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宋朝婚禮詞

宋朝婚禮詞

發布時間: 2023-04-09 00:59:04

1、宋代婚禮是什麼樣的?和明制區別大么

宋代婚禮。

婚禮一般的都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步。但在宋朝的時候只保留了納采、納吉、納征、親迎四個程序。
在宋朝出現了一些新的習俗,由於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在議婚時,開始出現了相媳婦和通資財的做法。相媳婦就是相親,由男女雙方約定一個日期,雙方見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發髻上插上金釵,成稱為「插釵」,如果不中意,則要送上彩緞,稱為「壓驚」
通資財是在通婚書上除寫明男女雙方的姓名、生辰外,還要寫明家中財產狀況,嫁娶論彩的表現十分明顯。在親迎之前,南方要送花粉一類的東西「催婚」,女家要用帳幔,被褥之類的裝點新房,稱為「鋪房」。
迎親時,新郎領著花車或花轎來到女家,花轎迎親由此開始。新娘上轎後還有討吉利錢要喜酒吃的習俗。來到男方的家門口,新娘下來,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後又有「拜堂」活動。新婚夫婦手牽「同心結」,宋代稱為「牽巾」。新人牽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後進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後新人坐於床上,行「撒帳」、「合髻」之儀。合髻就是新婚夫婦各剪一縷頭發,結成同心結的樣子,作為婚禮的信物。
此後還有除花、卻扇的儀式,直到滅燭為止。在滅燭的這一段時間里,前來的賓客無論老幼都可以惡作劇,刁難新人,這就是我們現在「鬧洞房」的前身。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婦拜過公婆,婚禮才算結束。

2、為什麼古代結婚會有「八抬大轎十里紅妝」的說法?

古代結婚「八抬大轎十里紅妝」,意指新郎迎娶新娘時是明媒正娶,表達了新婚的隆重和新郎誠懇的態度,其中這種儀式用於結婚最早見於宋朝。

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現在是這樣,在古代更是這樣。自古以來就有洞房花燭夜,是人生四大喜之一的說法。

在現代社會,新郎迎娶新娘的當天,新郎、新娘都要梳洗干凈,打扮漂亮。新娘一家准備好嫁妝,而自己待嫁閨中,新郎准備車輛一早出發從家裡出發,迎娶新娘,歡天喜地的然後拜堂、典禮,成為人間羨慕的一對。

其實,這樣的結婚方式在古代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當時沒有汽車,迎娶新娘採用的是轎子,即有「八抬大轎十里紅妝」的說法,而這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宋朝。

在古代,坐轎子是官員出行的主要方式。轎子分很多種,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官員的職位越大,抬轎子的人越多;並且八抬大轎更多用於比較隆重的場合,譬如宋代就用於了結婚。

紅妝十里,是與八抬大轎是對應起來的。男方八抬大轎,女方准備嫁妝。富貴人家家底厚,准備嫁妝的時候,自然物品更齊全,小到自己的貼身衣物、金銀首飾,大到牲畜、果品等,都可以作為出嫁女子的嫁妝陪嫁過去。

「八抬大轎十里紅妝」,外在上體現的是古代人結婚時候的隆重的場面,內在體現的是對於婚姻的重視,這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一直流傳到了至今。

3、宋代婚俗的突出特點 要有條理

宋代婚俗

在東京,有一富戶為兒子娶一媳婦,剛過三天,就被皇宮中一位指揮官命令入見,結果,泥牛入海無消息,半個月不見人歸來。這事發生在頗得人望的仁宗朝,富戶自然上告到開封府。開封府尹范諷為此毅然去面奏,他對仁宗侃侃而談:民婦既成禮,而強取之,何以示天下?范諷所說的『禮』,即是嚴格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程序而進行的婚姻禮俗,它是維系社會安定發展的重要大禮,怎麼能隨便破壞呢?仁宗聞言極是,立刻降旨,放出此女子,在御榻前交給范諷帶回。透過這件事看,即使是皇帝,也要擺出一副尊重婚俗的樣子,尤其是在城市裡,講究禮儀,婚俗是千萬馬虎不得的。

首先,任何一樁婚姻的形成,都要由媒人往來通言。那些嚴循明媒正娶戒律的名門,需要的媒人是戴蓋頭(即帷帽),拖裙到頸,著紫色套服,衣飾華麗者,她們的裝束幾乎和貴婦人一樣。所以,從外地來到東京的人,見一婦人著紅背子,戴紫幕首,卻沒有僕人跟隨在後面,就感到詫異。皇帝為使宗室與有錢富戶聯姻,選定了數十名官媒人,也就是這般模樣。中等門戶,所需媒人則著冠子,黃包髻,系把青涼傘兒。再次之就是頭挽一窩絲,身穿粗布衣,混跡在市井城鎮上的王婆之流。她們做媒為生,練就巧舌如簧,可以:

開言成匹配,舉口合姻緣;醫世上鳳只鸞孤,管宇宙單眠獨宿。傳言玉女,用機關把臂拖來;侍案金童,下說詞攔腰抱住。調唆織女害相思,引得嫦娥離月殿。

這樣的媒人真是不簡單,所以男女雙方都將希望寄託在媒人身上,尤其那些婚姻未圓滿者。像宋話本《小夫人金錢贈年少》中描寫的:

東京界身子里擁有十萬資產、年過六旬的張員外,孑然一身,便想續弦,找來了張媒、李媒,委託她們為之說親。但是條件苛刻,他一要人才出眾,二要門戶相當,三要有十萬貫房奩。兩位媒人明知這非常不實際,肚裡暗笑,口中卻答應這三件事都容易。結果,她們把張員外的年紀瞞了三四十歲,和女方說了,又到張宅講定財禮。成親那天,女方才知是位鬢發皆白的老員外,叫苦不迭,後悔已晚。為了錢財,媒人就是這樣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有人特別感嘆宋代城市媒人的這種見錢眼開的做法:到女家則說男家不求備禮,而且幫助出嫁遣之資;到男家則厚許其所遷之賄,而且虛指數目。輕信了這些媒人的話而成了婚的人,往往齎恨見欺,夫妻反目,乃至離婚。可是,沒有媒人,任何婚姻都不成。即使強霸婦女的財主,也要使強媒硬保,否則名不正言不順。一句話,城市婚姻的序幕,必須要由媒人拉開。

