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紗禮服 » 襦裙變禮服

襦裙變禮服

發布時間: 2022-11-07 03:33:22

1、交領襦裙是從什麼時期開始流行的?

交領襦裙是從漢代開始流行的,形式是上裝窄袖右衽,矩形交領;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絹帶。 因為漢代流行 深衣,穿這種服式的逐漸減少。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

在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理性之美的影響下,服裝一反唐朝的艷麗之色,形成淡雅恬靜之風。 此時的上襦多為大襟半臂,下裙時興「千褶」、「百疊」,腰間系以綢帶,裙色一般比上衣鮮艷,其中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

明代盛行 襖裙,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領中腰襦裙逐漸消逝。漢族男子穿裙子的歷史也很悠久. 雖然後來 直裾、圓領袍等出現,襦裙所著減少,但官方的最高規格男子禮服,仍然是衣裳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男式襦裙多為交領襦裙。其他襦裙有對襟襦裙等。

就算是以現在的眼光,看那時候的交領襦裙都不覺得落伍呢,還是特別好看的,給人一種移不開眼睛的感覺,有時候漢服的魅力不在於漢服本身,而是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

2、漢服的襦裙什麼場合穿

漢服的襦裙什麼場合穿

漢服的襦裙什麼場合穿,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具有獨特的美感,近些年來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漢服熱,我們可以的看到許多喜歡對傳統服飾感興趣的會穿著款式新穎的漢服走在大街上,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服的襦裙什麼場合穿。

漢服的襦裙什麼場合穿1

一、高腰襦裙(齊胸襦裙)

款式:窄袖齊胸襦裙

場合:常服

特點:兩片或圍合式、百褶、高腰、齊胸領、窄袖口。

款式:窄袖內半臂齊胸襦裙

場合:常服

特點:兩片、百褶、高腰、齊胸領、窄袖口、內半臂

搭配:高腰裙+窄袖襦衣+半臂

款式:窄袖外半臂齊胸襦裙

場合:常服

特點:兩片、百褶、高腰、齊胸領、窄袖口、外半臂

搭配:高腰裙+窄袖襦衣+半臂

款式:廣袖齊胸襦裙

場合:禮服

特點:兩片或圍合式、百褶、高腰、齊胸領、廣袖袖口

搭配:高腰裙+廣袖襦衣

款式:廣袖大袖衫齊胸襦裙

場合:禮服

特點:兩片或圍合式、百褶、高腰、齊胸領、廣袖袖口、大袖衫

搭配:高腰裙+廣袖襦衣+大袖衫

二、交領襦裙(齊腰襦裙)

款式:中袖交領襦裙

場合:常服

特點:圍合式、百褶、中腰、交領、中袖袖口

搭配:交領上襦+圍合式下裙+腰帶+披帛

款式:小袖交領襦裙

場合:常服

特點:圍合式、百褶、中腰、交領、小袖袖口

搭配:交領上襦+圍合式下裙+腰帶+披帛

款式:小袖交領襦裙 外加半臂

場合:常服

特點:圍合式、百褶、中腰、交領、小袖袖口 外加對領半臂

搭配:對領半臂+交領上襦+圍合式下裙+腰帶+披帛

三、對襟襦裙

款式:對襟襦裙

場合:常服

特點:圍合式、對襟

搭配:對襟上襦+圍合式下裙+披帛

款式:對襟襦裙外加半臂

場合:常服

特點:圍合式、對襟

搭配:對襟上襦+圍合式下裙+腰帶+披帛+半臂

款式:廣袖對襟襦裙

場合:常服

特點:圍合式、百褶、中腰、對襟、廣袖袖口

搭配:廣袖對襟上襦+圍合式下裙+腰帶+披帛

漢服的襦裙什麼場合穿2

漢服基本款式分類

【按時代分類】

要說漢服的分類,按照漢服所流行的時代來進行區分,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在漢朝和漢朝之前,漢服的主要類別還是交領襦啊和曲裾深衣之類的服飾。到了隋唐時期,漢服就逐漸變成了齊胸襦裙之類的服飾,並且大袖衫也有一定的普及。當然,圓領袍和坦領之類的服飾,也比較流行哦!

