朱襪,赤舄。祀天神地祇則服之。」
大裘冕因為不是很實用,很快就被廢置了,雖然令文上依舊保留,但實際上,唐朝皇帝很少穿著。唐朝的衣服令在唐初開始制定,武德四年實施(公元621年),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廢,時隔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這35年顯得太過匆匆,雖然大裘冕依周禮、遵古制、質古樸,但因其不夠實用、不夠美觀而被廢,取而代之的便是華麗麗的袞冕。
袞冕,在皇上眾多禮服里排在第二位,僅次於大裘冕。諸祭祀及廟(各種祭祀和祭拜宗廟)、遣上將、征還、飲至(慶功宴)、踐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禮)、納後(冊封皇後)、若元日受朝(農歷正月初一大朝會),的時候穿著。顯慶元年,李治同志聽取了長孫無忌的建議,修改禮令,廢大裘冕,改穿袞冕,自此之後,祭天地的時候,皇上也是穿袞冕的。
據《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領為升龍,織成為之也。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綉龍、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帶、大帶、劍、佩、綬與上同。舄加金飾。諸祭祀及廟、遣上將、征還、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後、若元日受朝,則服之。」
袞冕,冕上用金飾,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請注意,袞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組為纓,顏色跟綬帶的顏色一樣(黑色),黃綿所制的小球。懸於冠冕之上,垂兩耳旁,以示不欲妄聽是非,導以玉簪。黑衣,淺紅色的裳,十二章紋,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裙子上綉有四種章紋: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領都綉以升龍的章紋。(十二章紋中,日、月、星分別繪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後衣領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負七星)十二章紋中,龍、山及其之後的章紋,每種一行,一行十二個。內穿白紗中單,黼領(黼,十二章紋的一種,黑白相間的衣領),青色的袖口、衣緣、大襟,並綉以黻紋(黻,十二章紋的一種,青黑相間的花紋)。韍(蔽膝)上銹龍、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飾,如:革帶、大帶、劍、佩、綬,都和大裘冕的一樣。舄加金飾。 袞冕的穿著場合比較多,在皇帝眾多禮服中屬於最為華麗,上身率最高的。穿著場合:諸祭祀及廟(各種祭祀和祭拜宗廟)、遣上將、征還、飲至(慶功宴)、踐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禮)、納後、若元日受朝(農歷正月初一大朝會),的時候穿著。顯慶元年,李治修改禮令,廢大裘冕,改穿袞冕,自此之後,祭天地的時候,皇上也是穿袞冕的。
常服,是唐朝天子眾多服裝中上身率最高的服裝。常服,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圓領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氣的服裝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時都可以穿,只不過赤黃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配成一套。自貞觀之後,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場合都只穿常服了。
《舊唐書 . 輿服志》:「其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於戎事。自貞觀已後,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武德初,因隋舊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開始的時候只是黃色的袍衫,後來逐漸改用赤黃色,所以明文規定,士庶不能穿赤黃色的衣服。此後,赤黃色也就成了皇帝專用服色,也逐漸演變成了皇權的象徵。唐玄宗時,安祿山稱帝,穿的就是赤黃衫。五代後周末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其為天子,這便是「黃袍加身」的由來。這里所指的都是赤黃色,其它的土黃色、淺黃色什麼的,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並沒有禁止。

命婦禮服
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

公卿禮服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祭服或朝服);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公服或常服)。
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讌服)。其中像缺胯袍、裲襠、半臂、褠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襈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

