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陝北風俗習慣

陝北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11-10 23:34:35

1、陝北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2、大年初一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裡,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3、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4、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5、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

2、陝西的民風民俗

這些多你來說應該有用。

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3、誰知道陝北的民風民俗??

1,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陝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陝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2,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3,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4,轉九曲

「轉九曲」民間也稱「轉燈」,它屬於一種民間風俗性祭祀活動,人們為得是求神靈保佑,在一年內驅逐邪魔,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安寧健康,幸福美好。

轉燈一般設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進行,部分村莊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莊在正月鬧起秧歌後,或外村秧歌隊進行慰問之時,隨便進行,沒有固定日期。

5,婦女習俗

以前受「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在陝北男主外,女主內的風俗習慣已根深蒂固。改革開放以後婦女得到徹底性解放,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關於禁忌,有的逐漸被拋棄破除,有的被納入精神文明的行列繼續沿用。

4、陝北的結婚風俗禮節

在中國陝北地區的新人結婚的風俗習慣是怎樣的呢,關於陝北結婚風俗禮節有哪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希望可以幫到您!

陝北結婚風俗禮節有哪些

陝北人結婚辦喜事既大方又喜慶,既隆重又講究,很有特色。雖然有些與新時代不太適合的婚俗已被革除(如:蒙蓋頭、踩紅氈、拜天地、端寶斗、上頭、撒帳等),有些也已改革(如:新郎可以親自去迎娶新娘,並直接參與圍兒女等

陝北人結婚辦喜事既大方又喜慶,既隆重又講究,很有特色。雖然有些與新時代不太適合的婚俗已被革除(如:蒙蓋頭、踩紅氈、拜天地、端寶斗、上頭、撒帳等),有些也已改革(如:新郎可以親自去迎娶新娘,並直接參與圍兒女等儀式),但大多婚俗還是被原汁原味傳承下來,沿用至今。陝北婚俗主要是由擇親、訂親、迎親、回門四部分組成。

擇親:

經媒人說合介紹後,男女雙方的家長首先就要打問對方“門備”好不好,(意思是看對方家族及間家有無狐臭遺傳。)這是一個重要原則。

如對方“門備”沒問題而且男女雙方都看對時,就又要看對方生年八字,看犯不犯月,(犯月是“正蛇、二鼠、三牛、四猴、五兔、六狗、七豬、八馬九羊頭、十月的虎滿山吼、十一月的雞架上抖,十二月的龍海底游”。)看大相是不是相合,(如:“若要富,蛇盤兔。”“虎馬享榮華,鼠牛兩興旺。”“二龍不相見。”“鼠羊相逢一旦休,兔子見龍不長久;老虎見蛇如刀斷,不叫白馬見青牛;金雞不與犬相見,金猴見豬淚長流”等等)。其實這些都是迷信說法,絕不能相信。

訂親:

男方先請陰陽(風水先生)看好吉日,再由謀人傳達給女方。到時雙方被請的房頭(伯、叔、)、間家(外爺、舅舅)及姑姑、姨姨等代表都到男方家(或酒店)去參加訂婚儀式。宴席上先是由未來的新郎新娘給“娘家(女方家)”父母和眾親戚敬酒,這時娘家人要給紅包。下來新郎新娘再給“婆家(男方家)”父母和眾親戚敬酒,這時婆家人也要給紅包。這算是兩家新親戚初次認識。

等吃過飯,男方家長給女方家長財禮錢(都是帶八的好數)。女方根據情況再給男方退回一定的錢(也是帶八的好數)。男方家長將備好的“三金(戒指、項練、耳環)”送給未來的兒媳,作為定親信物。而女方家也要贈與未來女婿一頂帽子,一雙皮鞋。俗話叫做:“鐵頭帽子穩跟鞋”意思雙方定親了,是不能變心的。

最後,男方要給參加定親儀式的.娘家人和介紹人,每人一個紅包(根據關系,數量不等)。另外還要給娘家數量不少的果餡(雙數)讓他們自己分發,娘家也給婆家退還幾個(好數,如八個)。於是訂婚儀式順利完成。

迎親:

因本人愛好攝影,曾多次被人請去搞結婚典禮攝像,現根據自己親身所攝婚禮過程,重點談談米脂婚俗中“迎親”這場重頭戲。(這里按新郎直接去“引人”為例。)

起事:

總管很重要,他總是由最有經驗和最具威信的人來擔當。因為結婚時的一切事宜不分巨細他都要負責,比如大到灶房、吹手,小到紅紙、紅花。總管頭腦一定要清楚,心裡一定要有數,他用一根看不見的紅絲線,把結婚中每一個程序和環節都巧妙的、和諧的串連和組合在一起,使婚禮能順利有序的進行,直到完滿結束。說白了,總管就是導演。

迎親:

婚日清晨,新郎家中連夜早早就熬好了紅豆米湯,供“引人”男女和鼓樂人員、司機等吃喝。“紅豆米湯”取其紅字吉利,冬天取暖,夏天解渴。鼓樂里長號挽有三尺紅布、司機、攝像都發給紅被面(驅邪迎吉之意)。等一切准備就緒,吉日吉時總管宣布出發。首先由吹手中長管號“掌號”,然後鞭炮爆響鼓樂齊鳴,迎親隊伍從新房內由引人婆姨帶頭依次魚貫而出。(現在改革了,大多新郎都直接去“引人”。)這時男方要帶上“催妝饃饃(白面蒸的大喜饃,共十個,取其十月懷胎之意。)”“圍兒女饃饃(白面所蒸如大碗,兩個,饃上捏有面花並染色。)”“十來個紅點喜饃(要雙數,圍兒女時用。)” “離母糕(由軟米蒸成,揉壓成小案板大小,清油擦過表面金黃金黃,糕四角各插一顆紅棗,糕中間也插一顆大紅棗,五棗代表著五行。離母糕是給娘家的。)”“新褥子(娘家圍兒女時鋪炕用)”新娘手拿的鮮花等必需物。

5、榆林有哪些民俗風情(簡略一點)30—50字

榆林民俗風情

榆林的風俗有古樸的傳統,山區的農民修窯洞時,先請陰陽先生看地勢山形,定方位、擇吉日。窯洞的樣式多而且講究,門面用細鑿鑿出,窯前有穿廊和雨盆。

窗欞曲直交錯,長短相間,組成各種美術圖案。城裡的有錢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進兩開,穿廊虎抱,雕棱繪彩。更有大戶人家,門前樹旗桿,蹲石獅,大門水磨磚砌門樓,有照壁,二進中有月亮門,分前後院,前院是書房,會客室,後院是家眷。

景點簡介

榆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愛心城市 ,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 ,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市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

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 ,紅石峽,統萬城遺址,紅鹼淖,榆林沙漠國家森林公園,石峁遺址,白雲山,青雲寺,懸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點。

6、陝北過年習俗?

