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結構婚禮
1、天津有哪些教堂可以舉辦婚禮?
天津西開教堂西開教堂始位於天津和平區濱江道獨山路,坐西南朝東北,全稱天主教西開總堂,後因其所處地區又稱為西開教堂和老西開教堂。西開教堂是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由法國傳教士杜保祿(Paul-Marie Dumond,1864~1944)主持修建;建築面積1891.95平方米,西開教堂是天津市最大的羅馬式建築,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區的主教座堂(西開教堂是主教府,但沒有主教。)
西開教堂舉辦婚禮相關事項:
要求:西開教堂可舉辦婚禮,但要求是雙方必須為教徒。
時間:舉辦婚禮除周四、周五外,其它時間即可,一般是上午。
設施:沒有接待室,無化妝間
費用:本堂信徒免費
乘車路線:乘坐3、45、851、50、643、901、35、847、600、800、673、觀光2路等公交車可達。地鐵:1號線、3號線,營口道地鐵站,下車B1出口出站即到。
容納:可同時容納1500人
時長:30分鍾
郵編:300052
電話:022-27811929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西寧道東段。
在此親切提醒各位新人,要舉行教堂婚禮,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備工作,熟知西式婚禮的流程與禮儀,以避免尷尬的事情發生哦!
慕道班:每周六、日,西開教堂內平日早晨6:00、7:30有彌撒,逢星期日及天主教節日,全天會有多場祭禮。另有英文聖事服務在津外籍人士。聖誕節期間周邊地區會採取臨時性交通管制
天津紫竹林貴族教堂舊時的天津教堂,若以品位而論,莫過於法租界海河岸邊的紫竹林教堂。出入教堂的人大多為有身份的外國教徒和中國教徒中有地位的人,一般教徒是難以躋身其中的。天主教紫竹林教堂,建於1872年,地點在聖路易路,又名聖路易教堂,位於今營口道東端海河岸邊。教堂佔地6.8畝,建築面積779平方米。
紫竹林貴族教堂舉辦婚禮相關事項:
要求:紫竹林貴族教堂可舉辦婚禮,非教友也可以舉辦感受教堂婚禮的浪漫。
時間:詳情咨詢教堂婚禮部查看檔期 010-66158816
設施:有接待室、化妝間
費用:2600元
乘車路線:
容納:可同時容納1500人
時長:30分鍾
電話:010-66158816
地址:聖路易路,又名聖路易教堂,位於今營口道東端海河岸邊。
在此親切提醒各位新人,要舉行教堂婚禮,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備工作,熟知西式婚禮的流程與禮儀
慕道班:每周六、日,西開教堂內平日早晨6:00、7:30有彌撒,逢星期日及天主教節日,全天會有多場祭禮。另有英文聖事服務在津外籍人士。聖誕節期間周邊地區會採取臨時性交通管制
天津望海樓教堂天津市有許多著名的天主教堂,望海樓天主教堂就是其中之一。望海樓教堂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大街西端北側,以其舊址望海樓而得名,舊稱聖母得勝堂,建於1859年,是天主教傳入天津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望海樓教堂坐北面南,為石基磚木結構,正面有三座塔樓,遠望呈筆架形,具有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該教堂作為「天津教案」的重要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70年,它首次被燒毀,民間稱之為「火燒望海樓」。望海樓教堂舉辦婚禮相關事項:(目前不對非教友開放教堂婚禮)只給基督教友舉辦教堂婚禮,非教友不能在堂內舉辦婚禮
時長:30分鍾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大街西端北側
乘車路線:望海樓教堂坐落在金鍾河大街上,位於獅子林橋和金剛橋附近,可乘675路,653路,804路,633路,600路,903路,907路,856路,14路,15路公共汽車都可到達。
現任本堂:石岩賀神父 副本堂:高少蒼神父
彌撒時間:平日:7:00主日:6:00,7:30,19:00
還可以點擊婚禮紀頭像在知道首頁查看更多的戀愛和結婚相關知識~如果還有其他結婚相關問題也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我會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回答哦!
2、教堂婚禮攻略 共同見證神聖的時刻
<
3、哈爾濱哪個教堂能辦婚禮?
尊敬的百度用戶您好!
歡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興為您解答!
