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清朝禮服

清朝禮服

發布時間: 2022-11-10 10:29:26

1、清朝的後宮禮服,運用了哪些工藝呢?

 清朝的後宮禮服,運用了哪些工藝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看清朝劇的劇的時候,我們總是能看到裡面後宮妃子華麗的服飾。看到那一套套美麗的服飾,相信很多人都有個疑問,這些華麗的後宮禮服到底是用了什麼樣的工藝才能製造出來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清朝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妃子身上華麗的禮服吧!

 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朝皇室的服飾,都是按照他們的官位大小和地位來決定的。在後宮中的服飾更為講究,從太後到妃嬪,從她們身上的服飾、鞋子到頭上的配飾都有著嚴格的限定。我們從清朝劇中也不難看出,隨著這些妃嬪的等級越高,她們身上穿的服飾就越為華麗。就比如後宮等級最高的皇太後來說吧,你們會看到皇太後的禮服一般為黃色,上面的圖案一般採用龍鳳等象徵高貴的吉祥物,頭發配飾方面上一般都是用黃金、珍珠、瑪瑙珊瑚之類的高貴物品。

從史料上我們也了解到了,在皇帝的後宮中,妃嬪的服飾也分為三個等級,從高到低是第一等級的帝位級,這也是包括了皇帝和後妃,他們身上的服飾顏色一般多明黃色,因為後宮佳麗三千,所以宮里的奴才包括前朝的大臣們是沒辦法一一去區分皇帝後宮各位妃嬪的等級地位的,所以他們就通過妃嬪身上穿的衣服和頭發上的配飾來進行辨別。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清朝時,宮內若舉行大吉慶、宴席等節日時,各宮嬪妃就會盛裝打扮,穿上“吉服”出場。皇後的吉服最為華麗,有吉服冠,八團有水龍褂,八團無水龍褂。後來,八團紋樣也成為了清代後妃的專用紋樣了。

2、清朝的服飾(圖)

有圖

http://blog.sina.com.cn/u/4ab666590100066o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朝服展示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展示圖。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此圖為皇後所穿的鳳袍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晚清青蓮紗綉折枝花蝶大鑲邊加套袖氅衣。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本圖為滿清八旗服色,從左至右為:正黃旗、正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正紅旗鑲藍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本圖為清代戴盔帽、穿鎧甲武士復原圖

清代琵琶襟馬褂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琵琶襟馬褂。

晚清雲肩

雲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五代時已有,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怕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慈禧所用的雲肩,有的是又大又圓的珍珠緝成的,一件雲肩用3500顆珍珠穿織而成。本圖為晚清雲肩實物

晚清刺綉襯衣

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有五粒鈕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長至腕)、半寬袖(短寬袖口加接二層袖頭)兩類,袖口內再加袖頭。清代女式襯衣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以絨綉、納紗、平金、織花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的邊飾越來越多。本圖為晚清鳳凰牡丹金壽字紋刺綉襯衣

太平天國寬袖服

清代太平天國婦女服飾雖然有所規定,但並不嚴格。婦女一般不戴角帽及涼帽,大多用綢緞扎額,冬日也戴風帽。起義初期,大多數婦女都穿男服,也有穿著苗裝的。定都天京以後,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婦女多不穿男裝,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圖案紋樣繁簡不一。普通婦女則穿由各色綢緞製成的長袍。樣式以圓領為主,領口開得很小,腰身也比較合體,下擺部分較為寬松,衣長過膝,左衽。為了活動方便,常在下擺開衩,或開在兩側,或開在中間。本圖為清代太平天國時寬袖女服展示圖。

太平天國忠王龍袍

太平天國是中國唯一具備服飾制度的農民政權。在服飾上,既繼承了傳統遺制,又有所創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衣冠服飾制度。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角帽即為朝帽上飾龍鳳圖紋。朝服分長袍和馬褂兩種袍為圓領寬袖,上綉有紋樣,並以紋樣來區分職位。馬褂有紅、黃兩種顏色,並以顏色來區分職位。此圖為忠王龍袍展示圖。
近代婦女襖裙

民國初年,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圖為的紅地綉銀花高領、窄袖長襖。

近代旗袍

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闊邊旗袍,為清末滿族婦女旗袍樣式。

近代旗袍

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曲襟低領旗袍,為二十年代末期的樣

3、清朝服飾的特點

1、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 是突變的滿族服裝。

2、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3、清代早期開始逐漸強迫變漢服為漢式旗裝。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滿式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4、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

(3)清朝禮服擴展資料:

清朝服裝的演變過程:

1、康熙年間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2、乾隆年間

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

3、嘉慶道光年間

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4、同治年間

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5、光緒中期

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6、光緒末年

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7、清末

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4、清朝的服飾是怎樣的?

