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中式婚禮
1、網上很流行的那個中國傳統婚禮叫什麼
中式婚禮
1、三書: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分別是「聘書」——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禮書」——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交換;「迎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
2、六禮:是指由求親、說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續。分別為「納采」——俗稱說媒,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問名」——俗稱合八字,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納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議定;「納征」——又稱過大禮,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請期」——擇吉日完婚,舊時選擇吉日一般多為雙月雙日,不喜選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選六是因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緣;十一月則隱含不盡之意。「親迎」——婚禮當天,男方帶迎書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禮前數天,選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將被褥,床單鋪好,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抬床的人、鋪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婚姻和睦、兒女成雙,自然是希望這樣的人能給新人帶來好運。
4、鬧洞房:舊時規定,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凶,婚後如意吉祥。
5、嫁妝:女方家裡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嫁妝最遲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如:剪刀,寓意胡蝶雙飛;痰盂,又稱子孫桶;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尺,寓意良田萬頃等等。當然各地的風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6、上頭:男女雙方都要進行的婚前儀式。也是擇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7、撐紅傘:迎親的當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攙扶中娘家門,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並向天空及傘頂撒米。[3]
8、換庚譜: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晨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4]
9、過文定,過大禮: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著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並正式奉上聘書。「過文定」舉行後,就會舉行「過大禮」的儀式,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准備回禮禮品。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5-6]
10、哭嫁: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隨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7]
11、蓋頭: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紅蓋頭。通常是男掀女的紅蓋頭(比如說任泉和李冰冰)。對於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於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8]
12、迎親: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迎親回來時,還要找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9]
13、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拜堂」並不屬於古「三書六禮」,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齊入洞房。」其實,拜天地代表著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10]
14、出門: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現在的新娘出門時,由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11]
15、過門: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並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12]
16、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歸寧,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離娘家後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回門時,男家需要預備:燒豬一隻 、西餅兩盒、酒一對、竹庶兩支、雞一對、生菜 、生果兩籃、荵、伊面兩盒、雞仔燈籠金、豬肚及豬肉各兩斤。[13]
17、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18、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19、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20、酒筵: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義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21、合酒: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22、鬧房: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2、傳統婚禮流程
由於當下西式婚禮的盛行,很多新人越來越對傳統中式婚禮不太了解。想要舉辦傳統中式婚禮的新人們一定要清楚傳統婚禮流程和禮儀程序。
結婚禮儀一:婚前禮
是在婚姻籌劃、准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
結婚禮儀二:納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
結婚禮儀三:催妝
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結婚禮儀四:送妝
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結婚禮儀五:鋪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催妝、送妝、鋪房這三項結婚禮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
結婚禮儀六:親迎
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裡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誡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誡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誡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綵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綉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結婚禮儀七:花轎
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結婚禮儀八:拜堂
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從女隨從手裡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灶,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結婚禮儀九:合酒
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
這以後,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結婚禮儀十:鬧房
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
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3、金山區那裡的比較拿得出手的酒店到底有多少家,能否告知下呢
算是新開的酒店在石化百聯那邊哦!親·~可以去看下,如果覺得還是不好的話,也可以去 到喜啦看下吧!他們家也是有很多酒店的1
豐收日金山店「數年來獲得「中國十佳酒家」、「中國商業名牌」等榮譽,多項產品在全國烹飪大賽、中國美食節上獲獎。」
婚宴價格:2011 - 3980元/桌
容納桌數:0 - 50桌
酒店地址:金山區 金山區衛清西路188號4樓B-401
場地類別:特色餐廳
場地特色:婚宴餐廳打折 婚宴餐廳價格 中式婚禮 西式婚禮
4、新娘新郎新婚之時要喝交杯酒,寓意著什麼呢?
