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婚禮卻扇
1、卻扇禮是什麼朝代
卻扇禮是唐朝。唐朝婚禮中,新娘始終用扇面遮面,即使新郎挑開紅蓋頭,扇面也未撤去,必須要用新郎的才華做卻扇詩來打動新娘,才可看到新娘容貌。「卻扇」這個婚俗魏晉已有,到了經濟發達、文風昌盛的大唐王朝,已經是「上自皇室,下至士庶」都有作卻扇詩的風俗。
「卻扇」這個詞出自巧神《世說新語·假譎》:晉人溫嶠的堂姑母委託溫嶠為其女兒物色夫婿。幾天後,溫嶠說已經物色好,門宏純第與身世不低蔽寬咐於自己。婚禮時,新娘用手撥開紗扇,發現新郎就是溫嶠。
南北朝到唐朝初期,婚俗內容的詩歌,是以「看新婚」為題;唐朝中期開始出現以「卻扇」為題的詩。
《代董秀才卻扇》李商隱:「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團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2、想要舉行一個唐朝婚禮,有沒有朋友知道是什麼流程?
所謂入鄉隨俗,中式婚禮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也是有著不同的特色。同樣的,唐朝婚禮流程也有其別具一格的一面,那麼它都有哪些獨特的習俗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唐朝婚禮的獨特之處。
唐朝婚禮流程的獨特之一是六禮,什麼是六禮呢?六禮其實就是古代談及婚嫁必須遵循的一種禮節。那麼它都包含什麼內容呢?所謂六禮,其實就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這六種禮節。其歷史悠久,其中有些也一直延續到現在,例如納彩,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提親下聘。
唐朝婚禮流程又一獨特之處是催妝,催妝是新郎接新娘時進行的環節。催妝其實很好理解,相當於我們現在新郎及兄弟團到新娘家接新娘時,新娘的親戚及姐妹團設下各種關卡讓新郎一一通過之後才能最終接走新娘。例如藏婚鞋就是經典的一環。
障車也是唐朝婚禮流程的獨特環節之一,就是新郎接完新娘之後,女方會有一批人攔住去路,只要給紅包才能放新郎和新娘過去。這個環節現在我們多放在新郎來接新娘的時候,新郎必須給新娘的親戚及姐妹團紅包,她們才會開門給新郎進門。
唐朝婚禮流程的最後一個獨特之處是下婿。為了告知新郎以後要好生對待新娘,不能欺負她,當新娘的轎子到達新郎家大門口的時候,新娘家中所有在場的女性賓客都會拿著棍子輕輕敲打新郎。這讓我想起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式婚禮都有一個環節,就是讓新郎宣讀並簽下對新娘的誓言書,發誓對新娘全心全意、「三從四德」。
唐朝婚禮流程其實很多都有保留延續至今,只是很多環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給簡化或者創新了。但總體的精髓和傳統環節是保留著的。中式婚禮有著中式婚禮的特別、有趣之處,婚禮就是人們對雙方締結婚姻的一種儀式,有了這種儀式感,以後就有紀念的寄託。
3、新娘遮面的歷史沿革
最近追看了幾部歷史劇,發現《知否》劇中的婚俗結婚的新娘不使用紅蓋頭遮面而是用一把團扇。那麼人們熟悉的紅蓋頭又是從什麼時間開始興起的呢?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東漢末年,當時是紗制,是在戰亂時期簡化婚禮程序的產物。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據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了標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為一種裝飾物。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並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為了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有一個傳說,商紂王時期,紂王發布了一道號令:為藉此染紅的綾綢警示天下女子,婚後不再羞辱小看男人,自今日起,但凡女孩出嫁,頭上一律都要頂著紅綢,遮蓋頭臉,入住夫家,聽候丈夫使喚,盡心伺候夫君!