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祈福瓶
1、宋元明清的哪些結婚儀式,到了現在還傳承不衰?
《儀禮·士婚禮》記載,一場合乎禮法的婚姻,是由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項儀式為核心儀節的婚禮儀式組成的。盡管自秦漢時起,歷代大致傳承“婚姻六禮”模式,但在此基礎上,又因時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響,而增益減損。宋明清時期,在傳承周、漢、唐“親迎”婚姻禮俗的基礎上,又有所增損、變異,很多婚姻儀式禮俗,即便在現代社會,仍盛行不衰。已婚的朋友,有的或許還曾親身體驗過這一時期創立、傳承下來的若干“親迎”禮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這一時期的“親迎”禮俗吧。
一、宋代的“親迎”禮
宋代文化歷來被視為古代中國文化的登峰造極時代。宋代“親迎”婚俗,承繼了若干漢唐婚俗,如樂師、歌伎、轎夫等採取念誦詩詞的“文雅”方式,索要錢酒,疑似唐代“障車”婚俗的變異;也有一些創新,如攔門、撒谷豆等。
新郎迎親。迎親日,男家按約定的日期、時刻,讓人捧著花燭,洗漱妝合、裙箱、衣匣等,雇樂隊鼓吹,在前面引領新婦將乘坐的“迎花擔子”或“棕擔花勝轎”,去女家迎親。女家不僅要設酒禮款待迎親者,還要散發“花紅”(在喜慶人家服役的人,往往要插金花,披大紅,謂之花紅。也指辦喜事人家或客人給傭僕的賞金)、“銀楪(古同碟,盛食物的小盤)”、“利市錢”給眾人。
催妝索錢。然後,樂隊奏樂,“克擇官”(陰陽先生)報時辰,男家派專人念詩詞。上述行為,都是為了催請新人出閣登車。新婦登擔子/轎子後,抬擔子或轎子的人,卻不肯起步,他們中會有人念詩詞,繼續索求“利市錢酒”。滿足後,才會啟程。樂隊奏樂,將新人迎至男家。
攔門。新婦乘坐的轎子或花擔子到男家門口後,請來參加迎親的樂師、歌伎、茶酒等人,堵住門口,不讓新婦進入。同時念誦詩詞,“求利市錢”。婚家要將事先預備好的“紅包”敬上,攔門眾人才會散開。
撒谷豆。“克擇官”將預先准備好的谷豆、錢、彩果等物,朝大門撒去。圍觀的兒童們爭先恐後的去撿拾。據說,這一婚俗是為了鎮壓青陽煞這種惡神,防止它侵擾婚禮。
入門。新婦下車後,一人捧鏡倒行,在前引導。新婦頭戴霞帔,由兩名親信女侍左、右扶持前行。進門時,男家要事先在地上鋪好青錦褥/青氈/青布條/花席,供新婦在上行走。新婦雙腳不得踏地。新婦先邁步,跨過馬鞍,再從一桿秤上邁過,寓有“平安”之意。
坐虛帳。新婦進入中門,被領到懸掛帳子的婚房中,在帳子內坐下,謂之“坐虛帳”。或坐在婚房床上,謂之“坐富貴”。
走送。男家要准備四盞酒,款待女家送親的女客。女家送親者快速飲完三盞,然後退出婚房,當時叫做“走送”。
高座。前來參加婚禮的賓朋親友在筵席上就座。新婿穿著公裳(綠袍,花襆頭),在中堂一榻上預先備好的椅子上坐下,當時人謂之“高座”。媒人、親戚相繼去敬酒,請新婿下座,返回房間。新婿皆似置若罔聞,不予理睬。最後,丈母去敦請,新婿才下座。由此看來,早在宋代,丈母娘大如天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啊!
