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風俗
1、濟南黃河大米濟南哪裡有賣的?黃河大米有成名的詩歌么 莫言寫的紅高粱是什麼地方的風俗人情?
1.濟南黃河大米 分濟陽曲堤黃河大米和濟南近郊華山和吳家鋪大米 因城市化擴張 位於華山和吳家鋪的土地正慢慢被城鎮化吞噬 現在據濟南時報報道黃河大米種植面積約十萬多畝 濟陽是農業大縣 緊鄰黃河 占據黃河大米種植面積的85% 吳家鋪和華山部分米廠賣完了當地的米 也是從濟陽拉大米 正宗黃河大米濟南銷售點 泉城路芙蓉街70號 0531-86081328
2舌尖上的黃河大米----怎樣的甜香黏
黃河大米怎樣好?有詩為證
萬里黃河日照長
濟南第一稻花香
手工插秧手工割
米甜湯黏好營養
3.紅高粱永遠活在兒時看電影的記憶里 祝賀莫言終有大成 希望能大膽的往前走
2、紅高粱片尾曲豆官說的「娘……向西南……是什麼意思
山東一帶有這樣的習俗,這首歌謠的大意是希望過世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過上幸福的生活。「上西南」在那一帶是魂歸故里的意思。希望能幫到你。
3、紅高粱大結局 豆官送他娘最後唱的是啥?
豆官最後唱的那不是歌。那是給他娘指路送他娘上路。讓他娘向西南走,西南應該就像我們所說的天堂。我們這有人過世第二天傍晚都會有這風俗給他們准備好寶馬.盤纏.在我們這用土話說就是發盤纏。算是當地風俗吧。
4、1.電影《紅高粱》開頭為何放置墊轎的戲份? 2.假三炮抓住新娘鞋子的時候,新娘的笑為何意?
顛轎一個是風俗,一個是凸顯九兒性格
5、紅高粱中的傳統文化因素有哪些?
第16卷第4期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Vol.16No.4 2014年8月 JournalofHuanggangPolytechnic Aug.2014 ■■■■■■■■■■■■■■■■■■■■■■■■■■■■■■■■■■■■■■■■■■■■■■
莫言小說《紅高粱》中的民俗文化因素
張金晶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501331)
摘 要:莫言的《紅高粱》中大量對高密民間民俗文化的描寫,充滿了獨特的地域特徵,給讀者帶了豐 富的審美體驗。同時,小說中民俗文化的應用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加真實,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揭 示主題更加深刻。從民俗學角度對《紅高粱》進行全新視角的賞析。
關鍵詞:民俗文化;新視角研究;紅高粱;莫言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47(2014)04-0062-03
DOI : 10. 3969/j. issn. 1672-1047. 2014. 04. 18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 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鍾敬文先 生將其分為物質、社會、精神、語言民俗四個主要方 面。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故鄉高 密東北鄉是片傳統民俗文化十分豐富的北方大地。 而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高密人,莫言更是受到其故 鄉民俗的影響,不斷地在作品中描寫其故鄉的各種 民俗文化傳統,在文學世界中構建出一幅「高密東 北鄉」的生動地圖。莫言用故鄉的民俗文化真實 地反映出高密人民在我國一定時期社會生活和時 代變遷中的生存狀況,從而使作品充滿了豐富而又 獨特的民俗氣息,增強了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魅 力。
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紅高粱》,就是以其故鄉 為背景而創作的一部表現高密人民在戰爭年代中 的頑強生命力和充滿血性與反叛民族精神的經典 之作。作品中對東北高密大量民俗風情的描寫,不 僅使我們體驗到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更使我們得 到一種民俗文化的審美愉悅感。同時,就文學作品 本身而言,民俗文化的描繪,又使作品中故事情節 的發展更加真實。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揭示 主題更加深刻。
一、民俗文化在小說中的展現
《紅高粱》主要以「我爺爺」於占鰲為線索,講 述了東北高密人民的一段抗戰史。雖是一部講述 抗戰時期的作品,但作品中處處體現著東北鄉的各 種傳統民俗風情,不僅讓人體會到小說情節的魅 力,更讓人感受到這片熾熱的高粱地上的人文魅 力。本文試從小說中一些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 俗文化出發進行分析。
(一)紅高粱
高密與紅高粱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據史料 記載,紅高粱是高密人民最早自覺種植的農作物之
一。蘇軾曾在《黍麥說》中記載:「吾昔在高密,用 土米作酒。」[2]北宋時期高密為高密縣,隸屬密州, 蘇軾曾做過密州知州。這里所說的土米就是高粱。 高粱自身具有抗旱、耐澇、耐鹽鹼、耐瘠薄、耐高溫、 耐冷涼等多項優點,能獲得穩定而較高的產量,所 以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糧食。在抗日戰爭期間, 成片高挺茂密的高粱被抗日武裝稱為「青紗帳」。 作為高密人,莫言不僅將小說命名為《紅高粱》,更 是在小說一開篇就寫到「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 粱紅成洸洋的血海……瓦藍的天上游盪著一朵朵 豐滿的白雲,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雲的紫紅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簡介:張金晶,女,四川榮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62·
6、張藝謀沒看中,莫言不看好,鞏俐憑什麼擠掉史可主演《紅高粱》?
