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婚禮坐福照片

婚禮坐福照片

發布時間: 2023-06-18 00:54:37

1、我是東北的,東北這里結婚的時候有坐福被這一環結,請問一下坐福被每個角一般放多少錢,在縣城地區和農村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藏起來的紅包,如果是紅包,我結婚的時候放的是20元,(我是吉專林地區的),如果不是給屬迎親人的紅包,我們這里的習俗是在被子下面放硬幣,我在銀行換了100元的硬幣,55個一元的,剩下的是5角和1角的。。。。
習俗一個地方一個樣,希望能給你做個參考!

2、帝後結婚時的裝束

清:

登極大典

宮中最重要的典禮,莫過於登極大典,登極大典標志著舊統治者的結束和新統治者接管權力的開始。

清朝入關後,曾舉行過十次大典,這十次大典中,有兩次是特殊情況,一次是順治元年,愛新覺羅·福臨的登極,一次四嘉慶帝的登極。前者是因為前一年其父皇太極去世,福臨曾在沈陽宮中即皇帝位,入關定鼎燕京又舉行了一次即位典禮,儀式比較簡略。後者是因為其父乾隆親自傳位,名為授受大典,儀式隆重而又充滿歡慶氣氛。其餘八次,都是在上一代皇帝新死,嗣皇帝於喪期即位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帝在太和殿登極,情況大體是這樣的: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於圓明園內,當日將靈柩運回紫禁城,安放乾清宮內。嗣皇帝弘歷守靈。九月初三日,登極大典的准備工作就緒後,禮部尚書奏請即位。乾清宮正門要垂簾,表示喪事暫停。弘歷到保和殿降輿,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級官員行禮。禮畢,官員各就位,禮部尚書再奏請即皇帝位。翊衛人等隨弘歷御太和殿。弘歷升寶座即皇帝位,這時按一般典禮規定,由中和韶樂樂隊演奏,但由於處在喪期,規定音樂設而不作,只午門上鳴鍾鼓。

乾隆帝即位後,階下三鳴鞭,在鳴贊官的口令下,群臣行三跪九叩禮。典禮中,百官行禮應奏丹陛大樂,此時設而不作,群臣慶賀的表文也進而不宣。

最後要頒布詔書,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儀式庄嚴而隆重。首先,大學士再將詔書捧出,交禮部尚書捧詔書至階下,交禮部司官放在雲盤(裝飾有雲紋的木托盤)內,由鑾儀衛的人擎執黃蓋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門,再鳴鞭,乾隆帝還宮。文武百官分別由太和門兩旁的昭德門、貞度門隨詔書出午門,將詔書放在龍亭內,抬至天安門城樓上頒布。乾隆帝返端凝殿,再換上孝服。大學士等將「皇帝之寶」交回,貯於大內。

這是一次典型的登極大典,其餘七次均大同小異。

朝廷大典,初登極、授受大典外,還有親政,晚清的垂簾聽政,上皇帝的尊號、徽號,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尊號、徽號等。

祭祀大典

祭祀,包括祭天、祭神、祭祖,是宮廷中重要的禮儀活動,其中包括:大祀、中祀、群祀的朝廷傳統祭祀;滿民族特有的祭祀堂子和坤寧宮祭神;與漢族相似的祭祀祖活動,如祭太廟、祭奉先殿和祭陵等。

由朝廷禮部主持的大祀、中祀、群祀近八十種,屬內務府主持的皇室祭祀有十來種,皇帝既是國家 的元首,又是皇室的主宰,無論哪一方面的祭祀,凡屬重要的,皇帝均須親自參加,祭祖活動必然更要躬親,以展孝思。

祭祀雖為清宮的重要典制。卻沒有實質的內容,全靠繁文縟節來支撐。按照規定,不同的祭祀要供奉不同的神位,用不同的祭器、玉帛、牲牢。大祀、中祀前,皇帝要齋戒,齋戒期內,朝廷各衙署要掛齋戒木牌;宮中乾清門也要掛齋戒牌和安放齋戒銅人;皇帝要遵行「六禁止」;執事人等不準茹葷、飲酒以及吐痰,犯者要受處分。

祭天定在每年的冬至日,意為「迎長日之至」,祭天前三日,皇帝先在宮中齋戒,經過一系列繁雜的准備後,與祭天前一日乘玉輦到天壇齋宮齋戒一日。到祭日,皇帝詣圜丘壇,在獻樂舞中迎神、獻玉帛、進俎、讀祝文、三次獻爵、受福胙、送神等繁縟的祭禮。皇帝並要摔群臣行三跪九叩禮多次,祭天儀式才告結束。

