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唐代皇帝婚禮

唐代皇帝婚禮

發布時間: 2023-04-10 07:25:55

1、唐朝的婚姻制度

唐代法定的婚姻年齡,唐太宗貞觀元年定為:「男20歲,女15歲」就可以結婚;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唐玄宗為了增加人口,把結婚年齡又降低到「男15歲,女13歲」。
唐代確立婚姻關系第一步是立「婚書」。因唐代法律規定長輩可以包辦子女的婚姻,子女如果不服從,法律規定,丈責一百,因而,決定了唐代的婚姻並不是自由戀愛,一般不能體現青年男女的個人意願。

除了立「婚書」外,唐代由於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婚俗的影響,買賣婚姻非常普遍。據《新唐書--高儉傳》記載:唐代的婚姻是:「嫁娶必多貨,故人謂之賣婚」。

唐代對不同等級的人結婚是有限制的:《唐律疏議》里說:「人各有偶,色類須同,良賤既殊,何宜婚配」,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配偶,但必須門當戶對,貴賤之間既然有差別,是不能結婚的。唐律還規定,如果下賤的人娶了良家女子為妻,就徒刑一年半。唐代禁止近親結婚。唐代法律規定,禁止同姓和表親結婚,如違反徒刑或杖刑。唐代允許寡婦再婚,唐太宗貞觀元年下詔:「過了守孝期的婦女,可以再婚」。

唐代納妾是合法的,唐律規定,婢女被主人寵愛並有了孩子,可以接納為妾;妻子年過50以上沒有生育子女,丈夫可以納妾。

2、古代皇帝的婚禮是什麼樣的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執六禮,始於周代。《禮記》、《唐律》、《明律》規定,六禮屢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
即使是皇帝,也不免「買賣婚姻」之俗。明神宗朱翊鈞大婚,僅織造費就用了九萬多兩白銀;清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共花了兩千多萬兩白銀。
奢華的背後,隱藏著一大批貪官污吏。
明正統七年(1442年),英宗朱祁鎮年屆十六,該結婚娶媳婦兒了。
或許是,除了天大地大,就是皇上大;或許是,皇上的婚禮場面大,動靜大,規矩大,麻煩大……反正,皇上娶媳婦兒叫作「大婚」。
大婚的同時,用金冊、金寶(證書和印鑒),冊立皇後;冊立皇後的同時,選一至四名妃子。
朱祁鎮這小子有福氣,趕上了大婚。為了這件事,太皇太後張氏、皇太後吳氏,以及朝廷重臣,搜腸刮肚,千挑萬選,操碎了心。司禮太監、朱祁鎮的「忘年交」王振,也忙得不亦樂乎。無論從私人交情、拍馬屁固皇恩方面說,還是從公事公辦,甚或乘機大撈油水方面講,王振都實心實意地主張「大辦特辦」,並且早早地向全國各地派出了采購團,看樣訂貨。
朱祁鎮這盞「燈」,本來就費油,絕不能再弄個「瘋丫頭」,跟他配對兒!太皇太後張氏掂量來掂量去,綜合了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毅然打破「皇後出自民間」的祖訓,決然拍板:以工部尚書錢允明的長女為皇後,以御史雲湘的女兒為妃。禮部和翰林院官員會議以後,完全贊同、堅決擁護太皇太後的英明決策。隨後,翰林院負責起草證書及其他有關文件,禮部負責制冊造寶,並會同司禮監、內府等部門,備辦用品、禮品。欽天監的擔子也不輕,負責選擇良辰吉日,以便「執六禮」。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六禮之儀」,始於周代。《禮記?王制》,以「冠、婚、喪、祭、鄉、相見」為「六禮」。其中的「冠」,為「成年禮」;沒到成年,沒舉行過「成年禮」,就結婚,那就是「非禮」。《禮記?昏義》、《唐律》和《明律》,規定「婚」的程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
納采,即送禮、議婚,請媒人去探探口風、虛實。古人認為,大雁「夫唱婦隨」,感情專一,值得學習;因此,納采時拿一隻大雁作見面禮。明清時期,見面禮可就豐盛了,互相攀比,再也不能光拿只大雁去矇事兒了。
問名,就是舉行一個儀式,詢問對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看看「命相」是否合適。
到了納采、問名這一天,禮部官員擬定了禮儀程序和規范,又和一大幫太監、宮女,忙前忙後,布置典禮會場。按「常儀」,陳設儀仗於乾清門外,設女樂於乾清宮丹陛上。乾清宮正殿內,臨時設置兩張桌子,鋪上杏黃色緞子桌布,一桌上面放「節」,另一桌上面放「問名」詔書。准備送往錢尚書家的禮物,也一水兒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
不是每個皇帝都能趕上大婚這種風光體面事兒的。登基前已經成年娶妻的皇帝,當上皇帝後,只舉行冊立皇後大典,不補辦婚禮。
大婚的禮儀,皇室成員、朝廷命官也難得一見,也許一輩子就遇到這么一次。別看禮部官員咋咋呼呼的,其實,他們也是根據典籍、文件的有關規定,「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學習。其他中央機關來觀禮的官員,都覺得新鮮,光顧著看熱鬧,忘了遵守紀律。鴻臚寺(掌禮賓)的官員好容易逮著個露臉的機會,指手劃腳地整頓觀禮隊伍,維持秩序,惹得好多「賣呆兒」的官員,對他們側目而視。
欽天監官員神氣活現地報告:吉時已到!朱祁鎮打扮得人兒似的,在內大臣、侍衛、太監簇擁下,隆重登場,在樂曲聲中步入乾清宮正殿,升座。王公大臣伏地叩拜,高呼萬歲。宣制官奉詔書,站在東側丹陛上,高聲宣詔,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錢尚書家納采,問名。樂曲聲中,兩位天使奉節、奉詔。禮成,朱祁鎮退朝。
正使持節,副使捧問名詔書;儀仗隊、鼓樂隊在前開路,送禮官員跟在二使屁股後頭,自乾清宮出發,吹吹打打、浩浩盪盪地奔向錢府。
錢尚書在大門口跪接天使,奉旨,接受禮品,謝恩。就事兒舉行問名儀式,錢尚書把寫著女兒姓名、簡歷、生辰八字兒等項內容的「表」,呈交天使。禮畢,錢家盛宴招待天使。儀仗隊、鼓樂隊員,就只能吃「盒飯」了。
酒足飯飽,天使率隊回紫禁城。進午門,在太和門外打住,將「節」和「表」,交給司禮監太監,就算圓滿完成了任務。司禮監太監持節、表,到乾清宮復「皇命」。朱祁鎮向王公大臣「詔告」納采、問名情況。 皇室擇日為朱祁鎮舉行隆重的「上中禮」,即《周禮.王制》所說的「冠」禮。
這個儀式類似目前世界上某些地區或民族仍在實行的「成年禮」,以此宣布某男某女業已成年,並象徵性地為他(她)穿戴上成年人的衣帽。從此,他(她)便有了社交和談婚論嫁的自由。
居住在中國雲南省麗江地區的摩梭人比較坦率,乾脆把這種儀式稱作「穿褲子禮」或「穿裙子禮」,分別由舅舅或母親,為年滿十三歲的男孩、女孩操辦。當太陽光照進屋子裡的時候,男女孩腳踏糧食口袋和大塊的豬肉,男孩手持長矛和銀元,女孩拿著首飾、衣料,主持人為他(她)脫掉童裝,穿上成年人的衣褲或裙子。已經「成年」的男、女,一一向客人敬酒,並接受客人贈送的賀禮。
朱祁鎮在「上中禮」上,帶上了一種名為「通天冠」的帽子。這樣一來,他就可以裝「人」了。太皇太後、皇太後等皇室長輩,臨場觀禮;王公大臣三跪九叩,表示熱烈祝賀。禮成,朱祁鎮去祭祖,再到太皇太後、皇太後的寢宮,跪謝養育之恩。