享譽國際的「影後」鞏俐和張藝謀,都是娛樂圈響當當的人物,一個是享譽國際的「影後」,一個是中國影壇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他們的名字,單拿出來,都足夠響亮,放到一起,更會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當年,張藝謀和鞏俐有過八年的戀愛史, 有人說,他們的故事,一開始就是錯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的審美和現在大不相同,男人要長得闊闊方方才顯大氣。女的濃眉大眼,珠圓玉潤,才叫漂亮。《紅高粱》講的是「黃土地的民風民俗」,「莊稼漢的愛情故事」。多方斟酌之下,張藝謀將劉小寧和史可定為了男女主角的第一人選。
但是很多圈內人卻推薦史可的同學鞏俐。張藝謀沒看中,莫言不看好,鞏俐憑什麼擠掉史可,主演《紅高粱》。經過進一步接觸,張藝謀發現,鞏俐這個丫頭,看起來清純,實際上卻野得很。那性格,簡直是「九兒」本九。因為首次當導演,張藝謀拿不定主意,於是和擔任攝影的顧長衛,以及副導演楊鳳良等人坐在賓館里討論,最終選擇了鞏俐,理由是「她更有味道,可能就是老天爺賞飯吃吧。」或許是鞏俐那狂野的性格擠掉了史可,當時把鞏俐領到莫言家的時候,莫言私下跟我說這不是我們想的,(莫言曾經質疑鞏俐)這能演嗎?多有意思。這個演不了的。甚至勸誡張藝謀:「你不能被情感迷住了雙眼。」
但最終張藝謀都堅持下來了。然而在影片拍攝即將結束時,莫言開始懷疑張藝謀選錯了演員,他覺得影片可能會毀在鞏俐手上。《紅高粱》這部影片在沒有上映之前已經代表國產電影參展了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柏林電影節,並且一舉獲得了柏林電影節上的最高獎項「金熊獎」。《紅高粱》除了是首部獲得如此高國際獎項的國產電影。也讓當時讀大二的鞏俐憑藉此片蜚聲國際。鞏俐也被海內外廣為關注,成為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華人明星。
在紅高粱的拍攝中,張藝謀專注、霸氣、專業的成熟魅力成功吸引了當時只有23歲的鞏俐。而已婚10年的張藝謀面對年輕可愛靈動的鞏俐,也根本無法招架,一來二去,兩人就好上了。張藝謀的妻子肖華後來發現了這件事,本以為張藝謀只是新鮮勁的肖華沒想到他卻認真了最後提出了離婚。
回到單身後,他們公開在一起不斷迎來創作高峰,但面對痴情的鞏俐提出的「我想結婚,我希望能得到答復,我期望上天賜給我幸福」,他又遲遲沒有回應。張藝謀為什麼不娶鞏俐?1995年,渴望結婚的鞏俐終於找張藝謀攤牌,希望自己能實現「三十歲結婚的夢想」。但是張藝謀沒有答應,兩人最後不歡而散分手。三十多年過去,時間早已給出了答案。張藝謀和小31歲的陳婷走到一起,重新組織了自己的家庭,生下三個孩子,差不多實現了「多子多福」的願望。肖華沒有再嫁,撫養女兒張末長大成人。
7、只是發生在高粱地里的故事,卻是國產片再也拍不出來的經典
《紅高粱》是張藝謀第一部受到矚目的劇情長片,而鞏俐也是經由他發掘第一次挑大樑演電影。
