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公孫的婚禮
1、《儒林外史》中作者為什麼在魯小姐和蘧公孫的婚禮上寫了一隻老鼠?
盧小姐的和公孫的婚禮上寫只老鼠,當然沒有了,他們都是女生,當然最不喜歡的就是嗯,老鼠做。
2、儒林外史第十回婚宴上出了哪兩場鬧劇
儒林外史第十回婚宴上出的鬧劇是房樑上掉下一隻老鼠和粉湯碗帶翻撒了一桌子。掉下的老鼠正好落在了燕窩碗里,把碗帶翻後又跳到蘧公孫身上,將新郎官的禮服都弄臟了。還有就是一個小廝端湯上來,因他看戲看入了迷,一個不留神將兩碗粉湯全打碎在地上。
儒林外史劇情說明
儒林外史根據吳敬梓同名小握笑燃說改編。故事以杜少卿,范進,匡超人等人物為主線,深刻地揭示了被段虛科舉壓得變了形和被功名心扭曲了的世態,使人們得到了浮名卻喪失了人味,人性。杜少卿拒絕參加博學鴻詞科特科考試。
他是官宦子弟,不甘受禮法的拘束,也不向庸俗生活妥協。最後家財散盡,流落他鄉,以賣畫為生。范進是中科舉制度之毒極深的讀書人。五十多歲還沒考中,後來考中了,人卻瘋了。匡超人有一個被學政題了優行貢入升喊太學肄業的漂亮外衣,卻是一個在賭場上抽頭。
替人當槍手,替人造假文書的忘恩負義、反復無恥的偽君子。這一群人的故事,構成了當時社會光怪陸離的萬花筒。
3、為什麼要在蘧公孫的婚禮上寫一隻老鼠?
可能這只松鼠對於他有特殊的意義,所以才會在對方的婚禮上寫一隻老鼠了。
4、魯小姐與蘧公孫婚禮為什麼點三代榮?
在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一些通過科考走上仕途的讀書人,他們對科舉制度持肯定、擁護的態度。還有一部分讀書人,因屢試不第,對科舉,甚至對現實,產生嚴重的不滿情緒。明代的才子徐渭,在詩、畫、戲曲方面都有建樹,尤其繪畫方面,清朝的鄭板橋,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這些國畫大師都屬於他開創的青藤畫派。可他參加鄉里的考試,考了八次都未中。他自稱「一個南腔北調人」,比喻自己和社會不在一個調上,並多次自殺,這種厭世情緒不能說和他多次科考失利無關。另外還有一種讀書人,他們很有才華,但他們不熱衷於科舉,不喜歡當官,只想過一種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但他們又脫離不了社會,因此在理想和現實當中不斷改觀。
婁氏兄弟在京城居住時,常常喝了酒就說:「自從永樂篡位之後,明朝就不成個天下」到姑丈家,大家議論起寧王造反事件,四公子又說:「據小侄看來,寧王此番舉動,也與成祖(永樂爺)差不多;只是成祖運氣好,到而今稱聖稱神;寧王運氣低,就落得個為賊為虜,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就連花重銀、費心力結交朋友都只為那人說了一句話:「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樣好的;就為出了個永樂爺,就弄壞了。」婁氏兄弟對永樂皇帝極為不滿,或者說對永樂皇帝治理的天下極為不滿,是懷才不遇人的普遍心理。在他們看來,科舉失勢,仕途不利,都是因皇帝不好,沒有治理好天下,沒有一個好的人才選拔制度,沒有委派一個識千里馬的伯樂,因此才埋沒了自己。
婁氏兄弟回鄉之後,廣結朋友,都是那種考了幾十年不中的讀書人,因為這樣大家在一起,才有共鳴。其中有一個牛布衣,飲酒暢談之際,講述了一件往事,就是他給范學台當幕客的時候,范學台要查一個叫旬玫的童生的卷子,怎麼也查不到。有幕客因此講了一個「從前一位老先生查蘇軾的卷子查不到」的笑話。幕客本意諷刺那位老先生學台不知道蘇軾是誰,哪知道範學台說,「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這荀玫是老師要提撥的人,查不著不好意思的。」牛布衣講起這件往事,無非就是嘲笑那些高中的人沒什麼真才實學,連大名鼎鼎的蘇軾都不知道。而聽到的人「都笑了」,也無非是對科舉制度的嘲笑。這種唱衰論調,就是婁氏兄弟結交同類的意義。
