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尊重風俗散文

尊重風俗散文

發布時間: 2022-11-09 03:18:00

1、關於節日習俗的散文

春節
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歷正月初一(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春節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廢除傳統農歷(陰歷,實為陰陽歷)改行歐洲的格利高里歷(陽歷),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歷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格利高里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以「過元旦」來稱呼過農歷新年。
「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大日本帝國建立之後,農歷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歷年、舊歷年。日本陰歷天保暦在明治維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歷計日,原來的陰歷便稱之為舊暦,人民的慶祝活動也只在西歷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雖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傳統習俗過年,只是更改過年的日期,把過年的傳統習俗改為格里歷新年進行,但原琉球國領地沖繩縣以及奄美諸島等地區仍有舊正月的慶祝活動。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如韓國及越南,即使官方歷法改用了西歷,官方及民間仍然有農歷春節的慶祝活動。

2、誰知道關於民間風俗的文章啊!要老舍之類的名家寫的!

有:《端午的鴨蛋》、《長河》、《五猖會》、《受戒》、《邊城》等。

1、《端午的鴨蛋》

《端午的鴨蛋》是當代作家汪曾祺於198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記敘了作者家鄉端午節的一些風俗,著重介紹了家鄉咸鴨蛋的特色,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表達出了對兒時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全文布局清晰,各情節環環相扣,一絲不亂,語言閑適自由,趣味盎然,充滿生活情趣。

2、《長河》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湖南沅水流域上游有一條支流叫辰河,辰河的中部小口岸是呂家坪,呂家坪上住著當地商會的會長,還駐扎著保安隊。河下游約四里一個小土坡叫「楓樹坳」,坳上有個滕姓祠堂。

祠堂前後有十幾株老楓木樹,祠堂前老楓樹下,擺攤子坐坳的,是個弄船老水手。楓木坳對河蘿卜溪有一大片桔子園,園主滕長順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小女兒夭夭最漂亮,外號「黑中俏」。那一年,桔子又豐收了,桔子樹上結滿了碩大的果子。

老水手從攤子前來往的過客那裡聽說「新生活」就要來臨,這種「新生活」在他看來似乎不是什麼好事情,於是他有了一點「杞憂」。他過河告訴長順,然而長順非常坦然並不以為意。呂家坪上的會長也從辰溪縣歸來的伙計那裡聽說「新生活」就要來了。

其實,「新生活」並不會這么快就來臨,但是,保安隊長來了。他在會長那裡收下了每年的保安費,同時還帶走了會長預先開好的收據。為了答謝各方人情,會長在長順處買下了一船桔子,長順家包括夭夭在內開始摘桔子,老水手滿滿也過來幫忙。

保安隊長同樣看中了長順的桔子,但是他採取了訛詐的手段,飽經世事的長順沒有中計,隊長生氣了,幸好會長從中調停,才算平息。這一卷的最後寫的是社戲,桔子豐收了,為敬謝神靈長順請來浦市戲班子來唱了幾天戲,人神同樂好不熱鬧,一切似乎還是和原來一樣。

3、《五猖會》

《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

然而,接著轉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郁悶之極,最後終於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會,而作者並沒寫五猖會的盛況;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

4、《受戒》

文革結束後,中斷小說創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筆寫小說,這一階段他的小說基本上以早年間在故鄉高郵的生活為創作素材汪曾祺少年時為躲戰火隨父、祖在鄉間小廟住過半年多,當時有一戶趙姓人家住在廟的附近。

經過40多年的人生積累,年過六旬的他回憶起當時的那段生活經歷,感到像小英子那樣的農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詩意的,於是產生了創作沖動,決定要把那種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樣態寫出來。

除了和尚廟、庵趙庄中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還把祖母擅長剪花樣的生活細節嫁接到了小說人物趙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後,由於自知作品的題材、風格不合於當時的文學主流,所以汪曾祺一開始並不奢望發表,只給朋友和同事看過初稿。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統召開黨員幹部座談會,會上楊毓珉偶爾談到了《受戒》,說小說寫得很美但恐難以發表。

在場的《北京文藝》負責人李清泉聽後很感興趣,遂問汪曾祺要稿子。8月,汪曾祺把定稿轉給李清泉並附了一份短柬,提到發表它是要有一些膽量的。

盡管剛剛撥亂反正,人們對「極左」思潮還心有餘悸,但李清泉力排異議,於《北京文學》第10期(從該期起《北京文藝》更名為《北京文學》)上發表了《受戒》。

5、《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3、有關民俗的文化散文,要1000字左右的~~謝謝~~~

