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過年風俗
1、濟南人如何過年
農歷春節,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的活動,實際上是從前一日傍晚——除夕就開始了。從前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是夕辭歲,燃爆竹滾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其中有些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當夜幕降臨時,每家的飯桌上都擺上豐盛的飯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和和樂樂地吃團圓飯。飯前先到街上燒紙,把祖先們迎回家中,供在寫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後面的牆上,還掛有大幅畫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軸子」。吃完「年夜飯」,放過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圍在火爐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謂之「守歲」。到「年五更」新舊歲交替時刻,再吃「更歲餃子」。餃子一般為素餡,取新年素素靜靜之意。吃過更歲餃子,新的一年來臨,晚輩們開始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把「壓歲錢」分給孩子們,高興地接受著晚輩的聲聲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開始了。孩子們穿著剛剛更換的新衣,大人們也個個穿著整齊,成群結伙地到同事、鄰居、親朋好友家中拜年。過去晚輩給長輩拜年,都要向著供桌磕頭,邊拜邊喊著:「給某某拜年啦!」「給某某磕頭啦!」近年來一般不再磕頭,熟人見面或抱拳或握手,說些「恭喜發財」、「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處處充滿歡樂的氣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許多禁忌。如除夕夜裡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除夕和初一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萬一不小心打碎東西,要趕緊說一聲「歲歲平安」來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初一不興掃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將財寶一起掃出門。
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著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姊妹們說說知心話。由於過去許多大家庭是幾世同堂,歸寧的女兒常常是兩輩甚或三輩同堂,家裡頓時熱鬧非常。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舊時有「挖月芽兒」的習俗。入夜,當一彎新月掛在寒空時,一些婦女便將自己的孩子帶到院里,面對新月跪在蒲團上,手拿一把盛飯的勺子,先對月芽挖幾下,再在自己的肋邊比劃幾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據說這樣一「挖」,一年當中就再也不會牙痛。初三這天按舊俗還是「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於井台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
正月初五舊時稱為「破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俗謂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間,家家戶戶「送家堂」: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這就意味著年節已經過去。
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稱為「人勝節」,在濟南民間叫作「人七日」。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人們以此日的天氣晴否來占驗本年的收成好壞。南朝人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置頭之鬢,又造華勝相遺。」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這些「荊楚遺風」,在濟南的舊俗中也得以體現。過去在「人日」這天,濟南人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或參加娛樂活動。人們在五角綢或紙中剪出七個人形,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他們還用七種蔬菜製成餅或吃「人齊菜」並互相饋贈,表示祝賀。「人日」這天婦女不能做針線,俗傳「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這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裡,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因為觀燈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所以又稱燈節。元宵節是繼春節以後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城鄉人民仍普遍歡度。
除觀燈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耍獅子的。這些活動到元宵夜達到了高潮。各種表演隊伍中,高蹺隊的陣容最為壯觀:隊前是高大的紙扎門燈,上寫高蹺隊的名字;門燈前是手挑紅燈籠的領隊人,後邊是鑼鼓隊,再往後就是兩人一對叉花串列的高蹺隊了。隊員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別扮成戲曲中的武松、林沖、孫悟空、豬八戒、臟官、丑婆等。隨著有節奏的鑼鼓點,他們各顯神通,做各種滑稽表演和高難度的動作,時而令觀眾捧腹時而激起陣陣喝彩。過去濟南以東舍坊、馬家莊、西青龍等處的高蹺隊最為有名。(山曼)
2、濟南過年de 風俗