新娘新郎新婚之時喝交杯酒寓意著百年好合、永結美好、白頭到老。從古至今,婚禮永遠都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新郎新娘在這一天都非常的忙碌且幸福,現在婚禮的方式已經非常多樣性了,有辦中式婚禮的,也有辦中西結合式婚禮的。但是,唯獨交杯酒這一項是一定會喝的。
“交杯酒”的由來在唐朝時期,交杯酒就已經存在了。在宋代的婚禮上,兩個酒杯會用彩色絲綢連接,並綁成一個同心結。丈夫和妻子互相喝一杯酒,或者互相傳飲。這種習俗至今仍在我國某些地區盛行著。例如,在紹興舉辦婚禮時,會由丈夫的親戚中既有孩子又有好運的中年婦女來主持喝交杯酒這一項習俗。
在喝交杯酒之前,坐在床上的新娘和新郎會被喂一些小湯圓。然後,倒上兩杯花雕酒,新婚夫婦各飲一口,然後將兩杯酒混合後再分成兩杯。這個就寓意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喝完交杯酒之後,新娘和新郎會在門外撒上大量的糖果,讓外面的人去搶。說白了,就是圖個熱鬧和喜慶。
“交杯酒”的寓意交杯酒這一習俗源於先秦時期,最開始是用瓢作為酒器,之後到了宋代,便變成了酒杯。最初,是新郎新娘各飲一半再換杯共飲。之後,還要將酒杯放在床下,寓意著百年好合。
到了民國時期,就演變成為了用彩紙把兩個酒杯連接起來。新郎新娘各飲一杯,寓意著夫妻一體。在古代,交杯酒這一項習俗都是在洞房內完成的。不過,到了今天,新郎新娘已經是在台上完成這一項習俗了。雖然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它的寓意與心態都是一致的,都是希望新郎新娘可以白頭到老、永結同心。
5、我和老公想辦中式婚禮,不知道怎麼下手。也不知道有什麼流程。哪位好心人 幫忙幫滿解答呀。。。
中式婚禮是統呼,現在最為流行的是漢式婚禮。原因是第一正統,二是時尚。
具體的流程大致分為,告上禮,親迎禮,沃盥禮,同牢合巹禮,執手禮,結發禮,等。這些我都是在大漢囍業的網站上看到的。
6、有沒有要新郎蒙著紅蓋頭出嫁的習俗?
有的,少數民族~~~~~~~~~你查查看
好象是吧~~~~~~~~
7、婚禮上有什麽習俗
不同地方習俗不一樣。
浙江紹興一帶新娘在娘家中舉行沐浴儀式。儀式均由兩位夫妻雙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篩,篩上放些染紅的喜果、鴨蛋、下面用大腳盆接著,另一人用熱水從畚篩淋到腳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讓新人連續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後行「開臉禮」。當地風俗未婚女子稱「毛臉」,婚前是第一次開臉,請一老媼用線絞除臉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鬢角,並拔下新娘的頭發7根與新郎的頭發混合搓成線,供新娘扎發髻,寓意「結發夫妻」。
國內習俗
一、湖州一帶
男家在向女家發「上頭盤」,即送上轎衣的同時,還要送上「開臉盤」。「開臉盤」共有6個盤,分別盛肉、魚、雞、喜果、炮仗紅燭、胭脂花粉。女家收到開臉盤後,即由舅母等女性長輩給新娘開臉。滑稽的是有些地方開臉後由喜娘給新娘塗上厚厚的一層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為止。
二、廣東東莞一帶
舊俗在結婚前夕,擇好良辰,新娘在娘家舉行「落閣禮」。請一位好命婦人,摘一些柚子葉燒水給新娘沐浴,浴後換新衣,然後用紅綠絲線替她絞去面毛,並把原來的辮子改梳成「上轎髻」。沐浴、開臉,梳頭完畢,母親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雞,俗規雞頭,雞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頭好尾」。
三、浙江麗水
舉行婚禮之前,女方要請梳頭娘,為新娘梳頭,梳頭娘要選擇父母雙全、子女眾多的大娘。由於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進行,所以女方還要請來一對命好的未婚姑娘為新娘掌燈,梳頭娘除梳頭外,還要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頭戴鳳冠,身穿宮裝,外披霞帔,腰橫玉帶,下著大紅裙,全身掛滿飾品,儼若娘娘。
