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婚禮賽馬

婚禮賽馬

發布時間: 2023-05-12 09:35:42

1、柯爾克孜族的婚禮習俗

柯爾克孜族聚居的西部是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的崇山峻嶺,它的名字在漢代稱為「堅昆」、「鬲昆」,南北朝稱為「結骨」、「契骨」,唐代稱「黠戛斯」,遼金稱「紇乞斯」,元代稱「吉利吉思」。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凳行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十分隆重,分訂婚結婚兩個步驟。

在訂婚時,男方用一匹馬馱著禮物前往女家,馬頭上要扎一塊潔白的棉花,以示訂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區馬頭上的棉花由女方來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而粉,表示同意親事,預祝順利。

結婚一般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家進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親友陪同下,帶著禮品前往新娘家。禮品包括剛宰殺的兩只羊,一隻作整羊煮熟;一隻把五臟掏出,不剝皮烤熟,還要帶上數十頭小牲畜。臨近新娘家時,舉行「叼羊」游戲,並藉此機會將那預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門前。隨後才被新娘家的女眷們熱情迎入。婚禮儀式開始前,女方的親友群起將新郎新娘雙雙綁在門口,這時,新郎的父兄要向這些親友贈送禮物,請求「釋放」。

婚禮正式開始,由男方的一位長者用木棒將氈房天窗挑開,從天窗向外撒糖果、點心等,客人紛紛爭搶,以分享幸福。接著,新娘的母親要唱「送嫁歌」,還要舉行「賽得河」,即讓新婚夫婦背對背坐下,每人頭上蒙一口袋。眾人用一隻羊蹄輪流在他們頭上輕打一下,然後拉起來共同跳舞。之後,由阿訇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給雙方分吃蘸鹽水的饢,象徵夫妻白頭偕頭,永不分離。

第二天,雙方家長要舉辦棗胡嘩傳統的賽馬、叼羊、摔跤等活動,以示祝賀。晚上,新娘來到嫂子家與新郎見面,這時的氈房外擠滿了賓客,人們奏起傳統的民間樂器「庫姆孜」,跳起會面舞,唱起一曲曲喜慶的歌,直到深夜,當討得禮物,放新郎進入洞房後,才盡興離去。

第三天,新娘帶著豐厚的嫁妝,隨新郎回婆家,沿路每過一個牧村,都要受到熱情款待和祝福。回到新郎家的數日內,一對新人還會不斷得到親友的邀請,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使他們處在長時間做信的新婚蜜月之中。

2、柯族人結婚第一夜是咋樣過的

柯族是指柯爾克孜族的簡稱,柯爾克孜族的訂婚習俗饒有風趣,他們對白色情有獨鍾,白色代表他們最喜愛的羊群。男方去女方家時,要把各種禮物和聘禮放在馬上,馬頭上要扎一朵潔白的棉花,這朵棉花也可以由新娘來扎。如果有人騎著一匹扎著頭上扎著棉花的馬,就說明此人是准備訂婚的,當地人們一看就知道。女方的父母對男方的到來,會表示熱烈的歡迎,還要做上豐富的佳餚熱情地招待男方,並商定吉日娶親。在有的地方,當男方來訂親時,如果表示同意了這門親事,女方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麵粉向他祝福,這預示著新郎,將會像白面一樣潔凈無暇。
結婚一般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家進行。柯爾克孜的婚禮是在女方家進行的.早晨母親就要給女兒沐浴,並由母親,嫂嫂等人為新娘梳妝打扮。母親要為女兒梳頭,將滿頭的小辮子梳理成兩條大辮子,邊梳邊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別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並同時舉行叼羊,賽馬等活動,做抓飯,煮肉准備迎接新郎及家人。
第1天 捆新郎
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長者和青年組成的隊伍騎上馬,在樂隊的敲打聲中浩浩盪盪的送去聘禮。聘禮包括剛宰殺的兩只羊,一隻作整羊煮熟;一隻把五臟掏出,不剝皮烤熟,還要帶上數十頭小牲畜和各種衣物。新娘的姐嫂要擋在門口,逐樣檢查男方送來的聘禮,然後接納禮品,在門口還要進行女方給新郎禮品的展示,並在眾人的面前一一試穿衣物。
等到准備讓新郎進屋時,新娘家的男人們早就准備好了繩索。等新郎一進門,眾人一擁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綁,將其拴在帳篷前盡情戲耍。最後要由新郎的父親和兄長出面,向女方的親友求情,並向他們贈送禮物,這時他們才會給新郎松綁。
第2天 發喜糖
第二天婚禮儀式一開始,就由陪新郎來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將氈房頂部的天窗挑開,並從天窗口往外面撒杏干、油果子、糖果等喜慶食品。這時,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開站在氈房裡等著搶那些東西,以分享這對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擺上宴席,招待遠道而來的來賓。
結婚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由阿匐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給雙方分吃蘸鹽水的饢,象徵夫妻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為慶祝新婚,賓主們要舉行刁羊、賽馬、摔跤、角力等文娛活動。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帳簾內暢所欲言,嬉笑言歡;帳簾外,男女青年奏考姆茲和其他樂器,唱民歌,跳會面舞,做其他游戲,一直鬧到深夜方歸。
第3天 回家轉
新郎要把新娘帶回到自己的新房。這時,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別。新娘的母親為了照顧女兒也陪同女兒同來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個月才返回。女方要為女兒准備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為嫁妝,用馬和駱駝馱上送去,同時還准備一匹馬,鞍具、籠頭和馬鞭。鞍具和馬鞭都要是全部是嶄新的,並用銀銅裝飾,十分講究。
新娘回婆家時,要騎上這匹馬,這匹馬也算作為嫁妝送給女兒。新郎和新娘在回去的途中,會受到各地牧民的熱情招待,新婚夫婦還要奉上喜糖等禮品作為酬謝。

3、求適合在結婚典禮上演奏的二胡曲?