男家正式草帖女家正式草帖

在媒人的主持下,婚姻的第一步是起個『草帖子』,或者『討一個利市團圓吉帖』,看看吉利否、無克否。媒人一般都帶著這樣的帖子,往往是『從抹胸內取出』,如『一幅五男二女花箋紙』,由議親人寫了,她們帶給男女雙方。

若雙方見草帖後彼此滿意,再告訴媒人通一個更細的帖,也叫『定帖』。上面寫著男家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名諱、職業,議親的是第幾位男子,何時所生,父母在不在堂,家有多少財資,主婚的是哪位尊長等。

女家也以對等的形式,將自己情形一一寫明。兩家把定帖放在彩色綢緞或布襯著的盤子里,選個日子送給對方,這就表示此事可談。下一步就是『相媳婦』,是由男方親人或媒人上女家去看,也有男子親自去看的,這喚作『過眼』。

男家正式定帖女家正式定帖

相媳婦的地點往往在酒樓、園圃等雅緻環境,這頗有些今日自由戀愛的味道,但是自始至終卻充滿著男強女弱之意。如男方用四杯酒,女方准備兩只酒杯;若新人中意,男方即以金釵插於冠鬢中,這叫『插釵』;若不如意,送二匹彩緞,美其名曰『壓驚』。

也有相退女方的男子,被女方告發的,東京的司法機關,即依據刑律條例判決,引起市民的議論,認為這樣處理太甚。這表明,婚姻觀念已有些許松動,但因循守舊的勢力還是很大。倘若不去相媳婦,那就只好聽天由命了。都官凌景陽,與東京一豪門孫氏女子成婚,但怕自己年紀大,就匿報了五歲,待交禮時,才知這位孫氏女子比自己還要大,原來她匿報了十歲。此事荒唐,引得皇帝都大笑,這就是沒有去相媳婦的後果。假如去相媳婦,而且相好了,那就很快由媒人去道好,議定禮,再往女家報定,接著男方選黃道吉日,送聘禮,婚姻的節奏就加快了。當然,快不快取決於當婚者的主觀意圖,這要看下財禮多少。

財禮與議親、送定前後的那類小禮還不同,那是些象徵性的物件,如男方家人擔著盛一點酒的大酒瓶,裝八朵大花、八枚工藝飾品,用花紅系在擔子上,送往女家。女家用兩瓶淡水,三五條活魚,一雙筷子,放入送來的大酒瓶內,用這『回魚筷』回應。

到了以擺譜為榮的南宋都市裡,富裕之家,則准備珠翠、首飾、金器、銷金裙褶、緞匹茶餅,牽送兩只羊,還有裝上大花的四罐酒蹲,用綠銷金酒衣或羅帛帖套花酒衣蓋上,酒擔用紅綠緞繫上,送往女家。女方備些紫羅匹緞、珠翠須掠、篋帕鞋鞍等回定禮物,再用兩只空酒罐,放滿清水,投入四條金魚、一雙筷子、兩棵蔥,作『回魚筷』送往男家。只有官戶富豪,才用金銀打造一雙魚筷,用彩帛做兩棵生蔥,掛在魚水罐外面。

可是,『下財禮』就非同小可了,因為它意味著婚姻已完全成『定論』。男女雙方,都要傾其所有,有錢人家送聘禮,以送『三金』為時髦,即金釧、金、金帔墜。送不起金器的家庭,用『銀鍍』的代替。這種以金為主的財物聘禮,閃爍著好一派富貴氣象。這是在唐代婚姻聘禮中所未見的,也是元代婚姻聘禮所未達到的,反映了商品貨幣經濟在宋代城市婚姻中佔有的無可爭辯的主導地位。此外,官宦之家還送銷金大袖或紅素羅大袖緞、黃羅銷金裙、緞紅長裙、珠翠團冠、四時髻花、上細雜色彩緞匹帛、花茶果物、團圓餅、羊酒……簡直像展開了一場送聘禮的比賽,看誰送得多,送得好。

在宋代以前,這一習俗並不明顯。但到了宋代,『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已成為最基本的婚俗第一步,然後再立契約,『以求售其女』,所以『世俗生男則喜,生女則戚』。倘若城市中的富室,一次新婚,最低程度要有『半千質具』!王安石嫁女到蔡家,慈壽宮賜一珠褥,就值數十萬錢。南宋景定年間,一小小九品鄭姓將仕郎之女慶一娘,許嫁給萬知縣之子,僅資裝費錢就高達十萬五千貫,隨嫁五百畝田尚不算在內。通過以上一高一低兩例,可以推想婚姻論財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這與宋代以前講究門第、等級的懸殊是有明顯區別的。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為下聘財損資破產,乃至嫁娶失時、不能成禮的特別多起來。故官府將聘財定立等第,以男家為主,大致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戶金一兩,銀五兩,彩緞六表裡,雜用絹四十匹。

中戶金五錢,銀四兩,彩緞四表裡,雜用絹三十匹。

下戶銀三兩,彩緞三表裡,雜用絹一十五匹。

這只是大體的規定,目的是讓市民們下聘嫁禮時有所遵循。實際上,即使沒有錢的市民,也要硬橕著備一兩匹彩緞、一兩封官會,加上一些茶餅鵝酒。有的窮苦市民,不顧『報應』,竟到居處附近的大廟,取人們布施給寺院的縑帛以嫁女。至於一貧如洗之家,奩具茫然,但假如女子姿色可取,這就要由男方送首飾衣帛等物,叫作『兜裹』。然而,也有女方奩具萬計,只慕男方容儀,情願不要男方分文,只想及早成婚的。男方一旦答應,女方便來人,『施供張,敷茵幾,金玉綺綉,雜然盈前』。然後便是笙簫之音,鏘洋漸近,女子乘花輿而來……

