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婚禮舉火把

婚禮舉火把

發布時間: 2023-05-28 21:02:48

1、集體婚禮在近年來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可以推薦一下集體婚禮策劃方案嗎?

集體婚禮策劃方案就是在舉辦集體婚禮之前需要進行一套系統完整的策劃,畢竟集體婚禮人數較多,所以需要提前進行策劃,否則的話現場可能會出現很多狀況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所以需要提前進行策劃,讓婚禮順利地進行。

 集體婚禮在近年來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相較於個人婚禮來講,集體婚禮在場面上更為壯觀和隆重也更有意義,因為可以讓更多的人見證美好的愛情,那麼接下來就帶著大家看一下集體婚禮策劃方案是怎麼樣的?

 第一個案例:

 一、主題:愛讓我們相聚在一起。集體婚禮在舉辦的時候,通常需要一個主題,因為集體婚禮舉辦的時候,至少有兩對或者是兩對以上的新人在一起舉辦婚禮,所以需要一個共同的主題,把大家聚在一起。

 二、場地:草坪。因為集體婚禮的人數比較多,所以在場地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能夠容納足夠多新人和賓客的場地。

 三、新人們的服飾:在服飾方面的選擇上參加集體婚禮的新人可以選擇統一的結婚禮服也可以選擇款式不同的婚禮禮服。

第二個案例:

 一、主題:天賜的禮物。在選擇主題的時候,參加婚禮的新人們可以一同商議,然後選擇一個最適合大家的主題比如這個就象徵著每對新人的愛情都是上天送給對方最好的禮物。

 二、場地:草坪。這里建議集體婚禮最好是在戶外舉行,因為戶外的場地比較大,也很寬闊方便婚禮的進行。在舉辦完婚禮儀式的時候,婚禮的宴席可以在室內的酒店舉行。這里要注意的是舉行婚禮儀式的草坪和舉辦婚禮宴會的酒店距離不要過於遠,因為參加集體婚禮的人數比較多,如果距離過於遠的話,賓客們從草坪走到酒店會很浪費時間。

 三、新人們的服飾:要注意在顏色方面不要有過於大的差異,最好不要出現有些人穿中式婚服而有的新人則穿的是西式婚紗,這樣看起來會不太協調,在選擇之前新人們可以統一商議一下穿哪種風格的婚服舉辦婚禮。

  以上就是關於集體婚禮策劃方案的一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想要舉辦集體婚禮的新人朋友們,也希望集體婚禮也可以在你們的人生中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2、桂林的結婚風俗一般都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景色是最令人嚮往的。想要更快的了解一個地區,最快的方法就是知道當地的風俗習慣,那麼桂林結婚風俗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首先,是侗族的結婚風俗,侗族人一對新人結婚有一個很奇特的習俗,那就是抹黑臉。用特製的東西往臉上塗抹,不僅僅是新娘新郎要抹黑臉,在場的各位賓客尤其是年輕的,也要相互抹黑臉。通過這一方式熱鬧起來,此舉不僅能夠活躍婚禮現場的氣氛,最重要的是這個習俗在侗族人看來是驅邪的,是對新婚夫婦的真摯祝福。

    侗族的結婚習俗還有定親茶,茶葉是南方人最喜歡的飲品,一般求人辦事,都會送茶葉。如果男女方真的情投意合,男方就要准備一些茶葉和糕點,到女方家裡去說親了。一般這時候還會有一個媒人從中間牽線,向女方的家長介紹男方,一般都是會說好聽的話,極力促成這段姻緣。 此外,壯族還有夜婚的習俗,什麼是夜婚呢?顧名思義,就是在夜裡迎娶新娘,這個習俗也算是壯族人所特有的習俗。一般是在晚上的時候,男方要帶領自己的迎親隊伍去女方家裡迎娶新娘子。如果男方和女方家裡住的不是太遠的話,一般都是男方舉著火把到女方的家裡,一路上邊走還要邊唱歌,以示自己的誠意。