利市繳門紅。在婚房門前掛一段彩布綢,先將下面剪成碎條狀,橫掛在門框上方,碎片部分在下。新婿入門後,眾人將碎片爭扯而去,叫做“利市繳門紅”。據說搶到者,將大吉大利。
牽巾。新婿請新婦出房。男、女二婚家各出一段彩緞,綰成一個同心(結),謂之‘牽巾’,新婿將同心結掛在笏上,新婦將它搭在手上。
挑蓋頭。新婿、新婦並立堂前,由男方一夫妻雙全的女性親屬,用秤桿或別的東西,將新婦蓋頭挑開。有的地方,由新婿挑開蓋頭。
坐床。新婦蓋頭被挑開後,新婿、新婦至家廟中,依禮參拜諸位祖先親人。禮畢,新婦倒行,拉著同心結,拉著新婿返回婚房。夫妻行交拜禮,然後,新婿、新婦坐床。坐時,女向左,男向右。
撒帳。新婿、新婦坐床時,婦女們到處撒擲很多金銀錢,彩果,謂之“撒帳”。
交巹。婚家用紅、綠彩結,把兩個酒杯連起來,酒杯內斟滿酒。新婿、新婦各執一杯飲之,當時謂之“交杯酒”。飲完後,新婿、新婦要把酒杯一杯口朝上、一杯口朝下,放在床下,寓大吉大利之意。
合髻。新婿左邊,新婦右邊各自留少量頭發,然後將二人留出來的頭發結在一起,謂之“結發”,又叫“合髻”。
二、明清時期的“親迎”禮
如同前述朝代,明清時期的“親迎”禮俗,既有承繼前代,尤其是宋代“親迎”禮俗之處,也有變革、創新之處。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圖
明、清皇帝一如前代,不躬行“親迎”禮,而是派使節,持節,奉皇後冊寶,去皇後家,行冊封、奉迎禮。當時謂之“冊迎禮”。儀節與前代大略同,有鼓樂、花轎、合巹等。“合歡酒”真正演變為“交杯酒”,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帝、後“合巹”時,結發侍衛夫婦於室外念“交祝歌”。皇子、福晉行合巹禮,則由命婦唱“交祝歌”,進合巹酒。
明清時期民間婚俗,雖沒有皇家的氣派與奢華,卻也彌漫著濃郁的喜慶色彩。
催妝。婚禮前,女家開宴待客,婿家派人持紅色請柬,到女家請三次,催請新娘上妝、登轎。催妝時,男家要向女家送去新娘梳妝使用的冠、帔、花、粉等。
過嫁妝。婚禮當天上午,女家派人向男家送櫃、箱、被、枕、衣料、首飾及化妝品等嫁妝。很多地方盛行在枕頭里裝上筷子、核桃,在鞋裡放上麩包,宰被子里縫上棗、花生等風俗,祈願女子出嫁後,早生貴子。女家還要派一“小親家”(小男孩)押妝隨行。
新郎迎親。過完嫁妝後,新郎穿長袍短褂,戴禮帽,披紅插花,乘官轎,在親朋好友及雇來的轎夫、吹鼓樂手等簇擁下,前往新婦家迎親。有的地方,在新婦即將乘坐的花轎內放一個盤子,內裝五個面做的石榴,中間插雙紅筷子,筷子上系一朵石榴花。迎親隊伍到達女家門前,鳴炮報信。女家主事的人聽到鞭炮聲後,出門迎新郎入門,入席,先吃“下馬點心”,然後領他到女家祠堂祭祖,最後叩拜新婦的父母。新郎依次行禮後,吃由新婦本家嫂子包捏的“腰食”(餃子)。吃完後,開“正席”。
新娘梳妝。此時,新娘要由家族裡的“全人”(指上有公婆,下有兒女的中年婦女)梳頭、開面、清眉、搽胭脂、抹粉等,然後戴上鳳冠,披上霞帔,穿上八幅綉花羅裙、紅緞綉花鞋,繫上裙鈴、褲鈴,蓋上蓋頭。
四川一帶,流行新娘梳妝時“坐斗”、“發親”的風俗。新娘梳妝前,娘家人在堂中鋪設一張席子,在席子東擱一個裝滿米的斗,用紅紙封箋,然後扣上竹器具,新娘開始梳頭時,必須把雙腳踩在上面,預示婚後將榮華富貴。當地民謠說:“腳踩金斗四角方,榮華富貴米糧倉。” 新娘“坐斗”梳妝時,要彎腰取下插在米中的竹筷,向後反投。站在新娘身後的娘家人要迅速用衣襟接住,謂之“發親”,預示新娘家今後的日子將紅火、發達。新娘上花轎。新郎、新娘來到花轎前,供拜轎神、吃合婚餅。新娘由兩名伴娘攙扶上轎,坐好後,新郎在花轎前拜轎。拜完,鳴炮三響,樂手在前鳴鑼開道,在新娘的兩名小舅“監押”下,轎夫抬起花轎,前往男家。