中國城市中教堂數量及各類之多當屬我們哈爾濱。有歷史的教堂大大小小30多座,不僅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還有內地不多見的東正教堂和猶太教堂,囊括了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和拜占庭風格,相當豐富。現在為大家整理一下,到底哪些教堂適合辦理西式教堂婚禮。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南崗革新天主教堂)
信仰:天主教(允許無宗教信仰的新人)
簡介: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一座精美的歷史遺存,它使這里產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美麗和庄嚴之感。
上世紀70年代前,老百姓把這條街叫做教堂街,之後改為革新街。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日俄戰爭時期的產物,
1907年隨調防的俄軍從公主嶺遷來哈爾濱。
1912年2月25日,在現址建起一座木結構的教堂(2000年7月13日,在改造周邊環境的時候拆除。),
1930年10月在木結構的教堂旁,開始建造這座磚石結構的現存教堂,由俄國建築師斯米爾諾夫·托夫塔諾夫斯基設計。
1935年10月6日落成,現為哈爾濱天主教愛國會。
地址:哈爾濱 南崗區士課街47號(近果戈里大街) 革新街和果戈里大街交口
費用:1000元 (一次性付定金)
容納:300人左右
時長:20分鍾
耶穌聖心主教座堂(黑龍江省天主教堂)
信仰:天主教(允許無宗教信仰的新人)
簡介:東大直街耶穌聖心主教座堂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市中心的南崗區東大直街211號
原為南崗聖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蘭天主堂),是一座波蘭僑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築。
20世紀初,參與建築中東鐵路的波蘭僑民有3000餘人,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
1906年,波蘭教徒集資在哈爾濱南崗東大直街建造斯坦尼斯拉夫天主堂,
1907年落成。該堂1909年由吳文化教士主管。並附設波蘭中學和波蘭僑民宿舍。有教徒2000人。
1918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登記,1923年改為海參崴主教管理,後由北京宗座代表管理。1934年歸屬吉林教區主教管理。
1959年,黑龍江省天主教愛國會將該省幾個教區合並,主教座堂設在該教堂。
2004年,在此重建了耶穌聖心主教座堂,是黑龍江省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塔尖高51.6米。
地址:哈爾濱南崗區東大直街211號
費用:600元 (一次性付定金)
容納:500人左右
時長:18分鍾
尼埃拉依教堂(南崗區基督教堂)
信仰:基督教(允許無宗教信仰的新人)
簡介:這是建於1916年,沿用至今的基督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原來為德國僑民的路德會教堂,現在是市級一類保護建築。
尼埃拉依基督教堂佔地面積2360平方米,建築面積453平方米,是一座屬德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堂。
北歐的哥特建築風格不講究立面上的水平劃分,注重垂直劃分,因此更密更突出,拱的樣式非常簡朴。
這座教堂在外形上朴實無華,外壁極少雕飾物。
地址:哈爾濱 南崗區東大直街252號 (南崗秋林附近,樓上那個教堂對面)
費用:500元 (一次性付定金)
容納:300人左右
時長:20分鍾
特別注意:只可在周六上午 主辦婚禮
須去現場定場地,也沒有咨詢電話。
預約時間:9:00——15:00
哈利路亞教堂
信仰:基督教(允許無宗教信仰的新人)
簡介:哈利路亞 哥特式建築 ,目前省內規模最大、設備功能最齊全、最現代化的教堂
佔地5000平方米,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基督教活動場所。該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氣勢宏偉。
教堂前原有一處500平方米的小廣場,擴建後將成為面積達2100平方米的開放式廣場,並新增500平方米綠地。
該教堂建於2000年,是我市十大宗教禮拜場所之一。
地址:香坊區油坊街和永升街交界處(哈爾濱啤酒廠附近)
費用:1000元
容納:4000人左右
時長:20分鍾 (如旺季時間會在10-15分鍾)
伯特利教堂
信仰:基督教(允許無宗教信仰的新人)
簡介:哈爾濱伯特利教堂位於哈爾濱市道里建國公園對面,基址上舊有的建築是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所廢置多年的俱樂部。
教堂佔地3000平方米、體量三層的建築。
地址:道里區建國街210號 (道里建國公園對面)
電話: 0451-87607707
費用:1000元 (一次性付定金)
容納:500人左右
呼蘭天主教堂
信仰: 天主教(允許無宗教信仰的新人)
簡介: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國傳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
是東北三省現存最大的一座雙塔形羅馬天主教堂,屬歐洲中世紀哥特式建築藝術風格。
因其外觀與法國巴黎聖母院相似,而被譽為"東方的巴黎聖母院"。
這座教堂已近百年華誕,依然矗立在呼蘭老城中,吸引著無數遊人躇足,訴說著他那充滿風雨的歷程。