我覺得你可以找一些流行的喜慶的適合在婚宴上表演的歌曲用二胡演奏出來
把古典和現代有機結合起來
這樣 你就可以兼顧老人和年輕人的口味了

4、蒙古族的民俗有哪些及其特點

民俗風情之飲食——烤全羊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徵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瑪、整羊三種,主要取其完整、齊全之意。 禮獻整牛,除了祭祀犧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說,為65歲以上老年人祝壽,僅象徵性地獻上牛烏查(蒙古族叫烏古查,即牛羊軟肋脊肉)。珠瑪,又分為立式珠瑪,也就是最講究的整羊,其特點是褪毛、帶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瑪那樣精製,其特點是去皮、煮制。禮獻整羊也象獻整牛一樣,根據不同需要和對象,採取不同方式。有時獻上完整的羊肉,有時獻羊的某一部分。春節時招待親朋好友和貴賓時,把熟羊頭放在大方木盤中間,周圍擺滿各種奶食品和點心端上,是隆重禮儀。 整牛、整羊、珠瑪的加工方法,各地不盡一致,但必須保證食品的完整,避免損壞皮肉。 整羊的擺法;羊頭必須向著主賓。在宴會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時 ,一般要唱贊歌敬酒三巡 ,當賓客們開始唱和時,再斟一杯酒,誦獻整羊的祝辭。專門向執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後,主人請席間長者先動刀。那位執刀招待,蒙古語稱「渾都格其」。長者接過蒙古刀,在羊頭的前額劃個「十」字,從羊的腦後、嘴角兩邊、兩個耳朵、兩個眼眶、脖頸、硬齶上割下幾塊肉,再把羊頭轉向主賓。主賓端起羊頭回贈主人。主人端過一個空盤,接過羊頭和長者割下的部位肉,擺在佛龕前敬佛。接著用專用的蒙古刀,從羊烏查的右側、左側切出長條薄片,左右交換放置。割羊烏查前半部時,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後,分節卸下其它骨頭(過席的羊烏查只能切一刀),由陽面轉圈後,退回去放入肉湯里熱,然後上桌進餐。退下整羊後,上肉湯。 禮獻整羊時,通常安排專人獻祝辭。誦祝前,要向祝辭人敬酒一杯。祝辭人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後舉杯祝辭。誦祝辭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輕人站著。祝辭內容因人、因事、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比如有一則祝辭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煥發月貌的孛爾貼只斤夫人。宰一隻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里招待貴賓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是忠厚和貞潔的標志,是至誠心意的象徵。」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誦祝辭人說一聲「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唱道;「按著老規矩敬獻,請各位都來品嘗。遵循舊風俗奉獻,請各位都來舉觴。」 再斟一杯,眾人回敬唱和。之後,祝辭人接著說:「結!」

民俗風情之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這篇石刻中說:成吉思汗為了慶祝征服花刺子模的勝利,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他的一個侄兒在距離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兩臂平伸的長度,每度約五尺左右)遠的地方射中了目標。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幾處提到過射箭比賽。後來,凡牧馬較多的部落舉行「那達慕」大會時,都要進行賽馬。在蒙古族文學巨著《格斯爾傳》及其他民間史詩,對賽馬都有描寫。摔跤則更為普遍,一般的「那達慕」大會,多以摔跤比賽為主。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合一起,從此形成男子三項「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固定形式。當時的「那達慕」祝頌詞中說:「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暇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三項『那達慕』,接連不斷;蒙古族力士,整隊上場。」14世紀末記載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文獻中說:擀氈子,舉行婚禮或射箭、賽馬、摔跤等「那達慕」開始時,蒙古族長者舉起盛滿鮮奶的銀碗和哈達,朗讀祝頌詞。祝頌詞有「那達慕」祝頌詞、射箭祝頌詞等多種。如土爾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領詞中說:「你擎起萬鈞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猶如滿月,啪地撒放扣環。你能射倒聳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銅熟鐵般的大力士」。從上述記載以及其他民間故事史詩對「那達慕」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並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但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操縱,「那達慕」會上經常由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按蒙古族的傳統習慣,「那達慕」大會歷來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大會,參加摔跤賽的五百一十二人,馬三百匹左右,會期七至十天;中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會期五至七天;小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會期三至五天。

民俗風情之鄂倫春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要趕回家,准備過年。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
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著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裡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裡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生活面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民俗風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5、臨夏的結婚習俗有哪些

