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舊時的婚慶

舊時的婚慶

發布時間: 2023-06-01 20:36:54

1、古代的婚宴中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還有鬧洞房,蓋頭分別都是從哪個時期開始的?

拜堂

也稱「拜天地」。古代婚禮儀式之一。中國婚禮儀式。又稱拜高堂、拜花堂。舊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時,新婚日先拜家廟,行合巹禮,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鏡台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展拜。至南宋,則改在新婚當天。坐富貴禮後,新婚夫婦牽巾到中堂先揭新娘蓋頭,然後「參拜堂,次諸家神及家廟,行參諸親之禮」。後世一般在迎娶當天先拜天地,然後拜堂。清代和民國時均有將拜天地和拜祖先統稱為拜堂禮之說。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後,風行全國,所拜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並夫妻交拜,表示從此女子成為男家家族的一員,因而成為婚禮過程中最要的大禮。近化「拜堂」范圍擴大,除天地祖先尊親及交拜外,更須拜畢家族尊親、友好賓朋。鄉村於新婚次日拜宗祠後,尚須拜揖鄉黨鄰里,婚禮始告成立。

即「拜堂」。漢族婚姻舊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唐代已有。上午七點到下午一點左右舉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燭,陳祖先牌位或遺像。擺上糧斗,內裝五穀雜糧、花生、紅棗等,上面帖雙喜字。拜堂前,燃燭焚香、鳴爆竹奏樂,然後禮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對拜。交拜後入洞房。換代婚禮改行鞠躬禮。

2、中國古代婚禮的習俗有哪些?