我們家祖上都是濟南人,至今生活在濟南。「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過去還要給灶王爺上香,現在幾乎沒有這一風俗了,只是打掃衛生,等待春節的到來。這天還要吃餃子。大年三十,家中的兒子要帶媳婦孩子回家過年,餃子當然一定要吃。還要炸很多的魚肉等,從初一至初四不能動刀,不能掃地。這些時間就吃大年三十備下的東西。初一走親訪友拜年,初二要隨媳婦回岳父岳母家,初三初四兄弟姐妹串門。破五這天,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干一天活,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破五這天也要吃餃子,我們家尺素餡餃子,奶奶說是象徵著這個年素素靜靜過去。正月十五當然要看華燈,猜燈謎。小時候老去大明湖或趵突泉看,現在也好多年沒看過了。晚上吃元宵,意思是這個年圓滿結束。呵呵,風俗還是挺多的嘛。還有,我也沒聽說過章丘酥菜。
3、濟南過年習俗有哪些?250字以上!!!謝了~\(≥▽≤)/~
和其他地區一樣,濟南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濟南人稱之為「辭灶日」。舊時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舊時濟南,小年這天人們除了「祭灶」,還要對居家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以便為新年營造一個煥然一新的環境,此舉謂之「掃塵」。因為「塵」與「陳」諧音,在濟南人的心目中,「掃塵」意味著把一切陳舊的「晦氣」、「窮運」掃走,從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氣進門。這反映了濟南人企盼吉祥、福氣的心願。
現在濟南,具有迷信色彩的小年祭灶已經絕跡,但小年掃塵的良好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貼春聯、福字
過年貼春聯、福字,是中華傳統,濟南也不例外。在濟南,過年貼春聯、福字向來是一項重要「年事」活動。特別是過去,由於老濟南人住的都是四合院,故貼春聯時不光要貼在大門上,院內屋門上也要貼。過去老濟南,春節貼福字更是必不可少,居戶人家,過年時都要在院里迎門的影壁上貼一個大大的福字,有些特講究的人家,甚至連家裡的木箱、麵缸等物件,也要貼上一個福字。
炸年貨
濟南人炸年貨一般從臘月二十七開始,所炸「年貨」以藕盒為主。濟南北園的蓮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澤金黃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除炸藕盒外,還要炸丸子、炸麻葉和松肉等,最後還要炸魚。炸完魚後,還要將切成小塊的豆腐放到油鍋里吸收一下腥味——— 此番炸後的豆腐叫魚豆腐。魚豆腐與「余都福」諧音,寓意來年家有餘財人人都有福氣。
炸年貨作為濟南年俗的重要內容,向來被濟南人所重視。特別是過去濟南,一到炸年貨的日子,可謂家家油響,戶戶飄香,人人喜氣洋洋,個個興高采烈,而那些吃得嘴角帶油的孩童,逐街奔跑,並不時放幾串鞭炮,更是平添節日氣氛。直到現在,濟南的許多家庭,年前還都要炸點藕盒等「年貨」——— 重點不在於吃,而在於「年味」。
請家堂
濟南的年俗中,請家堂是一項重要的習俗。濟南人家,除夕這天大都要「請家堂」——— 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請家堂的儀式要在臘月三十的黃昏舉行,彼時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的還要掛上「家堂軸子」(一種按輩分填有祖先名諱畫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類似中堂的年畫),按輩分擺好,講究的還要在供桌上點燃一支紅紅的牛蠟(一種可長時間燃燒的蠟燭),供品則要放雞鴨魚肉和點心。這些准備完畢後,家中男性長輩便攜家人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沖西南方向燃紙叩首並呼喚親人的稱謂,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間,就要送「家堂」回歸了: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濟南人過年請家堂的習俗,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迷信」。它所表現的,實際是民眾對先祖親人深深懷念之情意。
吃餃子
在中華年俗中,水餃向來是除夕年夜飯的重頭戲,不管菜再多、再好,年夜飯中水餃必不可少。濟南年俗,除夕水餃是有一些特別的講究的。濟南人除夕包水餃時,一定要排滿整「蓋墊」,中間絕對不留空餘,否則,就以為來年會「虧大財」。濟南人過年包水餃時,還喜好包一枚硬幣在其中,據說,吃到這枚硬幣的人,來年定會走好運。濟南人初一早晨還有吃素餡水餃的習俗。這有兩層意思:一是受佛教影響,在新年的第一頓飯吃素積德,以示善本;再就是,素者,肅靜也,初一吃素,意寓全年心靜少憂。
放鞭炮
春節燃放鞭炮,中華一統。可是,濟南人有自己燃放鞭炮的規矩。一般來說,濟南人必定要在除夕夜、初一晨、初五、十五燃放鞭炮。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分別名曰「辭舊」和「迎新」,初五放鞭炮叫「破五」,十五放鞭炮則是「送年」了。但不論何時放鞭,都要限定在自己的門前,千萬不要跑到別人家的門前放。在自己門前放,再響再多那叫氣派;在別人家門前放,則有欲「崩」人家福氣財氣之嫌疑,屬於「行為不端」,人家是一定要和你急的。至於濟南人除夕團圓飯開吃時必放的那掛鞭炮,意思則是在告訴鄰居人等:我們家人已團聚,事事大順,開始「過年」了!
濟南還有初一搶放鞭炮的習俗,過去住大雜院時,一些人喜歡初一五更到來時搶先放鞭。據說,初一放鞭搶先,一年大吉大利。
過年的禁忌
一如其他地區,濟南人過除夕,也有許多禁忌:除夕和初一這兩天不能隨便串門,更不能在別人家裡吃飯,就是嫁出去的閨女也不例外,說是怕被吃窮了;初一掃垃圾時只能由外向里掃,否則就會把財氣掃出去;除夕夜一宿不能熄燈,否則鬼祟入侵,一年不順利;家中老人故去不足一年(有的說三年)者不能出門拜年,以免給別人帶來晦氣;年三十不能動剪子,否則來年會有血光之災;除夕和初一不能打孩子,否則會與孩子一年不合;年初一不能做活,否則會勞累一年;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過年期間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萬一不小心打碎了,要趕緊說一聲「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
另外,過年說話,有些「不吉利」的話非得說時要用吉利話來替代。譬如,水餃下破了忌說「破」了,要說「掙」了;吃醋不能說吃醋而要說吃「忌諱」。「死」、「鬼」等詞語更是嚴禁使用,甚至連「完了」之類的語句也要改用別的詞。譬如,問你菜切了沒有?你得回答「切好了」,絕不能說「切完了」——— 試想,新年大吉,怎麼能「完了」呢?
