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禮婚慶 » 光緒大婚禮服

光緒大婚禮服

發布時間: 2023-03-29 15:06:33

1、為什麼光緒皇帝大婚時,隆裕皇後走過的太和門是用紙扎的呢?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這里曾經舉行過順治皇帝的登極大典,以及光緒皇帝的大婚典禮。

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是個面貌醜陋、毫無國母威儀的大齡女青年。光緒皇帝之所以娶她,是因為隆裕皇後是霸道的慈禧太後的親侄女。光緒皇帝不喜歡這位皇後十分明顯,朝廷籌備婚禮的事情光緒一概不過問。隆裕皇後在嫁入紫禁城之前,她的婚姻悲劇就已經開始了。

清朝皇帝的大婚典禮,皇後一定要乘轎子從太和門通過。偏巧在隆裕皇後過門前一個月的時候,太和門不慎失火。這場大火來勢洶笑纖神洶,不少救火的太監都受傷了,可是這座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太和門依然沒能碰虧搶救回來。眼看著皇帝就要大婚,燒毀了太和門實在是太不吉利了。對於還沒過門的隆裕皇後而言,簡直是晦氣沖天。

我們現在所看見的太和門,豎宏是光緒年間那場大火後第二年重建的。但在失火後的短短一個月內無論如何也無法復建太和門,迎娶皇後迫在眉睫,於是紫禁城緊急徵召了一群裱糊匠。當時正值寒天臘月,裱糊匠們夜以繼日用紙糊、綵綢扎的辦法做出了以假亂真的彩棚太和門。所以我們看到的《光緒皇帝大婚圖》中的太和門,其實就是個彩扎紙糊的替代品。由於工藝逼真,這項技術還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婚前遭遇失火,婚禮走的是紙糊的太和門。隆裕皇後,這位大清朝的送葬人在她的婚姻開始時就遇到了非常不吉利的徵兆。婚後的隆裕皇後不得皇帝寵幸,眼巴巴看著光緒寵愛漂亮的珍妃。即便是自己的親姑母慈禧太後,對木訥無趣的隆裕皇後也流露出許多不耐煩來。連朝臣甚至宮女都覺得隆裕皇後軟糯愛哭,是個無聊無趣的人。隆裕皇後的一生十分郁悶,後來她以皇太後的身份看著清朝滅亡,6歲的小溥儀退位,心情悲涼可想而知。

隆裕皇後死後葬在清西陵,與從不正眼看她的光緒皇帝同穴。但是她死後也不得安寧,盜墓賊光顧了光緒陵寢,隆裕皇後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遺骸化作爛泥。以故宮紙糊的太和門為楔子的悲劇,直到此時才宣告結束。

2、清朝皇子或者親王結婚時穿的禮服,知道的請詳細描述一下~跪求

在結婚、敕封、節慶等重大日子的時候,著吉服,也就是俗稱的蟒袍。當然皇帝的也叫做龍袍。
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綉文九蟒,裾左、右開。(初制,皇子冠服,凡慶賀大典,冠用東珠十三顆鑲頂,禮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束金鑲玉嵌東珠帶)。
親王、郡王,通綉九蟒
但值得一說的是,凡吉服、朝服外面都是要加補服的。。。補服就是綉著補掛圖案的衣服。。
您有條件可以去圖書館借閱《清碑類鈔》

3、清朝皇帝有幾種類型的衣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4、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

