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天倉風俗烤

天倉風俗烤

發布時間: 2022-11-10 05:10:20

1、為什麼正月十九是天倉節?

正月十九,是添倉節(也叫打囤),是祭「倉神」的日子。生活在農村的時候,每年的這一天,我很早就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但在市區,今天好像沒有多少人過這個節。按著老家的習俗,我今天吃的餃子。

添倉節源於何時我不清楚,只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爺爺很早起床,先敬神上香,然後爺爺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來,用簸箕端到院子里,然後在院子里用柴灰畫5個大圓圈,代表五個糧倉,在五個圓圈裡分別放上玉米、高粱、穀子等不同的糧食,並在五個圓圈的一側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圖案,表示糧食滿囤,代表著五穀豐登,糧倉畫好後,爺爺會放一掛鞭炮,可能是慶賀豐收吧!

據有關資料記載,添倉節時間在河南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歷正月十九日,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林縣人則分別稱其為「小填倉節」和「大填倉節」。節日這天,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麥穗、麥垛、麥堆和布袋的饅頭,全家人分而食之;以「填」飽為止,預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糧食。許多人家在中午包餃子,下鍋時配以面條,雅稱「金絲纏元寶」,以示一年「纏福」,謠稱「吃布袋,喝好面,一畝地,打兩石」。是日,人們還將過年時放在香壇里的食物「填」入糧倉,標志新的一年倉內已經添滿了糧食。在偃師一帶,多於此日撒灰圈於地,內置些糧食,以示「填倉」。有的則在此日「送窮」,將過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陝縣、方城等地,於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娘家『躲節』的新婚女子,要在此日帶些小米、小麥或其他雜糧回婆家,以為婆家「添倉」。河南各地填倉節是春節活動的尾聲,之後人們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產,家人也可出遠門。兒歌稱:「盼過添倉沒啥盼,男去拾糞女紡線』。填倉節走親串友者,必須當天回家。20世紀50年代以後,填倉節已漸淡漠,僅在偏僻地方還有以節日相待者。
下面是我從網上搜到的相關資料:

天倉,星官名,屬婁宿,共六星。《晉書"天文志》說:「天倉六星,在婁南,倉谷所藏也。」更確切地說,「倉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記"天官書》所記載:「胃為天倉。」唐張守節正義:「胃主倉廩,五穀之府也。占:明則天下和平,五穀豐稔;不然,反是也。」看來胃星負責糧倉,關系著五穀豐歉,是人們需要祈卜的。倉廩不僅事關天象,也與人體相關,這種觀念起源很早。戰國末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認為:「脾胃者,倉廩之宮,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穀,所以是倉廩之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也解釋胃為谷府。古人將對人體的認識比附天象,認為胃星是天倉。誠如前引光緒《寧津縣志》作者所說:「以胃星為天倉,所謂以人合天也」,「而吾鄉則以灰畫倉囷之形,而置種粒於中,仍仰觀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倉節的來歷。古人基於天倉之說,又產生了倉神。光緒《寧津縣志》引《春秋緯》說:「天廩倉神名均。」而後世俗傳倉神則有韓信、蕭何等人。
天倉節的風俗正是基於上述理論展開的。首先是要作倉存糧。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風俗》記載:「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圍囤形,中撒五穀,以磚石壓之,名曰填倉。」這是取天倉藏谷之意,以兆豐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記載:「炭灰布地,剜窯、蓋窯,名為天倉。」作倉,同治河北《鹽山縣志》等將其稱為「打囤」。由作倉引申出添加貯藏的風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隸霍州志》記載:「各家囤添糧、添水、點燈焚香以祀倉神。」道光山西《大同縣志》又有「乘此日糴米而以添倉者」的記載。這是取填「天倉」之意。既然要添倉,也就忌諱出財。乾隆山西《長子縣志》說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輝縣志》:「二十一日為填倉,前十九日為小填倉。貲財必謹,即人口亦不輕令出入。」由於作倉置糧祈盼豐收,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費糧食,乾隆山西《平陽府志》就說當地「夜不張燈,俗呼鼠忌」。
其次是祭倉神。嘉慶山西《介休縣志》說:「造面作人如倉神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說:「每至二十五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鞭炮最盛。」不僅祭倉神,凡能存物者皆祭。光緒山西《榆次縣志》記載:「二十日,各家以谷面為摶,昏夜燃燈,祀倉、箱、簏(lù)之神,曰填倉。二十五日,昏夜燃燈焚香,曰老填倉。」燃燈除了「照虛耗」的作用外,也有祭神的含義。此外,道光河北《南宮縣志》認為用燈是取五穀豐登之義。倉神亦名倉官,乾隆陝西《府谷縣志》說:「夜用米面作燈盞,或作人物捧盞,名曰倉官。」咸豐河北《固安縣志》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俗以倉官誕辰,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囤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之脹囤,又謂之填倉。」
再次是飲食方面的變化。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說:「念五日為填倉節。人家市(買)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名曰填倉。」乾隆河北《永平府志》也記載:「是日必具食饜飽。」在山東淮縣,「天倉二字,邑中俗習天或轉為填,倉則轉音為嗓,於是以『天倉日』為填嗓日,謂宜以美食填嗓,故每屆是日,家家食物較平時必加豐腴」。這是填腹中的胃倉。
明清時代填倉節與天穿節有相混的現象。有人認為填倉節起源於天穿節。這是由於天倉節與天穿節日期相同或相近;二節名稱發音也接近;加上天穿節起源雖早,但在明清衰落,而天倉節卻興起於明清。比如在山西省,明嘉靖《曲沃志》卷一《風俗》說:「二十,作煎餅,邀婿填倉。」填倉節的名稱下是天穿節的風俗,二節已混。清同治《陽城縣志》記載:「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粱、黍為屑作餅,虔祀倉官,名曰補天穿,俗曰添倉。咸於室隅處燃燈,名曰照鼠嫁。」把添倉作為天穿的俗稱,而所記風俗事項,糅合了天穿節和添倉節。一般來說,上述混合是將天穿節更改為天倉節。所以地方誌中記載多數如前舉《曲沃志》一樣,把煎餅說成是填倉風俗。

不論添倉節的起因如何,添倉節自然是在乞求農家倉房囤子里糧食增添,盼望著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寄託了人們對於糧倉豐裕,財運通泰的良好願望。民以食為天,糧倉不能不滿,「倉神」不能不敬。敬「倉神」其實就是敬勞動。教育後代節約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這是添倉禮儀的實際意義。

2、哪天是天倉,有什麼風俗

農歷正月廿五日,俗稱「填倉節」也叫「天倉節」,是舊歷正月最後的一個節日,也是民間象徵來年五穀豐登的節日之一。

風俗:

蒸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祁縣是家家戶戶蒸一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麵食。左權是蒸制一種叫「倉谷連」的麵食埋入糧囤內。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採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

城鎮里的平民百姓雖不舉行祀祭,但在這一天都要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些米面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比喻添倉。當天天津地區必吃米飯熬魚湯,吃魚比喻連年富裕有餘(魚)之意;山西地區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老北京人則全家要吃烙餅,吃薄餅卷「盒子菜」。吃餅有飽腹脹滿填倉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時傳統吃食,由熟肉鋪或豬肉杠子(豬肉鋪)製作出售。

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

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2)天倉風俗烤擴展資料: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

填倉節(Fillpositions insection),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一些鄉村,剪綵色紙片,貼於門上,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

老北京時,農歷正月里幾乎每天都是「節」,都有好些典故、傳說與民俗。正月里過了「破五」後,初六是各商鋪開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勝節」(即人日,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孫滿堂)。