整體而言,這部帶著濃厚中國風情的寫實主義長片的確拍出小說的壯闊境界,讓觀眾能夠深入其境體驗片中生活。尤其是攝影色彩運用,完美的構圖讓這部片許多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張藝謀在此部片立下享譽國際的前衛典範,帶領中國電影逐漸走向國際,也成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
1988年10月10日,《紅高粱》在國內上映。
高粱地里噴涌著情慾和野性,一下俘虜了觀眾的心。 在當時電影票價只有幾角錢的情況下,《紅高粱》票價居然被炒到了10元,而影片最終票房超過4000萬元。 這種巔峰性的意義遠勝於當今的票房冠軍。
血一般焦灼刺目的日光,血一般粘稠厚重的天空,血一般濃烈質朴的人們,還有那片在太陽和天空飽滿的讓人血流洶涌的巨大布景之下肆意繁茂生長的高梁,
都一一在鏡頭前濃重的鋪灑開來。
紅,滿山遍野的紅,如血一般殷紅的高粱酒、長日將盡籠罩大地的深紅。 整部電影的基調就是紅色,從一開始的大遠景鏡頭拍攝貧瘠黃土中出現一抹艷紅的花轎,到片尾血紅的落日將整片天空都染得通紅,張藝謀用強烈的視覺畫面,借著無時無刻不存在的紅,訴說著一段生命力迸發、不屈不撓的故事。
張藝謀另一部也是由鞏俐主演的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是利用大量紅色系的色彩凸顯氛圍。
但不同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紅雖然鮮艷卻令人感到 恐怖壓抑 ,藉由紅來凸顯的是人性的蒼白與澆薄;而《紅高粱》的紅則是 大膽、明亮的,輝映著劇中那些敢愛敢恨、無所畏懼的靈魂和他們所散發出的生命光彩,藉由紅來展現生命的力量與激情 。
九兒是個充滿野性與生命力的女孩,貪財的父親卻把她嫁給麻風病的酒廠主人。
電影一開始映照在九兒臉龐的紅,將她的青春、叛逆嶄露無遺,然而眉宇間卻是那麼的憤恨與無奈。新娘子的隊伍在路上遇到匪徒,被轎夫余占鰲給殺死。這時的九兒對他開始有了關注,不可遏止的偷看著轎夫汗水淋漓的寬闊後背,那是一種對男性陽剛生命力的渴望。
三天之後九兒和余占鰲在村人傳說鬧鬼的紅高粱叢里交合,鏡頭捕捉著四周紅高粱隨風狂舞的姿態,象徵著原始生命力的結合。
沒多久九兒的丈夫就死了,大家都盛傳是余占鰲殺的。
諷刺的是,九兒的眼睛流露出明亮喜悅的光芒,並滿懷虔誠的剪著窗花貼在窗上,紅色的窗花象徵她對未來生活的嚮往但這段不幸婚姻結束的快樂。從此之後九兒快樂的帶領著酒廠工人釀酒,甚至釀出上好的「十八里紅」。
十八里紅的顏色就像血液,酒廠工人與九兒豪飲著酒,十八里坡的豪情注入了他們的血管中、五臟六腑里。
日本人的來襲是劇情上的重大轉折,日本坦克車開進了高粱田中壓倒了十八里坡人的命脈。管家被殺、家園被踐踏,十八里坡人展開悲壯的復仇。記憶深刻的是酒廠工人們用裝著燃燒火的十八里紅的酒瓮砸向日軍坦克的那一幕,酒瓮瞬間破碎,也使得日本坦克燒了起來。
十八里坡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不顧一切去撞擊強權,雖然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卻殲滅了敵人、維護了尊嚴。