3、唐朝娶皇後或者王妃是怎麼樣的?

雖然是帝家,但婚禮前後的禮節在如今民間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差別只是排場。主要程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我們一個個來看。

納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廟里搞了一大堆祭拜儀式後,皇帝命太尉為正婚使(太尉為三公之一),宗正卿為副婚使(宗正為九卿之一,皇室宗親中有什麼大事都會出面)。相關部門提前一天在太極殿內擺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員及蕃客(一般指外國使節)皆各就其位。兩位婚使在門外路的東側,面西而立。黃門侍郎引幡旗、節鉞,中書侍郎拿制書,奏拜。皇帝從西房出來,座上龍座,然後正副婚使入內就位。司儀喊「再拜」,在位的九品官員、外國使節、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時候外國駐中國的使節超級多)

中書侍郎拿制書,但降旨的卻是侍中。侍中拿著聖旨走到婚使的東北邊,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納某官某人的女兒為皇後,命公等持節行納采等禮。念完後,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會兒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這還沒完,制書、節符之類的交接儀式還有一大套。禮儀完畢之後,皇帝閃人,在位的官員按序出太極殿。正副婚使也坐車,先前准備的一大堆樂器這時候還不能吹奏,一幹人等在乘車相隨,制書放在油絡網牛車上(油絡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車飾,不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隨便把聖旨擱胳膊彎里,太荒唐啦)。

出門時應該非常早,到主人家後天才「大昕」(天完全亮,這當婚使的得起早貪黑啊,真是體力活!)。一開始婚使是不能直接進門的,雙方在戶門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禮節,連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講究,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門內,面向西。主人的傭人(即儐者,專門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後出來站在東面(和門口的婚使面對面),雙方進行一番禮節性對話:

儐者曰:「敢請事。」

使者曰:「某奉制納采。」

然後儐者屁顛顛跑進去如此這般跟主人說一番,主人禮節性地應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訪,臣某不敢辭。」大意無非是表示謙遜。

儐者出門跟婚使如此這般一說,再進去引主人出來,迎接使者於大門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於階下,雙方又是一大套的禮儀,然後開始宣「納採制」,主人再拜。所謂「納採制」,無非是說「皇帝我受命於天,鴻圖天下,現在要娶個老婆。。。現在要遵聖母皇太後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禮節選皇後。」

說白了就一句話——朕看上你女兒了,立馬洗干凈了給朕送過來。

古代婚禮中,有個比較有趣的環節,那就是奠雁,這種儀式在如今估計很難再見到了。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陰陽和順,也象徵新娘的忠貞專一。

當然,一定要是活雁,辦完事後還要放生的,而不是殺了煮來下酒,不然不吉利。堂堂皇家自然是能搞到雁的,如果是平常百姓家,拿只鵝來代替也就湊和著對付了。許多人會問——為啥不來對鴛鴦呢?這里可以告訴大家原因:那玩意兒最不忠一了。

制文是有固定規格的,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厚八分,皇後娘家的家答版也必須一樣。

這些是唐朝皇帝納皇後的「納采」禮節,如果是太子娶老婆,規格就要差一個檔次了:沒有持節,沒有制書。不過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放羊娃朱元璋想來想去,改了改,把這規格提了上去——太子納妃照樣有制書、持節。可惜他的兒子朱標命不長,比他死得早。

對比一下唐代與明代的「納采」環節,發現區別並不大,可見《儀禮》在中國的延續性之強,其中許多禮制,如今還在使用,比如國家領導會見外國客人時,也是主人面東坐、客人面西坐。

問名

宣布完「納採制」之後,接下來便是「問名制」了。

前面的「納採制」是正使宣的,這回「問名制」則是副使宣的。

至於內容,我們可以參照明史里頭所述:「朕惟夫婦之道,大倫之本。正位乎內,必資名家。特遣使持節以禮問名,尚佇來聞。」

然後主人家跪答,報上自己家的祖宗名號、官爵,如果家世顯赫,估計半天才天說完,最後再報上女兒的歲數、生辰八字之類的,比被警察查戶口要詳細很多。

接著又是一堆的禮節,《新唐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來介紹問名後的東西,看得眼花繚亂,不是專門研究禮節的現代人很難記得住。大約是謝酒之類的,然後再「捧幣以勞使者」,給點「小費」意思意思。使者帶上庚貼,回去復命。

其實想來這個環節和如今的相親也差不了多少——問名字、問八字。

問吉

不用說,大家看到這兩個字,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如今別說鄉村,就是城市裡結婚時,不少父母也會瞞著孩子,悄悄地拿著生辰八字去找人卜問一番,如果結果是不好的,就會心裡堵個石頭,想方設法拆散小兩口。