新娘紅蓋頭的習俗,就是這樣形成並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說的是諸葛亮取黃月英的時候,傳聞黃月英是個醜女,黃月英為了看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態度娶她,故意在頭上蓋著一塊紅布,看他以怎樣的心態去揭紅蓋頭。沒想到諸葛亮二話沒說就揭了蓋頭。但面對花容月貌的黃月英,諸葛亮一臉驚詫的表情——以為自己喝了一點酒弄錯了。當他准備掉頭走時,黃月英一把把他拉住,給他說出了事情的原委。也就是從那時起,人們結婚,姑娘們都蓋起了的紅蓋頭。 就是因為黃月英的聰明,後來輔助了碼指諸葛亮,並且讓他一生再未娶其她女人。
舊時漢族婚禮中,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齊代,南北朝的宋齊以後這個風俗一度消失,唐代《通典》中曾斥責蓋頭違背古制,是「隳政教之大方,成容易之弊法」,並宣稱當時已經不流行了。但在宋代這一習俗又重新盛行,並且宋代婚禮中的男子也一度戴上遮臉的花勝。宋代以後我國女性出嫁帶蓋頭的習俗一直延續。
卻扇禮是中國唐代遲塌配非常流行的一種婚禮習俗,新娘出嫁時要蒙頭遮面,這遮面用的就是團扇。 其中有兩個含義,一是遮羞,二是辟邪。 然後新郎要作卻扇詩請求新娘把扇子拿下,新娘被新郎的卻扇詩打動後將扇子拿下後,方完成卻扇禮。 因此卻扇也叫去扇或除扇。
《知否知否》劇中盛小六結婚時衫姿用團扇擋住臉的這個行為,其實是唐就盛行的風俗了。具體來說,其實就是新浪新娘交拜後,放下扇子的這個動作,卻扇就表明從此成為夫妻了。
卻扇禮在唐宋流行用團扇,到了明清就流行用摺扇。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婚俗各異,新娘遮面的習俗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是用紅蓋頭還是用扇子或其他吉祥之物,就五花八門,各有各的做法了。
4、唐朝婚禮有哪些流程與習俗
唐朝婚嫁習俗
唐朝婚姻習俗多繼承於北朝。在北朝,迎親時,夫家在新郎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新娘家門口,齊聲高喊:「新婦子!」這時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緊閉大門,那意思是要給新郎點顏色看,這媳婦可不是好娶的,於是夫家幾十甚至上百口子就圍成一圈在大門外叫喚,直到把門催開,迎接新娘上車。在唐朝,這被稱為「催妝」。唐朝迎親往往是在黃昏,中唐以後才有人把時間改在清晨。在接完新娘後,事情還沒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擋在道上,不讓新郎的車子過去,想過去也行,留下買路財,謂之「障車」。
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唐朝時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隻置戶上。婦上車,婿騎而環車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躝新婦跡。又婦入門,先拜豬枳及灶。娶婦。夫婦並拜,或共結鏡紐。又娶婦之家,弄新婦,臘月娶婦,不見姑。
即結婚前男方必須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張席子蓋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戶,以箭三支放在新房門口。接到新娘子後,新娘子上車時,得擋上膝蓋,搭上蓋頭,新娘子上車後,新郎需要騎馬圍著車繞三圈。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台,以示將來成為操持家務的好手。男方的父母等親屬則從便門出,然後再從正門入,為的是踩新娘子的腳印,以沾喜運。
