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婚禮
1、貴州甕安縣嫁娶都有些什麼風俗
貴州甕安縣嫁娶風俗【請媒】 男孩到十五、六歲時,父母就要備上一份禮物請媒人為其提親。也有媒人主動上門求「生意」,被稱為啃豬腦殼。一般是男家備辦一桌酒菜,封個紅紙包,恭恭敬敬地請媒人到堂,由男家長輩陪同媒人吃喝,意即犒勞媒人起步動身去說媒。在吃喝擺笑中,媒人便解娃兒、家境、意向、要求及親朋關系等社會背景。
【提親】 媒人帶上一份禮品(糖果1斤,面條1把),謂之「開口茶」,到女方家,謂之「提親」,女方家聽媒人介紹男方情況後,如不同意這門親事,就會說「我家女兒還小,還要跟大人多住幾年,學點見識。」若是女方父母有意思,就會留媒人吃飯,禮物卻不收。只說:「這事我們還要徵求舅家及親房大人們的意見。」則表示可再提親。此後女方家就要通過媒人對男方進行口頭「考察」,女方對男方滿意,就要「放話」,收下茶禮。這樣,提親就算成功。
【看人戶】 若是女方對男方有意思。便選一黃道吉日或利用場天,媒人約起姑娘及其母親,到男方家「考察小伙人品、長相,家境等。女方到男方家不需備禮品,但男方必須要大酒大肉地熱情接待。回家時,男方送給姑娘一套衣裳,如果女方接受,便向男方索取鞋樣,以便縫一雙新布鞋送給男娃兒,這親事也就成。
【遞書子】 經過媒人促合,男女雙方都同意。男方就用紅紙折疊成信封式的書子,內寫「天橋已架,鴻溝已清,謹聽媒介,一允千金」這樣的句子,表示婚事認可,謂之「准書」,由媒人將書子和禮品(糖、果、肉、衣料)送交女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伯叔等內親均有一份。遞書子,便建立親家關系,若有大事小務,或農閑時節,互相走動。逢年過節,准女婿也必須攜帶禮物敬奉女方父母。
【燒大香】 定婚儀式,是通過「燒香」進行的,所以將定婚叫做「燒大香」。燒大香這天男方要送去幾套價高質好的料子布、衣服、幾雙皮鞋和女方派送數量不等地糖、粉(面)、豬腿及條方肉。還有米花、米線以及龍鳳燭、大香、紙錢、鞭炮等,燒燃大香,便是定親的象徵。「燒大香」的高潮在當晚十點後舉行的擺禮。女方家張燈結綵,整個山寨的族人也會來幫忙,看熱鬧。主人家中堂擺八仙桌,禮盒置於桌上,里裝有木梳、頭繩、刀頭肉、豆腐。下擺衣物禮品。然後,點燃大香,燒上紙錢,敬祭祖先。婚事便正式定。
【拜年】 逢年過節,准女婿都要背禮物去給女方家及直系親屬拜年。日子必須選在雙日,即新年初二、初四、初六……,表示好事成雙,夫妻和好。女婿為表示誠意,一般在初二就去拜年。久而久之,初二成土家人給岳父母家拜年的專門日子。拜年的禮物為豬腿,用紅紙條包一圈,意為吉祥圓滿,另外還有幾方豬肉,親屬一家一方 6個糍粑或花甜粑。拜過年後,不論遠近,岳父母都要留女婿耍幾天。女婿回家時,岳父母及近親都要打發「回禮」,一般為錢幣或糍粑。姑娘則要給男方送兩雙新布鞋。
【討年庚】 討八字叫「討年庚」或「討庚」。男方家請陽陽先生看個黃道吉日,把吉日告訴女方家,取得女方家同意。討年庚時,男方家挑著酒、肉、面條、衣物等禮品去女家,送過禮物後,再遞上用紅紙寫的貼子,裡面左邊寫上吉語和「乾造」及男方的生庚八字,然後女方在右邊寫上「坤造」,也寫上女方出生年月日。這就是討庚的「庚書」。若女方給的「假八字」,則意味要推遲婚期,若給真八字,就要立即請算命先生把「年庚」算出,擇吉日成親。
【打嫁奩】 在女兒出嫁時,無論貧富,做父母的都要盡力打發一套像樣的「全堂嫁奩」。全堂嫁奩一般是內房、火堂屋、堂屋的一應擺設傢具。內房:一對花櫃,一對楠木箱子,一對床櫃,大小櫃子各一個,四個獨凳,一個圓盒,鐵夾蚊帳,被條,其被蓋至少要五床以上。火堂屋:碗櫃,小方桌,四張小木椅,洗臉架、臉盆,大腳盆、火盆鍋;堂屋:大四方桌,長板凳。有的人家還陪送農具,諸如曬席,鋤頭,犁耙等。做嫁奩傢具時,要看日子,行儀式祭魯班,謂之「開黑」。木製傢具漆成紅色,象徵紅火、喜氣。
【打婚床】 打婚床的木匠,必須是父母健在、兒女聰慧的「福人」,床枋木一般為棗子樹,意為早生貴子;柿子樹,象徵多兒多女;柏香木,標志貴氣。梨子木意為「立志成人」,亦象徵夫妻和美。且梨木硬性,木質、花紋均佳。土家人喜歡架子床,這種床平實,穩當,便於掛帳簾和蚊帳,存放箱,衣物。講究的婚床,一架床要花上幾百個工日。如存放在思南周家鹽號的婚床就很代表性,床分三層,均有圖案,做工講究,雕刻精細,流暢,物象生動、傳神。婚床長寬不離「六」,即長六尺六寸,寬四尺六寸,含「福祿」之意。婚床完工後,要用紅色花紋塗料打底,油上生漆,明亮如鏡,木匠還要賜封主人幾句吉語,主人為討得這幾句話,要給幾張喜錢,還要以圍腰、公雞等禮物相贈。
【哭嫁】 姑娘在婚前半月就要「開聲」進行「哭嫁」,以悲切的哭聲,淳樸的感情、敘事的內容,詩歌的形式,聚眾的場合舉行。在哭嫁儀式中,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媒人,哭姐妹和哭祖宗等等。是一場女方家親朋族友天然匯合傾訴懷念和思親離別之情的「大合唱」。民間認為,哭嫁是一種吉祥如意的預兆,不哭不體面,不哭不鬧熱,不哭不興旺發達。在富有音樂性的「哭詞」中,姑娘可隨機應變,觸景生情,互相勉勵,出口成詞。哭嫁時,新娘用一手帕掩面而哭,另有伴娘牽手端盤子,被哭嫁的親朋丟上三、五元錢,以示謝意。
