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海南黎族風俗

海南黎族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10 09:12:27

1、黎族的風俗文化是怎麼樣的

黎族人在節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動,都要擺席設宴飲酒。平時迎賓會客也以飲酒為情禮,敬酒對歌常通宵達旦。所有,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傳統美食有"竹筒飯"、"雷公根"、"祥",而且"祥"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黎家人還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製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隻鼠。

黎族服飾風格也很獨特,沒有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發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1)海南黎族風俗擴展資料: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關於黎族的族源,過去有多種不同見解。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學者根據文獻記載,結合大量的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資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數人認為,黎族是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特別是和「百越」的一支——「駱越」的關系更為密切。

2、黎族的風俗文化是怎麼樣的?

黎族傳統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各方言區差異比較明顯(尤其是女子服飾),在歷史上曾經是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

在傳統服飾中,黎族婦女常穿直領、無領、無紐對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貫頭式上衣,下穿長短不同的筒裙,束發腦後,插以骨簪或銀簪,披綉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鐲。

男子傳統裝束一般結發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著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與女子無多大分別。在哈、杞、美孚、潤黎少數健在的老年婦女中還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文身習俗。

(2)海南黎族風俗擴展資料

黎族婚姻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國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部分地區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女子出嫁後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懷孕,才回夫家定居。

玩隆閨是黎族地區普遍存在的戀愛習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後常在「隆閨」約會,經過一定時間,情投意合的雙方常能終成眷屬。新中國成立後,一些舊習俗已逐漸被廢除。

3、黎族的風俗文化是怎麼樣的?

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言。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不少黎族也能兼說漢語。以往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才創制出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黎族擁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故事和歌謠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多圍繞英雄人物、征服自然和黎族的風土人情等主題。民歌的句子常見的有五言或七言兩種,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演唱的方式有獨唱、對唱和齊唱等,曲調甚多,樂器則有鼻簫、口弓、水簫和洞簫等。

黎族服飾風格獨特,男子結發於額前或腦後,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用布巾縛腰。婦女一般上身穿對襟無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和穿珠等飾品,下穿筒裙,頭發紮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銀簪。

(3)海南黎族風俗擴展資料

黎族村寨依地形地勢而建,山區村寨一般建在山腳下,可防範台風襲擊,村民多飲用山泉水;而平原的村寨,則建在小山坡上,以防避洪水侵襲。黎族的房屋有多種式樣,有傳統的船形茅屋、金字架式的泥牆茅屋,及以葵葉蓋的竹牆房屋和磚瓦房屋等,其中以船形屋最有特色。

這種房屋以茅草、木料、竹子、紅白藤和山麻等材料建成,木料多用優質,堅固耐用的格木,房門開在房屋的兩端,兩側開天窗,地板以石頭或木樁墊高,離地面30~180厘米不等,上面住人,下面可容家畜走動。

4、黎族有什麼習俗?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歷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采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卧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谷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5、黎族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

1、黎族人民文化豐富多彩。黎族婦女的紡織綉早已聞名於世,尤對於木棉的紡織更是獨具匠心,對推動我國棉紡織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

2、男子傳統裝束一般結發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著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與女子無多大分別。在哈、杞、美孚、潤黎少數健在的老年婦女中還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文身習俗。

3、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為主,「山欄」香米是黎區特產。

把生魚、肉摻以炒米粉,加入少許食鹽,用陶罐封存製作而成的肉茶、魚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風味食品。黎族男子喜好煙、酒。檳榔是婦女的嗜品,吃時和以貝殼灰,用一種青蔞葉包著吃,吃後口唇染紅。

4、黎族多同姓聚居。傳統民居多是簡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傳統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蓋,以藤條或竹做地板,離地約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條或樹枝為牆架,外糊以泥土。

5、黎族婚姻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國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

部分地區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女子出嫁後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懷孕,才回夫家定居。

6、黎族一般實行土葬,葬俗因地區、方言不同而存在差異。

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後,則鳴槍報喪,男人用獨木棺葬於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來的女子,則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喪事,並葬在娘家的墓地。