四、河南地區
嫂子給將嫁的妹妹梳頭,這有兩種情況,一是梳成髻,即媳婦頭,意味著妹妹將成為人家的媳婦。一是還按閨女的發式梳,即梳長辮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閣的閨女,等到婆家後,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嬸子大娘挽成髻。給姑娘梳頭時有歌。
在豫北長坦縣,其歌詞為:「前攏七,後攏八,婆家娘家一齊發。婆家發了二頃半,娘家發了二頃八,走到半路發庄嫁。」
新娘的穿戴十分講究,可說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時刻。近代以後,城市男女結婚時,新娘皆披兜紗,長長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兩小孩在後持之。這是歐美國家婚禮習俗影響的結果。裝飾方面,現在,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銀珠寶等飾品來裝扮自己。
新娘服飾,以江蘇吳縣一帶最為講究。按當地俗規,凡新婚女子必須有三套服裝在舉行婚禮時和婚禮後穿戴。第一套:棉褲,俗稱「帖肉棉襖夾褲」,是男方迎親時送給新娘穿的。這套衣服除結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門時可穿,婚後第一個春節回娘家拜年時可穿,參加母親50歲以後「念佛開齋堂」儀式時可穿,參加同輩至親好友的婚禮時可穿。第二套:頭上戴珠冠,粉紅色綉鳳穿牡丹等花紋的花衣,花裙,是與花轎一起租來的。這一套僅在轎上和舉行婚禮儀式中穿戴。第三套: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頭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藍地白花印花土布褲,靛青色土布長襦裙,裹小腿的桃紅色印花土布卷綁,藍印花土布襪,綉花板趾頭鞋,這一套在婚後勞動時穿。新婚期間的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講究,同樣要備三雙。舉行婚禮儀式時穿「玉堂富貴」紋樣的鞋;上轎時放在「轎前盤」糕上的鞋,俗稱「踏糕鞋」,上面綉著福壽齊眉紋樣,隨接新娘的花轎抬到男家;第三雙是婚後替換鞋,綉著梅、蘭、竹、菊的紋樣。
五、 陝北一帶
舊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備上轎的新娘,穿上了紅衣,綠褲,花鞋,頭上戴了鮮花,干嬌百媚,可是俗規要用鍋黑把新娘漂亮的臉蛋塗得黑漆漆的,與花枝招展的服裝形成了大反差。迷信傳說,假若不這樣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浙江湖州、安吉一帶新娘在娘家開臉後,專門燒一缸浴湯給她洗澡。洗好後從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來的衣服,為此當地有「男家浴缸里撈人」的俗語。舊俗這時新娘還要罩上一件大袖紅袍,腰間束一根帶子,背上纏一叢萬年青。俗信這樣可防止妖怪來搶新娘。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規俗習。在浙江富陽一帶,當花轎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時,新娘才開始化妝換衣,換好小衫褲後,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紅棉襖和紅棉褲。有趣的是頭上戴好鳳冠,准備穿大紅裙時,要拿12個雞蛋從褲腰裡放下去,從褲腳下滾出來,俗傳這樣可使新娘婚後不論哪個月生孩子都如母雞下蛋一般,快當,順利。
六、福建泉州舊俗
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禮」。花轎到來時,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廳中梳妝,俗謂「對轎梳妝」。由一被稱為「賓」的有福的婦人為她加冠笄,然後由送嫁娘為新娘服背子,「賓」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紅布做成,裙內有袋子,袋裡放入皂莢,鐵采尾,泥孩子,豬肉片等18樣東西。