何況是古代的皇家。

納吉

雙方合過八字,覺得可以,那就進入下一個環節:納吉。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要行奠雁禮。

納吉時,其它禮儀和前面介紹的差不多,也是在主人家進行的。

納征

也叫納幣,說白了就是送聘禮——皇家也得這么著。《新唐書》中介紹,主要有玄纁、六馬、谷珪等。玄纁是古代用來聘請賢士的禮品,是紅黑色與淺紅色製作的帛墊。六馬是指種馬、戎馬、齊馬、道馬、田馬、駑馬;谷珪是古代禮玉之一種,天子、諸侯作為媾和或聘女之禮器,也可叫做信物,在如今玉器收藏界絕對是搶手貨。《周禮.考工記》: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送過財禮,下來就是請期和受冊,選好良辰吉日,准備娶新媳婦過門。

繁雜的禮儀方面就不再多費字眼去介紹,大家估計也懶得去記那些繁文褥節,這里只講一些重點:

一、九龍四鳳冠。新唐書中並未詳細介紹皇後戴的是啥帽子,但明史中把帽子明確化了——就是九龍四鳳冠,是否相同尚不得知,但十分豪華是絕對的。沒記錯的話,曾經在故宮博物院里見過一套。

二、禕衣,專門用在皇後受冊、朝會大事等時候。《新唐書-車服》明確記載了它的形狀:深青織成為之,畫翚,赤質,五色,十二等。素紗中單,黼領,朱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領為緣,用翟為章,三等。青衣,革帶、大帶隨衣色,裨、紐約、佩、綬如天子,青襪,舄加金飾。

不過這行頭肯定比不上唐中宗李顯的寶貝女兒安樂公主的那兩條「百鳥裙」,那可是價值上億呀。

三、大雁。那隻可憐的大雁,要從頭到尾折騰好幾天才能被放生,虐待動物啊。。。

四、母親為皇後施衿結帨,然後教導一番。衿、帨,指古代女子出嫁時,由母親將佩巾繫上女兒領衿的一種。皇家如此,民間也是如此,如今在山東鄉俗婚禮中可以見到。

五、皇後入大門,鳴鍾鼓。明朝時冊皇後,是入「午門」時鳴鍾鼓。

六、受冊時,皇後要拿著穀圭,就是先前那個「定情信物」。

七、合巹。指的便是交杯酒,把一個巹瓜弄成兩個瓢,皇帝皇後各一半。這時皇帝要換皮弁。

八、第二天,皇帝皇後要穿禮服,拜見太後,帝後皆四拜。第三天早上,皇帝冕服,皇後禮服,再去太後宮,行八拜禮;回宮後,皇帝換皮弁,皇後給老公行八拜禮;接著皇後回後宮,升寶座,接受後宮所有人的八拜禮;第四天早上,皇帝皇帝服袞冕御華蓋殿,受親王八拜禮接著是百官的慶賀禮;同一天,太後及皇後各穿禮服升座,各位親王進去,又是八拜。

至於太子婚後,也都是拜來拜去、讓來讓去,更加繁雜些。另外,皇帝至高無上,是不用上門去迎親的——皇後自己送上門來。而太子就不行了——要自己上門去接老婆回去辦喜事,另外用的聘禮也要比皇帝低一級——玉璋、乘馬。

總結:這些皇帝娶親禮儀,適用於那些小小年紀就當皇帝的,還有就是太子。年紀大了當皇帝的,大多在當太子時就已經有了正妻。不過除了排場及規格之外,皇帝與皇太子的娶老婆禮儀確實也沒有太大區別——歷朝代都是大同小異,嚴格遵守「傳統禮制禮儀」。

這么一大套禮儀看下來,感覺到更多的是「走過場」,所有的環節都把「中國禮儀學」發揮到了極致,無處不講究,無處不透著皇家的氣派和森嚴的尊卑等級制度,真正有感情在里頭的環節,幾乎沒有。

4、唐代皇帝的婚禮流程 這些規矩很有趣

<

5、有木有描寫古代皇帝結婚的場景 和皇後的!

《皇帝大婚》:看皇帝結婚能多復雜。

故宮收藏有《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共分為八冊,由清代宮廷畫家慶寬等人繪制,它以連環畫的形式記錄了光緒皇帝迎娶皇後的全過程。

這八冊畫作包括第一冊《皇後出宮至邸圖》,第二冊《納采禮筵席圖》,第三冊《大征禮圖》,第四冊和第五冊均為《皇後妝奩圖》,第六冊《冊立奉迎圖》,第七冊《皇後鳳輿入宮圖》,第八冊《禮節圖》。

描繪的場景包括納采禮、大征禮、冊立禮、奉迎禮、合巹禮、慶賀禮和賜宴。《皇帝大婚》畫冊以《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為線索,配合史料與部分文物圖片,從「婚前准備」「成婚當日」「婚後禮節」三個部分梳理光緒的大婚慶典。

《皇帝大婚》從「納采禮」講起,納采禮即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求婚,女方同意以後男方行納采禮,即訂婚。清朝的「納采」禮有鮮明的滿族文化特徵,內務府籌辦的的納采禮禮物中,甲胄、馬匹佔有重要地位,也反映了清朝是以騎射作為國家的根本。

納采禮中的多穆壺也很有特點,這種用金、銀、琺琅、陶瓷等製作、在清宮中收藏很多的壺,是青海、西藏地區用於盛放奶茶的器具。

之後的「大征禮」中,皇帝派人到女方家中送聘禮,清朝皇帝的「大征禮」以多為實,如順治帝大婚之時的大征禮物為黃金二百兩,白銀萬輛,金茶筒一具,銀茶筒二具,金銀盆各一具,緞千疋,布二千疋,馬二十匹,鞍轡具,馱甲二十副,常等甲三十副。

另一邊,皇後也要送妝奩入宮,皇後妝奩的特點在於皇後的妝奩並不由其娘家備辦,而是由朝廷統一籌辦。由於皇後的妝奩規模宏大,不僅其娘家不可承受,即使內務府乃至整個紫禁城都難以完成這項任務。

《清同治大婚典禮紅檔》記載,皇後妝奩分為「內辦」與「外辦」兩種方式。「內辦」即由京城的機構籌辦,「內辦」的物品主要為冠帽鞋襪、 珠寶首飾類,這些物品內務府向有儲備。「外辦」則需要京城之外的機構承辦,主要包括衣物等紡織品和木器、鋪墊、門簾帳幔、皮張、鍾表等。