乘龍配鳳 二姓之好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 苑洪琪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曾任宮廷部副主任。主要從事清代宮廷歷史研究。 婚姻禮儀是中國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章制度。 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在遠古貴族男子的娶親程序六禮的基礎之上,又因滿族婚俗的傳統背景和皇帝的特殊身份有所變化。那麼這些過程具體是怎樣的?需要備下哪些物品?參與者各自的身份和角色又是什麼?還請看檔案解讀。 閱讀鏈接 《禮記》中的六禮 一、納采,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二、問名,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測算男女雙方結合是否合適; 三、納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 四、納征,男方家送聘禮給女方家; 五、請期,男方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六、親迎,新郎親至女方家迎娶。 中國是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復雜而繁瑣的典章制度,其中婚姻禮儀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禮記》認為婚姻是:「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禮的儀式,更是對認同、崇拜祖先的「禮」與其外在的一系列表現。《禮記》還確定了從議婚到完婚這一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六禮」)。《周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婚禮這一儀式感極強的習俗,世代相傳,不斷地加強和鞏固男女性別角色及其社會責任。 天子的婚禮稱「大婚」,被尊列為國家盛典。但並非所有的皇帝都經歷過大婚典禮,只有年幼就繼承皇位的皇帝到了成婚的年齡才能享有大婚儀式。 清代,紫禁城內曾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皇帝舉行過「橡禪大婚」。四位經過「大婚」的皇帝位列清朝帝系的兩端。入關前成婚的太祖、太宗並沒有固定的婚禮儀注,也沒有定下規矩。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舉行了順治皇帝的大婚,當時正值入關之初,宮廷典章制度尚不完備,雖沿襲古代六禮儀制,但采禮種類、數量等仍無定製。到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聖祖康熙皇帝才正式確立了皇帝娶皇後的大婚禮儀,即古代嫁娶要遵行的「六禮」。「六禮」原本是遠古貴族男子的娶親程序,被清皇室吸收後,因滿族婚俗的傳統背景和皇帝的特殊身份,其中的問名、納吉、請期和彎如胡親迎禮或設而不行,或改變名稱,只行納采、納征兩禮。這也與清代皇後一般是由皇太後與近支王公通過「議婚選後」來確定有關。 清乾隆 黑漆嵌金飾珍珠御用盔 故宮博物院藏 頭盔(胄)是重要納采禮物之一 清順治 銅鍍金嵌珠石珊瑚馬鞍 故宮博物院藏 馬鞍是重要納采禮物之一 皇帝大婚的具體事宜是由臨時的專門婚禮籌辦機構所包攬。如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軍機處檔案「同治大婚典禮事宜單」中,遣使事宜、納采事宜、大征事宜、冊立事宜、奉迎事宜、朝見事宜等皇帝大婚諸禮節均明確記錄在埋攔案,就連納采、大征所需的采禮及龍亭(抬放采禮的用具)、節案(放置金節的案子)、冊案(放置金冊的案子)、寶案(放置金寶的案子)等都有十分詳細的記錄。施行這些禮儀的具體時間均經過象徵天意的國家天文歷法機構— 欽天監卜測。 納幣以聘 清代皇帝大婚一系列的禮儀中,納采禮和納征禮,與六禮相近,也就是通常說的定婚和下聘禮兩個環節。 遣使求婚— 納采禮 納采,即向皇後家贈送具有定婚之意的采禮。民間納采是在女家同意議婚後,再正式帶著禮物登門求婚。皇帝大婚行納采禮不存在女家同意與否,也不會親自登門納采,而是派使臣代行。欽天監擇吉日行納采禮,在行納采禮的前一天,皇室要派專人祭告郊(祭天)、社(祭地)、太廟。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納采禮筵宴圖」冊頁六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正、副納采使臣正在接受金節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納采禮筵宴圖」冊頁十(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正、副納采使臣持金節前行 清 冷鑒、黃門等合繪 皇朝禮器圖冊之「 」皇後儀駕金節」 故宮博物院藏 依據檔案記載,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八月,順治皇帝大婚典禮前期擇吉日行納采禮。納采禮物是全副鞍轡的文馬(毛色漂亮的馬匹)十匹、甲胄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金茶筒一個,銀盆一個。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七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大婚納采禮的禮品與順治皇帝相同,且「以禮部尚書內務府總管充使(納采使)」。所謂納采使,有正、副二人,均由皇帝欽定。納采使大多由很有地位的官員擔任,是經過親王、大臣們眾議提候選名單,再由皇帝圈定欽派。納采當天,皇帝在太和殿要向正、副納采使授以金節和聖旨,納采使才有資格代表皇帝行事— 到皇後府邸行納采禮。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納采禮筵宴圖」冊頁十四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准皇後父親(或祖父)率子弟等人著朝服在府邸大門外跪迎,正、副納采使臣正准備進入門內 這一天,准皇後府邸正廳面南設節案,左、右各設案。正、副納采使持節到來時,皇後之父(或祖父)穿朝服在大門外跪迎,然後隨兩位使臣入內,將金節陳於節案上, 甲胄、布帛分別陳放於左、右兩案。龍亭停在儀門之外,文馬停在中階之下。正、副使臣授禮時,皇後之父(或祖父)在外廳中門之外跪受,再率子弟朝皇宮的方向行三跪九叩禮,以示謝恩。最後,正、副使臣取節回宮,皇後之父(或祖父)在大門外跪送。准皇後家則設納采宴會,以示慶賀。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納采禮筵宴圖」冊頁十六(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停放在儀門之外的不同的龍亭,有甲胄龍亭、緞匹龍亭等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納采禮筵宴圖」冊頁二十六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所繪即為納采宴會 清 紅油納采宴桌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紅地金彩雙喜字六節盒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銀雲龍紋暖酒壺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銀鍍金雙喜字匙及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喜字銀元寶(六個)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錠 故宮博物院藏 其實,正、副使臣一行持節抵達准皇後家代皇帝行納采禮,就是民間所說的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提親,向女方家長表示「明媒正娶」的承諾儀式。