初二閨女回娘家
年初二這天,是濟南地區已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這天,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則要盛情款待。是日,「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在濟南,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盛行不衰。
舊時濟南,年初二閨女回娘家,「姑爺」所帶禮品是有講究的,必須有一刀肉(不能少於十斤)、兩條魚(鮮鯉魚,每條魚須在一斤以上,也稱「對魚」)、三瓶白酒,外加四斤點心(雞蛋糕、長壽糕、桃酥、百子糕),謂之「四色禮」。據說,「四色禮」寓含一年四季平安、四季發財的美好祝願。
破五
和全國其他地方相同,正月初五這天濟南稱之「破五」。這天,濟南人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還要燃放鞭炮。正月初五謂之「破五」,據說是因為此日一到,此前有關過年的種種禁忌皆可破除,故有此稱。
另外,舊時濟南人還有以正月初五這天的天氣陰晴狀況來占驗當年犬豬羊馬牛五畜是否興旺的習俗。這是舊時濟南地區特有的習俗,故至今,一些老濟南人仍稱正月初五為「五馬日」。
正月十五「石磨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全國性的節日,過了這一天,整個農歷年就算過完了。但是,老濟南還有傳說,認為正月十五是石頭神的生日,即「石磨日」,故舊時濟南這天有不準搬動碾子、磨盤、石臼等石器的習俗。同時,這天還嚴禁開山打石或用石頭蓋房,以免驚動了石頭神。這一天,石匠等與石頭打交道的人還要備上供品,向石頭神焚香祭拜,跪求保佑。
4、山東的春節習俗 (列表)
山東春節習俗:
1、臘八
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2、三十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3、除夕
除夕夜晚衍聖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鬍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鬍子老神仙管。
(4)濟南過年風俗擴展資料:
山東春節禁忌:
1、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
2、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
3、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5、濟南過年的習俗3000字十篇每篇300字
老濟南過年習俗
初一:拜年
年初一清早,至愛親朋、同事鄰居之間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便開始了。走在街上,熟人相見要笑容滿面地抱拳恭賀新春。老濟南人拜年,賀詞一般是「見面發財」和「過年過得好吧」。那時,一些頑皮的孩子經常在大人們互問「過年過得好吧」時,順口搭上句「沒讓老鼠咬吧」,然後鬨笑著跑開。
春節最熱鬧,禁忌也最多,比如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不能打碎餐具物什,萬一打碎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初一不能喝面條,否則一年到頭麻煩事會不斷;婦女這天不可幹家務活,要不一年要受累;還有不能倒垃圾,掃地要從屋門口往裡掃,以免把「財」倒出去、掃出去……初一這天,從早到晚,大街小巷人們熙來攘往,到處歡聲笑語,整個濟南城沉浸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氣氛中。
初二:回門
濟南話把女婿稱為「姑爺」。年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紛紛攜夫帶子回娘家,是濟南春節時俗之一。舊俗認為,初一那天,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否則會把娘家吃窮。女兒回娘家拜年,岳父母要置辦酒筵招待「姑爺」。「姑爺」這天是岳父母家的「貴客」,吃飯喝酒時,要坐上首椅子,並由內兄弟或同輩親友相陪。岳父在席間要為「姑爺」敬酒,但一般不陪筵。出嫁的女兒這天多陪久未見面的母親,說說知心話。隨同來的孩子們則拿著姥姥、姥爺准備下的鞭炮、煙火,高高興興地在當院里、大街上嬉戲玩耍。隨著夜幕降臨,帶有微醉的女婿向岳父岳母拜別,帶著妻兒回家轉了。舊時有好多家庭多是幾世同堂,遇有「姑爺」、「閨女」年齡大者,則由他們的未婚女兒、兒子或孫男第女代替爺奶父母給老姥爺老姥娘、姥爺姥娘去拜年和送節禮。初二回娘家的習俗至今仍在濟南地區流行。