      當女方聽到歌曲時,一般是要應和男方的,表示男女心意互通,也向大家傳遞自己大婚的喜悅之情。 女子在結婚之前要求坐在自己的閣樓里刺綉。結婚刺綉不是為了顯示新娘的綉工有多好,只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沿襲下來的一種習俗而已。綉品更多的寄託的是,新娘對於自己未來生活的嚮往與期待。新娘要綉的東西差不多是像鴛鴦、並蒂蓮等這些象徵著成雙成對的事物。桂林的結婚風俗還有結婚當天新娘的婚鞋、嫁妝等方面具體的要求,結婚當天新娘和新郎要注意的具體事項等等,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新人的祝福之意。

3、紹興結婚的習俗

結婚習俗絕對是因人而異的,主要取決於男女雙方意見和兩對家長建議!可從簡而來,也可復雜盛大。
不過紹興本地的習俗主要還是按照做媒——訂婚——結婚的流程來走:
做媒是婚前必不可少的一個形式,經過牽線說合,婚姻才名正言順。
訂婚流程考究的話是按照合八字和互送帖——送彩禮——會親酒這樣的三部曲來走。
結婚的話紹興人相對比較講究排場:婚前需要祭拜——淴浴——開臉——安床——發嫁妝;然後才是迎娶,這時候就需要那排車子了,一般是越好的車越能擴大排場,統一牌子、統一顏色(主流是黑色)。擺宴席呢也是看你酒店還是自己辦等等,然後就是拜堂敬酒,酒席完畢之後,新娘要新郎陪伴回娘家回門。這樣就結婚完畢了!

4、踩腳後跟試情意和火把迎親——侗族婚俗

踩腳後跟試情意和火把迎親
——侗族婚俗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對象。
在我國侗族部分地區有「夜娶」、「夜嫁」的習慣。娶親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親隊伍,除吹鼓手外,每人舉著一個松明火把,穿山過坳,越溪串案,火紅一片,活象一條翻騰跳躍的火龍;再加上嗩吶鑼鼓的敲打和吹奏,在這寂靜的偏鄉僻寨,越發顯得歡快和火熱。
夜行十餘里,迎親隊伍到達新娘的團寨里,但團門緊閉(每個團有一張大門)原來這里不可輕易進門,設有道道「歌卡」。迎親隊伍每經一道「歌卡」,都要對歌。一盤一對應答如流,方許進去,進了團門,是否接出新娘,還要費力氣突破最後一關,因為新娘屋裡對歌手雲集,即興盤問。什麼古往今來,天文地理,時事政策,隨意編成,脫口而出,這就需要迎親的男家歌手隨機應變,很快地巧妙地對答出來,方可發親。這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盤問對答畢,女家宣布發親。新娘頭戴侗帕,頸掛項圈,身著大襟花邊盛裝,由女伴陪同,右手舉著桐油紙傘(據聞可避邪),在鼓手熱烈歡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親隊伍,新朗和新娘必須交換腰帶,互相「換喜」。
當迎親隊伍來到男家的門前,即鳴放鞭炮,新娘暫停門外片刻,以等待「進門儀式」。一位五十開外的老人,負責舉行迎親儀式。
這套為時十來分鍾的儀式完畢,新娘才在鞭炮聲中進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飯」。飯後便開始對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裡,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門外,互相對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親,並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罷豐盛的「百盤宴」(來參加婚禮的人不帶其他賀禮,各帶一盤最有侗鄉特色的腌魚、腌鴨、腌肉之類的東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娘家。以後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邊挑著稻草(男耕)一邊挑著紡車(女織)來到男家定居。從這時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婦。

5、春秋時期王室婚禮

 

春秋的婚姻流程,根據後世《儀禮.士昏禮》所總結的一套理想化的程序,可稱之為「婚儀六禮」,依次稍作介紹:

其一為納采:即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說媒,女方應允了,再送上大雁為禮物,並正式提親。這一步很重要,尤其貴族家庭,如果無媒,就算是男女兩廂情願,可能也難成婚,即《氓》說的:「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其二為問名:男方派使者在納采禮後詢問女方基本情況,比如一般秘不示人的女方的名字、排行、出生年月日時等,這一點與後世相似,問清狀況有利於占卜吉凶。然後還要問女方生母之名,以區別嫡庶(是不是正妻所生)。在這一步驟中,還是要送大雁為禮,然後女方設宴款待使者,女父親送使者離開等。

