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慶視頻
1、古人的婚禮在什麼時間舉行?
中國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黃昏以後。「結婚與黃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結婚的例證,說明女人在黃昏結婚後改變了自己的姓氏。
1、據史料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也就是說,晚上舉行婚禮才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婚禮習俗。讀古書時,常見古人對婚禮的描述,雖說自西周以降,古人婚禮基本形成定式,如《儀禮》中專有「士昏禮」,《禮記》也專辟「昏義」一章,但由於中國社會的變遷,加之不同民族的不斷融合,民間婚俗的差異其實一直存在。
2、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就有這樣的記載:「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盧,於此交拜。迎婦,夫家領百餘人,或十數人,隨其奢儉,挾車俱呼新婦子,催出來,至新婦登車乃止。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至有大委頓者。」「青布幔」雲雲固與漢人傳統的婚屋不同,其儀式也與漢人傳統大異其趣。
3、《禮記.昏義》載親迎之禮雲:「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幾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婿執雁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蓋親受之於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婿授綏,御輪三周,先俟於門外。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從《酉陽雜俎》的記載看,似乎北朝的婚禮中,交拜的儀式在女方家門外即告完成,其後的迎婦儀式,更多的是原始社會搶親的遺跡。這一點從其後「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中可以得到印證。「拜閣」大概就是婚後婿攜婦回門(回岳父母家)之義,此日,婦家親朋杖打婿,義在泄憤。
4、《禮記》所載,婚姻之事,前已經「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等諸環節,結婚日,子承父命往迎婦,婦之父(主人)筵幾於廟(祖廟)以告祖並拜迎准婿於門外,婿執雁(如今日雞)入,「執雁」,王船山先生說是「攝大夫之盛禮也」,可見隆重,至於「再拜奠雁」,表示婚約受之父母,當然不會如原始時代之搶婚。迎新婦出門上車後,准婿需先親駕車並「御輪三周」,即讓車輪轉三圈。據王船山先生說,「輪三周」的距離約為五丈六尺四寸。然後男方先行回家在門外迎候,然後便是行合巹(剖瓠而各用其一)之禮。
5、由上引材料可知,至遲至北朝時,野蠻時代的婚俗,至少在儀式上仍存,以至於有時,「杖打婿...至有大委頓者」,聽之駭然。
到了唐代,「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隻置戶上。婦上車,婿騎而環車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霍。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躪新婦跡。又婦入門,先拜豬霍枳及灶。娶婦。夫婦並拜,或共結鏡紐。又娶婦之家,弄新婦,臘月娶婦,不見姑。」(見《酉陽雜俎》)於北朝時又不同,與《禮記》所規也大有差異。
6、古禮婚姻成禮要復雜些,《禮記·曾子問》說:「女未廟見而死,歸葬於女氏之黨,示未成婦。」諸侯嫁女,亦有致女之禮,於三月之後,遣大夫操禮而往,見《公羊》成公九年。何《注》說:「必三月者,取一時,足以別貞信。」然則古代的婚禮,是要在結婚三個月之後,才算真正成立的。若在三月之內分離,照禮意,還只算婚姻未完全成立,算不得離婚。由此可見,婚禮一直在變化。
其實,傳說成書於西周的《儀禮》所載之「士昏禮」也還算不得太古老,在遠古時,婚嫁簡直就算不得喜事,這也是為什麼直到後代一直將昏儀列陰禮的緣故。古時迎親只能在夜裡,車馬服飾都必須是黑色。所以結婚的婚寫作「昏」,必須在日頭落下才可行禮。
7、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古人有「昏事不賀,人之序也」的說法,可見其來有自。到了周時,這種情況已有改變,「士昏禮」被列入「五禮」中的嘉禮,到了漢朝,皇帝竟要下詔書,禁止民間嫁娶備酒食相賀了。
8、到了唐代,「婚禮,納采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乾漆。九事皆有詞: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義在兩固也。」予婚禮以許多美好的象徵,皆表現與遠古時代的意趣已完全不一樣了。
擴展內容:古代婚禮的禮儀順序:
1、議婚:男家請媒人向女家說明締婚的請求,以雁作為禮物,叫做納采。所派遣的執雁,向女家父母請問女子之名,叫做問名,這時女家要設酒進行款待。
