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楚雄彝族婚禮

楚雄彝族婚禮

發布時間: 2023-04-09 02:56:35

1、楚雄彝族結婚年齡規定

結婚年齡:男年滿22周歲.女年滿20周歲。
結婚登記雙方持所需證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戶口的區、縣級市民政局(或鎮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
結婚登記條件:
1、男女雙方必須自願結婚。
2、結婚年齡:男年滿22周歲.女年滿20周歲。
3、雙方均無配偶(未婚、離婚、喪偶)。
4、雙方沒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
需要提交的證件:
1、本人常住戶口簿、居民身份證。
2、本人無配偶以及與對方當事人沒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的簽字聲明。
3、當事人提交3張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
結婚登記程序:
1、要求結婚登記的男女雙方持所需證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戶口的區、縣級市民政局(或鎮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申請補辦結婚登記或復婚登記的,按照結婚登記程序辦理。
2、雙方當事人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各填寫一份《申請結婚登記聲明書》。
3、雙方當事人必須在婚姻登記員面前親自在《申請結婚登記聲明書》中「聲明人」一欄簽名或按指印。
4、婚姻登記機關對雙方提交的證件、聲明進行審查,符合結婚登記條件的,准予登提交回答記。
時限與收費標准:
1、登記時限:證件材料齊全,當場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
2、收費標准:國內結婚登記每對9元。

2、彝族人的習俗

彝族人的習俗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國成立後,同族內婚和等級內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為基礎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出現了跨族別婚、跨等級婚、跨國界婚。

2、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把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3、喪葬

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

4、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5、服飾

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

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

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制項鏈,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

6、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

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酒是敬客的見面禮,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

吃飯時,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2)楚雄彝族婚禮擴展資料


彝族把過年稱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回歸時,谷黃米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的時候。「庫史」是彝族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節日。

在祖靈下面鋪松針,松樹青幽幽,象徵永遠常青,寒冬臘月里大雪壓青松,青松照樣青;青松堅忍不拔,象徵子孫個個勇敢堅強。青松表粗皮厚,樹心裡有芳香的松脂,象徵著人要象青松樣要有善良心。


3、彝族風俗

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占 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卜絲拌後腌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陰干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 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庄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庄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庄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即早上六碗萊,如水豆腐、紅燒豬肉、回鍋肉、白菜粉條、豬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萊,如黃條、紅燒肉、,縐沙(炒肉皮)、千張肉、涼白肉、燴臘腸、花生等,經濟寬裕的還要燉上一碗雞。彝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調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製作乳餅而聞名。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戀:「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服飾: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1)涼山型
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 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發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2)烏蒙山
型 本型服飾過去多以毛,麻織品為主,現多用布料,色尚黑,多為青、藍色。其基本款式為大襟右衽長衫、長誨。女服盤肩,領口、襟邊、裙沿有花飾。又可分為威寧式和盤龍式。
(3)紅河型
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4)滇東南型
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 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具有以下4個特點
(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編輯本段飲食習慣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彝族的房屋結構有的地區和周圍漢族相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牆;廣西和雲南東部彝區有形似「干欄」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築: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使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形成土牆(即所謂「干打壘」)。平頂的製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彝族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之所,亦為接待客人之所。靠牆壁左側,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其上,稱為「鍋庄」。鍋庄嚴禁人踩踏跨越,否則認為不吉。鍋莊上方,以蔑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野獸干肉或蒜頭、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敘天倫之樂,火塘成為彝族傳遞文化的場所。一般彝族人家,則在火塘邊鋪一草席,身裹披氈而眠。
編輯本段民族歷法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歷:歷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歷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歷。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歷。據推測,此種歷法源淵於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3個文明古國之前。 彝族十月太陽歷以12屆相輪回紀日,3個屬相周期為一個時段(月),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的天文台,與彝族太陽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彝族十月太陽歷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歷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說有深厚的淵源關系,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編輯本段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編輯本段民族節日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
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新中國成立前,包括雲南大部、貴州部分以及廣西的全部彝族地區,以土地個體私有為基礎的封建地主經濟早已佔著絕對統治的地位,實物地租是地主對佃農最主要的剝削方式。此外,對佃農一般還進行額外勞役剝削,僱工與高利貸剝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區由於某種歷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歸流」時保全了大量的土目與中小奴隸主,因而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較長。如在乾隆初年,貴州威寧地區的彝族群眾仍然「半為夷目家奴」。及至建國以前,所屬百姓仍然保留某些農奴的特點,奴隸主的剝削雖以實物地租為主,仍不同程度地殘存著奴隸制的痕跡。雲南武定、祿勸以及紅河南岸等地當時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地主經濟已有取代領主經濟的發展趨勢。 農業是廣大彝族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蕎麥、土豆、小麥、水稻、大麥、燕麥、元根等。農具主要有犁、耙、條鋤與板鋤。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牧草豐富,適宜於畜牧業的發展,主要牧養牛、馬、豬、羊等。山地森林資源、山貨資源十分豐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種魚類和水產。狩獵,採集葯材、木耳,捕魚等成為群眾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業基本上作為家庭副業而存在,主要採取定期趕集的形式進行商品交換。 彝族的社會生產力長期處於落後狀態,自給自足的經濟佔主導地位。商品經濟極不發達,尤其是在聚居區內一直保持著「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僅用少量的牲畜、糧食、山貨去換取針、線、鹽之類的生活必需品。「恥於經商」的觀念一直統治著人們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觀念中,牛羊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是衡量貧富的標准,也是衡量一個人(或一家人)能幹與不能幹、強與弱的標准。擁有百頭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彝族人民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已經建起了鋼材、生鐵、煤炭、采礦、發電、伐木、化肥、農機、食品加工等輕、重工業部門,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產業隊伍。雲南個舊的雲錫公司,已成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一個重要企業,貴州西部的六盤水特區,已發展成為著名的煤炭工業基地,四川渡口也成為著名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交通運輸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貴昆鐵路干線也通過了彝族地區。政府還在各地設立了一些貿易機構和集市,使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經濟上實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鄉商品經濟有了飛躍發展,彝人中建企業、經商者逐年增多,落後的自然經濟正受到嚴重沖擊。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1000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2]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4、彝族結婚風俗

