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大山中的婚禮

大山中的婚禮

發布時間: 2023-04-05 14:41:50

1、婚禮有哪五種形式?

婚禮有中式婚禮、酒店婚禮、戶外婚禮、旅行結婚、多人參與婚禮。

1、中式婚禮

中國的傳統婚禮近幾年是大受歡迎,復古風的婚禮不僅僅可以讓傳統婚禮的儀式感回歸生活,還會讓人有種很正式的感覺。穿上鳳冠霞帔、儒袍外衫。坐著大紅花轎。一看就非常的喜慶對不對。而且中式婚禮在現代看起來十分的特殊,很有紀念意義。

2、酒店婚禮

現在中國很多的新人會選擇在酒店舉行婚禮,酒店婚禮首先在場地上就比較的方便了,一般的酒店禮堂可以滿足新人對婚禮浪漫的幻想。而且賓客可以直接在那裡吃飯,十分的便捷。可以減少新人的麻煩。但是酒店婚禮在很多人看來太平凡了。沒有什麼莊重感。

3、戶外婚禮

戶外婚禮也是從西方引進過來的,就是在公園、海灘、或者是家裡的庭院里舉行的婚禮。我們稱之為戶外婚禮。戶外婚禮比較浪漫不會給人壓抑的感覺,在大自然中結婚的浪漫是每個新人都想體會的。

4、旅行結婚

旅行結婚就是不計較任何的傳統婚禮程序,自己和愛人帶上行李就出去遊玩,就當是舉行了一場婚禮了。這種婚禮近年來是廣受歡迎。很多新人覺得自己結婚不必要讓親朋都參與進來,重要的是兩個人都開心就好。

5、多人參與婚禮

還有一種常見的婚禮是多人參與婚禮。通俗點講就是集體婚禮,有些時候新人是結伴結婚的,兩三對甚至十幾上百對新人一起結婚,是一件非常壯觀的事情,這樣的婚禮對於舉辦方來說也是很有挑戰性的,需要對接的流程是很多的,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復雜。

(1)大山中的婚禮擴展資料

婚禮的注意事項

1、婚前6個月要做結婚登記、婚檢,還要確定婚期、地點以及賓客名單。還要找好婚慶公司,而且婚慶會解決大部分的事物,這樣你省下時間找司儀、攝影/攝像等煩瑣事,婚宴場所也要提早預定好。

2、婚前4個月要准備結婚的行頭,挑婚戒,蜜月旅行疾患等,而且還要選擇好伴郎伴娘及花童的人,其次他們的裝扮也要考慮下,准備請柬,拍婚紗照都要做完。

3、婚前2個月時要把做好的請柬送出去,而且要確定婚禮的流程。婚禮中需要購買的東西列一個清單,然後去采購。

4、婚前1個月要把置辦婚禮的人都叫到位,而且婚姻上的菜單和時間表都要確定清楚。

5、婚前2周的時候在試穿的禮服,怕出現不適的地方及早做修改,計劃好蜜月旅行。

6、婚禮前夜手機要沖好點,需要的東西要准備好,其次麻煩點就是在確定下明天的行程安排,還有結婚用的戒指及互換的禮物。

2、懸崖村搬遷後的第一場婚禮!當地結婚有何傳統習俗?

名叫”阿土列爾村“的懸崖村搬遷84戶彝族居民,他們是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群體,陸續搬進了位於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從此也算是從大山中走出來,來到了一片新的生活地,也可以開始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畢竟交通方便了,可以做的事情也就多了,並且他們的村莊也將會被打造成旅遊景點,可以帶來更多的收入。懸崖村曾經的結婚傳統中,新郎新娘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安排的。在結婚的當天,新娘子才知道自己要嫁給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如今懸崖村的姑娘們也可以嫁給想嫁的人了。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懸崖村的事情。

