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前准備 » 福建建陽訂婚

福建建陽訂婚

發布時間: 2023-06-10 18:43:33

1、福建南平地區建陽的過年風俗

過年嘛
蠟月開始准備年貨:
1、盤蹄(就是豬腿肉)蠟月初就要准備了,買回家腌制掛到煙窗或灶台出煙口熏干熏透,臘月二十八九取下來洗凈,除夕餐桌上必備物品。吃了盤蹄肉和圓蛋代表長大一歲。
2、准備過年零食品:砂炒花生、鹼煮黑瓜子(曬干或風干)、製作果子(用大米爆花然後加蔗糖、米糖製作,工藝比較復雜)、釀制紅酒(米酒)等等都是在臘月中旬前要完成的工作。
蠟月廿三前要(掃塵)大掃除,房前屋後,樓上樓下所有地方、桌椅、床鋪都要打掃擦拭一遍清洗一遍,來的及的話還要將房間廚房等地要用水毛刷刷一遍。
3、每家每戶都要為一家人准備好來年一套新衣服。
蠟月廿三過小年,晚上准備一桌送灶神上天,燃放鞭炮,表示進入過年期間了。
蠟月廿三到除夕,開始蒸年糕、殺豬、漁塘放水抓魚、購置年貨、村民相互送年貨、寫春聯、剪紙,張貼。
除夕早上就開始准備除夕年夜飯,午後家庭老小都要洗浴好,要捆歲(壓歲的意思吧)祭祀放鞭炮。
年夜飯准備好後,全家一家老小一起圍桌吃所夜飯,道吉祥,講一年來的工作情況談來年的工作計劃。菜品豐富,水餅、包子、薄餅、年糕等點心,酒菜主要是農家菜:紅酒、鍋底、雞、鴨、魚、盤蹄、圓蛋這幾樣是所有家庭必不可少的菜。。。。
年夜飯後現在都是看春晚、隔壁鄰居相互竄竄門、放煙花、鞭炮等。晚上長輩給小輩紅包。。
初一零時,就開始放爆竹開大門迎新春了,農村從零時到早上十點,爆竹不斷。
初一早上,隔壁鄰居、附近親友互相拜年竄門、娛樂活動。
初二至十五,走親戚、訪友、拜年等等。

2、福建南平建陽結婚聘禮和嫁妝一般都是多少啊

聘禮好像是33000,38000或者66000,68000,錢多就多給唄,嫁妝俺家是給多少還多少,其實最後都是給我們小兩口自己用的。

3、今天是端午,不知道各位的家鄉在這一天都有什麼風俗?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各地異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4、建陽有什麼民風民俗

民俗風情表演娛樂

迎神賽會——水吉民俗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農歷正月水吉的迎神賽會為閩省各地少見,不但時間延續長達二十多天,而且規模逐日升級,至正月二十一日夜晚,達萬人空巷程度。此間,不但夜夜有賽事,而且白天也迎神賽會。
初一,從市頭坊永靈庵「石磯靈侯」始,是日上午九時許,由里人青壯年若干,打鑼敲鼓,抬著神靈塑身沿街奔跑,各坊青壯年可以攔路搶奪,得手後可玩可藏,主坊人員需分頭尋找,搶回後繼續比賽,俗稱「樂翁爹」。一直從白天賽至下半夜,至參賽人員筋疲力盡後方休。
初二夜,原安排江西會館「許真君」參賽,因每次都發生斗毆事件,引起公憤而被除名。此後,每年初二夜無賽會。
初三夜,由岐頭坊「文昌帝君」首賽,一直延續到二十一日夜止,共二十個夜晚和四個白天。參加賽會的神靈計有:石磯靈侯、文昌帝君和祖公老佛等七位。次數最多的是「石磯靈侯」,佔去九個晚上和三個白天。賽會最隆重而壯面的是「祖公老佛」,當夜出動的有龍燈五至七條,魚燈二至三群,彩台(俗稱鐵磯,每台上兩個小孩化裝成古代人物,由四人抬著遊街)二十多台,鑼鼓幾十幫,直接參賽者有數百人之多,各鄉來觀燈的可達數千人之眾。至此,水吉正月迎神賽會(俗稱觀燈)才告結束。
據查,水吉迎神賽會始於明代中葉,因集鎮十坊人基本上屬於「十大姓」,而多數姓氏自明代中葉才從外省或本省外地遷入。七種神靈中,「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孥公元帥」是公神;「石磯靈侯」五兄弟世居當地,勢力雄厚。其他均帶宗派和地方派色彩。如「祖公老佛」是周氏開基始祖帶進的,入水吉前的家廟在梨坪擎天岩,由江西入閩。「天上聖母」系「媽祖」的封號,俗稱「媽祖婆婆」歸福州籍(三山會館)和汀州籍(汀州會館)人所供奉,前者在正月十三日參賽,後者於十五日夜出巡。所以在迎神會上比高低,主要是比各自的地位、勢力和財力,使各自的地位和勢力范圍不受動搖和侵犯。該習俗於1950年被廢,大部分廟宇當作他用。