明清時期流行於台灣等地區的“過米篩”,是指在新娘乘坐的花轎背面,懸掛一彩色米篩,篩面或畫有八卦太極圖,或寫有“百子千孫”等吉祥話。在當地人觀念中,米篩具有鎮邪、保佑家道昌盛等功能。新娘跳火盆、馬鞍。花轎至男家大門後,轎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轎,在伴娘攙扶下,由在前的新郎“同心結”牽引,踩著男家事先鋪好的紅氈,手中抱著有祛邪祈福寓意的輻條、瓷瓶、銅鏡等,緩緩而行。到大門口時,要從火盆、馬鞍上跳過去,以示避開邪惡,祈願婚後生活平安、紅火。台灣等地流行的婚俗是,新娘下轎時,必須由“全福人”手擎米篩,遮住她的頭。當地人認為,這一風俗,寓有新郎婚後能治服新娘邪念之意。
撒五穀。男方家預先派兩個人,手端五穀雜糧,沿途向新娘身上撒擲,名曰“撒五穀”。
新郎、新娘拜天地等。進院後,新娘要面朝喜神方位坐下。新郎用秤桿揭開新娘的蓋頭,俗稱“稱心如意”。然後,新郎、新娘先對天、地牌位行三叩首拜禮;再到祠堂,對歷代祖先行四拜禮;回到院內,叩拜父母;最後行夫婦對拜禮。
打新娘。明清時期的江西吉安一帶,流行“打新娘”的婚俗。新娘與新郎拜完天地、祖宗後,不能自己行走,必須由長輩,如伯父或叔父抱著或背著走。這時,親戚、好友、鄰居,無論大小長幼,都可用木棒任意敲打新娘的背、臂等處。此婚俗的目的,是告誡新娘婚後要規矩,不得出軌。
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上述拜禮結束後,人們將新郎、新娘送入洞房。進入洞房後,將鎮邪的諸物搬走,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踩四角。喝完交杯酒後,新郎、新娘挽手上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當時叫做“踩四角”。新郎、新娘踩床時,觀禮的人們要念誦祈求神靈護佑的祝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人常好著。”
坐帳/坐富貴。踩完四角後,就是“坐帳”的婚俗,其形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的新娘脫去鳳冠霞帔,換上紅綢便裝,懷里抱著早就准備好的秤、瓷瓶、箅筘,盤腿坐在炕角的鬥上;有的地方,新郎、新娘盤膝坐於床頭,半小時內不能說話、動彈。如此,可保婚後大福大貴;滿族人謂之“坐福”。新娘身穿紅衣,用紅綢蒙面,在男家南炕坐一白天。坐時,不能說話、活動,預示婚後大福大貴;若坐時說、動,則娘家受窮。
設宴待客。男家設“十五圓”佳宴,款待眾賓客。前來送親的新娘娘家人要找機會去看一次新娘,從新娘那裡拿一個饅頭。帶回家後,扔進水缸里,寓意娘家今後興旺發達。
鬧洞房。新婚夜,新郎的親友要鬧房。鬧房者不分大小,形式多樣。人們會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唱民歌,做些親昵的動作。若新娘害羞,不遵從某些指令,鬧房者就要用掃帚責打新郎,直至新娘應允為止。鬧完洞房後,男家要准備晚餐,招待鬧房者。深夜,新郎新娘解衣就寢後,一些鬧房者或悄悄躲在洞房外,或躲在洞房床下“聽房”。
教媳婦。有的地方也叫“調媳婦”、“淘媳婦”、“拜故事”等。內容主要有:通過講故事,並由新媳婦模仿完成若干動作,宣揚新婚夫妻如何恩愛和睦,新媳婦應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勤儉持家,如何生男育女,如何遵守鄉規民約、家法家規等。
文史君說
宋、明、清時期的婚姻禮俗,在承傳周、漢、唐婚姻禮俗的基礎上,無疑又因時代、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變異和創新。這一時期創立、盛行的婚姻禮俗,有的甚至在當今社會,仍傳承不衰。
2、中國古代婚禮習俗
開臉
屆時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線互相絞合,為待嫁女子拔除臉面之汗毛。有的地區,婚內後再拔容一次,俗稱「挽面」。