2、納吉:男家得知女子之名,即進行占卜,看婚姻是否吉利。獲得吉兆,要告知女家,仍用雁作禮物,叫做納吉。
3、訂婚約:男家要送給女家束帛,鹿皮(兩張)等禮物,叫做納薇。最後,,男家再用雁向女家請問合婚日期,叫做請期。
4、迎親:到了婚期,新郎親往迎接新娘,乘黑漆的車,前面有人執燭前導,後面有兩輛從車。到女家,新娘已打扮好,立在房中。新娘之父迎於門外,把新郎接進家中。這時男方仍有雁給女方,新郎行禮而出,新娘隨行,她的父母不送出。新郎親自駕車,請新娘上車,然後由專門的駕車人代替新郎趕車上路。新郎便乘上自己的車,先到自己家門外等候。
5、禮成:新娘到達,由新郎接進家門,設宴共食。宴後,新郎,新娘脫去禮服。新郎入室,親手摘下新娘的纓飾,這時撤出室內的燭,婚禮遂告完成。
參考資料:婚禮(人生儀禮之一)_網路
六禮_網路
2、中國古代婚禮「六禮」
六禮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1、納采: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六禮」中的第一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
2、問名:男家行納采禮後,再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時辰,以便男家卜問,決定成婚與否,吉凶如何。或以為問名是男方遣使者問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後問名范圍擴展到議門第、職位、財產以至容貌、健康等多側面。問名也須攜帶禮物,一般用雁。
3、納吉:六禮中第三禮。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古時,納吉也要行奠雁禮。
4、納征: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六禮」中的第四禮。亦稱「納成」。即男家納吉往女家送聘禮。
5、請期:俗稱送日頭或稱提日,中國婚姻禮儀之一,六禮之五。即由男家擇定結婚佳期,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請期禮書),由媒妁攜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6、迎親:俗稱「迎親」。新婿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式。通常是男家將婚期通知女家後,到成婚日,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親隊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
(2)古代婚慶視頻擴展資料:
新式婚禮
在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結婚。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鎖,婚禮儀式力求簡化,由證婚人宣讀禮堂所備證書,各方代表代表頌詞,主婚人宣讀訓詞,來賓唱文明結婚歌或奏樂等,拜天地、鬧洞房等封建迷信習俗也被逐一剔除。
隨著人們日益重視婚姻,於是對完成婚姻關系的過程就逐漸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禮儀,就是我們常說的「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步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禮
網路-納彩
網路-問名
網路-納吉
網路-鈉征
網路-請期
網路-親迎
3、古代婚禮的禮儀
1、彩禮:彩禮為中國古代婚嫁習俗之一,又稱訂親財禮、聘禮、聘財等。中國舊時婚姻的締結,有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互相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一段時間,彩禮和與彩禮相關的訂婚和婚約都受到了批判,曾一度被廢止,但在民間始終頑強存在。
2、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3、拜別: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母親蓋上蓋頭,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3)古代婚慶視頻擴展資料
婚禮禁忌:
1、結婚當天, 新娘出門時, 姑嫂均要迴避, 不能相送. 因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掃"同音, 都不吉利。
2、成親之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大家要哭得越快越好,〝哭發哭發,不哭不發″不哭的話反而禁忌。
3、婚後三日,新人回門,須在當天日落以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宿。萬一有特殊原因無法回家,夫妻也要分開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沖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4、求中國古代女子結婚的鳳冠霞披(圖)和禮儀