這些要交粵海關監督,及江南,蘇州、杭州織造等地方承辦。

皇帝成婚當日是重頭戲。

首先要行「冊立奉迎禮」。

冊立日天剛亮,鑾儀衛陳設法駕鹵薄於太和殿外、陳設皇後儀駕於宮階下及宮門外;

樂部將樂懸於太和殿外;

禮部鴻臚寺官設節案於太和殿內正中南向、設冊案於左西向、寶案於右東向、龍亭二座於內閣門外;

內監設丹陛樂於宮門外、節案內於宮內正中(以上均南向),設冊寶案於宮門內兩旁,東西向,設皇後拜位於香案之南。 

冊立禮之後,皇後御吉服,乘坐鳳輿出府邸,由大清門過金水橋、午門外,由午門的中門進入宮內,皇後的鳳輿由乾清門的中門進入乾清宮,降輿。之後有命婦將皇後引入到洞房,即坤寧宮東暖閣。

坤寧宮之內部,東曰東暖閣,為皇帝皇後大婚之洞房。東暖閣內裝備帳幕,陳設皆為喜房之形式。簾帳皆用紅緞綉五彩加金之百子圖,余則均為皇後之嫁妝箱櫃等用品。皇帝大婚,同皇後住此三天,之後皇帝另在東西六宮中擇一宮殿給皇後住。在洞房裡也有一系列的禮儀,如坐帳禮、合巹禮,要吃合巹宴。

(5)唐代皇帝婚禮擴展資料:

老太監回憶:皇帝大婚當晚,皇後必須得先吃一樣東西。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風吹雨打發展至今,在歷史舞台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古典理智也隨著時代而慢慢改變。從前我們是父系氏族,男人為尊,女人為卑,男人可以擁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獨守空房。

尤其是皇宮貴族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每個都是世間絕色。而後人為了回顧當時的歷史,就會通過拍攝電視劇來給我們展現以前人們生活的景象。

在古代的時候,皇帝都會有定期選修後宮妃嬪的日子。其實皇帝在當時結婚只會結一次,和那一個人舉行婚禮,那就是他的正室。除此以外,其他被選上的測試妃嬪都不會再次舉行婚禮。這些被皇帝看上的女性,但凡被選中就直接被送入了宮中。

也許這樣算起來,古代時候並不是一夫多妻制。每個男人都只有一位正妻,其餘的都是妾。皇帝的正妻就是皇後,所以皇帝雖然擁有那麼多妃嬪,終歸也只是結過一次婚罷了。而且在那個地位分層明顯的時代,很多事情並不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一切盛大的節日宴會。是傳統習俗,就連家宴或者是結婚這種重要的日子都要挑一個吉時,這是為了給未來討個好彩頭。

從古代時在結婚方面就流傳下來的一些習俗,這些活動無疑就是圖個吉利。從古代婚禮來說,結婚時需要經歷鬧洞房,喝交杯酒這些習俗,還要吃花生和棗子。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是崇尚西式婚禮,但是在准備婚禮時也還會沿襲這個風俗

其實皇帝結婚也有這樣的風俗,但是皇帝是一國之君,是不可能經歷鬧洞房這一環節的。皇帝和皇後的婚禮非常盛大,幾乎是舉國歡慶。在舉行完一切儀式之後,皇帝就會攜手皇後一起回皇宮之中,之後就是洞房環節。

據一位太監晚年陳述,皇帝大婚當晚,在洞房之前皇後必須吃一種沒有煮熟的餃子,這種餃子叫做子孫餑餑。這也是為了討一個吉利,在餃子煮到半生半熟的時候,送去給皇後吃,在吃的時候還要問皇後生不生,皇後就會回答生。

在古人看來,這就是意味著皇室兒孫滿堂的好彩頭。皇帝結婚和皇後一起喝的酒,不叫交杯酒,比民間叫法高級一點合巹([jǐn])禮,這意味著以後皇帝和皇後生活幸福美滿。

6、唐代太子皇室婚禮

關於唐代太子納妃,有完整的文獻資料可供參考。但因為是比較白話的記載,沒有太直接的古文翻譯,半看半猜吧。另外附上幾張唐風婚禮圖片,供您了解。

《通典》禮典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皇太子納妃

○臨軒命使

將行納采,制命使者,吏部承以戒之。

前一日,尚舍奉御設御幄於太極殿北壁下,南向。衛尉設群官次於東西朝堂,太樂令展宮懸,並如常儀。

其日,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位於橫街之北,西面北上,朝集使五品以上合班;六品以下位於橫街南,朝集使六品以下合班,蕃客又於其南,皆西面北上。設武官五品以上位於橫街北,東面北上,朝集使五品以上合班,諸親位於其南;六品以下位於橫街南,朝集使六品以下、蕃客等又在南,皆東面北上。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設舉麾位於殿上西階之西,東面。設使者受命位於橫街南,道東,北面西上。奉禮設門外位:文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位於順天門外道東,每等異位,重行西面;武官三品以下位於門西,每等異位,俱重行東面,以北為上。

未明二刻,諸衛勒所部屯門,布黃麾半仗入陳於殿庭如常儀。群官依時刻集朝堂,俱就次各服朝服。侍中量時刻版奏:"請中嚴。"鈒戟近仗就陳於閤外。太樂令以下帥工人入就位。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侍中、中書令以下諸侍臣俱詣閤奉迎。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吏部、兵部各贊群官出次,典謁各引就門外位。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袞冕出坐如常儀。通事舍人引群官以次入就位,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群官在位者皆再拜。吏部與禮部侍郎贊使主副出,典謁引就受命位。侍中前承製,降詣使者西北,東面稱:"有制。"使主副俱再拜。侍中宣制訖,使主副又再拜。侍中還侍位。典謁引使主副出。初使者將出,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群官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群官出。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俯伏,興,還侍位。皇帝降座,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來儀,侍臣從至閤。使主副乘輅備儀仗而行,從者乘車以從。