清代服飾是滿族人關後,強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飾,因此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與裝飾,以旗袍、馬褂為代表。從整個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制在中國服飾史上是最為龐雜與繁縟的。
清代官服及一般男裝主要包括龍袍、蟒袍、長袍、補服、馬褂、行袍、馬甲、衫、袍、褲、帽、靴等。
龍袍是一種綉有龍紋的袍服,它是皇權的象徵。在清代官服中,龍袍只限於皇帝穿著,其形制為圓領、大襟右衽、箭袖,顏色以明黃為主,也可用金黃或杏黃等色。袍上綉有五爪金龍和五彩祥雲,在祥雲中間,還分布著「十二章」圖紋。下裙邊緣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蘭、黑、紅、黃相間的線條,稱作「水腳」。水腳之上有翻滾的波浪,上立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皇子只穿龍褂。
一般官員以蟒袍為貴,蟒袍又謂「花衣」,是為官員及其命婦套在外褂之外的專用服裝,並以蟒數及蟒之爪數區分等級,規定:一至三品,綉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綉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綉四爪五蟒。民間習慣將五爪龍形稱為龍,四爪龍形稱為蟒,實際上大體形同,只在頭部、鬣尾、火焰等處略有差異。蟒服除蟒數以外,尚有顏色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天到後四天,百官都穿蟒袍,謂之「花衣期」。
長袍的下擺有兩面三刀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道光京城《竹枝詞》雲:「珍珠袍長屬官曹,開禊衣裳勢最豪。」一般官員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補服也叫「補褂」,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形式比袍短又類似褂,但比褂要長,其袖端平,對襟,所以或稱「外褂」、「外套」,在清代官服中是主要的一種,穿用場所和時間也多。能表示官職差別的補子,即是兩塊綉有文禽和猛獸的紋飾,文官綉禽,武官綉獸。根據《大清會典圖》規定: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雲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鷂勒鳥,八品綉鵪鶉,九品綉練雀。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綉彪,七品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貝子以上的皇親,補子皆用圓形,上綉龍蟒,製作補服的材料,按季節的不同,分別有單、夾、棉、皮等多種。惟不得用亮紗及羊皮,因亮紗嫌其露膚,羊皮則近似喪服,故而禁止使用,所用顏色以石青(也叫紺色,即黑中透紅的顏色)。
馬褂,是指一種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的短衣。褂是清代男裝中最為盛行的服裝。其中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制。清人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三《馬褂缺襟袍戰裙》雲:「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裙,短褂亦日馬褂。馬上所服也。」清代的上等褂為「黃馬褂」,這種褂屬於皇帝的最高賞賜,只有皇帝巡幸時隨輿扈從的侍衛和行圍時射中目標者,或在治國、戰事中建有功勛者,才可以享用。馬褂用料,夏為綢緞,冬為毛皮。乾隆、嘉慶時,達官貴人為了炫耀其富貴,故意將馬褂反穿露皮毛於外。至清末,還流行一種黑色的海虎絨馬褂,著時襯以湖色春紗直行棉袍,這是當時縉紳闊佬的時髦服飾。馬褂有對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幾種式樣。以衣襟區別使用范圍。對襟馬褂是禮服,右大襟鑲黑邊飾的馬褂是常服,而缺襟馬褂,即
琵琶襟的馬褂是行裝。
馬甲為無袖短衣,也稱「背心」、「坎肩」、「半臂」(實是無臂),男女均服,清初時多穿於內,晚清時講究穿在外面。其中,一種多鈕襻的背心,類似古代柄襠,滿人稱為「巴圖魯坎肩」,意為勇士服,後俗稱「一字襟」,也稱「十三太保」,官員也可作為禮服穿用。清代的馬甲,無論在造型上還是在裝飾上都有許多變化。單從衣襟來看就有大襟、對襟、曲襟(琵琶襟)及一字襟等多種,馬甲上的裝飾也繁復多樣,有的施以彩綉,有的鑲以花邊,有的還用絲帶盤成紐扣,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清代服飾一般沒有領子,穿禮服時需加一硬領,稱為「領衣」,一般春秋二季用湖色的緞,夏天用紗,冬季用皮毛或絨,有喪者用黑布。領衣是連接於硬領之下的前後兩長片,有些像長長的牛舌,故俗稱「牛舌頭」,考究的用錦緞或綉花,領衣之外則加外褂,如穿行裝則著於袍的裡面。