【過禮】 在女方家辦「花圓酒」的一天,男方要請能說會道的人謂之押禮先生,扛半邊豬肉,背上給新娘的衣服,首飾,梳子等物,由媒人領隊送到女方家,叫「過禮」。「過禮」的豬肉一般要和次日押禮用的肉條方同一豬,意為全豬,是補給女家辦婚禮酒席的禮物。
【開臉】 土家姑娘的頭飾是腦後梳一根獨辮子。在辮子根處紮上紅繩,再插上兩朵鮮艷的山花。要做新娘,必須把獨辮子綰起來,扯掉眉毛,絞掉臉上汗毛,土家人稱為「開臉」。幫忙「開臉」的人,必須要是父母健在,夫妻成對,兒女滿堂的嬸娘或嫂子。以求得個美好的兆頭。開臉是先將姑娘的辮子松開,將頭發在後腦勺處束攏,紮上紅頭繩,並以此為中心,用男方送來的黃楊木梳子把頭發梳順,再盤成圓圓的一坨。稱為「盤龍髻」。用麻絲將眉毛絞成柳葉狀,後絞盡面部的汗毛,這樣「開臉」才算結束。
【亮彩】 「花圓酒」天,新娘家將全堂嫁奩分別擺在院壩,堂屋中炫耀,叫「亮彩」。一般是將傢具、農具之類的嫁奩,整整齊齊的擺放在女方家院壩,寫上「某某堂上封」的封條。堂屋一側擺上兩張方桌,將新做的紅紅綠綠的被子,疊成一堆,多者為富有。盆盆、碗碗、瓶瓶之類,堂屋靠後的桌上擺一邊,里里外外,琳琅滿目,富麗堂皇。
【花圓酒】 結婚前一天,為女方的「花好月圓」之日,親朋好友帶著一份禮物上門祝賀,吃「花圓酒」。禮物多為布匹、服飾、盆、碗、箱子、錢幣等,乾爹、親歌嫂也要送被條、服飾。親戚中數舅舅最親最尊,故開宴時,要等舅家坐「頭班席」。新娘要到席間對客人逐一哭謝,稱之「游哭」。因為這一天客多,無法盡情哭,多是應酬幾句。但遇上長輩奉勸幾句,說到傷心處。新娘反倒傷傷心心地痛哭起來。
【迎親隊】 迎親隊人數多少顯示著家的地位和勢力,也表明女方嫁奩的多少。迎親隊的成員要與男家同姓,禁忌與女方同宗。其成員的職責分工細致有序。諸如執事,禮官、作揖童子,外八仙、內八仙,迎親客,持喜把、帶備禮等,各司其職。迎親隊出門時要飽飲一餐「發轎酒」。動身時間看路程遠近,一般以晚飯時抵達女方家為宜。在女方家住一夜,次日早晨迎接新娘一起返回。
【攔門禮】 迎親隊一路吹吹打打,浩浩盪盪。到新娘家朝門前,便住轎歇步。女方家族人早用一張大桌子把朝門攔住。桌子上放有禮箱、酒壺,酒杯、香燭。女方的執事站在桌首,等待著男方的禮官接受挑戰。一個在外,一個在內,一個要進,一個要攔,便有「攔門禮」和「攔門禮詞」,所謂「攔門禮」就是雙方禮官比口才,比肚才。若女方講輸,就得乖乖地搬開桌子,讓迎接隊進屋;若是男方講輸,迎親隊一夜莫想進屋。除非男方禮官從桌子下面鑽過去。其實,攔門是一種托詞,待女方家客人酒宴結束,打掃干凈院壩。一個紅貼一招,迎親隊也會順利進屋的。
【擺禮】 迎親隊進女方院壩,將花轎放好。男方禮官便在女方中堂擺禮祭祖。神龕下的大方桌上擺刀頭肉,供果、水酒,以及送給岳父母、親屬的豬腿、豬肉條方、面條之類,此時燈明燭亮,鼓樂齊鳴,爆竹轟響。男方口中念念有詞,行奠酒儀式。女方執事要給男方執事「送香」,即將燃著的香束交與對方。接香人要雙手交叉而接,雙腳也要交叉而站。「香火」謂之氏族延續,交叉而接而是取其往返循環之意。男方押禮先生,從院壩開始捧香叩頭,一步一叩,一直叩到中堂,要叩九禮十參,非常虔誠、嚴肅。若有半點不周,就要遭對方族親唾罵,甚至引起械鬥或毀婚。
【露水衣】 新娘臨上轎前穿戴的紅色的衣、鞋、帕、裙、傘為露水衣。穿上露水衣,新娘在路上能避免邪神野鬼的騷擾。傳說,古時候,地方上有一個十分霸道的土司,不論誰家接親,他都要行「初夜權」。有一年中秋,有一個名為星星的姑娘要出嫁,生怕土司來搶親,就大聲痛哭起來,哭聲驚動天上的仙女,仙女便搭紅帕、穿紅衣,打紅傘來到人間制服土司。人們都說仙女是穿露水衣制服的邪惡,得到的幸福。之後,新娘出嫁時,都要穿露水衣,久而久之,就成土家的一項重要婚俗。
【梳頭儀式】 夜深人靜時在新娘的閨房裡悄悄地舉行,非常莊重,母親把女兒的頭發解散,用男方事先送來的黃楊木梳子象徵性地梳幾下,然後由一位心靈手巧的嬸或嫂把新娘的頭發梳理成粑粑鬏或蘭花頭,再抹一層茶油,使頭發烏黑油亮,光澤可鑒。若是富裕人家就更為講究,在頭發上插銀質的金瓜針、茉莉針、麻花針、瓜子針,銀針三支、蓮蓬一支、芭蕉扇一對。有的還戴箍箍帽,帽前綴一個銀寶花,銀寶花上釘一對龍,龍後一對鳳,鳳後一對蝦,蝦後一對銀帽襟,襟下綴鳳九隻,鳳後各含銀擺墜三顆,行走時,墜搖晃,閃閃發亮,光彩奪目。梳頭儀式要一次成功,不能重復,意思是新娘出嫁夫妻一世恩愛,白頭到老。梳頭時新娘要唱「哭嫁歌」。新娘舉行梳頭儀式後,表示她從此就是一個已婚婦女,顯得更加成熟,更加美麗動人。
【辭祖宗】 新娘身著紅色的露水衣,從閨房內哭嫁出門,哭別祖父母,父母,兄嫂,姐妹後,手拿兩把筷子,由兩長輩婦女攙扶出房來到堂屋,舉行辭別祖宗儀式。姑娘明知即將獨立自處,便以此討個兩相吉利,然後向滿屋的親人跪拜,再向大門走去,踩上四方斗,把筷子朝前後各丟一把。後面一把謂之留給娘家的「財氣」,願娘家豐衣足食;往前方甩一把,謂之帶走一些「財氣」,家旺人興。甩筷子時,前後都有男女兩家的人侯著,筷子一旦甩出,即有人接住。
【背親】 新娘上轎時,要由新娘的親哥哥把新娘背出大門至轎內,謂之「背親」。「背親」時,背親布由新娘的哥哥斜掛在身,新娘屈膝傾伏其背。新娘雙腳不能沾地。「背親」過程中,送親的人撐開「露水傘」在旁邊扶著新娘。新娘則作不願離去之扭捏狀,且捶其哥背放聲悲哭:「我的哥呀,我的親哥哥呀!兩個瓜兒一根藤。哥呀!你全不顧那兄妹情啊!」此情此境,令圍觀者動容。背親的哥哥和最不願讓人見著淚水的男子漢們,也難免低頭而泣。
