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婚慶
1、結婚為什麼要買毛毯
農村婚禮,男方最重要一個人物,就是陪新郎前往女方家迎親的「夾氈人」。這人必須是男方親戚里有頭有臉的至親,而且要懂禮數,能主事。手臂上搭著的大紅喜字毛毯,必須保持此種狀態,直到把新娘贏取回家的。
有人好奇這是幹嘛?在農村傳統文化里,結婚是大事,必須喜慶,方方面面打點到。夾氈人手裡的紅色毛毯,是用來沖掉煞氣和不好的東西的。路上遇到井或者灣,又或者是其它危險地方,夾氈人都要用紅氈擋一下,防止沖撞。
而女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送人客」。一般兩個人,由新娘子本家的叔叔大爺來擔當這一角色。端著新娘家做的喜慶插花餑餑,往車里放的,就是送人客。這盆麵塑一定要放在新娘新郎中間。
送人客的重要任務,就是安全把自家好閨女送到夫家,看婚禮舉行情況,夫家對自家閨女和娘家人是殷勤還是怠慢,是否靠譜,為自家孩子撐腰。要看到一切順利後,下午才能回來。
新娘起轎,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要扶轎相送,一直送到村子路口。現在農村也獨生子女多,所以扶轎的一般是叔伯哥或姑舅兩姨哥了。
按照農村古老說法,閨女出嫁哥哥弟弟扶轎,這說明閨女在娘家受重視,有幫扶。因為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仍比較普遍,一個閨女出嫁有兄弟肯出頭扶轎,新娘絕對有面兒,也是對夫家無聲的暗示:對我家妹子要善待。
盡職盡責的哥哥,一直扶轎,把要出嫁的妹子送到了村口。這拳拳之心,也代表了家裡人依依的不舍。
2、婚慶習俗有哪些?
1.發轎:到了完婚吉期這一天,打發花轎去迎親,就開始「過事了」。清晨及早招呼親友和辦事人吃過早飯,便准備出發迎娶。
室內外衛生打掃干凈;大門小門都貼上紅紙對聯;該貼「喜喜」字的地方貼上「喜喜」李;窗上糊上新白紙,貼上窗花;嗩吶開始響動,農家小院頓時顯出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的氣氛。
2.迎花:就是迎親花轎返回後迎接的禮儀。過去,花轎返回大都掌握在太陽壓山、時近黃昏之際。古時,把「婚」作「昏」。《白虎通》上說:「婚者,昏時成禮,故曰婚;姻者,婦人因夫,故曰姻。」為什麼先民要在黃昏舉行婚禮?民俗家對此說法不一。一說是和奴隸制時代出現的搶婚現象有關,既然是搶,就得掩人耳目,趁黑遮醜,暗成其婚,這樣就相延成習。又一說是取男(陽)迎女(陰)之意。《儀禮·士昏禮》中雲:「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可見古時婚娶成禮在昏時,就意味著陽往陰來的意思,若不在此時迎娶,則婚不以時,不吉。
3.拜天地:拜天地時,花堂的設置也有許多講究,一般在莊子正中牆壁上掛幅帳慢貼上「喜喜」字;桌上擺列香表供品,紅燭高照;有的還供奉「天地三界紅鸞天禧周公、桃花之神位」的牌位;還要放上斗、秤、尺、擀杖、算盤、鏡子。為什麼要放這些東西?顯然和神話傳說及象徵吉祥有關。據傳,周公(非西周時的周公旦)與桃花原是天宮玉帝身邊的兩位仙童,因男童兒屢犯戒律,被貶下凡轉生為周公。他在凡間每每參透天機,觸犯天條。玉帝曾多次派兵遣將,欲將其收服治罪,都被他預知先逃。後來便密派女童兒下界,轉生為桃花,與他配為夫妻伺機降服。不料又被他識破,他與桃花恩愛相處,二人反成為美滿夫妻。流傳下來被民間尊為「天賜良緣」之神。人們常把情場得意稱之為「走了桃花運」,也源於此。至於桌上放斗、秤之類,傳說很多,如象徵「公平合理」、「秤平斗滿」、「三媒六證」、「夫妻同心」、「肝膽相照」等等。過去拜天地時儐相還有許多說唱詞,如「進堂詞」、「拜堂詞」、「完婚告文」,文詞各異,繁簡自便.