這與東京有權人家,專去科場上選婿,毫不考慮男方的陰陽凶吉及其家世同出一轍。這喚作『榜下捉婿』,女方還給男方緡錢,喚作『系捉錢』。後來富商和廣有錢財者,也都到科場上捉婿,並成倍付『捉錢』,以誘士人上鉤。捉到一個女婿一次就給千餘錢,這一明碼實價還是非常之高的。可是一旦從科場上選來的這女婿與女子成婚後,其家則就要索取『遍手錢』。通過女不看男家世只重相貌,女方重男才幹而不慮其它的這二事,可見宋代城市婚姻不計較門第、『不問閥閱』的端倪,而且它透露出了宋代城市婚姻直逼錢財,專問實際而不好虛名的舉措,已是很有代表性,以至可以成為宋代城市婚姻的最大特色。所以,即使男方再貧窮,也要備納采、問名之禮,始為允當。而受了聘送的富家女子,不僅要用雙匹綠紫羅、金玉文房玩具、珠翠須掠這樣的女工禮物答回,而且還要送給媒人緞匹、盤盞、紙幣、花紅禮盒等。

送禮到此還不算完。到迎親的前三天,男家開始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花粉盤、畫綵線果等物品,女家則回送羅花襆頭、綠袍、靴笏等。一直到了成親的前一天,『下財禮』才告一段落。因為這時要『鋪房』,由男家備床席桌椅,女家備被褥帳幔;女家出人去男家鋪設房奩器具,擺珠寶首飾等。張幔設褥、布幕置氈的程序,演變成了女家誇耀的機會。像公主出嫁的房奩,還由皇帝降旨許官員去參觀。

到『迎娶』那一天,婚禮將以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面貌出現,這與宋代以前的婚禮成鮮明對照。早在《禮記》就提出『婚禮不用樂』,後一直延續到北周,才開始出現『嫁娶之辰,多舉音樂』的記載,但很快禁斷。

唐代嫁娶時,雖有廣奏音樂、歌舞喧嘩的現象,卻遭官方取締。至北宋前朝皇帝、皇太子還是襲用舊制,婚禮仍不舉樂,可民間卻鬆弛多了,《清波雜志》曾說元佑哲宗大婚時,宰執議論不用樂,宣仁太後反對道:『尋常人家,娶個新婦,尚點幾個樂人,如何官家卻不得用?』這就告訴了我們,城市婚禮用樂已司空見慣。《事林廣記》中一段話也透露出了這一新禮節的抬頭、不用樂的舊制的崩潰:

近俗,六禮多廢,貨財相交,婿或以花飾衣冠,婦或以聲樂迎導,猥儀鄙事,無所不為,非所以謹夫婦嚴宗廟也。在樂隊吹吹打打聲中,男家陪伴人各拿花瓶、燈燭、香球、沙羅洗漱、妝盒、照台、裙箱、衣匣、青涼傘、交椅等物,跟著送『迎客』的車子或花擔子前往女家。女家在男家來人迎親前,叫出嫁的女兒先拜家堂並祖宗,以保過門平安,並且要有一大套吉利話:

今朝我嫁,未敢自專。

四時八節,不斷香煙。

告知神聖,萬望垂憐。

男婚女嫁,理之自然。

有吉有慶,夫婦雙全。

無災無難,永保百年。

如魚似水,勝蜜糖甜。

待迎親隊伍到女家門口,女家用酒禮款待來人,並散『利市錢』,樂官作樂催妝,待嫁的女子『房中巧妝畫,鋪兩鬢,黑似鴉,調和脂粉把臉搽。點朱唇,將眉畫,一對金環墜耳下。金銀珠翠插滿頭,寶石禁步身邊掛』。這時,有『克擇官』報時辰,茶酒司儀互念詩詞,促請新人出屋登車。新人登上車,從人卻不肯起步。此刻,有人念這樣的詩句:

高樓珠簾掛玉鉤,香車寶馬到門頭。

花紅利市多多賞,富貴榮華過百秋。

新人家只得賞了這一求利錢酒的,擔才起了,迎至男家。北宋時,迎娶的人先回男家門口,吵吵嚷嚷向男方要錢物,這叫『攔門』,旁邊還有人吟誦攔門詩,以推波助瀾:

仙娥縹渺下人寰,咫盡榮歸洞府間。

今日門闌多喜色,花箱利市不須慳。

絳綃銀燭擁嫦娥,見說有蚨辦得多。

錦綉鋪陳千百貫,便同蕭史上鸞坡。

攔門禮物多為貴,豈比尋常市道交。

十萬纏腰應滿足,三千五索莫輕拋。

這時,由男方以『答攔門詩』回敬:

從來君子不懷金,此意追尋意轉深。

慾望諸親聊闊略,毋煩介紹久勞心。

洞府都來咫尺間,門前何事苦遮攔。

愧無利市堪拋擲,欲退無因進又難。攔門過後,該進行『本宅親人來接寶,添妝含飯古來留』這一習俗。是由媒人拿著一碗飯,叫道:『小娘子,開口接飯。』這是表示新人入門之初,吃夫家飯,成夫家人。也有喂粗糧的,以示女子進門後要艱苦持家。南宋城市則沒有攔門一禮。只待新媳婦下車後,由陰陽先生拿著盛五穀豆錢彩果的花斗,向門首撒去,孩子們爭著撿拾。撒谷豆這一點和北宋是一致的,其用意是在壓青羊、烏雞、青牛這『三煞』。習俗認為,三煞在門,新人不能入,若入則會損尊長及無子。撒谷豆,三煞則自避,新人方可進門。