當然,皇帝大婚不需要媒人,這也是皇家與民間最大的不同之一。 壯觀的下聘— 大征禮 民間的納征禮,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改為「大征禮」,是皇帝迎娶皇後入宮之前再次向皇後家送大婚禮物,並告知將要迎娶皇後入宮。「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儀禮·士昏禮》)清皇室迎娶皇後所「納」之物,不僅有金銀器和錢,還有其他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物品。 康熙四年九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大婚行大征禮,禮品有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個、銀茶筒兩個,銀盆兩個、緞千匹、鞍轡馬二十匹、馱甲二十副、文馬四十匹,以禮部內務府堂官為正、副使。大征禮的一切儀式均與納采禮相同。 康熙皇帝大婚的大征禮如是,兩百年後同治、光緒皇帝大婚的大征禮仍是 清 銀鍍金龍鳳紋多穆壺 故宮博物院藏 如此— 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十二月初四日午時行大征禮,應備賜物自應敬謹辦理。在《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第三冊《大征禮圖》中可以看到,大征禮給准皇後的聘禮用七十四座龍亭裝載,而給准皇後娘家的賞賜物則用五十八座采亭裝載。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使持節捧旨,率領浩浩盪盪的大征儀仗隊前往皇後家行大征禮,十分壯觀。 但是這些大征禮禮品並不是全部贈與皇後家裡的。采亭所裝載的是給准皇後父母的賞賜物,准許留下。而龍亭所裝載的是給准皇後的聘禮,要作為妝奩返回皇宮— 「內務府官將金兩、銀兩、金銀茶筒、銀盆撤出,仍用龍亭舁請交進;緞匹交總管太監接收,暫存邸第。俟進妝奩時分裝箱內……馬匹、鞍轡、馱甲交該衙門領回。」 所謂妝奩,原指女子梳妝打扮時所用的鏡匣,後泛指隨出嫁女子的嫁妝。皇後的妝奩由皇家采辦。順治、康熙皇帝大婚時,國家經濟尚不發達,皇後妝 奩謹行儉用。到同治、光緒朝時,皇後妝奩則應有盡有:既有綢緞成衣、裘狐皮服,又有冠履靴鞋、珠寶首飾;既有陳設清供、舶來時玩,又有生活器皿、實用傢具等等,無所不包。 入宮成婚 清代皇帝大婚典禮中最為隆重的儀式是冊立禮和奉迎禮,一般都與合巹禮在大婚當日連續舉行(順治、康熙、光緒三位皇帝的大婚冊立禮和奉迎禮都在同一天舉行。同治皇帝大婚是個例外,冊立禮、奉迎禮是分兩天進行的),一起構成了大婚禮儀的 *** 。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大征禮圖」 冊頁二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准備出行的大征儀仗隊,給准皇後娘家的賞賜物用采亭裝載 閱讀鏈接 《大清會典》記載的大征禮禮品單 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銀茶筒二、銀盆二、緞千匹、文馬二十匹、閑馬四十匹、馱甲二十副。另有賜後父後母黃金百兩、金茶筒一具、銀五千兩、銀茶筒一具、銀盆一具、緞五百匹、布千匹、馬六匹鞍轡具、甲胄一副、弓一張、矢一菔、朝服各二襲、衣各二稱皆冬一夏一、貂裘各一領、上等玲瓏帶一束;賜後弟緞四十匹、布百匹、馬二匹鞍轡二副;賜從人銀四百兩。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皇後妝奩圖」冊頁四、五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浩浩盪盪的大征儀仗隊伍抬著皇後妝奩 清 玳瑁邊檀香木刻錦紋雙喜字背小掛鏡(正、背)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銅鍍金龍鳳紋雙喜字面盆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銀鍍金雙蝶紋喜字粉盒 故宮博物院藏 閱讀鏈接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卯刻所進皇後妝奩 上賞金如意成柄龍亭頭抬,上金如意成柄龍亭二抬,上金如意成柄龍亭三抬,帽圍一九一匣、領圍一九一匣龍亭四抬,帽圍一九一匣龍亭五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七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八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九抬,脂玉谷穗平安一件欄桿采盤十抬,銅琺琅太平有象桌燈成對欄桿采盤十一抬,紫檀龍鳳五屏峰銅鏡台一件(隨大紅緞綉金雙喜字套一件)欄桿采盤十二抬,紫檀雕花洋玻璃大插屏成對(分二抬)六十三、六十四抬,紫檀足踏成對六十五抬,紫檀雕龍盆架一件(隨大紅緞綉金雙喜花披一件、金面盆一件)六十六抬,紫檀雕花匣子二十件欄桿采盤分十抬,紫檀雕花箱子二十隻欄桿采盤分二十抬,紫檀雕花大櫃成對分四抬,以上共一百抬。 正名入宮— 冊立禮與奉迎禮 所謂冊立禮,是向皇後授予象徵名分的金寶與金冊(均為黃金製作)以正式確立皇後在皇宮中的地位的儀式。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大婚冊立禮都是在皇後府邸舉行的。所謂奉迎禮,相當於民間婚娶的親迎禮,只是民間新郎需要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而皇帝大婚則是派遣使者到准皇後母家府邸,對皇後進行冊立後,再將其迎入宮中,故而稱奉迎禮。皇後的金寶、金冊是由內閣(後改由翰林院翰林)撰寫、禮部製作的。鑄造要先後經過制蠟模、鐫字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進呈皇帝御覽。清代皇後金冊、金寶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形制與皇帝御寶相同。 近代 遜帝溥儀「 」皇後」冊立金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件金冊為故宮博物院現存唯一「 」皇後」金冊 閱讀鏈接 冊立同治皇後阿魯特氏冊文 朕惟運協兩儀,乾健必資夫坤順。光昭四表,日升更頌夫月恆。觀天道之周行,實邦家之肇慶。爰諏吉日,用制宏章。咨爾阿魯特氏,乃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也。秀衍桂林,瑞徵椒殿。淑身維則,慎德有常。著端范於閨闈,早嫻女訓;肅庄容於宮,允式母儀。茲仰承慈安皇太後慈禧皇太後懿旨,以冊寶立爾為皇後。爾其勤儉居先,雍和逮下;徽音丕嗣,內治克襄。夏凊冬溫,親兩宮之色笑;陳籩薦豆,佐九廟之馨香。令望式孚,蕃厘永迓。欽哉!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八月十四日,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後下懿旨,遣惇親王奕誴、貝勒奕劻為冊立皇後禮儀的正、副使,遣崇勛為冊立宣制官。