可以參考一下-------民俗是一種生活相,一種傳承性的生活的樣子。

沒有文字或人規定我們這么做,但我們會不自覺地進行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民俗與人俱來,與族相連,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烙上了群體性共識的印記。

民俗孕育了國魂,國魂就在民俗之中。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春節,是一個融入了無限回味和憧憬的特殊符號,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情感寄託。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民俗的集中體現,隨著新春佳節的日益臨近,年味兒也是越來越濃,本期講壇就請兩位學者談談民俗的話題。

從元旦開始,人們的手機和郵箱里就已是滿滿的祝福簡訊和郵件,而這些到了新春佳節更將以拜年的形式達到最高潮。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一個新的平台給傳統民俗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拓寬了發展的空間。北京師范大學蔣原倫教授對網路化的民俗有全面的解讀。

民俗早已深深融進了中華兒女的血肉里,是縈繞了千萬年的民族氣脈。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意境優美的民間傳說、嘆為觀止的奇工技巧,都是民俗的精華。華東師范大學陳勤建教授從生活和文化兩方面解析民俗,並對民俗的意義有著深層剖析。

通常我們認為民俗就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比如怎麼過年、怎麼做年糕等。其實這僅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民俗的內容要廣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在年輕人看來,民俗就是過去的東西,這是種誤解。民俗包括過去、現在,也包括將來,民俗不是古老的。

民俗是一種生活相

什麼是「相」,這是佛家的用語.佛家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判斷,比如:火是一種焰相,水是一種流相;什麼是民俗,民俗是一種生活相,一種傳承性的生活的樣子。沒有文字或人規定我們這么做,但我們會不自覺地進行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數春節了,春節怎麼過?有人問過我:「為什麼我們現在過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國人的聖誕節、情人節卻很熱鬧?」其實我們的年味原來是很濃的。上世紀50年代,我七八歲時跟著外婆在過年前半個月就開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來,前後差不多1個月整天都有事情干。從傳統的習俗講,前後有近60項事情要做:大掃除、祭灶、祭祖等。沒有任何文字規定我們一定要怎麼做,而這就是一種程式化的風行的規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就拿住來說,我們在城市裡感覺不出來,但假如去了農村,房子就會有一種特殊的樣式。江南有廂房式的——一進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個廂房,為什麼要這樣?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們說的風水:「左青龍,右白虎」,中間就是最適合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門朝北開?這就是一種生活相。我們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風從西北過來,就被「白虎」給擋住了;春天東南風一刮,雨水多了,那麼「青龍」也可以擋住。中間這個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間,是最早的風水的理念,沒有那麼多的迷信,這並非人們胡思亂想得出的。古代沒有空調,如何防寒,如何來保持適宜的溫度呢?當然是要靠具體環境的選擇。有人認為風水是迷信,當然風水在發展中確實增加了許多迷信的說法,但是我們把這點作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丟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誤區。

民俗還包括生活的技藝。有個材料說考古學家發掘出秦劍,上面塗了一層鉻,專家注意到這種塗鉻的方式在西方也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的,究竟秦人是如何塗上去的,不得而知。越王勾踐的寶劍,在地底下埋了兩千多年,挖掘開始時發現這把劍已經彎了,但是考古人員一打開,又神奇般地直了。我們現在能模仿這把劍的樣式,卻達不到那時的工藝。

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發展就是依靠大量的生活的技藝——民俗來創造。可惜的是這些技藝我們沒有從學科上加以整理。我們古人也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認為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尤其是文人,所以又把這些東西隨意地扔掉了。這樣一來,對我們國家的確是很大的損失。我們今天要重新認識民俗,千萬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風俗習慣這個狹隘的觀念上。

作為文化模式的民俗

從文化層面來講,民俗是一種文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往往是無形的、口頭的和非物質的。但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於這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民俗文化現象要給予更多的重視。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大家熟悉的優美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最近幾年,《梁祝》正在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其實這在3年前就開始了,不過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一大問題是各地都說《梁祝》是自己的,比如寧波人認為梁山伯是鄞縣(今奉化縣)縣令;上虞人說祝英台故里就在紹興的上虞;杭州人也據理力爭,說萬松書院是主人公讀書的地方……其實《梁祝》是哪裡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梁祝》反映了中國人某一階段的婚姻模式。遠古的時候,越地的女性都比較剛烈,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文化向南方轉移以後才有了《梁祝》,從剛烈走向柔和,向儒學發展。所以《梁祝》文化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轉型期之間的新的婚姻文化模式和人們對兩性祈求的心理,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和生死不渝的情感,這是典型的中國男女兩性之間的無形的口頭的關系。

