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節是訂婚後送的嗎
1、武穴結婚習俗裡面 結婚前送節送哪些親戚?結婚後還送嗎?
意,便舉行訂婚儀式。屆時女青年在親人陪同下到男青年家,男方置辦酒席熱情接待,並邀請介紹人或親朋好友作陪。男方須贈送訂婚禮物給女方,多是現金和衣物,有的還送金銀首飾如項鏈、耳環、戒指等,禮物多少一般由男女兩方事先商定。在農村,青年男女訂婚後至結婚前,一般還要「送書子」、「送日子」、「下催妝」等。
送書子 又稱「過紅子」。過去,兒女婚姻由父母包辦,雙方父母通過給兒女訂婚確定兒女之間的婚約。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之說。男女雙方確定聯姻後,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交換分別寫有男女姓名、年齡及家長和媒人姓名等的「書子」,作為聯姻依據。男方還要送給女方定親禮物。除衣服、錢、首飾和扎腿帶子、襪子外,另有鹽兩包,大米兩包,針1 對,蔥1 對。送鹽、米等意為「緣份到了」,送針意為「聯姻」,送蔥意為「從約」(從破「四舊」以後,送書子一般只送現金和衣服,並不再交換「書子」)。女方回書子時有帽子1 個,腰帶1 條、衣服1 身、手巾1 對,襪子和鞋各1 雙,煙袋包子1 對(現多是煙兩盒)。
送日子 男方根據男女兩人的生辰八字等請「先生」查定結婚日期後,派人到女方家告知,俗稱「送日子」。過去,送日子時一般有「四色禮」:饅頭(或雞)、肉、大白鰱魚、粉皮。現在多送衣服和現金。送日子以後,雙方將結婚日期各自通知親友,親友們在其結婚前來送禮物。送給男方的稱「送禮」,送給女方的稱「送填箱」。
下催妝 在結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妝」,意為催促女方要按時發嫁。下催妝禮一般有紅、藍襖1 對,化妝品1 套,公、母雞1 對,魚1 對,肉1 刀。催妝禮一般隨嫁妝返回男方家,故有「催妝禮吃不起」之說。雞稱「長命雞」。下催妝時,女方若留下「長命雞」,說明女方發嫁時有「大盒子」。盒內有「寬心面」、「壓歲饅頭」、燒餅和「拜鞋」(即由新娘送給男方家的長輩和兄嫂、姐弟等的鞋)等。近年來大盒子已不再見。
結婚 男方稱「娶媳婦」,女方稱「出嫁」。多數按農歷選擇吉日。解放前,因兒女婚姻多由父母一手包辦,男女雙方多在結婚那天才相互認識。境內曾發生過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某村有兩戶人家同日同時娶親,陰差陽錯之中,兩家都把新娘接錯了,並拜堂成了親。等到察覺此事,生米已做成了熟飯,只好將錯就錯。後來有了孩子,其中一家為之取名曰「差」,另一家則為孩子取名曰「錯」。解放後,男女結婚先辦理登記手續,後舉行婚禮。婚前,男方購置傢具,布置新房,女方准備「嫁妝」。
過去結婚時,女方家用轎(伴娘稱「看轎的」)或小推車(伴娘稱「稱車的」)將出嫁女送至男方家。5 0 ~ 7 0 年代初,小推車都用席子遮起來,出嫁女坐在右邊,稱車的坐在左邊。車後跟著抬櫥、櫃、桌的和兩個扛小杌的人員,通稱「抬嫁妝的」。停車時,扛小杌的要上前去用杌子墊車腿。後來,改由男方雇車到女方家接新娘,新郎一般不隨車前去,新娘由「伴娘」陪同。車至男方大門外停車後,先停留片刻,謂之「磨性子」,寓意過門後性情溫順。此時,男方燃放鞭炮。新娘由男方「架媳婦」者扶下車,新娘下車時先「踩糕」(一般為米糕,寓意「步步登高」,如男方姓高,則新娘不踩糕)。新郎出來迎接新娘,雙方交換手絹後,一般在院子里由「司儀」主持,先拜天地,次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後,再共進新房。這時,有專人在院子里撒栗子、棗和糖塊,寓意「早立子」、生活甜蜜。此後,男方擺宴席招待賓客。女方前來「送親」的多是新娘的舅或伯父、叔叔等,被敬為上賓,俗稱「大客」;其它來送親的稱「散客」。新婚之夜,常有一些朋友、同學或晚輩到洞房「鬧房」取樂,農村鄰里間上洞房看媳婦或要喜煙,孩子要栗子、棗或喜糖,夜深後都自動離去。此後,新郎新娘由男方親人侍侯喝「交杯酒」。是夜,洞房裡不熄燈,稱「長命燈」。婚後不久,新娘要由丈夫陪同回娘家,俗稱「過對月」。
以前,結婚時還有許多講究,如:「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一身病」等等。所謂「姑不娶」,就是當姑的不駕媳婦。「姨不送」和「姐姐送了一身病」,是說當姨的和當姐姐的不當送客。現在結婚,不再講究這些事情。
生育