一、在“懸崖村”的傳統婚姻當中娃娃親佔比很大

在搬遷之前的“懸崖村”,因為交通非常不便利。所以,很多的婚姻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定下來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娃娃親。新郎新娘們在長大之後都不一定見過對方,直到結婚的時候才有可能是他們第1次見面,緊接著的下一代又是和上一代一樣的一個輪回。

二、走出大山之後的“懸崖村”,姑娘們也可以選擇想要嫁的人了

如今的“懸崖村”已經搬出了大山,懸崖村的姑娘們也不會因為接觸的人少,而不得不接受從小就定下的娃娃親。畢竟結婚嫁人再也不用翻山越嶺爬上懸崖這么困難。在縣城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遇到更多的人。

三、“懸崖村”搬遷後迎來第1場婚禮

“懸崖村”搬遷後迎來第1場婚禮,這里新娘子在搬出“懸崖村”之後,就退掉了自己的娃娃親,但是依然嫁給懸崖村的村民。在結婚的當天,新娘子爬了4個小時的鋼梯,來到了自己想要嫁的那個人的家裡,相信她以後會很幸福。

3、五十六個民族的婚禮習俗?中國每個地方的婚禮習俗?

中國是泱泱大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禮習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禮習俗到現在以後消失殆盡了,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我國各個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禮習俗。 婚禮習俗--漢族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查日子: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中國多數地區。農村議婚訂婚的一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了解後,稟告父母,托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中國古代漢族婚姻風俗。即成婚後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謁妻子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鮑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婚禮習俗--僳僳族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處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與其他民族通婚。締結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內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內的人。雖然這些地方曾遺存原始的轉房習俗,但為數很少,演變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兒與父母同住的習俗。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家庭宴請賓客,迎親隊伍帶酒、饅頭、豬肉和象徵著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隊伍中必須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後,迎親者邀眾對歌跳舞,形成一種熱鬧的氣氛。次日,新娘離家,多由母親陪送,送親隊伍相隨,有有還邊走邊歌,在男方家門口又要隔門對歌。新人進門,拜認公婆。此後歡宴賓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燒燃箐火。村人圍火歌舞,常常酒酣歌暢,舞樂人樂,不知夜深。婚禮習俗--朝鮮族朝鮮族十分重視人生儀禮中的冠、婚、喪、葬四大儀禮。青年男女只有舉行過冠笄之禮後,才可以選擇配偶。托媒說親也嚴格按納彩、問名、納吉、納幣(納征)、請期、親迎六禮程序進行。親迎時的儀禮先在女家舉行。朝鮮族舉行婚禮時,新郎要身穿禮服,接受囑咐,辭別父母,親自騎馬到女方家去迎親。一路上,有一位手捧雙雁的「雁使」,走在迎親隊伍的最前邊。迎親者到了新娘家,要舉行一系列儀式。其中有一項儀式是在「新郎房」前舉行的。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鋪著毯子,伴郎交給新郎一把系有白綢子的扇子,雁夫將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階。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會受到人們的譏笑。朝鮮族的推雁儀式和六禮習俗一樣,是一種古俗。它用象徵儀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樣白頭偕老。婚禮習俗--滿族滿族婚禮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婚禮習俗--土家族婚禮別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時要唱「哭嫁歌」,送親時姑娘和母親唱「發轎歌」,新婚夫婦進了洞房,歌手就唱「賀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瑤族有「搶親」風俗,新郎去迎親時,新娘避之,新郎追趕,如此往復3次,才算成婚。據說這樣結成的夫妻,能夠互敬互愛,白頭到老。婚禮習俗--傣族傣族「開門節」即陽歷10月15日後,才能舉行婚禮,婚禮十分熱鬧而隆重。婚禮開始前,新婚夫婦要先到佛寺拜佛,祈還求吉祥幸福,白頭到老。之後,在女方家竹樓上舉行婚禮,雙雙在並坐在婚禮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長者的祝福。桌上擺著送給女方的衣、筒裙、銀器、長刀、煮熟的雞、米酒、糯米飯、紅糖、芭蕉、鹽巴、白線等。祝福後,新人要去搶酒盅里的檳榔葉,據說誰先搶到誰就會在將來的家庭居於主導地位。之後,婚禮主持人要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線,從男方左肩一直圍到女方右肩,再拿起兩束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線象徵純潔,拴線意味著把他們的心拴在一起,婚禮儀式就算結束了。之後,便開始婚宴,在贊哈(歌手)的歌聲中,開懷暢飲,人們不時發出「水、水、水」的歡呼,頻頻舉杯向新人祝福。

