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劉橋的風俗

劉橋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9 02:44:45

1、南通與蘇州近嗎 南通在哪兒 南通的習俗 地理位置 ……介紹一下

南通,位於江蘇省東部,東抵黃海,南望長江,"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地區相依,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江蘇省
南通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南與上海、蘇州隔江相望,西與泰州市接壤,北與鹽城市接壤,南通除狼山低丘群外,都為海拔五、六米以下的平原,平均海拔為四米左右。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北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我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范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歷史背景
南通是由長江北岸古沙嘴不斷發育、合並而成,屬長江下游沖積平原。6000多年前,長江水從上游夾帶大量泥沙不斷沉積在江口,南通由此成陸,並逐漸自西向東、向南延伸擴展。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里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歷史發展
南通在距今五、六千年開始就有人群在當地居住,市區一帶在晉朝以前為江口海域,南北朝時始成沙州,初名壺豆洲,後名胡逗洲,屬海陵郡(今泰州),唐朝時為鹽亭場,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設置鹽官,屬揚州海陵縣,隸淮南道。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時,設狼山鎮遏使,歸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吳時曾設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南唐時立靜海都鎮制置院,置如皋縣屬泰州,歷時半世紀。公元958年,北方後周派兵南下,佔領靜海,升為靜海軍,不久改名為通州,領靜海、海門兩縣,屬揚州管轄。宋朝時天聖元年(1023年)一度稱崇州或崇川,不久復稱通州,隸屬南東路,領靜海、海門兩縣。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年)復稱通州,屬揚州路。隸江北淮東道廉訪使司,領靜海、海門兩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並入南通;雍正三年(1724年)改通州為直隸州,並以泰興、如皋兩縣歸其管轄,隸江蘇市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隸江寧市政使司。辛亥革命後廢州立縣,設「南通縣公署」。1914~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興等縣為蘇常道轄,海門、崇明等歸滬海道轄。1934年設立南通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轄南通崇明、啟東、海門、如皋、靖江六縣。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3月在南通縣北興橋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戰爭期間,設通東、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東掘港建立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曾改建蘇皖(華中)一、九行政區。 建國後劃南通縣城區、港閘地區及近郊置南通市,其餘仍為南通縣,南通縣城遷至金沙鎮,南通市縣分治;設立蘇北行政公署南通專區,轄南通市、南通縣、海安縣、如皋縣、如東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1952年底,江蘇恢復建省,南通市為省轄市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58年崇明縣從江蘇省南通專區劃給上海市,1962年南通市再次列為省轄市,並脫離南通專區,南通市為省直管,南通專區轄:南通縣、啟東縣、海門縣、如皋縣、如東縣、海安縣。1970年全省又統一改專區為地區,南通地區轄:南通縣、啟東縣、海門縣、如皋縣、如東縣、海安縣。1983年3月,南通市與南通地區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南通市轄:市域[崇川區、港閘區、狼山旅遊度假區和富民港辦事處(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1989年以後南通市屬有四個縣撤縣建市:撤南通縣建通州市(縣級)、撤啟東縣建啟東市(縣級)、撤海門縣建海門市(縣級)、撤如皋縣建如皋市(縣級),這四個縣級市計劃單列仍由南通市管理。南通市是全國最早的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也是上海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2月通州市撤市設區成為南通市通州區實現了南通市縣合治——江蘇省南通市。
文化特色
我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蘇北境內的部落經常與中原各部落爭戰,世居淮、沂地區的東夷部落曾為中原部落所敗,為避戰亂,東夷部落不得不進行遷移,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他們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們在南通這塊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種子,並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記。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滅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當年屬邢國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吳破鄭城(湖北江陵縣東北),鄖國遺民在吳國發動下參加了復國斗爭。不久楚敗吳,鄖民隨吳軍東撤,後安置於海安縣立發鄉一帶。公元前473年,越滅吳,都城北遷琅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大舉向北移民。漢初,東甌王舉國徙江淮間。幾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時稱海陽今天泰州市)一帶,他們將吳越文化帶到了這里,形成了一種南方文化北上的趨勢。 