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清朝婚禮圖

清朝婚禮圖

發布時間: 2023-05-05 08:06:26

1、一張清朝恐怖的結婚照,為什麼清朝末年很恐怖,尤其是那副結婚照。

為什麼清朝末年很恐怖,尤其是那副結婚照。而且感覺很詭異。

這張圖片是周德東小說冥婚的創作靈感,據說,這裡面的女人是死的,家人為了給她找個伴兒,讓男人跟死人結婚,他們就用個架子把她支了起來,有沒發覺,女人的腳是懸空的。

清朝是個很恐怖得朝代,尤其是清末得那些老照片,照片里得人表情都很陰森,清朝得服裝尤其是官服,顏色都

清朝固然是一個恐怖的時代,不過,照片不好看,也有其他的原因。

當時的照相術還不成熟,菲林(軟片)還沒有問世,底板是將溴化銀直接塗於玻璃版上,曝光時間很長,要求照相者在幾秒鍾內姿勢表情紋絲不動,所以照出像來大多呆若木雞 。 為斗昌什麼清朝的照片感覺都那麼恐怖呢,陰森森的!(我指的照片不是恐怖照片,而是正常的皇帝,妃子的衫唯照片)

那時候應該很苦吧,身體狀況差拍的照片那臉真的和將死的人沒什麼區別了。再加上黑白,進一步放大了這點。這只是一點。還有就是人都是有聯想能力的,當你了解了那個時代的不好的地方,再次省視照片的時候潛意識會勾起那些概念,雖然你沒有察覺。所以就會產生不適感。最重要的還是服裝,實在太丑。

十大靈異事件是真的嗎 裡面有一張圖是清朝的 感覺很恐怖

這些東西是說不清楚的!官方當然也會保密的,要是公布於眾那不就天下大亂了嗎

十幾年前看的一部清朝恐怖片

估計是林正英系列的

清朝的服裝怎麼那麼丑,簡直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幫忙從歷史角度分析下這種審美怎麼形成的

的確是如此, 主要是清朝的裝扮太差, 畢竟是野蠻人入關, 歷史倒退,清朝之前的朝代裝扮基本上都是峨冠博帶,頭發向後束在頭頂, 高高的帽子, 看起來比較有氣質,人也顯高。大紅官府也顯威儀。 你看現在古裝片,很多人長得不怎麼樣, 扮古裝特有氣質, 比如水滸的周野芒演的林沖。 典型的氣質美男。 實際周野芒長得很一般。

清朝的藏青蟒袍很陰沉,頭發前半截剃了,後面一個辮子,特土,人顯得很僵硬 尤其是慈禧太後穿的唐三藏的服裝,哪些照片太有邪教感了。 關於太平天國和清朝的恐怖小說,里空塌扒面有一個情節是有一個懷孕的女屍在清朝咽喉

風格獨特過一次衣服的讓他工程有限衣服不會的土地使用稅不打游戲一點一點有房有車有點給他第一次人發紅包幾個復古豐富

尤其是(6)結婚照(2)

2、清朝皇帝大婚時 (迎娶皇後時)的過程、禮節、習俗。

清代皇帝的婚前禮,由傳統的「六禮」減為納采與大征(納征)兩種禮節。納采禮本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獲女家同意之後,再正式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禮,以為求婚之成。

歷代納采禮,男家向女家所致禮物,既有實用之物,又有象徵之物。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禮物為配有鞍轡的文馬四匹、甲胄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順治朝還包括金茶筒(喝奶茶用的茶壺,民間也稱為多穆壺)1個、銀盆2個。

納采禮之後舉行納采宴。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宴的承辦,改變了主賓關系,並不是由皇後父母設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而是皇帝要派大臣代表他,賜宴皇後父母。

婚成禮是皇帝大婚的高潮,只有經過這一禮儀,雙方才可以確立夫婦之關系,其程序包括冊立奉迎禮、合巹禮,並且尚有坐帳禮、跨火盆與馬鞍的習俗。

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後所用鳳輿,並非是與百姓一樣的紅色喜轎,而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轎,並且上面沒有「喜」字。皇後乘坐鳳輿入宮時,要提前在鳳輿內放置御筆「龍」字。