【坐轎】 婚轎的木料一般要選用枝葉繁茂,主幹粗壯,既開花又結子的樹木,其用意是用這轎後,新娘以後有兒有女,子孫繁衍。扛也要選擇一個樹圪蔸上長出的一樣粗一樣高的「雙胞胎」杉木,象徵夫妻團圓,百年和好。待新娘坐上轎後,轎子被迎親轎夫抬起。早已候在旁邊的新娘的姑、嬸、姨、嫂們一哄而上。抓住轎扛便往後拖。這樣一前一後往返三次,「攔轎」儀式即算收場,娘家這才正式發轎。此時,兩個小夥子各執一支喜把(葵花稈火把)在前引路。這時新娘頭搭露水帕,腰佩青銅鏡,剪刀和七根茅草,准備在途中每遇一個土地廟或過一道河溝,要剪去一節茅草,意為照妖避邪。
【抬轎號子】 抬花轎的人,均年輕力壯,一旦走出女方家山寨,進入平坦大道,抬轎的人盡情地抖動,搖擺花轎,使新娘坐在裡面既舒心又驚怕,有時抖得新娘頭昏眼花,翻腸倒肚地嘔吐。山寨間山路陡窄、崎嶇,轎前的轎夫得隨時給後面的轎夫通報路況,以求密切配合,免出事故。這種前面通報後面應答的言詞,土家人叫「報路歌」或「抬轎號子」。
【撞轎】 如果兩支迎親隊在同一條路上相遇,就要「爭大邊」,即爭走路面靠山的一邊。兩頂花轎相遇,稱之撞轎,兩邊新娘都從轎子里出來,拚命爭大的,互不相讓,兩個如花似玉的新娘,亡命地向對方跑去,或爭斗於野草藤蔓之中,或攀登於懸崖峭壁之上,圍觀人群,則吶喊助陣,鎦子放肆地敲打,嗩吶死勁地吹。如果相遇者沾親帶戚,兩邊主持人自會快步相迎,討一個和解之法。所謂和解,則是兩個新娘互換一隻鞋穿,表示誰也不搶誰的運氣。於是,雙方親親熱熱擦身而過。各走各的路。
【鋪新床】 花轎剛從女方家抬起,裝有被條、蚊帳、墊單等的「纜書室」要走在迎親隊伍前,男方家要用此鋪新床。鋪新床的婦女要有兒有女,夫妻成雙,為人謙和。床上要墊12捆稻草。新床鋪好後,撒放一些瓜子、花生、核桃、板栗、橙子、棗子之類的東西。待新娘入洞房後,讓小孩們上床去搶果子,翻找紅蛋,打筋斗,以致將新床翻得亂七八糟、主人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因為這象徵著新娘以後早生貴子,人丁興旺。新床不準未婚女孩去摸去坐,若未婚女孩摸床,以後有第三者插入。也忌諱孕婦去坐,玷污新床,不吉利。
【回車馬】 在花轎未到之前,在院壩邊的必經之路上,擺放一張方桌,桌上放一個豬頭,一壺酒,二隻酒杯和香紙燭。待新娘抬到桌前。掌禮先生請轎夫們抬著花轎稍等候,進行燃紙燒香,點放爆竹,轎夫抬轎繞桌一周,即謂之「回車馬」。
【下轎】 花轎放下後,「牽娘」走上前打開轎簾,將新娘牽起下轎進屋。新娘跨進大門坎時,不能踩在門坎上,若是踩著門坎,會被人指責為「太好強」。認為門坎附著守門神,踩門坎即有欺主之嫌。所以,「牽娘」會扶起新娘向上懸空帶過。跨過大門,從一隻米篩上踩過。或將米篩踢開。全由新娘自己決定。踩米篩而過,意味著當晚新娘可與新郎同房,否則,新娘身上「不幹凈」,不能同房。持篩人動作十分敏捷地收走米篩,放和收都在瞬間進行,但新娘的動作,新郎已然明白。
【拜堂】 在一片爆竹、嗩吶聲中,「牽娘」挽扶著新娘走進堂屋中央。祖宗牌位前燃著一對龍鳳燭。燭光旺盛,意味夫妻一生順暢,百頭偕老。大桌前折疊著一床新被條。新郎新娘並排而立。拜堂開始,執事人首先朗誦吉語,然後大聲叫喊:「奏大樂!開炮,拜天地,拜祖宗……」最後喊:「男女老少,內外幫忙人等辛苦!」新人向上周拜一禮。」才算結束。
【鬧洞房】 婚禮當晚,全寨男女老幼都去鬧新房。按土家習俗,新婚三天,不分尊長老幼,皆可說笑取樂。進入洞房,有一定的規矩,新娘站在門口,進去的人必須對四言八句,對得上的進,對不上的要唱歌後才能進。鬧洞房主要是開新郎新娘的玩笑,要新郎新娘裝煙倒茶,唱歌做游戲,猜謎語,說四言八句。一直鬧到深夜才結束。最後「牽娘」引來一個 男童,要其揭開紅紙封蓋的新馬桶的蓋子,抓出裡面的糖果,然後往裡面撒一泡尿。
【回門】 新婚第三天,岳父母打發年幼的晚輩去接新郎新娘回娘家,謂之「回門」。回到娘家,吃一餐飯後,不論路途遠近,新郎新娘都要當天返回。回門時,岳父岳母都要打發「回禮」,一般是錢幣和辦酒席時,特意留下的肉食,豆腐等,也要女兒、女婿帶點回去,意為女兒當時走得急女婿又沒趕得來,現在給予補償,也是父母的一片心意。
2、貴州佳琪影像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貴州佳琪影像傳媒有限公司是2017-01-03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注冊成專立的有限責任屬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銀盞鎮經濟開發區麒龍摩爾城頤高電商館。
貴州佳琪影像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2725MA6DQWGN9W,企業法人周冬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貴州佳琪影像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影視節目策劃、拍攝、製作;婚禮、旅遊、商業、公益廣告宣傳錄像;廣告策劃、代理、發布;廣告拍攝、廣告製作、圖文設計製作;個人及企業宣傳片製作,婚紗攝影,拍攝製作宣傳片、微電影廣告、廣告片、MV、專題片;大型慶典活動;拍攝器材出租、喜慶用品出租。)。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貴州佳琪影像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關於貴州的文化傳統和風景名勝
