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瀘州婚禮習俗

瀘州婚禮習俗

發布時間: 2023-05-11 19:56:44

1、請問四川瀘州的婚禮習俗?詳細一點為好,謝謝!

一、交杯酒與結發夫妻

「合巹」這個詞對於現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新娘的「交杯酒」卻是每一個結過婚或參加過婚禮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巹」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內共飲合歡酒。巹是飄之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合巹始於周代,後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徵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宋代以後,合巹之禮演變為新婚夫妻共飲交杯酒。《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干床下,盞一仰一合,谷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這個儀式的象徵意義是意味深長的。

用綵綢或彩紙把兩個酒杯聯接起來,男女相互換名,各飲一杯,象徵此後夫妻便連成一體,合體為一。當然很多情況下,「惟新婦羞澀,不肯染指一嘗」。(民國:《解縣志》)

飲過之後把杯子擲千床下,以卜合諧與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徵男俯女仰,美滿交歡,天覆地載,這陰陽合諧之事,顯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國時期,山西民間結婚,拜天地之後,「導入洞房,婿先進,上床踏四角,新娘繼入,坐床後隅,飲交杯酒,是日『合巹』,合巹之後,尚有謁祖日見勇姑等禮,大抵於結婚之翌日行之」。(民國:《浮山縣志》)

今天,山西農村青年的婚禮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簡單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後兩臂相勾,雙目對視,在一片溫情和歡樂的笑聲中一飲而盡,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舉行婚禮的大廳、飯店、酒樓。按民俗傳統,交杯酒是在洞房內舉行的,所以都把合巹與入洞房連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現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與心態都是一致的,結永好、不分離的暗示對於新婚夫妻今後長期的婚姻生活都會產生影響。

當人們置身於偏僻山村的婚禮中,不管平常人們的生活多麼艱辛,但通過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歡笑,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照婚禮習俗,在交杯酒過後,常常還要舉行結發之禮。結發在古代稱合髻,取新婚男女之發而結之,新婚夫妻同坐於床,男左女右。不過,此禮只限於新人首次結婚,再婚者不用。人們常說的結發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與續弦等都不能得到結發的尊稱。

古代婚俗中,結發含有非常莊重的意義,後來這一習俗逐漸消失,但結發這一名詞卻保留下來了。結發夫妻受到人們的尊重,結發向征著夫妻永不分離的美好含義,如同交杯酒一樣,在農村仍然得到大多數人的充分肯定和贊許。

在男人們可以娶妾、養姨太太的時代,結發夫妻就顯得尤為突出。以至於不論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進士,還是突發橫財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貴、尋花問柳、續納小妾之時,一般都要對結發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國人的心理和情感上,從古至今,漫漫幾千年,尤重結發夫妻。

因為結發意味著「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親,人們一生中深交的異性寥若星辰的情況下,結發,意味著第一次接受了異性的新鮮,第一次發出會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嘗了愛的幸福,第一次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第一次都是彌足珍貴,值得珍惜的。

此外。結發還具有庄嚴、神聖、天意、緣份等等得到社會認可的深層含義,在此基礎上,婚姻的雙方產生了義務和責任感。

--------------------------------------------------------------------------------

二、鬧洞房的秘密

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後程序,也是任何婚禮都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婚禮的高潮,也是最熱鬧最有趣的節目。

新婚之夜,親戚朋友圍坐房中,對新娘百般戲謔,稱之為「鬧房」、「戲新娘」。鬧的方式各種各樣,各地有同有異。總括起來可分為文鬧和武鬧兩種。文鬧以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謎語、對對子,請其講述戀愛經歷及平常不見於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間有稱「說令子」,妙趣橫生,迫使新娘無法對答而大出洋相,藉以取樂。「是夕,好事者多以談諧語編為詞調,強使新婦歌之,名曰『鬧房』。近則變本加厲,慶賀之忱出以戲謔,抑失禮之甚矣。」(民國:《翼城縣志》)武鬧是使用較為粗野的方式,不僅口出穢言,還對新娘動手動腳,頗有惡作劇的性質。