八月廟會——石磯祠慶活動
水吉「石磯祠」,始建於唐末,宋初改為「三侯廟」(俗稱大廟),全廟佔地近萬平方米,內設三殿:正殿供蔣公(俗名蔣源,謂石磯爺,為抗擊黃巢義軍有功而受封);右殿廣惠侯(俗名林必興,以捨生取義得賜);左殿昭衛侯(俗名張暹,以正直無私,濟民利物而封侯,俗稱「閻王」)。相傳八月十一日為封侯立廟日,是日方圓十一坊群眾殺豬宰羊到廟祭祀,儀式隆重。一般年份,供桌都在數十桌之多,供品除全豬全羊外,還有三牲、福果、水果等擺在裝飾好的長條供桌上,每張供桌由四人抬著進廟放在指定的地點。舉行祭祀典禮後,以大鑼、迴避牌、西瓜錘、關刀、大斧等八對組成的儀仗隊為先導,所有供桌隨後,隊伍長達一二百米,極為壯觀,環游三街後回廟,整個祭祀活動才告結束。參加祭祀人們才分散到各設供戶家中就餐。在廟會前夕還從外地請來劇團,從初十夜開台演戲至二十日。
解放後,利用「八月會」期,在八月十一至十三日舉行物資交流會。

猜拳行令——民間飲酒文化
猜拳行令屬當地民間酒文化之一。人們在逢年過節、或辦喜事、親朋好友聚集一堂時,常常以猜拳喝酒取樂。當酒喝到盡興時,發拳聲四起,有兩人對猜,以「劈柴火」(拳拳消)一盤定輸贏,或「搶三碼」三局二勝定輸贏;還有一人「打通關」,力戰群雄,熱鬧非凡。喝起酒來人人都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誰也不肯甘拜下風,如此輪番挑戰,結局常是「下桌必扶醉人歸」。
猜拳是民間一種佐飲助興的游戲,兩人對猜,出掌伸指,猜對雙方出指之和者勝,輸家喝酒。發拳,不單是一、二、三、四、五地猜數字,還帶有一套民間色彩的祝福、吉祥話語。猜拳前,雙方拱手相敬,互請承讓。為使雙方能同時出拳叫響,一般先喊「串咕羞」(方言,近似音指全福壽之意)或來就來呀,好似百米賽跑中的「各就各位……」。發拳猜數開始,空拳(即雙方均未出指)喊「對手」,意在棋逢對手,酒逢知己。還有喊「寶一對」、「對對寶」「寶對」等。有的約定成俗不用空拳,則以空拳起手,先喊「對一手呀」再開始發拳。
(一)喊「一定高升」或「一定發財」恭喜對方步步高升,財源茂盛;也有叫「一見喜」的,象徵著見面歡喜,其樂融融。
(二)喊「兩相好」、「哥倆好」、「兩家喜」、「二同喜」等,寓意皆大歡喜。
(三)喊「三星高照」或「三星照你」等,所謂「三星」,即民間流傳的福星、祿星、壽星。
(四)喊「四季發財」即一年四季,財源滾滾,還有喊「四世同堂」、「四季平安」、「四逢喜」、「四喜」等,所謂「四喜」即民間常說的福、祿、壽、喜。
(五)喊「五經魁首」簡單叫法為「五經魁」、「五魁首」、「五魁」。魁首,猶言頭等人物。明代科舉以五經取士,第一名為五經之魁,與科舉狀元同義。還有一個流行叫法叫「五子登科」。
(六)喊「六連」、「六合手」,古人婚嫁、蓋新房等都要選「良辰吉日」。「六連」指年、月、日干支個字都相連。所謂「六合」即: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戊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總稱「六合」。猜拳中的「六合」,其意指事事如意,日日皆順,故又有人叫「六六順」或「六六大順」。