一個月後,同治皇帝於九月十四日清晨(丑時)身著朝服至太和殿,到冊寶案前閱冊寶。後正使奕誴、副使奕劻持節捧寶前往皇後家行冊立禮。九月十五日奉迎皇後入宮。 清光緒 「 」珍妃之寶」印 故宮博物院藏 太和殿內放置的寶案 與以上程序相同,光緒十五年(一八 *** )正月二十六日早上,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隆重典禮,宣布冊立葉赫那拉氏為皇後,並將頒給皇後的金寶、金冊交給專使,專使奉命護送皇後金印、金冊至皇後娘家,向皇後父、兄宣示,再由隨行侍儀女官向皇後宣讀冊文。行冊立禮的同日,遣額勒和布與奎潤為正、副使,持節詣皇後邸行奉迎禮。 同治、光緒二帝的大婚,是晚清宮廷最重的兩件大事,正值慈安、慈禧皇太後(光緒時為慈禧太後一人)垂簾聽政。兩位幼年繼位的皇帝一位是慈禧太後的親兒子,一位是慈禧太後的親外甥。雖然皇帝大婚有專門機構管理,但事事都要「具奏」皇太後,然後「面奉」皇太後懿旨,謹慎辦事。如同治皇帝大婚時,兩宮皇太後早於兩年前(即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年)就下懿旨:「皇帝大婚前期分日恭進妝奩、其鋪蓋衣服、首飾、金銀器皿,著於告期前一日恭進。至皇後母家應行恭備子孫餑餑並匙箸、吉祥花碗、龍鳳圓盒,既或做鋪蓋、燈內蜜油並煙粉等項,均著敬謹妥為備……其子孫餑餑屆時並由內務府女官恭送大內,欽此。」對大婚禮節的規定更是細致入微,甚至大婚當日陪侍皇後的公主、福晉、命婦等人的穿戴也有明確懿旨:皇帝大婚日,「公主、福晉、命婦進內均戴鳳鈿,穿蟒袍八團龍立水褂,項圈、手巾、朝珠。內務府女官均戴鈿,穿八團褂,至皇後邸伺候升輿。乾清宮伺候降輿及降輿後伺候一切禮節均戴大紅鈿罩,穿大紅褂罩」。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皇後鳳輿入宮圖」冊頁二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所繪為冊立禮完,正、副使臣出皇後府邸的情形,可見儀仗隊伍正抬著冊亭、寶亭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皇後鳳輿入宮圖」冊頁十二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所繪為奉迎禮中午門的情形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凌晨,皇後於邸第升鳳輿,由大清門進入皇宮。光緒皇帝大婚奉迎禮於子時進行。是時,奉迎儀仗排列就緒,奉迎使臣以及命婦、若乾女官陪同鳳輿前往皇後府邸。兩宮皇太後欽派的福晉、命婦、女官至坤寧宮東暖閣,為新娘和新郎鋪設龍鳳喜床。喜床中央放一個裝滿珍珠、寶石、金銀錢以及穀物的寶瓶,喜床四角各放一柄如意。迎娶皇後的鳳輿均由紫禁城正門— 午門進宮。明清兩代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等級最高的午門中門是皇帝出入專用門,皇後只有在大婚典禮中可乘鳳輿通過一次。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皇後鳳輿入宮圖」冊頁十六(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儀仗隊簇擁著鳳輿前行 閱讀鏈接 細致入微的大婚禮—— 奉迎前應備各項差務十二項 寶瓶由大婚禮儀處恭制,內盛:珍珠兩顆、紅寶石兩顆,金錢兩個、銀錢兩個、金如意兩個、銀如意兩個、金錁兩個、銀錁兩個、金八寶兩個、銀八寶兩個,金銀米一並由大婚禮儀處備辦交進; 龍鳳同和袍由內交奉迎公主、福晉、命婦敬請至皇後邸;熏轎、熏蓋頭應用藏香,由內交公主、福晉、命婦敬請至皇後邸; 乾清宮殿內應設火盆,由營造司官員預備; 坤寧宮門檻內應設馬鞍(喜鞍),由武備院官員預備;馬鞍下應用蘋果,由掌儀司官員預備; 子孫餑餑圓盒及子孫吉祥花碗、匙箸,均由後母家預備;金、銀酒由酒醋房恭備; 合巹應用壺盞由大婚禮儀處恭制;進長壽面應設銅盆,銅盆由大婚禮儀處恭制,圓盒長壽面均由內膳房預備; 皇後應捧之柴,由司俎太監預備,薩滿接收;灶君前鋪設拜褥,由薩滿預備。 奉迎隊伍簇擁著皇後乘坐的鳳輿過午門、太和門、中左門、乾清門,至乾清宮止。親王福晉率女官開啟轎簾,扶皇後下轎。親王福晉接過皇後手中的蘋果,同時把裝有珠、寶、金銀小如意和五穀的寶瓶奉與皇後。接下來,福晉們扶皇後邁過一個火盆,以寄寓蒸蒸日上之意。之後,在女官的引導下,從交泰殿到達坤寧宮。坤寧宮門口安放著兩具馬鞍(喜鞍),鞍下是皇後從娘家帶來的兩個蘋果,寓意平平安安。皇後跨過馬鞍進到洞房,把剛才拿過的寶瓶交給福晉。福晉將寶瓶放在龍鳳喜床上。 清 冷鑒、黃門等合繪 皇朝禮器圖冊之「 」皇後儀駕鳳輿」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木紅漆桿皇後轎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 」皇後鳳輿入宮圖」冊頁二十六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鳳輿至乾清宮,皇後將在此由親王福晉率女官扶下轎 清乾隆 青玉合巹杯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小如意故宮博物院藏 和美圓滿— 坐帳禮與合巹禮 帝後入洞房,先要一同行「坐帳禮」。坐帳又稱「坐福」,是滿族的婚俗之一,現在東北婚禮中還在流行,即帝後同坐於龍鳳喜床上,面朝正南方天喜方位(即主人間婚姻喜事的天喜星所在方位)。坐帳禮畢,皇帝給皇後揭去蓋頭,帝後同坐在龍鳳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後居右),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即餃子,由皇後母家預備,隨奉迎隊伍一同進宮。子孫餑餑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諧音「生」,寓意「生兒子」。此時窗外還有一男童隔窗問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後要生兒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綿綿。吃子孫餑餑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興的願望。 吃過子孫餑餑後要行合巹禮。據《康熙大婚儀注》記載,康熙皇帝大婚所行合巹禮在坤寧宮西間北炕前的地上。光緒皇帝大婚時的合巹禮在坤寧宮東暖閣洞房內舉行:「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合巹原指一隻葫蘆破為兩半,各盛酒於其中,新娘、新郎各飲一半,象徵夫妻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兩半葫蘆的柄,象徵由婚禮把倆人連成一體,故先分而為二,後合二為一。這一儀式,現在演變成婚禮上新人飲交杯酒。 皇帝大婚時合巹禮的流程,以光緒皇帝的合巹禮為例,先是由內務府女官恭進宴桌,鋪設坐褥於龍鳳喜床沿下,皇帝、皇後相向而坐,再恭進帝、後交杯,用合巹宴。合巹宴是以矮桌席地坐炕爐前,食生羊肉及牛豬肉及金酒(黃酒)、銀酒(白酒)、金膳(黃碗盛黃米飯)、銀膳(黃碗盛白米飯)、肉絲等。 在帝後進合巹宴時,還要有結發的侍衛夫婦在坤寧宮外的屋檐下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後的當晚,帝後還要吃長壽面。次日還要舉行團圓宴,以表帝後婚後生活的美滿。之後,皇帝要祭祀太廟、奉先殿,皇後要率女眷拜見皇太後並向皇太後敬獻如意。皇帝還會在太和殿舉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等祝賀,並發布詔書,舉行盛大宴會,賜皇後父母兄弟衣服、物品等。至此,整個婚慶大典才宣告結束。 清 填漆描金龍鳳雙喜宴桌 故宮博物院藏