晉時戰亂,北方人口大舉南遷,至東晉,南朝三百年間陸續遷至長江下游,其時海陵一帶移民人口猛增幾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這里相遇。 約六朝梁元帝時(公元552年),長江口出現的壺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鹽為業,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無業遊民,主要來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進、宜興、無錫、錫山、江陰一帶),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吳越文化的特性。隋時胡逗洲屬海陵,唐玄宗時因軍事上的需要,狼山成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下的一個軍事據點,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唐末軍閥割據,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彥洪)統治胡逗洲(其時稱靜海)、東布州達半個世紀之久,其軍隊和家屬有萬人之多,多為吳興人,其時南方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周師克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地區,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屬揚州,不久改為通州,設靜海、海門二縣,由於靜海島與大陸漲接並改屬海陵郡管轄,靜海人與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漸頻繁,同時又有大量的海陵人來往於兩地之間或定居。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響似乎逐漸減弱。但元末張士誠起兵江南,明永樂初燕兵之亂,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時期,不少江南商賈和手工業者紛紛來如皋安家落戶。如皋在1724年便是通州的一個下轄縣了。 由東布洲形成的海門島,當初亦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來自常州一帶,由於隔了130多年才與靜海縣漲接而造成的文化隔離,使海門人始終保持了吳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擁戴過張士誠的江南士民,被懲罰性地強迫遷移到呂四港一帶,他們於常熟白茹港集結,渡江來到呂四,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白茹抽丁」。他們同樣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風土人情。至18世紀初,崇明人陳朝玉(1688一1761)率妻來到海門,沿江岸墾殖,並帶動了大批崇明人遷來江北,他們辛勤墾殖,使沿江新墾地漸成村落,其時海門境內一萬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後200年間不斷有崇明人遷至海門。至近代紡織工業的形成和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安徽、浙江、廣東、上海、鎮江等地工商戶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經商和進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響幾乎一直延續著。 南方文化對南通的影響較大,南通方言中,說吳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劇屬於南派京劇,老百姓普遍供奉「觀世音菩薩」。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則常常把南通人視為北方人(江北人),這一錯位恰恰顯示了南通作為南北過渡地帶的文化特徵,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風北韻。
地方文化
通劇: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一個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鄉間從事迷信活動上僮子的過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說唱神鬼詞句及七字調、古兒書唱本加工後,化妝登台,串演戲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鑼鼓伴奏的演唱、粗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詞,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僮子的做「勸」(勸世文)演戲,盡管純朴得過於簡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卻千真萬確是典型的民間戲劇,並擁有數十萬計的觀眾,長演長盛,歷久不衰,象南通這樣地處沿海地區,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這簡直令人 通劇資料圖
不可思議。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來,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重和興趣。 南通侗子會:從前,南通郊鄉每年秋熟登場之後,總要舉行「侗子會」,又叫「圩塘會」,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選定在月中望日,邀請侗子演戲,藉助「天燈」,尋求歡愉。 「侗子會」開始,高豎黃龍旗,由主持者點香開壇,請來侗子圍場做雜技表演:「攻火圈」、「鑽火刀」、「劃虎跳」……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圩塘中若有此技藝者,也可獻藝湊趣。下午由主持者率領,舉行一種叫「收災」的活動來慶祝豐收。夜晚以皓月當燈,還掛荷花宮燈助明,由侗子演戲。戲目大多取材民間口頭說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惡揚善的勸世劇居多。 據說,清嘉慶年間,通州一侗子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和一副響亮的嗓子,抓住患者心理說唱「包公賑糧」,「治癒」了縣官老母的憂鬱症。老母拉著兒子一起聽唱本,兒子如夢初醒,減免了百姓賦稅。從此,侗子身價隨之而高。侗子會也隨之出現,圩塘與葦塘之間還進行會演。建國後,「侗子會」風俗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重要事件