在中國北方的農村和北京郊區,都盛行過這個填倉節。北京的習俗是正月廿三為「小填倉」,廿五日為「大填倉」。北京有民諺道:「過了年,廿三,填倉米面做燈盞。拿簸帚,掃東牆,撿到昆蟲驗豐年。」又說:「天倉,天倉,大米干飯雜面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這些諺語流傳至今。

填倉節幾十年前,曾在農村老家度過春節,親眼見到並參與過填倉節的活動。每逢正月廿五這天,各個農戶在早晨沒出太陽前,全家就忙碌起來,在農院或場院內用草木灰畫幾個不同的像糧囤樣的圓囤狀。當時人們都先將草木灰放在簸箕里,一手端著簸箕,一手拿個小木棍邊敲打邊撒灰,逐漸撒出畫成一個個圓囤,並在中間畫個十字形,圓邊再畫個梯子狀圖。

在每個格里撒進些麥粒、高粱粒、穀子、豆子或玉米粒等糧食,然後用磚將糧食壓住,比喻壓倉壓囤。在十字的中心,放些面條和銅錢,意喻五穀豐登、富富有餘。畫個梯子意喻糧囤高高,即大囤滿,小囤流,吉祥如意,好日子步步高。

祭祀倉神更是那時城鄉糧倉和糧商們的習俗。

在河南新鄉,十九日「添倉」,家家祭倉神。在陽武,十九日添倉,屆時,在存放糧食的地方燃燈設祭,祈求一個好年成。這天,屋內、門外、槽頭、雞窩、石碓、水缸等處,都要點燈。而新婚夫婦屋裡的箱櫃、幾案、床上床下都要點上燈,祝願他們能早早生育。

在陝西綏德,二十日為小填倉,二十五日為大填倉。

在遼寧新民,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二十四日早晨,人們用灶內柴灰在院里撒圈,叫「作囤」。並盛一盂米飯,在上面插以高粱秸做成的種種農具模型,送到倉房中,叫「填倉」。這是「填小倉」。到二十五日,再往盂中續添新飯,叫做「填老倉」。到二十六日才撤去。

又遼寧義縣,曾經在二十日夜,以谷、黍、麥、豆等面蒸丸,祀倉、箱、井、臼之神,叫做「填倉」或「添倉」。後來此俗漸衰。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也叫「老填倉」。用灶內柴灰在地上劃出糧囤的形狀,中間放一些五穀雜糧,叫做「填倉」。並且用黍團供倉囤,焚香拜祝,以求豐年。如果新嫁的女子回了娘家,一定要趕回來,到夫家行填倉禮,而娘家人紛紛送她一些蒸熟的食物,叫做「蒸斗」,讓她帶回去,而夫家則要准備好酒餚來款待她。在遼寧錦西,二十五日為填老倉日,這天一大早,就要從園場沿道撒灰,直到院內的糧倉處,俗稱「引倉龍」。

在遼寧鐵嶺,二十三日為「新倉日」。這天,新出嫁的女子娘家要給女兒送來饅頭,叫做「填倉」。二十五日為「母倉日」,農家在這天祭祀倉神。

填倉節在山西,填倉節要在院內或場面用草木灰打灰窖。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倉內放入一些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放入一些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並點燃鞭炮,在圈內炸響,取意糧食爆滿倉。晚間則要祭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

其中山西呂梁地區最為典型。要先給家庭成員每個人用面捏一盞本命燈,再捏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再捏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以及酒盅、酒壺等。夜晚,將面燈注油點燃,放置各處,放置面燈時還要大聲說些吉利語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娃多下蛋」等。

在山東德州,前一夜用灰畫地,叫做「打囤」,裡面放上一撮五俗,上面蓋上磚或瓦。等到二十五日,掀開磚瓦,將五穀拿到太陽下去曬。如果這天沒有大風,就叫「收囤」 。這天,農家吃糕,叫做「揚風糕」。也有二十五日當天在院中撒灰的,比如在山東濰坊,稱二十五日為「天倉日」,當天「婦女早起布灰於庭,均層疊畫作圓形」,叫做「安囤」。到二月二龍抬頭日,重新布灰於庭,並撒五穀於中,叫做「收囤」。