其實在百度上就有哦。我只是復制了下。

一、漢族婚俗
臨夏縣男子娶親稱「娶媳婦」,女子出嫁稱「打發丫頭」,新郎稱「新女婿」或「新人」,新娘稱「新媳婦」或「新人」。
解放前,男婚女嫁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解放後,提倡婚姻自主,結婚時男女雙方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領取結婚證。但一般需經如下習俗:
說媒:由媒人對男女雙方介紹情況,又稱說親。
相親:新郎由其父親和媒人陪同帶上衣物到女方家相親,如中意男方給女方錢物,女方以端茶等方式互相見面,如雙方同意,即商定財力作為初步定親。
送定茶:雙方同意結親,即擇定吉日,由媒人和新郎父親帶上禮品去女方家送定茶,雙方在財禮方面無爭議就算定了親事。
送禮:擇吉日,男方將議定的財禮送到女家,並帶上白酒兩瓶,用紅布、花線包紮瓶口(以示吉祥),男方送禮者一行由媒人和新郎父親及其兄弟、舅舅等人組成,一般不超過10人。到達女方家時,兩親家碰杯,互致敬意謂之「交典」,女方須設宴招待謂之「接禮」,宴前,女方家族,親友請客人吃飯叫「叫茶」。然後請客人入席,謂「讓席」。主位稱「上席」,一般新郎父親及媒人坐上席。席間,新娘或上菜或鞠躬行禮(過去是叩頭)以示謝意。然後由女方一男子端盤給新娘要「頭錢」,輩分大者給的多,小者次之。宴席畢,新郎父親還要端上兩杯酒,到廚房謝廚師,宴畢時女方家將男方帶來的兩瓶酒換成兩瓶五色糧食,另換紅布花線扎瓶口,讓男方帶回,以示五穀豐登。送過禮就算正式建立親戚關系。逢年過節,雙方互相拜訪,謂之「走親戚」。
會親家:送禮後,會親家約定日期由男方請女方的父親等人到男方家設宴招待稱「會親家」。
提話:男方選定迎娶吉日,由男方父母至女方家求娶,謂之「提話」。女方一般均答應,若備嫁妝不及,請延期者也有之。
添箱:女方的親朋趕在新娘出嫁的前幾天,給新娘送衣服、被單等禮物,以作賀禮,叫做「添箱」。即增添新娘嫁妝箱中之物也。
通信:男方將娶妻的吉日告訴女方,謂之通信,現進須送衣物。
送櫃:女方在出嫁的頭天將准備的嫁妝送到男方家,送櫃,一般三人,一人稱押櫃,二人稱送櫃,一般由新娘兄弟擔任,在給新娘裝櫃時娘家長輩、兄弟還要放些錢,同進女方家將陪送的衣物裝入櫃中,出嫁前不能開。
娶親:男方備駿馬或車輛,遣兩名「用相」男子在天亮前去迎娶(車輛忌用騾子),「用相」必須是與新娘屬相無沖克者(稱「喜相」反之稱「避相」),有時新郎也去迎親。如新娘家較遠,迎娶者前一日動身,住在新娘家鄰庄或鄰居,待天亮前即去新娘家娶親,新娘早已梳妝停當,等招待完迎娶者之後,即與父母揮淚辭別。有的前去娶親的人要偷回一小灶具(一雙筷子或一個小碟),女方派兩男一女相送,謂之「送親」。女陪送者一般是已婚姐姐或家嫂,一路上逢物作記,即用紅紙條貼在路旁樹上或石上,以示新娘回娘家時不致迷路(撒紅紙條表示吉利)。
拜天地:新娘到家門之後,由男方迎親之人扶新娘下馬(車),鞭炮齊鳴,新娘新郎雙方拜天地,也稱「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指父母親),夫妻對拜,以示白頭偕老。拜畢雙方入洞房。還有新娘新郎搶上炕的婚俗,誰先上炕,就象徵婚後由誰來當家。
擺嫁妝:又名「擺針線」。即將新娘家陪嫁箱櫃衣物及新娘為公、婆、姑、姐等所做衣物、鞋帽等陳列,讓親朋觀看,然後女方家將給公婆兄弟等全家人送衣物、鞋帽等物稱「抬針線」。
吃宴席:即招待女方家和男方家賀喜的客人。女方到男方家吃宴席的有新娘母親、叔父、兄嫂、舅舅、舅母等一行二、三十人,有的達四五十人,西鄉一帶一般父親、伯父不去吃宴席,北塬、西川一帶則由父親、伯父另備禮物去男方家賀喜,同席招待,宴席前男方家族,親友要請客人吃飯,稱「請茶」,然後入席,女席第一首席由媒婆和岳母坐,男席第一席首席由大媒翁和女方家舅舅或年歲大的長輩坐。席將畢時新娘要向公、婆問話,新郎新娘一起向各席鞠躬,所有客人向新人抬錢,席畢後男方要向女方吃宴席的抬錢,給岳母的最多的達四、五百元。
鬧房:結婚的當天晚上,村裡年青人到洞房戲耍,要求新人給點煙,要糖果、核桃、謂「鬧房」。
回門、吃試刀面:新娘在出嫁的第三天新婚夫婦要去娘家拜訪,須當天返回,稱「回門」。當晚新娘親自上灶切面,男方姑、嫂們在所擀麵中故意暗放細線或紙,以試新娘的手藝與智慧,如粗心大意,不能發現細線而抽去,刀切過處,長面往往成為短面,或碎面,貽笑於人,凡邀請吃試刀面者,飯後須放錢幣於碗中,以謝新娘。