初三:挖月芽兒
舊時,老濟南有在年初三「挖月芽兒」的習俗,現已不傳。初三入夜,當一彎新月掛在寒空時,一些婦女便把自己的孩子帶到庭院當中,面對新月跪在蒲團子上,手拿一把盛飯的勺子,對月挖幾下,再在腮下的頜骨周圍比劃幾下。口中還念念有詞道:「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然後叩頭行禮。據說這樣一年中將不牙痛。那時兒童多患齲齒,故此俗流傳甚廣。此俗借月芽的諧音以比牙齒,以飯勺喻北斗星(因北斗七星排列狀如勺子,濟南民間稱「勺星」)以祈求祛牙病。
初三這天還是舊俗的「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於井台之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俗稱「開井」。
初四:放鞭炮
舊時新春期間,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各色煙火,更是火樹銀花,燦爛奪目。鞭炮煙花,起源於古代的「庭燎」。《詩·庭燎》雲:「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所謂「庭燎」,即後人所謂「爆竹」。宋代,人們發明了紙裹火葯的「爆竹」,並將爆竹以葯線串連,固其形謂之「鞭」。其後又出現大小爆竹相連者,謂小者為「鞭」,大者為「炮」,合稱為「鞭炮」。過去,濟南的小孩放鞭炮,很少有「拉掛」的(即放成掛鞭炮),多是單個燃放,碰上個不響的,也捨不得扔掉,而是將其折斷,用香直接點燃火葯,名曰「刺花」;有的孩子還在折斷處放一個鞭炮,讓它先冒火花再炸響,叫「刺花帶響」。爆竹煙花品種很多,濟南人常玩的有小彩炮、大雷子、二踢腳、地老鼠、躥天猴兒等。從「小年下」一直到正月十五,鞭炮煙花不絕耳目,彩光迸射,葯香彌漫,平添無限樂趣。
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濟南有過「破五」的習俗。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叫「捏破五」;闔家飲酒吃團圓飯,暢談年事,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俗稱「送年」;這天一般不再串門訪親。更早以前,初五這天濟南還興「打五窮官」(也叫「崩五窮」):乞丐們面塗硃色,身著戲衣,頭戴無頂的破草帽,扮成「五窮官」,手拿大掃帚,挨門挨戶掃大門外地面,曰「送窮」。人們見此忙以錢米食物施捨,並以棍棒佯裝追打,認為這樣能將貧窮驅走。舊俗初五以前不許動刀剪,「破五」前所吃飯菜都是年前做好,吃時加熱即成。初五晚間,家家戶戶就要「送家堂」了:供奉水餃、焚香叩頭、取回「攔門棍」……送走祖先,意味著年過完了。據傳,初五這天是牛的生日,是日天氣好壞兆牛繁旺與否。此說源於晉《答問禮俗》:正月初一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初六:開張宴客
舊時,在濟南一過「破五」,許多店鋪陸續開始營業。伙計們過完「年」從家中回來,即將開始一年的辛勤勞作,店主多於這天預備一桌較豐盛的酒筵招待員工。一些有經濟往來的商家為進一步聯絡感情、密切關系、拓寬業務,也開始了相互間的宴請。普通百姓家也多與親朋好友在較為清閑的正月里,相互請年節酒:今日你做東,明日他請客,你來我往,十分熱鬧。這時已沒有了初五前的那些繁文縟節,人們見面不過抱拳一拱,說聲「拜個晚年」罷了。初六到十五的每天晚間,幾乎處處可聞猜拳行令聲。路上行人也多是喝年酒的,個個面紅耳熱,帶著得意的微醺。大街小巷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過年請年節酒的習俗傳沿至今而不衰。
初七:人勝節
正月初七是傳統的「人勝節」,在濟南也叫「人七日」。它的起源比中秋和重陽還早,源於古人的占卜活動。漢東方朔《占書》載:「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陰則災。」可見古人對六畜興旺、人壽年豐的重視。是日舉行慶祝和娛樂活動,剪五角綢或紙為人形(七個)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片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人們用七種蔬菜製成餅或吃「人齊菜」,並互相饋贈,表示祝賀。還有的舉行登高活動,以避禍趨吉,象徵一年裡繁榮太平。
濟南還有一說,正月三個七日,分別為老、中、少年人的人勝日。
追憶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轉眼回到老家七天了,明天就是臘月二十三,老百姓俗稱的小年了,每日里馬不停蹄地忙碌著,准備著過年的種種事物,家有老人過年的講究也多,比在北京自己的小家過年繁瑣多了。置辦年貨,走親送禮,掃屋洗涮.....看著滿街滿超市熙熙攘攘忙年人的身影,孩童時期老濟南過春節時的景象一幕幕展現在眼前。有著自己地域特徵的老濟南過年習俗像一幅氣象萬千的民俗風情畫漸漸展開。過年時特有的喜慶氣氛充滿老濟南的大街小巷,也洋溢在千家萬戶之中。