4、結婚各地方的習俗

以下為各地婚俗,隨時代不同,稍有不同,具體如下:
上海:定親———排定「八字」,准備彩禮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顛轎
納彩———金芽玉塵,早生貴子
迎妝———送「子孫桶」,忌諱送鍾
拜堂———吉時成親;吃暖房———賓客敬酒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門———三天後回娘家
北京:新郎虛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餃子
按照傳統的方式北京地區人士說親時,要先托媒人往女家問名,將男女生年屬相相合,只要雙方生肖並無相沖,即可合婚。
婚約確定後,男家便要擇吉日,帶備紅柬(婚書)舉行訂婚禮,男家要給女家送上衣物,首飾,洋酒及果餅等禮物,叫 " 過禮 " ,但這只是 " 小定禮 " ,婚期前一個月,得送 " 大定禮 " ,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鵝,樣樣俱全。
至吉日臨近,男家還要給女家送上 " 催妝 " 禮,計有豬羊肉,乾麵,年糕等。其中 " 肉 " 是要女家割離骨肉,讓女兒出嫁,年糕則是女兒出嫁後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 " 催妝 " 後,便要立即將嫁妝送往男家,以裝設新房。
新娘到達男家進門前,新郎會手持弓箭,於新娘腳下虛晃三下,藉以驅除邪妖,之後新娘跨過火盆,方可進門。
然後,新郎新娘雙雙拜天地,入新房 " 坐帳 " ,並一起吃 " 子孫餑餑 " (餃子)及長壽面,並飲交杯酒等。
婚後第三天,新姑爺陪伴新媳婦回門,叩拜岳父母。
貴州侗族: 踩腳後跟試情意和火把迎親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對象。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對象。
天津婚俗

天津的婚俗在外地人看來是頗覺熱鬧有趣的。新婚之家大門兩旁的紅雙喜字,嫁女之家貼的單喜字,向人們宣告了新婚的喜訊。這紅紙金色喜字把婚事的紅火喜慶氣氛,把人們的歡樂心態都濃縮其中。

然而解放前,在紅喜字貼出之前和結婚之日,卻有著繁瑣講究的婚姻禮俗過程。那時天津民間的婚姻俗基本遵循著古代六禮程序。先是媒人說合,然後下聘禮定親,最後擇吉日接。也有少部分人家實行新的文明結婚方式。

那時富裕人家辦婚事,最愛鋪張奢華,追求體面熱鬧。男家下聘禮時,有的女家還請吹鼓手吹起嗩吶接,亮禮給親友看,吃一頓喜面。下聘之後,如果男家禮聘重,女家也要准備很重的嫁妝。嫁妝多得有48台。最少的嫁妝也必有一個喜桶一對燈台。臨到嫁娶之前3天,女家要在院子里吹起嗩吶亮嫁妝。男家也要在院子里吹起嗩吶亮轎。晚上要讓童男童女圍著花轎邊轉邊唱喜歌,叫童子轉轎,引來觀者滿巷。

