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蟋蟀的風俗

蟋蟀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10 03:52:27

1、2022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介紹

看著 小暑 上了熱搜,很多人都疑惑不解,什麼叫小暑呢?小暑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關注呢?原來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介紹

1、鬥蟋蟀之樂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周書》上說:「小暑之日溫風至,後五日蟋蟀居壁,後五日鷹乃學習。」溫風其實是蒸騰的暑氣,它絲毫吹不動樹上的枝葉。「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蟋蟀古稱「促織」,人們在聽到蟋蟀的鳴叫後,常常會為辛勞的織女感傷。

2、曬書畫衣物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小暑適逢六月初六日「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麵」之因,故稱天貺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等習俗。 傳說 此日出曬後,去潮,去濕,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3、「吃炒麵」與「進湯餅」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舊時有「六月六,吃炒麵」的習俗。這是古時六月伏日吃面的演變。最遲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這說明魏晉已後,六月伏日進湯餅,已明確為的是「辟惡」。

4、小暑的注意事項

4.1、小暑要注意平心靜氣以養心: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

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4.2、小暑要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適量: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4.3、小暑要注意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

關於小暑的 諺語

1、小暑溫暾 大暑 熱。

2、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3、小暑南風,大暑旱。

4、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5、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

6、六月初一,一雷壓九台,無雷便是台。

7、大暑小暑,有米懶煮。

8、天旱防備雨澇,雨澇防備天旱。

9、既抗旱,又防澇,旱澇豐收兩牢靠。

10、睡了一覺,由旱變澇。

11、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12、六月年景如翻餅。

13、年年防澇,月月防盜。

14、防汛工作早張羅,水到不致荒手腳。

15、事先不挖溝,暴雨無處流。

16、暴雨下滿灣,沖垮堤和堰。

17、雨前不疏溝,大雨溝外流。

18、伏天熱得狠,豐收才有準。

19、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20、農夫莫忘晝夜觀天,陰晴風雨,積累 經驗 。

小暑代表著什麼

小暑到來代表著我國華南西部、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 措施 ,盡量減輕危害。

小暑到來代表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農諺說:「伏天的雨,鍋里的米」,這時出現的雷雨,熱帶風暴或台風帶來的降水雖對水稻等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給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響。

小暑節氣的相關農諺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台,無雷便是台。

大暑小暑,有米懶煮。

天旱防備雨澇,雨澇防備天旱。

既抗旱,又防澇,旱澇豐收兩牢靠。

睡了一覺,由旱變澇。

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六月年景如翻餅。

年年防澇,月月防盜。

防汛工作早張羅,水到不致荒手腳。

2022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介紹相關 文章 :

