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陳橋風俗文化

陳橋風俗文化

發布時間: 2022-11-09 09:45:02

1、潮汕人有些什麼習俗?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參考書目:

《中國菜精華大全》王洪選編
《潮汕熟語集釋》蔡英豪編著
《潮汕方言熟語辭典》林倫倫編
《潮汕俗語集》蔡紹彬遍注

2、開封民俗文化有哪些

開封廟會
開封廟會是開封一部分景區緊隨市場需求,彌補春節旅遊市場的空白,而開發出的旅遊項目,經過歷年發展逐漸形成規模,創立了具有開封文化特色的旅遊品牌,深受廣大遊客喜愛。開封萬歲山春節大廟會、翰園廟會、民俗文化節等近年來已成為開封地區以及中原地區又一旅遊新亮點。
中文名
開封廟會
外文名
Kaifeng Temple
舉辦時間
春節期間
舉辦地點
開封部分景區
代表性廟會
萬歲山春節大廟會
廟會介紹
開封廟會是開封一部分景區緊隨市場需求,彌補春節旅遊市場的空白,而開發出的旅遊項目,經過歷年發展逐漸形成規模,創立了具有開封文化特色的旅遊品牌,深受廣大遊客喜愛。開封萬歲山春節大廟會、翰園廟會、民俗文化節等,成為開封地區以及中原地區又一旅遊新亮點。[1]
廟會起源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春節、元宵節、二月會抬頭等節日舉行。也是中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萬歲山廟會」[2](農歷初一至十六 )都是國內有名的廟會,最富有過年的特色。
廟會也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各地每逢春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廟會活動,廟會也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廟會
廟會歷史
開封是典型的旅遊城市,春季有清明節文化節,夏季有清涼節、荷花文化節、秋季有菊花文化節,但冬季旅遊一直較為空白,沒有東北的皚皚白雪,也沒有熱氣騰騰的溫泉,更沒有南方的四季如春。開封冬季尤其是春節旅遊市場比較空缺,一部分景區緊隨市場需求、開拓創新,開發出了不少非常有特色而且十分應景的旅遊項目,深受廣大遊客喜愛,並逐漸形成規模,開封廟會由此產生。
舉辦地
萬歲山
萬歲山春節大廟會,是開封市萬歲山游覽區有限公司於2003年開發的冬季旅遊項目,歷經十二年發展,以年味氣氛、演出規模、傳統民俗、開封小吃、娛樂活動,區別於傳統廟會的獨特武俠特色,每屆廟會都要吸引遊客百萬餘人次。[1]
萬歲山春節大廟會作為每年春節期間開封旅遊的龍頭活動,[2]對開封春節旅遊以及創建國際化旅遊名城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被媒體譽為:「中原最超值廟會」和「中國最具魅力廟會」。[1]
開封萬歲山廟會廟會特色:
1.年味十足
廟會期間萬歲山·大宋武俠城景區春意盎然,一派火紅景象。寓意吉祥的福門福柱、高高懸掛的大紅燈籠、迎風招展的鮮明旗幟無不昭顯著過年的節日氛圍。一簇簇桃花、櫻花煞是惹眼,濃濃春意撲面而來。景區內外處處披上節日的盛裝,無一不在向廣大遊客傳達吉祥如意的節日氛圍!
2.武俠風情
景區以大宋武俠作為核心旅遊產品定位,以《岳飛傳》、《水滸傳》、《七俠五義》等宋代武俠題材為背景,常年推出36部(每天60多場表演)實景武俠劇演出,達到全景式、系統化展現大宋武俠豪情及江湖百態。同時推出了以《武俠影視體驗廳》和《李逵斷案》為代表的互動劇目演出。2016年國慶推出大型水滸實景局《三打祝家莊》。
2015年5月1日針對遊客開放的仿宋代市井「江湖街」,位於景區武俠路東段,包含:鏢局、賭坊、當鋪、酒鋪、書場等實景建築、道具,並穿插大俠、官差衙役、鏢師、媒婆、貨郎、乞丐等人模與遊客互動,以及武俠實景劇,民俗絕活表演。
3.盛大演出