地址:哈爾濱市呼蘭區東大街路北
在火車站做551 | 公路大橋坐552,(全程40-50分鍾) 終點下車往前一走就是(步行10分鍾)
費用:500元 (定金100元)
容納:300人左右
時長:20分鍾
以馬內利教堂
信仰: 基督教(允許無宗教信仰的新人)
費用:1000元
容納:500人
時長:30分鍾
地址:道外區宏偉路171號 (古梨園對面)
特別說明:只可在周六辦婚禮
本解答由【謝小夫】友情提供! 若有不足之處望諒解, 希望本次解答對您有幫助! 望您能及時【採納】,在此表示謝謝!有緣下次再見!!!!
4、為什麼古代結婚要抬轎子
轎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大概自夏禹時便出現,歷代以來不斷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對於老百姓來說,過去最熟悉的轎子,莫過於辦喜事時的迎親花轎了。只要經濟不太拮據,辦婚事時總要力爭夫轎行租頂花轎來熱鬧一下。那「我是花花轎子抬來的」「我是八抬大轎抬來的」俗語,幾乎就是「明煤正娶」的代詞。舊社會,再嫁的寡婦往往只能半夜悄悄進入夫家門,一般沒有坐花轎的資格。正式納的妾,北方有些地方也只能坐車,無權坐轎。南方有的填房、納妾可坐轎,但只能坐黑轎。因此,坐花轎也就成了舊時婦女一輩子都值得驕傲的事,以至有時夫妻吵架,妻子就愛回擊說:我是轎子抬來的。意即你奈何我不得。從而又有「破扇子扇扇有風,破轎子坐坐也威風」這類俗語的流傳。
花轎,也叫喜轎,又叫彩轎,有「硬衣式」「軟衣式」兩種。硬衣式:全部木結構,轎身造型為四方四角出檐寶塔頂,一般尺六寸見方,高五尺多或六尺多,寸和分也多與吉祥的「六」字相合。四角翹檐各立一隻展翅鳳凰。口含琉璃珠穗,再由足部下垂三尺六寸紅綾綵球,廣東雷州等地還掛銅鈴。四邊出檐密垂紅絲穗,精雕細縷、油漆彩繪有麒麟送子、龍鳳呈祥、八仙過海等圖案。軟衣式;轎框罩以紅色綾羅圍幕,綉有金魚鬧荷花、丹鳳朝陽等圖案,色彩艷麗紅火。圍繞著花轎的民俗豐富多彩,現擇要予以綜述。
各地轎行或花轎行,有花轎連同儀仗、八音隊一起出租。一般城市的轎行用於營業性出租的轎有三類。一為神轎、官轎(或叫大轎),前者管抬神像、祖宗牌位,後者抬有錢有勢人,由四~八人抬;二為竹結構的青衣小轎,供普遍人代步,二人抬;三為花轎,供民間嫁娶用,多用四人抬,因轎重,還需加人換著抬。
集鎮、鄉村養轎戶或轎行,主要是應紅喜事之需的花轎行(或叫喜轎鋪)。轎行出租的花轎,至少要有轎夫四人。有的若用六人,除四人管抬轎,另二人一在轎前打傘,一放鞭炮。講究的要租用16~20人。八人管抬轎,其餘人用於轎前高挑喜主家的堂號燈籠、轎前後提六角形宮燈,一定要成對,其他人用於開道鑼、金瓜、鉞斧等執事之需。轎行還管供應新娘頭上戴的鳳冠、紅蓋頭,肩上披的霞被,懷里揣的三官經、三官鏡,遮擋褻衣的花裙,披身上的過路衣以及運送陪嫁妝奩的抬盒、挑盒與下轎時新娘、新郎要踏的紅氈等物。租轎費,如果是雙程到目的地後要等候坐轎人回程的,費用一般比單程多50%,晚上出轎比白天約貴25%,節假日加倍或更多。迎親轎要添點紅包,否則橋夫故意晃動,讓坐著難受。費用分成,一般是轎行與轎夫六、四分。
娶親日,租用的花轎及全部執事喜具,在迎親家的門外擺齊,這叫「亮轎」。除新娘乘的艷麗紅花轎外,有的其餘全部是綠轎,分別由新郎、娶親、送親太太多乘坐。有的新郎也坐小些的紅轎。一切准備好後,喜轎鋪的主事人要來請示娶親太太:何時發轎?忌哪幾個屬相?是發橋前由一童男在新房內敲三聲鑼的正響房,還是喜轎進門後再敲的倒響房?敲響房是為了驅邪氣一般多願倒響房,因敲完,新娘就可趁吉進屋。
待上午八九點鍾即已時這吉時一到,娶親太太於一片鼓樂聲中,要由天地桌上拿一盞油燈在喜轎里晃幾下,這叫「照轎」。即以火除祟。揚州等地則是用鏡子向花轎內外照一遍,再在轎內點燃一掛小鞭炮,謂之「搜轎」,與「照轎」意同。有的如常州等地,轎中還要置陶制的「穩繼瓶」,放上名為』「旺盆」的火盆。轎後把米篩用紅布纏竹竿上,掛盞燈叫「旺篩」。有的還要讓一男孩坐轎裡面「壓轎」後,才能發轎,忌花轎空發。
喜轎來到女家門口,經一定儀式後,要由全福人的娶親太太、送親太太到新娘房中來扶新娘上轎,或由喜轎中的小轎(子轎)將新娘抬入,或新娘由紅氈上走進轎內。下轎也如法行事。有的則要由父兄或娘舅抱上轎,如自己走上轎,就需先套上父兄的鞋,上轎後脫去。總之,雙腳不能沾娘家泥土,以免把娘家財氣帶走。新娘上轎前要哭,有「不哭不發,越哭越發」之說。這是古時「哭嫁」的遺風。
待新娘上轎後,放下轎簾,三聲炮響,迎親隊伍浩浩盪盪擇新路往回走。有的還在轎前加扛「迴避」「肅靜」的開路牌。途中盡量挑吉兆路過,如多子街、、三元巷、百壽事之類。如遇墳墓或寺廟,要由兩人各用一塊紅氈在喜轎兩側擋一下以避邪。若遇出殯隊伍,則男女兩家賓客都要高喊「今天吉祥,碰上寶財了」,利用材、財諧音以求吉利。
喜轎臨近男家門時,要放三銃槍及時通報,男家聞訊放鞭炮歡迎。進入男家門,要從院中火盆上抬過去,以火去邪,也有象徵小兩口日子紅火之意。喜轎落轎時,轎門要正對喜神的方向,待吉時良辰一到,新娘就懷抱裝金銀米的寶瓶下轎,新郎要拿起桌上的弓箭朝新娘喜轎模擬性地射三箭。揚州的喜話道出了其中含義:「彎弓一把,神箭三枝。一支箭來先向東,新人腳下踏金龍,二枝箭來後向西,配了一對好夫妻,三枝箭射向轎前、轎後、轎左、轎右,射進九霄雲外,百子千孫萬代富貴。」民間傳說此俗來自《桃花女破周公法》的故事。閩台習俗,還有新郎接新娘出轎時要用大力踢轎,這是向新娘示威,想讓新娘以後順從目已。而新娘則在跨入房門時.要用腳狠踩門檻,象徵要壓倒新郎。這種互相制服的鬧法,相傳也是傳自周公與挑花女鬥法的故事。
5、陽谷的結婚習俗
陽谷縣生活習俗
飲食
境內居民喜食小麥面。習慣稱小麥麵粉為「細糧」,玉米、小米、高糧、豆類、地瓜乾等統稱「粗糧」。常用主食有饅頭(俗稱饃饃)、燒餅、烙餅、窩窩頭、煎餅、地瓜、丸子、大米飯、小米飯(俗稱干飯)、小米粥、玉米粥(俗稱糊粥),面條、水餃(俗稱扁食)等。
建國前,普通人家冬春以食雜糧為主,夏秋農忙時節及春節期間多食細糧;貧苦之家終年食粗食,並雜以糠菜麩皮;少數富有之家則終年以細糧為主食。