唐朝時的結婚儀式很有趣,包含了濃重的民俗文化:
唐人風俗多春夏迎娶新人,臘月婚嫁則有規矩即新娘不能見姑即婆婆(唐時稱公婆為舅姑)。結婚當天,新人不能住進房子,必須住在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帳篷,謂之「青廬」。新人在這裡面完成交拜儀式並過新婚第一夜。在「青廬」內夫婦對拜,各剪發一縷置於錦囊,象徵結發夫妻。
新婚後,女婿回門,拜見岳父岳母時,女方家眷親朋皆至,此時有個好玩的游戲,那就是姑娘們用木杖、竹杖打女婿為樂,直到女婿被揍得暈頭轉向才罷休,這可被理解成是女方的示威:我們家閨女可嫁過去了,你看著辦吧!此外,唐朝婚禮還有個新段子,就是「鋪母巹童」,即在結婚前的一天,女方派一名資深的婦女到男方家「鋪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妝。這並非沒有必要,唐朝沿襲魏晉余風,講求門第高貴。唐人薛元超曾說:「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在這里提到了「五姓女」,也就是五個有著久遠光榮史的豪門大族:太原王氏,博陵、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趙郡李氏。以上五姓自恃門第高貴,連皇族(他們質疑李姓皇族非隴西、趙郡的李氏)也不放在眼裡,不肯主動與之為婚。唐朝的士人,以能娶這五姓女為榮耀。如果你不是五姓女,那麼結婚時就要注意了,為了嫁過去後過得舒服些,不受老公家的人的氣,就只能在「鋪房」時顯示一下娘家的實力了。
納采禮儀。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奠雁。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征(下聘)以外,其餘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陰陽和順,也象徵新娘的忠貞專一。切記,一定要是活雁,事後還要放生的,不然不吉利 。當然,即便是在古代,大雁也不容易入手,所以可以用鵝,也可以是雉鳥代替。別的禮物就不多說了。
過了納采,接下來就是問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
雙方合過八字,覺得可以,那就進入下一個環節:納吉。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也要行奠雁禮。也是下正式婚書。有一整套簽字等等程序。現在大概算是登記以及婚前財產公正程序。
然後是第四步,納征 。也叫納幣。通俗一點,就是送聘禮。各代價碼是不太一樣的。早期,用帛淄,然後金,銀,不一而足。送過財禮,下來就是請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備娶新媳婦過門。
然後即是最重要的一步:親迎。簡而言之就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新郎親迎,古代是要御車至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里頭禮節一套,然後迎新娘出來上車,新郎御輪三周,先歸。新娘乘後車,女家親屬數人伴送,稱「送親」。注意新娘所乘之馬車,一般都由女方自備,事後三月要由男方送回。
古時還有催妝詩,障車等等說頭。比如,唐朝時雲陽公主出嫁,男方儐相是陸暢,作的催妝詩是:「雲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宮女們因為覺得陸暢操吳音,才思敏捷,都願跟他開玩笑,宮中才女宋若蘭、宋若昭作詩道:「十二層樓倚碧空,鳳鸞相對立梧桐。雙成走報監門衛,莫使吳歈(吳地的歌曲)入漢宮。」陸酬曰:「粉面仙郎選聖朝,偶逢秦女學吹簫。須教翡翠聞王母,不奈烏鳶噪鵲橋。」
注意誤區:
誤區一,拜堂亂拜,現在說得夫妻對拜,說得是兩個人頭碰頭,大大這可不是梁山泊上鴛鴦盜結義啊,古禮,女的先拜,男方回禮,如是者四,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此外說說拜堂地點誤區,所謂青廬結拜,其實是北朝禮俗,在唐朝的時候經過變革,才改在堂上。《世說新語》里記載漢朝時,曹操與袁紹去劫了別人的青廬,攪鬧婚禮,其實是劫外國人的婚禮,類似於今天中國人沖進教堂去搶個洋妞。