★ 2022年小寒大寒具體時間

★ 小暑節氣的由來及習俗

★ 2022年小寒節氣傳統習俗活動

★ 小暑節氣的簡介及風俗

★ 小暑節氣的傳統習俗介紹

★ 小暑節氣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 2021年小暑節氣的特點介紹

★ 小暑節氣的含義及習俗

★ 24節氣小暑是什麼意思

★ 小暑節氣的介紹及注意事項

2、與昆蟲有關的民間習俗

1拜蠶神
據《清史稿》載,清代祭祀先蠶的禮儀要持續數日,先於蠶壇由皇後拜先蠶之神位,行六肅、三跪、三拜之禮,從祀妃嬪在壇下跪拜。第二天,再行躬桑禮,由專人向皇後進筐、鉤,內官們揚彩旗、鳴金鼓、歌採桑辭,樂聲中,皇後於桑畦北正中開始,東西三采。妃嬪公主各五采,命婦九采。採下的桑葉由蠶母跪接,授蠶婦拿去養蠶。蠶結繭後,蠶母、蠶婦從中選取上好的蠶繭獻上,擇吉日,皇後到蠶壇後的織室行治繭禮,繅三盆,交於蠶婦,至此,祭禮才宣告結束。今北京北海公園中還留存有明朝所建的先蠶壇,壇為方形,徑四丈,高四尺,四齣陛,壇東為採桑台,廣三丈二尺,高四尺,三出陛,觀桑台前為桑園,三面樹桑柘,有具服殿、繭館、織室、親蠶殿等。後為浴蠶池,池北為後殿,宮左右為蠶婦浴蠶河。南北有二木橋,南橋之東為先蠶殿,其左為蠶署,北橋東為蠶所。周垣為一百六十丈,尺中建築均用綠琉璃瓦,意通蠶桑。
2鬥蟋蟀
鬥蟋蟀是一項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在中國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蓋自唐帝以來以迄於今,於凡王孫公子,至於庶人、富足豪傑,無不雅愛珍重之」可見當時不僅用鬥蟋蟀游戲取樂,還用鬥蟋蟀進行賭博活動。宋代鬥蟋蟀之風日盛,陸佃《爾雅翼》載蟋蟀:「好吟於土石磚甓之下,尤好鬥,勝輒矜鳴。」南宋末年奸相賈似道酷愛鬥蟋蟀,因鬥蟋蟀而誤國,後人戲稱「蟋蟀宰相」,還寫就了我國古代第一部蟋蟀著作《促織經》,書分二卷,分論賦、論形、論色、決勝、論養、論斗、論病等,對蟋蟀進行了詳盡系統的論述,展示了當時人們鬥蟋蟀的水平。由此可見在宋代鬥蟋蟀已經形成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形態,而後逐漸被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曾以明宣德朝皇帝鬥蟋蟀之戲的真實故事為題材,寫成小說《促織》,描寫主人公成名一家圍繞進貢蟋蟀而發生的悲劇故事,揭露了皇帝的喜樂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
3養鳴蟲
畜養鳴蟲(善於鳴叫的昆蟲)也是古代一種民間的精神娛樂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最遲不晚於唐天寶年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提貯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也。」宋陶谷《清異錄》也載唐代的長安城裡有人養鳴蟬取樂,「唐時京城游手,夏月采蟬貨之,唱曰:『只賣青林樂!』婦人小兒爭買,以籠懸窗戶間,亦有驗其聲長短為勝負者,謂之仙蟲社。」宋代人開始畜養鳴蟲莎雞(即紡織娘),清代人畜養的鳴蟲種類有油葫蘆、蛐蛐兒、蟈蟈、金鍾兒、紡織娘等。鳴蟲畜養這一具有千年歷史的民俗娛樂活動在現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養蟲聽叫仍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4火把節
現在西南民族的一些少數民族的火把節,實際上就是用火來燒蝗蟲留下的習俗
5蟬的高潔
早在新石期時代晚期,人們就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玉蟬,以祈死者身體不受邪魔侵擾,同時凈化身體而能順利到達仙界。另外 , 古人還認為金蟬脫殼預示著生命的再生。參禪打坐的「禪」即源於此信仰。含蟬體積都比較小,一般不過一寸余長 , 以便壓舌。中國農業大學收藏有漢代和田青玉製做的巨型玉蟬。該蟬體長 32 厘米,寬 11.6 厘米,厚 7.8 厘米,重 4 公斤。正面弧形凸起,頭部上端刻有兩只復眼,下端刻有略尖的嘴巴,前翅合攏緊護腹部 , 前胸背板和兩前翅上刻的陽文翼脈長短彎曲自然,兩翼邊斜磨,翅略超過腹部末端,腹部下端以陰文琢刻。整體造型基本准確,刀法簡練,線條粗曠流暢,形象生動,立體感強。
6綉蝴蝶
每當春暖花開、萬象生煙之際,美麗的蝴蝶雙雙對對在花間款款飛翔時,不免使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要是能像蝴蝶那樣自由自在該有多好!舊社會那些自由戀愛但又不能結合的青年們對蝴蝶更是無比羨慕,他們生不能結合,死後化作雙蝶相伴而飛,現世的大悲變成了「來世」的大喜!僅作者所知中國民間流傳的殉情化蝶的傳說與記載就有五例,其中家喻戶曉者為梁祝化蝶 。幸福是人們共同的追求與心願。蝴蝶作為喜慶、吉祥、幸福的象徵頻頻出現於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 圖 1~2) 中。吉祥圖案用人物、蟲魚、花鳥等形象和文字,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諧音等表現手法,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禍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平安、吉祥的願望。這種藝術形式源於商周,始於秦漢,發育於唐宋,成熟於明清;長期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

3、蟈蟈是蟋蟀嗎

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

蛐蛐和蟋蟀都是一個科的動物 ,只是各地叫法不同,都是雜食性動物;但蟈蟈偏肉食性,而蟋蟀偏植食性。

全世界已知蟋蟀約 4649 種。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

蟋蟀最特殊的是,它的 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的方法是,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 蟋蟀生性孤僻,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因此我國民間有斗蛐蛐的風俗。

4、在古代,民間講究「食新」迎豐收的節氣是?