鬧洞房時,平輩的、晚輩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紛紛擁入新房,喜笑逗樂,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們極盡所能,想出種種方式,讓新娘當眾表演,以逗樂取笑,俗話說「三日沒大小」,除了爹媽都能鬧。這期間,人們之間隨隨便便的關系是禮俗所允許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頗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歡節。因此,無論如何戲鬧,如何難以接受,新娘是萬萬不能反目生氣的。如若氣走了鬧洞房的人,將被視為是新娘的任性,人緣不好,日後的光景就不會好過。

鬧洞房是對新婚夫妻的一種祝賀方式。在民俗中,人們認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為了趨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勢的陽氣,才鬧洞房的,所以民間俗語說「人不鬧鬼鬧」。

鬧房在功能上也是對新婚夫妻的考驗,包括機智與耐心,原本是一種「關口考驗」,但在民間往往行之過分,成為陋俗。

鬧洞房的習俗起源甚古,《漢書》記載「燕地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僅以為榮。」(《漢書》,《地理志》)鬧房之俗可能起源於「聽房」。在新婚之夜,親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竊聽新媳婦的言語和動作,人們感興趣的無非就是男歡女愛之事。從性心理的角度講,這種舉動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意淫」之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戲弄新娘的鬧洞房。此種風俗行至唐代,風行民間,不但男方親屬,賀賓客朋都有戲弄新娘的權利,連不相乾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攔,品頭論足,撫摸取笑,需索於難。這種習俗由古至今,已由個人行為變為集體行為。

綜觀鬧洞房之俗,驅動人們聽房、鬧洞房的心理動機是復雜的。

首先,這是一種人們性意識的外化與下意識的沖動,人們從鬧房戲婦與撫婦之中,表現了對異性的某種挑逗,發泄出來之後便可克服既羨且忌的心理,以達到性在「下意識」界域的某種平衡,這種對異性的態度與行為在平時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鬧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種機會。

其次,鬧洞房是傳統婚姻中包辦婚姻的產物。因為只有在新婚典禮之後,激動的新郎才可搞開新娘的紅蓋巾,這對新人以前不相識,無相交,更無情感的溝通,第一次見面便要共墮愛河,顯然是陌生和難堪的。因此,鬧洞房習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離和陌生感,協調倆人之間的緊張氣氛,融洽感情。無疑,洞房之鬧是百米賽跑前的必要准備。

再者,在興旺發家的心理趨動下,大多數的新婚之家,都存在著既苦於眾親友之鬧,又樂於讓其鬧的雙重心理。

鬧房可以使雙方的親友們熟悉起來,顯示家庭賓朋滿座,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溝通與感情,以及鄰里間的和睦。

熱鬧是中國人生活的美學理想,鬧洞房正是臻於此境的手段。熱鬧了才能形成喜事喜慶的氛圍,鬧是一種快樂的場景,是一種歡騰與興旺發達的象徵,只有鬧、大鬧特鬧,喜慶才有市場,財路才可大開,人丁才能興旺。

--------------------------------------------------------------------------------

三、洞房驗貞

在中國,性行為是一種受習俗高度制約的行為。人們不僅對公開的、合法的性關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且習俗的規范試圖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縫隙之中。

在《詩經》中,我們可以談到許多婦女與情人們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時代,社會上層中,男女之間的性關系之混亂多少有如墮落的羅馬時代。當時離婚很容易,再婚也並不難,少女的貞操還不是人們特別關心的問題。

然而,隨著儒學的興起,特別是宋代的理學泛濫之後,婦女被認為要對社會道德負起責任,理學家們強迫婦女生活在禁閉的世界裡,寡婦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惡,極其珍視婦女的貞潔。