迎親結婚之日當然是最熱鬧的時候。男家的花轎在旗羅傘扇儀仗和吹鼓手的陪同下,抬到女家門口打催妝。頭蒙紅蓋頭、上下里外一身紅的新娘坐進花轎,懷抱一隻裝著棗、栗子的大瓶子,被吹吹打打、熱熱鬧鬧的迎到男家。花轎後面跟著的送親人中還有一個夾著涼席、抱著公雞的童男和一個抱著大瓶的童女,據說抱雞意在拍雞使鳴以避邪,涼放到新房窗檯表喜泰吉祥。兩只瓶寓雙雙平安之意。黃昏時,花轎停男家門口,男家大門關閉,以為避邪氣,新娘喊媽媽開門,實際也是改口稱媽的儀式,這時門才開。一對新人拜堂行禮之後,各抱包著貼金紅紙的金磚一塊,並肩坐帳,交換金磚,放進斗里。然後新郎用秤桿挑開新娘的蓋頭,一對新人正式見面,算是明媒正娶,再就是鬧洞房、分大小等細節。在親、拜堂等儀過程中,司儀、伴娘的喜娘要求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全可人在每個儀式細節中念這祝福的喜歌。

婚禮後的第四天,還有四回禮儀。新娘帶新郎回娘家。舊時四回時,新娘要帶回貞節紅(處女紅)布,當眾交給親娘擺到祖宗供桌前,這是特殊的習俗。

解放前,天津由於受九國租界地外來的習俗的影響,已有一部分人家採用新的文明結婚方式。介紹人把男女青年及雙方父母帶到戲院看戲,雙方借機對面相親。然後按舊例下聘禮訂婚。迎親不用花轎用轎車。新娘不是舊式打扮,而是頭戴白紗,身穿拖地白群,由童男童女拖紗,在教堂或禮堂舉行結婚典禮。

解放以後,天津婚俗就大大簡化了。不查八字,不做花轎,不吹吹打打,中叩拜天地,不驗貞節紅。男經人介紹在公園或電影院見面,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了解,男方給女方某種禮物訂親。雙方商定備住房、傢具、衣物,辦好結婚登記手續,選個雙日,貼出喜字,就迎親結婚。近幾年來,天津的婚禮習俗仍然是簡化的趨勢,男女雙方量力而行。
雲南彝族--奇俗婚宴跳跳菜

雲南大山裡的彝族,有一種被稱為"跳跳菜"的婚宴. 這種喜宴上菜的過程彷彿是高難度的雜技和舞蹈。為首的大師傅率眾師兄弟,雙手拱揖,面對賓客亮相,先拜天地"三界"神仙,次拜列祖列宗"三明"先祖,再拜吹嗩吶的諸樂師,向他們深鞠一躬,希望配合默契,上菜成功。
然後是鮮明、嘹亮的嗩吶齊鳴,大師傅們次第從廚房魚貫而出,臂搭肩頂,頭頂置案,表演著啞劇,幽默而滑稽,一前一後,一張一合,互為配合步姿,一步步地進入宴席。動作要輕松、優美、流暢、連貫,落菜時先放哪碗,後放哪碗,全有固定程序。此時,大家緊張,興奮的心弦剛一鬆弛,後邊又接上來第二對、第三對……。 險哪!多達一二十個盛滿了菜餚的碗,放在一雙手臂上還兼跳著舞步,弄著怪相,別小看托盤,分量可不輕,非一個壯漢絕托不起來,稍有不慎,扣地一盤,那可要在眾人面前丟臉,這真是頂尖民間大師級的表演賽。 最精彩一幕是用10根手指,每指頂一碗菜,叫"空手疊塔跳",上菜時,雙手兩肘要有各種動作,前伸,側展,左拐右扭,雙腳踢踏節拍,在樂曲中跳著舞上場,此時,宴樂達到高潮,兩位搭檔忽前,忽後,忽左,忽右保駕護航,觀眾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盯著看,但卻沒有一滴油汁濺下…… 更奇的是"口功送菜",口中銜兩柄銅勺,內中各置一大碗菜,口功、臂功、腕功、指功齊用,絕不亞於雜技分毫。 宴桌上每一碗菜都是全棋中一粒"子",各有定位。一招一式,一起一落,皆自成韻。
僳僳族有趣的婚禮