一 ) 音樂
貴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 傳統音樂舞蹈豐富多彩。貴州各民 族音樂不僅類別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貴州省一些主要少數 民族的歌曲簡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為飛歌、遊方歌、風俗歌、敘事歌、祭祀歌等幾 種。 " 飛歌 " 是苗族音樂中頗富特色的體裁 , 多在山崗林野和田間 地頭演唱。特點是音調高昂 , 氣勢雄渾 , 節奏舒廣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區分男聲飛歌和女聲飛歌 , 並分為高腔和平腔兩種腔式。飛歌題材內容極為廣泛 , 堪稱苗族歌唱藝術的瑰寶。
(2) 樂器 苗族樂器最著名的要算蘆笙。雷山縣的排卡村和凱里市的新光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製作專業村寨。其他有芒筒、嗩吶、大號、 直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銅鼓、皮鼓、大篩鑼、大 鑼、包包鑼、大鐐、小鐐、木葉等。根據功能 , 苗族器樂曲目可分為 風俗儀式性和生活性兩大類。前者由樂器組合 , 後者則多為獨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樂 , 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類。
(1) 歌曲
根據歌詞使用情況 , 布依族民歌可分為布依語民歌和漢語民歌兩種。
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 , 可分為情歌、生產勞動歌和風俗歌等。
(2) 樂器
布依族的樂器有銅鼓、嗩吶、 " 勒友 " 、 " 勒浪 " 、 " 筆管 " 、姊妹簫、 對簫、牛骨胡、葫蘆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鑼、小馬鑼、芒鑼、小鈸、小鑔、木葉等。其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錦屏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的音樂風格有很大差異。
A. 北侗
北部地區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以對唱、互相盤歌的形式進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傾吐愛慕之情的歌。這種歌 曲曲調高亢遼闊、熱情奔放、音域較寬、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調各地不盡相同 , 總的說來 , 旋律舒暢 優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時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區保留的侗族傳統文化更為完整些 , 因而其音樂也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一地區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禮 俗歌和敘事歌幾種。大歌是歌隊集體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聲部 , 高音聲部由歌頭的加花變化而成。大歌的結構嚴謹 , 有較 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種類很多 , 主要有鼓樓大歌、敘事大歌、童 聲大歌、女聲大歌、混聲大歌等。多聲部無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樂形式 , 曾多次出國表演 ,蜚聲海外。小歌的內容主要是情 歌。這類歌曲結構短小 , 歌詞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纏綿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輕聲慢唱。小歌分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兩種。
(2) 樂器
