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紅黑婚禮背景

紅黑婚禮背景

發布時間: 2023-05-20 05:06:59

1、想要一個不一樣的婚禮,黑紅色主題婚禮怎麼布置?

越來越多的九零後走上了婚禮的殿堂,然而,個性另類的這一代註定要有不一樣的婚禮。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紅黑結合,到底能呈現怎樣的效果?又可以帶來多少種可能?如何搭配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風格? 

什麼是不一樣的婚禮?黑紅為主要元素,將原本是對立卻又有共性的兩種顏色相結合,風格別致,有趣獨特,場面恢宏。在舞台設計上,採用劇院常見的幕布形式,用大量的花藝與膠卷造型作為舞台主背景,增強了宴會廳龐大的史詩感。紅色和黑色搭配的主題婚禮的確讓年輕的新人充滿著嘗試的渴望。

但也有人擔心紅與黑若是沒有搭配好,容易使自己的婚禮變得暗黑而沉悶,而且,如何在自己也沒把握的情況下糾正父母對於紅黑的刻板印象?

美得熱烈:85%紅+15%黑

婚禮基調:簡單的幾何線條,勾勒出中國風的場景,用最純凈的形式,呈現出最耀眼的光芒。大面積的紅與小面積的黑大膽碰撞,如戀人之間的愛戀,簡單純粹而又熱情猛烈。風格:中國風、華麗、熱烈特點:更注重婚禮的細節布置,反而對場地的要求一般,可根據層高變換布置,適合偏愛古風又保守的新人及其家人。

美得浪漫:65%紅+35%黑

婚禮基調:主舞台將紅與黑大肆蔓延,T台路引黑色花瓶搭配紅色花藝。上空吊頂做了一個迷宮形式的花牆小景,主舞台上方的冰綢布幔吊頂,中間用紅色絲帶連接。主舞台鐵藝的形狀根據鑽戒戒環形狀而定製,似乎講述著新人們的愛情故事。風格:復古、華麗、浪漫特點:紅與黑近乎完美的比例,使整個場地顯得溫柔而有質感,適合追求獨立個性,張揚奔放的新人。對場地要求比較嚴格,場地小容易讓人有壓抑的感覺。









美得奢華:45%紅+55%黑

婚禮基調:幾何圖形,規則的線條,讓整體布置非常的簡約,干凈,又很有氣場。滿地的玫瑰自然散落,把吊頂硬朗的線條溫柔化,為婚禮現場營造出奢華質感。風格:神秘、冷艷、剔透特點: 除了黑、紅,整場布置沒有旁的顏色,氣質很出挑,但對於現場色彩比例,色彩純度的要求十分嚴格,對場地的要求也不小。

2、漢服的主要禮服有哪5種

漢服禮服主要有以下5種:

1、三重衣禮服 : 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襖裙 : 琵琶袖+馬面裙袒領錦半臂裙。

3、結婚禮服(漢服婚禮) : 主要特色紅色(漢制:紅黑搭配,唐制:紅男綠女,明制:紅色)。

4、祭祀禮服(玄端)。

5、喪服(純黑或純白色)。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2)紅黑婚禮背景擴展資料: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3、知否:盛家女兒出嫁時,嫁衣顏色各不相同,究竟為何?

在男女婚嫁方面,劇中多有體現,盛家共出嫁了4個女兒,娶了2個媳婦,對於他們的婚嫁過程,劇中介紹非常詳細,在那個封建的年代,女子地位極低,所以對於自己的婚事沒有主宰權,大多都是父母做主,而那個時候的女子在家族也是不受重視的,為了家族利益,她們會被強行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可以是自己的姐夫!

知否

女子出嫁的時候嫁妝在當時也尤為重要,嫁妝多婆家就會高看一眼,日後也不敢欺負,如果嫁妝少,在婆家就沒有地位。劇中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華蘭和明蘭的「十里紅妝」,明蘭的十里紅妝是二叔准備的,二叔家底豐厚很輕松就拿出來了,而盛家家底一般,華蘭的十里紅妝是大娘子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嫁妝,老太太又湊了一些才湊齊的。

知否

其實道理很簡單,如蘭是高門低嫁。在宋代,青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穿的,而且明蘭出嫁是頭戴鳳冠霞帔的。這也是四姐妹中的獨一份了,主要是因為夫家馮紹峰飾演的顧二叔。為趙麗穎飾演的明蘭爭取的榮譽,必須是身負誥命的婦人才可以穿的。

在明蘭未嫁時,墨蘭是四姐妹中嫁得最好的。也沒有身穿鳳冠霞帔出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新娘的服飾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男方的權勢地位的,大家都知道如蘭的相公出身平民家庭。

知否

所以有父母寵愛的如蘭,反而在出嫁時是最寒磣的那個。在下面的劇情中,大家就可以看到文家跟顧家同時下聘禮求親,兩方在聘禮方面是有多大的懸殊了!用如蘭的話說,顧二叔就快把暮蒼齋堆滿了。

要知道顧二叔的婚事可是受到皇上看中的,所以明蘭的服飾穿戴,都是按照當時非常高的規格來設計的。而在宋朝青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高過紅色的,所以像明蘭這樣低門高嫁的新婦是身著青衣的。

4、「紅」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意義的象徵。它背後的歷史文化意義是什麼呢?