盛大的演出陣容一直是萬歲山春節大廟會的重頭戲,每屆廟會萬歲山景區都會斥巨資邀請國內外眾多表演團體傾情加盟,可謂群英薈萃,精彩紛呈。飛車、舞獅、戲曲、歌舞,雜技、馴獸等,近百場節目。
4.民俗特色
精彩盛大的傳統民俗巡遊、傳統民俗展示是歷屆廟會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糖人、剪紙、蠟染、臉譜、釀酒、刻字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俗手工藝傳承人每天在現場為遊客表演其精湛的手工技藝,展示宋代傳統民俗手工藝絕活,遊客在觀看的同時參與互動,感受千年文化傳承。
5.開封小吃
開封小吃,名揚天下。萬歲山春節大廟會期間景區特設開封特色小吃餐飲區,各種傳統開封小吃雲集廟會:小籠包子、炒涼粉、炒紅薯泥、黃燜魚、杏仁茶、胡辣湯、麻辣花生、鍋貼、水煎包、餛飩、江米甜酒等特色美食。
翰園
翰園祭祖廟會是由中國翰園碑林景區舉辦的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在原始音樂和粗獷的鑼鼓聲中,身著粗布服裝的中華先民在禮炮聲中三拜九叩,繼而莊重肅立,在禮炮聲中聆聽祭文,追思懿德,秉承祖志。[3]
廟會堅持文明祭祖的根本主旨,穿插新年追夢的時代主題,著力打造別與民間傳統廟會的城市旅遊廟會。重點突出了春節年味氛圍的營造,特邀了國內著名的演出團隊傾情獻藝,開展了近百項既具傳統又有現代韻味的群眾能廣泛參與的民俗娛樂項目,匯聚了數百家數上千種特色小吃、傳統商品、經典紀念品,推出了十餘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承傳文明,祈福你我,娛樂盛宴,文化大餐。[3]
紅火氛圍,中國年味。翰園廟會以紅火氛圍的精心布置締造羊年春節的另類享受。春住翰園、彩旗招展、紅燈籠溫暖、造型門吉祥……五光徘徊,十色陸離,張燈結綵,年味富足。倘洋廟會,賓至如歸,勝似回家,處處溫馨。紅火氛圍;迎賓門、燈籠牆、發財道、三陽開泰、擂鼓迎春、綠荷穿越、納福台、加祿帽、增壽桃、送喜鎖、添財路等廟會全新景觀的傾情打造出春意濃濃的廟會氛圍。[3]
禹王台
[4]禹王台公園佔地26.5公頃,古木參天,綠茵蓋地,喬木、花灌木數萬株,作為廟會會場的禹王台公園素享「千古名園」美譽。這里,不僅擁有「國保」級文物繁塔,而且擁有眾多的殿堂、樓閣、亭榭、牌坊和大量碑刻,進入廟會會場,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
設在紅樓廣場的「宗小姐拋綉球招親」項目則別出心裁,演繹了「宗小姐」與當時雲游至開封的盛唐詩仙李白一段姻緣佳話,其他各類旅遊項目在內容與形式上也各有特色。如在情景劇系列展演中,膾炙人口的《水滸傳》故事「楊志賣刀」、「孫二娘賣包子」以及「林沖操練馬隊」;「李白」、「杜甫」、「高適」因彼此傾慕而相約古吹台誦吟的「三賢相聚』等情景均生動再現。[4]
游樂展銷活動多不勝數,彰顯廟會海量內涵的本質屬性。正宗的台灣廟口美食小吃展銷,絲襪奶茶、紅豆車輪餅、QQ雞蛋仔等台灣美食上百個品種;將舉辦包括開封小吃在內的境內外各地美食小吃展銷,風味獨特,令人大快朵頤;將舉辦兒童游樂活動,包括「激光槍戰」、「青蛙跳」等數十種項目;還將舉辦動物表演活動,包括「小狗走鋼絲」、「羊羊過獨木橋」、「喜鵲報佳音」等,令人連聲稱奇。此外,高水準的書法大賽和攝影展也在廟會期間舉辦。[1]
上元燈會
大宋上元燈會把宮廷文化、民俗文化和彩燈文化融為一體,以「東京夢華·水韻宋都」為主題,推出了皇帝迎賓共賞燈會、百戲進皇宮、提燈鬧元宵、點祈福燈、猜燈謎、御河綵船巡遊等豐富多彩的大型演藝、互動活動,再現大宋上元夜盛景。[1]
上元燈會
民俗文化
清明上河園民俗文化節是清明上河園景區在春節期間為遊客上演的一場「民俗大戲」,雅俗共賞的文化大餐、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及各具特色的開封小吃,將讓遊客體驗熱鬧的大宋民俗年。[1]
其他景區
同時開封的其他景區也會在春節期間舉行特色迎春活動,如:開封府【包大人與您過大年】,相國寺【迎春祈福撞鍾大典】、天波楊府文化展演、鐵塔公園【鐵塔光影秀】等豐富多彩的年文化活動

