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的春節風俗150字
1、陝北過年習俗?
陝北過年習俗
掃塵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粘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倒「福」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以此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掛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開門「炮」
中國民間有放「開門炮」的習俗。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大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平安康泰。
大年初一,大人要早早起來,男人的第一件事是放開門炮,家庭主婦著手准備大年初一第一頓飯。全村的男人要帶上小孩到本村的廟宇進行祭祀活動,求神靈保護一方平安,大吉大利。在神木馬鎮、沙峁、瓦羅一帶,正月初一早上習慣吃「頭瑙」,其他地方吃扁食。「頭瑙」的製作,是用上好的白面和好後,擀成薄麵皮,然後用刀切成邊長一寸左右的菱形,把對角捏在一起成元寶狀,下鍋煮熟後,以木耳、海帶、羊肉丁為輔料;以蔥、姜、花椒、辣椒、胡椒粉、醬、醋、香油為調味品。有的人家還放一些小扁食、小丸子,色香味俱佳,晶如白玉,狀似元寶。據考,此種食品由晉中晉西傳入。大年初一早上吃「頭瑙」,既是一種美食,也有吉祥發財的寓意。家庭主婦把面和好後,在醒面的間隙,叫醒兒女起床,穿上新衣准備拜年。婆婆和大一點的女兒一起動手捏制「頭瑙」,小孩子梳洗後就在家族中挨家逐戶給長輩拜年。正月初一除到廟上祭祀神靈外,講究不出大門,不動笤、掃帚。所有食品也都在年前已製作好了,除正月初一,初二吃的頭瑙、扁食外,到正月十五之前,所有飯食只是加熱,簡單調制,坐下來享受辛苦一年帶來的最休閑、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到了正月初二,村坊鄰里就開始走動串門,見面互問「過年好」,大人們玩麻將、紙牌、下棋、彈唱、聊天,孩子們聚在一起玩各種小游戲,同時也開始互相請客,完成各種人情禮儀。大的村莊開始正月十五鬧紅火的准備工作。
正月初五,當地有送「窮媳婦」的習俗。相傳「窮媳婦」是惡煞神的俗名。姜子牙在當年封神之後,各路神靈歸位,各司其職,天下太平。過了不久,出現了一個惡煞神,攪得人間不安。追其由來,才知是禍害殷商比干丞相、賣無心菜的那個女人。這個女人是當朝大夫、奸臣費仲的老婆變化的。姜子牙封神時她不在場,此後三番五次找姜太公封她,姜脫口而出:「你真是個惡煞神!」這句本來罵人的話,誰知那女人就接了姜太公的口氣,竟然做起惡煞神來,到處擾亂人間,走到哪裡,哪裡遭殃。各路正神稟報玉帝,玉帝派托塔天王李靖降服,仍是無法拘拿,玉帝就請姜子牙鎮之。太公掐指一算,知道惡煞神下界也是天意,為了人間安寧,他教人們宜送不宜敬,辦法就是正月初五乘惡煞神休息之機,家家戶戶掃除垃圾,祭送「窮媳婦」離門。每年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戶把家裡家外大掃除一遍,掃下的垃圾放在一個角落,再由婦女用五色花布縫一個象徵窮媳婦的布人,把布人供在門角,祭祀一番。次日凌晨,給布人插一個麻雷炮(二踢腳),端上頭天掃下的垃圾,出門向南走三百六十步,把麻雷炮當空一放,然後順手倒掉垃圾,在地上撿一根柴火棍,表示接上了財帛,轉身回家,不能向後看,否則「窮媳婦」就會跟來。由此習俗,當地方言一直把垃圾叫做「惡煞」。此習慣實際上就是過年後一直禁忌打掃衛生,藉此習俗來一次衛生大掃除。
正月初六又有過小年,也稱過「人戚(兒)」的風俗。相傳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夢見涇河老龍王托夢求救,結果李世民沒有看住魏徵,斬了老龍。老龍責怪李世民不講信譽,向閻王告狀,要和唐太宗辯理,因此唐太宗大病不起。軍師徐茂公卜卦,算出唐王不到陰間走一回難免此災。徐茂公准備了禮物,寫了諜文,一起燒化。唐王瞑目後,就到了陰間,這就是民間所傳「小唐王游地獄」的神話故事。唐王到了地獄,見了閻君和崔判官與老龍當堂對質,並非見死不救,又向閻君許下進獻北瓜的口願,才被送過陰陽界還了魂。唐王復生後,滿朝文武皆大歡喜,但李世民在陰曹地府七天七夜,飽受驚嚇,卧床不起,精神恍惚,老說夢話。丞相魏徵派秦瓊,尉遲恭日夜把守宮門,才能安睡一陣。眼看大年即將來臨,唐王的病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徐茂公又起一卦,得知唐王的病要好還須一年的療養。大臣們擔心時間長了朝政有失,商議有何良策,徐茂公沉思一會兒獻計說:「我有一法可救我皇,就是提前過年。」眾臣問:「什麼時候過?」徐茂公說:「過罷大年六天後再過小年,不就滿一年了嗎?」眾臣一聽無不高興。徵得唐王的同意,朝廷就頒旨全國,統一於正月初六再過小年。從此,過小年的習俗就流傳下來。民間又把小年稱為「人戚(兒)」,是因為朝廷當時下禁令,從過大年到過小年,這六天內一律不準走親會友。就這樣,把正月初六又稱「人戚(兒)」。此後,人們沒有特殊的事情,一般都等過罷小年再走親會友。過小年與大年基本相仿,要放鞭炮、吃年夜飯、掛燈籠、點香燭,但已沒有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那樣的繁雜程序和禮俗。
正月初九是「鼠喜日」。相傳正月初九是貓兒的舅舅竇豆的生辰。這天,貓兒都要上竇山給舅舅祝壽。貓是老鼠的天敵,無貓鼠自由。這一天貓都上山,老鼠就乘這個自由之日給兒女們辦喜事,因此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鼠喜日」或「老鼠娶親日」。每逢正月初九,婦女們忌做針線活一天,為的是怕扎爛鼠窩,引來鼠禍;有的地方還忌擔水,怕擔回老鼠來。據說這一天夜裡人靜時,可以聽到娶親鼠隊的串鈴聲和歡叫聲。這當然是一種神話,但過去當地風俗,這一天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要放一些好吃的,據說這樣能取惠於鼠,不再亂啃衣物、食物。