(七)喊「乞巧」(諧音七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夜能在銀河相會,舊俗這天夜晚婦女們陳酒脯瓜果於庭院前,用五色線對月穿七孔針,過者為巧。婦女希望乞求織女施巧於己,故稱為「乞巧」。
(八)喊「八仙過海」,「八仙」指民間傳播甚廣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原指神通廣大,事事能成。也有的喊「八匹馬」,古代官位高者乘八匹馬拉的馬車,好不威風。「八匹馬」其意在於對手有高官厚祿之福。
(九)喊「快來到」或「快快來」而不叫「九」,這是因為九添一方為十,中華民族有以十為美,以十方齊全的傳統習俗。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的極樂世界。相比之下,「九」則美中不足(尚缺一),故酒令中「快快來」意為快快補一湊十,成為十全十美。
猜拳中的「十」多叫「全來到」,又叫「滿堂紅」、「滿堂福」、「全家福」等,其意十分清楚。好的酒令聽起來就像唱歌一樣,置身其間,既看到一個鮮活活的生活畫卷,又領略到民間傳統酒文化的濃厚色彩。

彭墩高照——豎起塔燈盼吉祥
彭墩高照,是一種「高照」紙燈,堪稱建陽花燈之王。此燈在間斷失傳了40多個年頭之後,在1988年春節期間,有百餘個單位參加的全縣首屆花燈一條街大展賽期間,以嶄新的風姿,雄偉的氣派展現在建陽人民面前,一時引起了轟動。
「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這種巨型紙燈,由12組燈箱和3組旋轉頂燈相疊而成,形體似塔,高達四層樓房。據道光《建陽縣志》記載,這種燈起源於明代,臻繁於清朝。乾隆年間人雲:「紗燈惟蘇州為最,紙燈甲於天下,則莫如建陽也。」這足見建陽花燈歷史之悠久,工藝之精巧,氣勢之磅礴。由於這種燈製作工藝復雜,耗費大,據老人回憶,建陽僅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和慶土地改革時搞過「高照」。在大力提倡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建陽縣童游鄉彭墩村的民間老藝人吳桂堂、章希濤帶領6位農友,在村幹部和熱心人的支持下,發動村民,自願捐資3000多元,並四處奔走購買製作材料。他們憑記憶用了兩個多月時間,趕制了這座高達13米,重200公斤,上掛36盞神態各異的花籃子燈裝飾的大「高照」。遊行表演時由24人同步操作,極為壯觀。另外與之相互配合表演的還有16位少女手舉32盞傳統花缽燈載歌載舞,三支古老打擊樂隊和民樂隊共80餘人。
這支象徵著吉祥、太平、富庶的「高照」燈隊的表演把整個春節花燈賽和龍燈賽踩街活動推向了高潮,大飽了群眾的眼福,使羊年春節和元宵群眾文化活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體現了民間藝術活動的魅力。