彝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新娘婚前禁食等等。在彝族源臘,如果雙方心意互通,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即可舉行婚禮,結婚當天,要供奉彝家喜神牌位,迎娶新娘的飢游時候,新娘的哥哥或者是弟弟要向新郎潑水。

彝族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與沿海的丘陵之間,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等地區。

1979年1月,彝族居住比較集中的西昌地區被合並到涼山彝族自治州中,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雹肢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新中國成立後,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鼎彝的“彝”字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的先民主要為古羌人。

5、彝族的民族風俗有什麼?

 建築習慣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環境幽美。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勢的走向,選擇向陽、背風、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緩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區的彝族房屋,一般為土木結構的瓦房。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間正房,分別作為堂屋、卧室和倉庫,左右各有兩間耳房作為廚房和雜物間,俗稱「三間兩耳」。正房正中一間是堂屋,內設俗稱「鍋庄」的大塘,上面置一個支鍋的鐵三腳或三塊支鍋石。火塘是煮飯燒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圍火吃飯、談天、休憩和待客的場所。
在彝族的傳統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它以塊石作牆基,用坯砌牆或用當地又粘又韌的紅土夯牆,牆上架梁,染上鋪以竹木,樹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層稀泥,再鋪以細泥土,灑水捶實、拍平,做成平台屋頂。「土掌房」就地取材,簡便易建,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生活在林區的彝民,他們的傳統住宅是「垛木房」。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為牆,屋頂蓋以劈開的木板為瓦,再壓上石塊,俗稱「瓦板房」。
飲食習俗
平壩彝區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麥、洋芋等為主食,而高寒山區則以玉米、蕎麥、洋芋為主食。副食為蔬菜、豆類、瓜果和羊、豬、雞等肉類。
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甚至殺豬待客。同時,他們殺牲不用刀,殺雞鴨用手捏死,殺羊、豬則用木棒等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有趣的是,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對客人的尊敬。烹煮時,主人把剁成拳頭大小的肉塊下鍋燉煮。吃起來又鮮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塊似砣,又因用手托著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里,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
彝族熱情好客。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
服飾
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均名具特色。因而,在中國各民族中,彝族服飾甚為多姿多彩。
在金沙江邊的小涼山地區,彝族男女服飾風格古樸。男子一般都在額頂留一塊三寸見方的頭發,彝民稱之為「子爾」,把它視為能主凶吉禍福的天神所在。它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得觸摸,否則,便是對他的最大侮辱,並將災禍臨頭。於是,漢族尊稱為「天菩薩」。他們還用三四米長的黑布纏頭,並將頭帕的一端捲成姆指粗細的長椎形,彝語呼之為「子帖」。因它高挑在額前左方,顯得英姿勃發,漢族稱之為「英雄髻」。男子還有左耳戴一串紅黃色的大耳珠,珠下再綴飾紅絲線。他們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鑲有花邊的右衽短布褂,下身著寬大多褶、頗似裙子的長褲,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飾有長穗流蘇的披氈。彝族稱披氈為「查爾瓦」,用黑以羊毛織成。它的用處甚多:防風擋沙,晴天遮日,雨天避水,夜間用它一裹身子又可當被褥,於是人人心備,一年到頭不可或缺。