現在的年輕夫婦在舉行結婚典禮的時候,已經不再滿足於已經大眾化的西式婚禮,開始流行復古風。今天,安陽婚紗攝影哪家好1.親迎古禮親迎的第一個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古時迎親在黃昏,婚禮的取義就在於此。婚是個形聲字,其中的一部分在這里,新郎是受父親之命去迎親的;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門相迎,新郎進門要獻上禮品雁,這個儀俗叫莫雁,是古婚禮中比較重要的儀程;然後,新郎要把新娘很禮貌地接到車上,迎往家中。後世的迎親之舉似乎要復雜得多。親迎的隊伍往往十分壯觀,有多至幾十人的。新人在漢代坐的是軒車或招車,唐代用圖繪的障惋車,宋代以後後才流行起人們所熟知的花轎。在迎親的隊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樂隊等。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儀仗的趨向,迎親的隊伍中有許多挑夫拿著開道、迴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燈,還舉著金瓜、斧鋮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則鳳冠霞破。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迎親的轎子要有人壓轎。舊時北京是妻親太太壓轎:她在喜房給天地爺上香以後,用小鏡子照轎,用芝蘭香熏轎,再往轎子里撒一些桂圓、荔枝、棗兒、粟子、花生之類的喜果,然後盤腿坐在轎子里壓轎。有些地方壓轎不用太太,而用父母雙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婦和合到老、早生貴子。這種婚禮求子的習俗,還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時迎來兩個披掛花紅的孩子,以此來祈求早得貴子。迎親的隊伍來到女家,一系列儀俗就接連不斷地開始了。女家聽到娶親來的信息以後,並不是立即就迎進門來,而是將院門緊閉,或是攔起來,這叫攔門。這時,便要有一番禮儀性的對答,比如由娶方的娶親人喊開門,開門,別誤吉時!女方隔著街門向外喊話,要求鼓手們奏些喜慶樂曲;或者由娶親人唱攔門喜歌。攔門到了一定的時間,娶方才能進門。安陽婚紗影樓進門以後除了特別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禮品,這些禮品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都有些吉慶的意義。女家也要設筵款待娶方。不過,這是純粹禮節性的。舊時有一些地方,姑娘的開臉和妝扮是娶親人來了才開始的。此時,這邊送親的陪著娶親和新郎,那邊的新娘子則同時在妝扮。妝扮完畢,新娘由送親太太攙扶上轎,或由兄長背上轎。離別之時,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這不犯忌諱,新娘哭哭啼啼上轎,人們反認為是大吉大利。據說,新娘哭得越響,婆家越有財。許多少數民族婚禮中則有哭嫁之舉,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區,娶親的轎子離開以後,娘家人要潑一盆水,表示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娶親的歸途,必須走另一條路,因此有時候要繞著路走,稱不走回頭路。如果路上碰到廟、井、祠、墳、大石、大樹等,都要把娶親轎子遮起來,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親的,轎夫們要比試技藝,盡量使轎子抬得平穩一些,有的地區新郎雙方要換胸花。如果遇見出殯的,娶送親人員都要說:今天吉樣,遇上寶財啦!有的少數民族鶩親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著迎親隊伍送親的女方親屬。2.拜堂娶親的隊伍回到男家時,也並不是馬上進門,而是把喜轎關在門外,俗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順些。喜轎進門以後,又有許多儀俗。雖然這些儀俗並不一定全部存在於某一地區,但也都是存在過的;同時不只漢族有,少數民族也有。這里概述如下。撒谷豆。即在喜轎進門以後,撒谷、豆、草節等,用意是避邪。這是一項比較古老的儀俗,宋以後比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於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代新娘下轎(車)撒花紅紙屑,或許就是由此而來。喜轎到院子里,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事會越過越紅火。落轎以後,新郎要象徵性地朝喜轎射三次,稱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驅祟的意思。新娘從轎里出來,又有傳席之儀。所謂席,也就是鋪在地上的紅毯。這種習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春深嫁女家》詩寫道: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從詩中可以知道,當時鋪的是氈褥。到宋代,人們娶媳婦,轎子進大門,也是傳席以人,弗令履地,這種儀俗的用意,即傳宗接代。清人筆記《不下帶編·卷二》記載說:今杭俗用米袋承氈,名曰:‘傳袋’,又日‘袋袋相傳,以袋隱代’。近人胡樸安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也記述了浙江的傳席風俗:新婦進門,布袋鋪地,輾轉更換,令步其上,謂之傳袋,猶言傳代也,出轎時,用米袋直鋪至花燭前,新娘腳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下轎以後,一些地區有跨鞍的儀俗。新郎要跨過馬鞍,鞍與平安的安諧音,這個儀俗的意義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新娘入洞房之前,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儀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較流行,俗稱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拜堂的儀俗較雜,多五彩繽紛的。華東、西北一些地區有所謂拜人,所拜的都是來客中放禮錢的,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輩分大或同輩而年齡大的,都要放拜禮,都要受拜。拜人時,司儀按預先擬好的禮單唱名,然後由接禮的找所唱者接禮,接來後,司儀唱xxx禮錢x塊,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禮。客人多的時候,這種儀式要進行一兩個小時。拜堂以後,便是大宴客。婚宴作為重要的宴飲活動,自然有極多的講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餚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還大唱宴席歌,以此來營造氣氛,抒發情感。3.進洞房新郎新娘人洞房後,儀俗也是一系列的。諸如:坐帳,亦稱坐福,即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撒帳。這項儀俗是指親朋在新人人洞房以後,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懷中,撒向合歡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個角落。撒帳的儀俗始於漢代。據記載,漢武帝娶李夫人的時候,要宮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們則用衣裙盛著,接到的越多,就預示著得子多。後世的撒帳和漢武帝時的撒帳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見的是棗、粟子、花生等,利用諧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著生。吃子孫餃子的儀俗。舊時北京的子孫餃子是由女家包好帶來的,由男家煮熟;同時男家還要做長壽面。吃子孫餃子的時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問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乾脆把餃子煮得半生不熟,讓新娘自己說生。這叫討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3、中國古代婚禮習俗

