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直裾是禮服

直裾是禮服

發布時間: 2022-11-12 17:16:34

1、漢服直裾各個朝代一樣嗎?

不一樣。早期的直裾袍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新莽末年三輔將士東迎更始的部隊,見諸將都穿「婦人衣」諸於綉镼(也就是直裾的「襜褕」),以為非禮,故而大失所望,更有人因此亡去。待到洛陽見到時任司隸校尉的劉秀,見王莽制度盡革,漢家法度盡復,乃傾心於光武,更有前漢老吏泣下曰「不意今日復見漢官威儀」。到了東漢,襜褕出現在宴會等正式場合。東漢的許多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中可常見罩住外衣的大袖襜褕的形象。

2、可不可以將女裝的漢服分為:曲裾、直裾、襦裙、裋褐?

其實最好分為:深衣,襦裙,短褐
長曲,直裾是深衣
小曲,齊胸,襖裙都是襦裙的一類

3、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里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么鮮艷,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女子服裝介紹

說完漢服,那咱就來說說漢朝服裝。「漢服」並不等同於漢朝服裝,漢朝服裝是象徵著一個朝代的傳統服裝。漢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曾經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漢朝傳統服飾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樂漢衣服制度主要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那麼在這種嚴苛的思想下,又會產生怎樣的漢朝服裝呢?

在獨尊儒術思想的影響下,漢朝服裝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服裝的色彩、紋飾都因為等級有著嚴格的界限分明。而今天,筆者將主要為大家帶來漢朝女子服裝介紹。

漢朝服裝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氣明亮的風格,在圖案的選擇上,提高了審美價值,充滿了濃郁的神話色彩。但當時手工業並不發達,因此服裝大多以儉朴為主,端莊而典雅,是漢朝服裝典型的特點之一。

漢朝女子的主要服裝大致分為三種:曲裾深衣,漢代直裾女服,襦裙。

第一種,曲裾深衣。曲裾深衣是漢朝女子最常見的服裝之一,這類服裝相較於其他兩種比較緊身且窄,長可曳地,並且不露足,下擺一般呈喇叭狀。從西漢初年始,貴族婦女的禮服開始採用深衣制。

《禮記·深衣篇》有言:「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采者。」

曲裾深衣的衣袖有寬和窄兩種樣式,袖口大多鑲邊,或者綉以精緻的花紋,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非常的低,以便露出裡衣。

那麼如何區分身份等級呢?曲裾深衣雖然是漢朝自上而下都可以穿的禮服,樣式基本相同,但卻可以通過不同的顏色、質料和配飾來表明身份的不同。

第二種,直裾女服。在西漢時期便已經出現了直裾。(直裾指漢服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

漢代字書《急就篇》就曾有記載:「襜褕,直裾禪衣。」

但是直裾在當時並不能作為官方的禮服,因為古代的褲子大多是沒有褲襠的,如果這種褲子穿在裡面,不用外衣遮擋的話,很容易露出來,這在當時規矩森嚴的封建社會,是被認為不雅也是不敬的表現。

直到後來出現了有襠的褲子,直裾才逐漸取代深衣,開始變得流行。

第三種,襦裙。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作「襦」,下身則叫「裙」,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絹帶,款式就像現在的裹裙。

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上襦下裙的服飾,雖然到了漢朝時期,當時深衣已經普遍流行,但襦裙依舊是漢朝女子主要的服裝之一。

漢朝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服裝的進步,相信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古代的內褲正是由漢朝的權臣霍光發明。當時霍光的女兒霍成君是皇後,可是皇帝並不寵愛她,為了幫助女兒獲得寵愛,霍光便對皇帝說:宮中女子衣著太過隨便,如果穿上改良版的臀衣,那便再好不過,這便是中國古代內褲早期的雛形。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4、直裾各個朝代一樣嗎?

不一樣。
直裾
直裾,即襜褕,漢服的一種款式。語出《說文解字》,是華夏衣冠體系中的一種,其短者謂之裋褕,衣襟裾為方直,區別於曲裾。(有同袍習慣性的把直裾與直裾深衣劃等號實際上是錯誤的。)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5、曲裾和直裾從造型,功能和歷史上有什麼區別?

「曲裾」和「直裾」的區別:

一、「曲裾」和「直裾」的造型不同。

1、「曲裾」是一種續衽繞襟的服裝,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續衽並不是一定很長,有的只繞一圈,有的則層層纏繞,具體的造型千變萬化,不可勝數。

2、「直裾」是華夏衣冠體系中的一種,其短者謂之裋褕,衣襟裾為方直,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二、「曲裾」和「直裾」的功能不同。

1、「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

2、「直裾」早期的時候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正式禮服,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三、「曲裾」和「直裾」的歷史不同。

1、「曲裾」到漢代時,宮中的後妃們的衣飾已有了明確的規定,漢代婦女禮服採用深衣制,《續漢書·輿服志》:「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後漢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漢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服飾,紺上皂下;蠶服,青上縹下,都是深衣制(即單衣)。深衣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