此後,中國人對於婦女貞潔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種心理上的痴迷。這種痴迷的一個惡劣的例子便是所謂的「洞房驗貞」。這種習俗把新娘子的貞潔與否,變成了一種當場驗明並有眾人在一旁作證的赤裸裸的處女檢驗,可悲的是,新郎並不以為這是對自己情感的褻讀,新娘也不覺得是對自身人格的侮辱。習俗已經扭曲了人們的心靈。

洞房驗貞的習俗在民間被稱作「驗紅」、「授巾」,古已有之。一般是在結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給女兒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為初行房事時之用,民間也稱「喜帕」。

舊時,歷朝定婚禮,都有授巾之禮。有的地方如廣東,授巾之後,新郎新娘關門入室,雲雨作愛,而新郎的父母親友則在門外靜候,風流之後,新郎手捧朱盤,盤內放著所授之巾,蓋以紅帕,其所示新娘為處女新紅,眾人皆大歡喜,紛紛表示祝賀,並以燒豬送於新娘娘家。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見處女紅。

由於處女膜是否破裂成為檢驗貞女的唯一標准,一旦未見其紅,新郎與家人便要歸因於新娘不貞,至少在心理上要產生很大的猜忌與不和,形成隔膜。輕者使新娘無言以對,受辱終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無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視處女紅,是中國社會的普遍觀念。善於觀察的文人們又把其賦予了浪漫的情調。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記述了張生與崔鶯鶯的幽會之後,特別提及香巾,他寫道:

「(後庭花)春羅兒瑩白,早見紅香點嫩色,燈下低睛覷,胸前著肉揣,暢奇哉,渾身通泰,不知春從何處來。」

劇作家湯顯祖在其《邯鄲夢》那頗具艷麗色彩的對白中曰:「好夫妻進洞房花燭,……大河犯客槎,猛擒拿,無媒織女容招嫁。休計掛,沒嗟呀,多喜檀郎蘸眼驚紅乍,美人帶笑吹銀蠟。今宵同睡碧窗紗,明朝看取香羅帕。」

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了一個人娶新娘後未見處女紅,文人袁可潛贈與如夢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擬靈芳一遍,春已去時,問甚紅深紅淺,不見,不見,還你一方白絹。」

今天,在山西農村,驗紅之俗已不多見。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見紅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處,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處女。

--------------------------------------------------------------------------------

四、婚禮習俗

完整的婚禮習俗在古代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但是明清以來,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禮已經不復存在,如大量地方誌中所載的,「婚禮各處不同,大約六禮之中,僅存其四:問名、納采、請期、親迎而已,亦有不親迎者。」(乾隆:《平陽府志》)

解放以後,在婚禮形式上新舊相間,而新的婚禮形式逐步在取代舊的形式。新的,較為文明和現代的婚禮形式在民國期間就已在山西各地開始實行,作為一種新的婚禮習俗,我們把它詳述如下:

「結婚證書,仍用向來紅柬,但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新郎、新婦,俱署名耳。其結婚儀式,系就庭前設禮案,奏樂,由司儀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賓人席」而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男女族全體人入席,而東西立。證婚、介紹人入席,而南立。糾儀人人席,而北立。男女賓相引新郎、婦人席,俱面北立。
奏樂。證婚人讀證書,並為新郎新婦交換飾物。新郎、婦行結婚禮,東西向立。雙鞠躬。奏樂。
主、徵婚人致訓、箴詞,新郎、婦謝證婚、介紹人,三鞠躬。
男女賓代表致頌詞、贈花,兩鞠躬。奏樂。
新郎、新娘致謝詞,兩鞠躬。
女賓代表唱文明結婚歌。
證婚人、介紹人、男賓、女賓俱退。
新郎、新娘謁見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體禮,奏樂,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長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輩面東而立;兩鞠躬。男族女族全體行相見禮,東西相向立,兩鞠躬。
男女嬪相引新郎、新娘退。男女兩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體、糾儀人、司儀人俱退。禮畢筵宴。」(民國十二年:《臨汾縣志》)

今天山西農村的婚禮習俗也大體如此,僅是在內容與形式上更富有一些時代特色。
參考資料:http://www.ty.com/sxsu/qiao/3.4.htm

2、四川瀘州結婚什麼風俗啊?