黃坑燭橋——板凳燈龍映彩虹
黃坑燭橋,也稱作「燭橋龍燈」,它是用燭光燈火連接成的一座燈虹彩橋,長240米。黃坑燭橋起源於宋朝初年。它是嘉禾里(原黃坑地名)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早先,嘉禾里雖然有花燈、龍燈、馬燈、船燈、獅子燈、花鼓燈等各種燈會慶祝春節和元宵,但燭橋燈則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燈,一年之成事,一載康泰,都寄託在燭橋盛會上。
燭橋燈會是全鄉最大的民間藝術活動,每個燈會都有會員百餘人。燭橋以「板」為單位,板長2米,板上各固定3盞燭燈,板底各有一根1.5米的立柱便於操作。每年燭橋盛會時,每個會員都製作一板風格、工藝、尺寸相近的花籃子燈,由4節12組120板組成燭橋,加上龍頭龍尾燈,一共365盞燭橋,象徵著365天都平安祥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燈內點點燭光,連接成一條長虹燭橋,恰似一條特長游龍。隊伍行進時,有兩面大鈸鑼開道,四門禮炮齊鳴,還有數十面彩旗迎風招展,數百上千個大壽桃沿途分發給觀賞者及數百名燭橋操作表演者。倘若是在大操場上表演,數條長龍穿梭表演「萬」「壽」等字樣,更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加之鼓樂喧天,禮炮轟嗚,倍感氣勢宏偉壯觀。
黃坑燭橋曾失傳了數十年。為提倡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文化,黃坑群眾又恢復了這一盛會。1990年元宵節期間,縣文化部門和黃坑鄉政府調動10多部大卡車,把燭橋搬到城裡一展風采,引起轟動。福建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的元宵節晚間新聞播放了這一盛況。

臭豆腐乳的美麗傳說
臭豆腐乳,也稱建陽臭味香。宋代以來,它就成為建陽的八大土特產之一。幾百年間,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它只為正宗的建陽人所擁有。關於臭豆腐乳有一段傳說:從前,有一位賣豆腐的老伯。有一天,老伯的豆腐賣了一天之後,還剩下一小部分沒有賣掉,老伯隨手把豆腐放到缽頭中用稻草虛掩著,丟在一邊。
第二天、第三天……老伯都忘了缽頭中有豆腐。過了些日子,他聞到一股特殊的臭味,原來是缽頭中賣剩的豆腐發出的,他捨不得把臭豆腐丟掉,並把這些臭豆腐進行一番加工。他先試著嘗,結果自己越吃越有味,分給鄉親們吃更是贊不絕口。他想,這臭豆腐聞去極臭,但味道極香,就叫它「臭豆腐乳」吧!
此後,這「臭豆腐乳」的美名也就叫開了,人們也特別喜歡吃它。其實臭豆腐乳的製法要求很嚴格。要先將水豆腐切成拇指般大小後,放到開水中撈過,水滴干再裝到缽頭中,上面用稻草蓋嚴,要保持一定溫度。過10天左右,待一塊塊豆腐由白變灰,身上長滿茸茸的毛後,再拿到太陽下曬,直到豆腐身上的毛脫落了,顏色有點淡紅了,才能放到事先配製好的裝有鹽、家釀紅酒、大蒜芯等十幾種佐料的瓮中浸。
一個月以後,就可取出來吃了。臭豆腐乳味道香,開胃消食,營養價值很高,在眾多的農家自製的食品中,臭豆腐乳是人們普遍歡迎的食品之一。一般家庭,每年都會做幾小缸以備冬天或蔬菜淡季時食用。幾百年來這臭豆腐乳,出自於民間,享自於民間,深受建陽人民的喜愛。