宋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褙子宋褲啦,而且比甲也是宋代的哦。而襖裙,則是明代特色。

【按適用場合分類】

以下的分類方式是按照我們現代的眼光來進行的分類哦!所以,大家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一些齊腰襦裙,齊胸襦裙,直裾,半臂,坦領襦裙,圓領袍,褙子,明制短襖之類的,都是常服;

一些曲裾,華麗的齊胸襦裙,華麗的明制襖裙,披風等,都是禮服。

【按用途分類】

這個分類就是看大家自己對漢服的用途的'見解了。一些中衣、中褲之類的,就是內衣。當然了,宋抹也是內衣哦!

而一些襦裙衣物,則相當於大家現在日常在家穿的衣服。

還有一些大袖衫,比甲、褙子、披風,長襖等,可以當做常服,也可以用於出行或拜會等正式場合。

至於披帛,宮絛,系帶,雲肩等,就是裝飾品之類的了。

斗篷其實算不上是漢服,所以在這里我們也就不提啦。(以上內容整理於@里也文化)

所以,現如今大家在穿著斗篷的時候,都不會把它當成含服務來對待哦!不過,披風倒是算真正的漢服。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弄混了哦!

漢服的襦裙什麼場合穿3

漢服女子穿著禮儀

漢服是什麼?是不是指漢朝的服裝?這是很多人接觸到漢服後最容易產生的錯誤認識。

就如同和服的「和」指大和民族

旗袍的「旗」指旗人,也就是滿族同胞

漢服的「漢」指的就是漢族

如同漢人不單指漢朝人,漢服也不單指漢朝服裝,而是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在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環境中,按照漢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審美理想,結合經濟條件和生產水平,自前而後自然形成的具有歷史傳承及鮮明民族特徵的服裝。

需要注意的是,唐裝的唐指的並不是唐朝,實際上,它仍舊脫胎於旗袍,只是設計師自己進行的再命名罷了,並不能作為漢族的傳統服裝。

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必須具備的.必要條件是「具有歷史傳承性」,不是隨便創造的一件衣服如「唐裝」,旗袍或者有點中國風元素的衣服都可以冠之以「民族傳統服裝」一詞,傳統傳統,即傳承的是一個民族的習慣,就表明必須是修飾民族一詞,限定民族傳承這一重要條件。

漢族,全世界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絢燦的民族。上溯炎黃二帝,族稱華夏,五千年文明由此展開,歷至漢朝,因其強盛一時,異族始稱中原華夏人為漢人,從此「漢」成為這個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名號。同時,這個民族的傳統服裝被廣泛稱為——「漢服」。

襦裙類

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面裁剪,多緣邊,綢帶系結;上襦變化主要在領型及門襟上,下裙長至鞋面。

齊胸襦裙

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

齊胸襦裙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襟齊胸襦裙,一種是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范圍更加廣一點。常見直袖和廣袖上襦,也可搭配大袖衫。裙分為一片式和兩片式,穿法不同。

對襟襦裙

對襟襦裙其上襦為直領,衣襟呈對稱狀,故稱對襟襦裙

交領襦裙

交領襦裙特點是上襦為交領。交領襦裙在宋代頗為常見。按風格分,可大致分為唐式交領襦裙,宋式交領襦裙、明式交領襦裙等。按穿著對象分,可分為男式交領襦裙、女式交領襦裙。

曲裾類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曲裾是漢服深衣的一種,秦漢時期常見服飾。

曲裾樣式繁多,按繞數可分單繞、雙繞、三繞;按長短可分長曲、短曲;袖子可以是垂胡袖、廣袖。襖裙這里說的「襖裙」是明代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語,襖是襖,裙是裙。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

漫長的演變,它們的具體意思和細節都會有差別,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襖」為有襯里或夾層的上衣,「衫」為單衣。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襖衫長度有長有短,有交領、豎領、方領、對襟等。此外,明代的女襖衫和男襖衫一樣,也有直袖和箭袖。

其他

直裾

直裾指漢服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

早期的直裾袍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到了東漢,直裾出現在宴會等正式場合。

裋褐

又稱「豎褐」、「裋打」。(這里的「短」不是長短的意思。「短」「豎」「 裋」三字同音,都讀作「shù」。)以勞作方便為目的,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百姓最常穿著的衣服款式之一。與常服和禮服相區別。