到了正月初十,陝北不少地方有撈「金籽頭」的習俗。傳說很早以前,太上老君派仙童把各種五穀雜籽撒在地上,長出了莊稼,從此人們懂得了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糧食成了人們的主要食物,結束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那時的莊稼渾身長穗,產量很高,打下的糧食吃不完,因此就有人不愛惜糧食,隨意糟蹋食物。時間長了,土行孫駕雲上天宮,把人間揮霍浪費糧食的惡行告給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聽後大怒,就率領天兵天將和仙童玉女到凡間,把所有的莊稼從根上起一捋到穗頭,這時狗跪下哀求,「老君開恩,把這點小穗頭頭留下給我吃吧。」老君仁慈了一下,說:「可以把這點穗頭就留下給你,蒺藜苗、倭瓜、葫蘆留給那些造孽的人們,你要好好看管,不得糟害。」這么一來,人間除了蒺藜苗、瓜茄葫蘆,其它穀物莊稼一枝只有很短的一穗。人們這時才真正體會了糧食的寶貴,再不敢任意糟蹋糧食。農村每逢人們吃飯,狗在院子里、家門口或屋裡面對面守候,據說就是監督人們不要浪費食物。相傳正月初十是太上老君的壽辰,人間為給老君祝壽,祈禱老君開恩給人間賜福,其實也是警示後人,不要浪費糧食,就把這一天定為「金籽頭日。」當地農村過去在金籽頭日,一大早要放炮燒香,吃金籽頭撈飯,第一碗飯要獻在最高的牆頭上,讓太上老君來嘗。
2、陝西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棗牌牌
在陝西,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2、秧歌拜年
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
3、吃餃子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4、過年蒸花饃
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為喜慶,陝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5、祭把社火
民間社火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3、陝北的春節與北京的春節在風俗習慣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凈凈。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里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准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一交豐年子時,迎來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驅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於魏晉南北朝,自宋代中國人開始用紙裹火葯製成鞭炮。京城百姓才開始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青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再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打麻將,婦女們打索胡斗紙牌。年輕的推「牌九」,小孩們則點燈籠、放鞭炮,玩「陞官圖」。
除夕子時接神後,全家要進行團拜,團拜最早出現在漢代為官方朝拜皇帝之禮。老北京的團拜從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再給長輩磕頭拜年,這時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給壓歲錢的習俗起於清代。為的是體現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也有驅邪取吉之意,團拜後,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則要串親走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逛廠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稱「破五」,百姓「送窮」、商人「開市」(初六正式開業)。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不犯「小人」順順當當。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過完了春節。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實際上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蘊含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松和期望,這是一個充滿歡樂和美好理想的古老傳統節日,已紮根於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續二千多年至今。它還將世世代代延續下去,向後人向世界傳播這古老民族文化信息!