不僅發牢騷,聚同類,婁氏兄弟還認為做舉業很「俗」。因魯編修說楊執中:「他若果有學問,為甚麼不中了去?」婁氏兄弟回請魯編修的時候,四公子向別人這樣說:「究竟也是個俗氣不過的人,卻因我們和他世兄弟,又前日船上遇著就先擾他一席酒,所以明日邀他來坐坐。」因聽見魯編修說他們兩兄弟:「令表叔在家只該閉戶做些舉業,以繼家聲,怎麼只管結交這樣一班人?」三公子大笑道:「我亦不解你令外舅就俗到這個地位!」
受魯編修影響,魯小姐也是科舉制度熱擁者:曉妝台畔,刺綉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黃爛然,蠅頭細批。人家送來的詩詞歌賦,正眼兒也不看他。由於天資聰慧並且勤奮好學,魯小姐作出來的文章理真法老,花團錦簇,用魯編修的話說,「假若是個兒子,幾十個進士、狀元都中來了!」
蘧太守,進士出身,還鄉前在江西南昌府任職。他「儒士行徑」,為官清廉,使百姓安定,與民休息。他在任時,訟簡刑輕,衙門里是吟詩聲,下棋聲,唱曲聲。他有祖傳家底:幾畝薄產、先人敝廬,就是琴樽爐幾,葯欄花榭,都也有幾處。所以在他累了(風塵勞攘)的時候,就想起家鄉(每懷長林豐草之思),他的宿願就是喝老家田裡的粥,住祖上的老房子,賞花娛樂,過簡單自在的日子。他並不戀官,用他自己話說「我並無宦情」,自己提出辭職,告老還鄉,常說「宦海風波,實難久戀」。
作者以婁氏兄弟返鄉為線索,把蘧太守一家和魯編修一家交織在一起,諷刺了很多人和事,也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對科舉所持的態度盡寫了出來,從而揭露社會,揭露人性。
《儒林外史》里,作者通過寫婁氏兄弟,魯編修父女,蘧家三代之間的交流、交往、結緣的故事,來反映明代讀書人對科舉制度的三種不同態度。
1.不滿科舉制度的婁氏兄弟
懷才不遇,是《儒林外史》里婁氏兄弟的標簽。
婁家三公子婁琫和四公子婁瓚,他們出身名門,父親婁中堂,官居一品,為官二十年,死後賜葬;大哥在京做官,任通政司大堂。父兄都很榮光,可他們兄弟倆卻很糟糕,一個是孝廉,就是那種不通過科考,因品行被推薦的舉人;一個是監生,和秀才差不多,但秀才是考來的,監生是買的。舉業上毫無成績,婁氏兄弟不免煩悶,頗有懷才不遇之感。
2.科舉制度的擁護者魯編修父女
魯編修自稱「窮翰林」,能進翰林院的,管他「窮翰林」還是「富翰林」,都是中了進士的,而進士的級別已經在功名的金字塔頂端。魯編修既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也會是科舉制度的擁護者。像上文提到他說楊執中的「他若果有學問,為甚麼不中了去」和他說婁氏兄弟的「令表叔在家只該閉戶做些舉業」的話,都說明魯編修中科舉的毒太深,已經把科舉奉為圭臬。
魯編修只認八股文,楊執中的那首詩其實非常好,是他抄寫古人的,可魯編修不買賬,為什麼?因為詩沒用,八股文才是科舉考試要考的,這也是當時社會大部分讀書人的認知,小說里也大有人在。魯編修教導女兒說:「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因為沒兒子,魯編修把女兒魯小姐當兒子養,五六歲上請先生開蒙,就讀的是《四書》、《五經》,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之後再教她做八股文。只可惜,魯小姐八股文作得再好,也不允許上考場,女駙馬中狀元的故事只是發生在戲文里!女兒無法科考,女婿蘧公孫又不肯做舉業,一氣之下魯編修要納妾,只為要生一個可以中進士的兒子,可是妾沒有納成,自己倒氣中了風,口眼歪斜。
魯小姐和她父親一樣,遺憾於自己不能進考場,還和她父親一樣,恨夫君蘧公孫不肯做舉業,對此她愁眉淚眼、長吁短嘆:「我只道他舉業已成,不日就是舉人、進士,誰想如此光景,豈不誤我終身?」最終把目標鎖定在孩子身上,等到兒子長到四歲,小姐每日拘著他在房裡講《四書》,讀文章。
3.曾經不屑於科舉、不屑於當官的蘧家三代
除了本身性情宜淡,大概蘧太守為官多年,經歷加上見識,對做官體驗不是很好的原因,他「不叫子孫覓封侯」,沒有讓他的孫子拜師就學,只教他做幾首詩,吟詠性情,要他知道樂天知命的道理,在自己膝下承歡就好了,並不主張讓孫子走科舉之路。
蘧太守的兒子蘧公子也不屑於功名舉業。如果說蘧太守還做了舉業,考了進士,做了官員,不能說始終淡泊名利,那麼蘧公子就很徹底,他根本沒去科考,他的理想是一家人在一起享天倫之樂。接任的王太守說漂亮話:「將來(蘧公子)不日高科鼎甲,老先生(蘧太守)正好做封翁享福了。」可蘧公子說:「老先生,人生賢不肖,倒也不在科名;晚生只願家君早歸田裡,得以菽水承歡,這是人生至樂之事。」