中國婚禮按照禮制文化與歷史地域不同大體上分為:漢式、滿式、藏式、回式、蒙式、苗式,而現在流行的的中式婚禮往往是,身著鳳冠霞披和狀元服、或者身著秀和裝與長衫,所行的禮儀是按照明清婚禮習俗為主旋律進行的婚禮儀式。當然,也許不少人會認為中式婚禮是漢婚的一種,或者認為中式婚禮就是明制漢婚,其實身著鳳冠霞披和狀元服只是穿著明制服裝行滿式婚禮禮儀。因為目前全國上下除了西式婚禮以外,滿婚普及率很高,所以基本上所有人都習慣的稱滿婚為——中式婚禮,意思是說,中國人的婚禮。 漢婚與中式婚禮的主要區別是以下這幾個方面: 首先,歷史文化不同:漢婚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黃河流域——黃帝部落(即:華夏部落),有著5000年以上的偉大歷史;中式婚禮起源於——中國——宋末元初——黑龍江流域——女真族(即:滿族),有著3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明朝及以前任何朝代的婚禮儀式均統稱為漢婚,他要求新人身著漢服作為婚禮儀式的禮服:明末清初到明國時期,是中式婚禮取代漢婚的年代,他要求新人身著滿裝作為婚禮儀式的禮服。 其次,行禮方式不同:漢婚無論是何朝代均以入座行禮(即:新人彼此相對幾案而跪),而中式婚禮是以新人站著行禮,並且不需要幾案。漢婚無論何朝何代新人入喜堂必然是由掌燈者負責開喜門,象徵喜從天降;而中式婚禮是以新人在婚禮通道中跨火盆、跳馬鞍,上台後揭開紅蓋頭象徵紅紅火火、平平安安、稱心如意;再次,漢婚同牢合巹方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要求新人喝三杯盛在匏瓜和瓠瓜當中的美酒,吃三口盤中的食物,象徵著同吃一鍋飯、同為一家人、同甘共苦之意,最後一杯酒杯必須互換對方手中的酒杯,因此中國的交杯酒最早起源於此;而中式婚禮在喝交杯酒的時候,沒有同牢儀式的環節,不需要吃任何食物,第三口交換酒杯後直接繞過對方脖子一飲而盡,其寓意是:交歡和好、白頭到老。最後文化底蘊不同漢婚在夫妻交拜、敬拜天地、朝親父母時都採用四拜儀式,因為漢文化講究的是拜活人一律四拜,拜死人和鬼神一律三拜;而中式婚禮作為滿文化的代表講究的是婚禮諸多環節均採用三拜儀式,因為三在滿文化裡面屬於吉數,象徵著三陽開泰、三權鼎立等。 最後,影響意義不同:漢婚和漢服作為漢文化的精華在盛唐傳入日韓和世界各國,形成了目前日本的國婚——燭光婚禮、以及韓國的國婚——韓婚;當然,漢服也先後形成了日本現在的國服——和服、以及韓國現在的國服——韓服。同時,漢婚的很多程序被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融入到他們本土的婚禮當中;正所謂:世界婚禮源漢婚。中式婚禮作為目前中國本土舉行最多的婚禮儀式,在世界上聲名遠揚,代表中國新娘的旗袍、喜慶鮮艷的馬褂(又名唐裝,其實是滿裝的褂子演變而來,中國古代唐朝時期真正的唐裝其實是漢服),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美國的舊金山唐人街的大多數華人,都身著唐裝旗袍,舉行中國傳統的的中式婚禮儀式。 無論是漢婚還是中式婚禮,其實都是中華文化偉大的表現形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近年來漢婚慢慢被很多新人復興,中式婚禮慢慢走出國門;漢服被很多中外朋友喜愛、旗袍唐裝被很多當代的年輕人追捧。中國文化在以華夏文化漢民族為主體的基礎上,通過無數次的民族大融合。吸收了滿、藏、回、蒙、苗等各族之精髓,其婚禮也透視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意境。所以漢婚和中式婚禮都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婚禮,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愛我中國、愛我中國婚禮! 現將漢婚和中式婚禮的視頻奉上,以供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准備舉辦中國漢婚或者中式婚禮的新人們觀摩,根據自己的不同條件,選擇自己喜愛的婚禮儀式!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因此望廣大新人和同行提出寶貴意見!
5、古代結婚遊街叫什麼
古代結婚遊街示眾
具體來說,古代婚禮要從提親說起。經過提親、說媒、定親的環節之後,才能進入正式的婚禮環節:抬轎——跨火盆和射箭——拜堂和交杯酒——同心結發和謝媒等等。
雖然在當代社會看起來,古代婚禮的流程有些復雜、繁瑣,但流程的每一悄基環節都代表了對新人的祝福,預示他們有好的未來,和美的生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中國古代婚禮流程
地理標志
中國
提親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
定親
定親前議親始議「小禮」
摘要
精選視頻
婚禮流程
提親
定親
成親
看嫁資
坐花轎
開面
上轎
拜堂
賀郎酒
成親後
精選視頻
2174觀看02:28
古代大戶之家的婚禮流程規矩繁瑣!新娘都覺得累!