3、潮汕風俗有哪些比較有趣的?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4、潮汕人的風俗習慣

潮汕婚俗
潮汕人對於婚禮習俗是有一定講究的,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托媒提親 合婚定親
「提親」、「合婚」、「定親」,即「四禮」的「文定」。首先由媒人到男、女方家提親。經女家同意後,再由媒人到女家問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並寫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家裡三日內沒有發生不吉利的事(俗稱「三日順」),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與女方,雙方即可占卜合婚(也稱合時日)。「定親」又稱 「訂婚」、「行定」、「食定」,是由男方備禮物到女方家下定親事。禮物通常是一對金耳環或一隻金戒指,還有餅食、糖果、白糖和面條等,女方必有回禮。定親時男方要到女家去「食定」,一般是食甜蛋或甜面(若是四個甜蛋,只能吃兩個;若是兩個,只能吃一個,另一個要用箸一分為二)。男女雙方都要給親戚、朋友、四鄰送餅食、甜面湯(現多數是送面條和白糖),報告親事已定。
行聘擇吉 操辦嫁妝
「行聘」又稱「送聘」,是比較隆重的禮節,婚書帖式、聘禮等都有嚴格規定。清以前及民國初,富家除送金銀、彩緞外,還有豬羊、酒果;貧家除送雞酒外,還送檳榔;大多數地方還要送豬肉,俗稱「洗屎肉」,以示報答女方父母養育之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除送金銀外,還送收音機(電視)、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現在多數是納聘金。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禮之後,具帖復聘,並回復一定的禮物,主要有:鴛鴦蕉(雙孖的香蕉,喻夫妻親密無間)、豬肝豬心(表示肝膽同心)、雌雄雞各一隻(象徵鴛鴦比翼)等。女方在復聘時,還要考慮男方堂上的老人,若老媽(祖母)在堂,須加送「老媽糕」;祖父在堂,應加送「老公餅」。女家在送豬心給男家之前,須切出一片,配糖、蔥煮熟後,與女同吃;男方家收到女方送來的豬心豬肝後,也要配糖、蔥煮熟後與家人及親友同吃,取義「男女同心」。
「請期」也稱 「擇日」、「送日」、「提日」。行聘過後,男方即擇定結婚吉日,包括裁剪結婚禮服、「挽面」和沐浴、確定迎娶的時間及時辰,並通知女方。手帕捻紅糖,新娘出閣伊始要把包著紅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後,在蓋井之前,要將紅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內合外合厝邊」,「過門合人惜」;花頭」、扇子(諧音「送子」)等。富有人家舊時嫁女,除辦嫁妝和上述特殊物品外,還陪嫁田地,甚至壽板(棺材);現在則陪嫁電器、摩托車或汽車等。
迎娶新娘 儀式隆重
最後一禮是「迎親(迎娶)」,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親的形式有兩種:一是新郎上門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門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家門口等親,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親的程序繁多,儀式隆重,。新娘在娘家和到夫家後都要分別 「食五碗頭」,出門前還要給兄弟姐妹「分錢米」,吃「姐妹桌」。新娘上轎前,家人要端一盆清水,輕灑向花轎,有的則提一小桶清水,用紅花(即石榴花)蘸清水噴灑花轎和花轎經過的一段路程。現在雖多用自行車、摩托車、小車迎娶,但仍有人保留此一習俗。花轎一般都要「彩青」。「彩青」主要是彩榕樹(潮人稱為 「成樹」)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對「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婚娶之日,男方家出入的門都要貼上婚聯,門楣正中要貼上一條寫有「麒麟到此」的紅紙條。新娘到男方家門口,新郎要「踢轎門」、「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煙」。新郎新娘進入洞房要吃「合房圓」。吃「合房圓」時「青娘母」要「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兩粒甜圓後互換圓盞,再吃兩粒圓,俗稱交杯換盞。此時,「青娘母」又要「做四句」。「做四句」要貫穿於迎娶的全過程,從新娘出門上轎到進入洞房,「青娘母」都要「做四句」。「鬧洞房」時「青娘母」要代新娘與客人對歌,若遇到一些淘氣者作歪詩打趣時,「青娘母」要立即「做四句」回擊,幫助新娘化解尷尬局面。迎娶之日,要設婚慶喜宴,宴請前來慶賀的親朋好友。
除上述儀禮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舂米頭」、「攪泔」等儀式;滿十二天或滿四個月要行「歸寧」禮——「返厝」。頭、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煙起時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過夜。