二、回、東鄉、保安等族的婚姻習俗
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婚姻,同樣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習俗如說媒、送定茶、擇日子、回門、試刀面等大體與漢族相同,但也保存有自己獨特的婚俗,扼要述之。
迎娶時男方必須有兩名已婚的女客(一般是新郎的姐姐)和兩名男客陪同前往,新郎和男客必須騎高大的駿馬;女方須有8至12名女客(一名是新娘的姐妹,稱押橋)作伴相送,新娘也騎高大、性情馴良的駿馬。
念尼卡哈(經文主婚詞),婚日上午,男方前往娶親,迎娶時,先須請阿訇念「尼卡哈」(主婚詞),男女雙方必須三個以上男子在場商議「尼卡哈錢」(男方給女方的保證金,以防新郎途中變心),商妥後新娘父親把女方的姓名告訴新郎,並說「尼卡哈就是你的人了」。算是在伊斯蘭教教規上正式承認了雙方的婚姻關系。念完「尼卡哈」後將男方帶來的核桃、棗撒向空中,讓眾人搶拾,新郎要趁亂出門,動作遲緩者可遭女方親屬的戲耍,亦稱「打新郎」。
跑馬:將新娘全身用床單包裹,由其兄長抱上駿馬,整妝待發前,新郎騎馬由好事小夥子鞭策,來回跑經空地,以試其騎馬術謂之「跑馬」。
送人情:新娘出嫁前,親朋好友送去衣服、被單、床單之類的物品,表示祝賀,謂之「送人情」,相同於漢族的「添箱」。
夯媳婦:送親者伴新娘到新郎門前,新娘由其兄懷抱而入,圍觀者數人盡力擋在門前使其難以進去,此俗一是能新娘之兄,一是察看新娘的本事,若新娘兄不致掉下妹妹,奪門而入,證明哥哥有本事。
尕宴席:結婚頭一天設宴待客送新人謂之尕(小的意思)宴席,宴罷男客即回去,女客留下來當晚護新娘,是防鬧房時俏皮小夥子們鬧的過分,第二天,新婚夫婦起床先淋浴,女方來人給新娘梳頭打扮,稱「上頭」,始以新娘身分拜見公婆及男家親朋。
大宴席:新婚第二天,男方才大宴雙方親朋,謂之「大宴席」,此日,新娘家一方多為女客,新娘母親為上客。宴畢,岳母把准備好給新娘父母及兄嫂每人一份禮物,主要以鞋襪為主,稱「抬鞋」,抬鞋結束後,稍作間息,再擺宴設席稱「拉三日」。宴席期間一律禁煙、酒。
鬧公公和夫兄:此為穆斯林有別於漢族特有的婚俗,即迎娶第一天,許多樂於戲鬧的人將新娘公公或夫兄用鍋灰等顏料塗抹,讓其戴上破草帽和黃蘿卜制眼鏡逗樂,稱「鬧公公」,次俗旨在增加樂趣。
會親家:新婚第四日請岳父到男方家,稱「會親家」。
保安族婚禮除與上述相同外,還有別致之處。如舉行婚禮當日,由男方率親朋數十人的迎親隊伍去迎親,其中必須有二位婦女參加,並在女家舉行祝福儀式,撒核桃、紅棗等表示吉祥如意,夫妻和睦,早生貴子,然後由女方送親隊伍將姑娘送往男家,離家時,向行進的後方撒麥、豆、玉米、茶葉等五種物稱為「五色糧食」,以示將幸福留給父母家。新娘過門後三日不吃婆家飯,由女方送,以示父母對女兒的關懷。在新婚之夜,村裡的人聚集在新人家的院內唱「宴席曲」,有問有答,十分熱鬧,抄錄一段,聊備一格。
恭喜恭喜大恭喜,各庄的鄉親們來討喜。
恭喜恭喜大恭喜,沒拿一把茶葉空討喜。
你答個調來我唱個曲,歡歡樂樂地討上個喜。
唱地不好了別著氣,宴席的伙伙里要和氣。
恭喜恭喜大恭喜,你喜我喜大家喜。
東鄉族的婚禮又有些別致之處。在舉行婚禮時,新郎在本家一位長輩的陪同下去女家,先要拿些禮物依次到鄰近新娘家族的長輩家拜訪,然後娶親。宴席間新郎要到廚房致謝還要順手「偷走」一件餐具,表示偷來了新娘家做飯的技巧,使新娘心靈手巧,新娘離家時由雙方德高望重者說「高比」(祝詞),互相祝賀。新郎、新娘騎馬登程後雙方的親朋在適當的地方設茶點招待,並與新郎賽馬。新娘到達男家時,歡娶的親朋齊唱「哈利」,表示祝賀,唱詞由賓客們即興編唱。

6、中國少數民族結婚風俗推薦整理

對於少數民族,我們總是充滿著好奇心,尤其是這里的風俗,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帶著大家簡單的了解一下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婚俗吧!這樣大家還可以來這里進行結婚,或者體驗一下!