戴絨花
當女子出嫁時,頭上多戴一朵絨花。絨花由編草製作成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類。因絨花與榮華諧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
穿鳳衣戴鳳冠
新娘出嫁時的穿著習俗。鳳衣鳳冠是綉有鳳龍圖案和彩飾的衣冠,象徵吉祥富貴,為古代貴族所獨有,後不分貴賤,行於一般女子,繼而又傳襲於婚禮,但因家庭貧富而有所增減。
3、結婚風俗的結婚習俗
1.一般來說,結婚是中午的正席,頭天晚上女方正席.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晚上男方正席.中午女方正席.比如譚家河鄉和柳林鄉西部.
2.彩禮的下法有兩種,一是對月禮.就是在結婚那天前一個月的時間下的禮.通常是雙數.有四彩六彩八彩十彩(一彩必須有兩樣.也就是說四彩就是八樣,六彩就是十二樣,以此類推)/然後就是接親的那天,男方要下禮.和對月禮差不多.除了物禮,還得多多少少有點禮金.1000-數萬不等.
3.接親的時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參加,只派一隊人馬去.大多數地方新郎必須參加.
4.鬧房,全國的習俗差不多.
5.紅包:新娘將紅包放在身上每一個角落.除了撒出去的,就是讓別人在身上摸到的.
6.團圓飯:洞房前的一頓飯.大夥聚在一起給新郎新娘出難題,通常都有點帶色的。小兒不宜參加。
7.回門.結婚的第三天,女方帶著男方回娘家.這時男方還得准備些禮品,當然會少得多.但有一點,不能走新娘出嫁時走的那條路,必須想其它辦法走另外一條路回門.
8.定親:通常由男方請媒人提媒,備禮傳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後,將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簡應允,名為允帖,視為正式定親。定親後,男方或男女雙方設宴謝媒,備禮相送,謂之喝定親酒。婚約既定,不能更改,遇節日和紅白大事還要相互往來。
9.擇吉:俗稱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請求婚期。先請陰陽先生算出吉日,忌單日、晦日,尚雙月雙日,以花朝節和臘八節的日子最多。選好後,用紅紙寫上喜日,備禮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無異議,雙方著手各項婚事的准備。
備婚:男方修建新房,裝飾室內,女方購置嫁妝。嫁妝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櫃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興旺之意;半嫁則各樣兩套,象徵成雙成對。中等人家多置全嫁,農戶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妝,極盡奢華。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備大禮送至女方家中,內有大肉、雞、鵝、衣物等。潢川縣南部在迎親前兩日,過禮必有1隻公雞,女方須回1隻母雞,而在縣北部則分別為公鵝、母鵝。商城縣在迎親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進行暖轎儀式,晚上賓客滿坐,喝暖房酒。新縣等地,新婚前夜由牽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4、婚禮上新娘敬酒時要說些什麼,求幫助!