過去,人們片面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觀念。自2 0 世紀6 0 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8 0 年代後,計劃生育工作逐漸納入地方政府的常規化管理,群眾在思想上也有了較大的轉變,一般「一對夫婦一個孩」。農村夫婦頭胎是女孩的,在符合條件下,可生二胎。
家庭生孩子增添人口,稱為「添喜」。生男孩的,在家門口掛紅(布)子並繫上弓箭和大蒜頭,意為「能打會算」;生女孩的,只系紅子和蒜頭。孩子出生後,男方要向女方娘家「報喜」,並告知親友鄰居。娘家便籌備雞蛋、白面、小米、紅糖、小孩衣服、小被褥等禮品,由新生兒的舅及其他親人擇日前去給孩子「鉸頭」。但鉸頭不能騎月(即跨兩個月,指農歷),民間有「不鉸頭不能見舅」之說。鉸頭時,其舅用剪刀象徵性地鉸鉸孩子的頭發、手、腳等,「鉸」手腳是防孩子日後「手賤」。親友鄰居在「鉸頭」前送雞蛋、紅糖、小兒衣服等,表示祝賀。
分家、溫鍋
分家 在農村,男子結婚後,父母將生活用具、糧食、承包地等分一部分給兒子,稱「分家」,此後夫妻倆開始獨立生活。
溫鍋 新婚夫婦單立門戶另起爐灶時,雙方父母及其親人要攜帶禮物前去為其「溫鍋」,新婚夫婦設宴招待。城鄉居民搬遷新居後,親朋好友也有前往為其「溫鍋」祝賀的。
過生日
老年人過生日,有從辦完兒女的婚事後開始的,也有從5 0 歲或其他年齡開始的。生日這天上午,兒女要帶禮品前往祝壽,兄弟或朋友也有前往祝壽的。全家人歡聚飲宴(也有在下午飲宴的)。
近年來,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對獨生子女的關心、疼愛,有些家庭開始給小孩子過生日。
喪葬
殯葬 當地對死者實行土葬。各村以一姓或一族為單位,共用一塊墓地,但因生產而死的婦女不入祖林;夭折少年也不入祖林,另埋一處,稱「少亡林」。嬰兒死後棄於「官地」(也稱「舍林子」)。現今由於社會醫療水平的提高,婦女因生產死亡或未成年人夭折的已很少見。
從1 9 7 7 年4 月開始推行火化,現火化率已達9 5 % 以上。人去世後,屍體要送火化廠火化,再將骨灰入棺土葬,但土葬不留高墳頭。
老年人在彌留之際,即給穿上壽衣(多由女兒制辦),生前沒穿壽衣的,死後也給穿上。死後,先由長子為其「指路」,送其一個魂(迷信說法人有三個魂,一個去西天,一個附屍,一個去轉生)西去,子女等方可大哭出聲;還要派人到親戚家「報喪」。報喪者不能進親戚家,多在村頭請人傳達。親戚知道後,即前往哀悼。人死後,要在其大門外一邊(按男左女右)豎放一大柳枝,上系紙穗,象徵家有喪事,鄰居親友方可進門送「紙」(指燒紙),表示致哀。柳枝在入葬時拿去墳前燒掉。但送紙可延續到「五七」墳前。
老年人死後,子女要「披麻戴孝」,其他親人也穿孝,但輕重有別。第一次指路後,開始上土地廟(因各村已無土地廟,一般是在村外設一亡者靈位)為其另一亡魂「潑湯」,有「三頓」、「五頓」、「七頓」不等。潑湯時挑湯罐者即是治喪主持人,跟其身後手提酒壺者為死者長子。潑湯期間,死者屍體運往火化廠火化。骨灰運回後,多在門外「入棺」。挖墓穴、抬棺木、埋葬等工作,由「舉重府」完成。「升棺」前由大兒媳婦掃棺頂,「升棺」時由主持人摔「老盆」。送葬時,女子不能到墓地。長子在領棺下葬時,其腋下須夾一用包袱包著的圓旋餅(平時人們買旋餅吃時,賣餅者要將餅掰成幾塊方可賣給顧客,以避諱)。是日晚「送盤纏」,將扎糊的紙馬或紙轎(也有用谷秸代表驢子的)等,拿到設置的亡者靈位前,將亡靈牌捧上馬(轎)後點火焚燒,並由長子指路送其上西方(迷信說法此魂去見閻王,經閻王評定功過後再去轉生)。
革命功臣、英模人物、離休老幹部等去世後,縣委老幹部局為其主持召開追悼會,各有關單位敬獻花圈。五保老人去世後,其喪葬由村民委員會責成專人負責。
上墳 死者埋葬後的第三天,子女給其「圓墳」,後再擇日上「五七墳」(多數在3 5 天以前)。時下上「五七墳」,有些亡者的子女們為擺闊氣,講排場,給亡靈買些紙扎的傢具、家電、汽車、搖錢樹等等,大操大辦。「五七墳」前,子孫近鄰等每晚要去墳前點把火,守一會靈,以免亡靈寂寞。再後子女都參加的祭奠活動是一年墳、二年墳、三年墳和十年墳。十年墳都定在第九年上,有「十年墳九年上,兒女越過越旺象」之說。以上每次上墳時,都在上午,忌過晌。平常均由男性上墳,多為兒孫(都在下午)。每年都要上忌日墳、年墳(春節前幾天),清明節、七月十五、冬至及吃「新麥包子」(麥收以後,農民用新麥子磨麵包水餃,敬天、上墳,全家人嘗鮮)時也要上墳。清明節、七月十五、冬至上墳有「前三日,後十日」之俗,即如果當日因事不得上墳,可在前三天或後十天內上墳。
夠全了吧... 如果夠詳細請給分. 嘿嘿
武穴結婚習俗裡面 結婚前送節送哪些親戚?結婚後還送嗎?
2、送節禮是不是每次過節都要送?我只和對方訂了婚,還沒結婚呢!我是男方,今年是第一次送節禮
是的,每年每個重大節日都要送。但是禮物不一定要每次都很貴重。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