血淚灘慘案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日寇侵佔南通城,連日進行大燒殺。五月八日,日寇從易家橋到麻蝦榨一帶沿途燒殺,在葛家老園槍殺我同胞二十五人,隨後又到任家園和張家園大肆燒殺。當地百姓聞聲而避,一群老弱婦孺慌忙躲藏於川貓兒河西的蘆葦叢中。日寇發覺,便用機槍集中掃射,繼後又用刺刀亂戳,頓時,屍橫河灘,血染川貓兒河,先後遇難者108人。任玉坤一家十二口僅本人及五歲兒子負傷倖存,余皆被害。其妻懷孕足月待產,其弟媳手中不滿周歲的嬰兒也未倖免。這一駭人聽聞的血腥屠殺,激發了人們對侵略者的無比憎恨,激發了人們「拯救中華」的革命鬥志。解放後,人們為永不忘記這一慘案,稱川貓兒河灘為「血淚灘」。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布局與規模
最近,南通市在城市規劃中採取競爭機制,全面放開規劃設計市場,引來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外知名設計公司的洋專家紛紛前來把脈傳經。 南通市新區與蘇通大橋的建設,是最近幾年內該市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該市對新區核心區和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北橋頭區進行概念規劃,並首次向國際徵集概念規劃方案。美國UVA建築事務所、日本的INA、法國PA建築事務所、中國香港的偉信公司等國內外知名設計公司紛紛投標。 2006年,南通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2007年,南通被國家評為「全國衛生城市」,與此同時,南通還被評為「中國最佳休閑旅遊城市」稱號;2008年,南通被國家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9年,南通又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
編輯本段產業與交通
港洽會
從2000年始每年一次於秋季召開的〖中國南通港口經濟洽談會〗是南通加快經濟國際化、城市國際化、人才國際化進程,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的盛會,每年與會的國家和地區均在30個以上,〖中國南通港口經濟洽談會〗不僅是國際性的經貿科技合作盛會和文化旅遊盛典還是南通外引內聯策應國家沿江和沿海開發策略,促進產業升級的總動員和總推介,第年港洽會都有即近百個重大外資項目簽約、近百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近百名海外高級經濟顧問聘請 。
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我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范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產業
2008年南通市生產總值(GDP)完成251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增幅在全省13個省轄市中名列第五,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99.18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430.93億元,增長13.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80.02億元,增長15.0% 南通作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自1984年以來,南通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國家權威機構評估認定,南通進入了中國「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環境40優」的城市行列。 【農林牧漁業】 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實現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3.1億元,增長3.0%。其中農業產值128.7億元,增長0.5%;牧業產值77.85億元,增長4.1%;漁業產值72.72億元,增長4.7%。 2005年末,全市擁有農機總動力288.3萬千瓦,增長3.6%,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農機動力39.7千瓦;全市拖拉機保有量4425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370台;聯合收割機4544台;高性能機動插秧機1955台。隨著農機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明顯提升。2005年全市完成機耕面積596萬畝,機耕水平達83.6%;三麥的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8.2%和95.3%;水稻的機械化種植和收獲水平分別達到27.0%和85.1%;油菜生產機械化,完成機直播面積2.3萬多畝。2005年全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7.09萬噸,增長1.7%;農村用電量57.28億千瓦時,增長20.4%。 【紡織業】 南通有世界第三大家紡城(海門三星鎮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從上海向北,經蘇通大橋約一小時車程,就是聞名全國的家紡之都——中國疊石橋國際綉品城。它位於海門市西北角,總面積35萬平方米,日均人流量3萬人次以上,在這個小鎮上有3000多戶家庭經營綉品。這里是孕育百萬富翁的沃土,從疊三公路一直往西走,3公里的道路兩旁是20多家已成規模的紡織品公司,再往西走,便是綉品市場。擁有門市部的老闆,個個腰纏萬貫。在疊石橋,一個門市部就是一個品牌,大大小小有數百家,其中有100多家企業的年銷售額都在500萬元以上。他們經營各種床上用品(包括被子、被套、枕頭等)、窗簾、靠墊等紡織成品。 【工業和建築業】 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延續了前兩年高速增長的態勢,總量規模不斷擴張。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分別實現2144億元和2081億元,雙雙突破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4.53億元,增長25.2%。其中:民營工業增加值319.73億元,增長26.3%;輕工業增加值278.33億元,增長23.3%;重工業增加值286.2億元,增長27.2%。全年工業用電量105.15億千瓦時,增長19.6%。 建築業生產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51.33億元,增長17.0%。建築企業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97.96億元,增長17.9%;施工面積13614.1萬平方米,增長12.1%;竣工面積4168.8萬平方米,增長0.5%。