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陝西過年風俗文化

陝西過年風俗文化

發布時間: 2022-11-10 09:13:06

1、陝西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陝西春節有做麵食、扭秧歌、做頂針的習俗,春節期間家裡的婦女都會將稻米碾成粉末,然後製作饃饃、糕面、油糕、雜面等麵食,並且會用紅線將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著增歲,而且每個村都會組織秧歌隊,挨家挨戶拜年。而且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陝西過年的講究

大年初一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

2、陝西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辦年貨

每年臘月,農村貿易市場空前活躍,辦年貨的人絡繹不絕。這個時期農村的貿易中心,無疑是為過年而服務。整個市場呈現出一種節日的繁榮景象。市場上有農副產品的交流;有京廣雜貨的陳設;有節日禮品的供應,等等。

2、祭神靈

每逢春節(過年),人們都要祭祀神靈,這是幾千年來形成的.風俗。差不多每個村莊,寨子,都有土地廟、老爺(關帝)廟、城隍廟等,鎮守一方。大年初一,即除夕十二時以後,各村各社都要為這些廟宇燒香,祭祀神靈。

3、除夕守歲

農歷臘月三十日的晚上,是年末最後一個時辰,「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是新舊年的交替,人們最重視過除夕,所以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就是守住時間,不願意讓這一年空空地過去。

4、游神

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

5、坐年根

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3、陝西(西安)過年有哪些習俗?

1、吃餃子: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逛大唐西市廟會:西安大唐西市廟會是盛唐時期我國最大的廟會之一,在中斷千年之後終於再次和廣大市民見面,融會了中西風情、雅俗共賞,已成為西安春節期間一道文化大餐。

3、過年蒸花饃: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為喜慶-陝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4、祭把社火:民間社火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3)陝西過年風俗文化擴展資料:

過年期間注意事項:

1、出行安全,春節期間,大家都要和親人團聚,特別是在外打工的遊子,都會買票返鄉,所以一定要注意出行的安全,春節期間,親戚朋友相互走動,也要注意駕車安全,特別是不要醉酒駕車。

2、孩子的安全,春節期間出外遊玩的人比較多,帶孩子的家長一定要保證孩子在視線范圍之內,孩子燃放煙花爆竹,要在家長的監護下進行。

3、居家安全,要注意防火防盜,出門之前關好門窗,冬天取暖設備比較多,要注意通風換氣,預防一氧化碳中毒。

4、飲食安全,春節期間,大魚大肉比較多,要控制飲食,盡量不要暴飲暴食,要注意飲食搭配,盡量做到均衡飲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陝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節習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過年

4、陝西春節習俗

陝西年俗古樸,春節帶有著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是三十,而是在「臘日」,和即後來的「臘八」。是從南北朝以後,才將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期,改用為陽歷,所以才把陰歷的「年」叫作為春節。

陝西人把春節叫做「過年」,並且流傳了一個有關過年的故事。話說在遠古時期,有一個叫作「年」的凶獸,每當新春來臨之際的夜晚。會出來食人,讓人們人心惶惶。人們在與「年」的對抗中,發現了「年」特別懼怕響聲和火光,所以人們想了一個方法,那就是一旦「年」出現,人們就燃起大火,將竹節放進大火里,凶獸一見熊熊大火,聽到發出爆炸聲的爆竹,就逃的無影無蹤。所以隨之慢慢的演化成了過年團聚。貼對聯、放爆竹、守歲、吃年飯等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把臘月二十三日叫做「過小年」。在農村有的地方叫做「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祈求新的一年過得溫飽。過完了小年,人們就要為春節來做好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做點豆腐,購買蔬菜等做好過年所需要的食材。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之間為關中人蒸饃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蒸幾籠饃饃,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所以就有著「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民俗。婦女們要上街為老人孩子們買些新衣服新鞋子等物品、老人們則要購買一些年畫、冥幣、紅字、白麻紙等大年需要的禮儀用品。

大年夜的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北、陝南,還是城市農村,都要「掃社」,城市裡面的人民叫做打掃衛生。要將家裡的屋前屋後,窯里塞外,甚至拐角都要打掃的「一塵不染」。將窗戶和房門上重洗糊上白紙,貼上大紅色的窗花。大年三十早晨,家家戶戶都要貼上門神和對聯,在屋裡掛上年畫。

安康人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還有這看天氣預測五穀六畜能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的天氣都是有預示的。即:初一觀察雞,初二是觀察狗,初三觀察羊,初四觀察豬,初五觀察牛,初六觀察馬,初七而是觀察人,初八觀察莊稼,初九觀察果樹,初十觀察地里的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穀米貴如金」。

七大怪習俗:

1、 不在娘家過年。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已經是夫家的人,當然要在夫家過年,除非是被休了。
在娘家過年是極其不吉祥了的,會給孩子的舅舅帶去不幸。

2 、坐夜。
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個大家族的男子們,晚上八點後都要去有壽星的一個家庭里,每人從自己家端一道菜,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菜,這些男子們就開始吃菜、喝酒,說說這一年的變化與得失,這樣的場景要持續到後半夜,至少十二點之後,整個過程沒有女人參與。

3 、分性別拜年。
初一早晨,大家族的男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頭跪拜。到了中午12點,大家族的女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頭跪拜。

4、初一不幹活。
初一這一天,家裡的人越逍遙自在越好,如果辛苦幹活了,預示著這一年,都將特別勞累。所以,新年第一天,要輕輕鬆鬆度過,吃的東西,也是前幾天都預備好的。

5、初五打窮。
初五這一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裡的貧窮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別人家的窮去就跑到自己家了。況且,這一天,不能去別人家瞎轉悠,免得把自家的窮氣帶給別人。

6、七不出八不入。

老人們講究出行要看老黃歷,正月初七這一天,只能待在自己家裡,不適合出遠門,不吉利,不安全。初八不能從外地回自己的家。

7、不烤不烙。
正月里,講究吃有餡的饃饃,不能吃饅頭,裡面沒有東西,喻示生活不會富有。不能烤、不能烙,因為都帶著火,又干又有火,家裡人容易上火。

8 、不梳頭、不動刀子、不動針。
正月里,大清早不能梳頭、不能動刀子,這都是不吉利的。等過了中午十二點才可以做這些事。不動針,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針線活,特別是晚上,動了針,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

隨著時代變遷、思想開化、信息互通,很多習俗都在慢慢淡化,但在老一輩人的心裡,還是非常講究的。這些講究里,有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與嚮往,對舊傳統的依戀和懷念,代代相傳至今。在這個開放灑脫的新時期,誰願意遵守就遵守,不願意也無傷大雅,過年,幸福開心就好!

5、陝西的春節有哪些風俗?

1、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2、大年初一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裡,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3、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4、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5、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

6、陝北過年有哪些風俗

陝北過年有做麵食、做「頂針」、扭秧歌、開門炮、拜年等風俗。
1、做麵食: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2、做「頂針」: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3、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4、開門炮:陝北人放開門炮,還有一層深意。據說,臘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帝匯報人間事務的灶馬爺爺要在正月初一早晨歸來。所以放開門炮,是為了迎接這位一家之主凱旋歸來。有的地方,主人帶上兒子,提上香燭紙馬,到村前村後的廟上燒香叩頭,才算迎來了新的一年。開門炮迎來了開門喜慶,開門吉祥,城鄉處處喜氣洋洋。
5、拜年:拜畢天地、財神、廟神、祖宗,則要向長者拜年。兒孫輩登門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拜過年,兒孫們坐在炕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早已准備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棗等食品端出來,讓晚輩們品嘗,並給孩子們一些錢幣,這些錢幣是壓歲錢,也是賜福錢。

7、陝西省西安春節習俗介紹200字

陝西西安春節習俗

1、吃餃子

在中華傳統民俗中,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逛大唐西市廟會

西安大唐西市廟會是盛唐時期我國最大的廟會之一,在中斷千年之後終於再次和廣大市民見面,融會了中西風情、雅俗共賞,已成為西安春節期間一道文化大餐。

3、能吃的祝福——過年蒸花饃

過年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它們為喜慶——陝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4、祭把社火

民間社火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5、西安城牆賞燈會

西安城牆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8、西安春節時的風俗有哪些?

西安春節時的風俗如下:

1、西安春節穿紅色的羽絨服,也可以穿大衣。

2、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3、西安城牆賞燈會。西安城牆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4、游都城隍廟會。西安都城隍廟會期間,都城隍廟的古樂隊會在大殿前的戲台上表演長安古樂,有來自西安城各個地區的鑼鼓隊前來「斗鼓」。廟會上各種小商小販更是讓這里成為西安人最鍾愛的「原汁原味」廟會。

5、大唐不夜城新春民俗文化廟會。春節前夕,兔子、鯉魚、彩燈、財神等新春元素將大唐不夜城裝扮一新,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大年初一至初七,戲曲巡遊、社火表演、舞龍舞獅、迎財神、民間絕技展示等精彩活動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奉上最純粹最熱鬧的文化體驗。

(8)陝西過年風俗文化擴展資料: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9、中國陝西的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1、做麵食

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2、做「頂針」

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3、扭秧歌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9)陝西過年風俗文化擴展資料:

春節的起源: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立春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

節日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