皇後頭遮綉龍鳳同合紋的紅緞蓋頭,坐在鳳輿內向宮中行進時,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以諧音平安如意。

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之「家」,於是皇後在乾清宮階下轎,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蘋果,還要再懷抱一個金寶瓶跨過火盆,才能進殿內,等到了洞房坤寧宮時,還要跨過馬鞍,才能行合巹禮。

婚禮諸禮中真正代表男女成為夫婦的是合巹禮。合巹禮為現代所說的喝交杯酒之源。

(2)清朝婚禮圖擴展資料:

清朝皇帝的大婚禮儀並不是一開始就被確立下來的。清太祖娶葉赫氏時,僅僅率眾貝勒迎親,舉行大宴,而並沒有固定的儀注,清太宗時立後也僅行了冊立禮,皇帝大婚亦未成定則。順治八年,清世祖大婚,才開始確立了皇帝納後儀。

清代民間嫁娶要行六禮,所謂「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與民間嫁娶不同,皇帝大婚不需要問名、納吉和請期,皇帝也不可能親迎(一般是譴使奉迎),所以皇帝大婚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納采和納征(皇家稱大征)。

在大婚使前來冊封前,皇後的儀仗就要在宅邸內等待,大婚使到時,皇後的父親要率領親屬著朝服在門外迎接,皇後本人則在庭中迎接,皇後母親及家中女眷也都要在庭中著朝服跪迎,等待使臣入內冊封。之後鼓樂、儀仗導引在前,皇後鳳輦隨其後,有中門進入中宮,行至太和殿外台階,皇後下輦入宮。

3、清朝婚禮的流程(詳細)

1、三書: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分別是「聘書」——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禮書」——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交換;「迎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

2、六禮:是指由求親、說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續。分別為「納采」——俗稱說媒,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俗稱合八字,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納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議定;

「納征」——又稱過大禮,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請期」——擇吉日完婚,舊時選擇吉日一般多為雙月雙日,不喜選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

不選六是因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緣;十一月則隱含不盡之意。「親迎」——婚禮當天,男方帶迎書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禮前數天,選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將被褥,床單鋪好,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

抬床的人、鋪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婚姻和睦、兒女成雙,自然是希望這樣的人能給新人帶來好運。

4、鬧洞房:舊時規定,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凶,婚後如意吉祥。

5、嫁妝:女方家裡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嫁妝最遲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

如:剪刀,寓意胡蝶雙飛;痰盂,又稱子孫桶;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尺,寓意良田萬頃等等。當然各地的風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6、上頭:男女雙方都要進行的婚前儀式。也是擇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

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7、撐紅傘:迎親的當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攙扶中娘家門,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並向天空及傘頂撒米。

8、換庚譜: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晨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

9、過文定,過大禮: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著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並正式奉上聘書。「過文定」舉行後,就會舉行「過大禮」的儀式,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

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准備回禮禮品。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

10、哭嫁: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隨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蓋頭: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紅蓋頭。通常是男掀女的紅蓋頭。

對於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於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親: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

迎親回來時,還要找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13、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拜堂」並不屬於古「三書六禮」,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齊入洞房。

」其實,拜天地代表著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

14、出門: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

新娘出門時,由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15、過門: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

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並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16、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歸寧,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

17、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18、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

19、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

20、酒筵: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義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21、合酒: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

(3)清朝婚禮圖擴展資料:

發展歷史: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於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後亦納采、卜吉。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4、誰知道清朝婚禮的禮儀?越詳細越好