填倉日往往有一些節日飲食習慣,山東濰坊甚至將「天倉日」音轉為「填嗓日」,認為這天應該讓美食填嗓,所以這天的食物比平時要豐盛。這天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因其形如囤

晉南地區則要用稀面攤薄餅,中裹以菜餚,卷而食之。在山東,以吃水餃的為多,亦有吃糕的。即墨稱這天為龍鳳日,要用豆面和地瓜面做成起餾,即窩窩頭。

在山東武城,早晨吃黃米餑餑,謂「不打滑」;吃干飯,叫做「谷穗堅實」;吃棗糕,叫做「揚風糕」;也有吃面條的,叫做「錢繩子」,裡面放些白菜葉,意味著棉花豐收。

天津衛舊俗「填倉節」,「填倉」,意思就是填滿谷倉。

後人為了紀念無名氏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據有關史籍記載: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作面湯蒸飯食之,平明以細灰散布門庭內外諸處,作囤形,謂之打囤。分置五穀少許於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謂之填倉。

在天津,填倉又稱打囤。天津過春節有在門窗上粘貼「吊錢兒」的習俗(即一種用紅紙刻畫的類似窗花樣的東西)。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清早,各家要把貼在門窗上的吊錢兒揭下來,用它包裹著一些五穀雜糧放在頭一天畫好的小圓圈內,再壓上一塊磚,象徵糧倉已經填滿,就這樣保存一個白天的時間,最後把吊錢集中在一起燒掉。也有的將揭下來的吊錢兒直接包好了,並在裡面夾裹一些零錢,然後放置在櫃角、床下等不經常會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時間,等到來年填倉,再用新揭下來的吊錢兒替換。

並且,在這一天要吃用新鮮鯽魚熬的湯,配以米飯,取其魚米滿倉,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還要蒸一大鍋的饅頭,饅頭內佐以豆沙、山楂等不同的餡料,外形則捏成刺蝟、老鼠等可愛的造型,還要用綠豆、紅豆給它們加上一雙小眼睛,蒸好的饅頭生動鮮靈,不亞於一件工藝品。

參考資料:網路-填倉節

3、填倉節的風俗

填倉節的風俗如下:

1、水缸裝水

在北方或者南方地區,古代的時候農民家裡都會有水缸,那麼在填倉節的時候,一定要將水缸裝滿水,這樣不管生活用水還是農耕用水,都不會少了。把水填滿寓意著豐收的意思。

2、填滿糧倉

既然叫做填倉節,字面意思就是填滿糧倉。所以在填倉節的時候,很多農民都會去買上更多的糧食,然後回家擺滿倉庫,看著裝的慢慢的糧倉,寓意著新的一年能夠豐收。

3、收糧食擺宴席

民間有很多關於賣糧的商戶,那麼在填倉節這一天商家最好是能夠收到糧食。因為一些迫於生計的農民會在填倉這天賣糧食,所以商家收到糧食時候,為了感謝他們的付出,所以也會大擺宴席,請他們來吃飯。

4、農民屯糧不賣糧食

在民間也有填倉節這一天農民不能賣糧食的風俗,因為據說把糧食賣出去之後,有可能整個一年的收成就沒有那麼好了。所以到了那一天,一般只要家庭生活過得去的農民家庭都不會賣糧食的。

5、不借東西

據說在填倉節這天,任何人來借東西都是不能借給他的,否則的話就有可能錢財或者是莊稼的流失。所以到了填倉節這一天,無論誰走向自己的家裡來借東西都不能借。

6、包餃子吃

在填倉節有些地區也會包餃子。本身餃子就是中華傳統面點,那麼在填倉節這樣一個節日裡面,大家也是通過包餃子一起慶祝填倉節的到來。

4、填倉節吃什麼

有吃面湯、干飯的習俗;