無形的口頭模式其實相當多,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是。我有一個學生在澳大利亞學習,請當地老師來家裡吃飯。其中有一道湯,老師喝完覺得很鮮。問他是什麼,他說是野鴨子。老師大吃一驚,馬上說澳大利亞抓野鴨子是犯法的。學生恍然大悟,說下次一定注意。可沒料到過了3天,一張罰款單來了,動物保護委員會罰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儉學的錢全罰走了。在中國看來這個老師有問題,鴨子也吃了,還告狀?但在澳大利亞,這樣做是很正常的,老師不告發反而有問題。這也是一種文化模式,我們現在更要關注這種文化模式。

民俗承載民族魂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展現的民俗,雖然光怪陸離,五彩繽紛,但其深層卻有著這一民俗的承受者所特有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文化基因。在這文化基因中,一種心心相印的共同意願,盪漾著亘古以來連綿不絕的具有共同精神內涵的集體意識流。並由此構成了群體民眾——民族、國家思想精神文化的基礎,民族魂,國魂的內核。

民俗與人俱來,與族相連,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烙上了群體性共識的印記。任何民俗,說到底,都是一種群體性的感受和認同。各民族中最古老的民俗:神話、巫術、圖騰、方言、儀式等人類最初的原生態文化意識圖,它是集群而居的初民在共同的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下,相同的生理、心理機制不約而同滋生的共同約定和俗識。其中積淀著人類實現自我進程中,使人逐步擺脫獸性,光大人性的共同的文化基因與文化進化系統,其基礎,如同含金的伴生礦的原生態民俗。

民俗本身具有對後繼社會行為起規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現實中,它以衣、食、住、行等有形的物化形態和情趣、風尚、習俗等無形的心意表象,通過口頭、行為、心理的載體,溝通了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外一個歷史階段的連續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並為人類的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石。因而,一個社會不可能完全破除民俗傳統,而只能在舊民俗傳統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改造。一個國家崇高的民族精神的建設同樣如此。

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思想文化史角度來看,從來沒有徹底理性化,而總是在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運動中前進的。民俗作為傳統,本身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於今天的世代鏈環。毋庸置疑,很多源遠流長的民俗傳統不再有明確可辨的形式存在,但是,並不影響它以某種成分和變異的形態而繼續發展。正是這種內在的規范性的相繼延傳,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構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行為與模式,情趣與愛好,從而為一個國家的固有的民族精神的凝聚作了層層的積淀。

有人說,傳統的民俗已過時,唯有引進外來的現代文化與精神文明,才能重鑄國魂。這是不正確的。在建設我們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當然應該吸取外國優秀的精神文化。但是,一國的國魂,代表民族群體的崇高精神,不可能是外來的,而只能是本民族中固有的,它的根基不在國外,就在我們千萬年來流傳不衰的優秀民俗之中。這些民俗中展現的民族的精神力量,足以代表我們國魂的雄姿。例如,心意民俗中,鳳凰非梧桐不棲,大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抱負,精衛銜木填東海的悲壯舉止及誇父逐日的勇敢堅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自我犧牲等等,無一不令人扼腕叩節激動不已。人生社會民俗中,重陽節登高尊老,其精神今天仍為社會倡導,成為全民響應的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

民俗孕育了國魂,國魂就在民俗之中。如美國,立國才幾百年,又是一個移民國家,居民來自五大洲,四大洋,如何把他們牢牢地粘在一起,是個大問題,為此,就設計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節日和其他的習俗活動,從中來操練並展示一種美國精神。至今,它們已有了200多個稀奇古怪的節日。透過這些眼花繚亂,色彩艷麗的節日,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其中明確的動機——企圖鑄造美國魂。這種方式究竟有多大效果,姑且不論,但是,民俗與國魂民族精神是緊密相連的母子連環,這是事實,我們千萬不能忽視。

4、關於家鄉民俗的散文 600字左右 可少不可多今晚九點前速回

湘南民俗-----「分菜」 (五)