5、光緒皇帝大婚時,隆裕皇後走過的太和門為何是用紙扎的呢?

大清王朝第十一代皇帝光緒皇帝與皇後葉赫那拉氏的大婚典禮,這場大婚是清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大婚典禮。皇帝的大婚原本是普天同慶的大喜之日,但是這場婚禮從一開始就非常不吉利,也註定了光緒帝和隆裕皇後的婚姻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悲劇,或許從隆裕皇後被從紙扎的太和門抬入的一刻就註定了這是一場悲劇。

光緒十五年,已經十九歲的光緒皇帝終於宣布即將大婚,十九歲的年紀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晚婚了,實際上並非光緒皇帝不想結婚,問題出在慈禧太後身上,慈禧太後並不希望光緒帝過早結婚,因為皇帝一旦舉行大婚,那就意味著皇帝已經成人,既然皇帝已經成人,那麼就應該舉行親政大典,而皇帝一旦親政,慈禧太後就失去了繼續垂簾聽政理由,皇帝親政後,慈禧太後必須退居二線,將朝政大權交給光緒帝,這是視權如命的慈禧太後最無法容忍的,慈禧太後一生對權力有著無法解釋的迷戀。所以,為了能夠繼續把持朝政大權,慈禧就一直拖延推遲光緒帝的大婚。直到光緒十五年,當時光緒帝已經十九歲,慈禧太後再沒有理由拖延皇帝的大婚了。於是慈禧太後為光緒帝選擇了自己娘家的內侄女葉赫那拉靜芬作為皇後。