新疆天山天池哈薩克族婚俗

婚俗簡介:

哈薩克族的婚事從說親到完婚要經過一系列的儀式,哈薩克族稱為「托依」。主要有說親、訂婚、吉爾提斯禮、送彩禮、出嫁、迎親等儀式,這些儀式的規模大小則根據雙方家裡的經濟情況而定。

哈薩克好備人把結婚視為人生的頭等大事,因此舉行婚禮非常隆重,在這期間要舉行賽馬、刁羊、姑娘追、阿肯彈唱等活動。

伊犁哈薩克族的婚禮有其獨特的情趣,婚禮是在歌海中進行。婚禮上的歌只有曲調,沒有因定的歌詞,即興編唱。喜歡並且擅長唱歌的朋友可以一起去天山天池體驗一下哈薩克族的婚禮哦!

湖南張家界土家族婚禮

婚俗簡介:

土家族的婚禮習俗也很特別,其中最與眾不同的是哭嫁。以前,土家族姑娘從十老鍵多歲就開始學習哭嫁,不會哭,不準嫁。這一哭,少則三五天,多則一個月。「哭」(唱)的歌是「罵媒人,罵爹娘,罵姐妹」。

說是「罵」,也是藉此來敘說、表達自己對親人的不舍。不只新娘一人哭,婚禮前一天,還要請來類似「伴娘團」的九位未婚女性友人,湊出「十姊妹會」,陪著新娘哭。這陪哭,很像是「對歌」,又彷彿「斗詩」,大家都是半即興創作,也有音樂表演的成分。

除了哭嫁特別,土家族結婚的嫁衣有兩套,一套是上轎衣,是一套大紅色的衣裙,被稱為「露水衣」。

「露水衣」有不一樣的意義:依傳統,露水衣應為出嫁姑娘自己縫制,綉品精美異常,一方面是為了美觀大方,另一方面也是向婆家和鄰里展示自己的手藝,以表示自己是個賢良能乾的巧媳婦。

所以去體驗的朋友,一定要選一套漂亮的「露水衣」穿,哭嫁也得配合好到底音樂節奏。

重慶彭水苗族婚俗

婚俗簡介:

重慶彭水叫愛情治癒聖地,它的婚俗也很特別,彭水民間的婚姻是自由的「自為媒來自許婚」,這個在古代確是不多見的,而且,大多數也從唱歌開始。因為結合了漢族,苗族,土家族所以每家每戶結婚的習俗都不一樣。

整體來說,基本有以下一系列獨特的苗族婚禮習俗:拋球、哭鬧、求婚、禮、親戚、高門、天地、花山、長桌宴、觀會等。這邊比較重視禮,結婚有三書六禮(三書:聘書,禮書,迎書,:即訂親友含毀之文書。

在納吉即男女訂立婚約時,男家交予女家之書柬禮書:在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列明過大禮的物品和數量)。喜歡傳統的朋友可以過來體驗一下結婚時的三書六禮。

這么些婚俗,每一個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大家如果來這里旅遊的話,不如就體驗一下,也不失為一次獨特的旅遊體驗啊!

7、各地有什麼有趣的結婚習俗?

各地區的結婚習俗因地域文化差異而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有趣的結婚習俗:
1. 藏族:在藏族婚禮上,新磨脊娘需要為新郎獻上哈達,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祝福。新娘還需穿戴藏族傳統服裝,包括長裙、披肩和頭飾等。此外,藏族婚禮中常常有歌舞表演和飲酒慶祝。
2. 維吾爾族:在維吾爾族婚禮上,新娘需要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肆塵,比如長裙和綉花披肩。新郎和新娘需進行傳統的對歌比賽,表達對彼此的感情。此外,婚禮中還會進行熱烈的舞蹈和慶祝活動。
3. 蒙古族:在蒙古族婚禮上,新娘和新郎會舉行傳統的賽馬活動,以展示他們的馬術技能。此外,新娘還需進行「抬舉」儀式,意為向賓客展示新娘的美麗和家庭的財富。
4. 漢族:漢族婚禮的瞎雹滲傳統形式包括「三書六禮」和「八抬大轎」等。在現代,很多地方的婚禮習俗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元素,比如為新娘准備嫁妝,例如傢具、珠寶和家用電器等。
這些僅僅是世界各地有趣的結婚習俗的一部分。實際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婚禮習俗,反映了各自的歷史、文化和信仰。這些習俗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傳承著民族文化。