3、古代結婚的漢服是什麼顏色

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先秦渾厚、兩漢大氣、兩晉風流、六朝風采、唐風傾國、宋明流韻。每一時期的婚禮儀式和習俗既一脈相承,又各有韻味。而現代人復原傳統漢民族婚禮,則大致將其歸納為以先秦兩漢為代表的周制婚禮、以魏晉唐為代表的唐制婚禮和以宋明時期為代表的明制婚禮
周制婚禮秉承周代儀制,身著周制婚服(玄端),古典幽雅、莊重肅穆;唐制沿襲周禮,氣勢宏達;由於當時國家的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的增加,整體形式上也比較活潑。明制婚禮則承襲明代禮儀,身著明制婚服,女著鳳冠霞帔,華美多姿。
周制士婚服
那時候的昏服也不是現在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徵著天的、最神聖的色彩)。整個儀式寧靜安詳。但安靜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許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美的儀式,映照出一個久違的文明氣息——那是純正、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周禮婚制崇尚典雅端莊,有著濃郁的神聖感覺和象徵意義,故此,直到宋代的時候,品官以上的婚禮不論是輿服還是婚儀都嚴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間最高貴的色彩為之。
唐制婚禮服
唐制婚禮禮服——雍容大氣
士假絳公服親迎,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釵青質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則從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飾以以金銀琉璃等釵飾。大膽的色配沖撞,不愧是絢麗的大唐氣象,同時唐制士婚服也造就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隱喻女子「德貴專一」,而「青質連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制的禮服也開始盛行起來,開放絢麗的大唐氣象大大發展了襦裙這種美麗的服制。釵鈿禮衣就是一種襦裙式的禮服。層層疊疊的規整裝束使它彌補了襦裙活潑有餘嚴肅不足的特點,在同深衣禮服一樣端莊的同時還具備了更加綺麗的風姿。釵鈿禮衣故此成為流行於唐時的一種極有風韻的隆重禮服。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頒布的 「武德令」規定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士庶女婚也可著釵鈿禮衣。
明制婚禮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綠明制士婚服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註:是海中的馬,不是我們熟悉的海洋小動物海馬。),婦則著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同夫級別)、大紅褶裙。

4、齊胸襦裙是哪個朝代的?哪個朝代還有什麼裙?

齊胸襦裙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齊胸襦裙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的一種,漢晉以來裙子的裙腰束於腰上。
隋唐五代時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根據現在人們對它的考證,一般改稱之為齊胸襦裙,齊胸襦裙至今沒有服裝文物出土。
唐代流行齊胸襦裙和高腰襦裙,常會配上披帛,晚唐至五代出現訶子裙,是在上襦外加訶子(古代女性的內衣之一,流行於唐朝、宋朝、明朝。),外穿大袖罩衫或半臂,還有去了上襦只穿訶子配大袖罩衫的穿法,大袖裙襦也是當時女性禮服。
坦領,又稱U領,坦領襦裙漢服半臂中的一種,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出的一種短外衣。由於胡文化在當時的唐代各階層間的廣泛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為一種風尚。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唐代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
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4)襦裙變禮服擴展資料
宋朝對襟襦裙:宋朝漢族女服以襦裙為主,最常見的是對襟襦裙以及只穿內衣和裙再外加褙子,也有把對襟上襦穿成交領者。
元代後期襖裙:元代後期至明代漢族婦女的服裝以襖裙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但婦女勞動時也常會把上衣束在裙內或在衣外繫上圍裙[4]。襦裙從戰國延續至清代,歷經二千多年,一直保持基本形制。
清代易服:清初漢族女性依然穿著明代的服飾,最遲至雍正年間部分清代漢女服飾也受到滿族服飾影響,由交領變成廠字領式的大襟、琵琶襟等,大襟延續漢族傳統的「右衽」開襟形式。
有人因此認為清代漢女襖裙領型是因強制易服而來,並非正常的演變、銜接、傳承,認為這並非「漢服」;然而有學者指出清代襖裙維持漢族女性兩節穿衣的傳統,可視為明裝或明朝樣式的服飾。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齊胸襦裙

5、漢服能作為禮服來穿嗎?