涼山區的彝族婦女服飾,頗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為例。她們頭蓋一塊綉花的方布帕,並將頭帕的前端疊成瓦式,遮於前額再用毛線和發辮纏壓住。雙耳一般都戴有銀質耳環、耳墜,領口飾以一塊銀排花。她們身穿綉花右襟上衣,既寬又短,僅及腹部。下身則用黑、黃、藍、白諸種色布環繞拼接成百褶裙,裙長及地,修長優美,走起路來更是左右搖曳,婀娜我姿。她們外出時,也常常身披一件黑以的「查爾瓦」。
楚雄其他地區的彝族男子服飾,與涼山彝民有所不同。他們一般多用黑布包頭,而不留「天菩薩」,不扎「英雄髻」,耳朵也不戴耳珠子。他們平日身穿藍色或黑色的對襟窄袖上衣,衣衙及腹,衣襟上的兩排布鈕扣,別致有趣。有的還在右袋邊鄉以花卉為飾。褲子又肥又短,以便利上山和下田幹活。他們的節日盛裝則豐富多彩。例如火把節期間,不少小夥子戴白帽,帽沿綴以紅綠絨球,帽頂插上毛色漂亮的野雞尾。據說,這是他們崇拜動物觀念在頭飾上的遺跡。
最美麗的還是姑娘和少婦的服飾。盡管她們不著五彩長裙而穿藍布長褲,但她們的右衽上衣,大都綉有各種花卉、雲圖或幾何圖案,腰圍也鑲滾美麗的花邊。她們對自己的頭飾尤為注重。有些村寨婦女戴的帽子,或狀似馬纓花,或形如的錦雞,還有戴魚形帽、雞冠帽的,可謂「百花齊放」。
婚俗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一)少女換裙帶禮: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二)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三)洞房裡的打鬥:「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宗教信仰
①彝族是個崇火的民族,認為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溫暖、熟食、擺脫了野獸的攻擊等。彝族堂屋的火塘在人們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因為他們一生都離不開火塘,於是便產生了對火塘的崇拜。彝族把火視為驅邪消災和帶來吉祥幸福的神聖之物,在節日里,人們燒起篝火,圍火彈琴唱歌,踏歌起舞、盡情歡樂、對火的崇拜,還使他們離開人時,也要有火為伴。在火葬中讓魂歸祖宗發源地,而家人為死者設置的靈牌,則要安放在火塘旁邊的正面牆上。
②彝族還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並把黑虎視為本族的圖騰和祖先。彝民對黑虎的崇拜觀念還擴大為對黑色的崇尚之俗,認為祖先靈魂喜歡黑色,於是蓋好新房後,要把房子用煙火薰黑方可遷入居住。火葬俗:彝族葬法新異多樣,有樹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不同葬式。尤以火葬和棺木葬為常見。

6、雲南楚雄市武定縣結婚風俗?

沒有什麼風俗~武定還是漢族居多~要是你嫂子是彝族~她們的風俗是回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答~吃完酒席後跳彝族三跺腳~來慶賀
外面怎麼結婚武定還是怎麼結婚~
彩禮由女方家提出要多少~然後用彩禮操辦嫁妝~彩禮多嫁妝多~彩禮少~嫁妝少
女方那邊的酒席操辦~男方家送煙酒茶糖之類的東西

7、彝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1、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

2、彝族的婚禮,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不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3、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4、潑水接親,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

(7)楚雄彝族婚禮擴展資料:

火把節:

「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

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

8、彝族的婚戀習俗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

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

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

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