農歷正月二十五,這一天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填倉節。民俗專家說,傳統的填倉節體現了人們祈盼過上魚米滿倉,五穀豐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

每年農歷的正月二十五,民間傳說是倉神的生日,稱為填倉節。填倉節,又稱「添倉節」或「天倉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宋代時就已有記載。正月二十被稱為小填倉,正月二十五稱為大填倉。嚴格來說,過完填倉節,整個春節才算完全結束了。

填倉節吃干飯、喝面湯的習俗,就是民諺所說的:「天倉,天倉,小米干飯雜面湯。」香噴噴的小米飯,滑溜溜的雜面湯

在我國華北農村,流傳有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每年正月二十五,在一些地區農村有吃米飯、雜面湯的習俗。所謂填倉,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早起,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里邊放一些五穀雜糧。

在我國民間,還有的人家在填倉節這天熬鯽魚湯,有「犒勞愛吃魚的貓看護糧囤有功」之意。還有的人家在吃飯時,把自家養的雞全部散放到院中,讓他們飽餐囤中美食。在天津等一些地方,這一天,要吃餃子或合子,吃餃子為填倉,吃合子叫蓋倉,以期希望來年收成好,糧食填滿倉房。

民俗專家表示,填倉節源於何時很難考證,但這個節日充分體現出民間百姓祈盼過上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樸素情感。

【拓展資料】

填倉節的傳說故事

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帝不顧人民死活,照樣強征皇糧,以致連年飢荒,餓殍遍野,尤其在年關,窮人走投無路。見此情景,給皇帝看糧的倉官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並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放火燒倉自焚。

後來人們無了紀念這個人,把這個節日命名為,就把這個節日為倉管節,這個節日人們都會打掃積灰。這一天會有人講關於倉官的故事,以警示後人,關於倉官的故事,也是世世代代都在流傳著。

在還沒有改革開放前,很多地區都是以農業發展為主,當時的糧食就是人們生活的保證。所以為了能夠祈禱五穀豐登,就有了填倉節這么一個節日,這個節日主要的作用就是祈求來年能夠豐收。

5、填倉節的風俗習慣

填倉節,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為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據說是倉王爺的專生日,這是中國民間屬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風俗主要有:

1、禁止外借,填倉節這一天,各家各戶均不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裡借東西也必須拒絕,在民間已成為古老的習俗。講究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

2、點燈祀神,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

3、蒸制麵食,一些地方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

4、畫倉囤: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

填倉節主要盛行於農村,對於城市來說,則以糧商等與糧食 有關的行業過節為主。此日,糧倉祭祀倉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與生意興隆。老百姓雖不致祭,但都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話儲備。

6、天倉有什麼風俗

1、填倉儀式

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

2、祭奠倉官

人們為了紀念倉官,每到這一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夜晚,點燈燒香供奉天倉官,並大聲喊「天倉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黑小子,趕車來,元寶糧食趕到俺家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3、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

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4、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採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

5、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6、蒸制麵食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

填倉節的來歷:

關於填倉節的由來,按照我國北方民間的傳說,是這樣來的: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因此,連年飢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投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

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宮守著大囤的糧食,看著父老兄弟們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打開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一空,救了一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

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宮,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

7、天津填倉節都有哪些風俗特色?