其三是納吉:男方拿著女方的基本情況去祖廟占卜,問祖先或天神婚姻吉凶,假如得到的結果是吉,則派使者拿著大雁(呃,又是大雁)去報喜,稱之為「納吉」,凶兆的話,婚事就吹了,大雁也省了……當然,自由行過納吉禮,前面所做的一切才有意義,婚姻也才算正式確定了。

其四是納征:也稱「納財」,看名字就知道,和今日「送彩禮」的習俗很像。即男方送聘禮去女家,雙方宣告訂婚。不過,周人比較質朴,禮儀上要求送的不是金銀珠寶等物,而是「玄纁束帛」和「儷皮」,前者是黑色(三匹)與紅色(兩匹)的五匹帛,後者是成對的鹿皮。順便說一句,納征禮即是《紅樓夢》裡面那個「雖善無征」的謎底。  三國時 陳宮:「從下聘禮到成親,不同的等級時間長短不同。天子一年,諸侯半年,大夫一季,平民一月……」

其五是請期:男方家占卜,選好一個吉日,然後派使者又帶著大雁(第四次出場)去徵求女方的同意——同不同意只是意思意思,實際上這個日子的決定權在男方,只是禮節上需要知會女方一聲罷了,因此也有稱作「告期」的。

其六是親迎:這一步是整個婚姻儀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繁瑣的,幾個部分,1,迎親,2,飲宴,3,相見;4,拜舅姑。
1,迎親
迎親是最麻煩的(古今一如),首先在出門之前,男方在家裡擺上一大堆東西(基本上都是能吃的)。然後新郎穿著「爵弁服」,淺絳色的黑邊的「裳」,再帶著一票身穿「玄端」的遂從,駕著黑漆車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一路上,前面有人舉著火把帶路,新郎的車後面有兩輛從車以及准備給新娘的婚車

車隊到女方大門口停下,然後等女方梳妝打扮(紅邊的「純衣」),站在房裡等著(朝南邊)。女方的父親出門接新郎進門,新郎又遞上大雁(哈哈)為禮,雙方行禮(沒這么簡單,事實上是對一堆人行一堆禮,略過),然後新郎帶著新娘出門——

完了嗎?沒有。麻煩的是新郎還要假裝坐在車上駕車,請新娘上車,新娘上去後,新郎再跳下來請人代為駕車,自己跑上另一輛車,急匆匆地先趕回去,跑到自己家門口,再站著等車隊回來。
2,飲宴
麻煩的迎親過後,是更麻煩的飲宴,首先,如果我們信《儀禮》的話,新郎、新娘、舅姑、媵等還要各自找好方位,行一大堆不知所謂的禮節——讓我們快進,反正飲宴上最重要的環節是新婚夫婦共吃祭品,象徵雙方尊卑相同,互相扶持。

具體來說,新人們要吃牛羊的肺、肝,菜醬、肉醬、黍稷、豬肉等等,兩人先祭黍稷、肺,然後夾著肉食蘸菜肉醬共食,一共吃三次,就結束了。

結束之後舉行「合巹禮」,把一個匏瓜剖兩半,雙方各執一個飲酒,飲漱三次,稱為合巹。這之後將新婚夫婦吃剩下的食物撤走,有意思的來了——食物撤出,但是,新郎吃剩的交給女方家人一掃光,新娘吃剩的交給男方仆從大快朵頤。
3,相見
下人和仆從們給新人們准備好婚房,新郎、新娘脫衣——禮服,新郎的禮服交給女方的人,新娘的禮服交給男方的人。然後紅燭搖曳,新郎親自為新娘摘下頭上的「纓」,纓據說是發帶,男方送給女方,訂婚後新娘用它束發,直到成婚後才能由新郎親手取下,浪漫得很。

再之後,撤除室內的蠟燭,不相乾的人離場,女方的陪嫁人員待在門口(據說是為了「呼則聞」)。
4,拜舅姑
婚後第一天,新婦得早起,沐浴整潔(沒說新郎要沐浴),身穿著「儷笄、霄衣」拜見公婆,她雙手捧著笲,裡面盛著腶脩、棗、栗子,並將棗獻給阿公,腶脩給婆婆,公公得摸一下棗起身答謝,婆婆則手持著腶脩拜謝。再之後新娘再出去,回來時手上端著牛肉豬肉等,在一系列的繁瑣不堪的手續中侍奉公婆進餐,婚姻到此,終於皆大歡喜,告一段落了。