清朝男子已不著裙,而普遍穿褲。西北地區因天氣寒冷,而外加套褲,江浙地區則有寬大的長褲和柔軟的於膝下收口的燈籠褲。清人李靜山在《增補都門雜詠》中說:「英勇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男子首服,夏季有涼帽,冬季有暖帽。職官首服上必須裝冠頂,其料以紅寶石、藍寶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素金、素銀等區分等級。
清代漢族婦女的服裝,大抵沿襲明代舊制,變化較男服為少。上衣以衫、襖和披風為主,衫、襖的形制一如從前,披風之制比較特別,多用於已婚女子。天笑《六十年來妝服志》雲:「婦女的禮服,最普遍者曰披風,曰紅裙。披風比於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作對襟,長可及膝,有兩袖,極博,以藍緞而綉以五彩或夾金線之花。未嫁的閨女不得穿披風。」
婦女的下體多穿裙子。清初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遺俗,比較流行的作法是以綢緞裁剪成條狀,每條綉以花卉紋樣,兩邊以金線鑲滾,走起路來,彩條飄舞,金線閃爍,頗似鳳尾,稱「鳳尾裙」。隨著時間的推移,裙子的樣式也不斷更新。如彈墨裙,通以淺色綢緞為面料,製作前將布料展開,放上各種樹葉、花瓣,然後用彈墨工藝在花、葉周圍噴灑黑色,去掉樹葉、花瓣之後,即顯現出黑底白花。因造型生動,色彩素雅而深受廣大婦女的青睞,尤其為士庶婦女所崇尚。另外還有一種畫裙,將大幅裙圍折成數十道細褶,每褶分別用一種顏色,輕描淡繪,色彩嫻雅,穿在身上色如月華,故名「月華裙」。到咸豐年間流行一種叫魚鱗百褶裙,以數幅布帛拼合而成,折成細襇,折襇之間用絲線串聯,交叉成網,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清代北京竹枝詞》詠道:「鳳凰如何久不聞,皮綿單袷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
滿族婦女的服裝,以袍服為主,由於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叫做「旗袍」。清初整件旗袍以深黃色綢緞製成,上施彩綉,袍式為圓領,窄袖,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下擺寬大。清代中葉,旗袍的樣式有所變化,除圓領外,又出現了狹窄的立領,袍袖也比清初寬大,下擺一般多垂至地面。清末的旗袍又有發展,特點為袍身寬敞,外形以直線為主,不用曲線。腋部的收縮也不明顯,下擺的長度多蓋住腳面,露鞋底於外。領子則用元寶式;另在領口、袖端及衣襟等處鑲以寬闊的花邊。
到了清代後期(1840一1911年),中國封建社會步入了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社會轉型與風俗習尚也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就服飾文化生活習俗而言,也發生了重大演變與明顯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清代前期及傳統服飾風俗進行改造
揚棄;二是滿漢服飾文化風俗的相互影響、交流與補充;三是吸收融合西方外來服飾文化風俗的有機成分,發展完善傳統服飾風尚,使服飾文化風俗的改進與社會的文明進步相一致。就總體態勢而言,清代後期,帝後的服飾風俗基本上承襲了前期的法制規儀內容,與前期相比演變變化不大。但文武官員以及平民百姓的服飾風俗禮儀,卻發生了較大的變革,這種演變與變革以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等得風氣之先的地區,以及作為近代政治、軍事中心的京師(今北京)最為顯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他在太平天國革命軍中,設計了自己的服裝式樣與色彩,成為第一支擁有自己獨特服裝的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鄙視清代衣冠,認為剃發垂辮是「強加給人民的奴隸標記」,於是開始起義時穿著傳統服裝打仗,而將清代官服「隨地拋棄」,「往來踐踏」,並規定「紗帽雉翎一概不用」、「不用馬蹄袖」等。在太平天國永安年建制期間,初步擬定冠服制度,攻下武昌後,「輿馬服飾即有分別」,定都天京(今南京)以後,又作修改,並建立「綉錦營」和「典衣衙」。男子仍繼承漢族傳統,認為龍袍不可隨意穿用。當時除天王可袍上綉龍以外,其他高級官員須根據場合而定,低級官員則絕對不著龍袍,但綴有龍紋的朝帽卻是大多數官員的首服。其他規定多來自《周禮》,以五行四神來確定背心圖案、服裝以及緣邊的顏色。女子著圓領緊身闊下擺長袍。用一塊紅綢或綠綢扎於腰際,下擺開衩,不著裙子而直接著肥腿褲。襖、袍等邊緣也是鑲很寬的邊飾,只是較之民女所服要簡潔大方。太平天國女子放開腳,以天足顯示解放思想,平日里多著布鞋。