七、江蘇揚州
新娘的打扮非常現代,上轎時還要戴一付有色眼鏡。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實此俗源於一種迷信風俗。當地俗規認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窮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裡哪裡窮,看多遠就窮多遠,看到媒人媒人窮,看到婆家婆家窮。於是便立了一條俗規: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轎後,就必須閉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後才允許睜開眼。但在繁雜的婚禮過程中新娘實在很難堅持。後來聰明人想出一個辦法,用戴眼鏡來代替閉眼,果然方便了。
婚禮上的新娘是最美的,最耀眼的。她不僅會得到周圍人的欣賞和贊美,也可能招徠鬼神的羨慕和嫉妒。因此,為避免樂極生悲,新娘的梳妝打扮往往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這就使得新娘的裝飾風俗猶如萬花筒,干奇百怪,無奇不有。
八、廣西蒼梧
一帶新娘出嫁須穿黑衣、黑褲、黑襪,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縣山區,新娘須穿素服上轎,到了男家才換吉服舉行婚禮。江蘇靖江一帶的新娘出嫁,也是—身樸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稱「撣草衣、撣草裙」直到現在穿得再時髦,再講究的姑娘,到結婚時也非得設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來穿上。
地方習俗 :
一、上海
古時的風俗十分注重傳統,繁復的六禮儀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及迎親也按足傳統辦事,一絲不苟,由於舊時年青男女並無自由見面及戀愛的機會,由提親,訂下婚約以至婚禮期間都有賴媒人當中間人,聯絡男,女兩家及協辦婚禮儀式,所以迎親後必定要給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謝其促成姻緣之恩。
在舊時的農村裡,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負擔為新娘子做裙衫的經濟負擔,所以不少農村姑娘出嫁時,都會身穿紅色長衫或大紅套裝,代替裙衫。
新郎出門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蓮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兒出嫁後能過甜蜜無憂生活的願望。
在送嫁的過程中,女家一位屬全福之人(即父母雙全,與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長輩,或女司儀撐起紅傘伴著新娘走,以保護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儀在新娘出門時要多帶備一雙全新的綉花鞋,待新娘登上轎子後,便要立即更換新鞋,表示新娘離家嫁作人婦,便不會帶任何屬於女家的東西到夫家,寓意將以後的生活交託於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無設宴款待親友,又或發出邀請時有所遺漏,事後要向這些親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樣或紅色包裝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兒已出嫁。
福建婚俗
手帕一方定終身 帶副碗筷到夫家