誤區二,新房交杯酒,又稱合巹。古語有「合巹而醑」,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各執一片以醑。男方要記住,喝完之後,要把杯子倒過來,取陰陽和順之意。不然這輩子就要被老婆欺負了。還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衣服也不能被壓到等等。
婚禮禮儀中,還有若干注意事項:
其一,卻扇,古時,新婦多用扇遮臉,需待交拜後去之。稱為「卻扇」,和前面說過的催妝詩一樣,男方也要做卻扇詩。
其二,合髻,也稱作「結發」,象徵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發」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秦漢時的「結發」,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的綵帶,重新梳理頭發後再為之繫上。隋唐以後的「結發」,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採的《子夜歌》雲:「依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世人常用「結發」、「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
5、唐朝婚禮流程
1、新郎先登台,台上和伴郎一起高喊「新婦子出來」(司儀註解「新婦子」的意思並說明:「新郎這樣喊你可喊不出新娘來哦」)
2、新郎念催妝詩:「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陽台近鏡台。誰道芙蓉水中種?青銅鏡里一枝開。」(司儀註解,贊揚新娘子象水中的芙蓉一樣的美麗。)下台把新娘子迎進來。(音響切換到主宴會廳)
3、新人走上紅地毯後,金童玉女在身後撒五穀雜糧。(司儀註解撒五穀的意思,一切准備就緒,良辰吉時就到了)
跨火盆:玉鳳抬足邁盆火,凶神惡煞兩邊躲。喜從天降落福窩,好日子紅紅火火!新人跨火盆嘍——)
跨馬鞍:一塊檀香木,雕成玉馬鞍,新人邁過去,步步保平安。新人跨馬鞍嘍——)
跨米袋:有吃又有穿一代勝一代。新人跨米袋嘍——)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新人上台轉過身。
有請新郎官在自己新婚慶典的.舞台上三箭定乾坤:一箭射天天賜良緣一箭射天地配一雙
三箭射洞房(笑)三箭定乾坤新郎接新娘入
4、「卻扇之禮」———新娘始終用扇面遮面,即使新郎挑開紅蓋頭,扇面也未撤去,必須要用新郎的才華來打動新娘,才可看到新娘容貌。
司儀:各位來賓,各位貴友,按照咱老祖宗的規矩,新娘的蓋頭是到了洞房新郎才挑開了,但是,今天來了這么多的客人,這么多的朋友,這么多的嘉賓,大家是不是想早一點看看新娘的花容呀!(想)。那好!今兒咱們就來個「與時俱進」,提前在這里讓新郎揭開蓋頭,好不好?(好)(然後拿滾輪一稱桿,問?)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呀?(稱桿)對,這是稱桿,稱桿這上面的是什麼?(稱星)這秤桿也叫「喜竿」,咱們讓新郎官,拿這個「喜竿」挑開新娘的蓋頭,(響樂)一挑——眉清目秀,二挑——口紅齒白,三挑——稱心如意」,「蒙頭紅、挑三挑,過不了三年有兩小,新郎官「稱心如意」啦!
奇怪了,紅蓋頭都挑大兄信了,為什麼新娘要用扇子遮住芳容,不讓新郎看見,哦……原來這是我們老祖宗唐朝的規矩,新郎和我們大家真想見新娘的芳容還必須要經歷一道關,那就是新娘還要考考新郎的才華,啥才華?新郎還必須當眾在吟一首「卻扇詩」,看看能不能打動新娘子哦。
新郎當眾吟詩:「莫將畫扇出幄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是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司儀:新郎這首詩吟的巧吟的妙啊,把新娘比塵坦喻成了美麗的桂花。新娘將扇子移開
這正是「芙蓉出綠水,新人露花容」。大家掌聲祝福啦!(響樂)]
6、唐朝婚禮都有哪些禮儀?