電影的背景本來就是紅色,但到了片尾更是紅得詭譎、紅得不可思議,彷彿大地也在為倒在血泊里的十八里坡人哀悼,歌詠他們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即使死了也將熱烈的血液回頭注入泥土,繼續滋養著這片土地。
同樣一片高粱地,卻被日軍糟踐得七零八落。
九兒突如其來的死亡,一如曾經在直射的日光中倒下,當年送親時高亢的曲調卻在此時猶顯刺耳。一 聲爆炸,徒留鮮稠吊詭的紅,屍橫遍野。 余占鰲激情不再匪氣不再,面如死灰。日全食下,紅色已然成為死寂的象徵,化不開的,濃稠渾濁。
血染的十八里長坡,帶走了余占鰲的所有眷戀,一個飽滿酣快的余占鰲變成了一個單薄的形容枯槁的沒有聲息的余占鰲。黃土地上的最後一個男人終於消逝。
(1)
《紅高粱》原為中國諾貝爾獎得主莫言的短篇小說作品,收錄在他的《紅高粱家族》中。 當年張藝謀看完後深受感動將之改編成電影,也因此大放異彩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從此開啟張藝謀電影之門。
莫言在其小說里描寫的高粱地採取片段式回憶,以游擊戰作為文章基底結構,一頁一頁帶出余司令與戴鳳蓮的情愛故事。莫言善於用文字描繪嗅覺、視覺,詞藻華麗卻不流於俗艷,建構出高粱地里的情仇愛恨。 令人驚嘆的是莫言寫作功力之深厚,篇章中不斷用紅綠兩色描寫高粱土地沾滿腥風血雨的情愛斗爭,僅僅用簡單的文字卻創造出無垠的廣闊邊際,令人印象深刻 。
此外,莫言採用第三人稱敘述故事,以旁觀者的角度敘說老一輩在日本入侵下勇敢堅毅的抗爭過程,字里行間透露對父親、奶奶 ( 戴鳳蓮 ) 的崇拜,彷彿渴求自己能坐上時光機回到當年的壯烈一戰。
而張藝謀的電影版本對此做了極大的改編。
張藝謀把主線拉回戴鳳蓮,一個北方姑娘在高粱地尋求自我解放,渴求脫離封建 社會 下發生的愛情故事。
戴鳳蓮代表解放女性的新思潮,敢愛敢恨、勇敢堅決,凸顯在那個時代的難能可貴。堅毅的外表卻住著一顆浪漫多情,渴望有男人保護的少女心。因為傳統 社會 的封建思想,被迫嫁給一位麻風病患。也是因為這段過程,她才得以見到一生的最愛余司令,體驗真正的戀愛,從女孩蛻變成女人,更成為當地口中傳唱的抗日英雄。
戰爭無情無奈,與無邊際的高粱地相互輝映,一片艷紅的凈土上演一幕幕愛恨交織、國破家亡的畫面, 卻不知何時謝幕。
片頭一段精彩抬轎片段,營造出戴鳳蓮出嫁緊張忐忑的心情。
從轎子里偷看面抬轎男人充滿野性壯碩的胴體,說明身為戴鳳蓮對性的渴望;並藉由特寫腳這一段充滿性暗示的特寫,讓戴鳳蓮與余占鰲初次接觸,也揭開這段高粱地的腥風血雨。
婚姻,是兩個人愛情的結合,但其中往往參雜兩個家庭角力斗爭。
在中國傳統封建 社會 里,家庭更是主要因素,古代女性無法獨立自主選擇自己縮愛,也因此許多悲戚壯烈的愛情故事流傳千古,如今仍百聽不厭。
在電影《紅高粱》中,余占鰲與戴鳳蓮看對眼後,彼此情投意合但礙於戴鳳蓮身為有夫之婦無法逾矩,因此個性灑脫不羈的余占鰲便殺了戴鳳蓮的麻風丈夫,象徵戴鳳蓮從傳統 社會 中解放,回到女性獨立自主的地位,因此從一開始被窯里工人歧視到後來她挺身而出領導家中事務,說明戴鳳蓮骨子裡不凡之氣。
(2)
余占鰲是觸動戴鳳蓮愛情故事的第一根稻草,同時也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