4、陝西春節當地民俗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陝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
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短幾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忙碌,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日,過年便正式開始。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從初一到初十,還有以觀看天氣的好壞預測五穀六畜是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天氣都有預示。即:初一觀雞,初二觀狗,初三觀羊,初四觀豬,初五觀牛,初六觀馬,初七觀人,初八觀谷(莊稼),初九觀果(果樹),初十觀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穀米貴如金」。
正月正鬧花燈
月里來鬧花燈,家家戶戶迎新春,形形色色的鬧燈構成了陝西年俗的一大景觀。
西安正月十五「張燈」,可上溯至漢代。正月十五日,古代稱這一天為上元節,這天的晚上稱「元夜」,亦稱「元宵」,漢文帝每到這一天晚上,即令張燈結綵,並出宮賞燈,與民同樂。從此,西安元宵節張燈的傳統就興起了,它顯示了人們能夠過上「文景之治」那樣的社會安定、豐衣足食的好年景,並一直流傳至今。西安的城牆、革命公園幾乎年年都要舉辦花燈展。近年來,西安城牆的花燈展一年比一年規模大,從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棄惡從善,尊老愛幼,祝年景「風調雨順」,社會「吉祥如意」,人民「福祿康壽」,到反映在此建都的十三個王朝的典型故事都有,構成一幅幅賞心悅目的民俗和歷史畫卷,觀眾不僅從花燈里可以讀一回西安的王朝史記,而且可以感受到具有濃郁三秦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為了豐富燈展的內容,今年又請來外地花燈來鬧西安的元宵節,來自南國燈城自貢市的集聲、光、形、色、動為一體的大型燈展,在城牆亮相。革命公園曾舉辦過西安市改革開放後的首屆春節大型燈會,成為西安春節燈會的傳統舉辦場所。除了燈展,西安的未央湖、東晉桃園、半坡湖等游樂園、度假村,又將民間鑼鼓社火、焰火及戲曲引進來,在正月十五,大搞游園活動。
在陝北,正月十五要「轉燈」。各村鎮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陣,人們都去「轉九曲」,又叫「轉燈」。九曲方陣由361根高粱稈栽成一個方陣圖,稈上掛著367盞油燈(現已換成彩燈),方陣沒有重復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黃河陣。入夜,鑼鼓嗩吶齊奏,就可以轉九曲了。「轉九曲」從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連轉三晚。當地有一種說法,「轉九曲」活九十。「打花」也是燈節的一個特色活動。這是一種土製煙花,把銅和鐵溶化成銅水及鐵水,再倒在放有濕沙的木板上,一齊拋向天空,在向下墜落時,將其打散。這種古老的煙火比之現在的一些煙花更有情趣。
花燈是隴縣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花燈造型奇特,有天燈、龍燈、八卦燈、花籃燈、花鼓燈、蟾蜍燈、白菜燈、紅紗燈、火罐燈、走馬轉燈、串珠彩燈等等。春節期間,親友互相拜年要互贈花燈。舅舅給外甥送燈,一直要送到十二歲,最後一年的送燈叫「完燈」。正月十五燈節,熱鬧之極,街道上萬家燈火,燈市把縣城裝點得五光十色、火樹銀花,買燈、觀燈的人流熙來攘往。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內懸天燈,門上掛門燈,連住在樓房裡的人家,也要把燈懸掛在陽台上。孩子們成群結隊挑燈走街串巷,叫「游燈」,而大人們則提上火罐燈、帶上供品到祖墳祭祖,叫「祖塋掛燈」。
5、陝西春節習俗
陝西年俗古樸,春節帶有著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是三十,而是在「臘日」,和即後來的「臘八」。是從南北朝以後,才將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期,改用為陽歷,所以才把陰歷的「年」叫作為春節。
陝西人把春節叫做「過年」,並且流傳了一個有關過年的故事。話說在遠古時期,有一個叫作「年」的凶獸,每當新春來臨之際的夜晚。會出來食人,讓人們人心惶惶。人們在與「年」的對抗中,發現了「年」特別懼怕響聲和火光,所以人們想了一個方法,那就是一旦「年」出現,人們就燃起大火,將竹節放進大火里,凶獸一見熊熊大火,聽到發出爆炸聲的爆竹,就逃的無影無蹤。所以隨之慢慢的演化成了過年團聚。貼對聯、放爆竹、守歲、吃年飯等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把臘月二十三日叫做「過小年」。在農村有的地方叫做「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祈求新的一年過得溫飽。過完了小年,人們就要為春節來做好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做點豆腐,購買蔬菜等做好過年所需要的食材。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之間為關中人蒸饃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蒸幾籠饃饃,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所以就有著「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民俗。婦女們要上街為老人孩子們買些新衣服新鞋子等物品、老人們則要購買一些年畫、冥幣、紅字、白麻紙等大年需要的禮儀用品。
大年夜的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北、陝南,還是城市農村,都要「掃社」,城市裡面的人民叫做打掃衛生。要將家裡的屋前屋後,窯里塞外,甚至拐角都要打掃的「一塵不染」。將窗戶和房門上重洗糊上白紙,貼上大紅色的窗花。大年三十早晨,家家戶戶都要貼上門神和對聯,在屋裡掛上年畫。
安康人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還有這看天氣預測五穀六畜能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的天氣都是有預示的。即:初一觀察雞,初二是觀察狗,初三觀察羊,初四觀察豬,初五觀察牛,初六觀察馬,初七而是觀察人,初八觀察莊稼,初九觀察果樹,初十觀察地里的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穀米貴如金」。
七大怪習俗:
1、 不在娘家過年。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已經是夫家的人,當然要在夫家過年,除非是被休了。