8、哈薩克族禮儀風俗

哈薩克民族以熱情好客聞名。凡客人來都要宰羊待客,如果客人辭行,主人要立即去馬廄撫摩馬的肚子,看是否吃飽了,然後在小心地牽出來,否則便為失禮。如果天色以晚,則一定要挽留客人住宿,否則會遭到左鄰右舍的指責。
哈薩克族中還盛行相互濟助的良好習俗。互相幫助被哈薩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誰拒絕幫助有困難的,那麼他就失去了被別人幫助的權利,同時還會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壞禮俗的人。
哈薩克族在遇到喜事時,要撒奶疙瘩、方塊糖、水果糖、包爾沙克等,讓人們搶著吃,分享歡樂。哈薩克人將這種表示祝福和歡樂的儀式稱之為「恰秀」,即「撒」的意思。
尊老愛幼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美德,年輕人見到老年人得主動打招呼問候,進門或行走時,要讓老年人先走,吃飯喝茶時要請老年人坐上席。
「哈薩克」翻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哈薩克族是世界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同時又是一個重要的跨國民族,總人口現已超過千萬。哈薩克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漢代,他們分布很廣,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歐亞大陸中心腹地,從阿爾泰山、天山向西直到裏海約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地域,都有哈薩克民族活動的痕跡。目前僅在新疆的哈薩克族就有12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東部地區。
一、文體娛樂
哈薩克族的娛樂活動,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其娛樂方式與騎馬、放牧、狩獵等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主要有賽馬、摔跤、叼羊、姑娘追、馬上角力等。據說叼羊活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牧業上的狼害相當嚴重,牧民對狼特別仇視,一旦獵獲了狼,大家便一涌而上爭相搶奪,以此開心取樂。後來就逐漸由叼狼演變為叼羊的群眾性娛樂活動。 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中得到的獎品,主人一般都不會占為已有,而是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分給親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薩克語「克孜庫娃」,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喜愛的一種馬上體育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過「姑娘追」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節空曠、平坦的草甸上舉行,遠近牧民都騎馬前來參觀。據說很早以前,有兩個哈薩克部落的頭人結成了兒女親家,在姑娘准備過門那天,來接親的人有意誇贊他們新郎的馬是最好的千里馬。新娘的父親聽後便說:「我女兒騎的馬才是最好的升答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們的馬能追上我女兒的馬,今天姑娘就過門,否則就改日再說。」於是比賽開始了。姑娘因為對小夥子早有好感,於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裝讓小夥子追上,借機進行交流和溝通,返回時她又讓小夥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後面追趕,結果把「追姑娘」變成了「姑娘追」。於是「姑娘追」就由此產生了。從此以後,哈薩克族有許多青年男女就是通過這種嬉戲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產生了好感,萌發了愛情,並結為終身伴侶。如今的這種活動已不再拘限於青年男女,有時一些結了婚的成年男女也會參吵笑旦與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雙方要年齡相近,因為這樣才可以隨意的做游戲和開玩笑。 關於「姑娘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一隻白天鵝化為女子,和一位獵人結為夫妻,成為哈薩克人的始祖。他倆結婚那天,騎著兩升擾匹白色的駿馬,像白天鵝一樣,飛來飛去,互相追逐。據說這就是「姑娘追」的由來。這個傳說反映了「姑娘追」這種馬上游戲是從古代沿襲而來的習俗。「姑娘追」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民俗風情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熱情好客的哈薩克姑娘會邀請遠道而來的遊客共同參加這種馬上娛樂活動。
叼羊:叼羊是哈薩克民族為祈禱祝福而舉行的一種馬上娛樂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對抗性強、爭奪激烈、集勇猛、頑強和機智於一體的馬背體育競賽。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長這種馬上運動。盛夏時節,牧場綠草如茵,草茂馬壯之際,牧民在休閑時,成群結隊自發地組織叼羊活動。
摔跤:摔跤是哈薩克族傳統的體育活動之一,是一種力量和技巧的對抗性運動。每逢婚禮、割禮、周年祭祀都會舉行摔跤活動。馬上角力,又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活動的人分成兩組,一對一進行比賽,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誰能把對方從馬背上揪下來,或直接拉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
賽馬:賽馬是哈薩克族人十分喜愛的一項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賽馬有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美觀。一般用的是五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是成年人。賽奔馬也多用五歲以上的馬,參加賽馬的騎手大多是十二三歲的男孩。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情,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往往在婚禮和重要的節日里舉行,而且經常是最後的壓軸節目,也就是說,賽馬一結束,慶典也就最終收場。
馬上角力:亦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競賽的人分成兩組,一對一進行比賽。兩人比力量、比靈巧,看誰能把對方揪離馬背並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比賽時有許多人圍觀,圍觀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選手獲勝,不時地為選手吶喊助威。
馬背拔河:兩個人騎在馬上,拉一條兩米多長的皮繩,中間地上劃一長綞為界,誰騎的馬配合得好,誰就可以把對方拉過界河。
騎馬搶布:這是哈薩克族年輕人鍛煉身體騎馬本領的娛樂活動之一。布長一米左右,顏色或紅或綠。開始時,先由一個小夥子拿著布騎馬飛跑,其他人乘馬尾追。被追上人發現快要被追上,必須迅速將布交給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後大家繼續追趕第二次拿到布的人。這樣連續不斷,猶如接力賽車一樣。騎手們跨過河流,越過高山,沖破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險阻,直玩到大家盡興方罷。這種活動主要是鍛煉年輕人騎馬的本領和意志。
射元寶:射元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箭射元寶;另一種是用槍元寶。前者是自古相傳的選拔神箭手的娛樂活動;後者是近代形成的。古時候用箭射金葫蘆,後來改作箭射元寶。其方式是立一高桿,上端拴一橫木,把用紅綢布包著的元寶用細繩拴在橫木的一頭,用箭射斷吊著元寶的繩子。比賽者從百餘步外策馬飛奔,到五十步左右處向目標射箭。如射斷繩子,元寶落地,則可得元寶,並被人們稱為「神箭手」,以後這一活動改為步槍射銀幣了。
哈薩克族的「恰秀」:各個民族都有向人們表示祝福的方式,如藏族人獻哈達、蒙古人敬奶酒,而哈薩克族在遇到喜事時,卻要撒奶疙瘩、方塊糖、水果糖、包爾沙克等,這種表示祝福和歡迎的儀式,哈薩克人稱之為「恰秀」即撒的意思。哈薩克草原上遇到喜事,都要搞「恰秀」,讓人們搶著吃,分享歡樂。草原上來了尊貴的客人,也要搞「恰秀」,表示尊重和歡迎。一般「恰秀」都是由婦女來搞,這位婦女必須是年紀較大、兒子齊全、丈夫健在、本人德高望重、深受群眾愛戴者。人們相信由這樣的婦女來搞「恰秀」,會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幸福。 有些「恰秀」則由自己人來搞。如在夏季第一次擠馬奶時,則要在擠馬奶的地點喝奶茶,並要邀請鄰居和親友們一起來喝。同時還要在馬駒頭上和拴馬駒樁子上抹些酥油,這時,由家裡的年長的婦女來撒喜食,以祈求人畜兩旺,吉祥平安。