古人結婚,大約是要有以下幾個程序。
周《禮記·昏義》,規定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此後歷代大體沿襲這一禮制。
首先是納采。男方欲與女方結親,必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再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也就是俗話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顧名思義,媒,指謀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媒人出來混,其實按照古代的行規,手上是要有傢伙的。一是斧,二是秤。有斧是源於《詩經·豳風·伐柯》中的詩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有秤,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古人在門當戶對方面講究很多,比如有良賤不婚,例如賈寶玉不能娶晴雯當正室,賈璉不能扶正尤二姐都合其中之義。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有榜下擇婿之風,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中進士,自然有富家小姐自動送上門。類似現在考上公務員,就不愁沒有女人。
自然,還有另一種比較特殊形態的婚姻,比如涉外婚姻。大體來說漢唐時代的和親,不管皇室還是民間,相對是比較寬松的。唐朝中後期,控制的相對嚴格一些,比如規定,非常駐戶口的番人原則上是不能在當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綠卡的胡人娶了漢女,也不能帶回番地。邊境就更嚴,自從無憂城之變後(吐蕃嫁了個女子到唐朝的維州,生了兩個兒子,長大之後開關獻城與吐蕃,然後吐蕃改維州為無憂城。古龍的《陸小鳳》里鳳舞九天一節大概就是影射這段故事),就開始嚴管了。宋朝,也有個典故,慶歷增幣。遼要和親,宋回答,要女人沒有,寧肯給錢。不要說鼻涕宋,在這方面做的比漢唐可高多了。元朝制度,以張教主為例,如果娶的是趙敏,那他就自動入蒙古籍(從蒙)。娶小昭,那色目MM就降一個等級(從夫)。娶周止若,沒問題。娶殷離,那時是沒問題,現在小熊就要舉報他近親結婚。娶殷楊氏,那他可就真要後悔,不管在蝦米時代,都要算通姦。明朝,重八哥蔫壞,不許留在中原漢地蒙古,色目人族內自行婚配,只許與漢人通婚,看上去互不吃虧,實際上娶胡姬的不少(比如明末守寧武關的周遇吉,老婆就是蒙古人),但肯嫁女兒去放羊的,卻不多。清朝,只許旗人娶漢女,不許旗女嫁漢人。這就不厚道了。
說完幾種特殊情況,繼續說納采禮儀。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奠雁。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征(下聘)以外,其餘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陰陽和順,也象徵新娘的忠貞專一。切記,一定要是活雁,事後還要放生的,不然不吉利 。當然,即便是在古代,大雁也不容易入手,所以可以用鵝,也可以是雉鳥代替。別的禮物就不多說了。
過了納采,接下來就是問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卜吉凶。庚貼里的花活可就多了。比如生肖就有講究,例如,女性忌諱屬虎,屬羊。當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時沒有身份識別系統。女方事先請術士改庚帖,可算是家常便飯。比如虎有上山虎,下山虎之分,大體可以改作牛或兔。所以說女性年齡實在難猜。清稗類鈔里有一則笑話,有個女的虛改庚帖,「。。。。。。任杭州太守時,妻受四品封。叔子卒後十餘年,諸子將為母稱七十觴,先期營辦,恭人笑止之雲:某日,非吾真生辰也。"可怕啊,娶得這么個太太,實在是人生一大不幸。抄一首生肖歌,大家欣賞:子鼠見羊萬年愁,不叫白馬見青牛,虎見巳蛇如刀割,兔子見龍不長久,酉雞不與犬相見,亥豬不可見猿猴。別的還有很多說頭,就不一一列舉了,免得煮酒里嫁不出去老姑娘們對小熊有意見。天地良心,小熊可是最尊重婦女的。