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的婚禮在一些關鍵環節上是有差異的,表現出中國文明早期即已產生的社會成員的等級層次。
周天子一般娶諸侯公室的女子為王後,諸侯的嫡女、庶女、同父姐妹乃至大姑、小姑都可以作為王後人選。天子娶後從擇女求婚到定婚、迎娶王後的禮儀是有特別規定的。周天子是地位最高的社會成員,即使在春秋時期,在名義上其身份也遠比諸侯高貴,因此周天子不親自參與迎娶諸侯公室女子的禮儀,而是委託同姓諸侯代為主持。但迎接王後的婚使應是周王室的大臣,身份必須是卿。周桓王娶紀國的季姜為後時,迎娶的禮儀是同魯桓公主持的。王室的婚使祭公先前往魯國,從魯桓公那裡接受了使命,才去紀國迎接季姜到京師洛邑。周惠王娶陳媯為後,請虢公、晉獻公、鄭厲公代為主持迎娶,婚使是世為王室卿士的原庄公。《左傳》庄公十八年記載為「虢公、晉侯、鄭伯使原庄公逆王後於陳」。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周靈王娶後時,《左傳》中沒有再提到代為天子主婚的同姓諸侯,而且去迎接王後的婚使劉夏也並不是卿,《公羊傳》稱他是「天子之大夫」,《穀梁傳》中稱他為士,《左傳》中稱他作「官師」,並清清楚楚地寫著「卿不行,非禮也」。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一些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的春秋後期的氣象。
諸侯的妻子一般稱為夫人,多為各國公室之女;也有的是周王室的女子,通常被稱作王姬;少數是卿大夫家的女子,如鄭庄公娶了宋國大夫雍氏的女兒——後來鄭厲公的母親雍姞。《左傳》中提到的諸侯婚禮禮儀很多,如聘、納幣、逆女等。聘是表示通婚之意,也即是求婚,要派卿或大夫專使。如《左傳》成公八年所載「宋華元來聘,聘共姬也。」又《左傳》昭公四年載「椒舉遂請婚」。(椒舉,楚大夫。)納幣是指前往女方贈送禮物以定婚,一般諸侯不親自出行,委派卿、大夫成禮即可。所以《左傳》庄公二十二年所載魯庄公如齊納幣一事,《公羊傳》、《穀梁傳》都評論說:「新納幣,非禮也。」諸侯婚禮中重要的禮儀是逆女,也就是把新婦迎接回國。諸侯不親自出國境逆女,但一定要派卿前往成禮。所以《左傳》隱公二年說:「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又《左傳》文公四年說:「逆婦姜於齊。卿不行,非禮也。」《春秋》經傳中也有兩起諸侯親自逆女的例子。一是《春秋》庄公二十四年所載「夏,公如齊逆女。秋,公至自齊」。二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載「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其中,晉文公重耳迎娶文嬴事出偶然,在此之前,他為躲避國內呂、郤之亂,已經悄悄地來到秦國。可見,周代諸侯親迎新婦的事極為罕見,而諸侯不親自逆女才合乎當時禮制。與娶妻一方逆女相應地,嫁女一方有送女、致女和聘等禮儀。送女,是遣嫁之禮,一般不出國境,如《詩·邶風·燕燕》記載衛君之妹遠嫁也只是「遠送於野」,即送到國都郊外罷了。致女則是把所嫁之女送至目的地。無論送女還是致女,諸侯都不親自執行。《左傳》桓公三年記敘送女之禮說:「凡公女,嫁於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於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於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於小國,則上大夫送之。」若所嫁女非諸侯正夫人,則遵循「送從逆班」的原則,即送女者的位次依逆女者的位次而定。[5]送王姬之禮又與此不同,天子不與過問,由同姓諸侯主持。如《春秋》庄公元年所載「夏,單伯送王姬。秋,築王姬之館於外。王姬歸於齊」即指魯庄公代天子主持送女。是以單伯先送王姬至魯,接著魯國就於國都外為王姬修建館舍,以備齊國來迎娶。至於嫁女之國所行的聘禮,如魯桓公三年齊即嫁文姜,「冬,齊仲年來聘(魯),致夫人也」,[6]是嫁女之後使大夫隨加聘問,所謂「存謙敬,序殷勤」。諸侯公子娶妻,禮儀稍異於諸侯,要親自迎娶新婦。如《左傳》隱公八年所載:「四月甲辰,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媯。辛亥,以媯氏歸。甲寅,入鄭。」即行此禮。諸侯公子立為太子者,娶妻不親迎。《左傳》昭公十九年記載楚太子建聘娶秦女,就由少師費無極前往迎接。
卿、大夫婚禮禮儀也有聘、逆女等步驟。聘,見於《左傳》文公七年「穆伯娶於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聲己生惠叔。戴己卒,又聘於莒,莒人以聲己辭,則為襄仲聘焉」。又《左傳》成公二年載「巫臣使道(夏姬)焉,曰:『歸,吾聘女。』」《左傳》昭公元年載「鄭徐吾犯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強委禽焉。犯懼,告子產。子產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也。』犯請於二子,請使女擇焉,皆許之」。楊伯峻註:「聘即近代之訂婚,古亦謂之成昏……蓋已納幣。」並不恰當。如上諸例,若聘即是訂婚,莒人又何以能拒絕穆伯呢?再者,徐吾犯之妹尚未擇婿,又與誰定婚呢?這里聘還是視為求婚妥切。至於上面第三例中的委禽,也是伸通婚之意的禮儀。楊伯峻註:「古代婚禮,第一件事為納采。納採用雁,故亦言委禽。」卿大夫娶妻一定要親自前往女方迎接新婦。《左傳》中不乏其例。如宣公五年載「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女,故書曰逆叔姬,卿自逆也。」卿大夫婚禮中又有反馬之禮,上文提到的高固,於迎娶叔姬的當年冬天,又同她一道回到魯國,《左傳》解釋為行反馬之禮。楊伯峻說:「至大夫以上娶婦者,則乘母家之車,駕母家之馬。即婚三月以後,夫家留其車而返其馬。鄭玄註:『留車,妻之道也。』者,蓋謂妻不敢自必能長久居於夫家,恐一旦被出,將乘此車而歸,杜注所謂『謙不敢自安』之義也。鄭又雲『反馬,婿之義也」者,夫家至以後不致發生出婦之事也。」已解釋得很清楚了。
士之娶妻,其婚禮應如《儀禮·士昏禮》所言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步驟。《詩·衛風·氓》中還有關於士婚禮的形象描述。詩中以女子口吻寫道:「匪我衍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清楚地記敘了周代士階層婚禮中媒聘、占卜、定婚期、親迎等儀式。而且也明白地記載了士是以車來迎娶新婦。這與卿大夫以女方車、馬迎娶新婦不同。
對周代各層社會成員的婚禮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後,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蘊含在婚禮制度中的社會成員的等級差別。例如在迎娶新婦這一環節上,各等級所應遵循的禮儀制度明顯不同。天子、諸侯不親迎,派卿為婚使逆女。天子又使同姓諸侯代為主持迎娶禮儀,更突出了地位的高貴。卿大夫、士都要親自迎娶新婦,但在禮儀的細節上仍有差異。由此可見,中國上古時代禮制的職能在於肯定並維護社會成員等級分化和以它為中心建立的社會秩序。禮制不但固化了不同社會階層間的等級差異,還詳細規定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的行動准則。反映到婚姻上,就是以上提到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婚禮禮儀的不同。此外,當時人們是自覺遵循、維護禮制對婚姻的指導和干預的。可以說,禮制精神已滲透到道德和價值觀念的體系之中。如周代婚禮始於媒、聘,所以當時人們對此很重視,未經聘娶的妻子,地位很低賤。《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魯大夫聲伯的母親未經聘娶,以至於同為人妻的穆姜恥於跟她作妯娌,待聲伯出生,她就被遺棄,嫁給了齊國的管於奚。《詩·衛風·氓》中描述的女子雖鍾情於抱布貿絲的男子,卻因他還未托媒人來求婚,而不願倉促草率地嫁給他。
周代婚姻除具有嚴密完整的婚禮制度外,還有其他一些特點。