紅的代表紅色代表著吉祥、喜氣、熱烈、奔放、激情、鬥志。在許多國家和一些民族中,紅色有驅逐邪惡的功能。比如在中國古代,許多宮殿和廟宇的牆壁都是紅色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就是紅色,八卦中的離卦也象徵紅色。 由於紅色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許多警告標記都用紅色的文字或圖像來表示。例如在紅綠燈中紅色表示停止。 紅色在政治上經常用來象徵革命以及左派,共產主義國家用來表示共產主義。 紅色被認為能激起人雄性荷爾蒙的分泌,所以在運動比賽中身著紅色服裝者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在中國,紅色傳統上表示喜慶,比如在婚禮上和春節都喜歡用紅色來裝飾。 紅色表示愛的顏色; 紅色是聖誕節常用的一種顏色; 北美的股票市場,紅色表示股價的下跌;在東亞的市場,紅色表示股價上升; 在政黨中,紅色傳統上表示: 中國:中國共產黨;特別是在台灣地區,一般稱中國共產黨區域為「泛紅陣營」 加拿大:加拿大自由黨; 德國:德國社會民主黨以及德國社會主義民主黨; 英國:工黨; 美國:共和黨。紅色,顏色的一種,漢字本義指彩虹最外層的顏色。現代色譜學所定義的紅色,是電磁波的可視光部分中的長波長部分,波長大約為630~750nm,類似於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比紅色的波長還長的是人眼無法看到的紅外線、雷達波以及收音波和電視波。
紅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甚至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中國人近代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紅色的歷史,承載了國人太多紅色的記憶。紅,是嘉興南湖的紅色航船,是八一南昌的的炮火連天,是井岡山上的星星之火,是雪山草地的赤膽忠心,是新世紀中國人民紅紅火火的日子,是新世紀中國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為了不該忘卻的「中國紅」,我們應懷念,當銘記,須發揚光大,中國紅歌會創意的背景就在於此。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顏色是黑、白、土紅和赭石色,而紅色是最早的「流行色」。到奴隸制社會,青、赤、白、黑、黃,被認為是代表東、南、西、北、中和木、金、水、土的五方正色。在封建時代,黃色標志著神聖、權威、庄嚴,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徵,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彩,任何庶人都不許穿黃衣服。我國夏朝流行黑色,殷商時期流行白色,周朝流行紅色,並給了紅色正統地位。
在漢朝和明朝,因為國家都興起於南方,南方表火,為朱雀,所以在當時,國家政治和文化中都提倡使用象徵火的紅色(這也是故宮紅牆紅柱的來歷之一),因為漢,明兩個朝代是中國最強盛的時期,同時對中國影響最深,所以漸漸的,紅色文化滲透到了中國的各個方面成了民族的代表。 中國紅作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其淵源追溯到古代對日神虔誠的膜拜。當時,紅色,又稱瑞色,象徵喜慶,大方,朝氣,中國漢代最早的祭祀,婚嫁服飾便稱之為玄瑞,直譯為黑紅之義。漢代時日為國家圖騰,因太陽之色為紅黑雙色,故而推崇玄瑞。太陽象徵永恆、光明、生機、繁盛、溫暖和希望,自然紅色也就擁有了太陽的象徵意義。流傳至今。
中國紅是中國人的魂,尚紅習俗的演變,記載著中國人的心路歷程,經過世代承啟、沉澱、深化和揚棄,傳統精髓逐漸嬗變為中國文化的底色,彌漫著濃得化不開的積極入世情結,象徵著熱忱、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
中國紅吸納了朝陽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擷了晚霞最絢麗迷人的光芒;蒸騰著熊熊烈火的極溫;凝聚著血液最濃稠活躍的成分;糅進了相思豆最細膩的情感;浸染了楓葉最成熟的晚秋意象…… 中國紅(又稱絳色)是三原色中的紅色,以此為主色調衍生出中國紅系列:嬌嫩的榴紅、深沉的棗紅、華貴的硃砂紅、朴濁的陶土紅、滄桑的鐵銹紅、鮮亮的櫻桃紅、明妍的胭脂紅、羞澀的緋紅和暖暖的橘紅。中國紅與青花藍、琉璃黃、國槐綠、長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構成一道繽紛的中國傳統色彩風景線。中國紅意味著平安、喜慶、福祿、康壽、尊貴、和諧、團圓、成功、忠誠、勇敢、興旺、浪漫、性感、熱烈、濃郁、委婉;意味著百事順遂、驅病除災、逢凶化吉、棄惡揚善……
中國紅氤氳著古色古香的秦漢氣息;延續著盛世氣派的唐宋遺風;沿襲著燦爛輝煌的魏晉脈絡;流轉著獨領風騷的元明清神韻。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盤成一個錯綜復雜的中國結,高度概括著龍的傳人生生不息的歷史。
從朱門紅牆到紅木箱櫃;從孩子的貼身肚兜到以中國紅為主題的婚禮;從本命年的腰帶、佩玉的流蘇到壽星的壽服壽桃;從添丁進口時門楣上掛的紅布條到孩子滿月時做的「滿月圓」;從舞龍燈的綉球到鑼鼓嗩吶的飾物;從深閨女兒的紅頭繩、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綢;從開張大吉的剪綵到恭賀新禧的賀卡;從銘刻著權力的印泥到記錄著功勛的錦旗;從過年過節懸掛的燈籠到家家戶戶張貼的春聯、倒福和窗花,從「壓肚腰」的壓歲紅包到除舊迎新的爆竹;從聞名遐邇的「紅、綠、黃」唐三彩到景德鎮最負盛名的「祭紅」瓷……
中國紅就這樣以農耕文化為依託,以家族意識為核心,經過多少代潛移默化的熏陶,深深地嵌入了中國人的靈魂,成為當之無愧的安身立命的護身符,鎮守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想疆土。中國紅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5、漢服的分類都有那些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5)紅黑婚禮背景擴展資料:

一、漢服地位

漢服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徵,用於吉凶賓軍嘉五禮。

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

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

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後,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歷朝有《職貢圖》描繪他國國使服飾

二、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6、中國古代漢服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古時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鉤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君臣冠冕服》雲:「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7、漢式婚禮內容?

漢式婚禮不同於西式婚禮,也不同於一般以清、民國風格為主的所謂中式婚禮。漢式婚禮以周禮為藍本,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追本溯源,是體現華夏經典文化傳統的民族婚禮。
漢式婚禮是以古典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當代新興、時尚的婚禮形態。漢式婚禮不同於西式婚禮,也不同於一般以清、民國風格為主的所謂中式婚禮。漢式婚禮以周禮為藍本,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追本溯源,是真正體現華夏經典文化傳統的民族婚禮。在華夏民族的傳統中,漢式婚禮被視為禮樂文明的根本所在,被視為人倫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起點,被視為人與自然陰陽相和諧而化生萬物的本源。只有這樣的婚禮,才足以同新人之間堅貞、深沉的情感相般配,才能同我們自身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傳統相般配。
漢式婚禮是漢民族的傳統婚禮,在婚禮進行時應當穿著形制正確的漢服。但可根據其不同時期的風格,選擇相應的服飾顏色及款式。如漢周時期崇尚玄色及紅色,風格的漢式婚禮可選擇紅黑配色的曲裾或衣裳;唐風漢式婚禮則可選擇紅男綠女的搭配;而明風婚禮則一般選擇明代官服,新婦多為鳳冠霞帔。

主要流程
整體結構
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

流程分解
婚前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
正婚禮:親迎→共牢合巹→解纓結發
婚後禮(成婦禮):婦見舅姑→舅姑醴婦→婦饋舅姑→廟見成婦

儀節內容
婚前禮
1.納采 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為贄見禮物。《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2.問名 納采後,問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與否、吉凶如何。《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
3.納吉 問名之後,男方「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儀禮·士昏禮》)。男方問名後,占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帶雁到女家報喜,儀如納釆。
4.納征 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納聘以訂婚。《儀禮·士昏禮》:「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納征以後,婚姻進入正式准備階段。
5.請期 男方擇定成婚吉日,正式約定女方,以雁為贄見禮物。《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鄭玄註:「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辭,即告之。」
正婚禮
1. 親迎 新夫親往迎娶新婦。
2. 同牢合巹 「同牢」指新夫新婦共食一鼎所盛之肉。「合巹」指新夫新婦各執一合巹杯,相對飲酒。《禮記·昏義》:「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3. 解纓結發 「解纓」指新夫親手解下新婦頭上許婚之纓。「結發」指各剪取新夫新婦一束頭發,以紅纓梳結在一起。
婚後禮(成婦禮)
1. 婦見舅姑 妻稱公公為「舅」,稱婆婆為「姑」。成婚後的第二天清晨,新婦早起、沐浴,端著盛有棗、栗和腶修的竹器到公婆寢門外等待。「棗」取早起之意,「栗」取顫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2. 婦饋舅姑 新婦親自侍奉公婆進食,待二老食畢,婦要象徵性地吃公婆的餘食以示恭孝。另有一說,「婦饋舅姑」指新婦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燒飯做菜,以饋舅姑,以示自此後主持中饋,以盡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譴小姑嘗」的民俗記錄。
3. 舅姑醴婦  公婆為新婦安食漱口,並以「一獻之禮」酬新婦,以示長輩的關懷。
4. 廟見成婦 婚後三個月,夫家擇一日,率新娘至宗廟祭告祖先,以示該婦從此正式成為夫家成員。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