4.入洞房:洞房者,深邃的內室也。語出陸機《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闥,洞房結阿閣」。以後稱新婚夫婦的卧室為洞房。
拜完天地人洞房時仍要踩氈而行,新郎在前新娘在後,各拉紅布,相互牽引,取「千里姻緣一線牽」之意。進洞房門時,新郎先人,曰「先人為主」。新娘進門時,一人端著升子盛著銅錢、大棗、核桃、麩子、穀草節,從內向外拋撒,謂之「撒帳」。邊撒邊唱:
5.待客:通知親友、鄰里、家族共同操辦,都要力所能及地籌辦筵席,款待賓客。禮品有「官情」,即親友族人合辦,一般為牌、匾、嶂、屏等;也有「單情」,個人自帶禮物或禮金,前去賀喜,俗稱「行(xing )情」或「戴禮」,亦稱「行門戶」。過去「行情」,,一般「情」僅帶16個、24個、48個白面蒸饃,8個算「一碟子」。「行情」帶的饃饃叫「禮饃饃」,主人退回2至5個饃饃叫「回盤」。此外,根據親朋關系親疏,紅事送梳妝物、衣料、賀聯等。事主設「禮簿」逐人「上禮」,以備還禮。送禮也有許多忌諱,一般不送鏡子,有認為對方難看之嫌。不送鍾表,有「送終」之諱。
6.進門:是指新娘入廚拜灶、「試前程」、做「試刀面」等禮儀。這大概來源於「三日人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唐王建《新嫁娘詞》)的習俗。
新娘進廚房門時,門楣吊個蒸摸,要求新娘吞一口,象徵進門時就有吃的。麻利的新娘並不用嘴去咬,而是伸手一把揪下,進門後丟在水瓮里(待後撈出,烤乾後夫妻分食)。接著在灶前磕頭拜灶神,磕頭起來時在地上拾起一雙筷子,插在筷簍里,表示正式成為家中一員。
7.拜大小:開始先把祖宗「影」掛起來,新郎新娘先拜祖宗,接著向家人、親朋、鄰居長輩磕頭。由儐相一人手裡端著盤子,按輩分遠近、關系親疏、有先有後地喝禮:「給XXX磕頭了」。給誰磕頭,誰就要在盤子里給新郎新娘放些錢或禮物。拜大小的頭不能白磕,回報有輕有重,量力而行,有的放些零錢,有的則是放鞋、襪、帕、巾、帽、枕頭頂子等物。拜大小的錢物,夫妻同數均分,以示辛勞共得。
過去,當地還有拜庄的習俗。為什麼要拜庄?看來大概是為了讓新娘認人、認門、認輩分。拜庄一般由嫂子陪同,有一小弟捐拜氈。早先,新娘一出家門,挨門過,見了長輩磕個頭,見了平輩行一拜。俗語說:「新媳婦過門三天沒大小」。有些平輩好鑽空子,硬說他是長輩,也要人家磕頭。為了熱鬧,領媳婦的嫂子也幫著村裡人一起耍,她一會兒指著剛學走路的小男孩說:「這叫小叔,快磕!」新娘就只得磕了。一會兒又指著那家正在吃奶的小女孩說:「別看她年齡小,輩兒高著哩,叫她小姑。」新娘照樣磕,惹得圍觀的大人小孩哈哈大笑。新媳婦也明知自己吃了虧,上了當,但也毫無辦法。受了拜的長輩,常送一些小禮物給新娘,如手帕、香皂和錢幣之類。那些同輩們為了耍得更開心,有的給兩個紅辣子,表示兩口永遠「拉住」,表示白頭到老不分離的意思;有的給一個雞蛋,希望新娘來年生個「乖蛋蛋」。因而,疼愛媳婦的婆婆們,在新娘出門前,一再叮葉她嫂子要多個心眼,不要使新娘太難堪。
8.謝客:婚事辦完,設宴席歡送女方「大客」,致謝老、小外家和在事上幫忙代勞的「執客」。席坐齊以後,新郎新娘在席前磕頭恭謝。過去,有些總管或儐相還編一些詼諧有趣、逗人發笑的順口溜,在謝客席上說唱,惹得賓客鬨堂大笑,給喜事增添了親切、熱烈和歡樂的氣氛。
9.耍房:許多地方叫「鬧洞房」。據考證,這一婚俗,早在漢魏時代就已經形成。傳說,從前一塾師先生,有個兒子書畫文章都好,遠近聞名,未婚媳婦也是精通詩文的才女。高先生一則想顯揚兒、媳的才華;二則想讓女兒跟著哥嫂學些見識,於是就在兒、媳的新婚之夜,請來當地詩書名流,設筵於新房之內,以慶新婚為題,吟詩對句,唱和飲酒。從此鄰里爭相仿效,後來演變為「鬧房」的婚俗。按有些人迷信的說法是古時洞房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祟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因而有「人不鬧鬼鬧」之說。鬧洞房從積極意義講,有四方面作用:一是表示新郎成家立業,新娘結束少女生活,從此開始新的天地;二是圖個吉慶熱火,認識親朋族人,密切親鄰關系;三是過去包辦婚姻,男女陌生,互不熟悉,通過鬧洞房,增進感情,消除生疏羞澀之感;四是早先農村文化生活單調枯燥,人們藉此可以娛樂開心。
現在「耍房」的習俗依然盛行,但在語言、行為、耍法上比過去文明多了,增加了文化內涵,特別是「偷房」已被徹底廢止,這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3、陝西渭南結婚風俗
男方叫迎親、迎娶,俗稱「娶媳婦」(澄城縣稱「色媳婦」,富平縣稱「撩媳婦」,華陰市稱「過緣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稱「發落娃」或「打發娃」。
結婚前由男方擇吉日良辰,邀當地有名望人士,將新媳婦上、下轎時辰和沿途忌諱、禮儀程序等書於紅箋,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應允後,雙方各自備辦婚用。婚前數日,親友給待出嫁女子送首飾、衣物,稱為「添箱」;給男家送首飾、衣物,稱為「行禮」。