2、「直裾」漢代的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到了東漢,「直裾」的襜褕出現在宴會等正式場合。東漢的許多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中可常見罩住外衣的大袖襜褕的形象。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6、直裾的歷史發展

馬山出土的戰國中期直裾袍,有絹、紗、羅、錦等各種衣著十餘件,多以絲綿充絮,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馬山楚墓出土袍服袖展最長者(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5)達345厘米;袖展最短者(鳳鳥花卉紋綉淺黃絹面綿袍N10)也有158厘米。
右圖馬山楚墓出土的直裾袍N13,上衣6幅布,下裳5幅布。衣長175厘米,通袖長274厘米,袖寬48厘米,袖口寬40厘米。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
漢墓文物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印花敷彩絲綿袍、絳紅紗印彩續衽直裾綿袍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直裾綿袍衣長130厘米,通袖長236厘米,袖寬41厘米,袖口寬30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57厘米,領緣寬29厘米,擺緣寬38厘米。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領、右衽、胡袖、直裾,袖與下擺鑲大幅的寬緣。

7、曲裾和直裾從造型,功能和歷史上有什麼區別?

曲裾袍
先秦時期的深衣,發展到漢代,成為曲裾袍。曲裾袍是漢代男女都穿的一種流行服裝。它的特點是採用較低的交領,穿的時候要故意露出裡面所穿衣服的幾層不同的領子,時稱「三重衣」;此外,衣服的襟裾邊飾秀麗,隨曲裾盤旋纏裹在身上,成為一種流動的裝飾;曲裾袍衣長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徵。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按漢帛幅寬約50厘米計算,做一件曲裾絲綿袍需用帛32米,摺合漢制十四丈,比直裾式絲綿袍多用帛百分之四十。
東漢時期「曲裾袍」因不便行動以及廢料,為「直裾袍」所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

8、請問漢服 道袍 深衣 直裾有什麼區別?

1、道袍和直裾非常相似,很長時間里大家都分不清楚它們的區別,因為明人自己也經常混淆,後來依據《酌中志》記載「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判定了區別。

兩者均為交領長袍,兩側開衩有擺,區別在於,道袍和直身有擺,道袍擺在內,直身則像圓領袍一樣擺在外,所以直身可用場合會略正式於道袍。

2、深衣有濃重的儒家背景,所以歷代大儒對於考據深衣都有很深的執念,包括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朝鮮半島等地,所以根據這些大儒的考據不同,還要再分成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但是這些考據很多是文字或簡單圖片,轉化成具體實物又有所不同。

3、此外,明代也有深衣,和上面用途也不同。明代深衣與前面的道袍類的不同在於,淺色衣身,深色緣邊,上下分裁,下半身拼幅,多搭配幅巾。它的地位特殊,並不會在日常穿著,而是配合一些儒家色彩儀式場合穿著,所以他並非人人都穿。

(8)直裾是禮服擴展資料:

曲裾深衣 :

漢服深衣的一種,秦漢時期常見服飾。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

「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

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

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再說襦裙襦裙款式比較豐富,有對襟襦裙,交領襦裙,齊胸襦裙等等

9、漢朝女性衣服從曲裾深衣發展到直裾深衣,有何區別?

根據衣裾繞襟與否,深衣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深衣是中國古代漢族的上衣和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在古代的時候,諸侯、大夫、士家經常穿,這也是庶人的常禮服。 鄭玄曰:“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通俗地來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一、漢服曲裾深衣

西漢時期的皇後非常喜歡穿裙裝,有一天,她穿了一件漂亮的雲英紫裙來到河池旁邊,她在琴瑟之中中翩翩起舞,突然,狂風大作,她像風箏一樣飄了起來,宮女們慌忙地追趕,去抓她的裙角,導致趙飛燕的裙子有了褶皺,誰知道趙飛燕穿上皺紋的裙子便更加漂亮了,從此以後,宮里便盛行穿折疊過有褶皺的裙子,有美名曰:留仙裙。關於“留仙裙”的典故,常入詩詞中。例如,張炎的《疏影》:“回首當年漢舞,怕飛去漫皺, 留仙裙褶。”又如朱彝尊《風懷二百韻》:“留仙裙易皺,墮馬鬢交鬤。”

二、漢服直裾深衣

 直裾,即襜褕,漢服的一種款式。是衣冠體系中的一種,其短者被叫作裋褕,衣襟裾為方直,區別於曲裾。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三、漢代深衣文化傳統

深衣是中國傳統服飾的精粹,在中國傳統文化圈中漢服深衣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儒家學說中,它不單單是一件遮體避寒的衣物,更是一種文化觀、世界觀的象徵,體現著中國古人“天人合一”“萬物有理”的觀念。

深衣是華夏民族傳統服飾的一種形式,相傳起源於夏商以前的有虞氏部族中,歷史非常悠久。深衣可以作文服穿,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擔任儐相時穿,也可以在治理軍隊時穿,法度完善而又儉省,僅次於朝服和祭服。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