雙方合過八字,覺得可以,那就進入下一個環節:納吉。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也要行奠雁禮。也是下正式婚書。有一整套簽字等等程序。現在大概算是登記以及婚前財產公正程序。
然後是第四步,納征 。也叫納幣。通俗一點,就是送聘禮。各代價碼是不太一樣的。早期,用帛淄,然後金,銀,不一而足。南宋《夢梁錄·嫁娶》里記載:上戶金一兩,銀五兩,彩緞六表裡,雜用絹四十匹。中戶金五錢,銀四兩,彩緞四表裡,雜用絹三十匹。下戶銀三兩,彩緞三表裡,雜用絹一十五匹。 近代就更不用說。順便說說大陸老電影里的一個細節,一個八路上前方,情妹妹大多會向他要一個鞋樣子,代表這門親事就算定了。 這其實和古風有點關系,古人男方會送絲線這些玩意,女方回禮就是鞋襪這些,象徵和諧的意思。反過來看國軍老電影,大多送一方手帕蝦米的。不是小熊羅唆,這就不吉利。送鞋底,一來有好口彩,二來實用,跑的快,跳的高,還很舒適,即便是閃都比別人閃的帥。手帕呢,揮舞投誠?捂傷口?血書遺囑?怎麼看怎麼不吉利。
送過財禮,下來就是請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備娶新媳婦過門。然後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親迎。簡而言之就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新郎親迎,古代是要御車至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里頭禮節一套,然後迎新娘出來上車,新郎御輪三周,先歸。新娘乘後車,女家親屬數人伴送,稱「送親」。注意新娘所乘之馬車,一般都由女方自備,事後三月要由男方送回。謂之「反馬」。 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三個月試用期過了,才能正式上崗。不是處女還可以退貨,這點最符合中國文化的的核心精神。好!!!!古時還有催妝詩,障車等等說頭。比如,唐朝時雲陽公主出嫁,男方儐相是陸暢,作的催妝詩是:「雲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宮女們因為覺得陸暢操吳音,才思敏捷,都願跟他開玩笑,宮中才女宋若蘭、宋若昭作詩道:「十二層樓倚碧空,鳳鸞相對立梧桐。雙成走報監門衛,莫使吳歈(吳地的歌曲)入漢宮。」陸酬曰:「粉面仙郎選聖朝,偶逢秦女學吹簫。須教翡翠聞王母,不奈烏鳶噪鵲橋。」(古代就這么風雅,儐相公然和伴娘中的TWINS調情)。現在不行,無厘頭的成分居多試看。誤區一,拜堂亂拜,現在說得夫妻對拜,說得是兩個人頭碰頭,大大這可不是梁山泊上鴛鴦盜結義啊,古禮,女的先拜,男方回禮,如是者四,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此外說說拜堂地點誤區,所謂青廬結拜,其實是北朝禮俗,在唐朝的時候經過變革,才改在堂上。《世說新語》里記載漢朝時,曹操與袁紹去劫了別人的青廬,攪鬧婚禮,其實是劫外國人的婚禮,類似於今天中國人沖進教堂去搶個洋妞。誤區二,亂穿衣服。現如今,國人習慣亂穿,中式婚禮,旗袍配唐裝,(天啊,難道是紅白喜事一起辦?),沒見過正宗的中式婚禮著裝嗎,鳳冠霞帔,這種高級貨怎麼也比民國四馬路的職業標准套裝強的多。西式婚禮,戴錯花環(一不是野戰排,二不是參加奧運會,三不是至尊寶,戴錯位置,形勢,到底是為什麼),戴錯戒指(訂婚,結婚都搞不清楚),穿錯婚紗(明明是新媳婦,偏穿老姑娘出嫁的顏色)。誤區三,新房交杯酒,又稱合巹。古語有「合巹而醑」,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各執一片以醑。(由此類推,葫蘆娃一定要禁播)。男方要記住,喝完之後,要把杯子倒過來,取陰陽和順之意。不然這輩子就要被老婆欺負了。還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衣服也不能被壓到等等。
當然新婚之夜最重要的是,驗紅。先抄一首小令,代言男人之苦:
今夜盛排席宴,
准擬尋芳一片.
春去已多時,
問甚紅深紅淺?
不見,不見,
還你一方白絹。
至於如何驗紅,嘿嘿,小熊下次再說。累了,先歇會。
婚禮禮儀中,入洞房之後,還有若干注意事項。
其一,卻扇,古時,新婦多用扇遮臉,需待交拜後去之。稱為「卻扇」,和前面說過的催妝詩一樣,男方也要做卻扇詩。抄一首:
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城上風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鸞,
巳知秦女升仙態,休把圓輕隔牡丹.