婚禮,在不同的民族中,各有特色。雲南騰沖僳僳族的婚禮分 「送親」、「婚禮」兩部分舉行。

送親

隨著數支火葯銅炮槍齊鳴,新娘由自己的姐妹兄弟、叔伯嬸娘等直系親屬二十四人組成的「高親」隊伍陪伴著,在一位穿著打扮與自己一模一樣的女朋友伴隨下,向男家出發。一路上,人馬浩浩盪盪,銅炮槍遇水鳴幾次,過橋放幾槍,充滿熱鬧的氣氛。將到新郎家,迎新的第一批人馬,送上水酒,大家喝上幾口又繼續進發。隨後第二批迎親隊伍又到來,送來了晌午飲食,「高親」隊伍吃喝之後,又風塵撲撲,趕到新郎家。

婚禮

隨著陣陣鞭炮聲,熱鬧非凡的婚禮正式開始。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總管」的指揮下,雙雙向祖宗行禮,然後共同吃兩碗飯、兩碗肉、兩碗酒,再與親屬:「高親」共進晚宴。宴席以吃肉(「高親」 特別受優待,一人一斤)喝酒為主。凡是參加婚禮的客人,要喝三碗酒。酒足飯飽後,婚禮便進入高潮。除新朗新娘外,在「梆梆頭」的領唱下,參加婚禮的男女老幼,或者在堂屋裡圍繞著火塘,手拉著手,載歌載舞,跳起「梆梆舞」。

「梆梆舞」主要由「梆梆頭」領唱(梆梆頭一般五、六個。少者二、三,多者十幾個,由長者或本寨有聲望、懂舞的人充當)。領唱者一般只唱兩句,每句七個字,男女老少合唱。群舞者重復「梆梆頭」 領唱的詞。結尾句,群舞者可唱高八度。歌詞內容大都是新郎、新娘成長的過程以及他們的優點和一些慶喜的詞句。

對客人的招待,根據主人的財力而定,有一天招待三餐酒飯的,也有招待四次的。第二天晚上繼續跳「梆梆舞」。第三天親朋吃了早飯,紛紛告辭。到此,歡樂的婚禮才告結束。
青島婚禮習俗

青島的舊風俗禮儀很多,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繁瑣的風俗禮儀也已被革去,下面是筆者對目前的青島婚俗的略記,共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新娘出門不得回頭招手

新娘出門不要哭泣,一方面會不吉利,另一方面是破壞新娘妝面,

下車時,新郎和新娘要從車的同一側下,不要分開下,否則不吉利

有身孕這不宜參加婚禮

在新娘家吃水餃時,碗內要留雙數。

青島地區的婚姻風俗?與山東省其他地區大體相同。男子結婚稱「將媳婦」,女子結婚稱「出門子」。結婚禮儀除特殊情況外,要經過說媒、相親、訂婚、送日子、娶親等多道手續。
說媒
也叫保媒」,由媒人為男女兩家介紹,締結婚姻關系。媒人可以是親友、熟人,也可以是專門的媒婆,他們按照門當戶對、年齡般配、家境相當等基本條件,往返男女雙方家中說合,一般是對男方要求條件要高一些。若雙方有意,則由男方向大家提親。向女家提親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榮耀,即所謂「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親,則會被譏諷為「閨女嫁不出門了」。舊時,若雙方滿意,兩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把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各寫在上面,字數還必須是雙數。請算命先生「合婚」,推算雙方屬 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還是「相剋」,如不相剋,才可商議結親的事。
相親
舊時,新婚夫妻在侗房揭蓋頭時方能見面。為了防止受媒人欺瞞,女方父母只能暗地裡打聽,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齡與媒人說的是否相符,同時還要打聽男方的為人和家庭境況。如今相親己成為公開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溫州婚禮習俗