小暑。

在古代,民間講究小暑「食新」迎豐收,即小暑過後家家戶戶吃新米、嘗新酒。農民會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成香噴噴的米飯後,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以此來感謝自然饋贈,慶祝穀物豐收。

小暑節氣其他的風俗傳統

1、鬥蟋蟀之樂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周書》上說:「小暑之日溫風至,後五日蟋蟀居壁,後五日鷹乃學習。」溫風其實是蒸騰的暑氣,它絲毫吹不動樹上的枝葉。「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蟋蟀古稱「促織」,人們在聽到蟋蟀的鳴叫後,常常會為辛勞的織女感傷。

2、曬書畫衣物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小暑適逢六月初六日「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

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麵」之因,故稱天貺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等習俗。傳說此日出曬後,去潮,去濕,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5、「斗蟋比賽」是一種什麼樣的比賽?舉辦這個比賽有啥意義?

蟋蟀,是古代和現代人們玩斗的對象。俗稱蛐蛐,還有一個比較悅耳的名字叫“促織”,宋代詩人葉紹翁的詩中便出現了“促織”,“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另外由於它只在夜晚鳴叫,所以也叫作“夜鳴蟲”。

“斗蟀比賽”屬於民間比較古老的娛樂活動,中國的博戲之一。舉辦這個比賽的意義是為了賭輸贏,在中國普遍盛行,品種優良勇猛的蛐蛐甚至可以買到幾百幾千美元,以中國東北部的蛐蛐最為值錢。

“斗蟀比賽”中參賽的蟋蟀全是雄蟀,它們有著天生的勝負欲,只要有其他蟋蟀爭奪自己的配偶或者佔領自己的領土,它們就會開始相互撕咬。往往蟋蟀不會在撕咬過程中犧牲,好死不如賴活著,它們會非常機智的跳出斗盆。但是生氣的主人往往會把戰敗的蟋蟀扔到大街上。雖然只是一個娛樂性活動,蟲迷們可謂是當做一種真正的比賽來進行,關乎榮譽。

斗養蟋蟀被列為“八藝”之一,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中的蟲便是蟋蟀。 這種民俗活動,已屬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具體何時開始的“斗蟀比賽”的風俗已無實考。

王仁裕著《開元天寶遺書》一書中記載:“每至來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蘢中之枕函畔,夜吁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官人們在觀賞蟋蟀中,逐漸發現雄性具好鬥特性,於是官中開始斗蟀之戲。

宋人顧之存的《免曝雜記》書中也記載:“唐天寶年間,長安人斗蟀成風,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為之一(目彖)。並說斗蟀之風‘其來遠矣’。”