○納采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於大門之外道右,南向。

其日大昕,使者公服至於妃氏大門外,掌次者延入次。(凡賓主及行事者皆公服。)主人受其禮於廟。(無廟者受於正寢。)掌事者布神席於室戶外之西,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南向,右雕幾。使者出次,謁者引立於大門外之西,東面。主人立於大門內,西面。儐者立於主人之左,北面受命,出,立於門東,西面曰:" 敢請事。"使者曰:"奉制,作儷儲宮,允歸令德,率由舊章,使某納采。"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子不教,若如人,既蒙制訪,臣某不敢辭。"儐者出告。掌畜者以雁授使副,使副進授使者,退復位。使者左手執之。儐者引主人迎於大門之南,北面再拜。使者不答拜。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左,主人入門而右。使者升自西階,立於楹閑,俱南面,西上。主人升自東階,進使者前,北面。使者曰:"某奉制納采。"主人降詣階閑,北面再拜稽首,升,進,北面受雁,退立於東階上,西面。使者降自西階以出。

○問名

使者既出,立於門外之西,東面。初使者降,左右受雁於序端,主人降立於內門東廂,西面。儐者進受命,出請事。使者曰:"某將加卜筮,奉制問名。"儐者入告。主人曰:"制以某之子備數於儲宮,臣某不敢辭。"儐者出告。掌畜者以雁授使副,主人拜迎入,俱升堂南面,如納采儀。使者曰:"某奉制問名,將加諸卜筮。"主人降詣階閑,北面,再拜稽首,升,進,北面受雁,少退,仍北面,曰:"臣某第某女,某氏出。"使者降自西階,出,立於內門外之西,東面。初使者降,主人退於阼階東,左右受雁於序端,主人降立於內門東廂,西面。儐者進受,出請事。使者曰:"禮畢。"儐者入告。主人曰:"某公為事,故至於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禮,請禮從者。"(其儀與納後禮賓同。)

○納吉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如常。

其日大昕,使者至妃氏大門,以下儐者出請事,如納采儀。使者曰:"加諸卜筮,占曰協從,制使某也納吉。"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子弗教,惟恐不堪。龜筮雲吉,臣某謹奉典制。"儐者出告。掌畜者以雁授使副,主人迎拜入,俱升堂南面,並如納采儀。主人降詣階閑,北面再拜稽首,升,進,北面受雁。使者降自西階,立於大門外之西,東面。初使者降,主人還阼階東,左右受雁於序端。主人降立於內門,西面。儐者進受命,出請事。使者曰:"禮畢。"其儐使者皆如問名之儀。

○納徵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如常儀。

其日大昕,使者至妃氏大門外,掌次者延入次。執事者設布幕於內門之外,玄纁束帛陳於幕上。乘馬陳於幕南,北首西上。執事者奉谷珪以櫝,俟於幕東,西面。主人掌事者設幾筵如常。使者出次,謁者引立於大門外之西,東面。主人立於大門內,西面。儐者進受命,出請事。使者曰:"制使某以玉帛乘馬納徵。"儐者入告。主人曰:"奉制賜臣以重禮,臣某祗奉典制。"儐者出告。又儐者引主人迎於大門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不答拜。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左,主人入門而右。至於內門外,使者立於門西,東面北上;主人立於門東,西面。執事者坐,啟櫝取珪,加於玄纁上,興,以授使副,使副進授使者,退復位。使者受玉帛。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左,主人入門而右。牽乘馬者從入,三分庭一在南,北首西上。使者升自西階,立於楹閑,俱南面西上。主人升自東階,進使者前,北面。使者曰:"某奉制納徵。"主人降詣階閑,北面再拜稽首,升,進,北面受玉帛。使者降自西階,出,立於內門外之西,東面。初使者降,主人還阼階東,左右受玉帛於序端。主人降立於內門內,西向。於主人受玉帛,受馬者自左受之以東。牽馬者既授馬,自前西出。儐者進受命,出請事。使者曰:"禮畢。"其儐使者如納吉之儀。

○告期

前一日主人設次、設幾筵及儐者受命請事等並如納采儀。使者曰:"詢於龜筮,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其授雁、升堂受命之儀,一如納采。使者曰:"某奉制告期。"主人降詣階閑,北面再拜。以下禮畢如納采。其儐使者如納徵儀。

○告廟

有司以特牲告如常禮。祝文臨時撰。

○冊妃

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如常。設宮人次於使者西南,俱東面,障以行幃。

其日,奉禮設使者位於大門外之西,東向,使副及內侍位於使者之南,舉冊案及璽綬命服者在南,差退,俱東向。設主人位於門南,北面。設使者以下及主人位於內門外,儀皆如之。設典內位於內門外主人南,西面。設宮人位於門外,於使者之後,俱重行東向,以北為上,障以行幃。設贊者二人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典內先置一案於閤外,近限。

使主副朝服,乘輅持節,備儀仗,鼓吹備而不作。至妃氏大門外,使者降輅,掌次者延入次。宮人等各之次。掌嚴奉褕翟衣及首飾,內廄尉進厭翟車於大門之外道西,東向,以北為上。諸衛率其屬布妃儀仗如常。

使者出次,典謁引使者以下,持節者前導,及宮人、典內各就位,持節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俱東向。主人朝服出迎於大門外之東,西面立定,少頃,北面再拜。使者不答拜。典謁引使者,持節者前導,入門而左,持案以下從之。主人入門而右。至內門外,各就位。立定,奉冊寶案者進當使副前,使副受冊寶,奉案者退復位;使副以冊寶進授使者,退復位。內侍進使者前,西面受冊寶,東面授典內,退復位。典內持冊寶入,立於閤外之西,東面跪置冊寶於案,典內俯伏,興。奉衣服及侍衛者從入,皆立於典內之南,俱東面北上。

傅姆贊妃出,引立於庭中,北面。掌書進,跪取玉寶,興,進立於妃前,南向。掌嚴奉首飾及褕翟與諸宮侍衛者次入,侍衛如常。典內還復位。司則前贊妃再拜,還侍位。妃再拜。司則進掌書前,北面受冊寶,進妃前南向授妃,妃受以授司閨。司則又前贊妃再拜,還侍位。妃又再拜訖,司則前請妃升座,還侍位。司閨引妃升座,南向坐。宮官以下俱降立於庭,重行北向,以西為上。立定,贊唱者曰:"再拜。"宮官以下皆再拜訖,諸應侍衛者各升立於侍位。司則前啟"禮畢"。妃降座,司閨引妃入室。主人儐使者如禮賓之儀。使者乘輅而還。