5、清朝女子的服飾有哪些

清朝女子的服飾有哪些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那麼清朝女子服飾有哪些呢?


 

清朝女子服飾,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旗人衣裝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清朝女子服飾常服

從《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中得知,婦女日常用衣有嚴格規定,並受法律限制。當然由於它不受品級約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種類較多。服用也隨意得多。只是對奴僕、優伶、皂隸限制不得使用絲、絹、紗、綾、緞、紬和羅等檔次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隨便使用珠、翠、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紬、貉皮和羊皮等較粗質地的低級原料。在當時如出現“時式裝”,則首先在貴族中間服用,在帝制統治時期,人們的衣妝不輕易改變,至於“奇裝異服”就更不允許存在了。

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滿人入關後開始普遍使用紐扣,成為制衣的必備之物。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領大多是對領和圓領、。自清代旗裝用紐扣以後,衣領的形狀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出現了清代以前從未有過的襟邊不外露,內衫也與前不同,大鑲大滾的工藝邊飾更是不一般,因而對裁剪縫紉技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服裝十分崇尚“官樣”和“內家樣”,一般出新樣都首先來自這些式樣。乾隆以後,由於通商口岸開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樣慢慢出現,兩廣和蘇杭一帶成為“時式新裝”的發源地;道光之後花樣愈出愈新,但是新時興的服裝式樣雖多,卻只能在貴族之間流行,平民不能隨意模仿。

自乾隆、嘉慶以後,不少旗女仿效漢服,在原來窄長的衣衫外面加上寬大袖子的馬褂,或加寬衫袍的衣袖,並學纏足等陋習,引起仁宗和宣宗動怒,連續下諭禁止,並申明滿洲八旗、蒙古、漢軍督統、副督統隨時詳查。違者治罪,一並嚴懲絕不寬大。

清朝女子服飾禮服

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阿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鸂鶒[3] ;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綉彪;七同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

清朝女子服飾喪服

自古以來,喪服也被列為禮服之類。喪服可分兩部分:一種是後輩人為長者預制的“壽衣”;一種是在喪禮上人們的著裝。官者服用“壽衣”是按品級穿戴,平民婦女則用元青或藍色大褂。

出席葬禮者要按照月份分別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細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喪服。在著喪服期間女人不得戴有色鮮花,不可塗抹脂粉,也不得穿絲綢衣服,不得使用鮮艷色彩,只准採用白、灰、黑、藍幾色。這些是喪禮的一般規定,根據地區習慣還另有不同。南方比較遵守古禮,比如女人用粗衣時邊緣不縫,腰下系麻裙,頭上用一條麻布縫綴一側,呈風帽形狀,戴帽後布的兩端一邊長一邊稍短;北方則將白布紐結包在頭上,在不綴邊線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輩留黑色跟,祖輩留紅鞋跟。

清朝女子服飾公服

是宮廷中上至皇太後,下至皇貴妃的正式官樣服裝。其朝服朝褂的具體規定和配套 的各種珠寶飾物在《大清會典》圖卷中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下面簡要介紹一二。

皇太後和皇後的冬朝冠為熏貂。上綴朱緯,頂三層。飾有珍珠、金鳳、寶石、珊珊等飾物,冠後有護領,垂明黃帶;夏朝冠為青絨。

皇太後和皇後的金約(用金做成的飾物),上綴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珊珊等為垂褂物。皇太後和皇後的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皇貴妃和貴妃的耳飾,宮中貴人耳朵扎有三個孔,配戴三副耳墜。皇太後、皇後、皇貴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緣,以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為綉衣圖案。領後垂明黃絛,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並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的領約,以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飾。皇太後和皇後著朝服時胸前掛有三盤朝珠。著吉服掛一盤朝珠,均為珍珠和珊珊等高檔飾物;皇貴妃、貴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為飾。這種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分四部分,以三顆大珠間隔,每個部分二十七顆。

