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桐族民族風俗

桐族民族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9 06:01:13

1、侗族的習俗是什麼?

侗族的習俗:

侗族家裡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

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生誕婚喪之日,侗族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後十天內,選其中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進行祝賀。孩子周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的吃周歲酒)。 送春牛
送春牛是侗族傳統習俗,在農歷立春日,家家修整、打掃牛欄,用嫩草、飯、糯米酒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麵糊紙,做成牛頭,用灰布綴以棉絨做牛身,上掛一朵大紅花。兩人提著寫有"立春"二字的大燈籠引路,二人合舞"春牛",緊隨後面是一群挑擔荷鋤的青壯年,邊走邊表演各種耕耘動作,如驅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蟲等,舞姿簡朴粗獷,很有生活氣息。

2、誰知道侗族有什麼風俗

侗族是個講究文明禮貌的的民族,而且非常注重教育。「一株好苗眾人栽,一朵好花眾人愛」,這是侗族人民的一句格言。在侗
鄉哪個寨子多出幾個讀書人,就是那個寨子的嬌傲。寨子里不
管誰家的孩子出門上學,全寨就象過節一樣,帶著各種禮物到這
家表示祝賀。七路時全寨老老少少都出來穿街走巷一直送到黎
外、侗族人熱情好客,如果你去侗寨作客,一進屋全家老少都會
起來讓座,歡迎你的到來,老人給你遞煙,大娘給你端油茶,
並用侗家最講究的「酸宴苦酒」來款待你。苦酒是用糯米釀制
的,酸宴是腌制多年的魚、肉、菜等,一般不再下鍋。如果客人
吃不。慣,主人便把酸魚、酸肉放在鍋里爆炒或油煎一下。在侗鄉的
路上即使素不相識,也互相打招呼,並謙讓請對方先走。更有趣
的是兩個姑娘出嫁,在路上相遇,雙方各自從身上解下一根花帶
或頭帕贈給對方,以示尊敬和互祝幸福、侗族對公益事業、助人
為樂非常重視。冬天有人在鼓樓的火塘里生起火供人取暖;夏天
有人把泉水、涼水送到涼亭、鼓樓供行人飲用。有的人在自己過
生日或逢年過節時,總喜歡到風雨橋、鼓樓上打掃衛生或修橋補
路,他們既不圖名,也不圖利。所以人們都說,到了侗鄉,上山
必有路,逢水必有橋,山腰、山頂有涼亭歇息,十字路口有路
碑指道。

3、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是什麼?

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是:

1、侗族服飾的衣料,過去以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為主。

20世紀80年代以後,已普遍使用機織細布,自織的侗布成為饋贈親友的禮物。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2、建築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築,一般是用杉樹建造的木樓,有一至二層的小樓房,也有三到四層的大高樓。

3、出行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橋。橋梁大都建築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橋、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其中名為「風雨橋」或「花橋」的長廊式木橋,以獨特的藝術結構和高超的建築技巧聞名中外。

4、家庭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個體小家庭,兩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這種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與最小的兒子居住。

5、語言文字

侗族的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侗語以錦屏縣南部侗、苗、漢民族雜居地帶為界,分成南北兩個方言區,每個方言又因各地語音的不同又各分為4個土語。侗語方言的形成明顯帶有受漢語影響的印記。相對而言,北部方言區的侗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交往較密切,懂漢語漢文的人較多,漢文化水平的程度也較高。

4、侗族習俗

1、節日:侗族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梁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2、婚戀:侗族社會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節日,農閑或勞動之餘,姑娘和小夥子們便聚在一起唱歌遊玩,用歌聲來播種愛情的種子。這種社交活動南北地區有所不同,北部地區是白天在山坡上進行,稱為「玩山」或「趕坳」,聚會的地方叫「花園」;南部地區通常在晚上的家中進行,男方稱「走寨」,女方稱「坐夜」,習慣稱為「行歌坐夜」。侗族的婚姻,一般都經過「說合」、「訂婚」、「迎娶」等過程。北部地區還有「討八字」的習俗。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媽的女兒要優先嫁給舅家為媳。女子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婚後新娘即返娘家,遇有農忙、節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數日後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數年,直到懷孕生子後才長住夫家。
3、喪葬:侗族喪葬實行土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墳山,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則埋於僻靜的荒野。貴州從江和黎平一帶過去有「停棺待葬」的習俗,人死入殮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待本房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人都死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4、侗戲:侗戲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劇種,產生於清朝道光年間。侗戲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由貴州黎平臘洞的吳文彩(約1798-1845年)首創,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有民間戲班近500個,傳統和現代劇目近千出。
5、詩歌:侗族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抒情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5、侗族特色的文化習俗是什麼?