人們習慣於一日三餐,早、午餐稱「吃飯」晚餐多稱「喝湯」。一般人家有以佐餐的多為鹹菜、辣椒等,間或有粉皮、粉條、白菜、茄子、瓜類、豆類等干鮮菜餚。除年、節及婚事喜慶外,平日極少食用腥葷。
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進入8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食糧普遍以麵粉為主,飲食品種日趨多樣化。日常用於佐餐的則有各樣新鮮蔬菜。招待客人或節假日則多食用禽蛋、魚肉等。
遇有喜慶婚事,本境居民有以待客的菜餚相當講究,有「八大碗」、「十大碗」、「兩大件」、「四大件」等名堂。用料多以雞、魚、肉為主,間以時鮮蔬菜及禽蛋,稱之為「擺席」。赴宴稱「坐席」。
服飾
境內居民服裝及著崇尚寬肥適體,樸素大方。清末民初,鄉紳富商等上層人士多衣長衫,外罩馬褂,戴紅頂瓜皮小帽或氈帽、皮帽。一般勞動者多著短衣,有的於冬季穿棉袍。青年婦女多穿高直領右開襟鑲邊褂,闊腿鑲邊褲,綉花鞋,富有者並有裙飾。主要裝飾品有耳墜、手鐲、戒指、釵子等。紳民衣著以藍、白為正色,嬰幼兒及青年婦女間用紅、綠等色。男女衣料多為本地自產土布,富有者或用綢、緞、絹、帛。
辛亥革命以後,「洋布」流入境內。居民服裝樣式逐漸有所變化。
建國後,穿舊式長衫者日少而至於絕跡,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等款式逐漸流行,但多數中,老年人仍習慣於穿傳統便服。80年代初期以來,青年男女衣著「趕時髦」之風日盛,花樣繁多而時有變化。50至60年代,城鄉居民衣料以土布及機織棉布為主。70年代中期以後,各類化纖織口漸多。近年來又喜穿各種毛料、絲綢。
住宅
舊時陽谷居民住室以土平房居多,少數紳商巨富之家則為磚瓦房或磚木結構樓房。習慣以北房(俗稱堂屋)為正房,東西為配房。一般為一進院落,富裕者或有二進、三進院。院牆多為土築,少數為磚砌。
建國後,人們的居住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進入80年代以來,傳統的土平房多為新建磚房所代替,建築式樣變有怕改進。正房多有走廊,一般為三室五間,圓木樑檀、新式門窗、石灰漫頂、水泥地板,室內寬敞明亮。其他偏配房屋,多用做廚房和倉庫。城鎮幹部、職工住宅多為磚瓦房屋,少數為樓房。仍習慣於一戶一院,大門、院牆俱全。
本境居民居住習慣為一代人一室。鄉村中、老年人喜睡火炕,青年及城鎮居民則多睡床。
用具
建國前及建國初,本境居民所用炊具多為鐵鍋柴灶,瓦盆瓷碗。現城鎮居民多用煤灶,鋼精或鋁質鍋、搪瓷盆、部分改用煤氣爐灶。鄉村居民沿用柴灶鐵鍋,冬季則升煤爐取暖,兼用鍘精炊具炒菜做飯。
居民傳統的室內傢具主要有「八仙桌」、條幾、木質圈椅、木櫃、櫃櫥、舊式抽斗桌、木床等。其多寡與質地優劣因貧富而異。色調以黑、紅居多,一般用桐油塗刷。70年代中期以後,大衣櫃、高低櫥、寫字台、三抽桌、鋼絲床、沙發、折疊椅等新式傢具開始大量進入城鄉居民家庭,其式樣不斷更新,並由單一傢具逐步向多用途組合傢具發展。色調以淺黃、紫檀、棕黃居多。
清末到民國初年,城鄉居民夜間照明多用舊式鐵質或陶質燈台,燃以豆油或棉油,以「火鐮」草紙擊石取火。富裕之家則使用蠟燭。20年代以後,逐漸習慣於使用煤油燈及火柴,俗稱之為「洋火」、「洋油」。60年代中期始用電燈照明。現城鎮及部分鄉村有照明用電,其他仍沿用煤油燈,煤油供應不足時,則代之以蠟燭或柴油。
婚嫁習俗
建國前,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經過通媒、定親、送婚帖、賀喜、迎親、住日子等程序。
通媒
男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由父母央媒求親,也有在兒童年齡即定婚的,俗稱「娃娃親」。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親,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條件高,習稱「攀親」。雙方父母在對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財產情況探聽了解後,認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時必男家先允,女方後允,互相允婚後即委託媒人換「小啟」(俗稱換小字),載明屬相年庚及生辰日月。雙方央人(多為算命先生)「合八字」,無沖克和不中意處方可成親。再另擇吉日交換正式婚約,稱「大啟」。也有到男家親自看的,叫「相親」,若相不中,則不吃男家飯告辭。男女通婚年齡以女大為貴,俗稱「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五,賽老母」。
定親
多稱「傳柬」或「換貼」。男家寫好柬貼(即定婚書)附彩禮送女家,女家回貼,作為定親的依據。換柬後,親友鄰居送物送錢祝賀,男家備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結婚年齡(一般女在十八歲以上,男小則十二三歲、大則二十幾歲),男方根據女方的命相,請人擇定吉期(俗稱「選日子」、「看日子」),並將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選擇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寫明迎親日期、新婦冠帶、坐帳、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置辦被褥、衣物、首飾、傢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備。
賀喜
婚前,男方的親友領導都備禮品祝賀,稱「賀喜」。向待嫁的女方送喜禮,稱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結婚前一天備席慶賀。
迎親