6、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黎族在待客、農業種植、服飾以及飲食等多個方面都有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在黎族已經流傳了幾百年,成了他們民族風情的一部分。黎族是一個特別講究禮儀的少數民族,在他們聚集生活的地區待客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待客就餐時男女各不相同,男客要先喝酒後吃飯,而女客則要先吃飯後喝酒,主人在請客人喝酒時,要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隨後主人要把酒一飲而飲盡,客人喝多少隨意,但為了表示對主要的尊重,多數客人會選擇一飲而盡。

黎族在農業種植時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當地人在插秧以前需要先由族長採摘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懸掛在自己的家門口上,再讓族長的妻子穿上當地傳統服裝筒裙,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還會在秧苗的旁邊插上樹葉和紅藤葉,這樣就表示稻魂有主,在這以後村裡的其婦女才能下田插秧,在沒有完成前面一系列的活動以前,村中的婦女不能私自下田插秧。

黎族在服飾方面也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那裡的民族服裝沒有季節之分,當地男子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的麻衣,腰間前後會掛一塊麻織的長布條,頭上還會用紅布或者黑布纏出盤狀。黎族女性服飾以對襟和偏襟的圓領上衣為主,上衣的邊緣都有綉花,並用貝殼和串珠裝飾,當地女性還習慣戴花頭巾,下身穿筒裙,頭發喜歡紮成球狀。

黎族在飲食方面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這個民族有家家戶戶釀米酒的習慣,在來客人時都會拿出自己釀制的低度米酒招待客人。他們在春節前後還會製作年糕,也會釀年酒吃年飯,平時以番薯,玉米和大米為主食,肉是以狩獵為生。黎族特別喜歡吃鼠肉,那裡山間生活的田鼠、山鼠都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黎族人還有吃檳榔的習慣,他們平時特別喜歡嚼檳榔,在嚼檳榔時會把檳榔削成瓣配上石膏和煙絲放在嘴裡咀嚼咀嚼以後面色發紅,精神煥發。檳榔是黎族人眼中的健身長壽食品,他們認為經常嚼檳榔能防病,治病還能美容,據說當地人長壽與他們的這種飲食風俗也有很大關系。

7、介紹一下黎族的民俗習慣

服飾: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頭發紮成球形,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住所: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茅草、木料、竹子、紅白藤、山麻等。木料則多用格木。船底形房屋又有鋪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門開在房屋的兩端。鋪地形的地板以石頭墊高,離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樁支撐,離地面6尺,然後上面再住人。

8、黎族的風俗和節日的來歷

黎族的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另有冬至節、四月八等。此外,黎族還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黎族春節

黎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與當地漢族同,但節期和節俗有差異。黎族民間過春節稱為過舊年,從除夕至初四止。春節節日的本意,在於除舊布新,送往迎來。

黎歷把元月稱為年月,是過年的休閑月,是一年的開始。黎族稱臘月為"中間月"。黎族在"中間月"里要把當年該辦的事情都辦完,如清掃房屋、打柴釀酒、縫制新衣、宰豬、宰雞、舂年糕或包粽子以及結婚、建房、還債等大事。除夕這天,必須把衣物、傢具等放在河裡洗干凈,准備好年糕、粽子和年飯,還要殺雞殺豬,擺設祭品。除夕夜祭祖,共吃團圓年飯、飲年酒,祝福新的一年"福氣上升"。正月初一,黎族人要給牛欄、雞籠送年糕,給果樹、谷倉上掛粽葉,如去挑水,要在河邊或井邊放一個銅錢或一塊年糕,以此表示向河神、土地神買"福水"。

黎族正月初一全家不外出,不同外人說話,不做買賣,不給豬、狗餵食。正月初二開始互相拜年,走親訪友,飲酒對歌等。正月初三、初四,黎族青年男女外出野遊,成年人上山打獵,下河捕魚,還進行盪鞦韆、跳舞等娛樂活動。鬧到初五,初五這天,全家人參加"送神出寨"活動,祈求新的一年人畜平安。