一。清朝官員的官員婚禮

凡是官員結婚,先以媒妁通言女家,如果兩家滿意,便擇吉行納采禮。根據清朝政府的規定:公、侯、伯成婚的納采禮,緞衣五襲,緞衾褥三具,金約領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飾全副,一品官納采禮,緞衣四襲,其餘同侯伯;二、三品官納采禮,緞衣三襲,緞衾褥二具,余與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納采禮,緞衣二襲,緞衾褥一具,金約領一具,金耳飾全副。 納采日,主人吉服,命子弟為使,從人攜帶禮物送到女家。至門,女家主人吉服迎入,從者將禮物陳於廳堂,使者說明納採的來意,主人表示接受,並告於廟。主人招待使者,上茶少坐,使者及從人辭歸,主人送於門外。是日,官員納采禮之家,設宴款待賓朋,用牲數目有嚴格規定,不得越制。公爵納采日設宴用牲九,侯伯遞減,一品官行納采禮設宴准用牲六,二品官准用牲四,三晶官准用牲三,四品官以下准用牲二。 結婚前一日,女家送妝奩於官員家,陳於廳堂,以示女家陪嫁之豐厚。 結婚之日,官員家一面備辦酒席大宴賓朋,一面設儀衛,以婦輿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無須親迎。女家將出嫁的姑娘打扮起來,等候迎親的車輿。當車輿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車,迎親隊伍返回家門,由女侍引導新娘入室。然後,新郎與新娘行禮如儀,再行合巹禮。當天,宴席的數目,在《大清會典事例》上有規定,同樣不得越制。 品官之子,未受職者,婚禮視其父;已受職者,各從其品。

二。清朝滿族青年男女相愛後,婚前有一個"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親到女方家觀看姑娘的容貌,詢問年齡,並考察姑娘家的有關情況等。如果各方面滿意,男方母親就送一份禮物 給女方家,婚事就算確定了。結婚前幾天,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 彩禮(俗稱過禮)。彩禮一般經較豐厚,有衣服,首飾,器皿和現金等。結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轎或坐車到男方家附近預先借好的住處下榻,俗稱"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處迎娶新娘。這種風俗源於歷史上清朝軍隊多年征戰,長年不歸,滿族姑娘赴軍營完婚,需先在軍營附近借房暫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現此俗已變,改為在女方家迎娶。 結婚這天,由父母子女俱全的長輩婦女布置洞房,鋪好床後,在被子四周放置棗子、花生、桂圓、栗子,取其早生貴子之意,然後在被子中間放一如意或蘋果。同時在洞房內奏樂,稱為響房。喜轎要裝搶得十分漂亮,並擺在院子里,叫做亮轎。 婚禮這天,新郎由長輩陪同到女方家迎親,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頭後,即可迎娶新娘返家。一路嗩吶高奏,鼓樂喧天,吹吹打打地一直把喜轎抬到洞房外。進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轎從火盆上經過,據稱這是為了避邪。喜轎到了洞房門前,新郎手拿弓箭,向轎門連射三箭,俗稱為箭射新娘,射完後新娘才能下轎,新娘下轎後,有人將一個紅綢扎口,內裝五穀雜糧的花瓶(俗稱寶瓶)放在新娘手中。接著在門坎上放置馬鞍,讓新娘從上面跨過去。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就可以揭去姑娘頭上的蓋布。這時候,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位置並肩坐在新床上,舉行坐帳儀式:由長輩婦女把新郎的右衣襟壓在新娘的左衣襟上,然後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半生不熟的麵食,以含生子之意。 接著還要舉行拜堂儀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長輩,夫妻要對拜。晚上也有鬧房的習俗。婚禮期間,男女雙方家裡都要大宴賓客,接受親朋好友和來賓的祝賀。

祭拜: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舉行。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結婚當天祭祖:男方出門迎娶前,應先祭祖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六的倍數最佳燃炮:迎親禮車應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祝。食姐妹桌:新娘出發前要與家人一起吃飯,表示別離,大家要說吉祥話。請新郎:禮車至女家時,一男童持茶盤恭候新郎,新郎下車後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家。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好之後,應持捧花給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姐妹或好友應刻意阻擾,經新郎哀求後以九九九元紅包禮成交,喻長長。蓋頭紗:新郎予捧花後,將新娘頭紗放下並挽出大廳。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別,新郎行鞠躬禮即可。出門: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走,進入禮車。禮車:應懸掛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卜,意有頭有尾。禮車後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飾。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於茶盤給新娘回贈紅包禮。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時,絕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潑水: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擲扇:禮車啟動後,新娘將扇子擲至窗外,謂棄壞性子;擲扇後應哭幾聲,且在禮車後蓋竹篩象徵繁榮。迎娶隊伍以竹篩為先,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系豬肉一片,防邪神白虎。燃炮: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應燃炮竹。摸橘子:由拿著兩個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輕摸橘子,並贈紅包答禮。牽新娘:新娘下禮車時,由男方一福氣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入廳。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故新人應橫跨門檻過去。新娘入廳後要跨過火盆踩碎瓦片。敬茶:將新娘介紹給家中長輩認識。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進洞房:以竹篩覆床,桌上置銅鏡壓驚,新人共同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同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掀開新娘面紗,合飲交杯酒、吃甜湯,象徵早生貴子。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觀禮喜宴: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門口端喜糖送客。吃茶:由男方已婚親友喝新娘的甜茶說吉祥話並贈紅包。鬧洞房。這是傳統禮儀與清代並無太大差異。具體到各地就有微小所出入。