要說分餐制和打包,可能要數我家鄉最早了。
我家鄉在湘南邊陲,據縣志記載,從古代開始,每有宴會,婦女們便實行「分菜」了,具體起始時間已不可考。這是我們老家最古老的風俗。
小時侯,沒有資格和大男人坐席,每有宴會和紅白喜事,往往只能隨著母親坐在一起,這樣也好,可以感受古老的分菜習俗。
大凡婚喪娶嫁,必大宴賓客,東家精心准備十大碗,每一碗大體是什麼都有規定,出菜是依次序的,不能隨意,菜的品質也就因時代不同而異,困難時期,是很窘的,粉皮、海帶、咸魚就是很奢侈的了,到了後來,海鮮、腳魚也入席了,不過不管時代怎麼變幻,開席腰席,尾席的菜大體沒有多大改變,開席一般是大雜燴,要席一般是苡米粥,第九碗鐵定是扣肉,最後一碗都是下飯的菜。
成年男子參加宴會,一般坐正席,正襟危坐,座位極為講究,不可亂坐,每個席位有一定的說法,而且專門有安排席位的先生,大都是村裡的長者或有學問的人。
比之於女人的坐席,那就隨便多了,不分上下,想坐什麼位置坐什麼位置,想幾個人坐就幾個人坐,想和誰坐就和誰坐,很是自由和散漫。這里的重頭戲不是喝酒劃拳,而是-----「分菜」。
在這里,因為要去上學上班沒有趕得到的,也要佔席位,東家會安排好,所以,有是一桌實際上就只坐三四個人了,分菜一般有年長的婦女主持,大家都信得過,公平公開公正,大家都眼睜睜的,誰也不好意思多佔。
酒席開始前,婦女們會在村裡找些海碗,木盆或者塑料袋子,為分菜做准備。
每上一碗菜,分一次,等下一碗菜上來的時候,就可以收碗了,這樣廚房裡是很樂意的,男人們則不同,一碗一碗一字兒排開,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大氣得很。
婦女們則不然,分到自己了,只會嘗一點點,爭取更多的菜帶回家,因為家裡還有沒有來吃酒席的家人,他們在等待著改善生活,好好地開一次洋葷。
男人們還在胡聊海喝的時候,女人們早早地結束了,各人提著各式袋子,端著各色碗盤,在男人們的吆喝聲中,迎著夕陽回家了。
愛人很好奇,回老家也參加過一次喜宴,享受了同等待遇,他覺得好玩,問長輩,除了分菜,飯分不?引起轟堂大笑,至今成為笑柄。
成年以後,按照家鄉的規矩,可以坐在了正席,和前輩們一起喝酒劃拳了。後來出來工作,婚宴在城裡舉辦,那天,村裡老少爺們來了不少,母親親自為他們主持了分菜儀式。
好久沒有去老家吃酒席了,我還真想陪母親一起去,這樣也就可以再次感受「分菜」的樂趣了。

5、關於風土人情的散文

<<風土人情之我說 人之我說>>

出國前,聽到許多的人說,在外國,人與人的關系是冷漠的,相互間不可能有什麼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錢關系。所以,在國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會像我們中國人一樣的互相幫助的。

我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來到了加國。

可是,在短短的幾十天時間里,接連碰上的幾件小事卻讓我的觀念動搖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倫多的地鐵,車次方向搞不清,正一頭霧水地查地圖時,旁邊一位老外過來問道:需要幫忙嗎?我把地點告知他,他不僅在地圖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還一直把我帶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國內,問路時還得找點看起來老實的人,否則把我指到爪哇國去也未可知啊。我還沒有唱國際歌,就有朋友來幫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國際歌,恐怕天下朋友將會更多了。

在地鐵里,一個小孩在臨將關門的一剎那沖進車廂,車門忽然關閉,夾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時間,車廂里幾個老外同時沖向車門,七手八腳的要拉開車門。而這時車廂里還有許多的黃皮膚的中國人,自始至終沒有一點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電影,與自己不相乾的。更可氣的是還冷不丁的聽到一句粵語:「門不會關的,慌什麼嘛。」

其實,地鐵的車門如同電梯門一樣,有障礙就會自動打開,本不用著急的。這道理不僅中國人知道,誰都會知道的,可出於一種本能,老外們會同時搶了上去。而號稱會互相幫助的國人,不僅不表示出關懷,還要冷言冷語幾句,一付見過大世面,闖過大碼頭的架勢。看來,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祖訓可謂深入國人之心的了。當然,這種事在中國國內也是司空見慣的了,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它的歷史和現實都和移民的交流遷徙相關。應該說,由於這樣的移民流動,使加拿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為了發達的國家之一。