新媳婦是踏著青布條或氈席行走,一女子捧著一面鏡子在前面倒行,或者由二女扶持行走,先跨馬鞍,據說這是來自唐五代的婚俗。那時,軍閥混戰,禮樂廢壞,無暇講究婚姻制度,隨取一時世俗所用儀式——

因當時胡人乘鞍馬風甚,於是,便有了新媳婦跨女婿准備的馬鞍的婚俗。直到明清時期,這種由女婿以馬鞍置地,令新媳婦跨過其上,叫做『平安』的婚俗仍保持著,標示著宋代城市婚俗一直引領著宋以後的婚俗潮流。新媳婦還要在草上、秤上過,入了門,進一當中懸掛著帳子的房間,稍微休息,這叫『坐虛帳』。或者一直到一間屋內,坐在一張床上,這叫『坐富貴』。這時男家委託親戚接待女子親家,『親送客』,急急忙忙喝完男家准備的三盞酒退走,這叫『走送』。

北宋城市婚禮進行到此,出現了有趣的一幕:堂中置一馬鞍,女婿要坐上,飲三杯酒,女家再遣人請他下馬鞍,連著請三次,才能把他請下來,這叫『上高坐』。凡是舉行婚禮,只有女婿上高坐,才稱得起是最隆重的儀式,如誰家不設此禮,就會被男女賓客視為闕禮。即使北宋的名儒巨公、衣冠舊族也都要舉行這『坐鞍禮』。這或許是對當時旋風般的草原民族驃悍的仰慕、擷取?

到了南宋城市中,這點變化出現了,男子不像傳統戲劇中那樣著大紅袍,而是穿綠衣裳,戴花襆頭,到一張放在床上或離地面很高處的椅子上就坐,這也叫做『高坐』。先由媒人,後由姨或舅母請,他們各斟一杯酒,男子接住飲了,再由岳母請,把他請下『高坐』,回房坐在床上。這時新人家的門額,橫掛一條彩帛,已被人扯裂下來,夫婿進門後,眾人爭著扯著碎片散去,這叫『利市繳門紅』。然後,禮官請兩位新人出房,男執槐簡,掛紅綠彩,綰『同心結』倒行;女面向男,把『同心結』掛在手上,緩緩行走。這種被無數文學藝術樣式反復重復過的禮節,喚做『牽巾』。也有女子專以此寫詩祝賀的,如《燈下閑談》:

團圓今夕色珍暉,結了同心翠帶垂。

此後莫交塵點染,他年長照歲寒姿。

到了堂前,雙方並立,請父母、女方親人,用秤或機杼挑開『蓋頭』,露出女子的面容,再行參拜男家高祖及諸親戚的禮節。禮畢,女子再倒行手執『同心結』,牽引著新郎回房,講『交拜禮』。

宋代城市婚禮席上的參拜儀式,有的是宋代之前就有,如拜舅姑諸親,有的則是自宋代方始,如夫婦交拜。『交拜禮』之後,禮官用盤盛金銀錢、雜果,在房中撒擲,這叫『撒帳』。它與『撒谷豆』禳三煞不同,而是寄寓著祝願得子、長命富貴等吉祥幸福之意,這可從『撒帳致語』中看出——

竊以滿堂歡洽,正鵲橋仙下降之辰;半夜樂濃,乃風流子佳期之夕。幾歲相思會,今日喜相逢。天仙子初下瑤台,虞美人乍歸香閣。訴衷情而款客,合歡帶以諧和。蘇幕遮中,象鴛鴦之交頸;綺羅香里,如魚水之同歡。系裙腰解而百媚生,點絳唇偎而千嬌集。款款抱柳腰輕細,時時看人嬌羞。既遂永同,惟宜歌長,壽樂是夜也。一派安公子,盡欲賀新郎。幸對帳前,敢呈拋撒。

值得注意的是,宋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所載撒帳祝詞,與《翰墨全書》乙集所錄完全一致,可見這種撒帳祝詞已形成了一套格式,互相借鑒,傳錄甚多,但又都是喜慶吉祥的框架。禮官一面不斷吟著喜詞,一面拿著喜果撒向幃幕間,方位有東、西、南、北、上、中、下、前、後。這種邊吟邊撒的撒帳致語,極好地烘托出了歡樂祥和熱烈的氣氛,所以直到近代仍廣泛採用。孫寶瑄在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9月22日所記的《忘山廬日記》中錄下了別人教他的『灑帳詞』——

宋人灑帳之歌,使熟記,待灑時遂唱曰:灑帳東,簾幕深圍燭影紅,佳氣蔥籠長不散,畫堂日日醉春風。灑帳西,錦帶流蘇四角低,龍虎榜中標第一,鴛鴦譜里穩雙棲。灑帳南,琴瑟和鳴樂且耽,碧月團人似玉,雙雙綉帶佩宜男。灑帳北,新添喜氣眉間塞,芙蓉並蒂本來雙,廣寒仙子蟾宮客。灑帳中,一雙雲里玉芙蓉,錦衾洗就湘波綠,綉枕移就琥珀紅。灑帳畢,諸位親朋齊請出,夫夫婦婦咸有家,子子孫孫樂無極。

從這段文字可以返觀宋代城市婚俗的撒帳致語是相當生動的。撒帳結束後,男左女右,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為『合髻』。這種儀式源於唐代,在宋代城市婚俗中得以完善,它與男冠女笄是不一樣的,是表示二性合一、生死相隨、患難與共、白頭偕老的信物。

接著,把兩盞酒用紅綠『同心結』綰住盞底,男女互飲,這叫『交杯酒』,也叫『合巹酒』。它的最早源頭雖可追溯到上古,但『交杯酒』一詞卻最早出現於宋代城市婚俗。這期間有一演變過程——