侗族樂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蘆笙、侗笛、嗩吶、二胡、鑼鼓、鑔、木葉等。演奏方式有獨奏、伴奏和重奏幾種。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為雙歌、單歌、調詞、 " 詰俄呀 " 、兒歌等。雙歌 分敬酒、祝賀、敘事性雙歌和寓言性雙歌。前一類雙歌演唱時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兩句固定的起歌和聲 , 歌尾也有兩句頌 揚性的襯和。演唱開始時 , 演唱者舉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圍 的人們就不約而同地唱起起歌和聲 , 歌的主體部分唱完時 , 眾人又 默契地唱起襯和幫腔。單歌的每首歌詞能獨立存在 , 表達一個獨 立的意思。聲腔運用上 , 分為平腔和高腔兩種。音樂節奏上 , 與其他歌種比較 , 相對自由 , 顯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樂中比較古老的形式。
(2) 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蘆笙、嗩吶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兒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內容廣泛。歌詞多為七言四句 , 節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歌 , 其旋律婉轉優美。酒歌是 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節奏和旋律單純古樸。
婚俗歌是在婚禮上演唱 , 節奏明快、旋律流暢。祭祀歌是在逢年過 節祭祀祖先時演唱 , 其曲調可以說是口語語音的誇張性延伸 , 朗誦 性比較強 , 無恆常節奏。仡佬族兒歌節奏活躍 , 感情質朴。
(2) 樂器
仡佬族樂器有蘆笙、嗩瑣吶、鑼鼓、泡木筒、木葉、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鬧歌、風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勞動歌、
" 溜子樂 " 等。山歌內容豐富 , 感情朴實。打鬧歌也是山歌的一種 , 因演唱時用鑼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鑼鼓 " 。打鬧歌是在薅革時為 了減輕疲勞 , 鼓動情緒時演唱的歌。一般由兩人演唱 , 有時領歌 , 有時對唱 , 有時參加勞動的群眾也幫腔。兩個歌師緊跟在薅草隊伍後面 , 一人敲鑼 , 一人擊鼓 , 哪裡薅草落伍了 , 他們就追到哪裡 , 邊敲邊唱。有時在唱前增加一些詼諧數板 , 稱為 " 喊口號 ", 使氣氛 更加活躍。打鬧歌旋律熱情高亢、質朴自由 , 高音、長音較多 , 曲調 悠長寬廣。勞動號子和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音樂中具有濃厚特色的 音樂形式。勞動號子有多聲結構特點。一種是一領眾和的二聲部 結構 , 一種是加副領唱、雙領眾和的三聲部結構。後者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對比式復調織體 , 是我國民間合唱中比較有特色的復調音樂。
(2) 樂器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打擊樂。基本樂器有小鑼、大鑼、鈸、堂鼓等。傳統曲牌有上百個。土家族樂器有嗩吶、二 胡、簫、月琴、包包鼓、小鑔、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種樂器演奏的 " 八音 " 獨具特色。其樂曲往往也由八個小曲連綴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內容的 " 曲谷 ", 用漢語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漢歌 ) 、婚事歌、喪事歌、敘事歌、 " 畢摩 " 歌以 及兒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獨唱、對唱為主 , 也有齊唱和簡單的 二聲部合唱。女聲多用假嗓 , 男聲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詞主要為 漢語 , 歌詞結構和韻律特點均與貴州漢族山歌一樣。婚事歌即婚 禮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內容的不同 , 曲調和旋律特點也 不同。喪事歌類似漢族的孝歌 , 有獨唱、對唱等形式 , 曲調簡單 , 多 屬說唱式 , 有的曲子僅為一個樂句的反復 , 情緒比較低沉。敘事歌 旋律起伏較小 , 結構簡單 , 大多為一兩個樂句的無限反復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較強的多樂段結構。 " 畢摩 " 歌是宗教職業者 " 畢 摩 " 在祭祀儀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誦。兒歌的曲 調與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節奏更加明快 , 而結構短小 , 語言生動。