我所知道的潮汕——風俗
對潮汕略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潮汕人,特別是在農村,經常要拜神,次數之頻繁平均下來我想不少於4次/月吧,這要問我奶奶比較清楚,反正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少不了的。於是,這樣的習俗容易被外人等同於迷信。但在這里拜神反而更像是一項文化活動,人們把需要拜神的日子稱之為做節,也便是節日。而入門媳婦的必修課之一便是要懂得在做節時提著貢品到某座廟祭拜。從小就習慣被勒令在先祖或者眾神的牌位面前跪著,大人念念有詞地教些說法,最經常說的一句就是保佑我讀書長大,不敢為難先祖和眾神,所以要求一般都是合理的,很小的時候偶爾也曾貪婪地想要考試考一百分。後來知道原來在流星面前許願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流星一閃而過,下一次便很難湊巧再遇到同一顆了。相對拜神就比較固定啦,所以這樣的願望更像是承諾,彼此之間的。
除了拜神,潮汕其他的風俗也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比如中秋節,在這里賞月吃月餅並非重頭戲,拜月娘(月亮)和燒瓦窯才是不可或缺的。拜月娘是我比較喜歡的,因為是女性神靈的緣故吧,祭拜的物品都比較綠色化,水果,糕點,甜茶,還有作業本,哈哈,小時候都要留些嶄新的本本拜月娘,相信每個潮汕人都有這樣的童年回憶吧。燒瓦窯,便是在空地上面用磚瓦搭一個塔,小孩子搭小塔大人搭高塔,往塔裡面裝些木頭之類的易燃物,點燃。儼然便是一個大火塔,周圍的人會向火塔潑些鹽,可不只是單單為了鈉燃燒好看的藍色火焰,而是說這樣便可以驅除家裡的螞蟻了或者來年豐收吧,呵呵好像是這樣,奇怪的想法。燒瓦窯這個習俗相傳是元末之時,為聯合抗擊外族人的侵略,地方居民中秋時候通過兒媳回娘家帶書冊糕(一種糕點)傳遞起義的信息,然後在晚上以瓦窯點火為起義信號,一舉消滅侵略者。其實我也好久沒有看過燒瓦窯了,都是兒時的回憶—_—!
兒時的回憶當然就少不了成人禮啦,當地稱為「出花園」,「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最鮮艷...」當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快高長大之後,就要出花園了,大概是這樣的。哈哈曲解了,其實潮汕的小孩子一出世,便是由花公花麽兩位神靈庇護著看著長大,15周歲那年便要擇日來答謝他們兩位老人家這些年的的照顧,長大以後他們便可以省點心,騰出多些時間去照顧其他的小孩子^_^「出花園」那天,主角要穿著新衣服待在家裡,拜花公花麽,宴請親友,咬雞頭等等,哈哈,其實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其實,各地的農村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一些風俗,並且在慢慢丟失。。。

5、潮汕的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

儺儀之副產品———潮戲

古代儀式、典禮和藝術之間的分界並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許多學者認為,原始藝術絕大多數都直接與祭禮儀式有關,甚至可以說它們本身就是祭禮儀式的副產品。

(一)關童戲與儺儀。
潮州之「關戲童」以巫而事歌舞,樂神並以悅人,可視為古代巫舞之餘緒。關戲童所祀田元帥,被尊為青娃神。農人祀之,猶田祖、田婆和土谷諸神。

關戲童之「關」亦為「觀」,釋為觀看。「關」舊稱召死靈問答為關亡,以巫為靈媒,召亡者之魂附於巫者之體以言禍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謂之「關」。關戲童,亦猶以符篆召亡魂附身於人之體而唱戲。
據傳潮之關戲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優稱之為侏儒。宋元戲曲史雲:「優人,其始皆以侏儒為之。

「侏儒」即短小人,亦稱童子。舊說部往往記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獻舞,以示虔誠,純潔。潮俗呼巫覡為「童魕」或「童身」。

所謂「魕」,妖祥也。《淮南子》:「吳人鬼,越人魕」。古之俳優,以「童子」或「侏儒」充之。潮州關戲童,仍固守數千年侏儒之舊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請紫姑、關亡等。

如潮州農村,中秋前後常有關戲童之舉,表演時,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間奉田土一杯歸,安置香爐中,陳瓜果香燭拜之,名曰請田元帥。之後復邀集童子十餘,推出一二人為腳色,拈香閉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燭拜之,每人各執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搖晃,若魚貫飛熒,火光縷縷閃爍。

6、潮汕人過端午節有些什麼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華夏子孫世代相沿的民間傳統節日. 潮汕端午有各種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習俗。 潮人《端午》有名詩雲:「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 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 詩文活靈活現地道出了潮汕人過端午節的生動逼真情景。
憑吊屈原
自古盡管對端午的得名和始源歷來眾說不一,但農歷五月初五,是愛國詩人屈原懷才不遇,憂國傷時,悲憤投汨羅江殉難的日子。 屈原說的最早記載是: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說:「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在五月初五殉難後,楚國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屍免遭魚蝦之侵吞,此說相沿至今。 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紀念屈原的日子。
龍舟競渡
 潮汕就有《保賀兒婿搶頭標》的民歌生動地反映潮汕民間端午節賽龍舟的民俗風情。 潮汕水鄉,江河交錯,池塘遍布。 歲逢端午,龍舟競渡。鑼鼓喧天,旌旗招展,劃槳如翼,競奪錦標,萬人空巷,潑水助威,熱鬧非凡,潮詩《端午賽龍舟》雲:「端午雲開陣雨收,萬人江上賽龍舟。 心隨鼓點聲聲急,忘卻屈原當日愁。 」這是詩人描寫人們觀看賽龍舟的真實情景。
潮汕的龍舟分為兩種:有「真龍」和「假龍」。 「真龍」,有龍頭、龍頸、龍身、龍尾,龍船全長20多米,寬1.5米;設15對槳有30人,打鼓、敲鑼、潑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龍」,通稱為輯船,船全長10米,設5對槳,有10人,打鼓、敲鑼、潑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有的也可不設敲鑼)
吃端午粽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潮汕人俗稱「粽」為「粽球」。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弔屈原遺風之一。 民間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可見粽球已成為潮汕名小吃的歷史悠長。 尤其是汕頭老媽宮「雙烹粽球」最為著名,最惹海外遊子鄉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剛回歸故里,在汕頭就專點「老媽宮粽球」,以先嘗為快。品嘗時先將包裹著的竹葉撕剝掉,呈現著熱氣騰騰,油香噴噴的糯米飯潔白晶瑩,餡在裡面的綠豆沙、瓜丁花生、香腸、蝦米、香菇、豬肉、腐乳汁、胡椒粉等可口的餡料五彩紛呈,自然而然地令人饞涎欲滴,細細品嘗,香、甜、嫩、滑、色、香、味俱佳。
 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 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採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澄海舊縣志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發上,可辟邪。 」