俗稱「辦喜事」。迎親的前一日,女方即將嫁妝送至男家。男方貼喜聯、掛喜幛、鋪炕、填枕頭做好迎娶准備。晚上,新郎給近處的親友長輩「行禮」。迎親這天,按既定時辰,男方排列儀仗,吹鼓手奏樂,用轎(較貧者用車)到女方家迎娶。娶親有「大娶」與「小娶」之分。一乘轎為小娶,即備花轎一乘將新娘抬來,謂之「不迎親」;大娶用兩乘轎,新郎乘官轎到女家迎親,另一花轎為新娘所備,去時由幼童乘坐,俗稱「壓轎童子」;轎內還安放一隻大紅公雞,回時女方壓回一隻母雞。不論大娶或小娶,其習俗大致相同。嫁女開臉、上頭後便開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閉」生活。男方到女家迎親必須帶紅襖、紅氈、紅頭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妝打扮,蒙上頭紅,吹鼓手高奏喜樂,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辭岳父母,例行「謝親」等禮,然後新郎先上轎,新娘由自家親人用椅子抬入轎內,俗稱「發轎」、「升轎」,賓客坐車隨行。新娘升轎離家時必灑淚而泣,以示依戀。路上,大紅紗燈開道,笙簫嗩吶齊奏,車馬轎夫前簇後擁,轎面四閉,新郎不得與外界接觸,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讓道。來到男家村頭和門首,鞭炮齊鳴,並按規定的時辰和方向落轎。即有人點燃草束繞新娘所乘彩轎一周,稱之「燎轎」,傳說此舉是為了驅除邪氣與不祥。在鼓樂及鞭炮聲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駕新娘進入大門,腳踏紅氈(曰倒氈),至院內擺設的香案前,與新郎並立,行拜天地之禮,禮畢,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時,男家長輩則在院子里撒大棗、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縫在被角內或裝入枕頭內),亦取諧音「早得貴子」,「男女花著生」之意。洞房花燭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頭紅,同吃「寬心面」、共飲「交杯酒」,並例行填枕等儀式,新娘開始「坐帳」,亦稱「坐床」,多為一天。是日,不論輩份大小,好事者大鬧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婦睡下後,有青年男女窗下「聽房」(聽悄悄話)的舊俗。新婚日,男家張燈結綵,貼紅喜聯,殺豬宰羊,盛宴款待親友。境內還有搶娶的風俗。即同時同村若有多家娶親者,則認為誰搶在前頭誰家吉祥。故迎娶的時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會親家
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兩日,曰「住對日」,或女家下貼接閨女請女婿。新郎攜新娘雙方同去岳母家,此謂「回門」或「認親」(俗說「接三天」)。女家設宴款待女婿,俗稱「請女婿」。接三天回來,新娘拜見公婆及近族長輩,並祭告於祖祠或去祖塋祭奠,然後下廚房做飯。至第六日,男家復設宴「會親家」,同時宴請至親好友。同時還有「住對月」的風俗,即新婚後一個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幾天,然後送回婆家。這種風俗至今存在。至此,整個婚禮程序結束。
民間歌謠
縣內流傳的民間歌謠甚多,其內容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為用以協調動作的勞動號子,一類為表現青年男女愛慕之情的情歌,另一類為詠唱生活情趣和表現人民愛憎之情的歌謠。
號子類以「黃河號子」為代表,多為勞動人民與黃水作斗爭修堤築埝時使用的硪歌。流傳至今的有高夯用的《咳咳呀》、平夯用的《平續調》、《梅花落子》等36首。其內容感情飽滿,用詞鏗鏘有力,比如,《一號下去二號來》的全部內容是:一號下去二號來,好一個鯉魚戲蓮台。鯉魚戲蓮蓮不在,蓮戲鯉魚不再來。鯉魚竄到案板上,鋼刀下去血出來。二妮見血抿嘴笑,好似三月杏花開。櫻桃小口來吃魚,兩邊紅腮鼓起來。左鼓鰓,右鼓腮,好似奴家身孕來。「船夫號子」有《拉蓬號》、《搖櫓號》、《拉纖號》等21首,今已不常使用。鄉間築路建房時打夯時用的號子有《喜夯落梅花》、《一路風順起》、《梧桐葉上落鳳凰》等9首,至今流傳甚廣。
愛情類歌謠共23首,其中以大布鄉土山寺一帶流傳的《十二月盼情人》、壽張鎮南台傳唱的《送情郎》、阿城鎮的《四伯上土》、縣北部流傳的《小放牛》較為出名。
生活情趣類歌謠共有31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本縣南部傳唱的《一百忍》、《畫扇面》、《塔上雞鳴小唱》,陽谷鎮北街的《小禿鬧房》,以及歌頌水滸英雄武松的《大實話》、《武二爺除害》,贊揚人民軍隊的《八路軍到這邊》、《打得鬼子可不輕》等。
運河文化風情宴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繁榮的商業經濟孕育了陽谷久負盛名的飲食文化。沿運河兩岸的張秋、阿城、七級三鎮都有著風格鮮明的飲食特點。尤其是歷史上康熙、乾隆數次南巡途經陽谷,為當地留下了許多飲食方面的美談。
近年來,陽谷賓館對運河兩岸飲食文化進行了挖掘整理,在繼承和發揚傳統飲食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開發研製出了一批精美菜品,形成了獨具運河特色的文化風情宴。該宴有一冷盤、八大菜、兩小吃、一湯、一果盤。八道大菜包括「御液一品翅」、「洪福齊天」、「八珍妙齡鴿」、「玉帶龍骨」、「一品夫人」、「掛劍台」、「運河滋補甲魚」和「古阿貢梨」。每道菜品都匠心獨具,精雕細琢而成。如「八珍妙齡鴿」選用六兩重家庭飼養的雛鴿,以陽谷布袋雞的工藝去骨後,輔以鹿筋、干尤、瑤柱、蝦仁、肉元、鴿蛋和香菇,再配以名貴冬蟲夏草和枸杞,加入高湯調好味,長時間蒸制而成,具有啟壇香味撲鼻、鴿肉軟爛、餡料糯香、回味綿長的特點。
婚嫁習俗
建國前,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經過通媒、定親、送婚帖、賀喜、迎親、住日子等程序。