眾所周知,巹是一個瓠分割而成的兩個瓢。瓠,苦不可食,用來盛酒必然有苦味,新夫婦各用一瓢共同進酒,不但象徵著夫婦合為一體,而且也比喻夫婦當同辛苦。到了北宋末期,婚禮用的『四爵兩巹』便常用酒杯代替了,並在《政和五禮新儀》中得到了確認。男女喝『交杯酒』時,禮官還念『合巹詩』助興:

玉女朱唇飲數分,盞邊微見有壞痕。

仙郎故意留殘酒,為惜馨香不忍吞。

這時,男子用手摘下女子頭上的花,女子用手解開男子身上的綠拋紐,再把杯扔到床下面,酒杯一仰一復,這就是大吉的徵象,寄託著天翻地覆、陰陽和諧的意思。而且有所發展的是,宋代城市合巹之夕,女婿登上高堂,賦詩催妝,已成常禮。

有一親家父母先觀女婿,母親曾認為其女像菩薩,卻嫁了個多髯麻鬍子似的人物,待索詩時,這麻鬍子女婿卻大顯其才,大書道:

一雙兩好古來無,好女從來無好夫。

卻扇卷簾明點燭,待教菩薩看麻胡。

此詩一出,滿堂傳觀,來賓哄動,一致認為這位女婿不是凡人。重和元年(1118)的新科狀元王昂,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婦家立索『催妝詞』,王昂才思敏捷,迅寫《好事近》詞,其中『喜氣擁門闌,光動綺羅香陌』、『留取黛眉淺處,畫章台春色』,意境動人,遂推為合巹之詩的佳作。待賦詩完畢,這時該開始『掩帳』了,新人換妝,換好後,禮官迎請兩新人到中堂,行參謝之禮,親朋講些慶賀話,男女雙方親家行『新親之好』禮,再入禮筵。南宋一般是喝五杯酒,再到別間歇坐,講講親情,再重入禮筵,飲四盞酒,結束這個儀式。

北宋這一套則比較簡單,較之南宋不同的是第二天五更時分,要用一有鏡子的桌台放在高處,讓新娘子拜,這叫『新婦拜堂』,再拜父母親戚。然後用綠緞,做工精細的鞋、枕獻上,這叫『賞賀』。男子父母則給她一匹布,這叫『答賀』。然後女婿去女方家,這叫『拜門』,拜門也可以在新婚後的三天、七天之後。到女家,女婿也要獻上綠緞,做工精細的鞋、枕,女方父母也給他一匹布,再設席喝酒,南宋時這叫做『會郎』。酒席散了,女家准備吹鼓手送女婿回家。

北宋和南宋的婚俗還有相同之處,女家往男家送彩緞、油蜜、蒸餅,北宋叫『蜜和油蒸餅』,南宋叫『三朝禮』。北宋時,新婚三天之後,女家到婿家致酒作會,叫做『暖女』。到南宋此禮並不太嚴格了,只要九天之內舉行即可。這中間還可以取女子回家,送給她彩匹、冠花、盒食等物,這叫『洗頭』。新婚滿一個月後,女家送『滿月』禮盒,女婿家擺下酒席,招待親家及親眷,這叫『賀滿月會親』。至此,整個婚禮儀式圓滿完成。

雖然其中不乏成婚男女的愉悅,不乏歡樂甚至調侃的色調,但是這樣的聘娶婚俗,還是由幕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策劃操縱而演成的,任何成婚的男女都不能違背,也不可能違背這個規律。因為許許多多的男女,有的尚在母腹中,就定了『指腹婚』,在襁褓中定婚的更屢見不鮮,男女長大成人後,更是雙方父母包辦。有的父母為所謂『天下之義』,可自作主張任意為女求婿,或為子配女。即使年當嫁娶未婚而死者,也要體現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精神,完成『冥婚』。那是由專做這種媒的『鬼媒人』,選通帖子,男女雙方父母以其帖子命禱而卜,卜後再制冥衣,即雙方各備男冠帶、女裙帔等衣物。這些物品交給『鬼媒人』後,在男墓地舉行『合婚』儀式,墓前放置果酒,設兩個相並的座位,兩座後各立一長一尺有餘的小幡,以此二幡,舉行合巹,判定標準是二幡微動,就可以『相合』了,若一幡不動,也算可以相合。

對死去的男女,都要讓他們恪守著規定好的婚俗行事,那陽間的男女結合更是要一絲不苟。在某些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統治者手裡,任何青年男女的婚配都是不允許僭越他們能夠允許的范圍,否則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臨安咸安郡王府內的綉作璩秀秀,與碾玉待詔崔寧,曾由郡王當著眾人之面,將璩秀秀許給崔寧,兩人彼此也都滿意。一次,郡王府失火,他們偶遇廊下,一並逃出,直奔兩千多里外的潭州結為夫妻,開店度日。誰知被王府軍兵發現,報知郡王,郡王因他們未經自己同意私自成婚,就一反初意,勃然大怒,將他倆抓回,把崔寧問成大罪,殺死了璩秀秀,後來崔寧也為此死去。

但是隨著風氣的開化,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大膽地走上自擇配偶的道路。一對從不相識的青年男女,只因在東京的一個茶坊逢面,四目相視,俱各有情,那女孩心裡暗暗喜歡那男子,便以買糖水為由說道:『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兒。』那男孩兒也有愛慕女孩之意,也以買糖水回應:『我不曾娶渾家……』

話本作者借一盞甜蜜蜜的糖水,傳遞出男女雙方一見鍾情、互相求愛若渴的心意,真可謂匠心獨運,而且背景是選在人煙繁阜、擁擠不堪的市井中間,也是那麼勇敢,那麼熱烈,這在宋代以前的城市婚俗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在宋代以後的城市婚俗中也從未見過,甚至要遠勝現代青年的求愛方式,它不愧是中國古代城市中一支石破天驚的青春愛情之歌!