○臨軒

醮戒前二日,本司宣攝內外,各供其職。前一日,衛尉設次於東朝堂之北,西向。又設宮官次於重明門外如常儀。

其日,前三刻,宮官俱集於次,各之次皆服其服。諸衛各勒所部依圖陳設。左庶子奏:"請中嚴。"內仆進金輅於閤外,南向,率一人執刀立於輅前,北向。前二刻,諸衛之官各服其器服,以次詣閤奉迎。(左庶子負璽如式。)宮官應從者,各出次,立於門外,文東武西,重行相向,北上。左庶子奏:"外辦。"太僕奮衣而升,執轡。皇太子著袞冕之服以出,左右侍衛如常儀。皇太子乃升,仆立授綏。車驅,左庶子以下夾侍如常。出門,車權停,令車右升輅陪乘。宮臣上馬訖,皇太子車動,鼓吹振作如式,文武官皆乘馬如常。至承天門下車所,回輅南向。左庶子進,當輅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輅,典謁引舍人,舍人引皇太子就位,侍衛如常儀。

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御座於太極殿阼階上,西向。衛尉設群官次於朝堂,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乘黃令陳車輅,並如常儀。

其日,尚舍直長鋪皇太子席位於牖閑,南向。(其席莞筵紛純,加藻席繢純。)尚食奉御設酒樽於東序下,有坫,加勺,設冪,實爵一。又陳籩脯一、豆醢一在樽西。晡前三刻,典儀設群官版位於內,奉禮設版位於外如朝禮。諸衛勒所部屯門,布仗立仗入陳於殿庭。群官依時刻集朝堂,俱就次各服其服。侍中版奏:"請中嚴。"鈒戟近仗就陳於閤外,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晡前二刻,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侍中、中書令以下俱詣閤奉迎。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吏部兵部贊群官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門外位。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西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御座如常。通事舍人引群官以次入就位。群官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群官在位者皆再拜。

初群官入訖,典謁引舍人,舍人引皇太子,(侍從如常式。皇太子每行事,左庶子執儀贊相。)至懸南北面立。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皇太子再拜。典儀引舍人,舍人引皇太子,詣西階,皇太子脫舄,舍人引升就席西,南面立。尚食奉御酌酒於序,進詣皇太子西南,東面立。皇太子再拜,受爵。尚食直長又薦脯醢於席前。皇太子升席坐,左執爵,右取脯,擩於醢,祭於籩豆之間,右祭酒,興,降席西,南面坐,啐酒、奠爵,再拜,執爵,興。奉御受虛爵,直長徹薦還於房。

舍人引皇太子進當御座,東面立。皇帝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敬。"皇太子曰:"臣謹奉制旨。"遂再拜。舍人引皇太子降自西階,納舄訖,典謁引舍人,舍人引皇太子出門。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群官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群官以次出。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俯伏,興,還侍位。皇帝降座,入自東房,警蹕侍衛如來儀,侍臣從至閤。

○親迎

前一日,衛尉設皇太子次於妃氏大門之外道西,南向。設侍衛群官次於皇太子次西南,東向北上。

皇太子既受命,遂適妃第,執燭前馬,鼓吹振作如式,侍從如常。皇太子車至妃氏大門外次前,回輅南向。左庶子進當輅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輅之次。

車將至,主人設幾筵如常,醴女如別儀。妃服褕翟花釵,立於東房,侍從如常。主婦衣禮衣鈿釵,立於房戶外之西,南向。主人公服出立於大門之內,西向。(在廟則主人以下著祭服。)儐者公服立於主人之左,北向。

左庶子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就位。"俯伏,興,還侍位。皇太子出次,立於門西,東面,侍衛警蹕如常。儐者進受命,出門東,西面曰:"敢請事。"左庶子承傳,進跪奏如常。皇太子曰:"以茲初昏,某奉制承命。"左庶子俯伏,興,傳於儐者。入告。主人曰:"某謹敬具以須。"儐者出,傳於左庶子,奏如初。儐者入,引主人迎於門外之東,西面再拜。左庶子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答拜。"俯伏,興,還侍位。皇太子答再拜。主人揖皇太子,先入。掌畜者以雁授左庶子,左庶子進,東南向奉授,皇太子既執雁進入,侍衛者量入侍從。及內門,主人讓曰:"請皇太子入。"皇太子曰:"某弗敢先。"主人又曰:"固請皇太子入。"皇太子曰:"某固不敢先。"主人揖入,皇太子從入。皇太子入門而左,主人入門而右。及內門,主人揖入。及內霤,將曲揖,當階揖,皇太子皆報揖。至於階,主人曰:"請皇太子升。"皇太子曰:"某敢辭。"主人曰:"固請皇太子升。"皇太子曰:"某敢固辭。"主人又曰:"終請皇太子升。"皇太子又曰:"某敢終辭。"主人揖,皇太子報揖。主人升,立於阼階上,西面。皇太子升,進當房戶前,北面跪奠雁,俯伏,興,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

內廄尉進厭翟於內門外。傅姆導妃,司則前引,出於母左,傅姆在右,保姆在左。(執燭及侍從如式。)父少進,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花,命之曰:" 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之西階上,施衿結帨,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庶母及門內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視諸衿鞶。"

妃既出內門,至輅後,皇太子授綏,姆辭不受,曰:"未教,不足與為禮。"妃升輅,乘以幾,姆加幜。皇太子馭輪三周,馭者代之。皇太子出大門,乘輅還宮,侍衛如來儀,妃仗次於後。主人使其屬送妃以儐從。

○同牢

其日,司閨設妃次於東閤內道東,南向,掌筵鋪褥席。將夕,司閨設皇太子幄於內殿室西廂,東向,鋪地重茵,施屏障。設同牢之席於室內,皇太子之席西廂東向,妃東廂西向。(席皆莞筵紛純,加藻席繢純。)席閑量容牢饌。典膳監設洗於東階東南東西當東霤,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二巾、二爵。)設妃洗在東房近北,罍水在洗西,篚在洗東,北肆。皆加勺巾冪。典膳監先饌於房西墉下:籩豆各二十,簋簠各二,鈃各三,瓦甒一,皆加巾冪蓋,俎三。樽在室內北墉下,玄酒在西,加冪勺,南柄。(冪夏用紗,冬用緆。)樽在房戶外之東,無玄酒,篚在南,實四爵、合巹。(其器皆烏漆,惟以陶,巹以瓢。)