通媒
男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由父母央媒求親,也有在兒童年齡即定婚的,俗稱「娃娃親」。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親,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條件高,習稱「攀親」。雙方父母在對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財產情況探聽了解後,認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時必男家先允,女方後允,互相允婚後即委託媒人換「小啟」(俗稱換小字),載明屬相年庚及生辰日月。雙方央人(多為算命先生)「合八字」,無沖克和不中意處方可成親。再另擇吉日交換正式婚約,稱「大啟」。也有到男家親自看的,叫「相親」,若相不中,則不吃男家飯告辭。男女通婚年齡以女大為貴,俗稱「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五,賽老母」。
定親
多稱「傳柬」或「換貼」。男家寫好柬貼(即定婚書)附彩禮送女家,女家回貼,作為定親的依據。換柬後,親友鄰居送物送錢祝賀,男家備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結婚年齡(一般女在十八歲以上,男小則十二三歲、大則二十幾歲),男方根據女方的命相,請人擇定吉期(俗稱「選日子」、「看日子」),並將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選擇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寫明迎親日期、新婦冠帶、坐帳、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置辦被褥、衣物、首飾、傢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備。
賀喜
婚前,男方的親友領導都備禮品祝賀,稱「賀喜」。向待嫁的女方送喜禮,稱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結婚前一天備席慶賀。
迎親
俗稱「辦喜事」。迎親的前一日,女方即將嫁妝送至男家。男方貼喜聯、掛喜幛、鋪炕、填枕頭做好迎娶准備。晚上,新郎給近處的親友長輩「行禮」。迎親這天,按既定時辰,男方排列儀仗,吹鼓手奏樂,用轎(較貧者用車)到女方家迎娶。娶親有「大娶」與「小娶」之分。一乘轎為小娶,即備花轎一乘將新娘抬來,謂之「不迎親」;大娶用兩乘轎,新郎乘官轎到女家迎親,另一花轎為新娘所備,去時由幼童乘坐,俗稱「壓轎童子」;轎內還安放一隻大紅公雞,回時女方壓回一隻母雞。不論大娶或小娶,其習俗大致相同。嫁女開臉、上頭後便開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閉」生活。男方到女家迎親必須帶紅襖、紅氈、紅頭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妝打扮,蒙上頭紅,吹鼓手高奏喜樂,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辭岳父母,例行「謝親」等禮,然後新郎先上轎,新娘由自家親人用椅子抬入轎內,俗稱「發轎」、「升轎」,賓客坐車隨行。新娘升轎離家時必灑淚而泣,以示依戀。路上,大紅紗燈開道,笙簫嗩吶齊奏,車馬轎夫前簇後擁,轎面四閉,新郎不得與外界接觸,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讓道。來到男家村頭和門首,鞭炮齊鳴,並按規定的時辰和方向落轎。即有人點燃草束繞新娘所乘彩轎一周,稱之「燎轎」,傳說此舉是為了驅除邪氣與不祥。在鼓樂及鞭炮聲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駕新娘進入大門,腳踏紅氈(曰倒氈),至院內擺設的香案前,與新郎並立,行拜天地之禮,禮畢,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時,男家長輩則在院子里撒大棗、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縫在被角內或裝入枕頭內),亦取諧音「早得貴子」,「男女花著生」之意。洞房花燭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頭紅,同吃「寬心面」、共飲「交杯酒」,並例行填枕等儀式,新娘開始「坐帳」,亦稱「坐床」,多為一天。是日,不論輩份大小,好事者大鬧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婦睡下後,有青年男女窗下「聽房」(聽悄悄話)的舊俗。新婚日,男家張燈結綵,貼紅喜聯,殺豬宰羊,盛宴款待親友。境內還有搶娶的風俗。即同時同村若有多家娶親者,則認為誰搶在前頭誰家吉祥。故迎娶的時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會親家
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兩日,曰「住對日」,或女家下貼接閨女請女婿。新郎攜新娘雙方同去岳母家,此謂「回門」或「認親」(俗說「接三天」)。女家設宴款待女婿,俗稱「請女婿」。接三天回來,新娘拜見公婆及近族長輩,並祭告於祖祠或去祖塋祭奠,然後下廚房做飯。至第六日,男家復設宴「會親家」,同時宴請至親好友。同時還有「住對月」的風俗,即新婚後一個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幾天,然後送回婆家。這種風俗至今存在。至此,整個婚禮程序結束。
6、苗族結婚需要准備些什麼?