訂親必須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門,聘禮相當簡單,並當眾交送女方,女方回贈一條手帕,這樣就算訂下終身。
出嫁前夕,新娘會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則敘舊話別,二則取個"旺氣"兆頭。次日中午女家辦"送嫁酒",散席後,母、嬸、姑和姐妹圍著新娘,抱成一團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門時多穿上裙裝,但也可用全套紅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妝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為了讓女兒嫁得風光,女方會預備數量多而貴重的厚禮,於出嫁當日隨新娘之後浩浩盪盪地送到男家,有時候送禮的隊伍會由好幾輛車和一大群親友組成,場面壯觀。
在新娘嫁妝中,除傳統的中式禮儀用品及金器外,並包括家庭電器,大型傢具甚至單車或電單車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會帶一副新碗筷,以示從現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飯。
新娘進門後,要向男家家中所有親屬敬茶,即使是幾歲小孩也有份兒,次序按輩份年歲而定,敬茶時,長輩會送贈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婦。而向女性長輩敬茶時,會將一個發夾夾在長輩的頭發上,並回贈一隻戒指。
完成大婚儀式後,便會設宴招呼親朋鄰里,傳統上,男、女家會分別設宴,如男家於婚禮當晚擺酒,女家則於翌晚設宴,遇有親朋眾多或同村鄉里甚多時,婚宴可能連續數天。
嫁後第三天,夫妻雙雙回門,一般不留宿,待婚後滿月,娘家再請他回去長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滿月"。
次年正月,娘家請春酒,新娘會與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門後,娘家房族親戚輪番擺宴請酒。事後,新女婿回贈每家一包紅棗或冰糖,以示答謝,至此,嫁娶過程才算全部完結。
二、安徽婚俗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對換鞋
在安徽合肥地區,在婚禮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習俗。在結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請族中各人,然後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長輩,拜畢,以新郎為首的迎親隊伍便會響著鑼鼓,向新娘家進發。
迎親隊伍到達女家門前,女家照例緊閉大門,要新郎大放鞭炮,稱"催門炮",婦女家親友便向新郎索取"啟門錢",即開門賞錢,再向新郎再三請求,新郎才會隨他們進屋內。
當夜女家會設盛宴招待新郎,與親友共飲。在舉宴之前,新郎要先叩頭拜見賓客,同時還要拜見女家長者,叩頭吉計其數,當晚新郎會宿於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禮吉日),新郎的迎親隨從在女家門前大放鞭炮,稱為"催妝",新娘整妝完畢,便會與新郎一起出發往男家。
在出門時,新娘會放聲大哭,表示不願離開父母,家人亦會大哭表示惜別。在啼哭聲中,新郎的兄弟或至親送她先行,稱之"送親"。
新人來到男家門前,男家會請兩位兒女雙全的婦人,將新郎和新娘的鞋對換,因為"鞋"與"偕"同音,故此舉有"白頭偕老"的象徵。
新郎進男家門時,親友會口念吉祥語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紅棗之類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後進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儀,則與其他地區大同小異。
三、青島婚俗
青島舊的風俗禮儀很多,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繁瑣的風俗禮儀也已被革棄,下面是筆者對目前青島婚俗部分略記,供有興趣者參考:
新娘出門不要回頭招手
新娘出門不要哭泣,一方面是不吉,另一方面會破壞化妝
下車時,新郎和新娘要從同一側下,不要分開下,否則不吉
有身孕的不宜參加婚禮
在新娘家吃餃子時,碗內要留下雙數
四、北京婚俗
新郎虛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餃子
按照傳統的方式北京地區人士說親時,要先托媒人往女家問名,將男女生年屬相相合,只要雙方生肖並無相沖,即可合婚。
婚約確定後,男家便要擇吉日,帶備紅柬(婚書)舉行訂婚禮,男家要給女家送上衣物,首飾,洋酒及果餅等禮物,叫"過禮",但這只是"小定禮",婚期前一個月,得送"大定禮",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鵝,樣樣俱全。
至吉日臨近,男家還要給女家送上"催妝"禮,計有豬羊肉,乾麵,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離骨肉,讓女兒出嫁,年糕則是女兒出嫁後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妝"後,便要立即將嫁妝送往男家,以裝設新房。
新娘到達男家進門前,新郎會手持弓箭,於新娘腳下虛晃三下,藉以驅除邪妖,之後新娘跨過火盆,方可進門。
然後,新郎新娘雙雙拜天地,入新房"坐帳",並一起吃"子孫餑餑"(餃子)及長壽面,並飲交杯酒等。
婚後第三天,新姑爺陪伴新媳婦回門,叩拜岳父母。
五、海南苗族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
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
"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各地結婚習俗
一、京津地區
京津地區融合了我國多個民族的文化,所以婚禮習俗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可分為北禮、南禮、旗禮、漢禮四種,到這個紀初,南禮逐漸融人北禮,形成北京婚禮特色。傳統的結婚,先由媒人到女方家提親,雙方認可這門親事後,下一步就是「小定」禮。「小定」禮的多少有男方的財力決定,大多是四盒禮。在婚禮的日子選定之後,就是「大定」,「大定」除「龍鳳帖」之外,還需要有衣料首飾、酒肉、麵食和水果四包禮物。
二、東北三省
東北三省的習俗和京津地區有些類似,但也不全相同。東北三省的「小定」禮,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參加送禮和擺設的酒席。在酒席中需要交換「龍鳳帖」,男方還需贈給女方一枚金戒指當作定情物。此外還需要准備四樣禮物,即雞一隻;雞蛋八十到一百個;紅糖兩斤;粉條兩斤。定下婚禮日期後要過「大定」,其中包括了四季服飾、首飾、饅頭、酒等等。迎娶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妝之日,嫁妝多為衣物、傢具、首飾等等。
三、湖廣地區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並經兩方家長同意親事後,由媒人代換龍鳳帖,同時男方應下「小聘」禮,即一隻金戒指、耳環,一對金石榴,以及聘金、檳榔、禮餅等。女方在收到聘禮後,回以文房四寶、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還要下「大聘」,俗語稱「行茶」。「行茶」時男方應准備好禮金、禮餅、煙酒、海味、魚肉等,女方如數接收後,回以衣物、鞋帽、餅、糖之類,並商定雙方婚禮日期。
四、江浙一帶
媒人在「相看」過男女雙方品貌後,要行「文定」禮,交換男女雙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禮交給女方當面點清。聘禮多是各地土特產,桑麻織物,績羅綢緞,茶葉及禮金等。女方的嫁妝越多越好,並借機來炫耀自家的財富。婚禮及其後的拜見禮等與北方大同小異。
潮汕婚嫁習俗禮儀