填倉節 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填倉節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蒼王爺的生日。很多務農的工作者為了能夠讓自己來年更加的豐收,會在這一天進行祈福,對於倉王爺進行祭祀。那麼關於天津填倉節有哪些風俗特色呢?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天津:打囤、撕吊錢、吃干飯魚湯
天津民間有流傳一個關於填倉節的傳說,據說的當時鬧旱災,民不聊生,但是皇家還是要求按時繳交糧食。這個時候管理倉庫的官員看不下去了,就把糧食分給了百姓,為了隱瞞真相,火燒倉庫,連同自己一起燒死了,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官員而有了這個節日。

因此,舊時民間人家,每當填倉之日,清晨,上年紀的人用簸箕或木鍬鏟上篩過的炭灰、柴草細灰,在門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個圓圓的囤形相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以及上糧囤的梯子,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糧食滿囤,來表達人們填滿谷倉救倉官的深情厚意。這樣,填倉佳話就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打囤
正月二十五是節日的正宗日子。舊時,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縣農民都舉行不同的民俗活動。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飯後,用石灰、粉筆或灰碳在院子當中畫一個直徑約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銅錢式的圓圈,錢孔四周分別寫上金銀滿囤4字,有的在錢孔處寫有囤字。朝著門外圓圈的下端,再畫上一個梯子,然後圓圈當中處放上一包米,用磚頭壓上,謂之糧囤或米囤。同時,在住宅屋裡的地當中,也照樣畫上一套,圓圈內放上洋錢,有的放銅子兒,包在剪紙吊錢兒里,用磚頭壓上,稱作錢囤,上述這些活動統稱打囤填倉。在翌日晨,將壓在囤處的米包和錢包拿出,壓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錢囤時包銅子兒所用的剪紙吊錢兒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節時貼過的廢舊吊錢兒,多採用上有大發財源、五穀豐登等吉利語的吊錢兒,以寓吉祥。

流傳下來的習俗
填倉又稱打囤。天津過春節有在門窗上粘貼吊錢兒的習俗(即一種用紅紙刻畫的類似窗花樣的東西)。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清早,各家要把貼在門窗上的吊錢兒揭下來,用它包裹著一些五穀雜糧放在頭一天畫好的小圓圈內,再壓上一塊磚,象徵糧倉已經填滿,就這樣保存一個白天的時間,最後把吊錢集中在一起燒掉。也有的將揭下來的吊錢兒直接包好了,並在裡面夾裹一些零錢,然後放置在櫃角、床下等不經常會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時間,等到來年填倉,再用新揭下來的吊錢兒替換。

這天,家家須早早睡眠,夜間有響動也不得驚擾,說是老鼠娶親。這天,婦女皆不可動針線。

現今每年到填倉節的時候,很多務農的家庭還是有保留民俗習慣的存在,很多並不是特別完整的體系,會有一些的遺漏。很多城市的居民增加遺忘這個節日,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有這個節日的存在。

小結:天津在填倉節這一天會吃蒸饅頭、打囤這些都是傳統的習俗。在填倉節這一天是不允許吃米飯,不能夠熬魚湯,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早起,婦女不能動針線活,這些都是當地的風俗禁忌。

8、正月二十五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是什麼?

"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填倉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又名添倉節、天蒼節,所謂填倉,就是填滿谷倉,寄託著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美好願望。

填倉節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宋代就有填倉節的記載了,不過那時的填倉,還有填飽肚腹的說法,傳說該日吃飽喝足,一年都不會挨餓,如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填倉節還有糴米積薪,收貯煤炭,采購日用之需的說法。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說:「京師之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曰為填倉。」

當然,填倉節最常見的說法,還是祭祀倉神,以祈求當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傳說,填倉節是倉神的生日,舊時與糧食有關的店鋪,如饅頭鋪、包子店等,還有各地的糧商米販們,在這一天都要祭祀倉神,燃放鞭炮,上香擺貢,以求倉神保佑四季平安。

而農戶們則在這一天黎明,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細炭灰或柴草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以祈求新的一年糧食滿倉。

城鎮里的百姓,在這一天常常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一些米面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並烹制美食慰勞家人,招待客人。

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各家各戶均不可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裡借東西也必須拒絕;還有這一天,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要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農民也忌在此日賣糧食,但是糧店為討個喜兆,卻喜歡在這一天收購糧食。

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在全國各地的風俗,具體來說也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