1、詩歌

侗族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抒情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2、音樂

侗族人民善長音樂,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長者教歌,年輕者唱歌,年幼者學歌,歌師傳歌,代代相傳,成為社會風習。侗族大歌,琵琶歌,攔路歌,均是侗族音樂的優秀代表。

3、舞蹈

侗族舞蹈有蘆笙舞、「多耶」舞、耍龍舞、獅舞等。其中蘆笙舞曲調繁多,舞姿有「魚躍」、「斗雞」、「盤龍」等10多樣,秋後賽蘆笙,參會的蘆笙上千架,方圓數十上百個村寨參加,觀眾達上萬人。

4、侗戲

侗戲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劇種,產生於清朝道光年間。侗戲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由貴州黎平臘洞的吳文彩(約1798-1845年)首創,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有民間戲班近500個,傳統和現代劇目近千出。

(5)桐族民族風俗擴展資料

侗族的風俗習慣:

1、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2、侗族飲食習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通常為調劑口味而搭配。

3、侗族居住的村寨多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

6、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還有習俗

侗族風俗習慣:

「月也」,是這一村 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侗族婚禮禁忌:1)忌同姓結婚。2)五行相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3)屬相相沖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龍怕虎、馬怕牛、金雞見犬淚交流之說)。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親。5)忌寅年婚嫁。6)忌接親時碰見孕婦、喪事。7)新嫁娘忌在半路說話。8)新娘進新郎家門時忌碰見新郎家人,全家要迴避,否則不睦。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實。10)已嫁之女,回娘家時忌開禾倉、拿炊具。[3]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7、侗族風俗是什麼

侗族的風俗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綉有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裝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月也」,是這一村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採桑:「採桑」又叫「吃細魚」。事前,由男女青年於「晾月」時商議決定,人數不拘,除年輕者外,童男童女也參加。但其中必須有幾對自尋成雙的男女,作為主要成員,其餘皆作陪者。進行時,首先於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資買糕點糖果,打包成封,由幾位青年挑到寨中橋慶等候,其餘大多數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聲疾呼,催促女方到常是時,對方身著盛裝,列隊出寨,與男方登山「採桑藉此為樂。直到太陽偏西才歸至橋頭,挑著禮品,鳴放鞭炮同往女家。在女家先吃甜酒後設便宴招待。桌上擺滿魚肉,細魚是席中的主要標志,必不可少。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席間眾女擁至,舉杯敬酒,吟歌盤問「採桑」根源,由男方答對,一直玩到天曉才散。隔兩三天,男方復又鳴炮到女家,退回裝禮品的籮筐,對方設「夜宴」款待,對唱情歌,通宵達旦才依依而別。女方則贈與布匹、花帶表示答謝。以六月六日,男方挑著黃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嘗。名曰「吃黃瓜」。七月,擇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謂之「吃梨」。這兩次活動,基本上與「採桑」情節相同,只不過是不上山和規模略小而已。且由年輕人從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參加,時間不定,男方籌資買一頭花黃牛,還有炮竹、糖果,匯聚橋頭,邀約女方上山採集葛藤,同到水邊將藤洗凈,再牽牛、鳴炮,一起到女家。先是大家圍牛而歌,懷念「採桑」鼻祖,隨後殺牛。用牛的內臟作「夜宵」菜餚,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男方去退籮筐時,對方則送男方的主要人員,每人一套衣料,給陪者一張頭帕。這叫做「棟太」[dongldaip.煮葛]。十月,復擇一日,男方前往女家,與女方同漂葛藤,謂之「漂白」。其情節與前者大同小異。至是全部活動宣告結束。

8、盤點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