7、封丘縣的名勝特產

特產

●李金梅毛筆:封丘縣李金梅筆庄,創建於清代咸豐年間,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與安徽毛筆製作技藝屬於同宗同源。該毛筆精選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過冬鼠須等動物毛料,經過選毛、脫脂、去絨、理毛、齊筆、清雜、匯筆、梳筆、捏筆、護筆、蹲筆、捆筆、栽筆、膠筆等八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以製作「純紫尖」筆工藝最具代表性,精選雲南純野山兔毛加工而成。
●青堆樹莓:樹莓富含天然阿司匹林,具有抗感冒功效。樹莓飲料具有防癌、抗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感冒、美容養顏、抗衰老、護發護齒、解渴、增加食慾等功效。樹莓又稱覆盆子,全身皆可入葯,是中葯中一種重要的葯材 。
主詞條卷尖
●卷尖:卷尖是河南省封丘縣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豫菜系。由大肉、雞蛋、芡粉以及各種調料製作。曾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御用菜」。是河南封丘傳統宴席上最常見的葷菜之一。
●石榴:封丘石榴據《封丘縣志》記載,西漢武帝時,陳橋鎮便有了栽培石榴的記載。 在清朝初年,曾是河南貢品石榴。最有名的有鋼石榴、鐵石榴、紅石榴、酸石榴和白石榴等品種。
主詞條封芹延菠
●芹菜:封丘芹菜栽培歷史悠久,當地自古有「封芹延菠」之稱,號「貢芹」,又簡稱「封芹」、「琉璃脆(慈禧太後賜名)」。 據《封丘縣志》記載:「芹菜四時均有。而春種、夏移、冬成者,嫩而無渣,為封特產。 大將石守信獲恩賜貢芹,故有「封隱勛臣天下貢,丘野一方雪底芹」藏頭藏尾聯相傳。 民族英雄岳飛之孫、南宋文學家岳珂在其詩《宮詞一百首》中,亦有「金花詔紙夜封芹,首錄先朝社稷臣」之句表述。
●留光火燒:《後漢書》記載:公元23年,光武帝東游曾駐此地,賜名「劉光」,後演變為「留光」。光武帝在此品嘗到內軟外酥、色香味俱佳的火燒,大加贊賞。
名勝
●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於封丘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
●古黃池:在古代封丘的歷史上,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封丘的「古黃池」稱謂就是來源於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戰國息氏貞烈之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就是創作於此。
●翟母井:據歷史記載,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為報答翟母的恩情,下旨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為「封丘」,還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賜名為「翟母井」。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使君祠:據《後漢書》記載,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緒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