光緒帝尺雹讓大婚之時,清政府的財政狀況實際上是捉襟見肘的,但是畢竟是皇家的婚禮,即便財政再困難,也要陵局擠出銀子舉辦典禮。按照當時的清朝祖制,皇後大婚入宮時必須要經由大清門和太和門入宮,而正當人們緊鑼密鼓的操辦大婚典禮所需事宜的時候,一場詭異的大火在距離大婚舉辦還有四十二天的時候將太和門燒毀,眼看皇帝大婚日期將至,重建太和門已是不可能,眾人為此一籌莫展時,當時的官員都認為皇帝的大婚典禮可能會推遲的時候,慈禧太後一錘定音,宣布皇帝大婚如期舉行。慈禧太後肆凱下令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並且命令有司找來北京棚匠扎彩工,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用竹竿加彩紙、綢緞,搭建成一座紙糊的太和門,供大婚時使用。這做法,一般在民間是紙木匠為死人搭紙屋供焚化才採用的。所以,當送親隊伍和文武官員經過彩紙扎的太和門時,盡管驚嘆於工匠們的鬼斧神工,但同時也認為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或許光緒帝不幸的婚姻從此刻就開始了。

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和光緒四位皇帝的婚禮是在紫禁城裡舉行的,這是因為他們幼年登基,到了成婚年齡自然就在皇宮里舉行婚禮了。1889年的光緒帝大婚典禮,清政府花掉了白銀550萬兩,然而這場慈禧太後一手包辦的婚姻卻成為了一樁徹頭徹尾的悲劇,光緒帝婚後與隆裕皇後感情不和,兩人一生形同陌路,光緒與隆裕在婚後做了二十年有名無實的夫妻,終其一生沒有子嗣。公元1908年,38歲的光緒皇帝去世,40歲隆裕皇後守寡,5年後,已經成為了亡國太後了。

6、古代皇帝婚禮是怎樣的?????