清代近八十種祭祀中,具有滿族特色的,是堂子致祭和坤寧宮祭神。

堂子祭是滿民族在關外對祭天場所的稱呼,最初,庶民百姓家都設有堂子,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下令民間禁設,堂子成為清王朝的專有的祭天之地。清入關後,在長安左門外建立堂子,它的建制與歷代傳統廟堂有明顯不同,最主要的是拜天的圜殿為北向,院內還設有皇帝、皇子以及八旗親王、貝勒、貝子、公的73個神桿石座,祭前插上稱為神桿的松木桿。祭祀時,皇帝、皇子等各就各人桿下行禮,為保持堂子祭的國俗特點,康熙年間詔罷漢官與祭。

坤寧宮祭神是堂子致祭的補充,皇太極以堂子祀典為最尊,遇不祭堂子時,將所祭諸神供奉祭祀於寢宮坤寧宮,清初按清寧宮舊制,將坤寧宮改建為內有三面連炕和兩口鍋灶、外有神桿的祭神之地。

坤寧宮所祭之神教派不一,如每天朝祭釋迦牟尼、觀音菩薩、關帝聖君;夕祭祀穆哩罕神、畫像神、蒙古神等。重要的祭神活動,帝後都會到場,每天的朝、夕祭則不參加。朝、夕祭要在坤寧宮神前殺兩頭生豬,並在坤寧宮內煮熟。祭祀時由司祝官(俗稱薩滿)擊鼓唱歌,並有三弦、琵琶、拍板伴奏,祀典結束後,祭神的肉按規定分給散秩大臣、侍衛等食用。這些肉中是不撒鹽的,所以對吃肉的大臣來說是苦不堪言,他們通常偷偷在袖子中藏些鹽趁別人不注意時撒在肉上。

太廟是清帝祭祖的主要場所,皇太極在盛京時已建立太廟。四季之初要進廟祭祖。先帝誕辰、忌日及清明、歲暮等,也都要去行祭禮。每月還要向祖宗薦新。順治帝入關後,沿用明制,以前明的太廟為太廟。

清帝死後,和歷代帝王一樣,都有規模巨大可陵寢,以便後嗣四時致祭。所以陵寢也成為祭祖的另一重要場所。清帝王陵寢主要分布在三個地方,即今東北遼寧的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河北遵化的東陵和易縣的西陵。

巨典煌煌慶大婚

皇帝的婚禮叫「大婚」,登基前已經成年娶妻的皇帝,當上皇帝後,只舉行冊立皇後大典,不補辦婚禮。大婚的同時,用金冊、金寶(證書和印鑒),冊立皇後;冊立皇後的同時,選一至四名妃子。明清皇帝大婚儀式基本相同。

《禮記?昏義》、《唐律》和《明律》,規定「婚」的程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

納采,即送禮、議婚,請媒人去探探口風、虛實。明清時期,見面禮互相攀比,極其豐盛。

問名,就是舉行一個儀式,詢問對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看看「命相」是否合適。

納吉,說白了,就是算一卦,即古人為結親的事兒占卜吉凶;如果是「吉兆」,生辰八字兒又合適,就請媒人攜帶禮品去訂婚

納征,就是送訂婚禮品。古人雲:「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見。」因此,納征又叫作「納幣」。幣,是古人用作訂婚禮物的玉或帛類絲織品。

告期,就是把結婚的日期,通知對方。

親迎,那是對平民百姓的要求。皇上不親臨,而是選派「兒女雙全」的代表去。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十六歲的載淳大婚。據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記述,當天凌晨三點多鍾,載淳「御保和殿」,取「桂子桐孫」的吉利,任命禮部尚書吳桂、右侍郎徐桐,為正、副迎親使者。七點多鍾,「上御太和殿,受百官朝賀。」「全和人兒」敦親王和恭親王的福晉,奉旨率領八名命婦,攜帶禮品,跟隨迎親使者,在儀仗隊簇擁下,「騎馬出大清門」,去皇後家迎娶。侍郎崇厚的福晉,為新娘子「開臉」,用絲線絞去臉上的汗毛;敦、恭二親王福晉,為新娘子定妝,伺奉她上轎。迎親隊伍入大清門,到交泰殿止。

按照滿族風俗,洞房南炕上設帷幔,新娘子拜過天地後,在炕上盤著腿「坐帳一日」,叫作「坐福」。結婚前,新娘子得練「坐功」;上轎前一天,少喝水,少進食。晚上,南炕上擺炕桌,放酒壺、酒杯。新郎新娘繞桌三圈兒,再喝交杯酒;外面有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起鬨架秧子,往屋裡撒黑豆,「鬧洞房」。