公卿常服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褠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簡言之,唐代百官常服(註:常服不可入祭禮與重大朝會)承襲前制,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襕袍。與常服配套的首衣是襆頭,足衣為烏皮六合靴,飾物有腰帶、魚(龜)袋等。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 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躞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制度發展
在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僅規定「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緋綠」。到了唐代為進一步鞏固常服的禮儀規范,制定了詳細的律令格式。品級差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品色制度與章服制度。
(1)品色制度(兼及腰帶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員散官品級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顏色、質料、紋樣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帶飾物規定)
武德四年(621)制定初步的常服規范,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綾及羅,其色紫,飾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綾及羅,其色朱,飾用金。六品以上(下),服絲布,雜小綾,交梭,雙紃,其色黃。六品七品飾銀。八品九品鍮石。」
貞觀四年(630)二次下詔修訂:「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婦人從夫之色。仍通服黃。」
貞觀五年(631)敕七品以上服龜甲雙巨十花綾,其色綠。九品以上服絲布及雜小綾,其色青。
上元元年(674)詔:「一品以下文官,並帶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帶手巾、算袋者亦聽。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金帶。五品服淺緋,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鍮石帶。」
——至此奠定唐代服色制度基礎。後世皇帝只是適時加以調整——
文明元年(684)將八九品的青色改為碧(因為青布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易與紫色相混)。
景雲年間(710-711):「九品以上一品以下,文武依上元故事,帶手巾、算袋。武官咸帶七事韋x(x代古字無法輸入,字形類牒),並足。其腰帶,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並用金。六品七品並用銀。八品九品共用鍮石。」
太和六年(832)右僕射王涯准敕:「親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後,服色用紫,飾以玉。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飾以金。七品以上,服色用綠,飾以銀。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飾以鍮石。應服綠及青人,謂經職事官成及食實祿者,其用勛官及爵,直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礪、紛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黃,飾以銅鐵。其諸親朝賀宴會服飾,各依所准品,諸司一品、二品許服玉及通犀,三品許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許通服綠。」同時常服紋樣制度進一步規范化:「三品以上許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袍襖。四品五品,許服地黃交枝綾。六品以下常參官,許服小團窠綾,及無紋綾,隔織獨織等充。除此色外,應有奇文異制袍襖綾等,並禁斷。」
總括之,顏色從高到低依次為:紫——緋——綠——青(後改為碧)。
而腰帶飾物從高到低依次為:玉——金——銀——鍮石。
至於黃,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政府規定的服裝色彩制度,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徹底地執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於袍衫之內,穿朱、紫、青、綠等色短衫襖,或在鄉間公開穿這些顏色的袍衫,故又頒布過禁令。
(2)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是常服發展至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官員隨身配帶魚(龜)袋的制度。
《舊唐書 輿服志》:「自後(開元九年721)恩制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隨身佩魚的目的,一是用它作為朝君應見的憑證,二是用來明尊卑、嚴內外。
常服佩魚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卻經歷了一些有趣的變化:
高祖皇帝於武德元年(618)改以往的銀莬符為銀魚符。魚袋雖配發給四品五品職事官,但退體後要交回。三年後高宗皇帝人性化是調整為五品以上薨亡者不須追收魚袋。咸亨三年(672)令京官四品五品職事官佩銀魚。武後時期將佩魚范圍擴大至地方諸州長官,並於天授元年(690)改內外所佩魚並作龜(因玄武與武姓相合),又初次規定三品以上用金飾龜袋,四品用銀,五品用銅。
中宗時期又恢復佩魚之制,但與濫授官職同步,開始讓散官佩魚,只是沒正式將魚袋與常服服色相連,並且去任即解去魚袋。睿宗時則將魚袋之制與常服服色相連:「著紫者金裝,著緋者銀裝。」
玄宗時佩魚范圍擴大,後許終身佩魚:「開元初,附馬都尉從五品者假紫、金魚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袋,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中書令張嘉貞奏,致仕者佩魚終身,自是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章服制度至此完善明確。
章服制度化之後,百官請緋、紫之服,必須經過朝廷嚴格考核,且依據官員的具體狀況區別對待,夠資格者方才授予。此外,晚唐針對頒受章服混亂之況,進一步從體制上加以規整。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後,也在不斷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漢傳統,從服裝配套、服裝質料、紋飾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8、清朝皇太後皇後禮服,對現代的影響有哪些呢?

封建社會的皇後與皇太後的衣服,對現代確實是有影響。

怎麼說都讓人感覺難以置信,那麼到底也沒有影響呢?這確實有,畢竟作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媳婦和媽,他們的審美是所謂的主流。

但是,對於解放後的現代社會而言,這種封建社會的服飾文化,尤其是只有統治階層才擁有的服飾,對現代影響是極其有限的,這種有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了服飾裁縫上。要知道,服飾從最開始的蔽體到後來的舒適,再到後來的美觀,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而美觀是最終的階段。

而清朝皇太後和皇後的禮服,是清王朝時期服飾文化的集大成者,各種縫紉技術和刺綉技術都匯聚其上,可以說是當時全天下最好的技術,都集中提供給了皇帝一家子,那麼無論是舒適度還是美觀度,都是當時頂尖的存在。

那麼對現代的影響又有哪些呢?

在分析之前,我們舉個經濟學上的例子:

一家五口人,一個爹四個兒子,大兒子做飯好吃,色香味俱全,但是他被他爹壟斷了,只允許他做飯給爹吃,其他人自己做自己的,而且一有什麼新鮮食材、調味品、肉菜之類,都給他爹供應,然而有一天他爹死了,其他三兄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業,有好處的也不用供應他人了,然而老大出了一身廚藝什麼都沒有,他該怎麼辦?

答案是肯定的,教三個弟弟的家人做飯,所有人都能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飯了,誰也餓不死而且生活水平也會水漲船高,這就是廢壟斷後的均衡效應。

那麼把這一效應,放在題主的問題上,也就不難理解了。皇帝沒了,大家平等了,能工巧匠們可以私下收徒弟開裁縫鋪,而且象徵皇權的龍鳳圖案都可以用了,那麼這種情況下發展到現代有什麼影響呢?

那就是服飾文化更加繁榮!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