《茶館》里就描述了清代滿洲人的生活,喝茶、遛鳥、斗蛐蛐,劇裡面的松二爺就是視蛐蛐如命的代表。

希望斗蛐蛐活動能夠一直進行下去,但是不可大賭,小賭為樂子就好。

6、民間有關斗蛐蛐的習俗有哪些如題 謝謝了

下鄉掏蛐蛐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成人可以藉此謀生,兒童可以藉此鍛煉耳目,確是夏秋之間的一件樂事。 當夏末秋初,草長露滋,郊野蟲聲四起,掏蛐蛐的朋友們,肩荷蛐蛐扦子(扦頭鐵制如花槍頭,木柄長三四尺,用以掘土撬石),扦頭上掛舊長水柳斗罐,鬥口縫白布口袋,袋口捆一寸直徑的圓筒或洋鐵筒,塞以老玉米核,可以盛放蟋蟀。蟲入罩中,對准竹筒,絕不會逃逸和傷損。以販蟋蟀為生的,要用轆轤井的大柳斗罐,為隔離佳蟲,免受咬傷,要用小型螞蚱籠。此外尤需要的是蛐蛐罩子。兒童玩的粗製鐵絲方孔罩,一季便扔,絕無保存必要。成人所用的罩子,系用銅絲或鐵絲擰成雙股燈籠錦,翻口彎肚,罩把纏白小線,美觀堅固。還有探子,以竹棍上縛鼠須,可以撩撥穴中潛伏的蟋蟀,使其一怒,沖口而去。至於水壺、酒咂壺、干糧袋,是遠行掏蛐蛐的必備之品。一日長征,十日糧唾手可得。即遇大翅,亦可賣一二元,更不必說上譜名種了。就是劣種如梆兒頭的,也可放在大柳斗罐內賣「抓老虎」。以前北京有蛐蛐趙和蛐蛐文子兩家,趙以孵秋蟲得名,文以善掏蛐蛐得名。趙死已十四年。前年於京西金家村見蛐蛐文子覓飲水,已兩鬢星星了,談飲許時,指柳罐對我說:「此中所得,一家半年可以不致挨餓了。」說罷,匆匆別去。 掏蛐蛐的人,對於蟋蟀產地的審別很精細,何地有無,一看便知。大凡山石之地多斗種,草土之地多鳴蟲。兒童則於近郊捉捕,躡行草深土坡,菜園豆地,籬笆牆角間,所有唧唧之聲,不辨優劣,即用探子撩撥,如不出,用氣吹,並用手拍腳跺近旁土坡,以求震動穴中蟋蟀,令其蹦出。如仍不出穴,必是穴深,可用水灌。灌仍不出,必穴有曲折,即用蛐蛐扦掘穴的四周,待躍出,仍用蛐蛐罩扣住。但扦掘容易傷蟲,非不得已時不用。蟋蟀進罩以後,用探子驅逐到罩子上端,即可放入柳罐中了。歸來樹下廝斗,棄甲曳兵,在所不問了。

滿意請採納

7、大暑鬥蟋蟀——民間生活與藝術的融合

蟋蟀,是在民間夏天的時候能經常見到,聽到的一種小動物。特別是在 大暑 的時候,蟋蟀特別的多,那麼,就會有一些人喜歡鬥蟋蟀,這也成為了民間生活的一種藝術,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蟋蟀文化吧。


可能感興趣》》 大暑是不是最熱的時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餘飯後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鬥蟋蟀亦稱「秋興」、「斗促織」、「斗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斗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蟋蟀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製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

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漢族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乾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歷史上寧津蟋蟀為歷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歷史上才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漢族民間故事傳說。

8、關於大暑的傳統民俗,你知道多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人們以安居靜養為主。

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葯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燒伏香

伏香,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穀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於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燒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食鳳梨

大暑期間,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喝暑羊

入伏之時,麥收結束,是一個短暫的農閑期。夏收初過,人已疲憊,該休息休息,享受享受。於是,當地人在這一天,會把嫁出去的閨女接回來,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營養學家認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除體內毒素,有益健康。

冷麵

大暑節氣日本人會在社區里架起了長長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條放到竹筒中過水冷卻,供大家品嘗。據說吃過這種竹筒冷麵後夏天不會中暑。

送「大暑船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

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

薑汁調蛋

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濕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鬥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餘飯後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貼三伏貼

三伏貼,是一種膏葯,如銀行卡大小,一般四個為一組使用。在夏天農歷的頭伏日期貼在後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據信可以治療預防冬天發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針對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將四片膏葯一起貼在後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時即可揭下。

吃「半年圓」

另外,大暑前後就是農歷六月十五日,台灣也叫「半年節」,由於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送瘟神

三伏暑天,赤日炎炎,也是瘟疫疾病的爆發期。過去人們在河船上要舉行祭祈活動,將船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無蹤。

煎青草豆腐

大暑節氣來臨,溫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習俗。青草豆腐指的是採用仙草、甘草、夏枯草與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葯煎製成豆腐形狀、冷卻後即可食之,清涼解毒,生津止渴。過去不少家庭都能自製食用。

半年節

農歷六月十五日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節氣,叫「半年節」。一家人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會聚在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徵著團圓與甜蜜

9、蟋蟀文化散文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接下來就由我帶來蟋蟀文化散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蟋蟀引起古人的注意和觀察那是很早的事情了,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那個時候,人們就已經觀察到秋季轉涼,蟋蟀入堂的自然規律,留下了「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類的詩句。