討歡彩

結婚求吉利,討好兆,稱紅喜事,庚貼用紅紙,禮品中必有紅喜蛋,蛋呈圓形,諧為「狀元」,並與紅棗(早)、花生(生)、桂(貴) 、蓮子(子);合成「早生貴子狀元郎」彩話。婚後,將此蛋果連同喜糖分送親鄰。嫁妝、重盛、門窗均貼上紅雙喜或吉祥圖案剪紙。

請庚幟

舊時,媒婆奔走於男女網家之間說合,並代男方往公家請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將庚帖置於灶神香爐前,三日後卜吉合婚。七日內家中平安無事,由媒人將男庚貼送至女家,亦經卜吉,合則議聘,不會將庚帖退回。

定親

舊時定親分「小定」和「大定」。定親前議定聘金,聘金多寡決定嫁妝豐薄。「小定」聘物多為金戒指一對,及糕餅、魚肉等禮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隻,以「碗」諧「穩」,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紅棗、花生等、「大定」為正式定親,主要送聘金和龍鳳婚書、女方收起男婚書,另一份填寫後裝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
大定」與「送日」常並合進行。即男方同時將迎娶日期告知女方。

嫁娶

嫁前一日,女家設宴待客。擇吉辰在中堂為新娘絞去面毛,謂「開額」,母親為女兒加笄,謂「上頭」、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妝。而後迎親隊伍啟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別、內容通常為:留戀父母,勸勉女兒或訴說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流傳。

花轎至男家,由儐相念贊,按贊詩內容舉行拜堂儀式。新娘由兩個「利市人」用貼有紅雙喜的新米篩遮護,跨過火盆至中堂,與新郎同拜天地,眾撒以紅綠米,紅花生。禮成,入洞房,吃「和同飯」,飲「交杯酒」。畢,中堂開筵、第一桌左上首,謂之「頭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

鬧調房

諺雲「七日洞房無大小」,結婚之日鬧房尤烈。親友至,新娘敬煙奉茶。客人瓷意調弄新娘,出難題,索禮物,常發生羞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歡悅情事。建國後,鬧洞房較往昔文明,若遇客人有越軌言行,陪人或長輩出面調解。近年此俗已趨淡化。

部分地區有唱歌祝賀習俗,如「三字豎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緣;夫妻雙雙成好合福祿壽禧共周全」。

坐筵

即婆媳交家儀式,婚後三日舉行。中堂設筵,上為朝天主位,下為關封位,旁設女賓席。吹班樂作,新娘立主位,婆立關封位,女賓人座、樂曲聲中,婆媳互換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賓客行見面禮。

文明結婚

「五四」運動後,部分人結婚儀式仿效西萬國家,請地萬名流為證婚人,主持婚禮,雙方家長稱主婚人。婚禮開始,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穿白色禮服,在樂聲中並肩 進場。證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書上蓋章,婚者互換戒指、互相鞠躬致意,繼而證婚人、主婚人與新致詞。

解放後,婚札更簡朴。幹部結婚只擺茶點。70年代,婚俗趨繁。訂婚時男方要送金飾,女方回贈衣、鞋。雙方分喜糖給親友。結婚時,女方多數帶縫紉機、自行車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攀比之風嚴重,聘禮高者,金飾達500克、聘金萬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檔西服、摩托車等;結婚時,女方還帶彩電、電冰
箱、立體雙頻道收錄機等「新五大件」。
閩台婚俗-茶禮

在我國,茶與婚姻有著密切聯系,早在明朝時就有「訂親茶」的記載。清代人福格在《聽雨叢談》卷八中說:「今婚禮行聘,以茶葉為幣,清漢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與茶有關的婚俗,最有趣的當推閩南和台灣。