一、 新娘敬酒的時候說什麼1. 敬酒詞中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向各位嘉賓表示感謝,謝謝各位百忙之中抽空參加自己的婚禮。
2. 敬酒詞中還要說些情侶間關於客人的討論,說一些客套話。比方說「我總聽他提起您,說當年您是怎麼怎麼好,百聞不如一見,今天一看果然是貴人面相,這杯酒我敬您。」這樣的一類的托詞可以結合一兩句的小故事,更能體現出對賓客的敬意。
3. 敬酒詞中最好還要表達對父母的感謝,一些聰明伶俐的女生會用華麗的詞藻修飾一下,畢竟婚禮上大家都想看到一個孝敬雙親的新娘。
4. 在敬酒詞的最後加入一些對未來的暢想,希望夫妻二人能夠牽手走過一生之類的話。提綱挈領,總結陳詞。
5. 敬酒詞的時長要根據賓客的重要程度而定,領導長輩那幾桌多說兩句,比較疏遠的朋友簡單說幾句也是沒有問題的。
二、 得體大方的敬酒詞1. 感謝各位能在百忙之中來參加我與某某的婚禮,作為新娘,我在這里先干為敬,謝謝大家對我們兩個的真誠祝福,謝謝!
2. 首先我得感謝父母,其實是在場的各位來賓能夠到現場為我們的愛情做個見證,在這里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得開心一點。
3. 剛剛的婚禮我真是又激動又緊張,現在希望大家能盡情享受我們為大家准備的婚宴佳餚,吃好喝好。在此,我們敬大家一杯,因為開心,因為感激,因為愛情!
婚禮中的敬酒詞突出的是一個熱鬧,只要賓客能夠高興,婚禮的敬酒才算成功。新娘要塑造一個端莊穩重的形象,敬酒在於敬不在喝。敬酒詞說好,就喝多喝少都是沒有關系的。
還可以點擊婚禮紀頭像在知道首頁查看更多的結婚相關知識~如果還有其他結婚相關問題也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我會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回答哦!
5、結婚風俗
訂婚禮俗記要
訂婚又稱「文定」,昔稱「納吉」及「納徵」,訂婚雖然不像結婚般繁復,但傳統習俗仍非常重視,男女雙方均需准備若干禮品,其過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後與媒人同乘一車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車,進了門,紅包可跑不掉哦!
(一)貢禮官:俗稱「押箱先生」,專門負責送禮行聘事宜。貢禮官必須控制人數(湊成雙數)、車輛(六輛或十二輛)、聘金(雙數且用紅紙包裝妥當)、六件禮。
(二)家祭:出發前往女方家納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儀式,這時將納采所用之「盒仔餅」或大餅,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將前往某處女方家下聘,請示列祖列宗保佑這段姻椽美滿幸福。
(三)出發:行完家祭後,貢禮官負責將所有聘禮搬上車,新郎與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紅包:出發前貢禮宮除了打理人數、車數、聘禮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備紅包。如:前來開新郎車門的舅爹、「壓桌」、六名隨去的親人都需備有新娘見面禮、捧洗臉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禮。
· 訂下終身後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禮中要有米香餅。
·為什麼要准備四色糖呢?