開臉
屆時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線互相絞合,為待嫁女子拔除臉面之汗毛。有的地區,婚內後再拔容一次,俗稱「挽面」。
戴絨花
當女子出嫁時,頭上多戴一朵絨花。絨花由編草製作成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類。因絨花與榮華諧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
穿鳳衣戴鳳冠
新娘出嫁時的穿著習俗。鳳衣鳳冠是綉有鳳龍圖案和彩飾的衣冠,象徵吉祥富貴,為古代貴族所獨有,後不分貴賤,行於一般女子,繼而又傳襲於婚禮,但因家庭貧富而有所增減。

4、客家人結婚風俗禮節

結婚是指配偶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配偶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並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權利、義務及其他責任。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客家人結婚風俗禮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客家人結婚風俗禮節1

(一)提親

客家傳統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儀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採用雁。」就是說,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後,送禮又採用糕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後來竟發展到了30餘種,這些禮品一般都象徵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這種雞,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在提親中,媒人受男家之託,憑三寸不爛之舌通女家。因客家以前作媒人的多為女性,故客家習慣稱之為媒人婆。

媒人在中國古已有之,《詩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的詩句。客家傳統婚儀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職業的和非職業的兩種,職業媒人婆以做媒為生,唯利是圖,所以不惜搖唇鼓舌,講假話,講瞎話,誇大對方家庭對個人的優越條件,隱瞞對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為如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給人一 種「哄神騙鬼、謀人錢財」的丑惡形象。

(二)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於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聘娶婚姻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盪盪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客家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種餅全部備齊的並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客家傳統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櫃、梳妝台、皮箱、八仙台等傢具。現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市。客家風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於傳統「六禮」中的「納征」。《儀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也就是說,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征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採用名貴的玄熏、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後,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六禮」中,「納征」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客家俗卻是在報日之後,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大禮」過後,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客家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節,時間持續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客家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節,至於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房:鋪房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後,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房的.一種風俗。按客家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櫃、梳妝台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櫃鏡不能向床。民間認為命好的標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定新娘插花後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客家傳統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綉「鳳鸞牡丹」 ,「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後,女家姐妹拒之於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後,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房,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後,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4、撒鹽米:接新娘時,舊時客家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客家傳統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撒鹽米之俗其實為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撒谷豆」出現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客家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並不普遍,而客家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5、遮頭、踩凹欄與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眾親扶新娘下轎,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的盛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民間認為,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主編的一種盛器)擋住新娘後腦地方。這一風俗,客家流傳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麼功勞來謝爺。」看來,新娘是頗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新娘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後,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踩過凹欄准備入屋時,惠俗中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種比較悠久的民間習俗。他有兩個用意。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後,來日就給夫家帶來「旺火」。另一個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間人為有兩個「邪」源,一個是婚嫁之時,觀者如雲,其中難免夾雜一些家中有喪、病之事的人,民間認為他們身上帶有邪崇,客家則稱這些人身上帶有「煨(諱)」;另一個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帶有「臟」,這是一種中國傳統的舊觀念。因此,客家的跨火之俗,雖取「旺火」之義,但主要是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絲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國傳統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客家民間稱其為「抹葯」,是客家穿統「去煨(諱)的專用葯,在出生婚嫁禮儀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們用以避邪的護身葯。

6、捧蠟燭:「捧蠟燭」為客家傳統婚嫁迎親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歸後,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蠟燭至洞房安放。此俗客家最為講究,民謠亦唱雲:「捧蠟燭,捧到新娘房間篤(盡頭的意思,或最裡面之意)。」按習慣的做法,要首選童男一人(一般為族中親戚中兄弟多者),隨迎親隊伍接新娘(此時已捧好蠟燭),接歸或直接將蠟燭捧至洞房內安放。此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為引子,為新娘佳人點燃香火,便引來子孫滿堂。