閩台婚姻禮儀總稱為「三茶天禮」。「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合歡見面時的「合茶」。

在舊社會,男方隨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親、相親,女方的父母就習慣叫待字閨中的女兒端茶待客,茶杯斟滿後,依輩份次序分送到男方親客手中,由此拉開了「相親」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機審察姑娘的相貌、言行、舉止,姑娘也暗將未來夫君打量一番,當男到女家「送定」(定親)時,由待嫁女端甜茶(閩台民間叫「金棗茶」),請男方來客品嘗。喝完甜茶,男方來客就用紅紙包雙數錢幣回禮,這一禮物叫「壓茶瓶」。到了娶親這一天,男方的迎娶隊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請吃「雞蛋茶」(甜茶內置一個脫殼煮糖的雞蛋)。

男方婚宴後,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餞、甜冬瓜條等「茶配」的茶盤,敬請來客,此禮叫「吃新娘茶」。來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紅包置於茶杯為回禮。結婚成親的第二天,新婚夫婦合捧「金棗茶」(每一小杯加兩粒蜜金棗),跪獻長輩,這就是閩南、台灣民間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禮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遠離故鄉的親屬長輩不能前往參加婚禮,新郎家就用紅紙包茶葉,連同金棗一並寄上。
在閩南、台灣,茶樹是締結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徵。

5、男朋友來自大山家裡很窮,我們適合結婚么?

現在人員的流動已經越來越明顯了,因為上學,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少大山裡的人真正走了出來,在外面選擇工作,工作過後自然會有這樣的接觸,談戀愛可以適當考慮自己另一半家庭的經濟環境,生活狀態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些它不能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女性在找自己另一半的時候,對自己的另一半進行適當的經濟條件考核,確認對方的家庭不會給自己帶來太大的負擔,兩個人只要願意努力可以改變生活的狀態,這種戀愛的基本要求是並不過分的,因為兩個人可以為了兩個人的未來去努力,但是不能兩個人未來奮鬥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仍然無法改變原生的環境,就像是一場比賽,最基本要在一個相同的起跑線上,自己不能比,別人天生就落後幾百米,所以自己另一半有一定要求可以這么考慮。

兩個人能否幸福長遠的發展下去,取決於另一方對你的態度以及對方對待生活對待事業的態度,因為兩個人結婚過後,主要過的是兩個人的生活,只要對方家裡沒有太大的負擔,可能說對方家裡有新的條件,不用寬裕,但是父母身體狀態比較健康,也不需要太多的照顧,至少自己照顧自己是沒有什麼。願意去奮斗,你們兩個人的未來就可以被改變。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選擇和對方繼續生活在一起,因為對方只要願意為了未來努力,你們一起努力是可以成功的。

自己另一半的家庭經濟狀況應當適當的考慮,但這並不能成為阻礙你們關系發展的最大的障礙。因為兩個人的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婚姻也是兩個人的事情,雖然受到其他條件的影響,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對方這個人到底如何。