陝北過年習俗
掃塵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粘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倒「福」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以此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掛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開門「炮」
中國民間有放「開門炮」的習俗。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大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平安康泰。
大年初一,大人要早早起來,男人的第一件事是放開門炮,家庭主婦著手准備大年初一第一頓飯。全村的男人要帶上小孩到本村的廟宇進行祭祀活動,求神靈保護一方平安,大吉大利。在神木馬鎮、沙峁、瓦羅一帶,正月初一早上習慣吃「頭瑙」,其他地方吃扁食。「頭瑙」的製作,是用上好的白面和好後,擀成薄麵皮,然後用刀切成邊長一寸左右的菱形,把對角捏在一起成元寶狀,下鍋煮熟後,以木耳、海帶、羊肉丁為輔料;以蔥、姜、花椒、辣椒、胡椒粉、醬、醋、香油為調味品。有的人家還放一些小扁食、小丸子,色香味俱佳,晶如白玉,狀似元寶。據考,此種食品由晉中晉西傳入。大年初一早上吃「頭瑙」,既是一種美食,也有吉祥發財的寓意。家庭主婦把面和好後,在醒面的間隙,叫醒兒女起床,穿上新衣准備拜年。婆婆和大一點的女兒一起動手捏制「頭瑙」,小孩子梳洗後就在家族中挨家逐戶給長輩拜年。正月初一除到廟上祭祀神靈外,講究不出大門,不動笤、掃帚。所有食品也都在年前已製作好了,除正月初一,初二吃的頭瑙、扁食外,到正月十五之前,所有飯食只是加熱,簡單調制,坐下來享受辛苦一年帶來的最休閑、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到了正月初二,村坊鄰里就開始走動串門,見面互問「過年好」,大人們玩麻將、紙牌、下棋、彈唱、聊天,孩子們聚在一起玩各種小游戲,同時也開始互相請客,完成各種人情禮儀。大的村莊開始正月十五鬧紅火的准備工作。
正月初五,當地有送「窮媳婦」的習俗。相傳「窮媳婦」是惡煞神的俗名。姜子牙在當年封神之後,各路神靈歸位,各司其職,天下太平。過了不久,出現了一個惡煞神,攪得人間不安。追其由來,才知是禍害殷商比干丞相、賣無心菜的那個女人。這個女人是當朝大夫、奸臣費仲的老婆變化的。姜子牙封神時她不在場,此後三番五次找姜太公封她,姜脫口而出:「你真是個惡煞神!」這句本來罵人的話,誰知那女人就接了姜太公的口氣,竟然做起惡煞神來,到處擾亂人間,走到哪裡,哪裡遭殃。各路正神稟報玉帝,玉帝派托塔天王李靖降服,仍是無法拘拿,玉帝就請姜子牙鎮之。太公掐指一算,知道惡煞神下界也是天意,為了人間安寧,他教人們宜送不宜敬,辦法就是正月初五乘惡煞神休息之機,家家戶戶掃除垃圾,祭送「窮媳婦」離門。每年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戶把家裡家外大掃除一遍,掃下的垃圾放在一個角落,再由婦女用五色花布縫一個象徵窮媳婦的布人,把布人供在門角,祭祀一番。次日凌晨,給布人插一個麻雷炮(二踢腳),端上頭天掃下的垃圾,出門向南走三百六十步,把麻雷炮當空一放,然後順手倒掉垃圾,在地上撿一根柴火棍,表示接上了財帛,轉身回家,不能向後看,否則「窮媳婦」就會跟來。由此習俗,當地方言一直把垃圾叫做「惡煞」。此習慣實際上就是過年後一直禁忌打掃衛生,藉此習俗來一次衛生大掃除。
正月初六又有過小年,也稱過「人戚(兒)」的風俗。相傳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夢見涇河老龍王托夢求救,結果李世民沒有看住魏徵,斬了老龍。老龍責怪李世民不講信譽,向閻王告狀,要和唐太宗辯理,因此唐太宗大病不起。軍師徐茂公卜卦,算出唐王不到陰間走一回難免此災。徐茂公准備了禮物,寫了諜文,一起燒化。唐王瞑目後,就到了陰間,這就是民間所傳「小唐王游地獄」的神話故事。唐王到了地獄,見了閻君和崔判官與老龍當堂對質,並非見死不救,又向閻君許下進獻北瓜的口願,才被送過陰陽界還了魂。唐王復生後,滿朝文武皆大歡喜,但李世民在陰曹地府七天七夜,飽受驚嚇,卧床不起,精神恍惚,老說夢話。丞相魏徵派秦瓊,尉遲恭日夜把守宮門,才能安睡一陣。眼看大年即將來臨,唐王的病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徐茂公又起一卦,得知唐王的病要好還須一年的療養。大臣們擔心時間長了朝政有失,商議有何良策,徐茂公沉思一會兒獻計說:「我有一法可救我皇,就是提前過年。」眾臣問:「什麼時候過?」徐茂公說:「過罷大年六天後再過小年,不就滿一年了嗎?」眾臣一聽無不高興。徵得唐王的同意,朝廷就頒旨全國,統一於正月初六再過小年。從此,過小年的習俗就流傳下來。民間又把小年稱為「人戚(兒)」,是因為朝廷當時下禁令,從過大年到過小年,這六天內一律不準走親會友。就這樣,把正月初六又稱「人戚(兒)」。此後,人們沒有特殊的事情,一般都等過罷小年再走親會友。過小年與大年基本相仿,要放鞭炮、吃年夜飯、掛燈籠、點香燭,但已沒有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那樣的繁雜程序和禮俗。
正月初九是「鼠喜日」。相傳正月初九是貓兒的舅舅竇豆的生辰。這天,貓兒都要上竇山給舅舅祝壽。貓是老鼠的天敵,無貓鼠自由。這一天貓都上山,老鼠就乘這個自由之日給兒女們辦喜事,因此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鼠喜日」或「老鼠娶親日」。每逢正月初九,婦女們忌做針線活一天,為的是怕扎爛鼠窩,引來鼠禍;有的地方還忌擔水,怕擔回老鼠來。據說這一天夜裡人靜時,可以聽到娶親鼠隊的串鈴聲和歡叫聲。這當然是一種神話,但過去當地風俗,這一天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要放一些好吃的,據說這樣能取惠於鼠,不再亂啃衣物、食物。
到了正月初十,陝北不少地方有撈「金籽頭」的習俗。傳說很早以前,太上老君派仙童把各種五穀雜籽撒在地上,長出了莊稼,從此人們懂得了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糧食成了人們的主要食物,結束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那時的莊稼渾身長穗,產量很高,打下的糧食吃不完,因此就有人不愛惜糧食,隨意糟蹋食物。時間長了,土行孫駕雲上天宮,把人間揮霍浪費糧食的惡行告給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聽後大怒,就率領天兵天將和仙童玉女到凡間,把所有的莊稼從根上起一捋到穗頭,這時狗跪下哀求,「老君開恩,把這點小穗頭頭留下給我吃吧。」老君仁慈了一下,說:「可以把這點穗頭就留下給你,蒺藜苗、倭瓜、葫蘆留給那些造孽的人們,你要好好看管,不得糟害。」這么一來,人間除了蒺藜苗、瓜茄葫蘆,其它穀物莊稼一枝只有很短的一穗。人們這時才真正體會了糧食的寶貴,再不敢任意糟蹋糧食。農村每逢人們吃飯,狗在院子里、家門口或屋裡面對面守候,據說就是監督人們不要浪費食物。相傳正月初十是太上老君的壽辰,人間為給老君祝壽,祈禱老君開恩給人間賜福,其實也是警示後人,不要浪費糧食,就把這一天定為「金籽頭日。」當地農村過去在金籽頭日,一大早要放炮燒香,吃金籽頭撈飯,第一碗飯要獻在最高的牆頭上,讓太上老君來嘗。