填倉節這天,有的地方,只是象徵性地往糧倉里填加糧食;有的地方,則在填倉節這一天,吃春餅、煎餅和餃子,並把這些食物投入到糧倉中,名曰填倉、添倉;有的地方用黍米面做團填倉,還有用糕填倉的。

有的地方,在填倉節這天,還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口路邊祭奠祖先,俗稱送祖先;有的地方,晚間還要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以此來紀念倉官,祈求來年豐收富足。

有的地方填倉節,要做「雨燈燈」,燈燈有小碗大小,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個,象徵著一年十二個月,燈盞的邊緣要捏豁口,來區別具體的月份,如一月捏一個豁口,二月捏兩個豁口,其餘以此類推。燈盞蒸熟後,揭開鍋蓋,要先看燈盞里積的汽水多少,據此推斷該燈盞對應的那個月當年的旱澇情況,作為當年安排種植的依據。

還有的地方過填倉節,家家戶戶都按人口數,家庭成員的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的毛驢等,夜晚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放在家中炕上,雞放在院內,狗放在門口,魚浮在水缸內,驢放在畜圈內,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留在家裡。

填倉節體現了普通老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它有什麼由來?在民間有多種傳說。

一說是紀念無名倉官。相傳在古時,北方連年乾旱,農民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看守朝廷糧倉的官員,於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毅然打開糧倉放糧救濟百姓,事後這位倉官知道自己觸犯了王法,於是放火燒了糧倉,並自焚於火中。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無名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炊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也祈盼新年有好的收成。這樣,填倉節的習俗就世代流傳了下來。

另一說是紀念淳於衍,淳於衍是西漢時大臣,曾做過糧倉官,他為人正直,但是遭人陷害,被判死刑,投入獄中,後經女兒上訴而赦免,後人為了紀念他,把正月二十五日定為填倉節。

西漢名將戰神韓信也與填倉節有關,據清韶公的《燕京舊俗志》記載:「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

倉神又稱廒神、蒼王、倉官,最早的倉神是天上的倉星,後來慢慢的被人格化,因韓信在歷史上知名度比較高,他曾做過管糧的小官,功高蓋世,卻慘遭殺害,後人出於對他的悲慘遭遇的同情,而把他奉為倉神和糧行的祖師爺。

以前,許多地方都建有倉神廟,在北京朝陽門的興平倉就建有倉神廟,現在北京的東岳廟倉神殿里,還供有韓信的神像。

9、滿族的填倉節有哪些習俗

蒸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祁縣是家家戶戶蒸一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麵食。左權是蒸制一種叫「倉谷連」的麵食埋入糧囤內。

昔陽縣是用黃米面蒸成五穀(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狀食品,並要蒸一個人形倉官。平遙縣是用白麵包紅糖蒸成口袋狀或元寶狀的面餅,俗稱「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禁止外借

天倉節這一天,各家各戶均不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裡借東西也必須拒絕,在民間已成為古老的習俗。講究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舊俗農民賣糧,忌在此日。糧店收購糧食卻喜歡在此日。是日,糧店要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

10、每年的正月初十有什麼講究 大年初十的習俗有哪些

正日初十,民間認為是「地日」。傳說這天也是石頭生日,還有掛花燈等習俗。初十這天掛起的花燈叫做「添丁燈」。添丁燈的叫法,源自粵語的發音中「燈」和「丁」相近,「添燈」寓意著「添丁」。

正月初十其實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叫「石頭節」,又稱「石不動」,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十」與「石」發音相同,所以祖先就把這一天定為祭拜石頭的日子。人們的生活生產離不開石頭,尤其是古代,石碾、石磨、石臼、石磙等石器都是人們居家生活必備的。

正月初十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被稱為「老鼠娶親日」。這一日,許多地方要在屋隅、牆角及水瓮里點燈、焚香、敬紙,對老鼠娶親志賀。有些地區,習慣用谷面作蒸食,稱為「十子團」。夜晚時,放置於牆角土穴等處供老鼠吃。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