1
婚禮流程
中式婚禮一定要知道的婚嫁六禮
舊時結婚儀禮,從古代「六禮」(一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演變而來。
2
提親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經媒人撮合,認為門當戶渣運租對,互換「庚貼」(年齡、生辰八字)壓於灶君神像前凈茶杯底,以測神意。如三日內家中無碗盞敲碎、飯菜餿氣、家人吵嘴、貓狗不安等「異常」情況,則請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無相尅。舊時有人迷信所謂六年大沖、三年小沖;男婚年齡逢雙,女子十九不嫁;如兆謂雞狗(雞犬不和)、龍虎(龍虎相鬥)、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難相配,待認為周全後始議親。
3
定親
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小禮」,在買賣婚姻年代均討價還價。一般「四
6、古時候的婚禮有哪些流程
婚禮
《五禮通考》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
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分述如次: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P><P>二、問名:是求婚後,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征: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
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於社交關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系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適逢農閑,豐收為是,正好婚配。
</P><P>婚嫁「六禮」過後,進入過渡期,新婦回娘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育產期,第二代再行誕生禮。從此,婚禮只作為一種家慶紀念日,按周年慶賀(滿一個「花甲」舉行隆重慶賀儀式,叫辦重婚酒),年年值慶,直至終年。在國外,結婚二十五年做銀婚禮。結婚五十年做金婚禮。這些都是婚禮的追憶儀式了
.
7、傳統中國婚禮儀式
一、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征(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時辰,以1、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
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安床: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紅包。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結婚當晚新人進房為止。
二、新娘禮服
顏色: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製,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原屬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對普通平民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其上 布滿了珠寶錦綉,容雍華美至極,表達了民間對權貴的仰慕,因而逐漸演變成豪門閏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綉花 鞋,並用大紅花轎抬進婆家門。講究的就是個「紅」字。
頭飾: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髻,區別於未婚女子。
紅頭蓋:新娘子在婚禮當天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徵著童貞、年輕、純潔。婚禮後由新郎親手揭開。
洗澡
洗澡一般並不意味著慶賀什麼,但是中國的婚前洗澡卻絕不僅是你平常所認為的20分鍾泡在浴盆里。水裡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氣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屬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氣",而且還意味著幸運、長壽以及繁榮,除了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還有助於讓皮膚光滑、鮮嫩,許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頭
下一步就是梳頭了。有些中國新娘穿上傳統的紅衣褲,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餃子,有3枚餃子,一個預示著愛情,一個預示著多子多福,還有一個意味著幸福。給新娘梳頭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滿的,被稱為有福氣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員都可充當這一角色,她一邊梳一邊說一些祝福的話,這一禮儀據說能給新郎新娘帶來和諧、財富以及多子多福。
哭嫁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著永遠離別家人和家鄉,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還與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這多少釋放了點新娘的恐懼感,也為她離家作了准備。
中國古代結婚禮儀中這幾項是少不了的,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後哭上一場就算是從「未婚」過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務呢?幫助女兒洗澡(象徵性的),給她梳一個「有福氣的女人」的發型,整個過程如果請親友一起參加,會變成一個Party。
現在的結婚禮儀已經簡化和很多,婚禮當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個新娘似乎都需要一點情感上的支持,人們鼓勵她把內心想說的都說出來,這時新娘往往會哭上一陣,以撫平心中的憂慮。
8、清朝婚禮的流程(詳細)
1、三書: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分別是「聘書」——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禮書」——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交換;「迎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
2、六禮:是指由求親、說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續。分別為「納采」——俗稱說媒,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俗稱合八字,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納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議定;
「納征」——又稱過大禮,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請期」——擇吉日完婚,舊時選擇吉日一般多為雙月雙日,不喜選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
不選六是因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緣;十一月則隱含不盡之意。「親迎」——婚禮當天,男方帶迎書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禮前數天,選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將被褥,床單鋪好,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
抬床的人、鋪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婚姻和睦、兒女成雙,自然是希望這樣的人能給新人帶來好運。
4、鬧洞房:舊時規定,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凶,婚後如意吉祥。
5、嫁妝:女方家裡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嫁妝最遲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
如:剪刀,寓意胡蝶雙飛;痰盂,又稱子孫桶;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尺,寓意良田萬頃等等。當然各地的風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6、上頭:男女雙方都要進行的婚前儀式。也是擇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
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7、撐紅傘:迎親的當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攙扶中娘家門,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並向天空及傘頂撒米。
8、換庚譜: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晨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
9、過文定,過大禮: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著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並正式奉上聘書。「過文定」舉行後,就會舉行「過大禮」的儀式,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
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准備回禮禮品。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
10、哭嫁: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隨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蓋頭: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紅蓋頭。通常是男掀女的紅蓋頭。
對於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於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親: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
迎親回來時,還要找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13、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拜堂」並不屬於古「三書六禮」,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齊入洞房。
」其實,拜天地代表著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
14、出門: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
新娘出門時,由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15、過門: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
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並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16、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歸寧,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
17、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18、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
19、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
20、酒筵: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義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21、合酒: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
(8)古代婚慶視頻擴展資料:
發展歷史: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於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後亦納采、卜吉。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