●城隍廟:城隍廟,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無記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間重建胡村石佛寺時才刻碑記之。
●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天爺廟:天爺廟位於封丘縣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年)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統元年(1909年)、民國15年(1926年)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兩程夫子祠: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
●東仲宮節孝坊: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何家鋪牌坊: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清順治本《封丘縣志》:「八角井,在縣東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圓,旁有九井雲。」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
●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
●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銘刻著封丘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
●青龍湖: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公里處的「青龍湖」與黃河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黃河決口時留下的一處自然湖泊。湖水面積22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狹長,宛如巨龍,故稱青龍湖。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黃河下游濕地區,由封丘縣和長垣縣境內部分黃河灘塗、背河窪地組成,長70公里,平均寬度3.5公里,總面積22780公頃。保護區內共發現有鳥類達156種,野生獸類12種,兩棲、爬行動物9種,魚類32種,植物745種。鳥類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10種,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29種。
●黃河曹崗險工:黃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稱之為「懸河」。曹崗險工處,黃河河道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急沖堤壩,形成險中之險,臨背懸差為全河之最,世稱黃河第一險工。 方言俚語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豐富的子尾變韻。從語音形式上看,這些子尾變韻更傾向於合音,是一種特殊的合音音變;從詞語構成角度來說,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詞後面,也可以附加在動詞、形容詞、或者短語後面,從而構成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是名詞化標記。
封丘方言中韻母共有33個,動詞在變韻的韻母共有25個,只有韻母為[e a o TM ιοÇυÇχο]時動詞不變韻。動詞的主要韻母主要是向著[εο]兩個及它們的變韻形式變化,即向著楊母音的方向演變。動詞韻母的韻尾出現了弱化甚至脫落。當韻母為開口呼和齊齒呼時,動詞的主要母音變韻變作[←→E],當韻母為合口呼和撮口呼時,動詞的主要母音變作[□],而當主要母音為[e]時,變韻為[Φ]。動詞的主要母音變韻,即它們的介音沒有弱化或者脫落,而是韻腹變化,韻尾脫落。
韻母為[□□]時,韻母變作[←→];韻母為[ε ai an ei en](韻母為[e]時大部分是不變韻的)時變作[E];韻母為[i]或有[i]介音(即為[i in ian] )時,韻母變作[iE];韻母前有介音[u](即為[uai uei uan uen])時,韻母變作[uE];韻母為[y]時,韻母變作[yE]。韻母為[au ou aN eN]時,韻母變作[□];韻母有[i]介音的[iau ion iN iaN]時韻母變作[i□];韻母為[u]或有[u]介音的後鼻音(即[u uN uaN])時,主要韻母變作[u□];韻母是[yN]時變作[y□]。動詞重疊表完成時,兩個都變韻,若不表示完成義,則不便韻。

文化現象
封丘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清河集村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開封市祥符區也是祥符調發源地)。
地方風俗 ●生子習俗●蛋俗:《封丘縣續志》載:「婦將生子,母家必預制衣帽以被不時,及臨蓐,招穩婆收生,書柬報母家,母付以雞子。」 ●嫁娶習俗封丘縣流傳:去(娶)的早,趕雞叫,婚禮儀式舉行越早越好,趕早不趕晚,最好是在雞叫之前,這樣兩人才能白頭偕老,即:夜半嫁娶。