置辦年貨
置辦年貨是春節前每家每戶最重要的事情。剛進臘月門各商家就開始忙碌起來。五六十年代賣年貨相對集中的地方有估衣市街、館驛街、普利門、經二緯四路等地段,這些街道兩旁幾乎擺滿了攤位。記得當時一到過年經二緯四路祥雲壽、上海食物店一帶的馬路上設置了一排排鋥光瓦亮呈半球形的黃銅道釘,大概起一種人行橫道線或讓車輛減速的作用吧。城裡街市和萬字巷的熱鬧繁華自不待言,單單館驛街那幅過年時的景象就讓人難忘。那時館驛街集中了眾多商家,有肉鋪、點心鋪、包子鋪、米粉鋪、茶葉鋪、醬菜鋪、雜貨鋪、竹貨鋪、百貨店、綢布店、土產店、料器店、煤油店.....食雜用品一應俱全。通向經二路的皖新街兩旁則擺滿了賣水產品、麵筋、雞鴨及禽蛋的攤子,一趟館驛街下來年貨基本可以辦齊。五六十年代的消費水平普遍不高,緊縮一年的老百姓再緊巴也要買上幾斤肉,稱上幾斤疙瘩皮、買上點藕。濟南人對帶魚情有獨鍾,過年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上些炸炸吃。人口多的家庭還會買上個豬頭稱幾斤牛羊肉,讓孩子們上上犒勞。粉條粉皮油鹽醬醋更是一樣不可少。濟南人過年有「添筷子添碗 」的習俗,除了吃的以外也要捎帶買一些碗筷,希望來年人丁興旺。有的還要買些香燭火紙之類的祭奠用品。據老人講,那時西門橋里路南有一家專門賣蠟燭、燭台、香火、香爐及梳妝用品的叫「馥香樓」的店家,門面不大但生意興隆。每到年節常常令商家應接不暇。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閨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頭要個新氈帽。」一到過年,大觀園、人民商場、新市場、西市場、國貨商場及各大百貨店綢布店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有的要用平時積攢下的布票扯點布做新鞋做新衣裳或換換床單,有的要買過年的日用品,有的要給孩子挑選過年的玩具,至少要給孩子買個新帽子。各書店買偉人像買年畫買賀年片的人更是擁擠不堪。那時記得人們見面時問的最多一句話就是「年貨辦得怎麼樣了?」足見置辦年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辭灶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同全國一樣這一天也叫「小年」。舊時濟南單門獨戶的家庭一般都在飯屋裡設有灶王爺的「神位」,負責家中的灶火,被視為一家之主而備受崇拜。有的設有佛龕,佛龕前有放香爐和供品的擱板。沒有佛龕的則直接貼在靠灶台的那面牆上。灶王爺有的只畫一人,有的則是與灶王奶奶的「合影」。上面印有年歷,兩邊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的對聯。橫披為「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四個字。辭灶一般都在晚間進行,先供上香和糖瓜水餃等供品,然後由男主人跪拜叩首。口中念念有詞,無非是奉承和祈求之類的語言。然後將取下的灶王爺連同未燃完的香及黃表紙一同燒掉,年三十再把「請」來的灶王爺貼上即可,並無繁瑣儀式。
掃屋洗浴
「過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小年過後即進入「忙年」階段。掃屋、洗刷衣物、理發洗澡這類除去污氣晦氣的清潔活動是每家每戶首先要辦的事。掃屋時能搬的搬出不能搬的則用報紙、被單蓋嚴,揭下舊年畫,拿新條帚或雞毛撣子將積累一年來的灰塵、蜘蛛網統統掃掉,連犄角旮旯也不放過。貼上新年畫的屋子充滿過年的氣氛。掃過屋後再將家裡的床單衣服等一起洗干凈。另外將鍋碗瓢盆一概洗刷干凈。打掃洗刷停當,家裡人就要進行個人的衛生「大掃除」了。年前這段時間澡塘、理發店天天人滿為患。為了方便顧客,除夕前幾天澡塘通宵營業,理發店也要到很晚才關門。即便這樣象銘新池溫泉池這樣的澡塘子排隊挨號的人常常坐滿兩三條長板凳,要等一個多小時才能洗上。坐在板凳上會聽見里邊的服務員不斷的喊:「人多屋子窄(讀zhei 陰平)前客(讀kei陰平)讓後客!」「洗洗涼涼穿上衣裳!」理發店裡要麼發號牌,要麼理發師按黑板上顧客寫的序號叫號。由於老濟南有「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男人都要趕在春節前剃頭理發。
蒸饃饃炸年貨打酥鍋
年二十七八是全家人最忙活最勞累的時間,其中蒸饃饃最費時也最累,除了蒸大圓饃饃外,還要蒸上一些棗卷子、豆包、黃面窩窩(年糕)、大包子,那時這些東西每家都要蒸上大半缸,生怕過年不夠吃。當年做的花樣麵食至今記憶猶新:在橢圓型的面團上用剪子斜著剪出一個個尖角,在捏出的嘴部剪一小口,頭部摁兩個綠豆作眼睛,蒸熟後就是只活脫脫的小刺蝟。大饃饃頂上要用紅顏料點上點。如果誰家的饅頭蒸開了花,那就更得意了,象徵一年都大吉大利笑口常開啊!