白沙縣黎族按照傳統習慣,節日里要舉行一次集體圍獵活動,由寨中老人用雞占卜吉日後,全村男子攜帶獵槍弓箭等人山。黎族老人和兒童驅狗包圍獵物,青年男子則持槍伏擊。所獲獵物抬至村寨,獵物頭歸獵狗主人所有,擊中獵物者分得一隻獸腿,其餘的則分成若干小塊,按人口或按戶平均分配。從初三至初五日,白沙縣還舉行"抬公遊行",即將神廟里的偶像抬出遊寨,人們點香祈禱。節期中人們還要走親串友,是非常隆重的節日。

在黎族陵水、崖縣等地的黎族賽人和俸人,他們過春節則不包粽子,認為包粽子如同包裹死人,不吉利。五指山水滿地區黎族,過年時集中全村寨人敲鑼打鼓跳"年舞",進行慶祝。解放後,黎族春節跟漢族地區的風俗基本一樣,禁忌、祭祀活動逐漸減少。

黎族端午節

黎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端午節這天,黎族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備肉,包裹肉餡兒的糯米粽。有的黎族支系,當天中午全家男女老幼還要到河邊洗"龍水"澡。據說,凡洗過"龍水"的人,這一年會身體健康,尤其不會生疥瘡。節日中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外出放牛,不能到河裡挑水等。

黎族年仔節

海南省黎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該節受當地漢族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稱"過年仔")影響,但節俗稍不同。這一天,在熱鬧的鞭炮聲中,黎家各戶都要忙著包糯米粽,殺雞祭祀祖先保佑年景豐盈。

加茂地區則分為漢人年仔節和黎人年仔節兩種,漢人年仔節即元宵,黎人年仔節要舉行兩次,第一次是除夕後12天(按照生肖屬日計算,如除夕為牛日,12天後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當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產,男子上山行獵,女子下河捕魚。當夜燈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與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產,停止行獵和捕魚。

黎族三月三節

黎族三月三節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傳說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口。

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黎族軍坡節

海南瓊中一帶黎族支系杞人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舉行。軍坡節是出於黎族對古代某個黎族英雄人物,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的崇拜而設立的。

傳說這一天是當地塹對、乘坡等四村峒主公誕生日。當天,黎族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在喧鬧的鑼鼓聲中,把峒主公偶像抬到各村遊行。遊行的隊伍每到一村寨,該村的男女老幼一定盛裝出迎。每到豐收之年,村人還特請附近有名戲班,前來表演瓊劇助興。

9、黎族的風俗習慣,聚集地和主要節日簡介

1、聚集地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2、風俗習慣:舞蹈

如《打柴舞》在地上擺設二根平行長棍,相距數尺,再由數人手執若干根木棍或竹竿,橫架其上,分合擊拍,舞蹈者跳躍其間。隨著節奏的快慢,表演各種動作,情調爽朗活潑,氣氛熱烈詼諧,為廣大黎族群眾所喜愛。

3、風俗習慣:婚俗

黎族除了男女雙方從小訂親外,都要經歷「玩隆閨」過程。黎族社會有一種習俗,就是當男孩和女孩長到十三四歲時就不能在父母屋內居住,父母要為他(她)們另建一個小房子——「隆閨」,或者是男孩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子則由父母幫助蓋。

「隆閨」一般建在父母家旁邊或村邊,一般只有8~10平方米大小。居住「隆閨」表示男女已經長大成人,他(她)們需要有自己自由交往的天地。「隆閨」有男女之別,男女「隆閨」分別住著幾個甚至十幾個男孩女孩。這里是男女青年進行社會交往,談情說愛,吹奏樂器和對歌定情的場所。

4、節日:牛節

黎族認為牛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徵,家中設「牛魂寶盆」村中設立牛神廟。每年七月的牛日(黎族歷法),舉行招牛魂儀式。在牛節這一天,修建牛欄,給牛喝酒補身,晚上集眾敲鑼打鼓,歡跳招牛魂舞蹈,祝願牛成群家富足。每逢牛日禁忌殺牛。

5、節日: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准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采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