7、陝北風俗習慣有哪些?

住窯洞,睡火炕, 騎毛驢,吃雜糧,白頭巾,緬褲襠,紅腰帶,嗓門亮,走山路,腳力壯,做女紅,綉活強,十幾歲,搞對象,浪三浪,家丁旺,陽坡地,拉家長,說土地,道牛羊,贊後生,誇婆娘,夏日短, 秋風涼,冬天冷,春種忙,黃沙起,半年揚,老風俗,漸改良,建家園,出力量,稻麥熟,林果香,看陝北,好風光。

一、衣、食、住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要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陝北鄉民的基本服飾是頭扎白羊肚手巾,身著光板老羊皮襖和大襠褲,內著白褂子、紅裹肚,腳蹬千層布底鞋,有的頭戴氈帽、腿裹裹腿,腳穿氈靴,這些均反映了在陝北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從事農耕、游牧等不同生計活動的需要,以及歷史上各游牧民族、農耕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繼承。

《漢書·匈奴傳》載匈奴服飾:「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舊唐書·黨項傳》載黨項服飾:「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襠褲、裹腿、頭上扎羊肚手巾顯然是由游牧民族服飾演化而來。


陝北人的飲食烹飪習慣以熬食為主,其中手抓羊肉、風干羊肉、羊雜碎、腌酸菜、大燴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饃饃、煎餅、蕎剁面、蕎面圪坨等歷史上有名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多與在陝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飲食習慣有關。如炒米、炒麵、奶茶、乳酪,就與蒙族習慣相同。

陝北人還喜歡散生蔥、蒜、韭菜等來調味,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後滿族的飲食習慣傳入有關聯。與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比較,陝北人的傳統肉食以羊肉、雞肉為主,極少食用馬、騾、驢等大牲畜肉,魚類食物也很難在傳統食譜中找到,只是近代才開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舊時陝北人多穴居陋處,有濃厚的原始遺風。窯洞是自古以為最具陝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築,陝北有半地穴式土窯洞,有秦漢以扣的崖面式土窯洞和明代後期開始的青磚窯洞,稍富裕者,用石頭或磚砌成窯面(俗稱介面子石窯)。

更富裕者,則整體全用磚、石加工砌成,門在用細鑿鑿出石面,或用水磨磚砌合,窯前再加穿廊和抱廈,頗為實用、壯觀,窯上門窗加工或各種紋樣圖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數極富人家,將空洞建築與庭院建築結合,門前蹲石獅,大門修門樓,門內有照壁、廂房,庭院分為二進、三進、三院、五院多種,與正窯、下院松成和諧有序的整體結構,極盡洞居室之實用、華美。