炸年貨同蒸饃饃一樣也是每家每戶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濟南人炸的年貨主要是藕盒。北園的白蓮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澤金黃外焦里嫩香酥可口,濟南人最喜愛。除了炸藕盒之外還要炸綠豆丸子,炸麻葉,炸松肉,最後炸帶魚。炸完帶魚後將切成小塊的豆腐放到油鍋里吸收一下腥味。炸後的豆腐叫豆腐泡,日後燉菜時放上。
用五香疙瘩皮燉鹹菜是濟南人老少咸宜的美味。將疙瘩皮水蘿貝和炸藕盒時留出的藕頭藕把兒切成小丁,煸炒後放入泡好的花生仁、黃豆及大料一起燉,燉鹹菜時散發的香味能漂出好遠。那時也有用泡好的青黃豆、花生仁和杏仁做的鹹菜。這兩種大眾化的鹹菜既可佐餐也可當下酒小菜。
打酥鍋、燉豬頭肉在當時是比較普遍的節日美食。酥鍋的原料廣泛,白菜、蘿貝、海帶、花生仁、雞鴨魚肉均可入菜,葷素隨意豐儉由已,還可根據喜好調整放入的醬油糖醋鹽的比例調出不同口味。
燉豬頭肉最麻煩最辛苦的工作是用燒紅的火勾子烙去未除凈的豬毛。眼窩、耳朵及鼻子皺折處最難烙除,紅紅的火勾子烙在豬頭上散發出一種令人窒息的焦化蛋白味,一不小心還會燙傷按豬頭的另一隻手。但燉熟的豬頭肉那誘人的香味卻是無法抗拒的。
年三十或家裡來了客人時,將炸貨過一遍油,剜上一碗(老濟南盛菜那時很少用盤子)疙瘩鹹菜、各樣酥菜一樣來一碗,切個豬耳朵、切個口條,再炒幾個青菜,滿滿一桌子菜足夠讓人大快朵頤。
燈籠禮花與鞭炮
過年讓孩子們最開心的莫過於玩燈籠、看禮花和放鞭炮(濟南人叫炮仗或爆仗)。過年的燈籠(濟南人叫燈樓)既是裝飾品又是孩子們手中的玩具。那時慰問軍烈屬時都要在他們的門上掛上一五角星燈籠,沒有軍烈屬的院子也要掛一隻買的或自己扎的燈籠。「家家門前掛紅燈」是那時過年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商店裡賣的除了有孩子們玩的手舉的魚燈可拖拉的兔子燈之類的玩具燈外,也有供家庭單位用的宮燈紗燈。買不起的人家就自己在家扎些各具特色的紙燈籠,有五角星燈籠,有用六個正方形的框架糊成的象京劇舞台上銅錘錘頭樣子的燈籠,還有的是長圓柱體形的燈籠。一到晚上孩子們便將點上蠟燭的燈籠打到街上去,專門找黑暗的地方比誰的燈籠最亮最好看。
鞭炮是過年的必需品,每家都要買上幾掛到年五更放,「嘣嘣窮氣」。那時的鞭炮很便宜,雖然那種一百頭一掛的小紅鞭炮才賣一毛錢,但是孩子們買來後不捨得一次放完,往往拆開後一個一個地放。那時我最喜歡聽的是「二踢腳」的響聲。放炮仗者兩手指捏著「二踢腳」上端,點燃後只聽「咚」的一聲「二踢腳」直沖雲宵,緊接著「噠」的一聲在天空中炸響。至今一聽到「咚」「噠」兩聲「二踢腳」的響聲就會讓我回想起童年時過年的情景。
貼對聯,貼福字
年根底下,貼對聯貼福字也是一項重要活動。除了大門口,屋門口也要貼對聯。過去老濟南的平房屋門是那種帶門栓(濟南人叫門插關兒)的木製門,不光門框上帖,屋門上部也要貼象門神大小的長方形對聯。福字一般貼在大門內迎門的影壁上的。對聯福字一貼出來,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就更濃了。
請家堂
年三十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天。家人都要在這天趕回家團聚,有的家庭這一天也要將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年三十下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祖先牌位的人家要按輩分擺好。在燭台上插上紅紅的牛蠟,供品無論是雞鴨魚肉還是點心食品均要搭放一些彩色紙條,放些青紅絲菠菜葉。系好綉制精美的桌披椅披,供桌前放一蒲團。那些沒有牌位的家庭一般用黃表紙折疊一個,用筷子固定在饃饃上,寫上名諱稱謂權作牌位。黃昏時分,家中男性長輩手托放有香爐黃表紙的盤船,攜家人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沖西南方向放好船盤,燃紙叩首並呼喚親人的稱謂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
年夜飯
入夜時分街上的鞭炮此起彼伏,響聲不斷。把家堂請回家後一家人開始吃年夜飯。正如前面所述,前幾天炸好的藕盒、炸魚、炸松肉及酥好的蓮藕、魚、雞全端上來。有的家裡還要做個粉蒸肉炒個木須肉做幾個涼拌菜。平時難以見到難以吃到的東西,這天晚上可以讓孩子們放開肚子吃個夠。家庭生活差的人家則切棵白菜放上幾勺子燉肉,再放上一些炸丸子粉皮凍豆腐熬它一大鍋,一人一碗放開吃。
祭天地、祭祖
子夜時分也就是大年三十已過,那些講究的家庭全家人要在擺好供品的位於正房門東側的香檯子前祭拜天地。然後再到影壁前、大門後燃香祭拜各路神祗。最後至正房在祖宗牌位前按輩分依次向祖先叩首拜年。
給長輩拜年
家中最高長輩坐在供桌兩旁的椅子上接受晚輩的拜年叩首,並派發紅包。晚輩叩首時要正對著供桌,給誰拜年呼誰的稱謂。這也是小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刻,收到塊兒八毛的就高興的不得了。屋內燭光搖曳,香煙繚繞,喜慶中帶著一絲神秘。門外鞭炮聲響成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籠罩在除夕之夜。
包水餃
年夜飯過後孩子們大都跑到街上放鞭炮去了,家裡的大人則開始包水餃(濟南人叫包包子)。水餃有素餡、肉餡兩種。素餡一般就是胡蘿卜粉條剁上點豆腐。肉的也就是白菜豬肉。一蓋墊水餃包完後要用黃表紙蓋好,然後壓上三支香,老人講這樣就不會被老鼠拉走。初一早上這頓餃子必須吃素的。老人說吃素餃子可以讓這一年素凈。
守歲
老濟南有守歲的習俗。通常是孩子們該睡就睡了,那些講究的老年人和強打著精神的家庭主婦則圍著火爐喝著茶嗑著瓜子聊著天不知不覺就到了五更。伴隨著逐漸響起的下五更餃子時的鞭炮聲迎來新的一年。
老濟南的「年味」存留在閃爍的燭光中,存留在繚繞的香火中,存留在燃燒的火紙中,存留在炸響的鞭炮中。半個世紀過去了,但仍然存留在老濟南人的記憶之中,讓人留戀,讓人懷念。
舊時濟南人如何過年,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古時濟南人是咋「過年」的
除夕
貼門神、對聯,在自家房舍牆壁或屋門貼上新的春帖。下午或黃昏,在堂屋正中擺設家堂,陳放供果,到街口或到安葬祖先的墳塋燒紙。天黑後燃放爆竹辭歲、燒蒼術。之後設酒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宴席上的菜餚要有魚、雞、豆腐、白菜、菠菜等。宴罷,圍著火爐聊天,等待新的一年到來。到了午夜,吃餃子。
初一
拂曉,點香燭,擺牲醴(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賀歲。這時,晚輩要向長輩磕頭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則分給年少的晚輩壓歲錢。天亮以後,穿戴整齊的鄰里鄉親們,喜氣洋洋地互相拜年祝福。忌掃地和倒垃圾。在初一到初三的三天里,還要拜謁各類神祠。親朋好友之間也相互宴請,其樂融融。
昨天是大年初二,人們都知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那麼,這一習俗在歷史上是從何時開始的?過年了,人們要穿新衣、賞花燈、猜燈謎、放鞭炮……這些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在古時是否就存在?「年」在中國的歷史上源遠流長,那麼古時的濟南人是如何過春節的?記者昨天采訪了市史志辦公室副主任朱佩峰。