(2) 樂器
彝族樂器主要有嗩吶、月琴、二胡、鑼、鼓、鈸等。
8. 其他少數民族
瑤族、壯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 , 豐富 了貴州的音樂文化寶庫。
( 二 ) 舞蹈
貴州各民族舞蹈種類很多 , 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蘆笙舞是一種流行最廣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銅 仁地區外 , 其餘地區均有流行。蘆笙舞多在節日中表演 , 以集體舞 為主。黔西北的蘆笙舞除集體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數人表演的。有的 蘆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許多驚險的高難度動作 , 集舞蹈、雜技、體育 和音樂為一體。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帶的花鼓舞最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單人舞、雙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從樂器數量看 , 則有單面鼓、雙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動作熱情奔放 , 被譽為 " 東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錦雞舞 " 也很有 特點 , 這是一種男女混合的集體舞 , 數名男青年排成數行在前面吹 蘆笙做引導 , 數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婦女排成長蛇陣緊跟其後 , 沿 逆時針方向轉圈 , 邊轉邊舞。舞蹈以腳步動作為主 , 腰膝自然擺 動 , 雙手則垂直放鬆於裙邊 , 舞步舒緩有致在獨具特色的服飾的 襯托下 , 整個舞蹈就猶如錦雞覓食 , 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外 , 在黔東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區 , 還流行板凳舞、銅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擬鳥類和獸類為主要特徵的鳥獸舞 , 有在祭祀儀式上表演驅邪逐魔、祈福禳災的祭祀舞 , 還有表現生產、生 活、斗爭以及風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類的舞蹈佔有較大 比重。如《銅鼓刷把舞》、《迴旋舞》、《轉場舞》等都是在喪葬儀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為多 , 表演人數大多為偶數。舞蹈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運用 , 構成了布依族舞蹈的顯著特徵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蘆笙舞、舞龍、舞獅等。" 多耶 " 主要流行於從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時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圍成圓 圈 ,手牽手 , 踏著整齊的步伐邊跳邊唱 , 同時甩手為拍 , 氣氛熱烈。 蘆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蘆笙伴奏 , 多為集體舞 , 人數多時可達上百人。也有的是獨吹獨舞。蘆笙舞可以模仿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 , 模仿人和動物的動作 , 表現力很強。侗族中還有一種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龍喘〃。表演時 , 青年男女分成兩路縱隊 , 先由外向 里繞 , 再由里向外旋 , 盤成螺圈狀 , 猶如長龍迂迴。舞龍和舞獅多 在春節期間舉行,與其他民族的舞龍、舞獅大同小異。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擺手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開展表演活動。這是一種集體舞蹈。表演時 , 由一善舞者帶領眾舞者圍成圓圈,邊走邊舞。圓圈中央由一人負責鳴鑼擊鼓,起指揮和伴奏的作用。擺手舞可以表現生產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 舞姿矯健、粗獷、豪放。