周代貴族婚姻形態普遍為一夫多妻制。以各國諸侯為例,《左傳》中提到他們配偶的名稱有夫人、元妃、次妃或二妃、下妃、諸子和嬖人等,其中只有夫人或元妃是正夫人。諸侯配偶很多,如齊桓公的妃妾見諸記載的就有夫人三位:王姬、徐嬴、蔡姬,又有內嬖如夫人者六位:長衛姬、少衛姬、鄭姬、葛嬴、密姬和宋華子。晉文公的妃妾也很多,曾為懷公妻又嫁於他的辰嬴只排在第九位。
周代貴族婚姻還普遍實行媵制,即陪嫁制度,這也是使貴族配偶數目增加的一個原因。媵制又分為兩類:一是諸侯之間相互以女陪嫁。楊伯峻解釋說,古代,諸侯娶於一國,二國以庶出之女陪嫁,曰媵。《左傳》成公八年說:「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更為詳備。但當時禮制雖然如此,也有異姓諸侯媵女的記載,媵女之國的數目也不限於二國。象魯成公八年魯共姬出嫁,不但同姓的衛國、晉國來媵女,後來異姓的齊國也來媵女。《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也記載「晉將嫁女於吳,齊侯使析歸父媵之。」又是異姓媵女。據楊伯峻的解釋,諸侯媵女的具體過程是,媵女一國派大夫護送庶女至嫁女一國國都,再與出嫁之女同至娶女一國。[18]但《左傳》中成公八年至十年衛、晉、齊遣女陪嫁魯伯姬的記載卻反映了如下事實:只有衛人媵女在伯姬嫁往宋國之前,至成公九年二月,魯伯姬已被迎婚到宋國,但夏季晉人才來媵女,而齊人媵女更在成公十年。可見,媵女之國一般把陪嫁的庶女送到嫁女之國,再由嫁女之國遣送,但不一定與出嫁的女子同行。二是周代貴族婚姻中,婦家以妹、侄陪嫁的現象普遍存在。試舉數例。《左傳》隱公三年載:「衛庄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庄姜以為己子。」《左傳》閔公二年載:「閔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齊人立之。」《左傳》文公七年載:「穆伯娶於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聲己生惠叔。」《左傳》襄公十九年載:「齊侯娶於魯,曰顏懿姬,無子,其侄鬷聲姬,生光以為太子。」《左傳》哀公十一年載:「冬,衛大叔疾出奔宋。初,疾娶宋子朝,其娣嬖。」以上,戴媯、叔姜、聲己、衛大叔妻之娣等都是以妹的身份陪嫁,鬷聲姬則是以侄女的身份陪嫁的。