服飾
苗族的服飾,女裝式樣最多,達130多種。僅貴州就有一百零幾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的古老形式,大領或大襟衣,著百褶裙,比較華麗,內容豐富多彩。僅頭飾就有幾十種,在頭飾上以挽發髻盤扎於頭頂,上插木梳及其他裝飾物,類似雲髻為多。其中也有差異:如安順、鎮寧有的挽偏髻於頭右上方,黔東南挽髻於頭頂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於額頂,貴陽地區有的扎蓬髻類似盤邊帽,有的紮成狹長的船形髻,有的則在頭髻中紮上兩頭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類,頭上包頭帕,大襟衣配長褲。衣緣、衣袖、褲腳都鑲「花邊」。衣服兩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綉「花邊」,胸前再繫上綉花圍腰一幅,服飾多為青色或藍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貴州境內的苗族服飾可分四型24式,簡述如下:
黔東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黃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從榕式、丹都式、丹寨式。婦女除改裝外,著傳統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領衣(少數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數挽椎髻,少數盤發包頭巾。它包括貴州省內苗語黔東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羅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寧安式、安貞式。屬苗語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婦女服裝多為大領對襟,少數為左、右衽,著大襟衣的佔少數。百褶中裙,長裙較少。衣裙多數以挑花、刺綉、蠟染為飾,少數無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寧式、畢節式、赫納式、安盤式、普枝式、織金式、安普式、江龍式、望安式、仁懷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語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婦女服裝的基本款式為對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後披領,著百褶多截中長裙,前系裙圍,後垂飄帶。
黔東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此型主要分布在銅仁地區和遵義地區東部,黔東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婦女服裝為大襟短衣、長褲,極大多數纏頭巾。纏頭巾的青年著盛裝時,多數佩戴多件精製銀飾。
女裝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女子服飾式樣最多,有130餘種,僅貴州就有101種。在貴州、雲南、川南、廣西、海南島等地,穿百褶裙,但長短不一,以黔東南差別最大,有的到腳面,有的超過小腿肚,有的過膝,有的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為普遍。顏色為青、藍、白,裙面有綉花、挑花、鑲花,也有蠟染或素凈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領的。在湘西、黔東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時期,因民族暴動失敗後,被迫改裝,穿長褲、大襟右任上衣,農邊、袖口、褲腳都鑲花邊。在接龍時才穿裙子,平時不穿裙。每逢節日婦女們走親訪友,頭部、頸部、手腕都佩戴樣式繁多的銀飾。
男裝
男子服裝式樣比較簡單。貴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裹青色長巾。冬天小腿部裹綁腿。在黔西北地區則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氈。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不論哪種衣飾,從備料到成衣,都是由婦女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自綉而成,費工較大。近年來,由於發展商品經濟,部分地區苗族服裝也成了商品而進行生產,不少青年婦女多從市場購買成衣。
住所
苗族大多數居住在山區,少數居住在山間平曠之地。湘西、鄂西、川東、黔東北、湖南的城步、靖縣和廣西龍勝等地區,一般住在山麓、河邊或田坎邊。
黔東南和廣西融縣等地區,多住在河邊、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側。貴州中部以西到雲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數住在山頂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東南、湘西南、川東、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樓房兩種。在坡度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腳樓。
貴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帶,瓦房、草房都有。安順、平壩、鎮寧一帶為薄石板蓋房。雲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條編織,抹上泥土,屋頂蓋草。
建築
苗族民居建築,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黔東地區多為木質結構的干欄式樓房;湘西及貴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磚木構成平房。貴州中部地區多為木結構房屋;黔西北和滇東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構成的平房。這些類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營造而成的特點。
苗族的公共建築頗具民族特色。如寨門,在黔東南地區,不少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門。在湘西、黔東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車。在苗、侗雜居的黔東南部分地區,也有風雨橋和鼓樓。
交通
苗族地區的交通可分為水陸兩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隻順自然河道運輸。湘西地區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東南地區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陽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盤江和黔南的蒙江、廣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區較為重要的水道。在河寬水深處設有渡船,渡船分為公渡、私渡兩種。
苗族地區陸道過去普遍為崎嶇小道。從明朝中葉至清初,把湘西的陸道分為官路、營路、民路、苗路四種。旅行的人大多騎馬乘轎,貨物由人力挑運。這普遍反映了過去整個苗族地區的陸路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苗族地區的交通建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1956年先後建成爐(山)-雷(山)、錦(屏)-黎(平)-榕(江)、鎮(遠)-台(江)-劍(河)三條主要公路干線。此後,又陸續多次撥款修路,至1983年底,黔東南州公路通車里程已達4124千米,其中柏油路面有320多千米。建有橋梁751座。隨著公路的修建開通,運輸事業迅速發展,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目前,有兩條鐵路干線跨越黔東南自治州境內。1959年黔桂鐵路麻尾至貴陽段建成,通過自治州的麻江縣境28千米。1970年動工興建連接京廣線的黔湘鐵路,經過自治州的凱里市和鎮遠縣城及施秉、黃平、麻江縣3個境內的8個鎮。總的來說,黔東南自治州現在已形成了以凱里為中心,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水路縱橫交錯,國家公路和鄉村公路互相連接的交通運輸網,極大地改變了過去落後的面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婚姻、家庭