漢朝初期成書的《爾雅》,把蟋蟀釋解為蛬,亦寫作蛩,蛩是指蝗蟲一類的昆蟲。漢魏時期,人們稱蟋蟀為吟蛩,即善於吟叫的蝗蟲。魏晉時代,則常稱蟋蟀為促織,亦稱之為趨織。其音皆與今俗稱之名蛐蛐相近。促織、趨織、蛐蛐的得名都是因為蟋蟀的鳴叫之聲而起的。從訓詁學角度考慮,促織、趨織、蛐蛐皆為同音轉化而來。人們從蟋蟀的得名可知,這小小昆蟲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起初並非因為它們好鬥,而是由於它們那悅耳的音樂般的鳴叫聲。

蟋蟀的鳴叫聲,在不同境遇的人們心目當中,往往能引起人們不同的感受。婦女們聽到蟋蟀的鳴叫聲,就會想到秋氣轉涼,彷彿蟋蟀的鳴叫聲是在催促她們趕緊織布,縫制寒衣了。深宮佳麗,異鄉遊子們聽到蟋蟀的鳴叫聲,就會感覺著其聲如泣如訴,切切凄凄。杜甫就曾經觸景生情的感嘆吟詠:「促織甚細微,哀音何動人!」

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畜養蟋蟀,靜靜地聽其鳴叫聲音的,這已經難以稽考了。現在可見的最早的是五代人王仁裕所書寫的《開元天寶遺事》,書中說:「每至秋時,宮中婦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宋代人顧文薦《負曝雜錄》中說:「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喙」。鬥蟋蟀之風是否是從此開始的呢?他又說:「其來遠矣。」遠到何時?他沒有詳細解說。

現在有些昆蟲學家、文化史家,認為鬥蟋蟀當始之於唐朝的開元、天寶年以前,雖然沒見什麼書中說過,但也未必民間就沒有這種事情。因為從當時長安鬥蟋蟀的盛況來看,不可能是在短期之內發展起來的一種民俗游戲。因此可以說,鬥蟋蟀迄今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南宋在鬥蟋蟀史上是最著名的時代。那個時候鬥蟋蟀已經不僅是限於京師,也不僅是限於貴族豪門,一些市民百姓,甚至就連一些僧尼閑來無事也喜歡鬥蟋蟀取樂。相傳活佛濟公就曾經為了自己養的一隻名叫鐵槍的大蟋蟀死了而倍感傷心,並為之安葬,還作悼詞、祭文以作紀念。甚至一些喜歡養蟋蟀的人,蟋蟀死了之後,把養蟋蟀的用具都一起埋葬。鎮江南宋古墓中就曾經出土過這類蟋蟀籠子。當時文壇、畫場,以促織為題之作,連篇迭踴,盛況空前,足觀一代之風尚。美國大地自然博物館里藏有一幅兒童鬥蟋蟀情景的中國畫,就是南宋時期的產物。

南宋出了一位有名的蟋蟀宰相,即南宋將亡之際的權相賈似道。賈似道不以軍國為重,政無大小,什麼事情都在西湖葛嶺的私宅里裁決。襄陽被蒙軍圍攻了好長時間,他竟然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全力援救,整天就在家裡與群妾鬥蟋蟀玩。作為一代權相,鬥蟋蟀誤國,落得個千古罵名。然而作為一個鬥蟋蟀的愛好者,他卻積累總結了一些實踐經驗,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蟋蟀研究的專門著作《促織經》,這本書堪稱是中國昆蟲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促織經》原著早已經失傳,現在見到的是明朝人周履靖的續增本。全書洋洋萬言,詳細地介紹了捕捉、收買、喂養、斗勝、醫傷、治病、繁殖蟋蟀的方式方法,對於昆蟲學史的研究,亦不失為是一份難得的史料。

明清兩代歷時五百四十多年,鬥蟋蟀之風經久不衰,尤其以明朝宣德年間最為盛,因為其間出了一位酷好鬥蟋蟀的皇帝,歲歲有徵,民不堪擾。為進貢一頭蟋蟀而傾家盪產,家破人亡的事情出現不少,可謂是中國民俗蟋蟀文化史上的血淚篇。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精心地將這種畸形的社會現象寫成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促織》。這篇小說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昏庸荒誕,堪稱是一篇蟋蟀佳作。