1.合婚 經過會面談話,互相了解,雙方認為可作伴侶,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將庚帖放於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內家庭無發生不吉祥的兆頭(如碰破飯碗、鍋等)加三日好。接著就相互交換庚帖。各自請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認為相生相合,即可進行下一步工作。
2.看家風 經過會面談話,互相了解,雙方認為可作伴侶,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將庚帖放於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內家庭無發生不吉祥的兆頭(如碰破飯碗、鍋等)加三日好。接著就相互交換庚帖。各自請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認為相生相合,即可進行下一步工作。
3.開聘、回聘 婚事初步決定後,便由女方開聘,聘單要用紅紙折成十二版書寫。聘禮包括現金、糖料、首飾、衣服等物。男方接聘單後,可酌情議減,但一般不減糖料。因糖料是女方准備送與親友用的。聘金可減,叫「減聘」。現在大體寫聘金隨送。男方在回復的聘單中也可寫明要女方什麼禮物,即在聘禮後面加回(左木右盛)二字,下面寫物品,如發包X雙,福餅X雙。媒人將聘單送回女方,直至雙方無意見出入。聘金不用X百為整數,因方言「百債」不吉利。要在百後面加上零星數字。潮汕人尾數要雙,如四、八。因四與世同音,叫世世好。客家人用九,九與久同音,叫長長久久。
4.摜定(文定) 聘儀議定後,由男方根據男女雙方日辰,擇吉確定日子,行定親禮節,叫摜定。摜定當日,男方用紅糖做成一個圓錐形球體,叫糖母。因糖與傳同音,意思是糖母傳孫。也有不用糖母,改用白砂糖。糖上面插上石榴花(意即榴開百子)。外加紅糖、現金、首飾等湊足四樣(其中現金、首飾可抵去送聘數量)。女方則回以兩個糖包,一般用酒餅糖。取其象徵酵母,發酵昌榮。女方接糖後,分發給親人及鄰居,向他們報喜。文定之後,男方擇日決定修容、開剪、迎娶日辰,送往女家,叫送日。
5.送聘、復聘 送聘當天,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包括聘金、錦茶(含念包)、首飾、三牲、鴨蛋、面條等,而且少不了要一個酒瓶。數量要一個吉數,也可加大吉等物品。女方則回以香蕉、發包、豬心、豆球、五種籽、埔蝦草、春草一對、芋種,一個兜帕上面放十二料紅卵,酒壺中則裝進米泔水,以及念包的回禮款。男方接到禮物將豬心切成兩畔,一畔送回女方,夫妻合吃一個豬心,叫肝肺同心。將春草種在花盆裡,精心養護,香蕉、發包分給親戚。送聘距離迎娶十天左右,在發送香蕉、發包時送去請帖。女方當晚還要請本族房親。新娘的嫁妝,一般是面盆、腳桶,椅子以及房內嫁妝,如梳妝台、長衫櫥等物。二十一世紀前半葉,有錢人家有一種叫全廳面的,嫁妝包括卧室、廳堂上所必需的一切用品。如炕床、圓桌、鼓椅、成對靠椅、皮箱、五桶(飯桶、碗桶、腳桶、腰桶、馬桶)梳妝台、金銀首飾,直至廚房的抹桌布,個別地方甚至還有壽板(棺材)、田契等。這樣聘金當然也高得多。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客家聘禮叫「酒水」。什麼酒水配什麼嫁妝。酒水高低不等,最低級叫「公雞」,男方送女方只需二斤豬肉,二壺酒和幾對雞蛋。再高一級叫食「籮格」,第三種叫食「籮」。第四種叫食「些」,最高一級叫食「(左木右盛)」。按等級聘金不同,當然女方嫁妝也有簡繁差異。這已成歷史話題,現已逐漸簡化。
6.出嫁、迎娶 迎娶當天,男方派人到女方迎娶,以前用花轎,繼而用單車,現在用汽車。男方迎娶時,要寫一個請新娘上轎的十二版帖,叫「上轎帖」,並寫幾個拜帖,如親家拜親家,女婿拜岳父等,視雙方親屬具體情況,連同上轎帖湊足四個,起碼也得有兩個。上轎帖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女方認為有了請上轎之帖,往後不管婆媳、夫妻口角,可作斗氣本錢,她可說:「是十二版帖請我來的。」事實上確有一些沒有送上轎帖,女方不肯上車,只好回家補寫。此外還要送上轎粿,肚痛肉(豬肉二塊),入門茶(糖料包)二個及兄弟分酒錢。這些物品也有在迎娶前一天先送到的。女方出嫁前要請一位子孫滿堂的老年嬸母挽面修容。出嫁前夕邀請同寅姐妹食七樣菜,其中必須有厚合。