趁著元旦假期,去了一趟川南瀘州。這一帶鄉飲宴請之風頗為盛行,大凡新房落成、男婚女嫁、老人生日都有宴請的習俗。時逢冬月,鄉下外出打工的人陸續返鄉過年,正是修房建屋和男婚女嫁的高峰期,短短幾天時間,對瀘州有別於川內其它地方的鄉飲習俗多少做了些了解,留下深刻印象。

(一)建房
這是一組新房落成主人宴請鄉親的熱鬧場景。新屋內外裝飾還沒有徹底完工,但樓房已經封頂,大功告成,剩餘的活兒可以由自己慢慢完善,此時舉辦筵請也是情有可言的。也有人在入住新房時才宴請賓客的,自然是喬遷之喜。
這一類的鄉飲規模不大,一般前來祝賀的除了至親好友外,都是同社的鄉親鄰居。眼看房屋一天天崛起,有人開始關心主人請不請客,一旦定下日期就對親戚好友放出話來,同村同社的人則相互轉告,屆時都會來參加。
酒席都是自家操辦,辦席並不困難。廚房場地不夠,就在屋前空地上搭建臨時灶台,熱心人自然要來幫忙,同村同社也不乏主廚的好手。筵席象模象樣,煎、炒、蒸、燉、紅燒、拼盤、腌制臘味兒、大酒大肉擺滿一桌,外加地里的新鮮蔬菜,豐盛可口。
建房宴請只一餐,前來恭賀的人也要送禮金,多少不論,主要是圖個熱鬧。同村同社的鄰居一般送50元,家裡人都去參加宴飲。親戚朋友則依親疏不同各自有所表示。建房筵、喬遷筵是是對主人的祝福,也是主人睦鄰友好的表示,融洽了鄰里親朋關系,為日後和睦相處開了個好頭。

(二)婚宴
與機關單位和城市不同,鄉間即便是娶親嫁女也從不送請柬。家有喜事要辦宴席通過親戚鄰居口頭相告,相互邀約,到時自己上門參加。但對關系親密的長輩又不同,事先要送一包水果糖(也可以是冰糖),兩張印有「喜」字的毛巾,表示恭敬邀請。
婚宴送禮視關系親密度不同,有送100元,也有送50元的,至親好友不受此限,二三百元、三五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也有。來感禮的人還要另送一包水果糖(也有送冰糖),表示沒有空手,人到禮到。
收禮也有講究:除了當面登記外,對男客還要回送一包香煙,有大方的無論男女一律回贈香煙一包。
鄉間辦席都是自己動手,廚師和幫忙的人頭一天就要到,主人對所有前來幫忙的人每天發一包煙,管一日三餐,雖說不像正式宴席那樣,但也要有幾個葷菜,素菜很少,動輒十幾桌,幾十桌。
現在的鄉飲衛業也開始朝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服務方向發展,出現「一條龍」服務隊。宴請的食物材料主人自備,廚師及勤雜人員、桌椅板凳、廚房餐具炊具都由服務隊自己帶來,服務隊只是按桌數收取勞務費。舉辦宴席的前一日到場,用磚頭臨街搭建起簡易灶台,支起案板,按照既定分工,各自負責,有條不紊。婚宴菜餚豐盛,傳統菜加上時代創新,往往令人眼前一亮。熟能生巧,幾十桌菜飯按時端上桌來,色香俱全,「一條龍」服務令人滿意、佩服。
鄉場以街為市。宴席就擺在街市上,多的幾十桌要一列三桌,長達數十米。不在鄉場的就擺在自己屋前院壩上,戲稱「當天當地」。前來參加宴席的男女老少都很自覺,不用人催客,不要清點人數,都按時到來,入席就坐,秩序井然。宴請一般是用散裝白酒,不像城裡人講究,瓶裝酒好看,一桌發一個酒碗,用開水壺裝酒,逐一斟酌,桌上人再用一湯勺舀入自己碗內。
好酒之人似乎不多,數十桌客人沒有見人因酒失態,即使到最後也就只剩兩桌人在喝酒,而決非醉酒,更無滋事生非,體現出鄉人的朴質與善良。