還據《南燼紀聞》等宋代筆記左證:尤其是在節日當中,男女青年毫無顧忌,南宋某地的男女『合婚』,都是自己去選擇,往往是『男自負女而歸,不煩父母媒妁引也』。

可是,一點稚嫩的婚俗胚芽,它只能像初綻的蓓蕾,在茂盛的封建思想園圃中,很難長成為枝繁葉茂、鬱郁蔥蔥的婚姻之樹。盡管在滄州小市鎮上也有招男子入門『做女婿』的『入贅婚』,還有令人感到意外的弟弟因姊姊而娶到妻子,妹妹因哥哥而得到夫婿的自由戀愛婚,寡婦的再婚等各式與傳統不一的婚姻……

但,從根本上,婚俗園圃的格局是不容改動的。就像北宋皇室宗女很多,一開始為之議婚不限門第,有錢的人家為了將來求得一官,以庇門戶,便賄賂宗室求婚。這樣,連絡互引,東京有名的富族『大桶張家』,最多的時候竟和皇帝的三十多個近親攀上親家。

然而,元佑年間,娶宗女而官至左班殿直的廣州藩坊劉姓人死了,他們娶的宗女膝下無子,所以劉家就要爭分財產,一直鬧到朝廷。這時,朝廷方才醒悟,自此下令:『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須一代有官,乃得取宗女。』

是的,婚俗的園圃雖有新風吹來,可只不過是偶爾的,微微的,是為點綴昇平而出現的一朵朵悅目但沒有長久生命的紙花。作為封建文化的婚俗,必然由製造它的社會給予制約,而且從不留情面,極其冷酷。東京棗槊巷裡的官人皇甫松,因中了一位和尚使用的奸計,就可以扭住自己『花枝也似的渾家』,到開封府便把她『休了』。

而女子,在婚姻中是沒有自由平等權利的。東京李吉員外的女兒翠蓮,自小口快,嫁到張員外家,多言多語,惹得一家之主張員外大怒說道:『女人家須要溫柔穩重,說話安詳,方是做媳婦的道理。那見過這樣長舌婦人!』終以久後必敗壞門風、玷辱上祖為由,執意讓兒子把她『休了』。這樣被休回家的女子,爸爸媽媽也是不歡迎的。李翠蓮雖然挑描刺綉,大裁小剪,漿洗縫聯,劈柴挑水,樣樣精通,可是她因不被兩家見容,只好凄凄涼涼、孤孤單單到明音寺出家當個小尼姑去了……

4、宋元明清的哪些結婚儀式,到了現在還傳承不衰?

《儀禮·士婚禮》記載,一場合乎禮法的婚姻,是由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項儀式為核心儀節的婚禮儀式組成的。盡管自秦漢時起,歷代大致傳承“婚姻六禮”模式,但在此基礎上,又因時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響,而增益減損。宋明清時期,在傳承周、漢、唐“親迎”婚姻禮俗的基礎上,又有所增損、變異,很多婚姻儀式禮俗,即便在現代社會,仍盛行不衰。已婚的朋友,有的或許還曾親身體驗過這一時期創立、傳承下來的若干“親迎”禮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這一時期的“親迎”禮俗吧。

一、宋代的“親迎”禮

宋代文化歷來被視為古代中國文化的登峰造極時代。宋代“親迎”婚俗,承繼了若干漢唐婚俗,如樂師、歌伎、轎夫等採取念誦詩詞的“文雅”方式,索要錢酒,疑似唐代“障車”婚俗的變異;也有一些創新,如攔門、撒谷豆等。

新郎迎親。迎親日,男家按約定的日期、時刻,讓人捧著花燭,洗漱妝合、裙箱、衣匣等,雇樂隊鼓吹,在前面引領新婦將乘坐的“迎花擔子”或“棕擔花勝轎”,去女家迎親。女家不僅要設酒禮款待迎親者,還要散發“花紅”(在喜慶人家服役的人,往往要插金花,披大紅,謂之花紅。也指辦喜事人家或客人給傭僕的賞金)、“銀楪(古同碟,盛食物的小盤)”、“利市錢”給眾人。

催妝索錢。然後,樂隊奏樂,“克擇官”(陰陽先生)報時辰,男家派專人念詩詞。上述行為,都是為了催請新人出閣登車。新婦登擔子/轎子後,抬擔子或轎子的人,卻不肯起步,他們中會有人念詩詞,繼續索求“利市錢酒”。滿足後,才會啟程。樂隊奏樂,將新人迎至男家。

攔門。新婦乘坐的轎子或花擔子到男家門口後,請來參加迎親的樂師、歌伎、茶酒等人,堵住門口,不讓新婦進入。同時念誦詩詞,“求利市錢”。婚家要將事先預備好的“紅包”敬上,攔門眾人才會散開。

撒谷豆。“克擇官”將預先准備好的谷豆、錢、彩果等物,朝大門撒去。圍觀的兒童們爭先恐後的去撿拾。據說,這一婚俗是為了鎮壓青陽煞這種惡神,防止它侵擾婚禮。

入門。新婦下車後,一人捧鏡倒行,在前引導。新婦頭戴霞帔,由兩名親信女侍左、右扶持前行。進門時,男家要事先在地上鋪好青錦褥/青氈/青布條/花席,供新婦在上行走。新婦雙腳不得踏地。新婦先邁步,跨過馬鞍,再從一桿秤上邁過,寓有“平安”之意。

坐虛帳。新婦進入中門,被領到懸掛帳子的婚房中,在帳子內坐下,謂之“坐虛帳”。或坐在婚房床上,謂之“坐富貴”。

走送。男家要准備四盞酒,款待女家送親的女客。女家送親者快速飲完三盞,然後退出婚房,當時叫做“走送”。

高座。前來參加婚禮的賓朋親友在筵席上就座。新婿穿著公裳(綠袍,花襆頭),在中堂一榻上預先備好的椅子上坐下,當時人謂之“高座”。媒人、親戚相繼去敬酒,請新婿下座,返回房間。新婿皆似置若罔聞,不予理睬。最後,丈母去敦請,新婿才下座。由此看來,早在宋代,丈母娘大如天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啊!