建築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人均14.83萬元,比上年提高7.2%。2005年全市有3家企業晉升總承包特級資質,14家企業獲一級資質,8家企業躋身全省建築業綜合實力20強,5家企業進入全省建築外經10強。2005年,南通市建築鐵軍獲省級以上優質工程近100項,獲魯班獎(國優工程獎)2項。 【船舶海工業】 南通船舶海工迅猛發展,造船噸位在全國佔有較大的份額,南通現有以1、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2、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 3、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 4、吉寶(南通)船廠有限公司 5、南通惠港造船有限公司 6、南通韓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7、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 8、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為代表造船骨幹企業40多家,其中生產遠洋船舶的企業達到34家,其餘年造4條船舶、大小為3萬—10萬載重噸左右的為中小造船企業。現有船舶配套企業488家, 南通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全國領先。南通目前已有15位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共為祖國奪得50枚金牌,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被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南通建築行業共獲得中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38項,居全國地級市之首。這里有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環濠河博物館群。
編輯本段觀光游覽
清末狀元張謇為代表的近代南通人開風氣之先,創造性地開展城市建設,使南通成為中國人最早按照先進理念規劃和建設的城市典範,15個全國第一造就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稱。 如皋水繪園
全市現共有4A級景區四家,分別為:南通濠河風景區、南通狼山風景區、南通博物院苑、如皋水繪園。 濠河風景區:江風海韻,風光綺麗。30華里的濠河環抱古城,被國內外遊人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正在規劃、開發的沿濠河博物館群將賦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內涵。 南通的海灘平展開闊,有旅遊項目海上迪斯科。 狼山風景區:位於市區南郊的狼山風景區同樣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六大自然風景區之一,狼山列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擴建廣教寺以來,一直香火旺盛,聲名遠播。被稱為江海第一山,山高106.94米。狼山是佛教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的道場,山上還供奉著惟一身披龍袍的大聖菩薩。位於狼山兩側的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新添了不少景點。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位於風光秀美的江蘇省南通城東南濠河之濱,由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晚清狀元張謇於1905年創辦,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建成之初佔地35畝,藏品分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主要陳列於南館、北館等展館內,而大型文物標本則展示於室外。苑中廣植花草樹木、養殖珍禽鳥獸,與室內展品呼應,另有各種園林設施點綴其間,由此營造成一種高雅精緻而又輕松閑適的氛圍。這種館園結合的特色反映著創始者獨到的博物館理念。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皋水繪園:300多年前,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與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在水繪園演繹了浪漫的愛情故事,到南通可別忘了去如皋觀賞徽派園林孤本——水繪園,品嘗董小宛親手創制的董糖。 百里縣區不乏尋幽探勝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遺址,如皋的水繪園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歸渡海亭,如東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響樂"(海濱放風箏),啟東的圓陀角觀日亭等名聞遐邇。 此外,南通海底世界也於2007年與大眾見面,獨特的海底風光,見證了江蘇第三個擁有海底世界城市的誕生。 南通一流品質和美觀形態的人居及旅遊環境,位於市中心的濠河獨具城抱水、水擁城的絢麗風貌,獲「2005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編輯本段逛街購物
南通主要商業街區位於南大街、人民中路(十字街)一帶。主要百貨店有: ·文峰大世界 地址:南大街3—21號 ·亞萍國際購物廣場 地址:南大街2號 ·金鷹國際購物中心 地址:南大街28號 ·南通市百貨大樓 地址:人民中路29號 ·大潤發超級購物中心 地址:人民中路21號 ·僑鴻國際購物中心 地址:人民中路9號 ·家樂福王府店 地址:人民東路6號 ·樂天瑪特超市地址:人民東路86號 ·易初蓮花超市南通店 地址:工農南路164號 ·麥德龍南通店 地址:人民東路 889 號 ·新一佳南通店 地址:桃塢路58號 ·南通文峰麥客隆 地址:工農南路999號 ·上海華聯超市南通店 地址:人民中路180號 ·超越超市南通總店 青年東路86號
編輯本段南通特產
一 南通市
·西亭脆餅 ·正場薰糕 ·石港乳腐 ·金沙茶食(寸金糖 等) ·南通緙絲(港閘區 本緙絲 宣和緙絲) ·二甲藍印花布 ·劉橋菜刀 ·劉橋南通長牌 ·興仁豬頭肉 ·通東薄荷 南通緙絲
·南通茶食(嵌桃麻糕、麻圓、麻餅、麥蒂酥等) ·南通鷂子(風箏) ·通綉 ·五總毛靴 ·狼山雞 ·季德勝蛇葯片 ·王氏保赤丸
二 五縣市
二甲藍印花布
1、如皋市: ·白蒲黃酒(水明樓) ·白蒲茶干(三香齋) ·如派盆景 ·林梓潮糕 ·如皋肉食(肉鬆、火腿) ·如皋董糖 ·如皋蘿卜干(長壽食品) 2、海安縣 ·海安河豚 ·沙崗豬頭肉(中央2套美食) ·李堡麻蝦醬 3、如東縣 如東紫菜 如東海鮮 ·如東文蛤 4、海門市 ·海門山羊 5、啟東市 ·啟東海魚、文蛤
編輯本段科技教育