在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皇帝們既不需要金榜題名,也不會流落異鄉,但是他們也得經歷人生中的「洞房花燭夜」,普通老百姓結婚儀式圖的是喜慶,那麼主宰天下的 皇帝們結婚 需要走 哪些流程 呢?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 皇後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後與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在皇帝自己原來的寢宮內,也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舉行儀式的地方當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寧宮舉行。坤寧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後的寢宮,清朝時將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後的禮儀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皇後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一般妃嬪進宮,只能走紫禁城後門神武門。 參考: http://hunjia.shang.com/ke/fagui/hunsu/110802111022372.html
希望採納

7、清朝皇帝大婚時 (迎娶皇後時)的過程、禮節、習俗。

清代皇帝的婚前禮,由傳統的「六禮」減為納采與大征(納征)兩種禮節。納采禮本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獲女家同意之後,再正式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禮,以為求婚之成。

歷代納采禮,男家向女家所致禮物,既有實用之物,又有象徵之物。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禮物為配有鞍轡的文馬四匹、甲胄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順治朝還包括金茶筒(喝奶茶用的茶壺,民間也稱為多穆壺)1個、銀盆2個。

納采禮之後舉行納采宴。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宴的承辦,改變了主賓關系,並不是由皇後父母設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而是皇帝要派大臣代表他,賜宴皇後父母。

婚成禮是皇帝大婚的高潮,只有經過這一禮儀,雙方才可以確立夫婦之關系,其程序包括冊立奉迎禮、合巹禮,並且尚有坐帳禮、跨火盆與馬鞍的習俗。

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後所用鳳輿,並非是與百姓一樣的紅色喜轎,而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轎,並且上面沒有「喜」字。皇後乘坐鳳輿入宮時,要提前在鳳輿內放置御筆「龍」字。

皇後頭遮綉龍鳳同合紋的紅緞蓋頭,坐在鳳輿內向宮中行進時,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以諧音平安如意。

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之「家」,於是皇後在乾清宮階下轎,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蘋果,還要再懷抱一個金寶瓶跨過火盆,才能進殿內,等到了洞房坤寧宮時,還要跨過馬鞍,才能行合巹禮。

婚禮諸禮中真正代表男女成為夫婦的是合巹禮。合巹禮為現代所說的喝交杯酒之源。

(7)光緒大婚禮服擴展資料:

清朝皇帝的大婚禮儀並不是一開始就被確立下來的。清太祖娶葉赫氏時,僅僅率眾貝勒迎親,舉行大宴,而並沒有固定的儀注,清太宗時立後也僅行了冊立禮,皇帝大婚亦未成定則。順治八年,清世祖大婚,才開始確立了皇帝納後儀。

清代民間嫁娶要行六禮,所謂「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與民間嫁娶不同,皇帝大婚不需要問名、納吉和請期,皇帝也不可能親迎(一般是譴使奉迎),所以皇帝大婚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納采和納征(皇家稱大征)。

在大婚使前來冊封前,皇後的儀仗就要在宅邸內等待,大婚使到時,皇後的父親要率領親屬著朝服在門外迎接,皇後本人則在庭中迎接,皇後母親及家中女眷也都要在庭中著朝服跪迎,等待使臣入內冊封。之後鼓樂、儀仗導引在前,皇後鳳輦隨其後,有中門進入中宮,行至太和殿外台階,皇後下輦入宮。

8、光緒帝結婚時,英國女王送了樣禮物,為何慈禧看後卻勃然大怒呢?

我們知道國與國之間不僅有語言的差異,還有它的風俗習慣人文地理,也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在19世紀的時候,中國因為英國鴉片戰爭的關系打開國門跟國外的聯系也多了起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多了,國家領導人的聯系也會跟著往上漲。那時候中國的領導人是光緒皇帝。

在光緒帝大婚時,英國女王為了同清朝搞好關系就給光緒皇帝送了一件禮物,但是那件禮物之後被慈禧看見,立馬就把它給丟了。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禮物呢?讓慈禧太後這樣的勃然大怒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愛新覺羅載湉是清朝的第11位皇帝出生於1871年。他的父親是位高權重的醇親王,他的母親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

按著載湉父母的這個身份地位即使他沒有當上皇帝也可以享受到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可那時候同治皇帝因為荒淫無道抱病而終,他逝世的時候沒有子嗣,這就可能會動搖大清皇室的江山。慈禧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勸說慈安太後立只有4歲大的載湉為皇帝,為了培養載湉就將他接到了宮里養在了自己身邊。

那時候慈安太後不通政事,把老祖宗的後宮不得干政發揮到極致,但是慈禧卻是一個渴望權勢的人。在慈安太後得知慈禧的野心後,就為了大清朝的江山也跟慈禧鬥了一陣子,但是慈禧善於這些彎彎繞繞,不經世事的慈安怎麼能夠斗得過她,終於在1881慈安太後逝世。

此後慈禧就掌握了國家的政權嘗到權力的滋味後,慈禧太後一直打壓光緒皇帝,還將他的親政時間和大婚禮延遲。到了1889年經過個大臣子的聯名上書慈禧太後終於拖不下去了,載湉終於親政了,但是慈禧太後仍然牢牢把持著國家的政權。