清宮的婚禮,保留了某些滿族風俗。坤寧宮東暖閣,四壁塗紅,喜燭高燒。閣北,有喜床、寶座;南窗下有一鋪火炕,炕上置桌,放酒具。新婚夫婦拜天地、壽星、灶王爺,在南炕上喝交杯酒。禮親王福晉「下廚」,煮湯圓、子孫餃子(一碗小餃子中,還有一個包著幾個小餃子的大餃子)。敦、恭二親王的福晉,把煮熟的湯圓、子孫餃子,端到新婚夫婦面前。

《清宮詞》有詩描述同治皇帝載淳大婚盛況:「巨典煌煌慶大婚,金吾不禁放諸門;忽傳紙價高麗貴,一色花衣唱謝恩。」據稱,當時,迎親的隊伍由午門一直排到皇後家門口,宮燈數百對兒,「對馬」數百匹,內監前行;皇後乘黃緞子盤金綉鳳大禮輿,十六個人抬著。京城百姓,只要是穿新鮮花衣服的,都可以進入午門觀禮,警衛不予阻攔。清同治皇帝載淳結婚,決算下來,總共花了兩千多萬兩白銀;其中,皇宮中用於「結綵」的綢緞,達八十萬疋,價值十萬兩白銀。按乾隆年間的行情,一兩白銀可兌換八九百文大錢兒;七至十兩銀子可買一畝耕地,二十七八文至三十四五文錢能買一升米。由此可見歷代皇帝大婚的奢華了。

等級森嚴、禮節繁縟的用膳禮儀

在森嚴的禮儀制度下,飲宴進餐過程十分嚴格有序。就位進茶,音樂起奏,展揭宴幕,舉爵進酒,進饌賞賜等,都是在固定的程式中進行的。分明的封建禮儀程序,顯得十分繁瑣。

根據文獻記載,宮中大宴所用宴桌,式樣,桌面擺設,點心,果盒,群膳、冷膳、熱膳等數量,所用餐具形狀名稱,均有嚴格規制和區別。皇帝用金龍大宴桌,皇帝座位兩邊,分擺頭桌,二桌,三桌等,左尊右卑,皇後,妃嬪或王子,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皇帝入座,出座,進湯膳,進酒膳,均有音樂伴奏;儀式十分隆重,庄嚴肅穆;禮節相當繁瑣,處處體現君尊臣卑的「帝道」、「君道」與「官道」。

在座次的安排上,皇帝的寶座和宴桌高踞於筵宴大殿迤北正中,親王、阿哥、妃嬪、貴人、蒙古王公、額駙台吉等人,則依品級分列於筵宴大殿之東西兩邊。乾隆朝時,大殿東邊的是裕新王、眾阿哥和蒙古將軍拉旺多爾濟,西邊的是庄親王和眾阿哥;舒妃、婉嬪、金貴人位於東宴桌,客妃、誠嬪、林貴人座於西宴桌。

宴桌上的餐具和餚饌也因人而異,滿洲貴族入關前就與蒙古貴族有著婚緣關系,皇太極的五個後妃皆是蒙古人氏,而且同一個姓,均為蒙古貴門之閨。因而在清代宮廷宴上,蒙古王公皆蒙一等飯菜之優遇,額駙台吉等則受次等飯菜之待。一等飯菜由御膳房製作,每桌有羊西爾占(肉糜)一碗,燒羊肉一碗,鵝一碗,奶子飯一碗,盤肉三盤,蒸食一盤,爐食一盤,螺螄盒小菜二碟,羊肉絲湯一碗。次等飯菜由外膳房製作,菜點花樣比一等飯菜略少,品種上的變化是:鵝一碗換成了奶子飯一碗,奶子飯則換成了狍子肉。
人們常說:「旗人禮多」,這一點在清宮宴中也可看出,赴宴眾人向皇帝跪叩謝恩,是清宮宴禮節繁縟的突出一例。一待皇帝入座,漫無休止的跪叩即行開始。諸如皇帝賜茶,眾人要跪叩;司儀授茶,眾人要一叩;將茶飲畢,眾人要跪叩;大臣至御前祝酒,要三跪九叩;其它如斟酒,回位,飲畢,樂舞起上等等,皆要跪叩。宴會完畢,眾人要跪叩謝恩以待皇帝還宮。整個宴會,眾人要跪三十三次,叩九十九回,可謂抻筋練腰勞脖頸!

唐:

男子袍衫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傳統服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唐朝時期男子普通穿著的是圓領袍衫,圓領袍衫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衣襟處都有拼接邊緣。文官的袍衫衣長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長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袍衫穿著很廣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禮儀宴會均可穿著。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對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選擇和製作工藝也十分講究。唐朝流行的長裙腰節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並在腋下綢帶系扎,類似於現代西方女子結婚禮服

3、結婚當天坐福墊應該放到哪裡呢?