民俗禮儀

喜慶禮儀

一、壽 慶
水吉地區的壽慶均以「十」為大慶,始自「五十歲」為「上壽」,方始慶賀,最為隆重的是六十大慶,謂之「花甲」。少數姓氏對「古稀」(七十大壽)倍加重視,有公產的宗祠,如遇本族老人年屆「七十歲」生日時,要從族產中撥出若干擔稻穀作為該人的生日費用,以表公賀。
壽慶,在貧富之間區別較大,普通人家辦一兩桌酒席已算不錯;窮人則只殺頭把雞鴨一家相聚。而富紳、官僚家庭還藉此機會大發橫財,家設壽堂,張燈結綵,接受祝拜,設宴數十桌之多。民國時期,水吉某縣長做壽,鄉鎮保長聯合鑄了一尊金佛相送。少數富豪做壽亦有沽名釣譽者,在祠堂內設宴,不論貧賤一概宴請,對少年拜壽者還發給賞錢。並派專人站在祠堂門口,攔請過往行人,即使乞討者亦不例外,贈食麵酒。
二、分 娩
新婚添丁為家中大喜,當天或第二天就要向外婆家「報喜」。如為男嬰,則用錫茶壺內裝糯米、龍眼(桂圓)、榛子、花生、瓜子等「五子果」;若是女嬰,則用酒壇裝酒抬到外婆家,謂之「報酒」,故沿途或鄰居見之即知所生男女之別。
(一)三 朝:添丁的第三天,謂之「三朝」,因籍貫不同慶祝有別,有的僅用炒黃豆與酒敬客;有的則用太平面敬點心。
(二)滿 月:名為滿月,實則僅十來天就辦酒席敬客。親朋好友多饋送公雞一隻、蛋、面若干。而外婆家送小外孫(女)穿的衣物,搖籃與為數不少的線面、雞和蛋,謂之「送瓶」。女婿對岳家來的客人,要給每人煮一碗雞腿面當點心,爾後才就午宴。
(三)周 歲:一般人家較簡,設宴一兩桌以招待外婆家與至親好友。富豪與文人墨客則繁,除大辦酒席外,還需用米篩或捧盤,擺上書籍、文房四寶、算盤、帳簿、金銀首飾等物品,讓周歲嬰兒選玩以測其成年後的志向。
三、建 房
(一)擇 基:一般人家多自選宅基地,確定和辦好契約後,選好「黃道吉日」即可動工興建。富家則要請地理先生選「寶地」,定朝向。一切准備就緒後再選「黃道吉日」開工。
(二)開 工:按選好的「黃道吉日」開工時,東家要置「開工酒」,先供當坊「土地」,再宴工匠師傅與幫工親友。
(三)上 梁:乃建屋中的一項重要事件,東家都極為重視。首先是正梁要在上樑的前一天從山上擇好砍回,專人管護,不得讓女人跨過與無關人員動摸。其次是必須在選好的吉辰(多半選在「卯初」時刻)進行;第三是裝飾,正梁中央貼上繪制有「八桂」圖形的紅紙;正柱橫枋上貼有「吉星高照」橫批;中柱貼「立柱喜逢黃道日,上樑巧遇紫微星」對聯。正樑上送時要燃放鞭炮,正位後,木匠師傅即將事先准備好的糍團或包子往下丟,讓人哄搶,以示彩發,晚上設上樑酒待客,以表謝意。
(四)喬 遷:新屋落成,選好「黃道吉日」後才遷入新居,一般都選在吉日早晨「卯時」。全家大小同時離開舊居,離開時要點香燃燭放鞭炮以「謝居」,前往新居時,小孩要每人提一把燃著的火把,兩人抬著用籮筐裝著的「飯甑」與一床糕,並提燈籠或「馬燈」,進入新居後,一把火把放入灶堂,並為灶神燃燭點香焚紙放鞭炮,以示接火種與安神。其餘火把放置大門口,燈籠掛在大門正中,如用馬燈者,則放置案桌上。家主即在廳堂案桌上點燃大紅燭,點上大紅香,然後焚紙鳴炮。至此喬遷儀式全部結束。接著准備午宴款請賓客,有的先遷入數天再宴請賓客。

