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朝服和士禮服

朝服和士禮服

發布時間: 2022-11-09 14:31:12

1、古代臣子穿的服裝叫什麼服

朝服,古時君臣朝會時所穿的禮服,舉行隆重典禮時亦穿著。尊卑異制,歷代異制
朝服雖然可代替祭服用於祭祀,但主要用途還在於朝會,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周禮·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視朝,則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這種衣服多採用細白布製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和這種衣服相配套,頭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制為尖頂,造型像兩只手掌相合,名稱叫"弁"。 製作弁的材料,通常用白色鹿皮,所以又稱為"皮弁"。皮弁之服不僅用於天子,士以上的男子覲見君王也可用之。由於衣裳採用白色,素而無紋,不能辨別各人的身份,所以特在皮弁上加以區分。具體做法是在皮弁上加以玉飾,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級則不用玉飾。另外在玉飾的數量上也有些區別。以示尊卑。 卿士退朝以後回到府邸,如果要自己聽朝,即朝見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則不能再著皮弁之服,而要換上一種"緇衣",即以黑布製成的朝服。《詩經· 鄭風·緇衣》中即有"緇衣之宜兮。"的說法。考慮到人們在讀《詩經》時對這句話較為費解,所以漢代的毛亨特地加以注釋: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宋代儒學大師朱熹則說得更加明白:"卿士朝於王,服皮弁不 服緇衣,退食私朝服緇衣,以聽其所朝之政也。"

2、唐朝時的朝服與秦漢時期的有不同嗎?

秦漢時期 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漢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後,對秦朝的各項制度多所承襲 冠與幘漢代以冠帽作為區分等級的主要標志,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武冠、法冠、進賢冠等幾種類型。按照規定,天子與公侯、卿大夫參加祭祀大典時,必須戴冕冠,穿冕服,並以冕梳多少與質地優劣以及服色與章紋的不同區分等級尊卑。長冠,原是一種用竹皮製作的禮冠,後用黑色絲織物縫制,因為是漢高租劉邦微賤時仿照楚冠創制的,又稱「劉氏冠」。委貌冠,形制與皮弁相同,有些像翻倒的杯子,用帛絹製成。武冠,又名「鶡冠」。鶡,俗名野雞,性好鬥,至死不退。用做冠名,以表示英武,為各級武官朝會時所戴禮冠。皇帝侍從與宦官,也戴插著貂尾、飾有蟬紋金璫的武冠。法冠,又稱「懈豸冠」。懈豸是神羊,相傳能分辨曲直,性忠,故為執法者所戴。進賢冠,為儒士所戴。以冠上樑數分別等級貴賤。此外,還有通天冠、遠游冠、建華冠、樊噲冠等冠式。 秦漢男服秦漢時男子的常服為袍,這是一種源於先秦深衣的服裝,原僅作為士大夫所著禮服的內襯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見賓客時,必須外加上衣下裳。到了東漢,袍才開始作為官員朝會和禮見時穿著的禮服。它多為大袖,袖口有明顯收斂。袖身寬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緊小的部分叫祛。衣領和袖口都飾有花邊,領子以袒領為主。一般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裡面衣裳。此外,還有大襟斜領,衣襟開得較低,領袖用花邊裝飾,袍服下面常打一排密襇,有時還裁成彎月式樣。襌衣是一種單層的薄長袍,沒有襯里,用布帛或薄絲綢製作。這時期袍服的樣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曲裾就是戰國時的深衣,這種樣式不僅男子可穿,也是女裝中最常見的式樣。這種服裝通身緊窄,下長拖地,衣服的下擺多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有窄,袖口多加鑲邊。衣領通常為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面衣裳。有時露出的衣領多達三重以上,故又稱「三重衣」。 當時的顯貴多用紈(細絹)做褲,故有「紈褲」之稱。後來,這個詞便逐漸演變成了浪盪公子的代名詞。漢代也實行佩綬制度。達官顯宦佩掛組綬。組,是一種用絲帶編成的裝飾品,可以用來束腰。綬,是用來系玉佩或系印紐的絛帶,有紅、綠、紫、青、黑、黃等色。它是漢代官員權力的象徵,由朝廷發放。按照規定,官員外出,必須將官印裝在腰間的鞶囊之內,將印綬垂在鞶囊外面。人們就可以根據官員所佩綬的尺寸、顏色及織法來判定他們身分的高低了。 唐代 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飾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幘、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時穿的禮服,包括禮帽和禮服。禮帽兩邊懸著的黃綿對著雙耳,以示不聽無益之言。凡是郊祀、朝賀、宴會等,皇帝都戴通天冠,這種皇冠比以往的通天冠質地精良,有二十四梁,附蟬十二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飾物)。唐代群臣服飾:一品官服袞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時服爵弁,武將朝參時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文官朝參時戴進賢冠。進賢冠以梁數多少表示品級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及國官一梁。法冠,以鐵為柱,飾珠兩枚,成獬豸形,是御史大夫、中丞等司法官員戴的。襆頭,包頭軟巾,也叫四腳、折上巾,有四條帶,兩帶系於腦後下垂,兩帶反系頭上,今其曲折附頂。它始於北周。唐代把四腳改成兩腳。兩腳左右伸出,叫「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兩腳腦後交叉,叫「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用硬腳下垂。唐代中葉,二腳以鐵絲做骨架,稍翹。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圓領袍衫是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它用織有暗花的料子製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為襕衫。武則天時出現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飛禽,武官袍上綉走獸。這可以說是明代補服的發端。唐代文武百官都著靴。當時不僅有皮靴,還有麻靴。到南唐時,便有了比較講究的「銀緞靴」。

3、傳統服飾的隋唐五代的服飾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後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後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4、玄衣與皂衣的區別?