正是由於加拿大的這種特點,各種民族的大匯聚,也就形成了多種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徵匯聚。

美洲的開放,歐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獷和亞洲的猥瑣,在加國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歐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亞洲的虛偽,在加國也是一樣的競相表現。

在與當地洋人的笑談中,居然聽到很不中聽的一個列舉:在加國最不受歡迎的人有四種: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國人。這其中,亞洲人就佔了三個。幾個新結識的老外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他們不願意和中國人打更多的交道,因為「中國人不講信譽,」「騙人」。

黑人的強悍粗野,自是不必說的;印巴人的神秘詭詐,這也是不必說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盜行徑,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國人又何處得罪了這些老外呢?

或許,這是白種人的歧視吧。

<<[散文]長白山天池>>

《中國國家地理》為山水選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得完的,以往148頁的雜志,在2005年第10期這里增至550頁。感謝《中國國家地理》,增頁不增價,仍是16元。雜志出來不久即告脫銷,北京是全國脫銷最早的城市之一,據說網上已拍到80多塊了,不少讀者為買不到雜志而生氣,《中國國家地理》在其網站論壇發出總固頂帖,標題是《希望大家都冷靜一些》。

《中國國家地理》列出十五組「中國最美」,按排行榜順序依次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中國最美的六大旅遊洞穴,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國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國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和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這排行榜依次抄下來,是發現,不知因為什麼,排行榜上,沒有江河。也許有了峽谷,就不用再說江河了。一些年來,可能只有雅魯藏布江還算干凈,也許江河只能按峽谷那樣分段看,整體上不太好說了吧。

此次評選,在最美名山方面,東北長白山入圍,但沒能進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長白山沒有進入最美十大名山,長白山天池卻進入了最美五大湖,這讓人感到欣慰。長白山沒被選中,長白山天池卻在長白山最高處,誰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長白山上來。

翻看這期《中國國家地理》,對榜上有名的山水風景或介紹,或品評,或欣賞,都有許多文字,雜志還請了著名詩人和作家舒婷、於堅和劉亮程先生分別為廈門鼓浪嶼、蘇州老城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寫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長白山天池這里,在標題《長白山天池:盛怒之後的平靜》周圍,除了兩張圖片、59個字的專家評語和220多個字的說明,再就沒有什麼了。用一個現在流行的詞,這讓人有些郁悶,難道長白山天池就沒有什麼好說?可是轉念一想,又高興了,一年之中常是雲遮霧繞,冰封雪掩,登長白山是不容易的,兩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來此吟詩作賦,又沒有帝王將相來此祭天封禪,滿清皇帝雖把長白山冊封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溫德亨山建望祭殿遙遙拜祭,這里沒有為人們准備下現成的語言,從自然到人文,污染還少,想說長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雜志中兩張長白山天池的圖片,一張是夏景,一張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編輯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長白山頂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夠做到,一般人也沒有機會,有位朋友冬天裡上去過,多年後說起來還非常高興,特為此寫過一回遊記。

和許多長白山天池的圖片一樣,《中國國家地理》兩張天池圖片,一張野花點點,一張白雪皚皚,但都風和日麗,天池的水真平靜如同玻璃,紋絲不動。這樣的圖片多了,會使人產生誤會,好像白山天池總這樣好脾氣。其實,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長白山上走了一趟,車進山門,天已暮色朦朧,高山上顯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機人很好,在山上時間長了,有些經驗,他提醒說,應該抓緊時間趕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來,一天兩天不容易晴起來,天池就會藏進雲霧中去,要想看到,幾乎沒有可能。司機說,前不久,有國家要人來,在山上住了幾天,天氣一直不好,終於什麼也沒有看到。聽司機的話,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邊,時間不長,人就冷得哆嗦,山風越來越兇猛,黑壓壓的雲霧從天池對面壓了過來,眼看著把天池就吞沒了。就在這個暮色朦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天池,在圍繞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頭往下面看去,絲毫看不出以往人們所說和圖片所顯示的平靜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陰沉沉地一動不動,好像在醞釀一個陰謀,好像要伸出手來把人拽下去,讓人感到陰森,猙獰,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長白山古今攬勝》,書中介紹,滿清帝王一方面把長白山封禁起來,不許人們走進,一方面也曾派人尋找過長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臨進京後,尊「龍興之地」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愛新覺羅·玄燁命大臣覺羅武木訥一行四人前往長白山拜謁,「詳視明白,以便行祀禮」,同年夏,武木納等人登上長白山,到達龍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稟奏。但是,據考證,武木納此次拜謁並未真正見到長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長白山記》中說:「溯考康熙十三年,吳木納查看長白,僅至訥陰地方白山東北。」李廷玉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說武木訥未至白山主峰,應該是對的,雖然武木訥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長白山中的池水卻不只一個。《長白山古今攬勝》收有武木訥拜謁長白山後寫給皇帝的呈文,文中有關長白山天池一段是這樣寫的:「山頂有池,五峰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紋盪漾,池畔無草木。」了解長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處那個天池,周圍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訥所見若真是長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給隱瞞了。不管怎麼說,武木訥雖非故意,卻是把皇帝給騙了。