一個就夠了,這個東西是新郎家買的,是新娘到新郎家坐床時坐在屁股下面的,我上月剛結婚,就是這么辦的

4、陝西渭南結婚風俗

男方叫迎親、迎娶,俗稱「娶媳婦」(澄城縣稱「色媳婦」,富平縣稱「撩媳婦」,華陰市稱「過緣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稱「發落娃」或「打發娃」。

結婚前由男方擇吉日良辰,邀當地有名望人士,將新媳婦上、下轎時辰和沿途忌諱、禮儀程序等書於紅箋,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應允後,雙方各自備辦婚用。婚前數日,親友給待出嫁女子送首飾、衣物,稱為「添箱」;給男家送首飾、衣物,稱為「行禮」。

男家將所備辦婚用之首飾、彩禮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謂之「送禮」,有的婚前三天送,稱為「下三天帖」。在華陰市,舅家、姨家等近親還宴請新女婿,稱為「洗花道」。在大荔縣,新女婿結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細長面條),外婆家給外甥贈「腔花」一對,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墳祭祖,男方給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結婚日清晨,女方聘請女中尊長為新娘開臉(用瓷碗片除去額頭和頸部汗毛)、上頭(盤發);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後,按所擇吉日,請儐相騎馬引花轎偕媒人、鼓樂至女家迎親。轎內坐十二三歲小孩一個,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稱之為「垂轎的」或「壓轎的」。

有的還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帶有的還給轎內放雞、書或寶劍,以圖祛邪吉利,並用紅紙書「一路福星」貼於轎簾。轎至女家,女方飯食招待後,新娘頭頂紅蓋頭,著鳳冠霞帔,穿綉花紅鞋,拜祖、拜雙親,由姑嫂攙扶上轎,按所擇方向盤腿而坐。兄弟數人扶轎,吹鼓手奏樂於前,女家親友送嫁妝者尾隨,謂之「送女」。

迎親花轎須按來時路線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還有索要「買路錢」之習俗。入村,韓城一帶講究遇井、碾子皆用紅布遮蓋。轎至男家門口,新郎披紅插花,著禮帽長袍,大荔等地還胸掛銅鏡,由儐相陪同,走向花轎施禮。在鞭炮、鼓樂聲中,儐相向花轎撒「銅錢」,新郎揭開轎簾,新娘由女喜儐扶拽下轎,韓城一帶由公婆搶抱,孕婦、寡婦及屬相相剋者迴避。

這時,有的縣(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燒紅鏵尖,用食醋澆注,冒白煙後,圍花轎轉三圈,俗稱「打醋胎」;有的先以四個蒸饃在花轎四角輪番投擲,再舉乾草火把繞轎三周。隨之,由一能說會道的熱鬧男子充任「相風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麩、穀草桿、核桃、棗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等,同新郎、男女儐相引導新娘腳踏紅毯直入洞房。

進門時,新郎給新娘頭上插筷子,意為「快生貴子」;用擀麵杖挑去新娘蓋頭,拉手上炕,繞炕角轉一圈,俗稱「踏四角」;新娘按所擇方向,盤坐於備好的酒麴(或醋曲)上,謂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腳,嬉擊三拳,以示「出嫁從夫」。出洞房時,年輕人爭給新郎臉上抹黑,謂之「賀喜」。

午時,賓客入席後,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禮,稱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後夫妻互拜。席間,好熱鬧者給新郎母親抹黑臉,叫「搭喜」。宴席間,有的地方還有新郎新娘抓餃子、餛飩,抓住餃子示生男,抓住餛飩示生女。宴畢,送走女方賓客,新娘給本家及親友長者倒茶,長者贈送禮物,俗稱「認親」。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飲交杯酒,稱之「合巹」。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來「鬧房」,多以猜謎、磕頭、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鬧,俗稱「耍媳婦」。習慣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燈,三日無大小之俗。

(4)婚禮坐福照片擴展資料:

古代的訂婚習俗:

訂婚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系的第一道程序。舊時,男孩長到十二三歲,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稱「提親」。媒人向雙方提說後,如無意見,則於龍、鳳「庚帖」上分別開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對方家中。三日內若無不祥之事發生,即請陰陽先生按男女雙方年庚、屬相進行占卜,算命「合婚」,如無「沖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寫庚帖,單憑媒人口頭說媒訂親。

接著商定彩禮、衣物諸事。清末,一份禮白銀24兩。民國,一份禮銀元24枚。彩禮一般一兩份。此外,還有衣料、被褥、首飾、棉花、絲線等。男方擇定吉日,舉行訂婚儀式,俗稱「問媳婦」,有的稱「戴耳墜」(女子從此戴上耳墜,表示已訂婚),也叫「換帖」。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