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配有綠色彩帨,絛用明黃色,綉文為五穀豐登。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與冬裙相同。

;

6、清朝的禮儀及服飾知識

清朝的禮儀及服飾知識

  清朝的禮儀

磕頭:磕頭下跪可算是最大的禮數了,臣見君時就行此禮。

打拱:最常見的見面禮節,邊打拱邊寒暄,很有人情味見面作揖。

服飾知識

朝服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與龍袍的區別在於:一,龍袍無披領而朝袍有披領;二,龍袍為衣裳相連屬的四開裙袍,而朝袍則為上衣下裳不相連屬的裙式袍。

皇帝的朝服分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種。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時所穿的柿蒂形、圓領、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連屬的下裳為裙式的禮袍。其色有明黃、藍、紅、月白四種。

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於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時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別於冬朝服。夏朝服之色僅明黃、藍、月白三種,其功用場合皆同於冬朝服。其制僅一種,披領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紋皆與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邊均沿片金緣,並且根據氣溫的變化還有緞、紗及單、袷之分。

皇帝根據自己的活動內容及時間來選擇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朝服。皇帝在大朝時著明黃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時著藍色朝服;東郊朝日時著紅色朝服;夕月則著月白色朝服。

三、端罩

端罩,滿語叫“打呼”,清代服飾名。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一種皇帝、諸王、高級官員等人在冬季時替代袞服、補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種圓領、對襟、平袖、長及膝、左右垂帶的翻毛外褂。端罩按《大清會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猻、紅豹皮、黃狐皮等幾種;按質地、皮色的好壞及其里、帶的顏色等內容,又分為八個等級,以此來區別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四、補服

補服是明清時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綉成的補子,故稱。通常文官綉鳥,武官綉獸。各品補子紋樣,均有規定。清代規定,命婦受封,亦得用補服,補子各從其父之品以分等級。

五、朝褂

皇後在正式場合所穿服裝之一。清乾隆朝增改服制,皇後朝褂制三,皆為石青色,片金緣。

六、朝裙

著於外褂之內、開衩袍之外,在朝賀及祭祀時用之。皇太後、皇後之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石青行龍妝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隨用。余如冬。其下至皇太子妃皆同。一品命婦冬朝裙與民公夫人同,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紅緞,皆正幅,有襞積。下至三品命婦皆同。夏朝裙,片金緣,緞紗隨用。余如冬朝裙。

七、朝珠

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據說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質料也不盡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篤信佛教,凡皇帝、後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

八、朝靴

清代皇帝服飾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本圖為清代康熙綉鉤藤緝米珠朝靴。

九、朝帶

皇子朝服,金銜玉方版四。每版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帶及左右佩絛,用金黃色。帶紛下廣而銳。親王朝帶制同。 郡王朝帶,每版飾東珠二,貓睛石一。余制如皇子朝帶

十、領約

清 代皇後、貴妃、妃和嬪套於頸間的飾物,用以區別身份。貴妃、妃和嬪所用同。

十一、金約

金約為後妃及女貴族穿朝服時佩戴在朝冠下檐的飾品,形似圓形發卡。金約以其上鏤雕的金雲紋和鑲飾的珠寶數目以及腦後所垂貫珠的形制區別等級。

吉服類

吉服是過去清朝,僅次於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吉服包括袞服、龍袍。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口平直的長袍。根據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綉圖案不同。如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綉花卉八團,為石青色。

吉服冠

清代官帽的一種,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清代皇太後、皇後吉服冠,熏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皇貴妃、貴妃制同。一品命婦頂用珊瑚。其下二品命婦則頂用鏤花珊瑚,三品命婦頂用藍寶石,四品命婦頂用青金石,五品命婦頂用水晶,六品命婦頂用硨磲,七品命婦頂用素金等。大體與男品官同。

其它種類

常服

清代帝後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是除禮吉服之外,唯一一類可佩戴朝珠的服裝。常服是清代帝後一生中穿用較多的一類服裝。在清代政治活動中,祭祀齋戒活動占據了其中的大部分時間。而清代皇帝每一年裡要在那些繁雜的各處拈香、禱告以及頻繁的齋戒期內完成自己的使命。