6、陝西渭南結婚風俗

男方叫迎親、迎娶,俗稱「娶媳婦」(澄城縣稱「色媳婦」,富平縣稱「撩媳婦」,華陰市稱「過緣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稱「發落娃」或「打發娃」。

結婚前由男方擇吉日良辰,邀當地有名望人士,將新媳婦上、下轎時辰和沿途忌諱、禮儀程序等書於紅箋,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應允後,雙方各自備辦婚用。婚前數日,親友給待出嫁女子送首飾、衣物,稱為「添箱」;給男家送首飾、衣物,稱為「行禮」。

男家將所備辦婚用之首飾、彩禮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謂之「送禮」,有的婚前三天送,稱為「下三天帖」。在華陰市,舅家、姨家等近親還宴請新女婿,稱為「洗花道」。在大荔縣,新女婿結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細長面條),外婆家給外甥贈「腔花」一對,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墳祭祖,男方給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結婚日清晨,女方聘請女中尊長為新娘開臉(用瓷碗片除去額頭和頸部汗毛)、上頭(盤發);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後,按所擇吉日,請儐相騎馬引花轎偕媒人、鼓樂至女家迎親。轎內坐十二三歲小孩一個,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稱之為「垂轎的」或「壓轎的」。

有的還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帶有的還給轎內放雞、書或寶劍,以圖祛邪吉利,並用紅紙書「一路福星」貼於轎簾。轎至女家,女方飯食招待後,新娘頭頂紅蓋頭,著鳳冠霞帔,穿綉花紅鞋,拜祖、拜雙親,由姑嫂攙扶上轎,按所擇方向盤腿而坐。兄弟數人扶轎,吹鼓手奏樂於前,女家親友送嫁妝者尾隨,謂之「送女」。