編輯本段著名人物
南通歷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冒辟疆 等文學家在南通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和軼聞逸事。近代蘇綉大師沈壽也與南通有著諸多淵源。 三國名臣呂岱、明代名醫陳實功、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歷史名人均為南通籍人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當代著名學者、書畫家、詩人范曾、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學大師魏建功、韓國磐,國畫大師王個簃、蛇葯專家季德勝,以及數學家楊樂等20多位兩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體育事業備受矚目,先後為國家輸送了林莉、葛菲、黃旭、李菊、陳玘、陳若琳、仲滿7位奧運會冠軍和張潔雲、吳健秋、殷勤、趙劍華、季磊、胡欣、陸斌、趙婷婷等一批體育名將,被前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譽為"世界冠軍搖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全國婦聯主席 中國第一位女省長 顧秀蓮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首席大檢察官 曹建明 中央軍委委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上將軍銜。載人航天系統總指揮 陳炳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劉延東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李金華 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部長 李盛霖百度地圖

2、南通有什麼特產呀?

江蘇南通特產推薦:
1、油饊子:早年,食品稀缺,用麵粉做的油饊子(南通有地方稱之"油麵"),加上紅糖,開水泡著吃,作為產婦的滋補食品,這種老風俗在南通不少地方至今還沿襲著。
2、如皋香腸:如皋香腸,又稱「如式」香腸,歷史悠久,是聞名全國的香腸品種之一。可與「廣式」香腸媲美,被稱為「如式」香腸。如皋腸具有條理整齊、肉質緊密、肥瘦比例得當、乾爽結實等特點。
3、正場薰糕:正場熏糕,為江蘇省南通市漢族傳統糕點名產,產自通州區正場鎮,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4、呂四海蜇:呂四海蜇,是江蘇的特產水產品,盛產啟東於呂四沿海,身體半球形青藍色,半透明。以質量上乘,加工精細聞名,是我國「海產八珍」之一。用白酒、香菜和胡椒粉調制的海蜇泠盤,脆嫩、透明、爽口。
5、白蒲茶干:白蒲「三香齋」茶干(簡稱白蒲茶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是如皋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土特產。「白蒲茶干」選用優質大豆,多種香料精製而成。

3、南通的風俗和特產是什麼

一、風俗:

1、戲劇: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南通侗子會。海安花鼓:流行於400年前時嘉靖年間的江淮大地。海門山歌:主要流傳於海門地區以及啟東和通州部分地區,與江南吳歌一脈相承,是吳歌伸向蘇北的一個分支。

2、南通方言:

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區:海安縣、如皋市以及如東縣的大部分地區的方言——屬於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如片,又可分為兩種小方言片:如東東部地區的如東口音和其他地區的如海口音兩種,可以分別稱為如東話和如海話。南通城周邊地區:港閘區、崇川區西北部及通州區中西部的方言——南通話,南通話是毗陵片吳語向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如話的過渡方言。南通的東南部地區:崇川區的東南部、通州區西南部、海門市南部、啟東市南部、如東縣東南部和通州區的東部沿海地區的方言——沙地話(崇明話、海門話、也叫啟海話),屬於吳語。南通的東部地區:通州區東部、海門市的北部、啟東市的北部的方言——通東話呂四分支和東社分支——通東話(亦可叫古常州語,或稱江北話),屬於吳語。通州城周邊地區:通州區的中部方言——金沙話,屬於吳語。3、節慶活動:燈節:舊歷正月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這六天謂之燈節。燈節期間,南通城裡城外,有好多廟宇裝燈。十五、十六兩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門口放煙火,看的人也不少。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帶,有許多賣燈的。,賣的是馬燈、獅子燈、兔兒燈、蝦蟆燈、走馬燈、球燈等等,都是以蔑為骨,以彩色紙糊的,至遲賣到十五、十六日結束。民間所掛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92]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有家家帶女兒之俗,諺雲:「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女兒不來要爛腿兒,女婿不許她家來是肉龜兒。」殷富之家帶女兒要辦起豐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徵性地小酌一番,沒有親生女兒的還得請「乾女」。此俗沿襲至今。[93] 元宵節: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元宵鑼鼓:舊時民俗公約,日常敲鑼視為報警,故兒童平時不得敲鑼戲弄,但到春節期間則可盡興玩耍,天黑亦無防,尤其正月燈節期間,更不受時間限制了。每到元宵節,城內東大街小關帝廟(在南通電影院附近,今已建為證券大樓),自發舉行鑼鼓比賽。昔日元宵節那一浪高一浪的鑼鼓聲,震撼著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滿對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氣氛,是小伢兒和大人們最快活的節日。「放燒火」:南通民間「放燒火」的風俗,起源於遠古人們對火和火神的崇拜。遠一點的可以翻翻《詩經》:「去其螟塍,及其蟊賊,無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說的就是鄉野阡陌農夫手執火把驅蟲趕獸,護衛田禾的情形。近一點的可以看看我們的老前輩、清道光初南通詩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詞》:「山村好是晚風初,燒火連天錦不如,但祝麻蟲能照盡,歸來沽酒膾池魚。」詩後原註:「元夕放燒火,謂之照麻蟲。」這首民歌體的小詩告訴我們,當年南通民間 「放燒火」的場面十分宏大壯觀,連城裡的紅男綠女、騷人墨客都要趕去爭看熱鬧。「放燒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俗諺有雲:「三十夜子送百蟲,一送永無蹤」,農人們回憶的日子有正月半、正月十八、二月二、二月十三、二月十九等等。形式大致相似。2003年,央視和南通市政府聯合組織拍攝《正大綜藝》欄目《節日繽紛》把它搬上熒屏,讓更多的人了解南通,了解這一奇俗。二、特產:

資料來源:http://ke.baidu.com/view/1225.htm?fr=aladdin#12

4、中國四大風箏產地的南通

南通風箏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南通風箏保存了古代「弦響碧空稱風箏」的特點,以獨特的音響效果著稱,與北方的造型風箏分為南北兩派。
許多人常用板子式、帶音響,畫品多彩,平面多姿,高大魁梧,集體放飛等語言去介紹南通風箏(俗名鷂子)。這,無疑是對的。南通風箏其文化特色是什麼呢?這次幾個月的學習,我有了初步的理解。製作者的情趣、放飛者的興趣、觀賞者的樂趣,決定了風箏文化關鍵基因。因為這是人化物質的體現。從製作程序說:取料精細、繪畫多彩、雕刻技藝相融、扎糊綳、敦葫隆的知識講究,引線、尾襠的定位定量,無不與文化屬性范疇密切相聯。鷂子掛在室內,放在空中,都是靜態美,空中美的享受。尤其是葫隆在風力作用下,發出渾厚、或清脆、或婉轉的韻律規則的美妙哨音,令人心曠神怡,放風箏既是四肢肌體活動,也是心理陶冶。因此,風箏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結論是完全有依據的。
從文化的分類說,風箏文化可列入體育文化,因為體育文化包括體育觀念、體育思想、體育理論科學、體育精神、體育藝術、體育道德、體育法規、體育風尚。風箏文化的出生地是民間,風箏文化根在民間,又可稱之「民俗體育文化」。
風箏和放風箏活動有兩個不同的含意。但它們都屬於大文化范疇,又超越了這個范疇。因為,這已發展成為外事交往、經濟交流的媒介和橋梁、紐帶。
從歷史資料看,風箏在我國古代常被作為一種工具——首先,用於軍事。後來作為游戲娛樂的工具。明代以後,又成為科學研究的工具。接著,人們又發現了放風箏的醫療保健功能。在歷史進程中,風箏和放風箏活動不斷地發展和升華,它的屬性不僅表現在以上種種。
風箏的本質特性是收藏性、體育性、媒介性。非本質屬性具有藝術性、裝飾性、禮品性、廣告性。從風箏和放風箏活動橫向坐標,縱向坐標思考都無疑地說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地域性明顯是南通風箏文化的首要特徵。從風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風屬於海風,瀕臨江海的風量,風速、風力相對勻稱,對風箏上天後平衡性、穩定性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般在「和風」的等級時,即4級風時就可放小鷂子了。也就是每秒風速在5.8米至7.3米時,小樹頭有所晃動、紙片丟下可看出風飄揚的方向,風標開始工作。這些優勢是山風、谷風、陸風、山谷風所不能及的。從製作風箏形狀也有明顯的地域性。如一帶喜造型鷂,從如東掘港到通州李港,一般喜歡放六角鷂和七星鷂。從裝置葫蘆看也有明顯的地域區分,石港、劉橋、海安一帶喜歡豎排,而港閘一帶習慣於下面一對啜子、一隻大嗡聲、上方幾板葫蘆不等。從「葫蘆」、 「葫隆」、「哨子」的名稱也有地域差異,有的統稱「哨口」,有的地方把「葫隆」、「哨子」區分開來稱,用竹筒做身的叫「哨子」,用「葫蘆」做身子的稱「葫隆」。再如對「葫隆」的名稱,有的稱「葫嚨」等。人們的喜愛是形成地域差異的主要原因。
另外,風箏文化根生土長,與當時、當地的各種密切契合。什麼格調,都有濃郁的鄉土味,對於當時當地的個人具有十分親切的感覺,但不易超越提升,更有排他的劣根性。 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其種類有軟翅類,硬翅類,龍頭串式類板子類和立體桶子類等。它不僅被廣泛用於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風箏是濰坊的象徵,每年的風箏節是濰坊以風箏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活動。
濰坊風箏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
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託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那絢麗多彩的顏色,與其說是所模仿事物的標志,毋寧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皆宜的娛樂,健身活動。在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手牽引線,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無際的海灘前後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鍛煉,眼睛得到調整,氣血為之暢達,這對人的生命是多麼有益啊。伴隨著風箏的興盛,濰坊風箏又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以商品的形式進入流通,糊制風箏成為一種職業,是一種重要生計。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濰縣城裡的風箏作坊和店鋪就有30餘家,清明時節在集市上攤的有數十戶,外地客商在這里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濰坊風箏,由於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鍾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連續舉辦,已成為當代濰坊人的文化象徵物,它越洋過海。聯結起了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成為濰坊市經濟騰飛的巨大杠桿。濰坊風箏的製作,也走上了傳統技法與現代新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進入了風箏發展的新時期。 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採眾家之長,特別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把製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制上,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風箏的一個重要流派。
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品種繁多、起飛靈活。在中國的風箏家族中,濰坊風箏歷史悠久,題材豐富、廣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選用,設計的誇張變形,畫工的年畫技法,以及放飛的巧用力學原理,構成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神韻,蜚聲古今中外。 今日的濰坊風箏藝術品種繁多,由於風箏藝人和各行各業的風箏製作者不同的生活閱歷、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的知識結構,形成了不同體系和流派,大體有如下三種:
-、傳統民間派
濰坊民間風箏,從歷史上看,是相對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而言的:在現代,則是相對現代新式風箏而言的。其特點是:
(1)、民間風箏的製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地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願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製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製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
(3)、民間風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
(4)、民間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在製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 民間風箏帶有古老傳統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
二、傳統藝匠派
由於出現了賣風箏的生意,專職風箏藝匠也就應運而生。在濰坊歷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制乃至設計製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這就是那句流傳下來的諺語所說的情況「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對濰坊風箏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現代創新派
由於廣大專業美術工作者、科技人員、工人、城鎮居民踴躍參加風箏活動,充分發揮了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在繼承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嶄新的現代風箏。現代風箏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志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雲端。」「清明,小兒女作紙鳶、鞦韆之戲,紙鳶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曾做過七年濰縣縣令的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懷念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把濰縣的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的淋漓盡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濰縣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到近代,濰縣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有首《竹枝詞》是這樣描寫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的:「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風箏飄洋過海,被帶到美國、日本當作藝術珍品館藏起來。新中國建立後,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徵,更加受到當地人民的珍愛和重視。從1984年起,濰坊市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國際風箏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走向了世界,真正達到了它的鼎盛期。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志。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濰坊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扎、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濰坊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紮成,扎骨架的工序有:
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後,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前輩藝人們在扎風箏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有的還編成了歌訣。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訣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頭一腹一尾根。—亡條平直須堅硬,下條扁軟勢隨形。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扎半圓形,中腹應按雙分計,尾竹上端中線尋。下端長短如何定,橫設架子首尾千.托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頭部迎風腹為主,冕竹要軟好瀉風。襠肥紙闊單面軟,迎風不會左右慨。