(三)壽酒
鄉飲之風約定俗成,只要是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不請自來。瀘州鄉間辦壽酒尤其如此。
俗話說,人逢七十古來稀。年逾六十就意味著進入老年期,凡滿五十九或整六十歲可以辦壽酒。越是高壽的老者過生日,前來祝壽的人越多,煞是熱鬧。
壽酒都是兒孫輩為壽星老人舉辦的,主人家收禮時要回贈送壽碗,一戶人一個。壽碗是主辦人專門去瓷廠訂做的,上面燒有壽星老人和福壽圖案,有直系晚輩姓名或祝壽賀詞、壽碗也分各種規格,大小不一,吉祥喜慶。
年滿五十在民間算是大生了,也有請客之習俗,但不屬壽酒之列。只有六十歲以上且逢十才辦壽酒,可以提前到逢九之年。第當辦這種喜事,前來熱心幫忙的親友鄰居很多,男男女女每人腰前都是一條圍裙,兩只袖套不離身,見啥做啥。特別是婦女們更是主力軍,手腳麻利,談笑風生。
這方百姓性格開朗直率,待人真誠純朴,心無憂慮以致健康長壽居多。逢場天,很多老人來趕場子,一個人照樣來往穿行人群中間,絲毫不見有讓人憐憫的情狀。筆者所見一戶人家的碗櫃內,常用的十多二十個碗幾乎都是壽碗,僅此亦可見壽酒之風盛行。
瀘州鄉飲之風淳樸,只圖熱鬧,人到心到,沒有人更多考慮經濟收入問題。例如,城裡人辦喜事是要賺錢的,為什麼?請客時發一張請柬,兩支香煙,一包喜糖,有的甚至只是發請柬,酒店餐館辦喜宴也只請吃一餐。而這里辦喜事,送禮不論多少都要回贈一包煙。對親朋好友和鄰居幫忙,幾乎要招待兩天,每頓都是十多桌甚至幾十桌,辦酒主人並不計較,這也是風俗獨特之處。

3、我想咨詢下瀘州古藺縣的結婚提親風俗。女朋友是古藺人,我想請問下結婚前的需要走什麼程序,謝謝!

你好,古藺的提親風俗是,三回九轉《就是要糖食果餅,要去三回》然後就是戴花《就是男方想給女方多少禮物和彩禮錢,在經過女方同意並請上親朋好友的日子送去》至於彩禮就沒什麼標准了,但至少也得一萬以上的

4、關於彩禮問題(四川瀘州古藺)

古藺就是這種習俗,彩禮肯定是要的,一般在農村辦酒席,彩禮會以嫁妝的形式返還,如果在城裡辦席,就當孝敬女方父母了,但一般女方父母都不會用,而是以一定的形式返還,比如說資助小兩口買房什麼的。如果你喜歡那女孩子,這點彩禮又算什麼呢。當然,關於彩禮問題,準新郎最好與準新娘溝通,讓準新娘做主,尊重女方風俗習慣。至於辦結婚宴席與辦證孰先孰後,這有什麼關系呢?難道你怕辦結婚宴席後新娘會跑嗎?會不去辦結婚證么?所以,雖然你是城裡人,結婚了生活在城裡,但是,人家女方父母還得在農村繼續生活,你就得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你所提的這些問題,都是小氣之舉。

5、瀘州人民過春節的一些習俗

1、派利是

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回,答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2、燒炮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3、祭祀

祭祀禮節祭品有一定的規范。舊俗備供品向神靈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

4、貼年紅

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5、灶糖

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灶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也有人說它是用白糖加澱粉加水加澱粉酶釀熬而成。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