可以的,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穿漢服,而且現在的漢服已經有一些日常化,是可以在平日里穿的

6、中國漢服的歷史演變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據《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

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從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由於清廷「十從十不從」政策,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徵不變,以「交領右衽」、「褒衣寬袖」、「系帶隱扣」等獨特服飾結構而聞名,帶著濃郁的民族文化風格。大家都知道漢服衣冠華美,但是否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呢?下面記錄的是從秦漢時期到明末時期漢服的演變圖。

上古時期

中國傳統古籍的觀點一般認為,華夏衣裳為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所制或黃帝時期所制。例如,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之妻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衣裳。

考古發現則證實,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都發現骨針、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會紡布制衣。到了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大量發現紡輪,還在陶器上發現大量布紋的印痕。同時期遺址中還發現了薴麻、蠶繭,說明此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用薴麻織成的麻布和飼蠶得到的絲紡來做衣服,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只是此時期的服裝實物,在考古發掘中至今尚未發現。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服裝繼承了上古時期的特徵,並且已有充分的實物可證實漢服的基本特徵已在此時確定:交領、右衽、系帶為最基本的典型特徵,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樣。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種字形中,很常見的一種字形的「衣」字即為交領右衽上衣的形象。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著此種特點的服裝,該玉人是中國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飾造型。與交領、右衽、系帶的上衣相配的下裝是「裳」。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

秦漢時期

秦漢服裝基本沿襲戰國時期,仍然以深衣為主,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男女均可穿著。

秦漢時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其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由於漢代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婦女有所減少,但並沒有消失,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

秦漢·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漢朝時期,中國的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榮、強大,漢族由此而得名。此時期的服飾禮儀制度也極大完備,並由此出現了一個成語「漢官威儀」來稱頌漢朝的服飾制度。「漢服」的名稱也間接由此而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遺俗漢朝,但由於當時的風氣漢服的風格變得瀟灑飄逸。魏晉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款式參見《北齊校書圖》。

或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絝、褲互稱。由於南方濕熱氣候,高齒木屐開始流行。袿衣(雜裾)是魏晉女服中的禮服。魏晉時期衣冠承於東漢,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袿衣即是衣兩側有尖角的款式,魏晉時,人們將尖角家常,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魏晉·公元220年至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漢服開始高端創新發展,但不脫離漢服基本特徵。隋唐婦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統一。女性當中十分流行齊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貴婦當中,也穿鈿釵禮衣。漢服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顏色大膽。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前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無太大變化。

7、漢服的主要禮服有哪5種

漢服禮服主要有以下5種:

1、三重衣禮服 : 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襖裙 : 琵琶袖+馬面裙袒領錦半臂裙。

3、結婚禮服(漢服婚禮) : 主要特色紅色(漢制:紅黑搭配,唐制:紅男綠女,明制:紅色)。

4、祭祀禮服(玄端)。

5、喪服(純黑或純白色)。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7)襦裙變禮服擴展資料: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8、中國漢服的歷史演變

不同朝代的漢服也都不盡相同,各個朝代往往對各個等級允許的顏色、式樣有細致明確的規定,朝代特徵較明顯。現代漢服不再體現等級制度,可粗略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禮服是正規禮儀場合所穿、有嚴格形制規定;吉服是節日或喜慶場合所穿,形制規定不嚴格,一般較為華麗;常服則是平常穿著較為正式的服裝;便服則是在家居、從事體力勞動或運動時所穿的服裝。

據古代學者的描述,「漢服」在晉朝時間已經深受異族影響,「全用胡服」,並且遂相承襲:「中國(中原)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屬。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中原)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上古

根據中國古籍,華夏衣裳為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所制。例如,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之妻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衣裳。

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王逸《機賦說》認為,上古人們拿獸皮當衣服,伏羲、炎帝以來,已經出現了真正的衣裳,到黃帝時期,則出現了袞冕等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

考古發現則證實,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都發現骨針、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會紡布制衣。到了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大量發現紡輪,還在陶器上發現大量布紋的印痕。

同時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薴麻、蠶繭。說明此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用薴麻織成的麻布和飼蠶得到的絲紡來做衣服,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只是,此時期的服裝實物,在考古發掘中至今尚未發現。且上古三皇五帝時期屬傳說時代,史書記載未必符合現實,未能確定漢族先民是否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

夏商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服裝繼承了上古時期的特徵,並且已有充分的實物可證實漢服的基本特徵已在此時確定:交領、右衽、系帶為最基本的典型特徵,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樣。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除交領外,西周至戰國時期還流行矩領。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這時的衣服一般在以腰帶固定,腰帶以帶鉤系結,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