窯洞是最具陝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現象,其建築就地取材,依山傍勢,冬暖夏涼,充分顯示出與自然、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體現了陝北民眾平和、寧靜、現實的審美心態。


二、生育、婚姻、喪葬
陝北許多群眾在生育觀念上,喜多生且貴子輕女。這是由陝北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廣人稀、家庭勞動力多寡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決定的,也是人類重視生命的自我延續,重視家庭、繁衍與興旺的封建傳統觀念一脈相承的。


陝北許多地區在育嬰過程中留有「睡扁頭」的舊習,以罌兒的後腦部枕骨睡扁平為美,該習慣與中原地區迥異,而與滿族祖先慎人與女真人一直延續下來的習俗有關。


陝北還有給孩子「保鎖」的鄉俗,認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為了消災免難,平平安安,便請法師或道士給娃娃「保鎖」。保鎖有固定的法事議程,鎖一般為銀鎖,鎖上還配有七彩絲線和神符紙條,等娃娃長到12歲時,認為魂魄已全,再請原法師來開鎖,即給被保鎖的孩子舉行解鎖過關儀式,這顯然與薩滿教在陝北的長期流行有關。


婚俗在陝習俗文化中佔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一樣,婚姻禮俗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奴隸社會時期,陝北存在「群婚」、「收繼婚」、「服役婚」、「轉房婚」等婚姻現象,這在有關歷史資料中均有反映。進入封建社會中葉,受漢族禮教先進文化的影響,陝北地區各民族普遍進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少數富有者除外),婚姻禮俗大同小異,與近世個仿。但還是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觀念和游不知所牧民族的某些婚俗習慣。


陝北人擇親時非常注重門戶,即看清其家族有無狐臭史,認為「窮不紮根臭紮根」。其次,重視人氣及對方家庭社會上的威信。再次,重視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窮」之說法。另外,還講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說。至於同族是決不可成婚的,因鮮有近親成親。再加上陝北各各族雜居共處,使陝北人種優化,所以陝北人大多身高強健,儀表俊美。


婚嫁無論貧富都有比較完整的聘娶程序,將中原地區古之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簡約為「放話」、「定親」、「娶親 」三道程序。婚儀則有繁有簡,還有鬧房、聽房之俗。婚後還有「會親」(相當古之「歸寧」)等議程。


在經濟貧困的鄉間,婚聘所需財禮頗重,形成事實上的買賣婚姻,換婚現象至今時有發生,而且婚禮往往受社會落後觀念的制約,大辦、奢辦造成不必要的靡費和負擔。


陝北的喪葬習俗也頗具特點,具有普遍性。傳統性議程受到社會普遍遵從,這是因為人們不僅把死亡看成為一個生物性事件,同時也看成是一件社會性的事件,就其本制裁而言,一個區域喪葬習俗背後展現的仍然是該區域的人文內涵。


喪葬可分為葬式和喪禮兩部分。陝北地區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個別不特殊死亡者例外)。古時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樹葬在陝北多不採用。土葬多採用橫穴葬,即從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橫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結構因時代和墓主身份而異,有土室、磚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東漢時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貴族階層特別盛行

。陝北無定河流域一帶出土了大量東漢墓葬畫像石,畫像石的製作極耗工時與財力,它在反映當時陝北社會生產、社會精神風貌以及人們對生存與死亡的社會觀念的同時,也證明了當時厚葬習俗之普遍。近代,厚葬之俗雖日漸式微,但遺風猶存,特別是在經濟貧困地區,薄養厚葬的陋習還頗為深固。


陝北地區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稱祖墳),按血緣輩份從上到下依次豎排,同輩則橫排,至少滿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墳地。陪葬物品多為生活用品之物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件,還有「毀器」之俗,即把陪葬品毀壞後隨死者一起埋葬。所有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們對陰間鬼界極為復雜的文化心態,相信陰間的存在,人有靈魂,甚至物體也有靈魂,也可解釋為是原始愚昧的陪殉習俗消退後,對死者寄託悲痛、留戀情感的一種適度表示。