7、迎親鼓樂:客家舊俗中「接新娘」的整個過程一般都鼓樂不停,光緒《客家府志》所記的「鼓樂迎親」即是。蘇東坡寓惠時曾稱:客家「鍾鼓不分哀樂事」,看來客家傳統的迎親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客家婚事的鼓樂稱「鑼鼓櫃」,以鑼鼓、鑔、鈸為主,配以嗩吶。鼓樂隊隨迎親隊伍來回吹奏,渲染了喜慶氣氛。光緒《客家府志》說客家的民間婚禮「鼓樂竟日」,亦即民間所稱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錢人家婚事鼓樂,實際上是「二日鼓」、「三日鼓」。舊時,客家有專門的鼓樂店,有職業鼓樂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銀錢便可雇專門的鼓樂班子,因而舊時婚禮請鼓樂班子捧場是普遍的。

(四)滯新娘

新娘到家後,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並依次向男家長輩敬茶,此謂「飲新娘茶」;而諸長輩要回封「利是」包,以祝願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禮畢,就是大開宴席「和新娘酒」了。客家舊俗婚宴時新娘並不露面,一般要餓著肚子獨坐閨房,不能抬頭,不能言笑,不能輕易走動,獨聽正廳中傳出的嘻鬧狂歡之聲。此時新娘內心一般都憂慮不安,因為她知道,那些狂漢醉鬼們,一會兒宴畢之後,便要沖入新房中「鬧」她了。這就是客家婚禮中一個最為狂歡的場面——滯新娘。

滯新娘即習慣說的鬧新房,「滯」是客家方言,即戲弄之意,滯新娘即戲弄新娘。其實還在拜堂之時,滯新娘便已開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動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後腳彎上猛蹬一腳,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陣起鬨,人疊人地把新娘壓在下面。此前,女家同來的姑嫂姐妹等人總是事先作些准備,如在堂前鋪一塊草席,使新娘倒下時不致於弄得滿身灰塵。但是,男家客人總是想辦法把新娘弄得狼狽一些。

婚後宴畢,人們迫不及待地湧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煙」。按規矩新娘要逐一給每位倒茶點煙,這時,人們往往讓滾燙的茶水倒得滿滿的,故意讓新娘燙著;又故意將新娘點煙的火種吹熄,讓新娘無所適從;爾後,又讓新娘在幾寸寬的長條木凳上走過,謂「過天橋」。板凳兩頭易翹,中間僅一個巴掌寬,人走在上面搖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還故意把凳腳事先弄壞,好讓新娘從凳子上摔下來。至於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對新娘講猥褻的話之類,則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亂。有的偷偷拿松毛針之類帶刺的東西刺新娘的頸背,或向新娘的臉上噴撒胡椒粉,並左推右搡。女家同來的姑嫂姐妹盡力勸護扶持,也無濟於事。新娘也強顏作笑,但臉上流趟著汗和淚。這種捉弄新娘的行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對一個剛出嫁的新娘來說,是近乎殘忍的。

鬧新房古以有之,漢代已十分流行。因鬧新房是以戲謔新娘為主,因而此習也稱作「謔親」、「戲婦」。時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酒禮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族親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說明當時鬧新房十分放縱,而且人們行為有違「禮教」,污穢視聽,故此作者以「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漢書》亦雲:「新婚之夕,於窗前竊聽新婦言語及其動止,以為笑樂。」此為傳統的「聽房」之習,也屬鬧新房。惠州以上兩者皆有,而且頗具「污風詭俗,生淫長奸」的特徵。但人們並不認為這是傷風敗俗,世代相襲,以至今日的客家,都依稀可見這種婚俗的遺風。

(五)三朝回門

娶親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間迎接串門探訪的親朋鄰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點禮物同新郎一齊回娘家看望父母,這就是客家習慣所稱的「三朝回門」。它是客家傳統婚嫁禮俗之中甚為講究的一項禮儀。如果說提親、卜吉、落定、報日、過大禮為婚前禮,迎親、滯新娘為婚時禮的話,那麼,三朝回門便是婚後禮了。