一、穿著場合不一樣。

玄衣:古代祭祀穿的一種赤黑色禮服,天子祭群祀時服之。玄衣在祭祀時才穿,最初是只有天子才可以穿。

皂衣:黑衣。秦漢時官員所著﹐後降為下級官吏的服裝。

二、玄衣製作講究。

古代的玄色禮服,又稱玄端,或稱元端,是先秦朝服的上衣。玄端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稱端。又因玄端服無章彩紋飾,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內涵,因此稱之為「玄端」。

三、皂衣也借指下吏。

古代對養馬奴隸的稱謂。春秋時列為「人有十等」的第五等。皂為馬廄而有員額者,因其衣皂色得名。後泛指從事賤役地位低下的人。

(4)朝服和士禮服擴展資料:

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是華夏禮服「衣裳制度(衣分兩截,上衣下裳)」的體現。明代根據古玄端制而制燕弁服、忠靖服。

穿著場合:

一)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

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廟,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是二尺二寸,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 [9] 

華夏乃禮儀之邦,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比別的民族更注重講長幼有序,男女有別。

華夏禮服語言(注意,是最高的禮服):男子上衣下裳,取意上法先王古制;女子衣連裳,寓意德貴專一。

男子朝玄端,夕深衣。因為早上的禮儀更鄭重。玄端其實是很規范的禮服,多做朝服和祭服用。

二)古代玄端為非隨時可穿的常服,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沖突主要為以下三點——

1)不分場合——玄端為禮服,不應隨意穿戴出席,以示莊重。例:逛街購物不宜穿戴。

2)男女之別——玄端為古時男性服飾,古時女性不被允許參加祭祀,無身著玄端的記錄。故玄端被默認男性用。

3)級別區分——《論語》雲「端章甫」,注雲:「端,玄端,諸侯朝服。」若上士以玄為裳,中士以黃為裳,下士以雜色為裳,天子、諸侯以朱為裳,則皆謂之玄端,不得名為朝服也(禮記正義·卷二十九)。隨意穿纁色帷裳不符古禮及古時等級制度。

5、宋代的朝服是什麼樣子的?如何從朝服來區分官級?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 朝服是朱衣朱裳,內著白色羅中單,外束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佩、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著朝服時必戴進賢冠(是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祭服是參照漢代以後制定的形制。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後賜發的范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從隋代開始,帝王統用明黃色制衣,官臣不得亂用。據文獻記載,由於朝廷內賜佩金銀魚袋的公服是以紫、緋色原料製做,故一般低級官吏不得亂用,而只可服用黑白兩種顏色。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者著錦袍,無官職者著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詩人陸游曾寫道「業農……惟布襦裙,取適寒暑之宜」。襦襖有夾棉之分。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之人服用。由於這種衣服體窄袖小,故稱之為筩袖的襦(即筒袖)。 「衫」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寬大的衫叫「涼衫」。色白的衫叫「白衫」。深紫料的衫叫「紫衫」。士大夫用衫有記載「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為「窄衫」。《清明上河圖》中,有頭戴帷帽乘驢之女子也披"涼衫"。由於涼衫大多以淡紫色為主,故宋考宗時曾規定以涼衫為吊喪之服。另外"毛衫"、"?衫"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

「襕衫」,《宋史·輿服志》記載「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圓子生、州縣生服之」。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襕的男人長衫。

「裳」是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以黃裳。燕居之時不束帶,待客之時以大帶束之。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鶴氅」有記載「又有大袖如中國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紵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著褲質地也十分講究,以紗、羅、絹、綢、綺、綾為多,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平民勞作時著褲質地比較粗劣。

6、朝服什麼場合穿?常服,公朝服呢

1,朝服,古時君臣朝會時所穿的禮服,舉行隆重典禮時亦穿著。
朝服雖然可代替祭服用於祭祀,但主要用途還在於朝會,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2,人在平時和一般禮儀場合穿著的服裝。
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3,沒有公朝服的說法
只有輔國公朝服,是朝服中的一種。

7、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代表什麼啊?

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代表品級的高低。

宋朝廷規定:公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官服圖案以等級分,一,二品的畫龍,三,四,五品是山水,以下是花鳥。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

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7)朝服和士禮服擴展資料:

官服發展到宋朝,顯得等級森嚴、講究繁縟。寬袖重現宋朝官服,以紅色為主。官服有祭服、朝服、公服、禮服、喪服等。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

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梁數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方心圓領。

以朝服為例,緋色羅袍裙、內襯白花羅中單,腰束大帶,輔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腳穿白綾襪黑皮履。六品以下官員沒有內襯,腰間不掛玉劍、玉佩和錦綬。各級官員用官服上的花紋區別官品。

8、古代朝服的顏色以及圖案

唐代文吏服飾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並且成為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編輯本段]其它男服服飾: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帝王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女服服飾: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隆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後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後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