是象徵新人甜甜蜜蜜,白頭到老的意思。
聘禮不僅代表男方報答女方家長的心意,感謝女方家含辛茹苦撫養即將過門的新嫁娘,同時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數都願意添置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而且每件聘禮也都包含了討吉利、增圓滿的象徵意義。
聘禮通常分簡單的六件禮或講究的十二件禮,聘禮的多寡依照個人的預算安排,同時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長請教,詢問女方意見,做個兩全其美的排場。
·男婚女嫁正式登場
霹哩叭啦!鞭炮聲響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當天要進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牽手到白頭的戒指後才算禮成。
·大禮過後,女方如何回禮?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在男方過大禮後,女方自然也要備回禮,可不能讓男方空手而歸啊。
漢族--婚俗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於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春秋時,人們同姓婚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為婚乾杖而離之。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故《明律例》與《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為二,中表面規定兩者皆禁止通婚,實際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結婚。清末冊律,將同姓不婚與親屬不婚合並,只禁止同宗結婚。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查日子: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農村議婚訂婚的一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了解後,稟告父母,托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舊時多先請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進行。有些地方雙方家長相會為子女訂婚。如全州縣一帶,雙方意見一致後,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宴款待。小夥子執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後敬自家舅舅,然後先客後主依序敬酒。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爾後男女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准備嫁妝,男方准備傢具,依期舉行婚禮。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對糯米粑(俗稱「團圓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領神會,盛情款待並請左鄰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議將婚期提前。
賀郎歌: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興安縣一帶。拜堂、晚宴後,親友簇擁新郎於正廳,唱賀郎歌。即興現編賀詞,也有戲謔、詼諧之詞。親友唱一首,新郎飲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閉門以待,男女對唱《開門歌》,盡興方開門。進門後唱歌鬧房,由「恭賀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飲到10杯(酒力不勝者可由男歌手代飲)。然後唱《交歡酒》,新人雙雙同飲一杯。最後歌手扣門唱《扣門歌》以結束婚禮。
坐紅堂: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一帶,男女青年結婚前夕分別在自家祭祖並接受尊長訓誡。新娘穿紅掛飾,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細聲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敘姐妹情。姐妹們叮囑新娘過門後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贊新郎俊秀勤勞。當新娘訴說不如意的心事時,姐妹們多方勸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別並贈禮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廳,接受長輩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教。教導結束老人退堂,小夥子們說笑打諢追新郎,歡樂深夜方散。
討鑰匙: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一帶。新娘之嫁鑰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親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親郎送封包討鑰匙,以便拜堂後打開箱子,展示其中穀米錢物,象徵婚後五穀豐登、家庭富裕。送親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親郎收下封包,新郎討得鑰匙後,歡歡喜喜與新娘拜堂。
看屋:漢族婚俗之一,農村議婚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門、查家。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屆時女方和兩位稱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親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訪家況(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設宴款待。媒人介紹議婚雙方相識。女方親友代提財禮要求,男方當時通常一概應承,並贈諸賓客「行腳錢」。次日,雙方通過媒人細議。有些地方還允許進入議婚男子內室翻箱倒櫃察真情實況,之後再通過媒人議婚。
黑房搶親: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賀縣一帶。在下程山區,新娘哭嫁兩天兩夜後,過門之日清早與女伴們同藏黑房。男女迎親隊伍到達後,新娘的兄長(或堂兄表哥)和親威中的男青年破門而入。女伴擲沙子揮竹枝抵抗。搶者力圖將女伴們拖出門外以排除干擾。如兩個搶者敗陣,則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強背出門。再由男方迎親隊中的兩個(或4個)女子輪流背新娘到郎家。搶親角逐中,男給女抹鍋煙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搶婚遺風演變為男女青年的打鬧嬉戲。
拜堂彩語: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點燃供桌上的一對喜燭,並說彩話賀喜祈福。如桂東賀縣一帶常用彩語:「龍獨光光,高照華堂,夫妻並壽,福祿成雙」、「手拿花紅丈二長,恭喜外甥娶新娘,鸞鳳和鳴添福壽,夫妻和睦百年長。」祝詞說完後,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並對拜成親。
回門:舊時漢族婚姻風俗。即成婚後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蠍妻子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鮑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