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後抖動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托裱了的防風紙。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塗漿糊後,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幹了之後,用刀把多餘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製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後繪,也可以先繪後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後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干,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後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風箏先糊兩膀,再糊兩腿。最後糊頭、腹,米字風箏也是先糊兩膀,拍子風箏用平貼法糊紙等等。

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採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藍三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朴,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為主,便以濃艷著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為主,代表海水,同時以紅或桔紅的暖色,使整個畫面形象鮮明,風箏騰空之後,與蔚蘭的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視角效果。西方藝術大師說過:「要懂得用最少的顏色,如果該用七個顏色,你卻用二個表現時,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濰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正是這樣做的。他們盡量少用色,以塊色為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郁的特點。

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游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收線時,一手拉線,一手打輪,十分方便,樣子也玲瓏可愛,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愛的玩具;還有一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著一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絞車」。風箏的附加物,是放風箏時作游戲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風琴」、「鑼鼓」、「送飯兒的」等。 風箏的種類很多,按形象分有鳥形風箏(如鷹、燕、仙鶴)、蟲形風箏(如蜻蜒、知了、蝴蝶)、水族風箏(如金魚、蛙、蟹)、人物風箏(如孫悟空、胖娃娃、老壽星)、字形風箏(如「雙喜」、「福」字、「壽」字風箏)、器物風箏(如扇子、鍾、宮燈)、變形和幾何圖形風箏(如瓦片、八卦、五星),按風箏的構造分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平桃風箏、軟風箏、桶形風箏等;按風箏的功能分有玩具風箏、觀賞風箏、特技風箏等等。按大小又可分為巨型風箏與微型風箏。如濰坊藝人扎的「鯉魚跳龍門」風箏,兩層樓高,面積為174平方米,扎風箏的藝人是站在樓上紮成的。巨型立體蜈蚣風箏,龍頭狀的頭和數十節的身,共100多米長。發放時,必須先將尾部和身部逐漸放起,再靠身部幾十節圓方形風箏將沉重的龍頭提升到空中。小型的蜈蚣風箏一樣首尾齊全,卻小到可以整個藏在火柴盒中。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旨在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該館共設有八個展廳:即風箏的歷史文化展,濰坊風箏精品展,世界精品風箏展,中國精品風箏展,風箏綜合功能展,濰坊國際風箏會,民俗展廳,風箏放映廳。分別介紹了風箏的歷史、應用及沿革發展,濰坊風箏的流派及分類,國外風箏展,國內風箏流派,精品風箏及國際風箏會等內容。展覽以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以及照片、文字、繪畫、復製品等,全面展示了風箏的歷史文化、現代文化、國際文化及延伸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所獨具的藝術魅力,成為了傳播和弘揚風箏文化的藝術交流中心。