婚嫁禮儀

舊社會,婚嫁禮俗繁瑣,青年男女婚姻須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多以「門當戶對」為先決條件。一般先由男家委託媒人向女方提婚。經女方查明男方家庭情況,認為條件適合後,再將女兒生辰,所謂年、月、日、時「八字」(又稱「年庚」)送至男方。男方再將雙方「生庚」請算命先生進行推算,如算出「八字沖克」,男方即將「庚貼」退還女方,表示休止議婚;如無相剋沖犯,男方即向女方議婚下聘。
一、訂 婚:
即插記。經選擇吉日,男女雙方家長各辦酒席宴請親友,以示子女婚姻已定。女方為午宴,未婚婿為主賓,余為女方的親友陪席。未婚新郎到各桌向客人敬酒時,被敬者要有紅包作為見面禮(數額不一)。男方為晚宴,未婚媳婦為主賓,禮節與女家同。
二、婚「禮」:
多選擇民間歷書中所定的「黃道吉日」舉行婚禮。婚禮前一天為「定親」日,男方需安排若幹人(一般八至十人)同媒人一起,將活雞、活鵝等酒席物品、紅酒一壇(壇口用書有「雙喜」字樣的紅紙扎口)、新娘餅、衣料、果品扛(長方形立櫃式,有二至三層活動櫃屜):內裝五子果(因時令而定品種)、紅蛋、部分豬蹄和乾菜,上層尚需紙花蓋果,放上寫有「山盟」(內裝茶葉少許)、「海誓」(內裝食鹽少許)兩個長約二十公分,寬十公分的紅紙包,寄寓愛情專一與白頭偕老之意,送往女家。同時送去「小禮」若干(名曰:柯敬、百子、千孫、正典、副典、宣書、試樁、煮湯、掃地、兜鞋、座位、攔門等十幾個小紅包,約一、二百元)和「請舅帖」(四幅折疊長方形狀,豎寫,正面書:「新舅正席」,二面書:「謹擇某年某月某日午刻敬治杯酌,奉攀」,三面書:「台駕光臨,談笑兼伸,姻誼伏冀」,底面書:「屆期早臨,蓬蓽生輝」,「右啟上」,「大英才尊姻舅某先生」,姻愚弟某某某鞠躬「。
三、迎 娶:
男家備彩轎,吹鼓手與媒人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女家要煮太平面請迎親者吃點心。新娘換洗梳妝後蒙上紅巾,由舅父或長兄抱上轎,意防新娘腳粘走娘家土而把好運帶走。同時,安排若幹人(因妝奩多寡定人數多少)抬嫁妝送親。吉時到,即在祖先牌前燃燭點香,鳴炮送親。此外,女家亦要「小禮」回送男家。「小禮」中與男方相同外,另加試桶、美容、月老、冰人、添丁等五個小包。送親杠上還附吉書有「玉潔」、「冰清」(內裝冰糖少許),「山根」(蕨粉)、「麻林」(芝麻),「豆園」(黃豆)等五個紅紙包(形狀與男方同),意為品德賢淑,男家娶後即可發家添丁子孫滿堂。同時附去「請郎貼」,內容除改動個別字外,與請舅貼基本相同。富戶有以婢女、田地房產契約、金銀首飾陪嫁;中等人家則只陪送少量首飾及被帳衣物箱櫃等;貧窮人家僅陪盆桶、衣箱、鏡台及少量衣物。官僚富紳之家送親隊伍有雙人扛燈籠,雙人吹長號為前導,笙簫鼓樂列隊伴行。