這一時期出現了深衣與袍服,袍服大致分為曲裾袍、襜褕兩種。還出現了襦裙。

秦漢時期

秦漢服裝基本沿襲戰國時期,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為繞襟袍(曲裾袍)、襜褕直裾兩種,都是男女均可穿著。武士則著短衣小袖大絝。

秦漢時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穿上後下?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現代稱「三重衣」。

由於袍服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婦女有所減少,但並沒有消失,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漢代初期,襦裙只作平民日常所穿,貴族一般不會單穿,而要在外加上直裾袍或曲裾袍,漢獻帝時女子好為高腰襦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基本承襲秦漢的遺俗。男子的服裝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晉末,婦人流行內衣裲襠套在交領襦裙之上。

南北朝時出現衣在裙外、在衣上束上腰帶的襦裙,下裙多為間色裙,並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男子常服,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前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唐代流行齊胸襦裙和高腰襦裙,常會配上披帛,晚唐至五代出現訶子裙,是在上襦外加訶子,外穿大袖罩衫或半臂,還有去了上襦只穿訶子配大袖罩衫的穿法,大袖裙襦也是當時女性禮服。

隋唐婦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流行齊胸襦裙。除齊胸襦裙外,這時期的仍有高腰和中腰襦裙,上襦低胸。此外還有「半臂」,又稱「半袖」, 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披帛,又稱「披子」,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穿內衣(如半臂),而不能單獨使用。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沿襲了唐朝服飾。

宋朝

宋朝漢族男子野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

宋朝漢族女服以襦裙為主,最常見的是對襟襦裙以及只穿內衣和裙再外加褙子,也有把對襟上襦穿成交領者。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出現褙子。

元朝

元朝時期漢人的服飾也受到了他族服飾文化的影響,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繼承於元代的腰線襖。元代後期至明代漢族婦女的服裝以襖裙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明確區分「國服」和「胡服」。

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以襖裙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鮮樣式,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

明代開始於顯眼處使用紐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扣子。

9、漢服的形制

漢服在近幾年來開始慢慢的流行於日常的生活穿搭裡面,很多人的一些人對於古代的服飾是非常之喜愛的,那麼對於不是很了解漢服的人可能不太知道漢服的形制是什麼。
漢服的形制1.「深衣」制
「深衣」制,上下相連,「被體深邃」,才被成為「深衣」。深衣制將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一個上下連裳的整體。直裾、曲裾、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都屬於深衣制漢服。這種漢服男女均可穿,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是一款非常實用的服飾。在古代,它是君主、百官以及士人的常服。直裾深衣,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曲裾深衣,其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2.「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就是上下分離的片裝式服飾。不管是襦裙還是襖裙,齊腰還是齊胸,交領或是對襟,只要分體式都是「上衣下裳」制。古話有說「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互交錯。在古代,這種「上衣下裳」制的冕服和玄端,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
3.「襦裙」制
「襦裙」制,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是上下分裁服制最大的反映。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都是上衣下裳的「襦裙」制。襦裙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一直到明末清朝前都屬於常服,一般是婦人的服飾,深受女性的青睞。
漢服形制是什麼意思形制本來就存在,在古代你可以看作一個封建王朝的服飾體系。這是禮制的一部分,相當重要。
那麼在現代呢,沒有階級制度了,服飾沒有階級制度那麼自然而然就變成了一種所有人都可穿的服飾體系,包含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不同剪裁方式不同風格但是能代表當時漢民族主題穿著服飾的系統。這個系統你一琢磨你就知道有多麼龐大繁雜。所以當前就相當於整個地圖拼起了些許。這些不是漏洞,只是還沒有被補上。
形制是這樣,我們再來看看有些人為什麼會有微博那些人制訂了形制的錯覺!微博上不是所有科普號都是包容的。他們也會陷入極端,陷入某些細枝末節的爭辯。而在大地圖沒拼好之前,他們卻已經開始嚴格指定名稱了。比如唐朝的襦和衫之爭。很多形制黨對魏晉的了解就是晉襦。魏晉南北朝怎麼可能只有一種樣式呢。晉襦是變化的。這個時候過分的絕對那是過於樣板化了。
漢服常見服裝類型1.曲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2.直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於此款。
3.襦裙: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4.褙子: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縫處基本鑲花邊,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5.玄端:中國式燕尾服,傳統大禮服。
6.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同時,高腰襦裙的款式,對韓國朝鮮服飾也有深遠的影響。
7.圓領袍衫:自唐起,基本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韓國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
8.朱子深衣: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漢服的形制分為三種,分別是深衣制、上衣下裳制、襦裙制,深衣制將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一個上下連裳的整體。「上衣下裳」制,就是上下分離的片裝式服飾。襦裙」制,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是上下分裁服制最大的反映。