客家的三朝回門,又稱「滯新郎」,從形式到內容都和「打婿」、「戲婿」之習有相似之處。按客家的習慣,新人到岳家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見岳父母大人,而後逐一拜見族中諸親。在拜見族中的姐妹時,往往就已開始「滯新郎」了。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這時姐妹便於一旁起鬨,或讓新郎多拜幾次,不讓其起身;或讓新朗頻頻下跪,不讓其間歇;有些好事之人,還會拉新郎到雞窩或豬圈旁,明說是要新郎拜雞籠神或豬舍神,實際上是戲弄新郎。如新郎不從,眾姐妹就回強行「執法」,使新郎不得不從。

拜畢,岳家宴請郎婿。席間,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對子和難題讓新郎解答,說是測試新郎的才能,實際上是為難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這時便照搬「滯新娘」的做法去戲弄新郎,使新郎狼狽不堪。

「滯新郎」盡管在程度上不如「滯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頭始終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對新娘在男家受到戲弄的一種「回敬」。新婚三朝回門是客家傳統婚嫁的一個定俗,故禮儀頗為講究。回門時備的禮物,首要為雞,民間謂「帶路雞」,這是必備的吉祥之物。其餘的禮物,如魚、肉、鵝、海味、山珍、餅食等各聽其便。這些禮物,男家一般都多備一份,如肉、備兩塊,女家接禮後,按俗要回男家一塊。其餘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無大桔,即須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禮後。還要回給男家大桔(吉)。

客家人結婚風俗禮節2

客家結婚風俗主要步驟一

說親,無論你們是通過相親認識的還是通過自由戀愛在一起的,都是需要媒婆來當「說客」的。現在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儀式,只是走個過場意思下就好了。

客家結婚風俗主要步驟二

送定,比較難理解的一項。說親成功之後,女方的父母會提出條件,這里指的並不是下聘禮,而是要准備豬、酒、雞、魚等贈予女方,在農村更加繁瑣,還需米、豆、粉、面若干。之後就可以寫婚約了,這些都是由雙方的家長來完成,男女方各執一份,這就是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客家結婚風俗主要步驟三

報日子送聘金,報日子指的是定好接親日期後告知女方,男方在接親前要將聘金送至女方家屬,聘金的尾數通常為「9」,蘊意兩位新人長長久久。

客家結婚風俗主要步驟四

盤嫁妝,傳統的婚禮習俗女兒出嫁嫁妝是必不可少的,嫁妝可以讓女兒出嫁的時候等體面。傳統的嫁妝為衣褲、梳妝台、木箱、門簾、各種首飾等等。但現在盤嫁妝的種類變得非常多,家電也成為嫁妝中的一份子了。

客家結婚風俗主要步驟五

接親與送親,男方到女方家接女方過來,女方家裡要擺酒席迎接新郎的到來,以前是騎馬去的,現在一般都是開車去了。接了新娘要回去的時候,女方家長要出門鳴炮歡送。

總結:完成以上步驟就正式開始拜堂成親了,按傳統模式來看的話,拜堂成親也是相當多規矩的,男女拜天地還需要喝交杯酒,這是也是整個婚禮過程中最熱鬧的時刻。拜完堂新人就要逐桌跟客人敬酒。