在娘家過年是極其不吉祥了的,會給孩子的舅舅帶去不幸。
2 、坐夜。
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個大家族的男子們,晚上八點後都要去有壽星的一個家庭里,每人從自己家端一道菜,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菜,這些男子們就開始吃菜、喝酒,說說這一年的變化與得失,這樣的場景要持續到後半夜,至少十二點之後,整個過程沒有女人參與。
3 、分性別拜年。
初一早晨,大家族的男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頭跪拜。到了中午12點,大家族的女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頭跪拜。
4、初一不幹活。
初一這一天,家裡的人越逍遙自在越好,如果辛苦幹活了,預示著這一年,都將特別勞累。所以,新年第一天,要輕輕鬆鬆度過,吃的東西,也是前幾天都預備好的。
5、初五打窮。
初五這一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裡的貧窮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別人家的窮去就跑到自己家了。況且,這一天,不能去別人家瞎轉悠,免得把自家的窮氣帶給別人。
6、七不出八不入。
老人們講究出行要看老黃歷,正月初七這一天,只能待在自己家裡,不適合出遠門,不吉利,不安全。初八不能從外地回自己的家。
7、不烤不烙。
正月里,講究吃有餡的饃饃,不能吃饅頭,裡面沒有東西,喻示生活不會富有。不能烤、不能烙,因為都帶著火,又干又有火,家裡人容易上火。
8 、不梳頭、不動刀子、不動針。
正月里,大清早不能梳頭、不能動刀子,這都是不吉利的。等過了中午十二點才可以做這些事。不動針,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針線活,特別是晚上,動了針,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
隨著時代變遷、思想開化、信息互通,很多習俗都在慢慢淡化,但在老一輩人的心裡,還是非常講究的。這些講究里,有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與嚮往,對舊傳統的依戀和懷念,代代相傳至今。在這個開放灑脫的新時期,誰願意遵守就遵守,不願意也無傷大雅,過年,幸福開心就好!
6、陝西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
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
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
7、中國陝西的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1、做麵食
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2、做「頂針」
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3、扭秧歌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7)陝北的春節風俗150字擴展資料:
春節的起源: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立春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
節日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8、陝北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2、大年初一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裡,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3、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4、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5、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
9、陝北過年有哪些風俗
陝北過年有做麵食、做「頂針」、扭秧歌、開門炮、拜年等風俗。
1、做麵食: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2、做「頂針」: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3、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4、開門炮:陝北人放開門炮,還有一層深意。據說,臘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帝匯報人間事務的灶馬爺爺要在正月初一早晨歸來。所以放開門炮,是為了迎接這位一家之主凱旋歸來。有的地方,主人帶上兒子,提上香燭紙馬,到村前村後的廟上燒香叩頭,才算迎來了新的一年。開門炮迎來了開門喜慶,開門吉祥,城鄉處處喜氣洋洋。
5、拜年:拜畢天地、財神、廟神、祖宗,則要向長者拜年。兒孫輩登門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拜過年,兒孫們坐在炕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早已准備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棗等食品端出來,讓晚輩們品嘗,並給孩子們一些錢幣,這些錢幣是壓歲錢,也是賜福錢。
10、陝西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辦年貨
每年臘月,農村貿易市場空前活躍,辦年貨的人絡繹不絕。這個時期農村的貿易中心,無疑是為過年而服務。整個市場呈現出一種節日的繁榮景象。市場上有農副產品的交流;有京廣雜貨的陳設;有節日禮品的供應,等等。
2、祭神靈
每逢春節(過年),人們都要祭祀神靈,這是幾千年來形成的.風俗。差不多每個村莊,寨子,都有土地廟、老爺(關帝)廟、城隍廟等,鎮守一方。大年初一,即除夕十二時以後,各村各社都要為這些廟宇燒香,祭祀神靈。
3、除夕守歲
農歷臘月三十日的晚上,是年末最後一個時辰,「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是新舊年的交替,人們最重視過除夕,所以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就是守住時間,不願意讓這一年空空地過去。
4、游神
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
5、坐年根
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