10、齊胸襦裙披帛怎麼穿

齊胸襦裙披帛怎麼穿

齊胸襦裙披帛怎麼穿,近些年來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漢服熱,許多喜歡傳統服飾的人會穿著款式新穎的漢服拍照逛街,其中齊胸襦裙是最百搭的,只是很容易松垮,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齊胸襦裙披帛怎麼穿。

齊胸襦裙披帛怎麼穿1

披帛分為兩種,一種布幅較寬,長度較短,名為披子,使用時披在肩上,多為室外用;另一種布幅較短,但長度有所增長,名為披帛,使用時多將其纏繞在雙臂,多為室內用。

披帛可以搭在身上,也可以系在身上。

搭法:

一側搭在在肩上,一側搭在在手臂上;

也可以搭在兩個胳膊上;

一側塞進齊胸襦裙的系帶里,另一側隨意搭在胳膊上

系法:

左右各系在胳膊上(可固定位置,不易脫落和飄飛);

固定方法也有多種,最簡單的一種方法是吸鐵石,既不傷衣物,也好拆卸

也可以用別針,可拆卸,但是容易扯出洞口

還可以用針線直接縫在衣服上,但是固定位置不好拆卸,需要換位時反復麻煩

齊胸襦裙披帛怎麼穿2

唐制齊胸襦裙漢服是穿抹胸還是吊帶:建議穿吊帶,方便舒適不易掉,沒有特別的規定;

穿襯褲還是襯裙:都是可以的,建議穿襯褲吧,沒有特別的規定;

齊胸襦裙往下掉:主要看系帶的系法,細節步驟視頻中有講述;

胸小穿齊胸襦裙會掉嗎:正常情況不會掉,兩片式齊胸襦裙會更牢固一些,一片式齊胸襦裙可稍微系緊一點,系法很重要;

唐制齊胸襦裙漢服分為幾個部分:正常分為破裙、半臂、對襟、披帛

齊胸襦裙(一片式)穿法步驟:襯褲、吊帶 - 對襟+半臂 - 破裙;衣服來源:裳宮語漢服

1、襯褲、吊帶上身,這步沒有細節步驟,隨意穿著就好;

2、對襟上身,系帶打結,打結形狀隨意。半臂上身,系帶打結,打結形狀隨意。這里半臂是否穿著可根據自身或天氣隨意穿搭;

3、破裙上身,將右側邊角處扯至腋下按住,左側裹身體一周,並拉伸至左側腋下;

4、系帶交叉繞身體繞2周,拉到胸口下十字翻滾交叉後往左右拉開5厘米至8厘米,兩側由下往上插入並拉出,繞3周後從孔內再拉出;

齊胸襦裙披帛怎麼穿3

穿襦裙一定搭配打底

很多小仙女在夏天或者是春天時都非常喜歡身穿襦裙出門,但是因為天氣溫度比較溫和或者是比較炎熱,很多小仙女在身穿漢服的時候都會選擇單單穿著一件襦裙就出門了,但正是因為這樣卻造成了很多非常尷尬的場景。

穿襦裙一定要搭配打底褲!當然這一點並不是針對於所有的襦裙設計地,當我們選擇了裙擺比較小的襦裙之時,也就時比較「薄」地襦裙之時,我們一定要在襦裙之下搭配一條打底褲,這樣做的目的時避免我們遇見當從外面風大或者是一些特殊情況,襦裙貼在我們腿上地時候所出現的尷尬場景,有一條打底褲會減少很多的尷尬局面!