6、無棣大山結婚習俗

建國前的無棣婚禮習俗(2011-11-03 09:36:23) 無棣人文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男女「授受不親」,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才能「結連理」,「通二姓之好」。在無棣,正常的漢族婚俗一般要經過通媒、定親、送婚帖、賀喜、迎親、住日子等程序。
通媒
在封建社會,男到十五六甚至十二三歲,即由父母央媒求親。在無棣縣部分鄉村也有在兒童年齡定親的,俗稱「娃娃親」。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親,名曰「倒求媒」。在納彩過程中,男女互不相見,只憑媒妁巧言說合,再求算命先生合八字,無沖克處方可定親。男女通婚年齡以女大為貴,俗說「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五,賽老母」。
定親
通媒過後為定親。男女雙方應允,各寫柬帖,註明三代、籍貫、行次、年庚等。男家備好彩禮,同柬帖一並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回帖為定婚依據,俗稱「換號」、「下禮」。換柬後,親友鄰居送物送錢祝賀,男家備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送婚帖
定親後,男方擇定迎親吉日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男方便另選吉日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寫明迎親日期、上下轎方向及禁忌事宜。女方家中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置辦被褥、衣物、首飾、傢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備。
賀喜
送婚帖後,男女雙方各做婚禮准備。女方置辦嫁妝,待嫁女子閉門不出,謂之「藏秀」。男方在婚期的前兩天,備彩禮,以食盒盛之由專人送至女方,叫「催禮」,同時男方鄉里本族人等湊集起來幫忙,俗名「上差」,薦一人為「總裁」,操辦喜事。至迎親的前一天晚上,新婿謁家廟,拜同族長輩,並有吹鼓手奏樂,俗稱「演禮」。第二天,男方按既定時辰抬轎子到女方迎娶。
迎親
迎親是婚禮的重頭戲,俗稱「辦喜事」,有「大娶」、「小娶」之分。大娶兩乘轎,官轎和花轎,胸佩大紅花、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的新郎官乘官轎在先,花轎在後,是為新娘子備用的。去迎親時,一幼童乘坐花轎,俗稱「壓轎」,歸來時壓轎的幼童與女方壓艷房車的幼童同車而回;「大娶」只有少數闊少結婚採用「小娶」多為平民百姓結婚採用,即男方備花轎一乘,將新媳婦抬來。
待嫁女在出嫁前兩天要少喝少吃,出嫁之日早起,梳妝打扮,將辮子折成發髻,穿起上轎紅裝,等待迎親轎到。男方迎親人等來到女家,茶點飯罷便可起轎。嫁女蒙上頭紅,腳不點地,由舅父或叔伯抱於椅抬入轎內,再由已婚女子兩人帶果盒、點心、火燒之類同嫁女前往,稱之「送小飯」。
轎到男家門口,按照規定方向落轎,同時鞭炮齊鳴。轎前置馬鞍、垂布石、紅氈,並以紅紙包裹貼有雙喜字的新磚兩塊放在馬鞍左右,男家接媳婦的二名女賓揭轎簾,另有一女童端傳盤,上置年糕一個,將年糕尖取下,令新媳婦攥在於中,謂之「年年高」,有日子越過越好之意。新媳婦下轎,踩鞍,步石,踏紅氈,行至庭院,於天地神牌前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禮畢,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時,男家長輩則在院子里撒紅棗、栗子、花生或縫在被角或裝入枕頭內,取諧音「早得貴子,並男女花著生」之意。
洞房花燭高照,新婿以秤桿除新媳婦頭上紅巾,新媳婦坐在炕上,女賓為其梳妝,把發髻改為盤頭,叫「上頭兒」。隨後,新婿新婦同吃「寬心面」、共飲「合巹酒」,並例行填枕等儀式,新娘開始「坐帳」,亦稱「坐床」,多為一天。是日,不論輩份大小,好事者大鬧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婦睡下後,有青年男女窗下「聽房」的舊俗。與此同時,男方以酒食款待女方送嫁人等,依次招待前來賀喜的新朋好友。是夕,婦家由男賓二人攜饌食至婿家,與新婦共餐,謂之「送大飯」。
若娶「回頭兒」(再嫁女子)用車拉,不用轎,男方並要起早,跟從同族人若干,謂之「搶親」,因舊式婚姻制度,結婚的女子必從一而終,不得半路改嫁,如要改嫁,需由再娶的男方以「搶親」方式迎娶,謂之「被搶」,有「守終不得」之意。
住日子
婚後第三天,新婦謁祖墳,拜諸姑、姊妹及族人,叫做「拜三」。逢雙日,娘家爹接新婦返娘家;再逢雙日,送新婦至婆家;又置雙日,新婚夫婦同至新婦娘家,謂之「回門」。至此,舊式的繁縟婚禮結束。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