賈似道的《促織經》問世以後,明清兩代有關蟋蟀的專著又相繼出過多部。例如明代劉侗著的《促織志》,清代石蓮寫的《蟋蟀秘要》,朱翠庭編輯的《蟋蟀譜》等等,等等。這些著作,大都是以賈似道的《促織經》為基礎而編寫成的。近代李石孫、徐元禮等人又編輯出版了一部集大成之作《蟋蟀譜》,全書十二卷,為盆圖一卷,卷首一卷,譜十卷。這本書的內容,仍然是沒有突破前人的窠臼。

縱觀歷史,北京鬥蟋蟀之風可謂是源遠流長,在明清時期的一些文獻當中都有記載。例如,明朝袁氏的《畜促織》中說:「京師人至七、八月,家家皆養促織。」清朝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講:「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貯以精瓷盆盂,賭斗角勝,有價值數十金者,為市易之。」

清朝的王公貴族,是在入關後才開始嗜好鬥蟋蟀的。每年秋季,京師就架設起寬大的棚場,開局鬥蟋蟀。牽頭的是織造府,因蟋蟀有促織之名,也就隸屬於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了。織造府發表告示規條,興師動眾,北京城則成了一座以鬥蟋蟀為樂的大賭城。

解放前,北平廟會上的蟋蟀市場,攤販少則幾十,多則數百,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一入秋天,京郊周圍田地、草叢、亂石堆和廢墟當中,撲捉蟋蟀的人,老少皆有,成群結伙,興致之濃,不亞於打獵和釣魚。北京平民百姓鬥蟋蟀大多數都是屬於游樂性質的。據一些北京老人們回憶說,早年規定以二十四罐為一桌,即一組。斗前先比較雙方蟋蟀的體型大小,如同現在的.拳擊比賽,不是同一等級的不相鬥,蟋蟀的個頭大小相當才能放入盆中一決雌雄。鬥蟋蟀多數以月餅、花糕、水果等食品為賭注,勝利一方的主人及圍觀者均可以大飽口福,以求一樂。

鬥蟋蟀的游戲大約從唐朝開始,一直延續到近代。由於種種社會原因,前幾十年,社會上鬥蟋蟀的游戲幾乎漸近絕跡。自從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娛樂活動的多樣化,民間鬥蟋蟀的古老風俗又復發起來。據說上海已經出現了幾萬人參與的蟋蟀市場,天津、濟南等地的一些城市也都先後建立起了蟋蟀協會,組織鬥蟋蟀大賽,鬥蟋蟀已經不是少數人的手段了,已經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民俗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蟋蟀民俗文化吧。

蟋蟀文化,說到底不是蟋蟀的文化,而是人類歷史的社會文化,如何看待這種社會文化,反映的是我們如何看待歷史。中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是一個富有深厚底蘊的國家,蟋蟀文化作為華夏古老的文化之一,有它的起源和發展史,自然也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10、蟋蟀的特點

蟋蟀是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約 4649 種。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

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

(10)蟋蟀的風俗擴展資料:

蟋蟀文化:

2010年山東寧津縣被選為中華蟋蟀第一縣。因特有的地理條件和特有的環境小氣候,寧津的柴胡店鎮原尤集鄉、孟集鄉、保店鎮、寧津鎮原小店鄉、杜集鎮原常窪鄉等地所產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鄉陳庄一帶所產的「斗蟀」最優。

中國斗蟋風俗約自12世紀中期以後,江浙一帶開始流行。研究蟋蟀的古譜、斗蟲技藝此前以南方為主。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方蟲家漸漸發現了山東蟋蟀的優勢,而且本地蟲源越來越匱乏,於是紛紛北上收蟲。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幾次全國大型的比賽中,寧津蟋蟀數次奪冠,漸漸名聲大振。

每年收蟲季,眾多買家從上海、江浙甚至廣東趕來寧津。寧津本地農民也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加入抓蟋蟀售賣的行列。漸漸地,一些「蟲販子」也開始做起中介的生意,從農民手中收購蟋蟀再賣給玩家以此盈利;與此同時,蟋蟀罐等相關產業也在當地蓬勃發展。

玩家收到好蟲後,便帶回當地斗場上與其他蟋蟀一決勝負。當前玩蟲風氣,當屬上海較重,各地勝出的蟋蟀往往都被帶往上海參加級別更高、影響力更大的比賽。在斗場上,寧津蟋蟀的名氣越來越大,近些年屢屢賣出萬元高價。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