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一般是異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自主婚姻是男女青年在跳月、跳場和其他相會場合中認識,自己掌握婚姻主動權。畢節地區和雲南屏邊等地,結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湘西地區是坐轎,威寧地區是坐轎或騎馬。宣恩新娘到夫家時,必須從側門進入洞房,並由陪伴的未婚姑娘端盤請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貴州黔東南的一些地區,夫家要准備一對熟鯉魚給新娘掐魚祭祖,表示她已成為夫家的成員。
婚後,新娘有住夫家或暫住娘家兩種情況。湖南、湖北、川東、貴州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出嫁以後就長住夫家。其他地區多是結婚後當天或次日,新娘即回娘家,每逢節日和農忙季節,或夫家有婚喪之事時,才去住一段時間,如此數年以後,才長住夫家。離婚,男女任何一方都可提出。
苗族歷來實行一夫一妻制,在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基本平等。大多數苗族都實行小家庭制,兒子結婚生育後即自立門戶,家庭成員一般不超過三代。有些人家要所有兄弟都結婚後才開始分居。雲南部分地區要父母死後才分居。
拔雉毛
廣西苗族小夥子向意中人求愛,在蘆笙上插上一支美麗的野雞毛,對著姑娘吹起動聽的曲子。小夥子舞動著蘆笙使野雞毛輕拂著姑娘的臉頰。假如姑娘有意,就隨手撥下蘆笙上的野雞毛;反之,就不拔而轉身走開。
半路「抓親」
此風俗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姑娘結婚時,由六個年輕姑娘和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組成送親隊伍。迎親隊伍由六個小夥子和兩個姑娘組成。兩支隊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發,相會後,迎親隊伍把挑來的糯米飯交給送親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籃交給迎親的姑娘,然後起把糯米飯給大家吃。這時迎親的一個姑娘說:「婆婆,誰是我家嫂嫂啊?」話音沒落,送親的姑娘將新娘緊緊圍在中間保護起來。迎親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就設法去「抓」新娘。最終新娘還是被「抓」走了,送親的也便完成了任務。迎親的帶走新娘,雙方道別而去。
半夜搬家
是雲南祥雲縣茶朗哨鄉苗族的一種世代相傳的習俗。舊社會半夜搬家是為躲避財主的債務,如今已失去本來的意義,成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活動了。不論誰搬家,村裡人都來幫忙祝賀。他們把要搬走的東西放在院子中間,吹蘆笙、吹嗩吶,彈三弦,大家圍著傢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給客人敬酒。把傢具搬放在新房院後,再次圍成圈跳起歡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講究,中間一圈是小孩,象徵苗家的希望和未來;第二圈是姑娘,象徵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夥子,象徵著苗家興旺堅強;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兒女在老一輩培養、教育下茁壯成長。
踩腳
也叫「踩妹腳」。是廣西桂北大苗山一帶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愛情的一種方式。苗族青年在傳統節日里,通過跳蘆笙、踩堂舞、對歌等形式選擇了意中人,但當眾難以啟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時,腳尖輕輕踩女青年的腳,以試其態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報,就表示接受求愛;否則,也不會責怪對方。經過「踩腳」確定了戀情,便可頻繁幽會,互贈信物,然後就由雙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標
苗族民俗,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傳遞愛情用草標作紐帶。草標形式各異,卻很講究,都傳遞著美好的願望。有的用幾根小草,表示幾天後相會;有的將草紮成圓圈,表示團圓有望;有的青草夾黃,黃示稱場再相會。傳說以前有個苗族小夥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貝相愛,不料,阿貝姑娘被寨主看上並被搶走,當阿本來到的約會地點時,卻不見阿貝的蹤影,只見路旁有個草標,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標指約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貝姑娘。從此,他們離開家鄉過上了幸福日子。草標的妙用也就從此流傳了下來。
吃年
苗族人民自稱過年為「吃年」,意思是說「年」被大家吃掉了,過去了。「吃年」期間,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各地開展吹蘆笙、鬥牛、踢毽子等豐富多採的娛樂活動。「吃年」過去後,就要把銅鼓、蘆笛收起來,開始春耕。苗族分布較廣,「吃年」時間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帶的苗族"吃年"分三次過,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稱放牛年)。
聰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讓通行。苗鄉有時一對對男女青年聚集在路邊、樹林、小溪旁對歌。見有過路的就以對歌進行考問,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還歌,實際上這是比聰明、比智慧的考試。如果客方贏了,主方要賠禮送行;如果主方贏了,客方要承認自己輸了才放行。如果不分勝負,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後再繼續對歌。直到分出勝負為止,或另約時間,再次較量。
分雞心
苗嶺山區的苗族,有「分雞心」的習俗。每逢佳節,主人便把客人請到家。吃飯時,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會把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但客人不能獨自享用,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同享。這樣說明你大公無私、辦事公道,願為他們服務,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則,就會失去威信,也不會得到他們的幫助。苗家以雞、鴨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雞心、鴨心又是最貴重部分,把雞心讓給你,就說明已把「心」交給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著你「心」交給他們,這樣便於一道工作,互相幫助。
花帶與超帶
苗族青年表示愛情的信物。雲南昭通、大吳、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愛後,要互贈信物。姑娘送小夥子一根用綵線編織成的花帶,長約1米,寬3-4厘米,上面綉著山川花草圖案,寓意為「千里姻緣一線牽」。小夥子回贈姑娘一根線吊子。雙方定情時,姑娘要送對方一根用雪白麻織成的長約150厘米、寬約30厘米的抄帶,寓意為將純潔的愛情獻給對方,對方回贈一把梳子和一個圓鏡,表示終身相愛,白頭到老。
坡會
傳說很久以前,龍牙寨有個山青水秀的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許多姑娘、小夥子在這里放牧。一天,一個主官路過這里,見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隨從去搶。小夥子見狀,一齊吹響牛角,喚來了手握大刀、鋤頭的苗族人民,他們擁上馬蹄坡,趕走了土官。為了慶祝勝利,他們在此唱歌跳舞。從此以後,便形成了傳統的坡會。現在每逢節日,人民穿上節目的盛裝,匯集在蘆笙坪上賽歌、跳舞、爬竿、鬥牛,利用這個盛會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7、中國傳統婚禮習俗ppt
說媒,看八字,定日子,下聘禮,八抬大轎,跨火盆,拜禮,新郎敬酒,鬧洞房這個都是以前的習俗,但到現在流程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只是在每個細節上都跟進時代了 比如說媒,現在保守一點的地方還是採用這種方式,大多是同學或者同時介紹,關於八字,現在人更注重年月四字的多,大多地方在定日子的時候也都宴請,規模不一樣,八抬大轎也改為了車隊迎親,少數民族還有保持自己民俗的習慣,跨火盆有的改為踢年糕等方式,敬酒也改為夫妻平等的二人敬酒,席間還會有親朋好友做一些比較好玩的游戲,鬧洞房現在少有人放花生 棗 栗子等,交杯酒也改在拜堂的時候喝 關於新娘,還有很多講究,比如帶照妖鏡,穿紅鞋,紅內衣等 新郎也有前幾年的鬧一宿改為早早休息了,熬一晚上時間實在太長 回門基本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