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貴州鬥牛風俗

貴州鬥牛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9 10:58:27

1、鬥牛舞的侗家鬥牛舞

「鬥牛舞」是貴州天柱侗族人民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流傳在天柱縣藍田、邦洞、鳳城鎮以及社學鄉和渡馬鄉,當地稱之為「放地牯牛」或「車地牯牛」,以模擬牛打架為舞蹈內容,採取邊歌邊舞的表演形式。鬥牛舞的主要道具為帕子、枕頭、籮筐、陰錢,伴奏的樂器有鑼、鼓、牛角和海螺之類。活動時間一般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午夜和七月十一至十五日午夜。屆時,男女老少舉著松明火把,集中到某一家的堂屋或空曠平坦的曬谷坪上,敲鑼打鼓,鳴角吹螺,齊唱(鬥牛歌):嗚啷—冬火淺,選頭好牛來耕田。打贏那個留做種,打輸那個殺來煮。用帕子將兩個男青年的眼睛蒙住,讓他們雙膝跪地,上身前傾下匍,掌心著地,扮演「地枯牛」進行激烈交戰。若「地牯牛」的前方有堅硬的障礙物則用枕頭遮蓋,若不敗而出線者,則用籮筐擋住。並規定雙方都不準用手抓拳打或腳踢,只允許碰、掀、扳、推、捺、頂、撬、滾等八個基本動作。表演到精彩處,往往掌聲雷動,歡聲如潮,給侗家山寨增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侗族鬥牛舞既不同於委內瑞拉的「摔牛」活動,也不同於西班牙的「鬥牛」游戲。委內瑞拉和西班牙的「鬥牛」是人與牛斗,他們斗的對象是兇猛無比的公牛,與侗族鬥牛舞具有本質的差別。前者屬滑稽的娛樂性游戲范疇,後者屬嚴肅古樸的舞蹈藝術范疇。關於侗族鬥牛舞的起 源問題,我們只有到歷史悠久的「牛文化」或者更為廣闊的農耕文化大背景中去尋求解答。
侗族舉凡與「牛文化」有關的「鬥牛節」、「舞春牛」、「送春牛」、「牛王節」、「敬牛欄菩薩」等民俗活動和俯拾即是的牛的神話傳說故事,無不與農耕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系,尤其是「鬥牛」習俗與農田耕作的關系更為密切。只要追溯它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軌跡,我們就不難發現「鬥牛舞」的起源,因為這一舞蹈形式完全是「鬥牛」習俗再現。
侗族地區的「鬥牛」習俗由來已久,世代傳承。每年二月或八月逢亥日即為「鬥牛節」,亦有的地區是重陽(即九月初九),傳說這是保家牛戰勝犀牛的日子。《貴州通志》載:侗家「俗尚鬥牛,先以重貨購大牛,飯之使肥,屆冬則擇日各牽牛出斗。千百為群,奔騰跳擲,必勝負分然後止。」足見其活動規模之大,盛況空前。乃至今日,石洞、水洞、黃橋、都嶺一帶「鬥牛」習俗依然存在。

2、鬥牛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 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准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如果兩頭「牛王」久斗不分勝負,人們就用大繩拴住兩頭牛的角,像拔河一樣往後拉,解脫它們的搏鬥,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輸了,他們的彩旗就會被子對方的姑娘們全部奪去。他們需要通過贖旗禮和對歌的方式才能贖回。得勝的「牛王」被披上紅布,以示祝賀。
鬥牛活動能培養人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1 奔牛節的來歷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
奔牛節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考證,但據記載,奔牛節在公元1591年時就已經存在,這個活動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自由奔放的狂歡場面,使奔牛節因此聞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6頭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苗族人民常說牛如同她們的父母,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見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鬥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鬥牛的優養進化。苗家喜愛鬥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苗家人挑選鬥牛,有一定的經驗。如挑選的鬥牛首先要求,身體壯大結實,胸寬頭大角大,前肢高後肢低,身長挺胸收腹;體毛烏黑粗硬。此外牛頭兩角寬實則勁斗,兩角節輪呈兩窄一寬相對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圓渾凶惡,鼻孔大耐打。舌尖帶黑斑點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長,尾巴下毛內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齊半圓,前薄後實便於打鬥時用力;小蹄內靠善打等等。此外還講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應的特徵等等。哪個能選到一頭理想的鬥牛;他將感到極大的榮幸 。