長白山天池,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3.5公里,湖水面積9.8平方公里,水邊周長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總蓄水量約20億立方米,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風物志》給出的數據。有人說,把一座大樓扔進白山天池,就像扔進一個火柴盒一樣。事實上比這還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條條江河,它是圖門江、鴨綠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許可以這樣說,圖門江里小小的游魚,鴨綠江邊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養育的。2005年冬天,一開始以為是個暖冬,也真希望它是個暖冬,願長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凈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渾濁。

<<武漢夏夜街頭的"竹床陣">>
夏至七月以後,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當地人卻習以為常。
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城"之一,夏季氣溫高達40攝氏度左右。酷熱難耐的時間長達兩個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漢特有的民習"竹床陣"。

2、吃粽子和賽龍舟

6、民風民俗的散文

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葯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7、作文福建的年節風俗600字的敘事散文

臘月廿三、廿四

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寫春聯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神聯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

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凈凈迎新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要對神佛大酬勞一次。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看春節聯歡晚會,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古有的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過十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接神,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表示歡迎財神降臨,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要說些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鬍子,身上背黃布袋,裝扮財神爺的模樣,後面跟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散發財神爺像,以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財神爺像給他們分些錢,這些人才連聲道謝,更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的戶家。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占歲,壓歲錢(17張)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

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正月初五,財神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南方)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

送窮,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股票市場也是在這一天開市。

正月初七,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

送火神(20張)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熏天」,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一種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送火神,在山東半島,正月初七這天還要「送火神」,孩子們選一根兩米左右的木棒,用麥秸將其綁住,這就是所說的「火神」。黃昏時分,在家門口點著「火神」的一端,孩子們抱著「火神」的另一端跑向離家較遠的地方,直到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活動寓意於將「火神」送出家門,一年之內家裡沒有火災,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檻、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正月十二,十二搭燈棚: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8、關於民風民俗的作文500字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江西也有著與這邊不一樣的過節風俗!

我們過節吃的年夜飯是用自家種的大米做的,飽滿粒大。我們還要吃餃子、湯圓,用意是團團圓圓;餃子里會放少許糖,用意是這一年的日子過得甜美;還有一種「長壽果」,大多是給老人吃的,是在餃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長壽。我們還把餃子和面條一起煮,餃子包的像元寶,名叫「金針穿元寶」。

過年時我們還要貼對聯、貼年畫、拜祖先、敲鑼打鼓......但最開心的還是我們這些晚輩了,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表示了長輩們對晚輩新一年的祝福。我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不過,我們要送禮物,都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臨走時,主人便會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贈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們收到壓歲錢的喜悅中、在人們吃年夜飯的快樂中漸行漸遠。這也明顯地展示了中國文化風俗的魅力!