朱佩峰說,在古代,春節因系一年之始,被視為一年當中最盛大、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現在也依然被人們視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根據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歷城縣志》等地方誌書記載,古時濟南人「過年」是這樣一幅場景: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忙著打掃房舍衛生,修葺牆垣,粉刷屋壁,置辦過年用的食物、衣物、器物等「年貨」。這些活動,被稱為「忙年」。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春節近在眼前,人們更加緊了過年的准備。有許多人選擇在這個月舉行兒女的嫁娶之事,更為節日的到來增添了忙碌和喜慶氣氛。「除夕日(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在自家的大門貼上新的門神、對聯,在自家房舍牆壁或屋門貼上新的春帖。」朱佩峰告訴記者,貼門神的習俗意在驅鬼避邪,保佑家庭平安。門神起先畫的勇士是神荼、郁壘。唐代以後改成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奪取天下的威猛大將、濟南人秦瓊和另一名猛將、山西人尉遲恭。大門對聯的內容,寄託著主人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企盼,如「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書香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等等。春帖的內容也多是祈福和寓意吉祥的詞句,如「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或五言和七言絕句等。還在牆上插芝麻秸,或在庭院遍撒芝麻秸,取「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希望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生活質量一年比一年好;用繩把銅錢穿起來懸掛,寓意發財富裕。下午或黃昏,在堂屋正中擺設家堂,陳放供果,到街口或到安葬祖先的墳塋燒紙,迎請已逝的祖先回家過年。
朱佩峰說,天黑後,一是燃放爆竹辭歲,希望藉此驅除鬼邪;二是燒蒼術,又稱「燒術」。蒼術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有濃郁香氣,干後可入葯,具有燥濕健脾,辟穢化濁,袪風散寒、明目的功效。如果沒有蒼術根莖,也可以用樹節、術草代替,通過燒蒼術,希冀祛瘟病,助陽氣,盼望家人身體健康,人丁興旺。章丘一帶是在門前點燃一束草,稱為「照田蠶」,又稱「照廳」。在這之後,家設酒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宴席上的菜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有雞、豆腐、白菜、菠菜等,取其諧音「吉」、「都福」、「百財」、「撥財」等。宴罷,圍著火爐聊天,等待新的一年到來,謂之「守歲」。到了午夜,吃餃子(濟南人稱之為「包子」),寓意「交子」,表示辭舊迎新,即辭去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這天夜裡,忌高聲說話,忌說不吉利的話。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東西,要說「歲歲平安」。 NUh+ &M
「除夕夜和年初一,忌掃地和倒垃圾,免得把財富和吉祥清掃出門。」朱佩峰說,初一拂曉,點香燭,擺牲醴(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賀歲。這時,晚輩要向長輩磕頭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則分給年少的晚輩壓歲錢。天亮以後,穿戴整齊的鄰里鄉親們,喜氣洋洋地互相拜年祝福。在初一到初三的三天里,還要拜謁各類神祠;親朋好友之間也相互宴請,其樂融融。朱佩峰告訴記者,如今人們都知道,過完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過完年了,在古時是否也是以正月十五為春節結束的節點,相關志書上並無記載。
6、濟南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
7、濟南過年的習俗
濟南過年的習俗
原答案: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辛亥革命後,改行公歷,這天被定為春節,以區別公歷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們仍習慣把它看作年節,俗稱「過年」、「過大年」、「舊歷年」、「陰歷年」。年節早見於《尚書·舜典》,到漢代民間習俗就已相當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公職人員放假3天,民間歡慶持續半月。
春節舊俗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後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臨清地方初一早飯吃各種饃饃、棗糕、粘窩窩等,又佐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名為「吃全年的飯菜」。
拜年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後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臨清初一拜年,男子與已婚婦女參加,男女分開,拜過自家長輩,再拜族內各長輩,此謂「合族拜年」,之後,由族長率領到各廟宇、異姓祠堂內敬拜神位,此謂「拜庄鄉年」,最後,村長指揮全村人於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則謂「拜團結年」。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兒童起床後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鄒城則有搗鼠洞的特殊習俗,初一早晨,用麵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安全。
地區俗規