婚姻禮儀(一) 六禮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盪,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納采婚姻禮儀。為六禮之首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古納采禮的禮物只用雁。納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開始。後世納采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清代的納采多為定婚禮,與歷代不同。問名婚姻禮儀,六禮中第二禮。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鄭玄註:「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賈公彥疏:「問名者,問女之姓氏。」納吉婚姻禮儀。六禮中第三禮。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古時,納吉也要行奠雁禮。鄭玄註:「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宋代民間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書、合婚代之。清代,納吉一儀已融於問名和合婚的過程中。民國時期,無納吉儀,只有簡單的卜吉習儀,多將女方庚貼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內無發生異事,則認為順利,就拿男女庚貼去合婚。

5、古代皇帝婚禮是怎樣的?????

在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皇帝們既不需要金榜題名,也不會流落異鄉,但是他們也得經歷人生中的「洞房花燭夜」,普通老百姓結婚儀式圖的是喜慶,那麼主宰天下的 皇帝們結婚 需要走 哪些流程 呢?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 皇後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後與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在皇帝自己原來的寢宮內,也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舉行儀式的地方當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寧宮舉行。坤寧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後的寢宮,清朝時將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後的禮儀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皇後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一般妃嬪進宮,只能走紫禁城後門神武門。 參考: http://hunjia.shang.com/ke/fagui/hunsu/110802111022372.html
希望採納

6、清朝皇帝的婚禮有哪些講究?

清代皇帝的婚禮是舉國上下的盛典,尤其是皇帝娶皇後的大婚。

皇帝大婚按定製有納采、大征、冊立皇後、奉迎、合巹、朝見、慶賀頒詔、筵宴等禮儀程序。

納采是指皇帝向皇後娘家贈送定婚彩禮。彩禮包括大量的馬匹、甲胄、絲帛等,皇帝特命的大婚專使持節帶隊,從太和殿出發,出太和門中門,將彩禮送至皇後娘家。

這時迎候在大門外皇後的父親、兄弟要叩頭謝恩,儀式完畢,專使起身回宮復命。

迎娶之前,還有大征禮。除鞍馬之外,再送黃金200兩、白銀1萬兩、緞1000匹、金銀茶具和銀盆等實惠財物。除此之外,還要發妝奩360台。

發完妝奩後,皇帝派遣正副兩名冊封使臣,帶著冊封皇後的制敕和皇後之寶前往後邸,舉行冊立大典,宣布冊立某女為皇後,專使奉命將頒給皇後的金印、金冊護送到皇後娘家,向皇後父兄宣示。

禮儀全部完成之後,便可以迎娶了。奉迎是皇帝大婚禮儀中最隆重、最繁雜的一項。

宮中前三殿、後三宮都用綢帶搭起彩架,抬頭即可見大紅喜字、吉祥語句圖案。

紅地毯從大清門一直鋪到了坤寧宮的青白石御道上,御道兩側有400對路燈,30對各式彩燈,連成了人間的鵲橋。

皇帝降旨,發遣奉迎皇後的鳳輿,奉迎專使由兩親王的結發福晉和八位年輕的一品夫人擔任。迎親的兩福晉、八命婦,按照滿族風俗必須騎馬到後邸。

奉迎的隊伍到達後邸後,兩福晉、八命婦先到正屋謁見皇後,然後伺候梳妝。這時皇後梳的仍然是及笄少女的發型--雙鳳髻,雙喜如意碧玉簪兩邊各插一枝。

迎娶時的吉時由欽天監官員嚴密推算,吉時一到,總管太監馬上奏請皇後,並請皇後手拿兩個蘋果,親王福晉為皇後披上蓋頭,然後把皇帝親筆書寫的龍字和一柄金如意放進喜轎中,這時,皇後就被恭恭敬敬地請上轎子了。