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只須放桂花。
當然,要是卻扇之後,發現是鍾無鹽再世,那你也只有把希望寄託在驗紅了,頂好是貨不對版,可以退貨。
其二,合髻,也稱作「結發」,象徵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發」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秦漢時的「結發」,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的綵帶,重新梳理頭發後再為之繫上。隋唐以後的「結發」,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採的《子夜歌》雲:「依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世人常用「結發」、「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還有一種輔助措施,叫做上頭,指是在出嫁前一天晚上,由娘家人梳頭。記得港產TVB老片里,經常有這樣情節,一邊梳一邊唱,「一梳梳到頭,牽手到白頭.二梳梳到尾,舉案又齊眉...,」當然港劇里有這樣的橋段,代表這段婚禮一定不成功,大多在第二天婚禮上,不是槍聲響起,就是車禍血癌,有情人註定不能成眷屬)
此外,還有若干禁忌,比如,揭蓋頭,一定要用秤桿,用手不行的,龍鳳花燭,一定要成雙,而且終夕不能熄滅,經常看見影視劇這樣的情節,新郎甲一口吹滅了蠟燭,擁新娘乙入帳中,這在古人說來,就叫野合。驗紅,一定要用白巾,那位說了,用紅巾喜慶可不可以,小熊建議你不如用綠巾好了,省得麻煩。
7、卻扇和蓋頭有什麼區別
卻扇和蓋頭的區別:
這是兩種不同的禮儀,卻扇是新娘放下扇子,主動面對新郎,而蓋頭是要由新郎掀開,新娘才能見新郎。卻扇和蓋頭都是我國傳統的婚俗,卻扇禮在唐朝特別流行,而宋朝之後婚禮上使用蓋頭逐漸風行。
古代新娘出嫁時有兩種遮面方式,一是使用蓋頭,二是使用扇子。
無論使用蓋頭還是扇子,新娘都是要到洞房時才能除去的。蓋頭有遮羞和辟邪的作用,而扇子用途和蓋頭有相似之處,同樣有遮羞的作用。但扇子能遮擋的作用比較微小,而蓋頭則比較嚴實。
卻扇禮和蓋頭的區別在於外形不同,扇子的形狀多樣,既有圓形的,也有其它形狀的。斗源而蓋頭基本上都是四方四正的形狀衫銷歷。
其次,流行的時代不同,卻扇禮在唐朝盛行,而蓋頭則是從宋朝以後十分流行。另外,結婚時使用圓形的團扇取其團圓美滿,或搜闔家歡樂的寓意。而蓋頭則是取其吉祥如意的寓意。
卻扇和蓋頭的來歷和演變:
卻扇是來自於掩扇,一般認為是起自漢代以後,具體地說是始於魏晉時期。
以扇遮面的婚俗,在唐朝頗為流行,並且出現了很多描寫卻扇的詩歌。比如黃滔的《去扇》:城上風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鸞;已知秦女升仙態,休把圓輕隔牡丹。其中「圓輕」則是指團扇,而「秦女」則是指新娘。
到了宋朝則是以蓋頭婚俗為盛,主要是受封建禮制的影響,女子不可拋頭露面,要遵守三從四德等等,所以成親時女子要用蓋頭將面容嚴嚴實實的遮住。
宋以後,婚嫁之事,新娘遮面大多沿襲了蓋頭這一習俗,而卻扇禮則很少使用。清代時期,蓋頭被明文規定在婚儀中。
蓋頭和扇子都是新娘用於遮面的物品,但其所代表的時代背景是不一樣的,唐朝是較為開放的,而宋朝及以後則是受到封建禮教影響較多。
8、怯扇什麼意思,古人有成親時新娘用扇子遮面,然後新郎作詩,新娘滿意
盛風蘇扇摘取:
卻扇:古代行婚禮時新婦用扇遮臉,交拜後去之。
漢族傳統婚禮中,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東漢末年,當時是紗制,是在戰亂時期簡化婚禮程序的產物,南北朝的宋齊以後這個風俗一度消失。
今人娶婦,用內外方巾花髻為扇,象其事也。」女媧氏是神話中的人物,中國的很多習俗並非來自於神話故事,而是由於習俗的興盛而將之加入到神話故事之中,成為一種類似於文化傳承的方式。換而言之,卻扇其實是新娘蓋頭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