雖然說光緒皇帝沒有獨立掌控國家政事的能力,但是他畢竟是國家的象徵。所以在光緒皇帝大婚的時候,有很多國家的領導人都給光緒皇帝送來了結婚禮物。奇珍異寶數不盡數其中英國女王就送來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自鳴鍾。而且為了凸顯自己的誠意,她還讓工態返匠將自鳴鍾鑲上了很多的寶石金銀,上面還雕刻了寓意吉祥的文字。

光緒皇帝看到這個自鳴鍾的時候是很開心的,因為光緒皇帝曾經接觸過西方文化,對西方文化中的這種先進的東西是非常感興趣,但是慈禧太後卻不這樣認為,在帆拿飢中國的封建傳統習俗中我們認為給別人送鍾就是有咒別人死的意思。

在漢語里鍾表的鍾和終結的終是同敏仔一個音。再加上慈禧是個守舊派,所以慈禧太後在看到這個自鳴鍾的時候就勃然大怒,立馬讓手底下的宮女太監把這些鍾給丟掉。光是皇帝看到這一幕之後,也十分的敗興,但是又不敢跟慈禧太後講。只能看著那些宮女太監把鍾給丟掉。英國女王的一番心思算是白白浪費了。




9、慈安太後是被慈禧害死的嗎?

慈禧第一次得重病,慈安死了,第二次得重病,光緒死了,慈禧一病重就會死人,而且都是關鍵之人,這到底是巧合還是有人故意為之。

戊戌變法之後,光緒皇帝被囚禁,這並沒有完全達到慈禧的目的,她最終是想把光緒換掉,於是放出消息,說光緒病了,很嚴重,快不行了,不能繼續當皇帝了。這消息傳到西方列強那裡,西方人不信,安排醫生給光緒做了全面體檢,結果是光緒除了腎臟不太好,其他一切正常,但腎病並無大礙,不影響當皇帝。


慈禧害怕西方列強,換皇帝這事只好作罷。明裡不行,只好轉入暗裡,慈禧下毒害死了光緒。

有什麼依據說慈禧毒死了光緒呢?光緒駕崩之後,正史中記載他是正常死亡,證據很是充分,史學界主流觀點一直也都這么認為。直到科學鑒定發現光緒皇帝死於砒霜中毒,主流史學界才把矛頭直指慈禧,認為是慈禧毒死了光緒。

慈禧毒死光緒,讓世人毫不懷疑她,可以看出慈禧手段之高明。既然慈禧毒死光緒可以做到天衣無縫,毒死慈安也可以做到,讓人祥爛源們認為慈安是病死,而不是被毒死。


慈禧病了,病得很重,除了養病沒有別的事情打擾,她可以從容醞釀一場謀殺行動。

慈禧和慈安共事三十年,慈安年輕時患風疾,慈禧一定是知道的。為對付慈安,慈禧蓄謀已久,她控制了給慈安看病的所有太醫,慈安病了,慈禧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下葯毒死慈安,然後讓太醫偽造脈案,擺出中風死亡的假象。慈安死了,朝廷上下忌憚慈禧的淫威,誰敢去查真像,從此,中風而死就成了慈安的死因。之後慈禧獨自掌握大清政權,那些被慈禧收買利用的太醫,要麼閉嘴,要麼被慈禧幹掉。從此真像石沉大海。


以上只是推理,但這推理有其合理成分,正史的證據可能只是偽證,慈安被毒死完全可能。

殺人是要有動機的,慈禧毒死慈安動機何在?

慈安慈禧共同為同治皇帝選皇後,慈禧看中了富察氏,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同治也看中了阿魯特氏,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帝也不例外,定誰當皇後,那得兩宮皇太後說了算。慈歷笑安看出了同治的意思,把球踢給了同治,說父母跟你半生,媳婦要跟你一輩子,還是你自己選吧!最後同治選了阿魯特氏。違背了慈禧的意願,慈禧當然不高興。


光緒要大婚,安德海請求慈禧到江南為皇帝采購結婚禮服的布料,行至山東被巡撫丁寶楨拿獲。太監不準出宮,丁寶楨以此為由謹態殺了安德海。安德海是慈禧的紅人,丁寶楨不會不知道,怎麼敢就地正法。實際這是恭親王奕忻安排,請示慈安後乾的事。打狗還要看主人,殺了安德海當然讓慈禧很難堪,她能不嫉恨慈安?

慈安是正宮,地位在慈禧之上,有人說慈安很忠厚,對政治不感興趣,不影響慈禧專權,從以上兩件事可以看出,慈安在,慈禧並沒有得到絕對權力,重大事情的決定權仍然在慈安手裡,大清政權頂多有一半分給了慈禧。權力欲極強的慈禧想得到全部,這就是慈禧毒死慈安的動機。

所以,我們完全相信是慈禧毒死了慈安。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