行服

行服是清代服制中特有的服種,而且只限於男性。它是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獵征戰時所穿的服裝,與滿族喜愛騎射的風俗和傳統服飾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其特點是便於騎射。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帶五部分。

雨服

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時所穿的服裝,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用時,雨衣穿在內,雨裳系於外。皇帝的雨冠有冬夏兩種,冬雨冠為高頂、深前檐,夏雨冠為平頂、敞前檐。皇帝的雨冠為明黃色,皇子以下至文武三品官為紅色,文武七、八、九品官為青色加紅邊。

便服

清代便服的形式繁復多樣,包括便袍、襯衣、氅衣、馬褂、坎肩、襖、衫、褲、套褲等。

7、清朝服飾的特點

1644年清兵入關後,滿族的服飾風俗藉助軍事與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

在封建社會,服飾緊密聯系著每個人的身份與社會等級。服裝的式樣、顏色、質地必須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貴賤。清代男子的服裝,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擺開衩的數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員開兩衩,百姓不開衩。

服飾的穿用時間和場合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員穿貂裘,必須於每年的冬至月(農歷十一月)初一統一換穿,俗稱「翻褂子」。每年農歷三月百官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要由禮部奏請,皇帝降旨一律換戴。

長袍馬褂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飾之一,與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滿族青年女子著旗裝,其坎肩為一字式,中年婦女著旗袍。漢族婦女的服裝組配,一般是襖、褂、裙和披風。

詩書禮儀之家,小姑娘長到13歲必須穿裙子。只穿褲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鄉下勞動婦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褲子,這是良家婦女與青樓女子在服飾上的根本區別。

(7)清朝禮服擴展資料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游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從服裝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變革最大,清朝服飾形式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繁縟復雜,也是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設計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封建制度衰落。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

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

8、清朝服飾的基本介紹

清朝服飾是指清朝時的各種服飾。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清朝服飾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清朝服飾的介紹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當代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就是當時現實生活和真實的民族思緒的寫照,在清朝時,此劇一度著重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描寫,刻意減弱民族沖突。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 化妝 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強制促使而產生的民族意識層面上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的一種 成功 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當然無可否認,有壓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人們依舊使用異服的手段以區別於清朝。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滿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滿族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 自然 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
清代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三部分組成;下裳與上衣相接處有襞積,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 ,腰間有腰幃。而披須(又名披肩、扇肩)、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顯著特色。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時用藍色,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盛節、 元旦 、 冬至 、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
清代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 山水畫 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清代官服

9、清朝皇子衣服的規格

袞服:為皇帝穿著,皇太子的穿著。但朝服顏色不同,皇帝為金黃色,皇太子服為明黃色。朝服上所綉龍數也不同,皇帝綉九龍,皇太子綉五龍。

一、皇子朝服是綉四龍的。皇太子的袞冕,用白珠九旒,紅絲組為纓,青擴充耳,犀簪導。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紗中單。瑜玉雙佩。白襪朱舃。

二、清代皇子服色,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親王、郡王只有特許時方能使用金黃色。乾隆帝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一位帝王,五世同堂,故有皇孫、皇曾孫、皇元孫服制。元孫應為玄孫,避康熙帝之名諱改稱元孫。

三、清代歷朝,惟有康熙立過皇太子,康熙十四年定有皇太子冠服。冠頂用東珠十三顆。禮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帶用玉版,以金銜之,飾以東珠。皇子以下冠服制:包括朝冠、吉服冠、端罩、朝服、龍褂、蟒袍以及朝珠、朝帶等。

(9)清朝禮服擴展資料: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10、清朝服裝特點是什麼?

特點:清朝服飾大體上追求清秀,簡潔,窄袖緊身。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閉關鎖國的性格。

清代滿族婦女的服飾,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馬甲,穿高跟在腳心的花盆底鞋。漢族婦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仍沿襲明制。後期,滿漢婦女裝束相互影響,各自都有明顯變化。

清代婦女服裝仿效中心幾經變更,乾隆時以蘇州為中心,嘉慶時以南京和揚州為中心,後又以上海為中心。辛亥革命後,服飾禁錮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飾工藝的傳入,婦女的服裝才產生了新的變化。

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後,我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代服裝發展階段。

(10)清朝禮服擴展資料

演變

1、康熙年間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2、乾隆年間

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

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3、嘉慶道光年間

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