齊胸襦裙一定要搭配特殊內衣或小背心!對於齊胸襦裙來講最尷尬地場景莫過於上襦了,在夏天齊胸襦裙地上襦一般都是比較單薄地,甚至很多地都是雪紡布料,故而我們在選擇內衣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淺顏色的內衣,並且搭配一對隱形的肩帶,這樣可以避免出現肩帶外露地尷尬場景。

披帛一定要固定在漢服之上

很多小仙女如今都非常喜歡在搭配漢服之上選擇一條披帛,披帛作為最能夠彰顯古詩古韻的漢服搭配受到了越來越多地小仙女地熱愛,但是每每當我們身披披帛的時候總會遇見一些比較尷尬的場景,比如說一不留神鬆手的時候,披帛就會隨之而去了,遇見這樣的場景,小仙女們必定十分尷尬。

試想一下,披帛從我們身上隨風而去飄揚四方,我們要麼狼狽地追出去,要麼尷尬地站在原地目視它飄向遠方,但無論是哪一種反應都是非常尷尬地,故而我們在身披披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將披帛固定在我們地漢服之上。

可以選擇將披帛單一邊搭在我們地肩上,然後隨之固定在我們地漢服之上,或者是我們也可以選擇將我們的披帛固定在齊胸襦裙地胸帶之上,無論是哪一種方法,就算是我們偶爾鬆手的時候也不會出現披帛飄向遠方的場景!

曲裾一定不要搭配高底綉花鞋

對於曲裾來講,一般地小仙女是不敢去嘗試地,因為曲裾對於人們的氣質和身材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但是當我們選擇曲裾之後,詩塵在這里提醒大家一定不要選擇高底的綉花鞋,隨著綉花鞋逐漸走入我們的視線當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綉花鞋,並且將它搭配到我們的漢服當中。

但是因為很多小仙女的個子原因,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一雙高底的綉花鞋來彌補身高的劣勢,但是當我們選擇曲裾之時,一定不要選擇高底的綉花鞋,一來是因為曲裾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我們走路的速度,並且也正是因為曲裾的形制問題,若是我們選擇高底的綉花鞋的話,會造成我們重心不穩,很容易會摔倒!

齊胸襦裙披帛怎麼穿4

一、何為齊胸襦裙

齊胸襦裙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一種,漢晉以來裙子的裙腰束於腰上。

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裝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的一種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

高腰襦裙只是俗稱,根據現在人們對它的考證,一般改稱之為齊胸襦裙。我們常說拜倒在石榴裙下,這石榴裙指的就是齊胸襦裙。

齊胸襦裙興於隋唐,隋唐制式基本一樣,就是系帶不太一樣,隋結是胸口打結,唐結是兩邊各一條飄帶,而且齊胸在中唐時有了廣袖。

齊胸襦裙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襟齊胸襦裙;一種是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范圍更加廣一點。

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二、齊胸襦裙發展歷史

齊胸襦裙屬於源自鮮卑族發明經過南北朝民族融合傳統服飾的一種,其是對魏晉南北朝至南唐五代十國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

齊胸襦裙最早見於南北朝,經歷了隋、唐、五代直到宋朝理學興起才被歷史淘汰,大約有1000年的歷史。唐代之前出土的陶俑,或繪畫,多見有背帶的款式。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齊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現在保留的不少古畫、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蹤跡,發展到唐代開元年間變為用系帶在腋下固定。

唐代的.襦裙裝在大唐盛世的影響下充分發展,加半臂,佩披帛,於是齊胸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

襦裙是我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終於明末清初的「剃發易服」,是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

三、齊胸襦裙的特徵

盛唐風尚開放在服飾上的表現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還出現了袒胸露背的形象,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的女性開放自由也是相對的,低領、薄紗、袒胸露背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可以,比如養在內宅的貴族婦女,或者以身體取悅於統治階級的歌女們。

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武則天之後,唐朝社會對女性拋頭露面的情況愈加心懷芥蒂,嚴格束縛。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對女性訂立的規章制約,很多教條書籍就出於唐代。

在很多漢服書籍中,都漠視齊腰襦裙的存在,把齊胸襦裙統統歸到高腰襦裙中去。其實,高腰襦裙是指腰線在胸部下面的襦裙。腰線在胸部上面的話,就要算是齊胸襦裙了。

實際上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也存在著一些區別。高腰襦裙的束帶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齊胸襦裙束帶位置則是在胸以上。相同點就是不論高腰還是齊胸均可對襟或交領。

總之,受傳統保守的思想影響,齊胸襦裙這種漢服樣式一直沒有被正名。現今社會,「齊屁短裙」都能被大眾接受,齊胸襦裙又有什麼傷大雅呢?各位看官,你說呢?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