5、誰知道清朝婚禮的禮儀?越詳細越好

一。清朝官員的官員婚禮

凡是官員結婚,先以媒妁通言女家,如果兩家滿意,便擇吉行納采禮。根據清朝政府的規定:公、侯、伯成婚的納采禮,緞衣五襲,緞衾褥三具,金約領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飾全副,一品官納采禮,緞衣四襲,其餘同侯伯;二、三品官納采禮,緞衣三襲,緞衾褥二具,余與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納采禮,緞衣二襲,緞衾褥一具,金約領一具,金耳飾全副。 納采日,主人吉服,命子弟為使,從人攜帶禮物送到女家。至門,女家主人吉服迎入,從者將禮物陳於廳堂,使者說明納採的來意,主人表示接受,並告於廟。主人招待使者,上茶少坐,使者及從人辭歸,主人送於門外。是日,官員納采禮之家,設宴款待賓朋,用牲數目有嚴格規定,不得越制。公爵納采日設宴用牲九,侯伯遞減,一品官行納采禮設宴准用牲六,二品官准用牲四,三晶官准用牲三,四品官以下准用牲二。 結婚前一日,女家送妝奩於官員家,陳於廳堂,以示女家陪嫁之豐厚。 結婚之日,官員家一面備辦酒席大宴賓朋,一面設儀衛,以婦輿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無須親迎。女家將出嫁的姑娘打扮起來,等候迎親的車輿。當車輿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車,迎親隊伍返回家門,由女侍引導新娘入室。然後,新郎與新娘行禮如儀,再行合巹禮。當天,宴席的數目,在《大清會典事例》上有規定,同樣不得越制。 品官之子,未受職者,婚禮視其父;已受職者,各從其品。

二。清朝滿族青年男女相愛後,婚前有一個"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親到女方家觀看姑娘的容貌,詢問年齡,並考察姑娘家的有關情況等。如果各方面滿意,男方母親就送一份禮物 給女方家,婚事就算確定了。結婚前幾天,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 彩禮(俗稱過禮)。彩禮一般經較豐厚,有衣服,首飾,器皿和現金等。結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轎或坐車到男方家附近預先借好的住處下榻,俗稱"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處迎娶新娘。這種風俗源於歷史上清朝軍隊多年征戰,長年不歸,滿族姑娘赴軍營完婚,需先在軍營附近借房暫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現此俗已變,改為在女方家迎娶。 結婚這天,由父母子女俱全的長輩婦女布置洞房,鋪好床後,在被子四周放置棗子、花生、桂圓、栗子,取其早生貴子之意,然後在被子中間放一如意或蘋果。同時在洞房內奏樂,稱為響房。喜轎要裝搶得十分漂亮,並擺在院子里,叫做亮轎。 婚禮這天,新郎由長輩陪同到女方家迎親,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頭後,即可迎娶新娘返家。一路嗩吶高奏,鼓樂喧天,吹吹打打地一直把喜轎抬到洞房外。進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轎從火盆上經過,據稱這是為了避邪。喜轎到了洞房門前,新郎手拿弓箭,向轎門連射三箭,俗稱為箭射新娘,射完後新娘才能下轎,新娘下轎後,有人將一個紅綢扎口,內裝五穀雜糧的花瓶(俗稱寶瓶)放在新娘手中。接著在門坎上放置馬鞍,讓新娘從上面跨過去。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就可以揭去姑娘頭上的蓋布。這時候,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位置並肩坐在新床上,舉行坐帳儀式:由長輩婦女把新郎的右衣襟壓在新娘的左衣襟上,然後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半生不熟的麵食,以含生子之意。 接著還要舉行拜堂儀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長輩,夫妻要對拜。晚上也有鬧房的習俗。婚禮期間,男女雙方家裡都要大宴賓客,接受親朋好友和來賓的祝賀。