喪禮是殯殮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各種儀式有關的禮節。在陝北,由於各民族間交往密切,喪禮形式相互影響,各地情況略有異同,但仍以漢族喪禮習俗為主,並夾雜一些游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區域習俗文化特點的研究,是區域文化特點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只有對陝北習俗文化的特點作出明智的認識,才能從更深層次上,更細微地認識陝北文化的內在本質。


陝北的習俗文化,是陝北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長期生活實際的積累,各種習俗事象,無不受當時社會環境的歷史條件的制約。在時代發展序列中,每一代都在前輩所創造、積累的社會條件基礎之上從事活動,把前一代人活動的終點作為這一代人活動的起點,同時又超越前輩所創造的社會環境和諸種已形成的習慣,革故鼎新,生生不息。

每一代居民都以自已的新創新加入到綿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積累不斷變異、更新。正是這種歷史進程,真實地記載、反映了陝北地區民眾生活的精神風貌和觀念態勢,顯現了陝北地域習俗多元性特徵,使得陝北區域文化為之豐富、充實,並充滿了個性。

8、陝西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

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

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

9、陝北民俗

陝北民俗文化以六怪著稱

陝北一大怪,羊肚子手巾當帽戴

陝北四季分明,夏日醋熱難當,幹活時圍一塊毛巾,既可消暑,又可吸汗。冬季天寒地凍,羊肚子手巾將頭一包,勝過戴頂大棉帽。春秋時節黃沙漫天,羊肚子手巾便成了最好的防塵頭巾。陝北早晚溫差較大,陝北人認為頭是人體最怕涼的地方,頭不涼,體無恙。因此,陝北人形成扎羊肚子手巾的習慣。

陝北二大怪,洋芋當飯不當菜

陝北土地貧瘠,適宜洋芋生長。從古至今,洋芋就成了陝北人的主食。陝北人有心,將個洋芋蛋子做出了數不盡的花樣;洋芋擦擦、洋芋饃饃、洋芋丸子、洋芋涼粉等等。陝北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洋芋、頓頓有洋芋,一次沒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粉條,仍沒有離開洋芋系列產品,好個洋芋,養育了世世代代的陝北人。

陝北三大怪,挖個洞洞當家宅

人文初祖耕耘在陝北,他們將凝聚著人祖崇拜的窯洞建築首先傳給了陝北人。陝北歷史上又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烽火連連,百姓經常要遷徙避難,因此少有人家建設豪宅大院,多數百姓只掘三丈土窯,就可安家立舍,戰亂一起,棄之而去。陝北窯洞,因其挖掘簡便、成本低廉、冬暖夏涼成為陝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築。

陝北四大怪,斜跨毛驢走得快

毛驢是陝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耕作夥伴,陝北人昵稱它為「生靈」。毛驢不僅有可愛的外表,而且生性也確實靈動,它能感覺到主人的喜怒哀樂,主人斜跨毛驢背上,鈴聲叮當,蹄聲嗒嗒,得意之時放聲高歌,毛驢也彷彿通了人性奮蹄飛奔。這生靈還能感覺來主人的用意,你若趕著它走,他懶懶散散,你若騎上它,它可能消極怠工,只有斜跨著它,毛驢便覺得主人只是臨時坐在它的背上,隨時可能下來,只要自己奮力奔跑,主人便會下馬。於是便有了陝北一怪,斜跨毛驢走得快。

陝北五大怪,唱著酸曲談戀愛

酸曲者,民歌也。陝北人生性浪漫,情感多以民歌表達,男女相愛,更是離不開民歌傳情達意。不認識的女人可以唱「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個手,你不是我的妹妹,走你的那個路」;赤裸裸的表白愛慕可以唱「咱們倆個拉手手,親口口,背窪窪上一噠里走」;思念戀人可以唱「想你來!想你來!眼睛仁仁想你來!看見別人當你來……」「一顆豆豆兩顆米,抱在懷里還想你」。唱著民歌談戀愛,這在陝北是最風光的事。

陝北六大怪,羊肉按件不零賣

陝北人胸膛里有游牧民族的熱血在澎拜,飲食習慣有游牧遺風。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逢年過節更是如此。這樣的飲食習慣,反映到交易上的一大怪相,就是陝北人買羊肉從來就是論件,一隻羊按四條腿分成四件,這是賣羊肉的最小單位,絕對不會再分割。你要是在陝北想買二斤羊排,不僅買不到,還會被人恥笑的,你道怪也不怪。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