余占鰲象徵的是女性世界裡終極的理想男性,他可以熱烈追求女主角,散發所有雄性賀爾蒙讓女主角臣服於他之下,同時也能夠一語不發默默守候著她,靜靜的、遠遠的支持並保護她。
電影《紅高粱》中飾演余占鰲的姜文表演到位,他成功利用肢體語言,在對白不多的電影里把余占鰲那股傲然之氣詮釋得入木三分,既不過份矯情,也不會讓人摸不著余占鰲的內心世界。
其實有個吐槽點,電影舍棄小說的回憶片段敘事,改為直線型的故事發展,反而喪失了小說的神秘感和人物刻畫的深度。 並且張藝謀選擇把主線拉回戴鳳蓮與余占鰲的戀愛故事,抗日事件則成為點綴,用了一個大格局、大時代談了一場小情小愛 。
電影版本里更強調羅漢大叔與鳳蓮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愫,穿插在情節里顯得畫蛇添足,弱化了 情感 張力,是可惜之處,也凸顯余占鰲等一幹人偷襲日軍之原因過於牽強。
莫言的文字很美艷,但是一到了張藝謀的手裡,艷麗的色彩下藏著高粱地真實的 情感 ,既荒涼卻又讓人感到欣欣向榮。
影片中當戴鳳蓮與余占鰲在高粱地的交和畫面,他讓鞏俐呈現大字形躺在地上,姜文則似崇拜的跪姿跪倒在鞏俐前,像在對偉大的女體致敬,那一瞬間,彷彿時間凍結住只剩這兩人在尊貴的大自然里享受歡愉之樂。
其中令人佩服之處在於,張藝謀成功採用高大的高粱植物作為隱喻,穿插著高粱隨狂風飄動的鏡頭,象徵兩人魚水之歡的最高點。 此外電影中穿插民俗歌曲也是畫龍點睛之處,利用歌曲表現民族的風俗,可以表達人物情緒也能讓人體驗中國的高原地的壯闊繚繞。
曾站在中國影壇的巔峰,她是西方人眼中最美的東方女人,時光流逝,她的光芒非但沒有褪色,反而更加奪目耀眼。那一年,她在濃烈張揚的電影《紅高粱》中,扮演了紅彤彤的九兒,於是人們記住了她——平直的眉毛,小虎牙,平靜淡然的眼神,毫無顧忌的大笑。
其實原本莫言並不看好鞏俐,甚至認為張藝謀挑選鞏俐做女主角會毀了他的小說。
當時形象柔弱甚至有點鄉土氣的鞏俐曾讓莫言以為她只是個花瓶,鞏俐卻以她倔強的眼神和強烈爆發的小宇宙成為了莫言小說 歷史 鏡像中最不可磨滅的形象,鮮明地呈現於我們的眼前。連莫言都不得不承認,他看走眼了。
典型的杏仁眼,雙眼皮不寬但很銳利,顴骨略高顯得她總是有些倔強,下唇厚過上唇,因而兼具了甜美和霸氣。不管國人對她的容貌是怎樣的褒貶不一,她就是外國人眼中標準的中國美女,在很長的時間里幾乎成為了中國女人在國際上的代名詞。
因為她不僅擁有東方人的精緻面孔,還擁有一種嫵媚和神采。
如今的鞏俐早已成為無可爭議的女王,《時代周刊》公布「20世紀最美麗的明星」前20位名單,鞏俐是唯一入選的亞洲女演員。盛譽之下,鞏俐借著莫言的得獎熱潮回眸人生,是否會感慨奠定了她人生高起點的那些年莫言筆下的女人。
《紅高粱》是豪放派中的寫意派。顛轎、野合、祭酒等無一不淋漓盡致地宣洩著原始而可貴的人性。風吹高粱、斜陽刺目,塵土飛揚,各種景緻都鑲嵌進敘事的邏輯線條之中。
《紅高粱》中的人性高度的寫意,不符邏輯的情節在弘揚生命、喚醒野性的主題下都可以得到解釋 :例如轎夫為何可以直接進入十八里坡的釀酒作坊和「掌櫃的」睡在一張床?做工的伙計為何可以毫無怨言、心悅誠服地協助九兒將作坊運作下去,最後還拚命般地殺鬼子?劉羅漢為何不言聲響地離開作坊,投奔共產黨...