迎親花轎須按來時路線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還有索要「買路錢」之習俗。入村,韓城一帶講究遇井、碾子皆用紅布遮蓋。轎至男家門口,新郎披紅插花,著禮帽長袍,大荔等地還胸掛銅鏡,由儐相陪同,走向花轎施禮。在鞭炮、鼓樂聲中,儐相向花轎撒「銅錢」,新郎揭開轎簾,新娘由女喜儐扶拽下轎,韓城一帶由公婆搶抱,孕婦、寡婦及屬相相剋者迴避。

這時,有的縣(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燒紅鏵尖,用食醋澆注,冒白煙後,圍花轎轉三圈,俗稱「打醋胎」;有的先以四個蒸饃在花轎四角輪番投擲,再舉乾草火把繞轎三周。隨之,由一能說會道的熱鬧男子充任「相風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麩、穀草桿、核桃、棗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等,同新郎、男女儐相引導新娘腳踏紅毯直入洞房。

進門時,新郎給新娘頭上插筷子,意為「快生貴子」;用擀麵杖挑去新娘蓋頭,拉手上炕,繞炕角轉一圈,俗稱「踏四角」;新娘按所擇方向,盤坐於備好的酒麴(或醋曲)上,謂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腳,嬉擊三拳,以示「出嫁從夫」。出洞房時,年輕人爭給新郎臉上抹黑,謂之「賀喜」。

午時,賓客入席後,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禮,稱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後夫妻互拜。席間,好熱鬧者給新郎母親抹黑臉,叫「搭喜」。宴席間,有的地方還有新郎新娘抓餃子、餛飩,抓住餃子示生男,抓住餛飩示生女。宴畢,送走女方賓客,新娘給本家及親友長者倒茶,長者贈送禮物,俗稱「認親」。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飲交杯酒,稱之「合巹」。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來「鬧房」,多以猜謎、磕頭、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鬧,俗稱「耍媳婦」。習慣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燈,三日無大小之俗。

(6)婚禮舉火把擴展資料:

古代的訂婚習俗:

訂婚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系的第一道程序。舊時,男孩長到十二三歲,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稱「提親」。媒人向雙方提說後,如無意見,則於龍、鳳「庚帖」上分別開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對方家中。三日內若無不祥之事發生,即請陰陽先生按男女雙方年庚、屬相進行占卜,算命「合婚」,如無「沖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寫庚帖,單憑媒人口頭說媒訂親。

接著商定彩禮、衣物諸事。清末,一份禮白銀24兩。民國,一份禮銀元24枚。彩禮一般一兩份。此外,還有衣料、被褥、首飾、棉花、絲線等。男方擇定吉日,舉行訂婚儀式,俗稱「問媳婦」,有的稱「戴耳墜」(女子從此戴上耳墜,表示已訂婚),也叫「換帖」。

7、彝族新婚夫婦要打架,為何有這種結婚習俗?

大家在遇到心愛的人後,都會非常幸福,並且還會舉行一場浪漫而特別的婚禮,還會要求親朋好友來見證你們的愛情,還有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舉行的婚禮儀式和方法也不同,比如在彝族人結婚的時候,夫妻在新婚的時候就會「打架」。

這是彝族新婚之夜的一種習俗,夫妻二人必須得打鬥一番這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且還必須是跟平時打架一樣,但是程度要稍微輕那麼一點點。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這邊的人就會認為妻子是不會打鬥,沒有任何的反抗力的,老一輩還會認為新婚夫婦洞房的時候打鬥的話,生下來的孩子才會被祖先承認的

在古代彝族結婚的時候,不管路有多遠,一律都會走路,不騎馬,不坐轎,如今也有乘坐汽車和拖拉機的,於是,娶親,送親的隊伍在喇叭和嗩吶喜氣洋洋的樂曲聲中,背、抬著令人眼共繚亂的嫁妝,浩浩盪盪地向男方家出發了。一路上,人們還彈月琴,唱山歌,跳左腳舞,熱鬧非凡。有的地方新娘結婚後還會回娘家生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這就要看當地的風俗了

彝族的過年時間也不同於漢族。 漢族的新年是第一個月的第一天,彝族的新年是農歷六月二十四。 彝族被稱為火把節。 火是彝族的象徵。 那時,每個人都會聚集在一起,點燃一堆火把,然後每個人都會圍繞火把跳舞以迎接新年。 現在,許多漢族人民也將參加彝族火把節。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