阿依加勒克舞: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一種廣泛流行於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民間集體舞蹈,可由男女幾人或多人列隊成環形圓月狀共舞。舞蹈特點是兩人對跳,多為拍手、踮腳, *** 、互拍、自點、對點、雙雙旋轉,並排旋轉,換位旋轉,交換舞伴。節奏歡快,動作幅度較大,頗具美感,感染力強,且動作簡單易學,初學者十分鍾內便可掌握要領,半小時後便可成為熟練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薩克青年男女傳遞感情的一種方式。每年草原上舉辦阿肯彈唱盛會時,經過一天的熱鬧,老人和小孩們都已疲倦,回氈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氈房裡舉杯暢飲,情竇初開的小夥子和姑娘們的精力仍然充沛未盡,他們隨著歡快的音樂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雙成對消失在朦朧月色之中……遊人可和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額爾齊斯河畔的篝火邊,盡情地載歌載舞。
阿肯彈唱會:阿肯彈唱會是哈薩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眾性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乃至有朋友來臨,亦或在每年山花爛漫之際,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懷抱冬不拉,即興作詩,自彈自唱,這就叫阿肯彈唱會。它的形式與規模大小不一,有數十人,百人,乃至數千人,具有娛樂性和競歌性兩種,場面歡快熱烈,形成草原上一道奇異、優美的民族風景線,若此時遊客親臨其境,一定會體驗到原始、濃郁的民族風情,流連忘返。
二、禁忌
哈薩克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騎著快馬直沖主人家門,因為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時,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們認為食物是上天賜予的,是聖潔的;在氈房內不要坐床,應盤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兩腿伸直,也不要脫掉鞋子;在交談和吃飯時,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則就是對主人的極不尊重;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動餐具,更不要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鍋蓋;主人割給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給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絕,要愉快的接受,否則主人會認為你瞧不起他;飯前飯後,主人都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後不要亂甩手,而應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跡擦乾;還有不能當面誇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說他的孩子「胖」,也不能當面贊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獵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獵犬和看門狗,也不要當面清點主人家的牲畜數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繩子;走路時遇到羊群應繞道而行,更不能騎馬直沖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點人數,否則會認為你在把人當作牲畜清點;在哈薩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過兩天;借用的馬在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的。
三、氈房
哈薩克族長期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發明創造了適合游牧生活便於搬遷近似於蒙古包式的流動房屋——氈房。哈薩克族的氈房主要由骨架、圍牆、房頂、房氈、門5個部分組成,其中氈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圓柵和頂圈構成,圍牆用橫豎交錯相連的柳木欄桿構成,可以自由拆合,圓形頂圈既是屋頂又是窗戶,外觀與蒙古包相似,白天揭開用來通風透光,夜間蓋上以防風寒,房門通常都面朝東南。氈房裡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間是火塘,右半部擺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鋪,氈牆上有各種圖案的掛毯,地上鋪著地毯,氈房正上方擺放箱子等,左側氈牆處放置墊桌,墊桌上放被褥、枕頭。城鎮居民都喜歡在卧室或客廳牆上布置掛毯,喜歡色彩鮮艷的飾物,在享受現代化生活同時,仍保留著哈薩克族傳統文化。
四、葬禮
在哈薩克民族中,存在著靈魂不滅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離開人體而獨立存在,所以特別注重死後的葬禮。葬禮基本上是按照 *** 教規進行的。與其他一些民族有所不同的是,每當有人前往弔唁與遺體告別的時候,通常由死者的女親屬相互擁抱,一起哀唱輓歌,並通過這種哭唱的方式,告訴人們死者的生平。弔唁結束後,按規定由宗教人士依麻木用清水為亡者凈身,再用白布裹身,最後舉行禱告儀式進行土葬。
五、宗教
哈薩克族曾經信仰過原始宗教、佛教、景教等,後來才信奉了 *** 教。即使在信奉 *** 教以後,他們仍然還保留著不少原始宗教的遺跡。如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薩滿教等。公元8世紀, *** 教開始傳入哈薩克草原,到15世紀以後逐步占據了統治地位。在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中,帶有較濃厚 *** 教色彩的節日主要有兩個:肉孜節和古爾邦節。
六、禮儀
哈薩克族的人生禮儀獨具一格,別有特色。他們主要有誕生禮、搖籃禮、滿月禮、割禮、婚禮和葬禮等。與漢族人的滿月禮有所不同,哈薩克族的滿月禮是在嬰兒出生後的第四十天舉行。在這一天,要專門給洗凈後的嬰兒全身擦上羊油並剃發。
在基層牧區的哈薩克家庭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被稱為「還子」的習俗。「還子」是指每對新婚夫婦要把婚後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送給男方的生身父母。祖父母會把這個孩子當作自己親生的最小的兒女來對待。從小到大,不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彼此之間都以父(母)子相稱。孩子對他(她)真正的親生父母則以哥嫂(或姐)相稱。父母對自己的這個兒女也同樣要以弟妹相稱。這種習俗在其他民族當中實不多見。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不分彼此,在他們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祖先的遺產中一部分是留給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薩克,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著帶一粒糧、一分錢。」當然在喀納斯這種旅遊服務區內,所有人從事的都是一種商業經營活動,這種感覺你可能體會不到。但如果有時間去走訪一下其它邊遠的牧區,哈薩克人那種先天固有的熱情好客和樂善好施你就可以真切的體會到了。
哈薩克人見面時總要相互問候一番。特別是遇有遠方的貴客光臨時,主人不僅會拿出香噴噴的奶茶、油果子、乳酪、糖果等家裡現有的上好食品,還要專門宰上一隻肥羊招待客人,以示尊敬。哈薩克人吃抓肉,特別是吃盛有羊頭的抓肉時,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當主人把盤子放到桌上後,所有在座賓客,先行祈福,再由主客把盤中的羊頭拿起,並割下羊頭右頰上的一片肉給座中年長的主人表示接受主人的盛情,然後再割下一隻羊耳給主人家的小孩或座中年幼者。意思是讓他們聽長輩的話,之後就把羊頭還給主人。以上禮儀結束後,大家才開始動手割肉吃。
七、婚俗
在過去,哈薩克人的婚姻大多數是由父母包辦的,屬明顯的買賣婚姻。締結婚姻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財禮的多少,在過去的哈薩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話「美麗的姑娘值八十匹駿馬,一個人生下幾個女兒,就可以成為一個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如今,這種不良的習俗和觀念已有了很大轉變。現在哈薩克人的結婚擇偶仍然十分講究門當戶對。另外,男方家庭還特別注意女方的母親,他們有句諺語:「母親是女兒的影子,母親好,女兒也一定錯不了。」按照哈薩克的習俗約定, 同一部落特別是七代以內的近親不能通婚。哈薩克族的結婚儀式十分隆重,結婚前都要舉行一系列走訪和喜慶娛樂活動,他們對氏族部落內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辦喜事一樣熱情參與、歡樂與共。婚禮這天,男女雙方以及雙方的歌手都要唱許多約定俗成的婚禮歌。其中新娘在最後離開父母家人時,要唱與父母親人的哭別歌。姑娘出嫁後,第一次回娘家,娘家還要給姑娘送一份厚禮,有條件的一般要送 100隻羊,15匹馬。條件差的也要盡力而為,有所表示。哈薩克族結婚後的男女在日常生產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屬於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