這一切都可以歸結到人性的樸素和真誠。十八里坡周圍的人都是真誠而朴實的,其人性是原始而化為最基本的原色——紅,這一血性至誠的象徵色彩。
當然還有那首經典的《哥哥妹妹大膽往前走》
關於黃色在電影中出現的情節:九兒出嫁時所經過的黃土飄塵、釀酒房前的黃土地和在黃土地路徑上所遇到土匪等這幾幕都明顯採用了黃色色調。
黃色在中國可謂易見到的顏色,是他國的文化色彩,如有中國的黃河、黃土高原和上古傳說的人物——黃帝也以黃為名,而電影張揚和肆意都是電影要表現的文化之野。
影片結尾的畫面和表現卻是可圈可點的。
日食下的高粱地比平常紅了好幾倍,是血一般觸目驚心的紅。余占鰲摟著兒子豆官站在廢墟之上,出神的盯著被天狗吃盡的日頭。兒子於是唱起了給死去的母親最後的離歌。就此,影片在一聲聲稚嫩的歌聲中結束。
這一回,所有的觀眾都是參與者,張藝謀把鏡頭安插在這場戰爭當中, 探索 著這部影片中最後的光華,將黃土地上的兒女的內心最伉儷最原始的愛國情操毫無保留的挖掘出來。這也是整部電影最為動人之處。
——「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陸,長長的寶船。」
——「娘,娘,上西南。溜溜的駿馬,足足的盤纏。」
——「娘,娘,上西南。你甜處安身,你苦處化錢。」
最後,影片還是給了我們的希望 。戰爭之後,「我」爺爺和我爹活了下來,他們是民族傳承的希望。硝煙彌漫中,一時的日全食所帶來的黑暗是擋不住明天的。
參考資料
8、莫言的紅高粱的屬於哪個流派
「風俗鄉土小說」一派
分析:
莫言的小說《紅高粱》不同於傳統的革命戰爭題材小說,作者所頂禮膜拜的並非完美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高粱地所滋養的鮮活生命。小說通篇充滿了對生命張力的禮贊,充滿了對生命激情的呼喚,更接近人性本質的律動,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由作者引導著跪拜了祖先。作者在不塑造完美人物形象的情況下,帶領讀者跪拜這些並不十全十美的祖先,激發對「生命力」強烈的崇拜之情。
9、《紅高粱》中顛轎有什麼含義
《顛轎曲》在劇中共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九兒出嫁時,伴著娶親的轎子邊行進邊演奏,喧鬧的鑼鼓聲、嗩吶聲與轎夫們粗狂、充滿野性的吼歌,生動再現了西北地區娶親接妻的婚俗儀式。趙季平為了配合「顛轎」這一畫面,改編了河南民歌《抬花轎》,同時加進了西北漢族的音樂元素,運用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在娶親時最喜歡用的鑼鼓嗩吶的樂器搭配,凸顯了電影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音樂和畫面相互扶持,相得益彰。在與日本軍隊的復仇之戰中再次被奏響,此時的《顛轎曲》充滿了諷刺意味,已不再是影片剛開始熱鬧的「婚禮進行曲」,彷彿是被壓迫人們的悲鳴,音樂中使用了音塊模擬人聲的吶喊,30支嗩吶、4支笙高亢的齊奏在大箭鼓沉重的鼓點中狂放地嘶鳴,這正是被壓抑許久的慾望所發出的最真實的悸動、呻吟、喧囂與吶喊,充分彰顯了這些人豪氣、俠義的本性,彰顯了他們骨子裡的民族大義,重情重義,視死如歸,充滿了傲然與不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