●婚前習俗: 下禮:其實也是婚禮的一部分。婚禮一早,男方將准備好的兩架盒子,一架禮盒,一架穿著盒,抬送女方。禮盒上還要有三樣東西,一把掃帚、一塊磚樣大的曲、和一隻公雞。 送賀:特指給男子送賀禮,是慶賀男子娶妻的一種禮俗。 壓床:又稱壓喜床,壓新床等,中國漢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結婚的頭天晚上,新郎家要請兒女雙全的老人把床鋪好,然後新郎請一個或者兩個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寢。 添箱:又稱添房。婚姻禮儀。是接到男家請期後,女家將嫁女的吉日寫成喜貼,送往各親友家,凡接到喜貼的親友,一般均以錢物為禮送至女家賀喜。 ●嫁娶步驟:壓箱;迎禮;上轎;下轎;看新人;婚燈;叫九。
●婚後習俗: 鬧房:也叫鬧洞房,就是新婚花燭夜親朋畢集飲酒,歡呼戲謔或惡作劇至深宵達旦,謂之:「鬧房」。 瞧親:婚後後第二天,新娘的伯、叔、舅、姑父、兄弟等到新郎家裡瞧看,稱為「瞧親」。同時給新娘送餃子、果子等吃食。古時為第三天「瞧親」,現在改為第二天,第三天回門。 開拜:是指新婚後第二天黎明,新娘早早起床,洗漱完畢,從櫃子里拿出轉為公婆准備的兩封果子,到公婆屋裡拜見。新郎新娘磕頭後承上禮品再向老人問安。 回門:回門又稱歸寧,是指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娘家探親。新婚夫婦新婚的第三天後回岳父母家,對於新娘來說,則是初為人婦後回到自己的娘家。新郎回門興鬧,咋鬧都不能惱。 聽房:鬧新房舊俗。新婚夜暗中偷聽新婚夫婦的談話和動靜;合巹(jǐn):結婚禮儀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內共飲交杯酒(合歡酒);宴客,宴請賓客,力求排場。 ●結婚其他習俗:
塗抹新娘:新娘剛到新浪家門口,就會被迎親隊伍中的一夥人抹上一臉鞋油,而這時新娘是不會做出反抗舉動的。
帶彩回家:封丘縣婚禮上在舉行婚禮當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朋友到新郎家,臨走時,搶親的功臣們會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臉上抹一些鞋油。帶彩回家說明了封丘縣婚禮習俗中保留著原始搶婚的習俗。 喪葬習俗●喪葬步驟:小殮、守靈、哭喪、大 殮、出殯、路祭、祭奠日等。 傳統節令習俗●傳統節令習俗:(漢族)春節 、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七月七、冬至節、祭灶節、除夕。(回族)開齋日、宰牲節、聖忌。 土建習俗建造新屋上樑之日,貼對聯、紅方。中午時分,鳴放鞭炮,工匠師傅抱斗登上樑頭,將斗中所盛「瓢梁糕(小饅頭)「和糖果一把一把撒向圍觀的人,邊撒邊誦詞,眾人食糖搶饃十分熱鬧。 文學典故
●翟母進飯: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付諸東流:出處:《封丘作》詩:「生事應須南畝田,世事盡付東流水。」
●爭長黃池:《史記·趙世家》:「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於黃池(封丘縣古名),趙簡子從晉定公,卒長吳。」
●黃澤之地:古時期黃帝在「鼎湖(黃池)」鑄造「東(天)」、「西(地)」、「南(人)」三個寶鼎後,乘黃龍升仙的荊山(荊隆宮)之地。
●玉門豐沮:雷氏被黃帝封在封丘荊龍宮鄉「玉門豐沮(封鉅)」,「玉門」為昆侖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國」。
●陳橋柳園:黃河中游南岸有渡口叫柳園(現隸屬於開封市),北岸有渡口叫陳橋(現隸屬於封丘縣),隔河相望。村中住著放羊小伙陳橋和養蠶姑娘柳園,從小青梅竹馬,一天黃河決口將兩人分開,因為兩人愛情感動了河神,河神搭了一座浮橋使之團聚。後來陳橋和柳園化為河神,保護一方百姓。
●系馬槐:古越人金夢麟《題系馬槐》詩碑,詩中贊道:「千古興王地,擎天一柱巍。」
●其他典故
班昭《東征賦》:「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
王策《黃池芳草》詩曰:「春色滿黃池,細草和煙碧,放犢牧兒聞,緩騎王孫惜,一自霸圖空,千載成塵跡」。《封邑舊志》記載黃池芳草是封丘八景詩之一。
唐朝劉長卿《登吳古城歌》:「黃池高會事未終,滄海橫流人盪覆」。 時間作品作者清初《滿江紅·自封丘北岸渡河至汴梁》陳維崧縣名歷史
封丘為「古封父之國」,丘,墳墓也,封丘即封父墳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聯盟酋長炎帝的後裔。一說為漢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即西漢置封丘縣。後幾經廢置,隋復置封丘縣。
姓氏發源
●封氏: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說:「封氏出自夏諸侯封父之後,其地汴州封丘縣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
重大事件
中國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一說公元前17世 紀),商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擊敗夏軍,滅亡夏朝的一次戰爭,即鳴條之戰。
春秋時期,五霸中的齊、晉、吳諸國,曾先後在封丘縣結盟稱雄。
戰國時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即:蟲牢之會(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縣城東25公里平街村)之會(公元前529年)、黃池之會(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率兵駐扎陳橋驛,發起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王朝300年基業,使中國由亂到治,由分裂走向統一。
1958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紅旗》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向全國70多萬個合作社推薦封丘縣應舉農業生產合作社「很有些發人深省的東西」。
民族文化
●吹奏樂:吹奏樂以吹為主,輔之以伴奏,以達到音韻和諧,悅耳動聽。如嗩吶輔之以笙、笛、弦、琴、鼓、梆等。常見的節目是「百鳥朝鳳」、戲劇「三哭殿」、「七品芝麻官」、「秦雪梅弔孝」、「三上轎」、「穆桂英掛帥」、「寇準背靴」等。
●管弦樂:管弦樂是以銅鼓、長號、曲號、套管號、提琴、胡琴等合奏曲,其特點是:吹奏起來氣宇軒昂,「文化革命」時期中斷。
●打擊樂:打擊樂以大撓、大釵、大鼓、小鼓、大鑼、小鑼、二釵、梆子、邊鼓、手板、碰鈴等配合起來,混合敲打。主要是造成聲勢,烘托氣氛,用於舞台和民間文藝活動。
●民歌:封丘縣舊社會的民歌大都是揭露剝削階級、歌頌英雄人物、喜慶豐收的內容。
新中國建立以後,為歌頌翻身後的好日子,歌頌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毛澤東思想,歌頌四化建設,人民群眾而自編了很多熱情洋溢的民間歌曲。
●民間文藝:封丘縣民間文藝活動已久,新中國建立後,民間文藝活動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迅速發展起來。活動於縣城和農村的有獅子舞、高蹺、旱船、秧歌、抬老四、龍燈、二鬼摔跤、大頭和尚、放煙火、騎小驢、推小車等。
●封丘縣大盛班:封丘縣大盛班成立於清代中葉。是封丘縣衙壯丁班管理的豫劇戲班。民國時期曾由孟廣仁領班。當時流傳俗諺雲:「願看大盛班的赤脊樑(戲箱簡陋),不看義成班的花衣裳(戲箱好)。」
●封丘縣民樂班:封丘縣留光鄉榆林村在清末時,每於年節玩大頭和尚。1938年日本侵佔該地後,社火玩不成,但尚有少數人會唱,經戲迷郭中倡導,便組織了一個豫劇科班,初名龍虎班,後改民樂班。