祭拜: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舉行。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結婚當天祭祖:男方出門迎娶前,應先祭祖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六的倍數最佳燃炮:迎親禮車應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祝。食姐妹桌:新娘出發前要與家人一起吃飯,表示別離,大家要說吉祥話。請新郎:禮車至女家時,一男童持茶盤恭候新郎,新郎下車後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家。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好之後,應持捧花給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姐妹或好友應刻意阻擾,經新郎哀求後以九九九元紅包禮成交,喻長長。蓋頭紗:新郎予捧花後,將新娘頭紗放下並挽出大廳。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別,新郎行鞠躬禮即可。出門: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走,進入禮車。禮車:應懸掛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卜,意有頭有尾。禮車後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飾。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於茶盤給新娘回贈紅包禮。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時,絕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潑水: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擲扇:禮車啟動後,新娘將扇子擲至窗外,謂棄壞性子;擲扇後應哭幾聲,且在禮車後蓋竹篩象徵繁榮。迎娶隊伍以竹篩為先,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系豬肉一片,防邪神白虎。燃炮: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應燃炮竹。摸橘子:由拿著兩個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輕摸橘子,並贈紅包答禮。牽新娘:新娘下禮車時,由男方一福氣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入廳。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故新人應橫跨門檻過去。新娘入廳後要跨過火盆踩碎瓦片。敬茶:將新娘介紹給家中長輩認識。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進洞房:以竹篩覆床,桌上置銅鏡壓驚,新人共同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同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掀開新娘面紗,合飲交杯酒、吃甜湯,象徵早生貴子。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觀禮喜宴: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門口端喜糖送客。吃茶:由男方已婚親友喝新娘的甜茶說吉祥話並贈紅包。鬧洞房。這是傳統禮儀與清代並無太大差異。具體到各地就有微小所出入。

婚姻禮儀(一) 六禮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盪,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納采婚姻禮儀。為六禮之首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古納采禮的禮物只用雁。納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開始。後世納采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清代的納采多為定婚禮,與歷代不同。問名婚姻禮儀,六禮中第二禮。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鄭玄註:「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賈公彥疏:「問名者,問女之姓氏。」納吉婚姻禮儀。六禮中第三禮。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古時,納吉也要行奠雁禮。鄭玄註:「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宋代民間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書、合婚代之。清代,納吉一儀已融於問名和合婚的過程中。民國時期,無納吉儀,只有簡單的卜吉習儀,多將女方庚貼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內無發生異事,則認為順利,就拿男女庚貼去合婚。

6、農村婚慶舊時的風俗禮儀

我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而親迎之後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第一步:說媒
一般情況是看上哪家姑娘,先由媒人去說媒,雙方還未見面,然後通過媒人了解一下對方的情況,如果有意願,再決定下一步,也就是所說的相親。
第二步:看親,跟現在的相親有些相近。
就是通過媒人和雙方約定時間,男方帶上禮物去到女方家裡互相見面,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准備。男方要根據婦方父母的愛好,准備一點禮物;婦方要灑掃庭院,准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盡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也是雙方父母了解對方家裡情況的時機,在農村,父母之命還是很重要的,這也是關鍵一步,因為平時是不能私自會面的,有話要通過媒人傳達。
第三步:過禮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過禮也是關鍵一步,如果父母同意婚事,雙方商定好了禮金彩禮,男方這個時候就要把彩禮錢送到,婚事也就訂下來了,跟現在的訂婚類似,之後就可以選擇吉日完婚。
第四步:迎娶
迎娶風俗各地也不盡相同,一般都是男方帶著迎親隊伍當天去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出門也有很多講究,迎娶回家禮節也是相當繁瑣,好在現在都簡化了。
現在自由戀愛,也不需要媒人說媒,也不需要上門提親之類的,最多就是雙方商量彩禮多少,之後再決定婚期,談成後也就簡單辦了酒席,有些地方也是去酒店一頓就辦了,而傳統的農村婚禮酒席也很講究,一般都是三天,女方三天,娶過來後男方接著辦三天,還有送親隊伍,迎親隊伍,那時候別人結婚都很熱鬧,親戚朋友很多從各地來到家裡慶祝,而現在大多數是吃了飯就各自回家,很少有那時的熱鬧氣氛。傳統婚禮女方還附帶嫁妝,以前常有電視,衣櫃這樣的東西由女方帶來,不過現在很少了,大多數男方操辦完成。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