9、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短文)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年制定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歷次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均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此外,國家還先後制定頒布了許多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具體法律、法規和一系列具體措施。主要有:(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我國各民族在飲食習慣上都有自己的特點,為保證少數民族特需食品的生產和供應,尤其對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東鄉、撒拉、保安等 個信仰伊斯蘭教、食用清真食品的民族,給予了專門的照顧。國家規定:在城市和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來往較多的交通要道、飯店、旅館、醫院及列車、客船、飛機等交通設施上,應設清真食堂或有清真伙食。對信仰伊斯蘭教公職人員較多的機關、學校、企事業,要求設立清真食堂或有清真伙食。在經營、銷售食品中,凡供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牛羊肉,應做到單宰、單儲、單運、單售,不得與其他肉食混雜,要註明「清真」字樣。供應糕點及其他食品也應照此。(二)尊重少數民族的服飾習慣許多少數民族的穿著裝飾都有自己獨特的習慣和特殊要求,對於這方面的習俗,國家安排了少數民族特需用品的生產和供應,在許多地區設有「民族用品商店」或在一般商店內設立「民族用品專櫃」。(三)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俗國家規定:各地人民政府應按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制定放假法、節日特殊食品供應等優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七條規定:「不以春節為傳統節日的少數民族地區,春節是否升掛國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紀念日和主要傳統民族節日,可以升掛國旗」。(四)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可以依據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某些變通條例或補充的規定。」現 個自治區、 個自治州大都結合本地區、本民族的實際,制定了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變通條例或補充規定。此外, 年最高人民法院還對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問題,做出了要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規定,一是少數民族的婚齡可適當降低。對一些少數民族不與外族通婚等其他婚俗要給予尊重,並慎重對待;二是對某個同其他民族男女自願結婚的,他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五)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我國各民族有不同的喪葬習俗,如火葬、土葬、水葬、天葬、塔葬等葬法,有的一個民族就有多種葬法。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自願改革喪葬習俗的,他人不得干涉。國家尊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土葬習俗,劃撥專用土地,建立公墓,還設立專門為這些民族服務的殯葬服務部門。國家還規定:絕不能強迫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實行火葬。(六)防止大眾傳播媒介中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件發生大眾傳媒中,有時會發生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現象。對此,國家予以高度重視。國家要求新聞、出版、文藝界和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認真學習和掌握國家的民族政策,正確對待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多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全面深人地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防止醜化、侮辱少數民族的作品出現。對有意歪曲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傷害少數民族感情,情節嚴重、造成惡劣後果的,要追究黨紀、政紀直至法律責任。 年修訂的《刑法》第二百五十條規定: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摘自《民族工作手冊》

10、《過年的風俗》散文隨筆

散文隨筆《過年的風俗》

講起過年的風俗習慣,倒是挺有意思的。有些現今仍沿襲著,有些早六百年的便給扔掉了。

對於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中國人來說,不同地方的規矩恐怕不完全一樣。我所要講的只是早先我們阜陽以北與太和這一片地方的風俗習慣。

俗話說: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毫無疑問,這臘月初八歷來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況還有:臘八臘米飯,大人小孩都喜歡呢。(在那物資相當匱乏的年代,人們要吃上一頓象樣的飯是多麼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在我十來歲的時候,每逢臘八晌午的那頓咸米飯是那麼的香甜。(通常這頓做米飯的米是娘老早託人用糧票開後門從糧站提前買好的。娘總是將米鍋里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細粉加上蔥姜佐料,飯沒做好,老遠的便能聞到撲鼻的香味了。這時飢腸轆轆的我便圍著廚房轉圈子,專等著娘說一聲:吃飯了。於是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盛上滿滿的一腕,美美的吃將起來。)百年不遇的吃上這么一頓難得的美餐,不用說,能撐得嗓子眼裡直往上冒,還覺不過癮的。

臘八過後,接下來便是祭灶。祭過灶,年也就跟著很快來到了。講起這祭灶,還挺有講究。記得有一句順口溜是這么說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賊祭六,老和尚祭到廟後頭。至於這順口溜的來歷,曾聽老人大致的講過,因為聽時並不怎麼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們張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記得,好象聽老人講,說是俺們張姓人家占著老天爺、閻王爺、龍王爺的光,因為他們都姓張。所以歷朝歷代張姓的人家沒有做皇帝的,原因就在於:如果連皇帝再做了,那天下豈不是沒有別姓人家混的了嗎?)祭灶那天,也是廚房大掃除的一天,平常煙灰滿布的屋子,通通用掃帚徹底清掃一遍。然後將提前請來的老灶爺與老灶奶奶並肩而坐的畫像恭恭敬敬地貼到鍋台一側的牆上。到了晚上,臨近送他們上天的時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給他們抹抹嘴,意思是先給他們甜甜嘴,請他們在老天爺跟前多替老百姓說些好話。(有道是:老灶爺上天——有啥說啥。至於這樣做的結果,是不是能讓老灶爺管住他的嘴,不在老天爺跟前說些對老百姓生活不利的話,那就誰也不知道了。)隨後是供上香火,放起鞭炮,送他老起程上天了。