鬥牛節到了,主人們在迎賓待客喝酒時,還特意將糯米飯把牛喂飽,鬥牛上陣前有的主人還給牛喂上一、二兩酒,為牛提神壯膽。中午,鬥牛場內外,人們從四面八方牽來幾十及至幾百頭鬥牛,有的鬥牛身上還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兩邊掛滿銅鈴,響聲叮當,有的牛鞍上還插有歷屆鬥牛獲得的獎旗。顯得格外威風,主人也顯得異常光彩。苗族鬥牛有幾種鬥法,一種是斗輸贏搶名次,這種賽法不準人幫, 也不勸斗,以勝敗生死來定名次,一種是議定相鬥時間比輸贏或者到時間勸斗算打平。還有一種配對放斗,或勝敗隨便,或視其情況勸斗。鬥牛時雙方牛主和親友都到鬥牛場上,為其鬥牛吆喝助威和准備到時勸斗;鬥牛由有鬥牛經驗的人牽著在鬥牛場內環繞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讓牛熟悉環境和對方。然後將兩牛頭相對,牛身對立,在相距約兩米處,同時將牛鼻繩放開。兩牛便相互打鬥,兩邊主客人都在為與自家有關的牛喝彩助威,同時他們也可以從後頭或側面用手推肩頂,給牛助力。四面觀眾也為兩邊鬥牛吆喝助彩,氣氛熱烈。如放碰牛相鬥,兩牛可對直相距十米八米,兩邊同時放手,兩牛便狂奔至中,用頭角猛力相撞,這種碰牛相鬥極為劇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鬥牛與不碰鬥牛相鬥,碰鬥牛相跑五六米沖過去,不碰鬥牛原地抵觸的斗。雙方牛斗得正酣可相鬥已到議定的時間,需要勸斗時則雙方主人交換各自帶來勸斗用的粗繩,交換人員分別捆住對方牛腳,等待一聲呼喊,雙方同時拉退鬥牛,隔離牽鼻退場。然後第二對、第三對入場競斗。也有鬥牛場上幾對牛分別競斗的,場面氣氛更是熱烈,其間鬥牛主人的親戚朋友還為鬥牛放炮送禮,無論到場鬥牛得斗與否,是輸是贏,主人都得到親友們的禮物,雞、鴨、綢帶等禮品。獲獎的鬥牛:牛王、冠、亞軍或第一、二、三名的鬥牛則格外光彩,牛主人扛著獎旗或者將獎旗掛在鬥牛的兩角上,牛與主人都得到人們極大的欽佩羨慕。鬥牛節期間,看鬥牛的、看熱鬧的、作客飲宴的、談情說愛的, 各有所得,這種節日往往三五天才結束。

3、鬥牛節哪裡來的??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 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准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如果兩頭「牛王」久斗不分勝負,人們就用大繩拴住兩頭牛的角,像拔河一樣往後拉,解脫它們的搏鬥,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輸了,他們的彩旗就會被子對方的姑娘們全部奪去。他們需要通過贖旗禮和對歌的方式才能贖回。得勝的「牛王」被披上紅布,以示祝賀。
鬥牛活動能培養人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4、貴州從江鬥牛

鬥牛是貴州傳統的節日。每次節日,苗族姑涼(姑娘)們就會穿戴著裝艷麗,帶上壓箱底的銀飾……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問:鬥牛犯不犯法?答:這是節日,就像巴西鬥牛(有點小出入哈……)
我就曾看過好幾場鬥牛,覺得很殘忍,因為敗北的牛牛,就會被殺,然後被吃……
而且,每次的鬥牛節目,都會引起人群轟動。好幾次的鬥牛都變成了「群架」!
要想了解更多,不妨親身去看一看啊!百聞不如一見哦~

5、貴州鬥牛節具體在哪一天幾月?

四月八「鬥牛節」,未婚女子在農歷四月初八日,相好的女友們要湊些米、油鹽、菜餚到野外去「打平伙」,帶著「女書」去吟唱,暢談美麗人生。因這一天,男人都趕著牛牯到野外去鬥牛,因此,女子習慣也把她們的活動叫「鬥牛節」。
國內有苗族鬥牛節和侗族鬥牛節

6、2022年貴州鬥牛時間

貴州凱里鬥牛時間在農歷三月三或農歷四月八,九月九重陽節舉行。
說到鬥牛,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西班牙的傳統鬥牛,那是一種人與牛斗的表演。不過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雲南、廣西、四川等地,也有鬥牛的傳統。特別是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但凡逢年過節,便會在村子廣場、農田,或是山坳里組織起鬥牛活動。在雲貴的苗族地區,牛被視為保護村寨的勇士,鬥牛的勝利不僅是養牛人的勝利,更是整個村寨的榮譽。而參加鬥牛和觀看鬥牛比賽,已經成為苗、侗族人生活的一部分。
鬥牛,俗稱「牛打架」,是苗侗民族最喜愛的一項民俗民間文娛競技活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年秋收結束至來年春耕前,當地逢「亥日」都會舉辦鬥牛比賽。人們通過鬥牛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不同於西方追求華麗的鬥牛表演,中國的民族鬥牛,是鬥牛文化和鬥牛精神的傳承。