5、劉橋鎮的鄉鎮簡介

劉橋鎮是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副縣級建制鎮。鎮域總面積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萬畝,轄16個村、6個居委會,人口9.2萬人(含礦區)。鎮區東距淮北市區10公里,西鄰河南永城市,並有濉永公路相連,境內座落劉一、恆源兩大國有煤礦。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網路發達,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建設也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並取得優異的成績。2002年、2003年先後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被授予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實驗區;今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的榮譽稱號。
目前,劉橋鎮建城區規模近4.7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4.5萬人。2004年鎮級財政收入1000多萬元,全鎮國內生產總值(GDP)4億元。鎮區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工業企業有皖能煤業公司、皖北煤電集團劉橋一礦、恆源煤電股份公司,其中恆源煤電股份公司2004年成功上市,並募集股金4億元,2004年底首批投入2.4億元建設煤泥矸石綜合利用電廠一座,並拉動煤場、運輸、建材等一批相關產業的建成與發展。2005年,浙江客商投資1.2億元建設三利園林有限公司,佔地2000畝,集園林、休閑、旅遊為一體的娛樂城,即將開工建設。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通過塌陷搬遷,已在規劃區建成前樓、大庄、陳集、周口、丁河等七個農民居住小區和兩個工人居住小區,並在鎮區中心建成1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和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的商業中心,建成合歡、合興、共振、育才、貿易、雲集等六條城鎮幹道和佔地1.8萬平方米的公共綠地,供水能力200噸/日的水廠一座,供水人口3.5萬人。基礎設施逐步完備,城鎮功能基本齊全,具有較強的聚集力和輻射力,已成為淮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工礦型城鎮。

6、南通話吃飽驢啥意思?

打赤膊,不穿衣服。
南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南與滬、蘇、錫、常吳語區隔江相望,北接江淮平原,與泰、鹽、揚、淮比鄰。南通成陸後曾居「流人」,唐宋以來人口流徙,給南通帶來了講各種方言的居民,他們長期共同生活、互相交際,逐步形成既含有吳語底層成分,又帶有北方方言基本性質的南通話。
除了方言的融合之外,古今語言的演變也是造成南通話特殊性的一個根本性原因。由於南通環境的相對封閉性,現代南通話與中古音有其特殊的對應規律。
由於南北融合,八方人口雜處,現代南通話往往一字多音,有音無字,或字面的意思與字義沒有關系。

南通話的內部差異較小,但與普通話的差異則較大。南通話的聲母只有平舌音,沒有翹舌音,韻母中只有後鼻韻母,沒有前鼻韻母,也沒有前響復合母音。

南通話有7個聲調,其中包括陰入、陽入兩個人聲調。而規律整齊、明顯,所以南通人學講普通話並不困難。
南通地區濱江臨海,處於江淮方言區與吳方言區交錯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境內各地成陸時間的差異、江海的伸縮、洲陸的漲沉、居民歷史來源的復雜性、行政建置的變化,再加上天災戰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一帶方言種類多樣、方言分布錯綜復雜、獨特奇異的狀況。
在語系、語族分布上,南通地區漢語方言均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在具體方言大類分布上,南通地區處於吳語和江淮官話的交匯處,地處東南的海門區、啟東市及由此向北的如東縣、海安市少數臨海地區,講吳語啟海話;地處西北的如皋市與如東縣、海安市的絕大部分地區,講屬於江淮方言如皋話;而南通話則界於啟海話和如皋話之間。使用南通話的包括崇川區北部和通州區的興仁鎮、石港鎮、劉橋鎮、平潮鎮等地的大部分地區。
從性質上講,南通話屬江淮方言。在南通話與啟海話之間,還有一個狹小的過渡地帶——通州區東南與海門接壤的二甲鎮、余西古鎮等地區,講「通東話」,它的聲、韻、調系統已與典型的吳語大相徑庭,而帶有某些南通話的特徵。
南通方言有其特殊性,它在漢語方言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通過對南通方言歷史演變的研究,可以解讀南通地區的歷史、風俗、地理、文化特點和底蘊,這些現象已引起美國、日本、韓國等一些外國漢語方言學者以及國內一些方言專家的注意。

在南通方言中,南通話最為特殊。南通成陸後曾居「流人」,唐宋以來人口流徙,給南通帶來講各種方言的居民,他們長期共同生活、互相交際,逐步形成既含有吳語底層成分,又帶有北方方言基本性質的南通話。由於南北方言的滲透融合,南通地區的方言異常復雜、特殊。從東南部(啟東、海門)起,經通東向西至南通城區及其周圍地區。

然後,一支由東(興仁)向北(石港),再向如東、海安東部,另一支向西(平潮)向北(劉橋),再向如皋及如東、海安西部,遠及泰、鹽、揚、淮,吳語的影響逐漸減弱,而江淮方言的特徵逐漸明顯。而南通話作為二者的結合點和分歧點,在漢語方言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學術研究意義。它是一種混合了北方方言和吳方言底層成分而與北方方言親緣關系更密切的,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長期發展,形成較為獨特的方言。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