8、北宋風俗畫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在宋代風俗畫風靡之前,一些繪畫已出現世俗化的傾向,如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風俗題材雖在古代早有體現,但真正的頂峰卻在宋代。
宋代風俗畫的興盛,與其「崇文抑武」的國策有關。社會逐步走向穩定,農業經濟得到發展,帶動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繁榮的經濟,使市民的意識高漲,提出了新的生活與審美理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反映當時身處下層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態的「風俗畫」,這一時期的作品,除了延續輔助皇權「成教化、助人倫」的借鑒作用外,更體現了平民百姓的生活願望。

9、河南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1.喝茶:在鄲城,喝茶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特指吃晚飯。這可能是在困難時期,人們以紅薯做晚飯時的湯叫紅薯茶,並以此為晚飯,從那時而延續了下來的。
2.俺爸、俺媽:河南人說「俺」是一大方言特點。豫東人說「俺」的時候意為「我們」、「我們的」。當然,「俺爸」、「俺媽」以及其他一些稱呼親屬的「俺某某」是用在對被稱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時說的。但在鄲城,「俺爸」、「俺媽」卻用在當面稱呼父母時,尤其是小孩當面叫父母時都是「俺爸」、「俺媽」地叫,相當於「爸、媽」。
3.文:貨幣單位,相當於「元」、「塊」。因此外地人聽鄲城人說「幾十文」、「百文」時常一臉迷惑,其實就是幾十塊錢、百十塊錢,但顯得更為簡略,而且略有顯擺的意思。
4.迷見:丟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說某某東西迷見了,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面了」,其實是丟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說「師傅,我車子壞了,請給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嚴、拿不嚴:「拿哩嚴」指辦事成功率高,沒有任何困難,「拿不嚴」則相反,沒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對人,對某人「拿哩嚴」就是指對該人施加的影響足以左右其決定。
7.姑娘:本義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鄲城除這一層含義外,還指姑姑。如「張三該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張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無此字,在鄲城方言中是安裝、放置的意思,如「把燈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縣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條里zhang點鹽」,就是指往裡面放點鹽。
河南人愛吃的飯有;
面條子;糊塗;結瘩;
月個晨導起來,將到集上,碰到一個吊楊車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紅掛*子也給我掛*了/
叫我氣里尚午面條子都沒吃,歇老豆喝一碗糊塗。
畢頭.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讓我玩畢頭!" 「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說不定就畢頭了」!
天歇了,俺頰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見了。恁誰物不誰物?
釁種---一種愣頭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馬幾紐子---蟬
阿雜-臟
當當事-學慣用功
家後-村後面
扎實-老年人健康
匪滾了----水開了
饃幅了____饃熟了
弄啥架勢里____幹啥里
各了敗子____漆蓋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媽
跟些幾個-有幾個孩子
策個---前天
大策個-大前天
糊塗---稀飯
花老馬噶子---灰喜鵲
馬噶子----(你應該知道)
他臟我---他用東西砸我
當上-----上面
歐(二聲)_______牛
翹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麼東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帳家兒-----父母罵孩子的話
潑-------指小孩健康
搶白人-----欺負人
咋弄---- 怎麼辦?
飛(三聲)------ 水
洋車子----- 自行車
付------ 樹
一笛笛----- 一點點
一笛拉子---- 一丁點
頭佛----- 頭發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頭---- 女性短發
膩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說
啥家火-------什麼東西
不管談------不行
不沾閑------不行
絲氣----一種味道,不太好聞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噲噲癢----撓撓癢
股堆-指蹲下
發七蛋-指蠻橫不講理
啥荒子?--什麼東西?
面兒-明天
厥功----不穩當
適味(兒化韻)——舒服,爽的意思+ 例:那一家類燒雞吃住算適味啊
光嘟子—不穿衣服光屁股

老末——最後的意思
枯楚——有皺紋,不平展,多用於紙張,人物面部gf~k
甜稃秸——甘蔗之類的東西
馭、吁(yu)——停,架車時對馬、驢等動物的言語.
白動--別動
半肥--這個不好解釋,大家佛佛吧,呵呵
小小zhuó---麻雀
褂衩子---襯衣
可是類---是不是
濕味---有意思
悲(筆)---筆
mó說---梳子>
落嗨(兒化韻)---傍晚
洋車子---自行車
褲衩子---內褲
浮---熟
頭佛---頭發

10、希望橋歷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第二階段

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

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

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

第四階段

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10)陳橋風俗文化擴展資料

我國橋梁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造型風格和裝飾工藝。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曲線柔和、韻律協調和雄偉壯觀上。而江南水鄉的一些小梁細橋,則更使人聯想到「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橋梁裝飾,在我國總的來說不算很發達,主要體現在石構橋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們易於駐足觀瞻的地方。如常見的有螭龍、鳳、獅、象、犀牛,並間有兔、猴、馬、狗、雲朵、蓮花、芳草等圖案。也有少數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