彩轎到達男家,大放喜炮相迎。新娘下轎時,經宣禮官唱念吉祥語後,由伴娘攙扶新娘至廳堂與新郎在堂中雙雙跪拜天地,祖先和祖父母、父母,謂之「拜堂」。爾後新人入新房,新郎新娘飲「交杯酒」。新房中,在新床各處放些糖果花生等,大開房門讓孩童入房哄搶,增添熱鬧氣氛。此時,不論男女老幼均可入新房看新娘,逗新娘,稱「鬧新房」。同時,擇一聰明男童往新馬桶中撒尿(試桶),寓新娘早生貴子之意,被選的男童可從新馬桶中取得一份禮金。新房中點燃的喜燭,照亮通宵,謂之「洞房花燭」,又稱「小登科」。次日,為新婦「廟見日」,晉拜公婆、親屬長輩。受拜者要給「見面禮」。然後,新婦進廚房參拜灶神,謂之「下廚」。婚後三日,新婦偕新婿備禮品返回娘家,參拜岳父母及諸親屬,俗稱「三朝回門」。但於傍晚必須回歸夫家,以示「月不空房」。至此,舊式嫁娶禮儀方告結束。
「五四」運動後,提倡文明結婚,男女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娘新郎胸戴紅花,敦請當地名流人士為證婚人,雙方父母為主婚人,說媒者為介紹人,結婚儀式簡單而隆重。不過當時只在一部分知識界與公務人員中盛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頒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護。父母不得包辦或干涉子女的婚姻,更不能買賣婚姻。男女經過自由戀愛,達到法定婚齡,可到政府領取結婚證。有的參加單位舉辦的集體婚禮;有的出外旅行結婚;有的婚事新辦,不辦酒,僅舉行茶點、發喜糖。在農村尚有少數人在嫁女時索取高額聘禮搞買賣婚姻;有的在操辦婚事講排場存在鋪張浪費現象。
此外,還有一種婚姻是男子到女家結婚,並成為女家的家庭成員。謂之「入贅」即「招駙馬」。女方為獨生女,要招男的入門贍養女方父母,這就是「入贅」。女的夫亡子幼,生活無著須招進男的藉以養活全家,這俗稱「上門」。舊社會,對男到女家就婚,認為很不光彩而被人鄙視。解放後,隨著《婚姻法》的貫徹與計劃生育的實行,此類思想已得到初步的扭轉。