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也富有特色。這是土家 族宗教職業者 " 梯瑪 " 主持向祖先 " 解錢 " 儀式時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兩種 , 動作古樸。此外 , 土家族還流行梅山舞、跳馬舞、龍 燈舞和蚌殼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禮期間表演的 " 阿妹凱 "( 姐妹歌舞 ) 、喪禮期間表演的 " 肯合貝 "( 也稱 " 鈴鐺舞 " 或 " 跳腳 "), 反映生產勞動的 " 撒蕎舞 " 、 " 栽小麥〃以及兒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節日舞 " 鑽龍門 " 等。同 一類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節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凱〃' 就有流行於畢節、金沙、大方一帶的 " 諾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於畢節、金 沙、大方、納雍、威寧和水城等地的 " 畢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於威 寧、赫章一帶的 " 署谷署穀穀 "( 圍圈舞 ), 流行於盤縣、六枝一帶的 " 跳腳 " 等等。不同節目的風格也有差異。總的來說 , 彝族舞蹈的節 奏明快、粗獷剛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禮舞、龍燈舞和獅舞等。踩堂舞是喪禮期間在停放靈樞的堂屋中表演。屆時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別吹蘆 笙、搖鈴、打錢桿、舞練刀做前導 , 邊跳邊唱 , 眾人手拉手在後面魚貫而行。舞時身體微屈 , 來回跳躍 , 並且不斷變換隊型。酒禮舞在 婚禮上表演 , 表演時 , 領舞者執手帕帶領眾舞者在屋前場地上圍成圈 , 沿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 , 氣氛熱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銅鼓舞、斗角舞等。銅鼓舞主要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等場合表演。這種舞蹈可以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內 容。舞者隨著銅鼓和皮鼓的鼓點 , 或踏著剛勁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轉 跳躍。場面既壯觀熱烈又典雅古樸。斗角舞一般由 10 個人表演 , 其 中 5 個人吹蘆笙 ,5 個人吹共鳴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頭插雉尾 , 腰拴白雞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隨著節奏配舞。吹奏小蘆笙者作前導領舞 , 吹中蘆笙者緊隨其後。這種舞蹈在開春至秧苗抽穗期間停歇。
8. 瑤族
瑤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獵舞和長鼓舞等。猴鼓舞瑤語稱 久格朗 ", 在喪禮上表演。屆時 , 場中央豎一齊肩高的大木鼓 , 場 地一側懸掛幾面銅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動作不停地跳躍擊木鼓 , 同時 , 一些人輪流上場敲打銅鼓助興 , 其節奏與舞姿相合。打獵舞 瑤語稱 " 孰久 ", 也是在喪禮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豬舞等 , 表現的是打獵場面。長鼓舞是一種喜慶舞蹈 , 主要表現生產勞動和製造木鼓的場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戲劇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 黔劇是貴州家鄉劇 , 全省人民非常喜愛 , 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 , 還有花燈劇《七妹與蛇郎》等也享譽省內外。我省各地活躍著 4000多個業余藝術表演團體。其中有蘆笙隊、嗩吶隊、歌舞隊、雜技隊、八音隊 , 還有花燈隊、地戲隊、儺堂戲班、布依戲班等。他們的節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貴州少數民族戲劇 , 有巫術色彩較濃的儺戲 , 有從漢族中移植過來的花燈戲 , 還有綜合性較強的布依戲和侗戲。
1.儺戲
貴州好幾個民族都有儺戲。儺戲大致可分為巫儺和軍儺兩大類。