利市繳門紅。在婚房門前掛一段彩布綢,先將下面剪成碎條狀,橫掛在門框上方,碎片部分在下。新婿入門後,眾人將碎片爭扯而去,叫做“利市繳門紅”。據說搶到者,將大吉大利。

牽巾。新婿請新婦出房。男、女二婚家各出一段彩緞,綰成一個同心(結),謂之‘牽巾’,新婿將同心結掛在笏上,新婦將它搭在手上。

挑蓋頭。新婿、新婦並立堂前,由男方一夫妻雙全的女性親屬,用秤桿或別的東西,將新婦蓋頭挑開。有的地方,由新婿挑開蓋頭。

坐床。新婦蓋頭被挑開後,新婿、新婦至家廟中,依禮參拜諸位祖先親人。禮畢,新婦倒行,拉著同心結,拉著新婿返回婚房。夫妻行交拜禮,然後,新婿、新婦坐床。坐時,女向左,男向右。

撒帳。新婿、新婦坐床時,婦女們到處撒擲很多金銀錢,彩果,謂之“撒帳”。

交巹。婚家用紅、綠彩結,把兩個酒杯連起來,酒杯內斟滿酒。新婿、新婦各執一杯飲之,當時謂之“交杯酒”。飲完後,新婿、新婦要把酒杯一杯口朝上、一杯口朝下,放在床下,寓大吉大利之意。

合髻。新婿左邊,新婦右邊各自留少量頭發,然後將二人留出來的頭發結在一起,謂之“結發”,又叫“合髻”。

二、明清時期的“親迎”禮

如同前述朝代,明清時期的“親迎”禮俗,既有承繼前代,尤其是宋代“親迎”禮俗之處,也有變革、創新之處。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圖

明、清皇帝一如前代,不躬行“親迎”禮,而是派使節,持節,奉皇後冊寶,去皇後家,行冊封、奉迎禮。當時謂之“冊迎禮”。儀節與前代大略同,有鼓樂、花轎、合巹等。“合歡酒”真正演變為“交杯酒”,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帝、後“合巹”時,結發侍衛夫婦於室外念“交祝歌”。皇子、福晉行合巹禮,則由命婦唱“交祝歌”,進合巹酒。

明清時期民間婚俗,雖沒有皇家的氣派與奢華,卻也彌漫著濃郁的喜慶色彩。

催妝。婚禮前,女家開宴待客,婿家派人持紅色請柬,到女家請三次,催請新娘上妝、登轎。催妝時,男家要向女家送去新娘梳妝使用的冠、帔、花、粉等。

過嫁妝。婚禮當天上午,女家派人向男家送櫃、箱、被、枕、衣料、首飾及化妝品等嫁妝。很多地方盛行在枕頭里裝上筷子、核桃,在鞋裡放上麩包,宰被子里縫上棗、花生等風俗,祈願女子出嫁後,早生貴子。女家還要派一“小親家”(小男孩)押妝隨行。

新郎迎親。過完嫁妝後,新郎穿長袍短褂,戴禮帽,披紅插花,乘官轎,在親朋好友及雇來的轎夫、吹鼓樂手等簇擁下,前往新婦家迎親。有的地方,在新婦即將乘坐的花轎內放一個盤子,內裝五個面做的石榴,中間插雙紅筷子,筷子上系一朵石榴花。迎親隊伍到達女家門前,鳴炮報信。女家主事的人聽到鞭炮聲後,出門迎新郎入門,入席,先吃“下馬點心”,然後領他到女家祠堂祭祖,最後叩拜新婦的父母。新郎依次行禮後,吃由新婦本家嫂子包捏的“腰食”(餃子)。吃完後,開“正席”。

新娘梳妝。此時,新娘要由家族裡的“全人”(指上有公婆,下有兒女的中年婦女)梳頭、開面、清眉、搽胭脂、抹粉等,然後戴上鳳冠,披上霞帔,穿上八幅綉花羅裙、紅緞綉花鞋,繫上裙鈴、褲鈴,蓋上蓋頭。

四川一帶,流行新娘梳妝時“坐斗”、“發親”的風俗。新娘梳妝前,娘家人在堂中鋪設一張席子,在席子東擱一個裝滿米的斗,用紅紙封箋,然後扣上竹器具,新娘開始梳頭時,必須把雙腳踩在上面,預示婚後將榮華富貴。當地民謠說:“腳踩金斗四角方,榮華富貴米糧倉。” 新娘“坐斗”梳妝時,要彎腰取下插在米中的竹筷,向後反投。站在新娘身後的娘家人要迅速用衣襟接住,謂之“發親”,預示新娘家今後的日子將紅火、發達。新娘上花轎。新郎、新娘來到花轎前,供拜轎神、吃合婚餅。新娘由兩名伴娘攙扶上轎,坐好後,新郎在花轎前拜轎。拜完,鳴炮三響,樂手在前鳴鑼開道,在新娘的兩名小舅“監押”下,轎夫抬起花轎,前往男家。

明清時期流行於台灣等地區的“過米篩”,是指在新娘乘坐的花轎背面,懸掛一彩色米篩,篩面或畫有八卦太極圖,或寫有“百子千孫”等吉祥話。在當地人觀念中,米篩具有鎮邪、保佑家道昌盛等功能。新娘跳火盆、馬鞍。花轎至男家大門後,轎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轎,在伴娘攙扶下,由在前的新郎“同心結”牽引,踩著男家事先鋪好的紅氈,手中抱著有祛邪祈福寓意的輻條、瓷瓶、銅鏡等,緩緩而行。到大門口時,要從火盆、馬鞍上跳過去,以示避開邪惡,祈願婚後生活平安、紅火。台灣等地流行的婚俗是,新娘下轎時,必須由“全福人”手擎米篩,遮住她的頭。當地人認為,這一風俗,寓有新郎婚後能治服新娘邪念之意。