男家將所備辦婚用之首飾、彩禮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謂之「送禮」,有的婚前三天送,稱為「下三天帖」。在華陰市,舅家、姨家等近親還宴請新女婿,稱為「洗花道」。在大荔縣,新女婿結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細長面條),外婆家給外甥贈「腔花」一對,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墳祭祖,男方給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結婚日清晨,女方聘請女中尊長為新娘開臉(用瓷碗片除去額頭和頸部汗毛)、上頭(盤發);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後,按所擇吉日,請儐相騎馬引花轎偕媒人、鼓樂至女家迎親。轎內坐十二三歲小孩一個,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稱之為「垂轎的」或「壓轎的」。
有的還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帶有的還給轎內放雞、書或寶劍,以圖祛邪吉利,並用紅紙書「一路福星」貼於轎簾。轎至女家,女方飯食招待後,新娘頭頂紅蓋頭,著鳳冠霞帔,穿綉花紅鞋,拜祖、拜雙親,由姑嫂攙扶上轎,按所擇方向盤腿而坐。兄弟數人扶轎,吹鼓手奏樂於前,女家親友送嫁妝者尾隨,謂之「送女」。
迎親花轎須按來時路線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還有索要「買路錢」之習俗。入村,韓城一帶講究遇井、碾子皆用紅布遮蓋。轎至男家門口,新郎披紅插花,著禮帽長袍,大荔等地還胸掛銅鏡,由儐相陪同,走向花轎施禮。在鞭炮、鼓樂聲中,儐相向花轎撒「銅錢」,新郎揭開轎簾,新娘由女喜儐扶拽下轎,韓城一帶由公婆搶抱,孕婦、寡婦及屬相相剋者迴避。
這時,有的縣(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燒紅鏵尖,用食醋澆注,冒白煙後,圍花轎轉三圈,俗稱「打醋胎」;有的先以四個蒸饃在花轎四角輪番投擲,再舉乾草火把繞轎三周。隨之,由一能說會道的熱鬧男子充任「相風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麩、穀草桿、核桃、棗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等,同新郎、男女儐相引導新娘腳踏紅毯直入洞房。
進門時,新郎給新娘頭上插筷子,意為「快生貴子」;用擀麵杖挑去新娘蓋頭,拉手上炕,繞炕角轉一圈,俗稱「踏四角」;新娘按所擇方向,盤坐於備好的酒麴(或醋曲)上,謂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腳,嬉擊三拳,以示「出嫁從夫」。出洞房時,年輕人爭給新郎臉上抹黑,謂之「賀喜」。
午時,賓客入席後,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禮,稱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後夫妻互拜。席間,好熱鬧者給新郎母親抹黑臉,叫「搭喜」。宴席間,有的地方還有新郎新娘抓餃子、餛飩,抓住餃子示生男,抓住餛飩示生女。宴畢,送走女方賓客,新娘給本家及親友長者倒茶,長者贈送禮物,俗稱「認親」。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飲交杯酒,稱之「合巹」。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來「鬧房」,多以猜謎、磕頭、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鬧,俗稱「耍媳婦」。習慣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燈,三日無大小之俗。
(3)麵塑婚慶擴展資料:
古代的訂婚習俗:
訂婚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系的第一道程序。舊時,男孩長到十二三歲,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稱「提親」。媒人向雙方提說後,如無意見,則於龍、鳳「庚帖」上分別開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對方家中。三日內若無不祥之事發生,即請陰陽先生按男女雙方年庚、屬相進行占卜,算命「合婚」,如無「沖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寫庚帖,單憑媒人口頭說媒訂親。
接著商定彩禮、衣物諸事。清末,一份禮白銀24兩。民國,一份禮銀元24枚。彩禮一般一兩份。此外,還有衣料、被褥、首飾、棉花、絲線等。男方擇定吉日,舉行訂婚儀式,俗稱「問媳婦」,有的稱「戴耳墜」(女子從此戴上耳墜,表示已訂婚),也叫「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