(1) 巫儺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這些民族中的巫儺大致可分為以黔東、黔北一帶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儺壇戲、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儺儲 " 和威寧一帶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軍儺
軍儺流行於安順市和貴陽市一帶 , 是明代 " 調北征南 " 的明朝 軍隊帶入貴州的。開始時流行於軍隊中 , 是一種練兵習武活動。後來逐漸變成民間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娛樂活動 , 並傳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戲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稱 " 地戲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稱 " 跳神 "
地戲的演出是在農歷正月進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質,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儺大大減少 。戲的劇目多為武戲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隊《五虎平西》和《精忠 傳》等。演出時須帶面具。比起儺壇戲面具的猙獰和怪異來 ,地戲面具就顯得要親切和藹些。
2. 花燈戲花
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 特徵是手不離扇、帕 , 載歌載舞 , 唱與做緊密結合。明王朝 " 調北征 南 " 、 " 調北填南 " 後 , 隨著大量漢族移民的到來而逐漸傳入貴州 , 並 被一些少數民族吸收 , 經過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為本民族的戲曲 藝術形式。 ;
貴州少數民族中 , 流行花燈戲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獨山布依族花燈和黔東一帶土家族花 燈最為有名。
獨山花燈與江西的 " 採茶 " 、 "弋陽腔 " 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 並吸 收了廣西壯族的彩調藝術。早期的獨山花燈以歌舞為主 , 劇目有 《踩新台》和《靈官掃台》等 , 後來逐漸出現了戲劇劇目 , 如《槐蔭 記》、《紅燈記》和《還魂記》等。獨山布依族花燈道白唱詞主要為漢 語 , 同時也用布依語。
" 黔東土家族花燈系明代從江南一帶傳入。在原有花燈的基礎 上 , 土家族民間藝術家們融入了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東土家族花燈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和 民間傳說。主要劇目有《征東》、《征西》、《紅燈記》、《八仙圖》和《關 爺點兵》等 o
3. 布依戲和侗戲
布衣戲和侗戲是貴州少數民族中流行的綜合性、娛樂性、功能性更強的戲劇藝術形式。
(1) 布依戲
布依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發源地在貴州與廣西交界的冊亨、 興義和安龍等地 , 布依戲的產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廣 西壯戲的有益成分而逐漸形成的。由於各地情況的不同 , 布依戲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異。冊亨布依戲有演有唱 , 而興義巴結和安 龍甘河的布依戲則取坐唱形式。
布依戲的劇目包括兩個方面 : 一是移植漢族劇目 , 二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進行改編。
(2)侗戲
19 世紀初 ,侗族歌王吳文彩根據漢族戲劇 ( 主要有桂戲和花燈 ) 創立了侗戲。侗戲主要有生、旦、 凈、丑等行當 , 第一種行當一上場都先自報家門 , 唱時須面對觀眾。
侗戲班一般是一村一個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樓為單位建立侗戲班。侗戲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有女演員。
侗戲劇目主要取材於三個方面 : 根據漢族傳書改編 ; 根據侗族民間故事改編 ; 社會現實生活。
http://www.gz007.net/Cool/cool_5364801.html
這些大概是最全面的了!!嗬嗬嗬 希望能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