皇太子車至侍臣下馬所,車權停,文武侍臣皆下馬,車右降立於輅右。車動,車右夾輅而趨。車至左閤,回輅南向。左庶子進當輅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輅,入,俟於內殿門外之東,西面,侍衛如常儀,左庶子以下皆退。妃至宮門,鹵簿仗衛停於門外,近侍者從如常,入至左閤外,回輅南向。司則進當輅前,啟"請妃降輅"。掌筵依式執扇,前後執燭如常儀。妃降輅,就次整飾。司閨引妃詣內殿門西,東面。

皇太子揖妃以入。司閨前引升自西階,姆從升,執扇燭者陳於東西階內。皇太子即席東向立,妃即席西向立。司饌進詣階閑,北面跪奏稱:"司饌妾姓言,請具牢饌。"興。司則承令曰諾。司饌帥其屬升,奉饌入設於皇太子及妃座前。醬在席前,菹醢在其北,俎三入陳於豆東,豕俎特於俎北。(豆東,菹醢之東。)司饌設黍於醬東,稷在東,設湆於醬南。(饌要方也。)設對醬於東,(對醬,婦醬也。設之當特俎。)菹醢在其南,北上。設黍於豕俎北,其西稷、稻、粱。設湆於醬北。司饌啟會,卻於簋簠之南,對簋簠於北,(啟,發也。豆蓋,徹於房內。)各加匕箸。設訖,司饌北面跪奏:"饌具。"興。

皇太子及妃俱坐。司饌跪取脯擩於醢,取韭菹擩醢,授皇太子;又司饌取脯擩於醢,取韭菹擩醢,授妃。皇太子及妃俱受,祭於籩豆之間。司饌興,取黍實於左手,遍取稷,反於右手,授皇太子。又司饌取黍實於左手,遍取稷,反於右手,授妃。皇太子及妃各受,祭於菹醢之間。司饌俱興,各立取肺,皆絕末,跪授皇太子及妃;俱受,又祭於菹醢之間。司饌俱以肺加於俎。掌嚴授皇太子巾,又掌嚴授妃巾,皇太子及妃俱帨手,以柶扱上鈃,遍擩之,祭於上豆之間。司饌品嘗皇太子饌,又司饌品嘗妃饌。司饌各移黍置於席上,以次跪授肺脊,皇太子及妃皆食以湆醬,三飯卒食。

司饌北面跪奏稱:"司饌妾姓言,請進酒。"司則承令曰:"依奏。"興,司饌二人俱盥手洗爵於房,入室詣酒樽所,酌酒進,北面立。皇太子及妃俱再拜,興,一人進授爵皇太子,一人以爵授妃,皇太子及妃俱受爵,司饌俱退,北面答再拜。皇太子及妃俱坐,皇太子及妃俱祭酒舉酒,司饌各以肝從,司則俱進受虛爵,奠於篚。司饌又俱洗爵酌酒,再酳,皇太子及妃俱受爵,俱飲,司則進受虛爵,奠於篚。三酳用巹,如再酳。皇太子及妃立於席後。司則俱降東階,洗爵,升,酌於戶外樽,進,北面俱奠爵,興,再拜。皇太子及妃俱答拜。司則俱坐,取爵祭酒,遂飲卒爵,奠爵,遂拜,執爵興,降,奠爵於篚,還侍位。司饌北面奏稱:"司饌妾姓言,牢饌畢。"司則承令曰"諾"。司饌徹饌,設於房。

司則前跪奏稱:"司則妾姓言,請殿下入。"俯伏,興,還侍位。皇太子入於東房,釋冕服,著蔥褶。司則啟妃入幃幄。皇太子及妃俱入室。媵餕皇太子之饌,御餕妃之饌。

○妃朝見

其日,晝漏上水一刻,所司列御座於所御殿阼階上,西面。(其席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次席黼純,左右玉幾。)司設設皇後座於室戶外之西,近北,南向。尚食帥司膳設酒樽於房內東壁下,有坫,加勺冪,(樽用瓦甒,實以醴酒。)籩一豆一,實以脯醢,設於樽北。又設洗於東房,近北,罍水在洗西,篚在洗東,北肆。(篚實以巾冪,觶一,角柶一。)

其日,夙興,妃沐浴。司則啟:"請妃內嚴。"質明,諸衛帥其屬陳布儀仗如常儀,近仗入陳於寢門外。內廄尉進厭翟於正寢西階之前,南向。司則啟:"外辦。"妃服褕翟,加首飾以出,降自西階,升輅,侍衛如常。至降車所,司則贊妃降輅,司言引妃入,仗衛停於閤外,障扇侍從如常。妃至寢門之外,立於西廂,東面。

諸衛勒所部屯門布仗,三仗入陳於所御殿閤外如常。侍中奏:"請內嚴。"尚儀又奏:"請皇後內嚴。"妃既至寢門,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以出,升自阼階,即御座,西向坐,侍衛如常儀。尚儀又奏皇後"外辦"。皇後褘衣首飾,司言引尚宮,尚宮引皇後出,即御座,南向坐,侍從如常。妃奉笲棗栗,司饌又執奉笲腶脩以從。司言引妃入立於庭北,再拜。司賓引妃升自西階,進,東面跪,奠笲於御座前,皇帝撫之,尚食進,徹以東。司言引妃自西階降,復北面位。奉笲腶脩再拜,司言引妃升,進,北面跪,奠笲於於皇後座前,皇後撫之,尚食進,徹以東。司言引妃退立於西序,東面,又再拜。

司設設妃席於戶牖之間,近北,南向。司言引妃立於席西,南向。尚食入東房,盥手洗觶,酌醴齊,加柶,面柄,出,進詣妃席前,北向立。妃進,東面再拜,受醴。尚食薦脯醢於席。妃升席坐,左手執觶,右取脯,擩於醢,祭於籩豆之間;以柶祭醴三,始扱一祭,又扱再祭;降席,進,東面跪,啐醴,建柶,奠觶,興,東面再拜;跪取觶,興,即席坐,奠觶於薦東,興,降席。司賓引妃降自西階,出閤,乘車還宮,障扇侍從如來儀。

○會群臣

皇帝會群臣於太極殿,如正至之儀。唯上壽辭雲:"皇太子嘉聘禮成,克崇景福,臣某等不勝慶忭,謹上千秋萬歲壽。"