蘧公孫在爺爺蘧太守的養育和影響下,自然也看淡舉業,一心想做個與科舉不沾邊的「名士」。古代的「名士」,有名氣,淡泊灑脫,不問政治,受人仰慕。蘧公孫偶得一本天下無二的皇帝藏書《高青邱集詩話》,將它繕寫成數套,添了自己的名字,刊刻幾百部後送人,成了名譽一方的名士。成親以後妻子讓他做八股文,他說是「俗事」,也不肯做舉業。
可以說蘧家三代的境界比魯編修父女和婁氏兄弟都要高。魯編修一心做舉業,不是為了治國,而是為了發家。婁氏兄弟對舉業不是不看中,而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心理。只有蘧家三代是真的無意於功名利祿,不屑於舉業。但是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現實是,作為一個男人總得謀生活,尤其是當為其遮風擋雨的父親和祖父全部去世後,蘧公子就不得不直面生活了。蘧公子又親眼看見婁氏表叔們脫離主流價值觀後落得一地雞毛,因此不得不把做名士的心收了回來,試圖做舉業。他「卻也心裡想在學校中相與幾個考高等的朋友談談舉業」,還主動拜訪書店裡專為考生選書的選家馬二先生,以請教考試的要領。在對兒子的管教上,也朝著舉業方向培養,妻子教兒子四書五經,「蘧公孫也在傍指點」,「每晚同魯小姐課子到三四更鼓」。就這樣,在骨感的現實面前,蘧公孫由一個不屑於科考的名士轉換為熱衷於科舉考試的學子了。這其實不只是蘧公孫自己一個人的改變,也是蘧太守和蘧公子對世外桃源生活信念不夠篤定的驅使,不是么?蘧公子在世時教蘧公孫的是科舉用到的經史,而蘧太守早就給蘧公孫捐了一個科考的門檻「監生」!
5、蘧公孫與魯小姐婚姻如何?
蘧公孫是一個上進的名士,不論結婚前後,都是如此。
蘧公孫父親是蘧景玉,祖父蘧太守,娶妻魯小姐,岳丈魯編修。蘧家與魯家都是科宦門第。不過,蘧太守做官時吟詩下棋,與民生息,蘧家有名士的家風。
蘧公孫與魯小姐剛結婚時,公孫一心做名士,小姐決計讀文章。兩個人志向不同,雖然有新婚的快樂,但兩人也沒少鬧別扭。蘧太守去世,公孫又看到了假名士的真相,也轉心於科舉了。這時,公孫開始事事請示小姐,與攔戚小姐商量。比如,結識了馬二先生,就漏帶馬上跟小姐說要在家裡請客。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思想一致才能和睦,思想的領導者,往往就是團體的領導者。這倒也是夫妻關系的一個樣本,妻子如果在思想上站在了丈夫的前面,那她的領導地位則是自然而然的。
一方面是父親、祖父的去世,一方面是家庭里主要靠妻子打理,蘧公孫褪去了附返衡蘆庸風雅的名士氣,不再刻詩集送人了。以前對別人(落難的王太守),一下子送了二百里銀子,對馬二先生這個救了自己命的好朋友,只送了二兩,還要了人家兩本科舉輔導書。
6、儒林外史誰結婚掉了一個老鼠
魯小姐,翰林魯編修的女兒。
魯編修官作到翰林,聽起來不錯,但其實很窮;又鑽謀不到肥美的差事;不願「白白坐在京里,賠錢度日」,就離京返家。
魯小姐是美女,有多美?直到結婚時,才借了丈夫蘧公孫的眼來細看:「真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魯小姐又是個才女,且是個不尋常的才女,是場外的耐源舉人,是困在閨房裡的學霸。魯編修沉迷八股,沒有兒子,便把女兒當作兒子一樣培養,五六歲「就讀的是《四書》、《五經》;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魯編修親自教她做八股文。魯小姐「資性又高,記心攔茄又好」;把當時諸大家的文章,「歷科程墨(歷年真題試卷),各昌衡態省宗師考卷,肚裡記得三千餘篇;自己作出來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團錦簇」。連老爹魯編修都經常誇贊:「假若是個兒子,幾十個進士、狀元都中來了!」魯小姐房裡,擺的不是女兒家的玩意兒,而是一部一部的文章;每天做的不是針線女紅,而是讀文章用蠅頭小楷細細批閱。如果真有女狀元,那一定非魯小姐莫屬。
7、婚禮鬧劇的寓意——《儒林外史》片段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