過門之後便會合人。當晚在灶前墊上稻草,上披草席,在草席上睡覺。傳說古時候有個繼母虐待前氏女兒,安排這種睡法,前氏女兒出家後竟發達興旺。後人仿效這種做法而成此俗。客家人女兒出嫁前夕則與母親同睡。女兒出嫁,由父親牽上轎,將一碗水潑上轎,並做四句。因俗話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意思是女兒嫁出去就像潑出去的水,難以復收。雖然人的觀念已不是這一套,但舊例仍延續至今。女兒出嫁時還要由媒人挑兩個紅布袋,裡面放大吉(生柑)、谷種、錢幣、衣服一套等物。記得有一句童謠:「水雞擔布袋,田蟹來相賀」,就是說這事的。以前伴新娘同行的是「青娘婆」,青娘婆好多是專職的,一般是長相過得去的中年婦女,她必須口齒伶俐,聰慧過人。因為從食出嫁桌,男方開箱,拜司命君等,她都能說會道,出口成詩,吉語不絕於口。又有一個中年婦女伴行叫伴房。有的地方,新娘上轎,還要哭嫁,以表示長安雖樂,不如古居。出嫁當天早晨與家裡人同寅姐妹共進早餐,叫食「姐妹飯」,飯後分姐妹錢。就是把銅錢撒在米篩上,然後兄弟姐妹從大到小一次摸取。男方迎娶的前一天,要在紅紙上用硃砂寫「麒麟到此」四個字。眠床、房門、整個院子各間,直至新娘經過的寨門,都要貼上。男方迎娶新娘上車,途中不能下車,要一直載到夫家,路上如與另一出嫁娘相遇,兩人應互相交換手帕或面巾。新娘將到家門時,要先有人報訊,新娘剛進門,全家老少都要迴避,待新娘進廳後才出來。以免與新娘相沖撞。新娘將進家門時,要跨越火煙。即用稻草捆成團點上火,新娘跨過,並由好命人做四句。新娘進門後要與新郎雙雙拜司命君(有的地方是拜天地),再拜祖宗。中午宴請親朋,編位時,母舅要坐首位。新郎父母也要入席,按每桌四個主位,四個伴位,起碼要坐主位。此日新娘也要坐大位。可在新娘房專設一席,讓新娘坐東一位。開席時,坐首位的母舅要支持全場,致祝酒詞,做四句,要掌握全場進餐情況。大家吃足了,就向大家道謝祝頌,請大家飲工夫茶,主桌未有離席,從桌不能離席。主桌離席,從桌也應離席,不能逗留。午餐過後,由新娘向親戚及家族來賓從長輩到晚輩逐一敬茶。敬茶時對長輩要跪敬。被敬者馬上將新娘扶起(現在只作下跪姿勢)。飲茶二杯。贈新娘紅包或金銀首飾。叫「食新娘茶」。晚上左鄰右舍男女老少都來看新娘,食喜糖,有的地方還分送炒熟花生果。鬧洞房時,既歡樂又熱鬧,伴房既可增加新娘場膽,又可為新郎新娘解圍。特別是以前青娘婆,如果說以前的若干四句有書可讀,但在鬧洞房時,有時是專取鬧逗趣,採用對歌的形式,青娘婆一人對付眾人,隨機應變,確是奇才。現舉一例,看客說:新娘目瞄瞄,擔水撞著牆,煮飯三結義,炊粿著火燒,這時青娘婆隨口反擊:杜伯(昆蟲)跟人來斗水、田螺跟人來跳罾,麻雀飛來嘰喳叫,田赤(一種飛鳥)飛來鬧新房。看客即時回對:杜伯個個會挖洞,田螺含水能過冬。麻雀飛來能唱歌,田赤飛來勝狀元。這時又有觀眾唱:會作青娘(上不下會)做詩,會做母豬(上不下會)橇籬,帶個布袋來裝米,帶個肚兜來裝錢。青娘婆即時回擊:飼著母豬好到奇,一肚都是好男兒,一胎生你這一隻,飼大上市好賣錢。還有奇巧的四句,如客人先念:新娘生來面紅紅,在家最會交摻人。青娘婆以為是嫌新娘有不正當行為,正准備回擊,忽然聽到接唱:所摻同寅共姐妹,學文學武學工針……第二天新娘還要攪渀(米泔水)缸,及打井水。
8、婚禮會所和洋房別墅有什麼區別啦,感覺差不多啊,哪個會比較實惠呢,推薦一下上海比較好的婚宴酒店唄
婚禮會館一般都是包婚慶的,洋房別墅就和酒店一樣的,只不過地點不太一樣
洋房別墅推薦老洋房
老洋房飯店是市中心獨立洋房,位於人文氣息濃郁的紹興路,落地大窗設計,流水瀑布,環境優雅,是舉辦草坪別墅婚禮的理想場所。
菜單價格: 3280 元/桌起
容納桌數: 22 桌
酒店特色: 市中心 西式婚禮 中式婚禮 室外婚禮 創意婚禮 草坪婚禮
酒店地址: 盧灣區紹興路27號
周邊交通: 公交96、128、24、104、955、41
會館推薦錦江婚禮會館
錦江婚禮會館
錦江婚禮會館是豪華花園歐式別墅,擁有3000平方米的室外花園結婚用地,浪漫燭光晚會儀式。
菜單價格: 1980 元/桌起
容納桌數: 15 桌
酒店特色: 中式婚禮 室外婚禮 創意婚禮 草坪婚禮
酒店地址: 嘉定區錦江花園度假區
周邊交通: 大巴免費接送
如果要了解其他會館或者洋房別墅的話可以去到喜啦看看的,裡面有很多選擇
賀思途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