7、急!古代,或者說唐朝的時候,皇上駕崩太子即位,多久可以娶親,就是說新皇帝要為先帝服喪多久可以娶親

一般來說是要三年
但是在古代很多時候,如果不是皇帝死之前幫太子把一切反動全部清除
基本太子成功登基的幾率不超過50%
而皇帝幫兒子把路給順好了。100%沒阻礙的。據我所知就明朝皇帝朱祐樘為兒子朱厚照做到了
別的就說漢景帝那樣為武帝鋪路,武帝都搞的渾身難受,差點成傀儡,也多虧他自己少年早慧

由此可見,太子大多是做不了皇帝的。或者說,是做不穩的
而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外戚,皇權需要靠皇帝結婚找的皇後的家族來維系
而這就導致一個問題

經常有皇帝死了。他的兒子剛登基就結婚,接著大赦天下
所以說,制度是三年。其實經常有剛死就結婚的。結了,看來也沒什麼問題
這一般都成潛規則了。大德大儒也一般不會因為這個而大罵皇帝:德行有虧
在古代,德行有虧的皇帝,是很打擊人地,如果這皇帝想做明君的話
話說古人很多時候傻的可愛。或者說當時的社會氛圍導致,他們對很多事看的很重

另外1L。服喪的禮儀、時間、哭幾聲、什麼時候哭、穿什麼衣服。禁什麼,許什麼
這在漢朝就有明確的制度了
文帝死前寫的文章就有。意思說不要因為制度而給我大喪,早晚各哭10聲就行。多了罰
民間百姓副7天表示就可以,不要耽誤了務農等等

8、古代的帝王為什麼一生只能大婚一次?

古代皇帝大婚,尤其是那些入選為正宮的皇後,更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婚時刻的洞房花燭之夜。俗話說,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

網路配圖

但是,雖然皇帝有這么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結一次婚,此即清代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如果皇帝離婚了,把已經成為皇後的老婆給廢黜了,或是死了老婆,有可能再結一次婚。如清順治皇帝,因為原配博爾濟吉特氏「與朕志意不和」,降之為靜妃後,他又與另一個女人結了婚,這後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後。皇帝身邊的嬪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結婚排場的。順治皇帝,雖然他敢把原配給廢黜了,但對寵愛無比的董鄂妃,也只能悄悄地「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後外,其它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據唐代《開元禮》的規定,皇帝「納後」分為:祭告天地、臨軒命使、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告廟、冊後、命使奉迎、同牢與合巹等儀式。古人認為自然界存在的「神靈」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所以祭祀神靈便成為國家的頭等大事。「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在舉行婚禮前,亦必先祭告天地,其儀式主要為祭告圜丘(天神)與方澤(地神)。臨軒命使,是皇帝在皇宮主殿冊命執行婚禮使臣的儀式。在皇帝的婚禮中,使臣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唐代由正使、副使等使臣代表帝王與女家交往。

網路配圖

儀式開始後,先任命太尉(唐代「三公」之一,輔佐皇帝治理國家,沒有實際職掌)為正使,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務的官員)為副使。再由侍中(為門下省長官,職掌宣讀皇帝之命和禮儀之事)宣制(即皇帝之命):「納某官某氏女為皇後,命公等持節行納采等禮。」隨後,授正使、副使節和制書。太尉、宗正卿等官員領命後,即乘輅車、率儀仗、鼓吹隊(但不吹奏),來往於皇宮與未來的後氏之家,為皇帝操辦婚禮。

納采儀是在後氏主人的家廟或正堂內舉行。納采前一天,守宮(亦作守宮令,職掌鋪設帳幕、氈褥、茶幾之事)要先於後氏家大門外右側設置一處供使者臨時歇息的帷帳。納采當天,太尉、宗正卿一行在帷帳內停息,由後氏家儐相(古代為主人接引賓客者)出門迎接。

使者進入後氏家,向主人(後氏之父)宣讀皇帝制書。制書意為皇帝委派使臣向後氏主人請婚。主人接受制書後,還要向使臣回復答表,感謝皇帝的恩寵,表示同意婚事。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四儀,亦是正使、副使等使臣前往後氏家,通過制書詢問後氏之名、年齡,通告吉兆,授予禮物,通報成婚日期。後氏主人的答表則按制書內容或作答復。在皇帝贈予後氏主人的禮物中必定有大雁,以取雁飛南北、和於陰陽之意,喻指男女成婚。告廟儀,系將皇帝納後之事及成婚日期祭告宗廟、祖先。

網路配圖

冊後,即冊封皇後的儀式。冊後儀亦由太尉、宗正卿等使臣在後氏家中舉行。因是冊封皇後,故儀式更為隆重。在舉行冊後儀時,仍要再次臨軒命使。冊後前一日,不僅要在後氏家大門外為使臣搭建臨時停息之所,尚舍局(官署名,職掌宮廷陳設、沐浴、燈燭、灑掃等事)還要在後氏的閨閣外為尚宮(尚舍局長官,屬宮中女官)搭建帷帳。冊封皇後這天,正使、副使等使臣先入後氏家大門外的停息之所,尚宮等女官則入內,進入閨閣外的帷帳之中。待通報主人,主人著朝服迎出大門外,向北行拜禮後,正、副使臣手捧賜封的典冊、備物等進入大門內。

儀式開始後,尚宮等女官先進入閨閣,侍奉後氏佩戴宮中事先送來的首飾,更換?衣(皇後專用的禮服,上綉五色雉雞圖案)。在女官的引導下後氏出閣,站立於庭院之中,面朝北跪拜。正使向後氏宣讀冊文。冊文內容為皇帝命使臣冊封某女為皇後,冊文中有「導師道於六宮,作范儀於四海」之語,系要求皇後負責管理宮內的事務,成為天下的表率。宣讀冊文後,使臣向皇後授予典冊及寶綬(皇後的璽印和系於印紐上的絲帶,作為表示皇後身份的信物)。至此,後氏便正式成為皇後。隨後,她便以皇後的身份入座,接受在場官員們的拜禮。行拜禮後,尚儀(掌管宮廷禮儀起居的官員)向皇後跪奏:「禮畢。」皇後遂離開座位,由尚宮引回宮(即閨閣)。使臣則乘輅車回朝廷匯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