皇後喜轎由16個人抬著,穿紅緞綉花褂子的校尉持著300對族旗扇、平金綉鳳、宮燈,走在最前面,御前侍衛扶著風輿轎杠扈衛左右,兩福晉、八命婦和扈從的王公大臣,緊緊跟在鳳輿的後面,迎娶的隊伍,轟轟烈烈地進入大清門。

鳳輿入大清門時,午門樓上鍾鼓齊鳴,這時總管太監將皇後已進宮的消息稟告給皇帝。皇帝即由八名少年親貴執宮燈引導,在御前大臣和御前侍衛的扈從及禮部堂宮的照料下,前往乾寧宮大婚洞房的東暖閣前殿等待婚禮開始。

鳳輿停在正南天喜方位,福晉、八命婦和宮女護侍皇後下轎,跨出轎門,皇後一手拿著一個蘋果寓意平安。

隨後,由親王福晉接過蘋果,這時另一位福晉將裝有珠、寶、金銀小如意和米穀的寶瓶遞給皇後,皇後捧穩象徵吉祥如意的寶瓶,即沿著御道,經過乾清宮和昭仁殿之間的通路,進入乾、坤兩宮之間帝、後大婚行禮的專用場所--交泰殿。

皇後進殿時,在殿門前橫放著一個朱漆馬鞍,鞍下放著從皇後手裡接過來的兩個蘋果,上面鋪著一條紅毯。

在六對藏香提爐的引導下,皇後要先跨過表示平平安安的朱漆馬鞍,之後被引導到西首站立,等候拜天地。

皇帝等皇後剛剛站好位置,即由坤寧宮出來,站在與皇後相對的東首,在歡慶的鼓樂聲中,一起下拜,九叩禮畢,即為結發。

拜完天地,皇帝、皇後在坤寧宮東暖閣行坐帳禮,吃名為子孫餑餑的餃子。餃子由禮王福晉煮,剛下鍋還是生的就要撈起,呈給皇帝和皇後,兩人咬一口吐出來,藏在床褥下面,表示可以早生皇子。

儀式完成之後,皇帝暫到前殿休息,這時福晉命婦要為皇後上頭開臉,重新梳頭,將雙髻改梳為扁平後垂、無礙枕上轉側的燕尾,雙喜如意簪仍插於頭上,另外插一朵紅絨制的福字喜花。

打扮完畢,即開始吃被稱做團圓膳的合巹宴。

這時福晉、太監、宮女全部跪安退出,並將大婚洞房門窗輕輕地合上,皇帝侍衛中結發夫妻們在洞房外,擊著檀板用滿語高唱《交祝歌》。

皇帝、皇後兩人在一片祝福聲中相對而坐,飲下交杯酒,合巹禮即成。

宮中女官扶皇後坐上龍鳳喜床,替她摘下鳳鈿,換上龍鳳長袍。皇帝、皇後吃完長壽面,即可共度良宵。此時大婚禮儀即告完成。

第二天,皇帝率皇後拜見太後,稱為朝見禮。皇帝升太和殿,詔告天下大婚禮成,屆時天下同慶。

7、清朝皇子或者親王結婚時穿的禮服,知道的請詳細描述一下~跪求

在結婚、敕封、節慶等重大日子的時候,著吉服,也就是俗稱的蟒袍。當然皇帝的也叫做龍袍。
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綉文九蟒,裾左、右開。(初制,皇子冠服,凡慶賀大典,冠用東珠十三顆鑲頂,禮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束金鑲玉嵌東珠帶)。
親王、郡王,通綉九蟒
但值得一說的是,凡吉服、朝服外面都是要加補服的。。。補服就是綉著補掛圖案的衣服。。
您有條件可以去圖書館借閱《清碑類鈔》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