祭過灶,家家便忙著准備過年的食物,蒸呀炸的忙開了。

在蒸炸的過程中,倒還有著不少的講就。其中大人們最忌諱的是小孩子在跟前扭來扭去。一是嫌他們礙事絆腳,二便是唯恐他們說出什麼不吉利的話來。後邊這一條是最主要的。例如:炸東西時,最忌諱人說別炸熰了、小心油別起火、或者說快炸完了等。我有一次看到娘炸饊子時,盆的面不多了,便隨口說了句:快炸完了。惹得娘瞪眼厲聲地吵:去!別在這胡說八道的!我當時還有點不服氣,頂了一句:這明明是實話,說說又有啥呢?娘卻說道:你說說說有啥?炸東西時,不興多嘴你知道不?我由不得又辯駁一句:多少東西只是多少東西,總不能說說就說少了?大嫂在旁接了句:說起來你屁都不懂。你沒聽說過「船倉垛底牆旮旯」嗎?因為這些誰都估不透。別看是盆底了,說不定從今個管炸到明個也炸不完呢。這句話說得娘笑了。但從此我遇見此事時絕沒再多言多語過。

蒸饃的時候更有一種神聖的味道,更忌諱人在旁邊扭來扭去的。好象這樣會帶來大不幸似的。蒸饃時還有一件,就是特意在其中的一個饃里放上個五分的毛革(也就是分革子),說是到時誰吃到了,誰就會發財。另外,蒸饃必須蒸得雪白的宣騰的`方為最理想。饃若蒸裂了倒也說得過去,叫作笑。若要碰上蒸得縮成個蛋蛋的,那是最讓人感到氣惱的。人們往往會以為有邪講,是邪魔在作怪,於是便將饃蛋蛋扔進鍋底下燒。說是這樣便可燒去穢氣。

到了年三十,家家都要帖門對子(既春聯。)。有喪事的人家是不準帖紅對子的。人死後的第一年,帖火紙,第二年帖藍對子,第三年帖綠對子。過了三年,才能重新帖紅對子。有那欠賬的人家老早地就將門對子貼上了,這樣,要賬的人便不好意思再來上門要賬了。另外,三十的晚上,家家都會在門檻外邊都放上根木棍,叫作攔門棍。意思是擋著防止一些不幹凈的東西進了屋。

年三十的晚上,通常家家都會放一掛比接年小一點的鞭炮,然後才開始吃辭歲飯。(辭歲飯不外乎餾蒸饃,吃餃子。這餃餡子大都是素餡,有用細粉、饊子、豆腐摻在一齊剁碎,拌上材料面的;有用乾菜、細粉、饊子加上蔥姜摻在一齊剁碎的。能吃上肉餡的人家不多。)之後,小的便要給宗家門里的長輩家挨門挨戶的去辭歲了。(有祖上牌位的人家首先得給供奉的祖上牌位磕頭。)還有,這辭歲之夜吃什麼東西都是隨便任著你吃的,這叫填倉,盡著你撐炸肚子也沒人說你。還有一條是小孩子最為喜歡的:老的要給小的發壓歲錢。接著是熬歲,不讓睡覺,比著看誰最能熬。說這叫作熬財神,誰能熬,誰以後就有福。這其間你打牌也好,聽收音機也行,講故事也罷,不管幹什麼,只有長著精神不睡覺就好。特別是大年初一,看誰家接年早。彷彿接晚了,年被誰接完了似的。所以從十二點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便接連不斷地震響雲天,直到年初一的上午十來點鍾才算結束。(到這時才接年的不是懶得出名、便是家庭境況不怎麼樣的。)奇怪的是,年初一全家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臉,而且洗過不能豁(潑掉的意思),得等到下半天才能豁。地不掃,連尿罐子也得存放在屋裡不往外拎。得等過了年初一才掃,才拎出去倒掉。並且吃過早飯、午飯,鍋碗不涮。早上用的碗,擺在那,到晌午各人繼續用各人的。這些規矩真正讓人莫名其妙,問爹娘,他們也說不上道道來。只說這都是上輩人傳下來的規矩。老規矩只有照著做,不能隨便亂改。我在心裡暗想:不知老祖宗們是怎麼想的,定下這規矩。這分明是有意讓人邋遝一年。

以上的這些規矩,現今大都沒人再照著做了。

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著在變。一些老規矩的廢棄,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存在即合理。那麼不存在的也就不合理。廢棄不合理的東西是人類社會進程中必然的選擇。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