7、苗族鬥牛節的節日文化

。貴州苗族鬥牛尤以黔東南七月初「鬥牛文化節」,最為出名,匯集了貴州省及鄰省各個地方的名牛,鬥牛時間長,人數多
鬥牛開始之前,各村推舉的中間人奔走於各牛主之間,了解牛的長度、高度、年齡、體重、角門長勢等等,然後集中決定誰與誰斗,在徵得牛主同意後,主持人即宣布鬥牛開始。那場面相當壯觀、有趣。鬥牛結束後,人們紛紛給勝者披紅掛彩,並向其主人敬酒祝賀。

8、貴州鬥牛為什麼不算犯法

傳統節日。貴州,簡稱「黔」或「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是中國西南地區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該地的鬥牛是貴州的傳統節日,所以不算犯法。鬥牛場中戰敗的牛會宰殺祭天,祈求來年豐收,然後吃掉,這一天苗族的姑娘們會穿戴著艷麗的著裝,帶上壓箱底的銀飾。

9、苗族鬥牛節的鬥牛目的

當然,苗族人以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選出神崇拜,來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競賽性則是以輸贏論名次。一般來講,斗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牛神、牛聖,為全村寨帶來榮譽,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崇拜。斗敗的牛則命運比較悲慘,有的被再次精心飼養,以圖來年再戰崢嶸,否則,就會被其他村寨的村民羞辱和諷刺。一頭好的鬥牛往往被視為全村寨的財富,因為一年比賽的數場獎金額度也是比較可觀的。
古往今來的苗族鬥牛,特別是黔東南苗族鬥牛,以驚心動魄的牛與牛相鬥區別與西班牙的牛與人相鬥而聞名於世界。與中外其他地方相比,還具有豐富多樣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群眾參與性、雙重互補性的優勢,既是黔東南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又是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
有位民俗專家到貴州實地考察後說:「世界最精彩的鬥牛在中國,中國的鬥牛在西部,西部最神奇地在於黔東南苗族鬥牛文化」!還有一位日本朋友好奇地問:「世界各地有水牯牛,中國各地也有水牯牛,可為何沒有黔東南飼養的水牯牛好鬥、善斗、能斗」?他還特別問:「為何凱里市及毗鄰縣的牛都能斗」?以苗嶺新都凱里市為中心,涵蓋毗鄰台江、雷山、丹寨、麻江、黃平、施秉等縣苗族飼養的鬥牛,經歷史檢驗確定如此。
但要回答這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就說得清的。這大概與巍巍苗嶺主峰雷公山、香爐山和清水江、巴拉河、舞陽河等山高水深的錘煉習性、宜人自然氣候環境的長期熏陶、特殊環境培養十八般武藝的膽量,悠久的苗族歷史,文化習俗、飼養特技、精選習俗,優良的種牛等因素有關。多年來,為探究苗族鬥牛習俗文化,我們曾多次隨苗族鬥牛團到長沙、廣州、北京、貴陽等地去開展鬥牛大賽,又經常深入苗族村寨調查研究。現就所獲所知,從側面淺談苗族精心挑選鬥牛、細心飼養鬥牛、驚心動魄的鬥牛即苗族鬥牛文化三要素。欲以此拋磚引玉,喚醒民眾文化意識,傳承優秀文化遺產,進一步搶救、保護和繼承發揚民間鬥牛文化而已。

10、貴州鬥牛文化該不該保留和發展?

侗族「鬥牛」文化被稱為「東方式鬥牛」,為了繼承和發揚侗族鬥牛文化,打造「西方鬥牛看西班牙,東方鬥牛看中國三江」這一文化旅遊金字招牌,促進當地旅遊發展,將鬥牛比賽規范化、規模性和商業化,並制定了一系列鬥牛比賽的規則,使得侗族鬥牛比賽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侗族「鬥牛」文化屬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文化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集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發展經濟,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鬥牛」文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一定程度阻礙了「鬥牛」文化的發展。隨著經濟水平日益提高,提高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重要目標。在這個時期,「鬥牛」文化又開始小范圍內活躍起來。近年來,我國重視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加上旅遊產業的發展,將侗族「鬥牛」文化作為地區旅遊資源,作為一項旅遊項目,以其獨特的吸引力吸引了一大批遊客,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對侗族「鬥牛」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但是,侗族「鬥牛」文化在發展中也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傳統節日的庸俗化、精神異化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對「鬥牛」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不利影響。鬥牛文化經過好幾千年的傳承,也已經慢慢演變成為了該民族最獨特的文化,也是我們國家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就像是傣族的潑水節一樣,已經成為了該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國家的鬥牛文化不單單是在我們的苗族地區,已經慢慢地發展到了全世界的每個角落。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