9、佳木斯新人們在結婚的時候,需要遵循什麼樣的結婚風俗呢?

佳木斯結婚風俗指的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結婚風俗,佳木斯新人們在結婚的時候需要遵循什麼樣的結婚風俗呢?通過下面幾個民族的解析,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由於佳木斯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這里的少數民族有著不同的信仰,以柯爾克孜族為例女子,出嫁後出門是一定要帶頭巾,除了眼睛,鼻子和嘴巴露出來以外,其他地方都要蓋住。結婚的婚禮在當地非常隆重,哪一家要嫁女兒了一定是一件特別熱鬧的事情,結婚一般需要舉行三天,日期一般是選擇在月底在結婚期間,還會舉行賽馬,叼羊,摔跤等等,通過這些娛樂活動來調動氛圍,讓人們可以在這幾天都處於一種比較歡快的喜悅當中。

鄂溫克人對火非常的尊敬,所以新婚夫妻要敬火神。記住,在敬火神的時候千萬不要用水去潑火,或者往火裡面扔一些臟東西。火神的儀式非常重要,旁歷吵就跟我們這里的拜祖先一樣,告知神明新人結婚,希望可以得到祝福。

 

再舉一個少數民族,那就是我們熟悉的滿族,滿族的婚嫁習俗,現在和漢族也差不多。一般是通過提親作為開端,男方去女方女方家送聘。而女方家將收到的聘禮還要適當還禮,之後就是男方家需要殺豬,在室外搭喜棚灶鍋招待親朋好友。迎親的時候,男方家找一個小男孩壓轎,新娘還沒有下轎之前,新郎要在院內連續射三箭。這是一種儀式,司儀在這個時候也會跟著喊著,一射天狼二射地妖,三射紅煞,接下來就是揭蓋頭的流程,吹鼓手開始吹打。新郎家的長輩派一個女人來端紅糖水讓新娘喝下,寓意著嘴甜,雞蛋蒸熟給新娘擦臉,寓意著新娘以後不長麻子。然後才叫新郎向前用馬鞭子把新娘的蓋頭挑下來。揭開蓋頭之後用手撫摸著頭發象徵著結發夫妻,現在很多農村地區還保留著揭蓋頭的形式運侍。

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是,滿族結婚回門第三天,新娘領新郎回門。到了第七天,新娘還要回娘爛穗家,並且住一宿,到了一個月之後還要再住一個月。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讓佳木斯結婚風俗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