魯西南地區俗規,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攪亂了年(因為鞭炮齊鳴,會把家禽驚得到處亂飛),其它如牛、馬、狗、貓等家飼動物,都得到優待,有的吃餃子,有的啃肉骨頭。有的人家用五穀雜糧喂牲口,牲口吃飽以後,再用掃帚從牲畜頭上往下掃,掃出什麼糧食來,就意味著這種糧食豐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據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膠東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還有些特殊活動。一是照虛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掀起炕席照照,然後再把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驅逐黑暗,把邪氣惡息統統趕出去。二是壓窗檯,把年前用麵粉做好的各種各樣的面花於初一早晨放到窗檯上,十分美觀。三是「打鞦韆」,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囑咐,攀著門栓打三個「鞦韆」,據說這樣能長得快。四是放壓缸錢,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說放了壓缸錢,一年不會乾旱,五穀豐登有餘錢。五是丟盛蟲(蟠龍),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蟲放進糧囤和麵缸之中。盛是剩的諧音,丟盛蟲取「剩餘」之意。地當京杭大運河的微山縣南陽鎮,年初一由兒童擎燈籠上街,跳躍歡呼唱吉利歌謠,俗稱「喊發」。兒童所唱吉利歌謠有多種:「發財!發福!買地!蓋屋!」,「今年好子(個)年!明年排大船!裝紅棗,下江南,裝一個,卸一萬,掃倉掃個八百擔!」,「發來!圓來!元寶軲轆家裡來!」
萊蕪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鳴炮、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回家以後,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但是,有的地區是初二送家堂,還有的地區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初一忌諱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商店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慶祝活動
春節的慶祝活動,從初一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四。膠東地區於初二日落後送年,送年時要擺貢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擺上供桌,接連不斷地鳴放鞭炮,十分熱鬧。鄒平初三下午送年,俗稱「送百神」,又稱「圓年」。臨清有初二祭財神的習俗,商人之家都要供著財神的牌位,桌上擺著「錢龍」和「棗山」。祭祀時,燒香叩頭,街坊鄰居也帶著香紙,到商人家祭祀財神,祝賀生意興隆,主人則以酒餚招待,表示感謝。
串親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串親拜年的順序各地不一,臨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孫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稱「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較遠的親戚家。膠東東部和萊蕪等地於初二到岳父家串親,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節串親,都要帶一些禮物。新婚女婿給岳父的禮物十分講究,萊蕪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點、饃饃。雞、魚、香腸、罐頭、掛面、油條各算一色。此外,香煙、糖塊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雞要帶兩只,魚要帶兩條,各色禮物,均要雙數,切忌單數。即墨於初三或初四給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萊西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後看舅,岳父岳母在後頭」。岳家對姑爺,特別是新婚姑爺要盛情接待。萊蕪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雞、魚、肉、蛋外,一般都要擺「四頂四」,就是四個果碟,四個炒碟,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和四個大盤。陪客的人要輪流給姑爺敬酒。岳家給姑爺的回禮是10斤左右的大饃饃和大糕各一個。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親,叫做「紮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紮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紮根時,外祖父、舅舅、姨媽等都要送給新娘壓歲錢,魯西南的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為成雙成對,大吉大利。舊時,臨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親,過了十五之後才能串親。
娛樂活動
春節期間開展娛樂活動,在山東民間極為普遍。秧歌、龍燈、獅子舞、跑旱船、武術表演、球賽等形式多樣。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內有鼓樓門會,並開放孔廟。會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戲表演,有曲藝表演,有賣玩具、賣花炮、賣花、賣油炸糕等諸種攤販。此會以十四日為最盛,鄉下有不少人進城趕會,俗稱「趕逛會」。孔府的小姐、太太為觀賞會中熱鬧場面,在孔府大門裡面牆邊築台搭棚,懸燈結綵,在檯子臨街一面掛起竹簾,隔簾觀光
8、山東省過年的習俗
春節山東風俗
正月初一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家長首先起床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據說怕直接開門遇到神),然後才能說話。其他人陸續起床。起床後婦女忙著煮餃子,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祭拜。
[吃]
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燃放鞭炮。為了驅除邪惡、求吉利,有的地
方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在希望人多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吃到紅棗,意味著新的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