喪葬禮儀

一、喪 儀
無論男女病逝,先停屍中堂一側,後在中堂正中合棺。凡家有喪事外出者,遇有人問起,答曰:家某「過身」或「過後」或「睡覺了」或「老去了」等稱謂。
(一)停 屍:正常情況換完冥衣後只停屍一兩晝夜即合棺,如因遠方子女未趕回或「後頭」未到,只能寄棺(棺蓋不釘死),以便讓子女或「後頭」趕到時見一面後再合棺。
(二)擇 穴:(選墓葬地)多由地理先生,有的地方陰陽先生兼之。富豪之家多半生前均已找到「風水」好的地穴,個別的已修好待用。一般人家多在死後請先生算一家人的生庚和死者死時的時辰,確定埋葬的朝向山地,繼而到確定方向的山地尋找適合的地穴。選定後用羅盤定中軸線並插上竹竿標記,待到確定出殯的前一天,由土公和幫工若幹人前往開穴,同時准備好封穴用的磚石等物。
(三)超 度:(道場,俗稱做功德)設孝堂、掛輓聯、視經濟條件,可繁可簡,延道念經拜仟做法事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最窮的也要做一夜,多的三五夜不等,時間越長花樣越多。最後,還要轉棺串喪,燒紙船等。吊喪期間,有女兒的尚需設祭壇。小輩在早、中、晚、深夜四次哭喪,請死者用飯和安寢。
二、葬 儀
(一)出 殯:時間多選卯時(早上六至七時),起棺前,先由孝男孝女祭奠(拜棺)後跪伏在棺廓兩旁,以示陪奠。然後,親友祭奠,全部結束後起棺。一般人家多為八人抬棺(俗稱「八仙」),葬地較遠(五華里以上)者則要另加四人以備途中輪換(因起棺後不得在途中停歇),富家有十六人至三十二人抬者。一般鳴鑼開道,嗩吶前導(集鎮現今則有洋鼓或哀樂前導),再是輓聯(現代加花圈),接著是棺廓,孝子赤腳草鞋,披麻帶孝,腰系草繩,一手執喪棒,一手扶棺。沿途如遇分岔路,孝子則需趕前至岔路跪伏,謂之不讓走錯路。棺後為女親哭送,再是一般男親友隊列,均頭戴白帽,腰扎白帶。沿途凡遇分岔路需燃放鞭炮,謂之「攔路」,與孝子跪伏同義。送葬隊列,除孝子送至墓地外,其餘只至村口即告結束,並按原路線返回吃喪餐,一般均較豐盛,酒過數巡後,喪家的媳婦要到親屬長輩桌跪拜敬酒,到一般親友桌敬酒,以表示感謝。
(二)入 土:按選好的時辰入土、封穴、上碑、築供台,再點燭上香焚紙鳴炮,至此安葬完畢。孝子要向在場者賞發「福地」吉利錢,俗稱「滿山紅」。
(三)接風水:發完「滿山紅」後,孝子換上干凈衣鞋,點燃火把,提上「銀袋」(紅布縫成四角翹檐小袋,內裝米蛋)和酒瓶(內裝清水)及風燈等,由嗩吶伴奏返回,沿途邊走邊灑滴酒瓶中水直至到家,鳴炮,放置供桌為止,謂之接引德福返家,俗稱「接風水」。

游春戲
流傳於建甌、建陽、松溪、政和一帶的民間小戲。這種戲於每年春節期間演出,因而得名。
游春戲的演員很少,一般二三人就可演出,最多也只需六七人。演出地點大多在農家的小廳堂里,每家演一兩出小戲,短的每出只有幾分鍾到半小時,長得也不過一個多小時。由於過去人口少,村莊小,從晚上到天亮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演過,演完不收戲錢,只要東家饋贈年糕、紅桔、爆米花等節日食物,如果是大村子,每家每戶夜間演完後,還要在白天演一出大本的台戲。
游春戲的劇目不多,反映的內容都比較接近農村的現實生活。如有的描寫妻子苦口婆心地規勸丈夫要戒賭禁嫖,刻苦攻讀和辛勤種田的《十勸夫》;有的反映姐妹們元宵結伴看花燈的《鬧花燈》;有的描寫一對戀人依依難舍的《十送歌》等。內容通俗易懂,淺顯流暢,民歌風味很濃。因此,游春戲可以說是散發著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民戲。

鳥步舞
建陽市崇雒鎮一種民間舞蹈。所謂鳥步舞就是舞者雙腳要模仿鳥類跳躍動作,當地人稱為「雀跳」。根據不同的跳法又可分為「高雀跳步」與「矮雀跳步」,分別模仿不同的鳥類。「高雀跳步」每隊四人,上身赤膊,下身短褲,赤足,頭部束一紅布條,雙手持一紅木棒,舞蹈時,四人先站成四角,然後隨鑼鼓點,雙腳前後交叉同時騰跳前進,按太極曲線變換位置,轉回原處為一遍。「矮雀跳步」也是四人一隊,裝束如「高雀跳步」,但兩手分別持「龍角」與「師鈴」,舞蹈時,蹲如戲曲「矮子步」,但是前進時,也要前後腳交替同時起跳。變化位置如「高雀跳步」。這種舞步的名稱是固有的,鄉民們說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年代已說不清楚。舞隊一般由十二人組成(另有四人作為引導、清理跳舞場地)稱為「十二營軍」。鳥步舞多用於祭神求雨時所跳,故又稱為「鳥步求雨舞」。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