撒五穀。男方家預先派兩個人,手端五穀雜糧,沿途向新娘身上撒擲,名曰“撒五穀”。

新郎、新娘拜天地等。進院後,新娘要面朝喜神方位坐下。新郎用秤桿揭開新娘的蓋頭,俗稱“稱心如意”。然後,新郎、新娘先對天、地牌位行三叩首拜禮;再到祠堂,對歷代祖先行四拜禮;回到院內,叩拜父母;最後行夫婦對拜禮。

打新娘。明清時期的江西吉安一帶,流行“打新娘”的婚俗。新娘與新郎拜完天地、祖宗後,不能自己行走,必須由長輩,如伯父或叔父抱著或背著走。這時,親戚、好友、鄰居,無論大小長幼,都可用木棒任意敲打新娘的背、臂等處。此婚俗的目的,是告誡新娘婚後要規矩,不得出軌。

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上述拜禮結束後,人們將新郎、新娘送入洞房。進入洞房後,將鎮邪的諸物搬走,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踩四角。喝完交杯酒後,新郎、新娘挽手上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當時叫做“踩四角”。新郎、新娘踩床時,觀禮的人們要念誦祈求神靈護佑的祝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人常好著。”

坐帳/坐富貴。踩完四角後,就是“坐帳”的婚俗,其形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的新娘脫去鳳冠霞帔,換上紅綢便裝,懷里抱著早就准備好的秤、瓷瓶、箅筘,盤腿坐在炕角的鬥上;有的地方,新郎、新娘盤膝坐於床頭,半小時內不能說話、動彈。如此,可保婚後大福大貴;滿族人謂之“坐福”。新娘身穿紅衣,用紅綢蒙面,在男家南炕坐一白天。坐時,不能說話、活動,預示婚後大福大貴;若坐時說、動,則娘家受窮。

設宴待客。男家設“十五圓”佳宴,款待眾賓客。前來送親的新娘娘家人要找機會去看一次新娘,從新娘那裡拿一個饅頭。帶回家後,扔進水缸里,寓意娘家今後興旺發達。

鬧洞房。新婚夜,新郎的親友要鬧房。鬧房者不分大小,形式多樣。人們會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唱民歌,做些親昵的動作。若新娘害羞,不遵從某些指令,鬧房者就要用掃帚責打新郎,直至新娘應允為止。鬧完洞房後,男家要准備晚餐,招待鬧房者。深夜,新郎新娘解衣就寢後,一些鬧房者或悄悄躲在洞房外,或躲在洞房床下“聽房”。

教媳婦。有的地方也叫“調媳婦”、“淘媳婦”、“拜故事”等。內容主要有:通過講故事,並由新媳婦模仿完成若干動作,宣揚新婚夫妻如何恩愛和睦,新媳婦應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勤儉持家,如何生男育女,如何遵守鄉規民約、家法家規等。

文史君說

宋、明、清時期的婚姻禮俗,在承傳周、漢、唐婚姻禮俗的基礎上,無疑又因時代、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變異和創新。這一時期創立、盛行的婚姻禮俗,有的甚至在當今社會,仍傳承不衰。

5、珠簾綉幕藹祥煙是什麼意思

「珠簾綉幕藹祥煙」是指新婚夫婦的卧室內香霧繚繞,環境氛圍吉祥如意。

【出處】

這句話出自宋朝詩人姚勉的《新婚致語》。 

【原文節選】

「珠簾綉幕藹祥煙,合巹嘉盟締百年。

律底春回寒谷暖,堂間夜會德星賢。

,彩軿牛女歡雲漢,華屋神仙艷洞天。

玉潤冰清更奇絕,明年聯步璧池邊。」 

【譯文】

「(婚房)內香霧繚繞,珠簾綉幕華麗,寓意吉祥如意。

新婚夫婦結為夫妻,好似合巹相承之盟締,共度百年。

春天回歸,寒谷變暖,夜晚在這華麗的堂間會見那些品德高尚的賢士。

彩軿、牛女充滿歡樂,宛如歡迎雲彩般的仙女降臨。

華屋中彷彿仙境,更顯得玉潤冰清,光彩照人,令人嘆為觀止。

明年再相聚璧池邊,同步前行。」 

【賞析】

姚勉的《新婚致語》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意的婚禮畫面,通過描繪珠簾綉幕藹祥煙等細節,展現了婚房內香霧繚繞、富麗堂皇的氛圍,寓意著新婚夫婦結為夫妻,好似合巹相承之盟締,共度百年。同時,詩人也通過描繪彩軿、牛女等歡樂的場景,讓這幅畫面更加生動,富有朝氣和喜慶之情。 

【創作背景】

姚勉是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他的詩歌充滿了濃郁的時代氣息,反映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文化風貌。胡塌《新婚致語》是他為朋友寫的新婚賀詞,描述了婚禮的盛況,是一首充滿喜慶和祝福的詩歌。 

【仿配注釋】 

珠簾:用珠子串成的簾子。 

綉幕:刺綉的帷幕。 

藹:和煦宜人。 

祥煙:吉祥的香。

【生活啟示】

在現代,結婚仍然是人們生命中的大事,人們也會在婚禮上祈求美好的祝福和祝願。與古代不同的是,現代的婚禮更加註重個性化和創意,無論是婚禮場地的裝飾還是婚禮儀式的安備做指排,都是一種表達對愛情和婚姻的獨特方式。我們可以從古人的詩詞中,領略到他們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也可以從現代婚禮中,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對愛情的不斷追求。

個人經驗告訴我,每個人對婚姻的期望和理解都是不同的,但是無論如何,婚姻都需要雙方的努力和相互理解,才能夠走向幸福。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珍惜和維護好我們的婚姻關系,以及與親人和朋友之間的感情,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溫馨和愛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